對於股份的事,周斌耿耿於懷,來的時候就說好的事,一直沒有兌現。雖然業績獎金都兌現了,周斌的收入也很高,周斌依然感覺到風險。
“老板,土歸土,精著呢。”周斌最後總結,也算是對老波的提醒。
老熊不在,老波有點失望。如果老熊在,兩個人還可以再分析分析:周斌為什麽這麽狂?敢於直接攻擊老板?老板會不會炒掉周斌?炒掉周斌以後,會不會客戶流失,於是老板隻能投鼠忌器?
這些問題,老波隻能一個人在腦子裏打轉轉了。
這時,冷冷的老項開始談他這邊的經曆,他訪談的對象是製造總監牛東為。
雖然牛總姓牛,但是他在態度上一點都不牛,反而有著生產特有的本份。當然,從老項多年的製造專家看來,牛東為他們還欠缺一些製造係統應有的嚴謹。
這家企業的生產製造係統很複雜,處於多種產品、多種設備同時生產的複雜局麵,生產計劃、協調的工作很繁重。
“多品種、小批量、多種設備的生產製造,從來都是難題。”老項說,“即使是采用柔性生產方式,依然挑戰重重。”
“並且創業早期的手工線、半自動線、全自動線都有,”老項說,“這個規模該淘汰早期的手工線了,盡量統一生產設備,便於管理,提高生產效率。
“更嚴重的是生產計劃、製程、品質檢驗,都不嚴謹,問題很多。”老項說,“訂單太多、太急,生產計劃經常變更,品質檢驗與生產的矛盾很大。”
“我追問了一下采購的情況,”老項說,“果然不出所料,原材料的合格率不高,為了省成本,結果後期製造的成品率也會降低。”
“然後品質檢驗就和製造打架,板子打在製造身上,製造覺得冤。”老項說,“沒人敢找采購的毛病,采購有老板護著。”
“還有工人的管理,本地工人、外地工人,需求都不一樣。”老項說,“本地工人需要照顧家,外地工人需要工資高,兩者之間的差異導致管理方式不同,也會影響內部公平性。”
“工人的流失率很高,收入、工作環境、管理風格都是原因。”老項說,“這都不像製造企業,僅僅隻是流水線而已。”
“製造企業和流水線有什麽不同?”聽到這裏,老波好奇地問。
“製造企業是對製造要素的有效管理和優化,”老項冷冷地回答:“流水線,僅僅是依附於銷售訂單的產品加工線及其保障而已。”
“吳總也請了世界五百強的製造專家過來協助管理,結果管不了。”老項說,“生產設備係統太複雜,老的生產人員思想太守舊,行為習慣太固執,最後不了了之。”
“計件製和品質檢驗的矛盾是突出點,”老項說,“但是這個問題的根子還在老板身上,還是沒有認識到製造企業的本質,隻是銷售的附庸,這家企業也隻是一家以銷售利益為導向的商業機構。”
老波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想想企業目前的外部環境,越來越低的利潤率,再想想陳舊的設備、老舊的人員觀念和行為習慣,”老項說,“在製造上的曆史欠債太多了。”
“光這些投入,就抵得上老板的幾部奔馳車和寶馬車了。”老項說。
李瞻海沉重地點點頭,說:“看來曆史的欠賬很多,要實現製造企業的戰略變革,不僅僅是製造設備的升級,也包括製造觀念和行為習慣的戰略變革。”
“他們的質量管理體係怎麽樣?”李瞻海關切地問。
“該拿的質量體係證書都拿到了,”老項說:“5s、iso質量體係、品管方法的培訓也經常搞,可是還是建立在維護流水線的正常運轉而已,沒有深入到製造的本質。”
“質量方針、質量意識沒有落在心裏,隻有質量標準落在身上,後遺症遍地都是,光靠5s、質量管理方法解決不了問題。”李瞻海說,“這是很多訂單型製造企業的通病。”
“李瞻海,要想實現製造的真正戰略變革,進而實現產業的戰略變革,這個質量意識必須要從根上扭轉過來,”老項說,“否則就是浮在銷售業績上的一層皮,擦一會好一會,不會有根本改變。”
“是呀!”李瞻海回答說:“現在企業的利潤率這麽低,這也是這次製造企業戰略變革的難關呀!”
“什麽意思?”老波問。
“就是企業把應該投入到生產係統的錢省下來了,算成了利潤,或者是花掉了。”老項說,“表麵是企業多賺了很多利潤,實際是把明天的錢拿到了今天,提前用了。”
“你是說他們透支了製造的未來?”老波反問。
老項點點頭。
“難怪很多製造業企業起不來,原來他們根本不是從事的製造業,隻是把製造當成銷售的附庸而已。”老波又是若有所悟地說。
“老波,你說的很對。他們表麵是從事的製造業,實質上還是做的銷售,從根本來說,還是流通業。”老項說。
“等會,你這個有點暈。”老波攔住了老項。
“什麽有點暈?”一項嚴謹的老項不解地問。
“你說,他們名義上是製造業,實質上還是流通業?”老波小心翼翼地問。
“是!他們看起來有產線,有設備,有質量體係,”老項依然嚴謹而冷漠地說,“但是,他們並沒有深入貫徹製造的思想、精神和標準,隻是為了銷售業績進行被動的達標。”
“這個有點不規範,但是我認為是現實。”老波在國外接受的都是純粹的理論,對於這些不規範而有效的做法,老波覺得很陌生,但是他承認這種方式是有效的。
“存在的就是合理,合理的也必將存在。”這時,雲棲想了一句哲學家的話,曾經那麽費解,此刻又顯得那麽真實。
“要把他們從銷售的思想轉到真正製造的思想,才算完成他們的戰略變革,這也太難了!”老波整理著思路,說,“這相當於從他們已經裝進口袋裏的錢再拿出來!”
“你說得對!就是要把老板已經裝進口袋裏的錢,再拿出來,補上曆史欠賬!”老項斬釘截鐵地說。
“補製造的曆史欠賬!”老波很認同老項的看法,但是擔憂這些老板會不會接受?
“老板,土歸土,精著呢。”周斌最後總結,也算是對老波的提醒。
老熊不在,老波有點失望。如果老熊在,兩個人還可以再分析分析:周斌為什麽這麽狂?敢於直接攻擊老板?老板會不會炒掉周斌?炒掉周斌以後,會不會客戶流失,於是老板隻能投鼠忌器?
這些問題,老波隻能一個人在腦子裏打轉轉了。
這時,冷冷的老項開始談他這邊的經曆,他訪談的對象是製造總監牛東為。
雖然牛總姓牛,但是他在態度上一點都不牛,反而有著生產特有的本份。當然,從老項多年的製造專家看來,牛東為他們還欠缺一些製造係統應有的嚴謹。
這家企業的生產製造係統很複雜,處於多種產品、多種設備同時生產的複雜局麵,生產計劃、協調的工作很繁重。
“多品種、小批量、多種設備的生產製造,從來都是難題。”老項說,“即使是采用柔性生產方式,依然挑戰重重。”
“並且創業早期的手工線、半自動線、全自動線都有,”老項說,“這個規模該淘汰早期的手工線了,盡量統一生產設備,便於管理,提高生產效率。
“更嚴重的是生產計劃、製程、品質檢驗,都不嚴謹,問題很多。”老項說,“訂單太多、太急,生產計劃經常變更,品質檢驗與生產的矛盾很大。”
“我追問了一下采購的情況,”老項說,“果然不出所料,原材料的合格率不高,為了省成本,結果後期製造的成品率也會降低。”
“然後品質檢驗就和製造打架,板子打在製造身上,製造覺得冤。”老項說,“沒人敢找采購的毛病,采購有老板護著。”
“還有工人的管理,本地工人、外地工人,需求都不一樣。”老項說,“本地工人需要照顧家,外地工人需要工資高,兩者之間的差異導致管理方式不同,也會影響內部公平性。”
“工人的流失率很高,收入、工作環境、管理風格都是原因。”老項說,“這都不像製造企業,僅僅隻是流水線而已。”
“製造企業和流水線有什麽不同?”聽到這裏,老波好奇地問。
“製造企業是對製造要素的有效管理和優化,”老項冷冷地回答:“流水線,僅僅是依附於銷售訂單的產品加工線及其保障而已。”
“吳總也請了世界五百強的製造專家過來協助管理,結果管不了。”老項說,“生產設備係統太複雜,老的生產人員思想太守舊,行為習慣太固執,最後不了了之。”
“計件製和品質檢驗的矛盾是突出點,”老項說,“但是這個問題的根子還在老板身上,還是沒有認識到製造企業的本質,隻是銷售的附庸,這家企業也隻是一家以銷售利益為導向的商業機構。”
老波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想想企業目前的外部環境,越來越低的利潤率,再想想陳舊的設備、老舊的人員觀念和行為習慣,”老項說,“在製造上的曆史欠債太多了。”
“光這些投入,就抵得上老板的幾部奔馳車和寶馬車了。”老項說。
李瞻海沉重地點點頭,說:“看來曆史的欠賬很多,要實現製造企業的戰略變革,不僅僅是製造設備的升級,也包括製造觀念和行為習慣的戰略變革。”
“他們的質量管理體係怎麽樣?”李瞻海關切地問。
“該拿的質量體係證書都拿到了,”老項說:“5s、iso質量體係、品管方法的培訓也經常搞,可是還是建立在維護流水線的正常運轉而已,沒有深入到製造的本質。”
“質量方針、質量意識沒有落在心裏,隻有質量標準落在身上,後遺症遍地都是,光靠5s、質量管理方法解決不了問題。”李瞻海說,“這是很多訂單型製造企業的通病。”
“李瞻海,要想實現製造的真正戰略變革,進而實現產業的戰略變革,這個質量意識必須要從根上扭轉過來,”老項說,“否則就是浮在銷售業績上的一層皮,擦一會好一會,不會有根本改變。”
“是呀!”李瞻海回答說:“現在企業的利潤率這麽低,這也是這次製造企業戰略變革的難關呀!”
“什麽意思?”老波問。
“就是企業把應該投入到生產係統的錢省下來了,算成了利潤,或者是花掉了。”老項說,“表麵是企業多賺了很多利潤,實際是把明天的錢拿到了今天,提前用了。”
“你是說他們透支了製造的未來?”老波反問。
老項點點頭。
“難怪很多製造業企業起不來,原來他們根本不是從事的製造業,隻是把製造當成銷售的附庸而已。”老波又是若有所悟地說。
“老波,你說的很對。他們表麵是從事的製造業,實質上還是做的銷售,從根本來說,還是流通業。”老項說。
“等會,你這個有點暈。”老波攔住了老項。
“什麽有點暈?”一項嚴謹的老項不解地問。
“你說,他們名義上是製造業,實質上還是流通業?”老波小心翼翼地問。
“是!他們看起來有產線,有設備,有質量體係,”老項依然嚴謹而冷漠地說,“但是,他們並沒有深入貫徹製造的思想、精神和標準,隻是為了銷售業績進行被動的達標。”
“這個有點不規範,但是我認為是現實。”老波在國外接受的都是純粹的理論,對於這些不規範而有效的做法,老波覺得很陌生,但是他承認這種方式是有效的。
“存在的就是合理,合理的也必將存在。”這時,雲棲想了一句哲學家的話,曾經那麽費解,此刻又顯得那麽真實。
“要把他們從銷售的思想轉到真正製造的思想,才算完成他們的戰略變革,這也太難了!”老波整理著思路,說,“這相當於從他們已經裝進口袋裏的錢再拿出來!”
“你說得對!就是要把老板已經裝進口袋裏的錢,再拿出來,補上曆史欠賬!”老項斬釘截鐵地說。
“補製造的曆史欠賬!”老波很認同老項的看法,但是擔憂這些老板會不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