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售總監江遠山的提議,肖總也看著顧問們,期待他們的發言。


    老波也不客氣,講了一下從勞動密集型向設備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過渡的趨勢和過程,也講解了這個過程的長期性和艱難性。


    老波還講了一下這個過程的曲折性,資金很可能從製造業大量轉移到投資領域,導致製造業資金缺乏,無力前進。


    與會人員聽完之後,臉色就更沉重了。


    “那設備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能不能同時進行?”思維犀利的肖總問:“難度在哪裏?”


    “這個——”老波被肖總的問題一下子問住了,他開始急速地思考。


    “顧問老師說得對,一般的發展規律是從勞動密集型過渡到設備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肖總的思維速度非常快,說,“我們深深吃過勞動密集型的苦頭,天天壓成本,成天提心吊膽,所以才下定決心走技術發展的道路。”


    “但是,殘酷的現實並不會給我們足夠的時間讓我們從容地進行這樣的過渡,”肖總說,“我們也必須打破常規,超常發展,設備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一起上,這樣可以加快速度!”


    “同時,也增加了風險!增加了難度!”肖總說,“再遇上這樣的行業低潮,我們的日子更難過!”


    老波實在是想不出來,設備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同步進行,應該注意些什麽,會遇到什麽新困難、如何解決?這真是新實踐!充滿膽量的新實踐!


    看著老波費力思考又窘迫的樣子,肖總沒有再等待他,而是自己張口說:“要想同步實現設備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顧問老師一時提不出更好的理論和經驗,我們就自己想一想。”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大概有兩條,”肖總說:“第一是聚焦,把我們的人才、資源、設備、技術、市場、製造統統都聚焦到我們的狹窄目標領域,要想實現這個狀態,一定要管好自己,管住自己,稍微一分心,就會前功盡棄!”


    “第二是大力引進,引進先進技術、高級人才,引進先進的設備,在我們聚焦的領域,形成先進人才、技術、設備的組合,盡早打開市場,產生效益!”


    “聚焦是不是意味著收縮?”製造總監曹衛問。


    “收縮是策略,聚焦是戰略!”肖總說,“兩者的高度完全不同,要求也有巨大的差別!聚焦的自我管理難度遠遠超過收縮,不要老是想著成本這樣的老思路。”


    “聚焦也可能是在目標狹窄領域的巨大投資?”江遠山問。


    肖總沒有說話,先是點了點頭,然後說:“你們銷售部任務很重,一定要給我找準聚焦領域!挖出狹縫裏的金礦!”


    江遠山心領神會地開始思考起來。


    肖總又對著老項,說:“項老師也說說吧。”


    老項就把產業裝備、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產業係統管理水平的思路講了一遍。


    “產業?”肖總聽了老項的話,開始認真咀嚼這兩個字。


    過了一會,肖總說:“項老師說的非常好!我們以前考慮問題,都是談的企業,說的是企業管理,看起來還是狹窄了!我們隻有站在產業的高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當然,如果一個企業不實在,連基本的企業管理都做不好,光談產業管理就是放空炮!”肖總繼續說,“這就更加說明了我們自己的難度,我們既要聚焦,集中到狹窄的細分領域,還要從產業的高度布局、運作、管理,更要從企業的角度腳踏實地,一針一線,不能有一步走虛的!”


    說完,肖總看了一眼製造總監曹衛,問:“老曹,你覺得自己能落實嗎?”


    曹衛一臉為難地回答:“肖總,您說的我都聽不太明白,我怎麽落實?我就把自己的手上的工作一件一件,不打折扣的落實就已經很不錯了。”


    肖總看著曹衛為難的樣子,又聽了他的話,歎了一口氣,思考起來。


    又過了一會,肖總說:“我們還是要從製造產業的高度來看待和著手我們的工作,否則我們真的難以走向世界!我們的裝備設備、工人隊伍、基礎管理水平都還不是產業級的,我們目前隻是準備脫離勞動密集型的狀態,我們還沒有轉過來,要抓緊!”


    “很多人希望機械化,”肖總說:“機械化、機械化,結果實現的是低端機械化,噪聲、粗糙、磨損、頻繁損壞,這樣的機械化不是我們想實現的機械化,這樣的機械化盡早淘汰也好!”


    “肖總說得對!”沈工接過了話,說:“我們企業的未來、產業的未來就在於高端機械化!低噪聲甚至是無噪聲,精製優質,不易損壞,還能實現更多功能,甚至是智能化,這就是我們機械技術未來要重點著手的領域。”


    肖總點了點頭,也讓顧問們想起了德國專家施勞德的‘關於什麽是專家’的話。


    肖總又轉向了老賀,說:“請賀老師也發表發表意見。”


    老賀把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事情簡單說了一下。


    肖總聽完之後,很感興趣,希望老賀詳細說一說。


    “技術引進是好事,可以快速提高技術水平,”老賀說,“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現在的產業技術不是孤立的技術,而是與其他領域緊密相連的技術,同時,技術本身也是在不斷進步的。因此,企業不僅僅要引進技術,還要注意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否則很有可能走入引進、落後、再引進的怪圈。”


    “再詳細說說。”肖總問。


    “拿一組數據來說明,”老賀說,“我們的鄰國引進一項技術和花在消化吸收上的經費比例是1:6,因此他們的技術進步特別快,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夠在技術上去追趕,甚至是超過先進國家。”


    “而我們很多企業不重視消化吸收,”老賀繼續說:“引進技術的經費和消化吸收的經費比是1:0.3。因此,對引進的技術消化不徹底,技術原理、工藝標準沒有吃透,缺乏進一步的自我技術提升能力,不得不再次投入巨資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技術引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驚雲飛渡萬裏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未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未遠並收藏驚雲飛渡萬裏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