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他手裏還端著木碗,邊吃邊說話,唾沫子都快噴到自個兒臉上,忙退後一步道:“一會兒回去我就告訴師娘,你又露出馬腳了。”
師娘對這小兒子沒什麽要求,隻希望他在人前能做個斯文人,藏好他那副痞子樣,別敗壞他爹的名聲。
嗦著粉條的人不為所動:“說吧說吧,我都當爹了,還能揍我?”
說起他家謹哥兒就發愁,阿娘常說自己麻煩,這可真是太冤枉人了,至少在吃飯方麵自己還是很省心的。
兩人進屋裏說話,問起小謹哥兒和嫂子,葉青竹垮了臉,本是要一塊兒回來的,昨兒夜裏謹哥兒發熱了,就隻有他自個兒回來。
小孩發熱是大事,江六心提了起來:“現在呢?可好了?”
葉青竹點頭,每月都得這麽來一回,人都快被他嚇出毛病了,病個三五日又好的像沒事人,就是吃飯依舊是個難題。
也不是說過於嬌慣他,把孩兒帶回村裏,他還是吃不進去,大夫們換了好些個,隻說等大點兒就好了。
娃兒沒事就好,“外邊那三人是?”
聞著殘留的鹵香味,葉青竹勉強被拉回思緒,“我給你買的人。”
讓這三人上前,高壯男子是護院,年長的是他媳婦,針線活兒做的不錯,他家女兒廚藝好,特別的好。
原是隻買了女兒,讓她做飯給謹哥兒吃,也照看小孩兒,這丫頭年紀小,人牙子要價也合理。
沒過兩日有人找到了他頭上,隻能把這一家子都買下來。
也是這家人倒黴,主家老爺吃了夜宵,當晚就死在了小妾床上,大夫人發賣了妾室,也牽連了灶房裏的人。
會做針線活兒的婦人,求到了二夫人那裏,現在老爺子死了,她自己都得夾著尾巴做人,哪裏能保下人。
隻能讓他兒子給出個主意,他兒子以前也是葉夫子的學生,考了童生就考不動了,現在經營著家裏的鋪子。
查到是葉青竹買走了人,尋了由頭讓護院和繡娘也被發賣,再找到葉青竹,讓他把繡娘護院也買下。
葉青竹在府城也隻是普通人,他家沒那麽富裕,廚娘可以管著灶台照看娃兒,但護院和繡娘……白養著也不是個事兒。
收到小師弟的書信,葉青竹和娘子一合計,就把這三人給送來了清溪鎮。
做吃食買賣不得要好廚子?這不,現成的,還買一送二,他這當哥哥的貼心吧!
路上葉青竹已經告訴了他們,是要把他們送到誰家,別人小六年紀不大,要想哄他還是沒那麽容易的,去了別家要用心幹活,總比大宅院活得輕鬆。
一路走來,他們也見識了新東家的能耐,不隻是搭船的人嘴裏提及,船工們說起清溪鎮的新玩意兒,也是十分得意。
從大客船上下來,路過粉攤,圍著的人是多不勝數,劉曉秋知道這是新東家的攤子,恨不得馬上擠進去幫忙,這姑娘特別的鍾愛灶台上的活兒。
劉威,現在可以叫江威了,這漢子也是死人堆裏殺出來的,家中父母偏心又貪財,報了他的名字去服勞役。
活下來以後他沒回去,拿了錢娶媳婦,生了個女兒,荒年去做了護院,婆娘針線活兒被夫人們看上,後來女兒到了年紀,又被他塞錢進了灶房學廚。
眼看著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結果這家老爺是個色胚子,小妾娶了一房又一房,最終死在了女人肚皮上。
收下了他們的賣身契,葉青竹暫且避開。
江六讓烏雅過來,現在倉房暫時用不上護院,這幾日先做跑腿的活兒,一會兒回去搬醃菜缸子。
至於繡娘,暫且磨豆子做雜糧糊,每日這些活兒都是誰有空就誰幹,用玉米麵、豆麵、粗麥粉,煎出來的餅薄薄的一層,十分有韌勁,邊緣是脆香的。
有的客人隻要餅皮,不加任何東西,兩文錢就能買到鍋那麽大的餅,現在碼頭人喜歡稱它為“紙餅”。
攤這紙餅也得手巧,不過她能使喚那麽小的銀針,想來這事兒也不難,一會兒回村裏,有其他事兒交給她。
還剩下個小的沒安排,江威和張月娘忐忑不安,女兒五歲就進了灶房,這些年除了會做飯啥也不會,怕說出來惹了新東家生厭。
“東家,那粉條我可以做嗎?”江曉秋怯生生的主動問道。
小姑娘是真的小,才剛滿九歲,她喜歡灶台,也肯花心思琢磨,甜的鹹的辣的菜她都會,之前是跟著劉家大廚子學的。
江六想了半天,他也不開酒樓和食鋪,擺小吃攤也是為了賣東西,粉條如何琢磨出花兒這事兒不用他煩心。
“你會做點心嗎?”
小姑娘看了一眼爹娘,最後還是說了實話:“隻會酥餅。”
以前的主家喜歡脆酥餅,她們灶房裏的人都會做,她做的也不怎麽好,主要還是學的大菜係,雖然還沒做過一桌大菜,但已經上手了小菜。
“唔,會做酥餅也行,一會兒讓你做個新玩意兒。”
倉房這邊灶房不大,做飯的灶台都是自己搭的,如果江曉秋真能做幹糧餅,之後還是得待在村裏,她娘也是如此,所有的製作加工都會在九河村。
碼頭人多眼雜,他們做鹵貨都得加倍小心,就怕被人學了去,還是村裏好,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地方也夠寬敞,沒那麽畏手畏腳。
現在有不認識的人進村,村裏人都防著他們,就怕那些黑心肝兒的使壞,好不容易有了賺錢的路子,今年不用愁冬日,再經過賊人一事,大家更是小心。
有莫山嶺的人來找陸娘子麻煩,陸橋和江珊都沒在家,那些人讓把賣地的錢交出來,還不等陸橋他們歸家,村裏人就幫她把人趕走了。
既然落戶了九河村就是他們村裏人,沒得讓旁人欺負了的道理,再說了,陸家現在也收著草藥。
親戚?親戚也不行,你哪門子的親戚?當日喜宴咋沒見你來呢?當咱“惡人嶺”的人好忽悠?
“是。”
江曉秋垂頭,雖然做不成粉條,但還能繼續做灶台上的活,她已經很滿足了。
師娘對這小兒子沒什麽要求,隻希望他在人前能做個斯文人,藏好他那副痞子樣,別敗壞他爹的名聲。
嗦著粉條的人不為所動:“說吧說吧,我都當爹了,還能揍我?”
說起他家謹哥兒就發愁,阿娘常說自己麻煩,這可真是太冤枉人了,至少在吃飯方麵自己還是很省心的。
兩人進屋裏說話,問起小謹哥兒和嫂子,葉青竹垮了臉,本是要一塊兒回來的,昨兒夜裏謹哥兒發熱了,就隻有他自個兒回來。
小孩發熱是大事,江六心提了起來:“現在呢?可好了?”
葉青竹點頭,每月都得這麽來一回,人都快被他嚇出毛病了,病個三五日又好的像沒事人,就是吃飯依舊是個難題。
也不是說過於嬌慣他,把孩兒帶回村裏,他還是吃不進去,大夫們換了好些個,隻說等大點兒就好了。
娃兒沒事就好,“外邊那三人是?”
聞著殘留的鹵香味,葉青竹勉強被拉回思緒,“我給你買的人。”
讓這三人上前,高壯男子是護院,年長的是他媳婦,針線活兒做的不錯,他家女兒廚藝好,特別的好。
原是隻買了女兒,讓她做飯給謹哥兒吃,也照看小孩兒,這丫頭年紀小,人牙子要價也合理。
沒過兩日有人找到了他頭上,隻能把這一家子都買下來。
也是這家人倒黴,主家老爺吃了夜宵,當晚就死在了小妾床上,大夫人發賣了妾室,也牽連了灶房裏的人。
會做針線活兒的婦人,求到了二夫人那裏,現在老爺子死了,她自己都得夾著尾巴做人,哪裏能保下人。
隻能讓他兒子給出個主意,他兒子以前也是葉夫子的學生,考了童生就考不動了,現在經營著家裏的鋪子。
查到是葉青竹買走了人,尋了由頭讓護院和繡娘也被發賣,再找到葉青竹,讓他把繡娘護院也買下。
葉青竹在府城也隻是普通人,他家沒那麽富裕,廚娘可以管著灶台照看娃兒,但護院和繡娘……白養著也不是個事兒。
收到小師弟的書信,葉青竹和娘子一合計,就把這三人給送來了清溪鎮。
做吃食買賣不得要好廚子?這不,現成的,還買一送二,他這當哥哥的貼心吧!
路上葉青竹已經告訴了他們,是要把他們送到誰家,別人小六年紀不大,要想哄他還是沒那麽容易的,去了別家要用心幹活,總比大宅院活得輕鬆。
一路走來,他們也見識了新東家的能耐,不隻是搭船的人嘴裏提及,船工們說起清溪鎮的新玩意兒,也是十分得意。
從大客船上下來,路過粉攤,圍著的人是多不勝數,劉曉秋知道這是新東家的攤子,恨不得馬上擠進去幫忙,這姑娘特別的鍾愛灶台上的活兒。
劉威,現在可以叫江威了,這漢子也是死人堆裏殺出來的,家中父母偏心又貪財,報了他的名字去服勞役。
活下來以後他沒回去,拿了錢娶媳婦,生了個女兒,荒年去做了護院,婆娘針線活兒被夫人們看上,後來女兒到了年紀,又被他塞錢進了灶房學廚。
眼看著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結果這家老爺是個色胚子,小妾娶了一房又一房,最終死在了女人肚皮上。
收下了他們的賣身契,葉青竹暫且避開。
江六讓烏雅過來,現在倉房暫時用不上護院,這幾日先做跑腿的活兒,一會兒回去搬醃菜缸子。
至於繡娘,暫且磨豆子做雜糧糊,每日這些活兒都是誰有空就誰幹,用玉米麵、豆麵、粗麥粉,煎出來的餅薄薄的一層,十分有韌勁,邊緣是脆香的。
有的客人隻要餅皮,不加任何東西,兩文錢就能買到鍋那麽大的餅,現在碼頭人喜歡稱它為“紙餅”。
攤這紙餅也得手巧,不過她能使喚那麽小的銀針,想來這事兒也不難,一會兒回村裏,有其他事兒交給她。
還剩下個小的沒安排,江威和張月娘忐忑不安,女兒五歲就進了灶房,這些年除了會做飯啥也不會,怕說出來惹了新東家生厭。
“東家,那粉條我可以做嗎?”江曉秋怯生生的主動問道。
小姑娘是真的小,才剛滿九歲,她喜歡灶台,也肯花心思琢磨,甜的鹹的辣的菜她都會,之前是跟著劉家大廚子學的。
江六想了半天,他也不開酒樓和食鋪,擺小吃攤也是為了賣東西,粉條如何琢磨出花兒這事兒不用他煩心。
“你會做點心嗎?”
小姑娘看了一眼爹娘,最後還是說了實話:“隻會酥餅。”
以前的主家喜歡脆酥餅,她們灶房裏的人都會做,她做的也不怎麽好,主要還是學的大菜係,雖然還沒做過一桌大菜,但已經上手了小菜。
“唔,會做酥餅也行,一會兒讓你做個新玩意兒。”
倉房這邊灶房不大,做飯的灶台都是自己搭的,如果江曉秋真能做幹糧餅,之後還是得待在村裏,她娘也是如此,所有的製作加工都會在九河村。
碼頭人多眼雜,他們做鹵貨都得加倍小心,就怕被人學了去,還是村裏好,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地方也夠寬敞,沒那麽畏手畏腳。
現在有不認識的人進村,村裏人都防著他們,就怕那些黑心肝兒的使壞,好不容易有了賺錢的路子,今年不用愁冬日,再經過賊人一事,大家更是小心。
有莫山嶺的人來找陸娘子麻煩,陸橋和江珊都沒在家,那些人讓把賣地的錢交出來,還不等陸橋他們歸家,村裏人就幫她把人趕走了。
既然落戶了九河村就是他們村裏人,沒得讓旁人欺負了的道理,再說了,陸家現在也收著草藥。
親戚?親戚也不行,你哪門子的親戚?當日喜宴咋沒見你來呢?當咱“惡人嶺”的人好忽悠?
“是。”
江曉秋垂頭,雖然做不成粉條,但還能繼續做灶台上的活,她已經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