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北燕要和親
金手指太多腫麽辦?橫著走! 作者:耳朵拉拉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此同時,大海上有兩艘巨輪已漸漸駛近倭島。
當初得知國師先去了倭島,李全和馬公公也坐不住了,等大船一回來,他們即刻就出發了。
尤其是馬公公,生怕再次錯過國師滅倭的過程。
甲板上,李全和馬公公同時把手搭在眉骨上,看向遠處的天空。
“馬公公,你看那朵雲,挺好看哈。”
馬公公點頭道:
“確實好看,像個大蘑菇。唉,也不知道國師在哪裏?”
巨輪的速度很快,不到兩天的時間,他們就快到倭島了,而且船上一點都不晃,放杯水在桌子上,都不會漏出一滴。
尋常暈船的人,乘坐此船,也如同待在陸地上。
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李全想了想,吩咐道:
“把國師留下的通訊兵請來。”
立刻有人去船艙叫人。
一名通訊兵來到甲板,問道:
“李將軍有何吩咐?”
李全遲疑了一下,問道:
“你們,是不是能聯係上國師?如果能,問問國師,咱們應該去哪裏停靠,才能見到國師?”
通訊兵道:
“這有何難,末將立刻去發報!”
馬公公一臉莫名,問道:
“李將軍,這茫茫大海,如何傳遞消息?哪怕是信鴿,也不能在海上飛行的。”
李全濃眉一挑,原來馬公公也不知道發報機啊!
“馬公公,稍安勿躁,咱們等著便是。”
顧昔這邊的通訊兵剛準備發報,就接到了李全的電報。
“你給李將軍回複,就說我會放出七彩信號彈,讓他按照信號彈的方向開船,就停靠在江戶的碼頭。”
通訊兵領命去發報。
顧昔買了幾顆信號彈,丟給劉二蛋,讓他每隔一會兒就發一枚出去,給李全指路。
船上的李全和馬公公,隻等了幾分鍾的時間,就接到了國師的回複。
李全瞪著大眼,炯炯有神地看向天空,等著國師發射信號彈。
馬公公仍然覺得有點難以置信。
他給京中送信,用得是訓練有素的信鴿,那也得一兩天呢,什麽傳信方式能如此之快?
該不會這個通訊兵在逗他們玩?
正思忖間,忽見剛才那片蘑菇雲消散的方向,閃出一片七彩的顏色,即使是白天,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馬公公瞪大了眼睛。
“這,這真是國師傳的信?”
李全篤悠悠道:
“那當然,國師可是神的使者,他用的仙家寶貝,豈是區區信鴿能比的?”
兩艘巨輪加緊朝著江戶城的方向行進。
馬公公覺得這趟出來的值了,真長見識,他得趕緊記下來,回頭陛下問起,他也好如實稟報。
*
安寧國京城。
北燕送來國書,聲稱要派一位公主前來和親,和親的人選要讓公主自己在安寧國的皇子貴族中挑選,而且不管公主選定了誰,安寧國都要向北燕送上一千萬擔的糧食作為聘禮。
為著這事,群臣爭論不休,今天的早朝愣是拖到了下午。
繼昌帝黑著臉坐在龍椅上。
“陛下,這封國書,哪是要和親啊,分明是打劫!”禮部尚書周文禮抖著花白的胡子,言辭之中帶著憤怒。
戶部尚書蔡理也說道:
“是啊,莫說今年大旱欠收,就算是豐收年份,安寧國也拿不出一千萬擔糧食啊!”
兵部尚書袁廣進道:
“陛下,北燕今年也遭了災,牛羊死了無數,他們頻頻騷擾我北地百姓,搶劫糧食,如今竟然獅子大開口,這公主的臉得多大,能值一千萬擔糧食!”
眾臣也都紛紛罵起了北燕不要臉。
等他們吐槽完了,還是要麵對現實問題。
禮部尚書憂心道:
“陛下,北燕在國書中威脅意味十足,若他們今年過不下去了,怕是會傾舉國之力攻打我安寧國。北燕總人口雖隻有八百萬,隻有我安寧國人口的一成,但北燕人粗魯野蠻,無論男女,都善騎射,可以說全民皆兵,除去老幼,他們可戰人數達四百萬,而我們安寧國,滿打滿算也隻有一百萬兵士。”
安寧國八千萬人口,隻能養一百萬兵馬,無他,窮啊!
北燕八百萬人口,卻能抽出四百萬兵馬,當然,北燕的四百萬兵馬並不是全職軍士,大多數都是北燕百姓,戰力不會太強,真打起來,安寧國不一定會輸,但絕對會兩敗俱傷。
戶部尚書道:
“今歲大旱,不管是一千萬擔糧食,還是一場舉國大戰所需的糧草,國庫都拿不出啊,還需想個法子才行。”
袁廣進想了想,說道:
“也未必不能一戰,想想國師和西北軍是如何拿下突厥的?”
眾臣突覺眼前一亮,急忙看向武將那邊。
國師奉旨去剿倭了,楚老侯爺——
好吧,楚老侯爺的位置空著,他被禁足了。
繼昌帝臉一黑,他這個帝王下旨禁足楚侯三月,這還沒多少天呢,難道再要他下旨解禁?
不行,帝王威嚴最重要。
說曹操,曹操到,突然有宮中內侍匆匆趕往大殿,在林公公麵前耳語了幾句,林公公趕緊上前,壓低聲音對繼昌帝道:
“陛下,馬內侍的飛鴿傳書到了。”
繼昌帝之前吩咐過,若是馬內侍傳信,要即刻稟報。
馬內侍能用飛鴿傳書,說明倭寇那裏出了大事,這才短短幾天,他們才剛到台州吧,怎麽這麽快就傳信回來了?
難道是國師出事了?
“念!”繼昌帝吩咐林公公。
繼昌帝心裏是不喜國師的,希望他最好死在倭寇手裏,再也別回來了。
但現在麵臨北燕一事,他又覺得或許隻有國師能解,心中很是矛盾啊。
林公公展開紙條,紙條上的字很小,卻也寫得滿滿當當。
“陛下,沿海倭寇已滅,國師言海外有一倭島,為倭寇老巢,距兩千裏,國師欲攻伐之,奴才勸阻未成,國師言:犯我國威者,辱我百姓者,雖遠必誅!”
聽到倭寇已滅,眾臣倒抽一口涼氣。
從朝廷派出八百裏加急聖旨前往南方,距今還未超過十日,按照正常行軍速度,這會兒國師應該還沒到台州呢,倭寇怎麽就滅了?
難道是剿倭水師滅的倭寇?
當初得知國師先去了倭島,李全和馬公公也坐不住了,等大船一回來,他們即刻就出發了。
尤其是馬公公,生怕再次錯過國師滅倭的過程。
甲板上,李全和馬公公同時把手搭在眉骨上,看向遠處的天空。
“馬公公,你看那朵雲,挺好看哈。”
馬公公點頭道:
“確實好看,像個大蘑菇。唉,也不知道國師在哪裏?”
巨輪的速度很快,不到兩天的時間,他們就快到倭島了,而且船上一點都不晃,放杯水在桌子上,都不會漏出一滴。
尋常暈船的人,乘坐此船,也如同待在陸地上。
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李全想了想,吩咐道:
“把國師留下的通訊兵請來。”
立刻有人去船艙叫人。
一名通訊兵來到甲板,問道:
“李將軍有何吩咐?”
李全遲疑了一下,問道:
“你們,是不是能聯係上國師?如果能,問問國師,咱們應該去哪裏停靠,才能見到國師?”
通訊兵道:
“這有何難,末將立刻去發報!”
馬公公一臉莫名,問道:
“李將軍,這茫茫大海,如何傳遞消息?哪怕是信鴿,也不能在海上飛行的。”
李全濃眉一挑,原來馬公公也不知道發報機啊!
“馬公公,稍安勿躁,咱們等著便是。”
顧昔這邊的通訊兵剛準備發報,就接到了李全的電報。
“你給李將軍回複,就說我會放出七彩信號彈,讓他按照信號彈的方向開船,就停靠在江戶的碼頭。”
通訊兵領命去發報。
顧昔買了幾顆信號彈,丟給劉二蛋,讓他每隔一會兒就發一枚出去,給李全指路。
船上的李全和馬公公,隻等了幾分鍾的時間,就接到了國師的回複。
李全瞪著大眼,炯炯有神地看向天空,等著國師發射信號彈。
馬公公仍然覺得有點難以置信。
他給京中送信,用得是訓練有素的信鴿,那也得一兩天呢,什麽傳信方式能如此之快?
該不會這個通訊兵在逗他們玩?
正思忖間,忽見剛才那片蘑菇雲消散的方向,閃出一片七彩的顏色,即使是白天,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馬公公瞪大了眼睛。
“這,這真是國師傳的信?”
李全篤悠悠道:
“那當然,國師可是神的使者,他用的仙家寶貝,豈是區區信鴿能比的?”
兩艘巨輪加緊朝著江戶城的方向行進。
馬公公覺得這趟出來的值了,真長見識,他得趕緊記下來,回頭陛下問起,他也好如實稟報。
*
安寧國京城。
北燕送來國書,聲稱要派一位公主前來和親,和親的人選要讓公主自己在安寧國的皇子貴族中挑選,而且不管公主選定了誰,安寧國都要向北燕送上一千萬擔的糧食作為聘禮。
為著這事,群臣爭論不休,今天的早朝愣是拖到了下午。
繼昌帝黑著臉坐在龍椅上。
“陛下,這封國書,哪是要和親啊,分明是打劫!”禮部尚書周文禮抖著花白的胡子,言辭之中帶著憤怒。
戶部尚書蔡理也說道:
“是啊,莫說今年大旱欠收,就算是豐收年份,安寧國也拿不出一千萬擔糧食啊!”
兵部尚書袁廣進道:
“陛下,北燕今年也遭了災,牛羊死了無數,他們頻頻騷擾我北地百姓,搶劫糧食,如今竟然獅子大開口,這公主的臉得多大,能值一千萬擔糧食!”
眾臣也都紛紛罵起了北燕不要臉。
等他們吐槽完了,還是要麵對現實問題。
禮部尚書憂心道:
“陛下,北燕在國書中威脅意味十足,若他們今年過不下去了,怕是會傾舉國之力攻打我安寧國。北燕總人口雖隻有八百萬,隻有我安寧國人口的一成,但北燕人粗魯野蠻,無論男女,都善騎射,可以說全民皆兵,除去老幼,他們可戰人數達四百萬,而我們安寧國,滿打滿算也隻有一百萬兵士。”
安寧國八千萬人口,隻能養一百萬兵馬,無他,窮啊!
北燕八百萬人口,卻能抽出四百萬兵馬,當然,北燕的四百萬兵馬並不是全職軍士,大多數都是北燕百姓,戰力不會太強,真打起來,安寧國不一定會輸,但絕對會兩敗俱傷。
戶部尚書道:
“今歲大旱,不管是一千萬擔糧食,還是一場舉國大戰所需的糧草,國庫都拿不出啊,還需想個法子才行。”
袁廣進想了想,說道:
“也未必不能一戰,想想國師和西北軍是如何拿下突厥的?”
眾臣突覺眼前一亮,急忙看向武將那邊。
國師奉旨去剿倭了,楚老侯爺——
好吧,楚老侯爺的位置空著,他被禁足了。
繼昌帝臉一黑,他這個帝王下旨禁足楚侯三月,這還沒多少天呢,難道再要他下旨解禁?
不行,帝王威嚴最重要。
說曹操,曹操到,突然有宮中內侍匆匆趕往大殿,在林公公麵前耳語了幾句,林公公趕緊上前,壓低聲音對繼昌帝道:
“陛下,馬內侍的飛鴿傳書到了。”
繼昌帝之前吩咐過,若是馬內侍傳信,要即刻稟報。
馬內侍能用飛鴿傳書,說明倭寇那裏出了大事,這才短短幾天,他們才剛到台州吧,怎麽這麽快就傳信回來了?
難道是國師出事了?
“念!”繼昌帝吩咐林公公。
繼昌帝心裏是不喜國師的,希望他最好死在倭寇手裏,再也別回來了。
但現在麵臨北燕一事,他又覺得或許隻有國師能解,心中很是矛盾啊。
林公公展開紙條,紙條上的字很小,卻也寫得滿滿當當。
“陛下,沿海倭寇已滅,國師言海外有一倭島,為倭寇老巢,距兩千裏,國師欲攻伐之,奴才勸阻未成,國師言:犯我國威者,辱我百姓者,雖遠必誅!”
聽到倭寇已滅,眾臣倒抽一口涼氣。
從朝廷派出八百裏加急聖旨前往南方,距今還未超過十日,按照正常行軍速度,這會兒國師應該還沒到台州呢,倭寇怎麽就滅了?
難道是剿倭水師滅的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