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此同時,遠在金國的帝都上京。
“大師,你要我效法昔日的大唐皇帝李世民……?”
“不錯,十年前,王爺與老衲相遇,老衲曾為王爺謀了三計,也為王爺卜了三卦,王爺可還曾記得?”
“記得,當然記得,大師第一計是要小王我初九潛龍勿用,韜光養晦……,第二計是九五飛龍在天……,第三計是龍戰於野,華夏一統……。”
“不錯,不錯,難得王爺還能銘記於心,今晚正是應驗十年前的第二卦,王爺要飛龍在天。
王爺生有奇相,酷似趙家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老衲善鑒骨麵相,十年前老衲就曾向王爺言王爺命裏不凡,乃人間飛龍,能定九鼎,能掌握乾坤。
世上之事,四時有序,天機有數,老衲略懂術數,能卜天機,誠不敢誆言王爺。
老衲已夜觀天象,今晚天極之北帝王星晦暗無明,紫薇星要落,此乃一元複始,鼎器更易之兆,今晚舊龍將會殯天,新龍將入主中宮,王爺今晚入宮準錯不了……。”
隻見一人虎須龍目,雖著金人服飾,但稍微認真打量一下,那人長相果真有七八分酷似大宋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說來真是令人稱奇。
那人沉思了一下道:“好吧,那就今夜入宮,生死成敗在此一舉,我入皇上寢宮,煩請大師帶兵控製宮禁,沒了大師這個幕後軍師,本王心裏還是有些忐忑……。”
隻聽一個聲音朗聲爽笑,胸有成竹地道:“王爺不必忐忑,盡管放手去做錯不了,九宮之禁早已被王爺暗暗買通換上了自己的人,今晚也壓根用不著了老衲再多湊熱鬧呀……。”
“怎麽大師今晚不同我一道共同見證這鼎器更易的時刻……?”一聽眼前和尚在這關鍵時刻竟然不同自己一道見證這奪宮之要改天換地的事情,那人甚是驚奇困惑地道。
“實不相瞞,王爺今夜所謀之事定是萬無一失、板上釘釘,王爺多年心中所願,終於於今夜實現。老衲也有老衲多年的心願要完成,王爺今晚即將要身登大寶,老衲今夜也要離開了,要去南方的覆船山,有要事要辦……。”
“什麽,大師今夜要南下。這,這,這……?”長相酷似宋太祖的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寧願自己是聽錯了。
緊接著,他不顧自身王爺之尊,又急不可耐地道:“大師,今夜我身登大寶後,要大封天下,還要統飭金廷文武百官,有太多太多重要的大事要做,需要大師從旁指點,大師怎麽在這個時候提出要走……?
莫非大師終究還是放心不下小王,認為本王也像漢人皇帝那樣,功成之後行兔死狗烹的無恥行徑,大師,這是萬萬不可能的。
今夜我新登君位,登上帝位後,還要麵臨諸多棘手之事,即使想行那兔死狗烹齷齪之事,也是萬萬不可能在這個時候,何況小王能有今日,也全是仰賴大師謀劃之功。
本王向天地鬼神發誓,今日包括日後生生世世也絕無半分提防大師之念,旦有半念,教本王以及世世代代子孫永墜地獄之道,生生世世嚐盡地獄之苦。大師這到底是怎麽了,為何要在這個時候遠走?”
隻聽那和尚又是爽朗笑道:“王爺多慮了,老衲與王爺是至交。王爺本是真龍天子,卻從不以君王之威待老衲,反而以師以父之禮與老衲相交,待老衲之誠之恭之敬,老衲早已感懷於心。
老衲也早已將王爺視為了平生一知己,又怎麽會行小人之心,揣聖天子大德之心?更何況老衲萬裏迢迢,從東海仙島普陀山跨海行陸北入大金,十餘年來矢誌不移,老衲從不貪名祿富貴,老衲若是對王爺懷有戒心,壓根也就不會千山萬水為王爺謀國謀天下……。”
見老和尚非是猜忌誤解自己,開誠公布,這酷似宋太祖的王爺終於放下心來,不過最終還是忍不住心中的疑惑,又是道:“即是如此,那本王實在是想不出,這個時候本王奪宮登基,之後整飭文武百官,是眼下最最重要的事,這個時候也是急缺人手的時候,能有什麽比這天下第一等更重要的事,讓大師這個時候要遠走?
這覆船山到底是何方名山大川,與大師長居的東海普陀山相比如何,又隱藏著何等大事,需要大師這個時候親赴……?”
此話正是問到了關鍵,隻見這和尚又是爽然一笑,也是坦誠道:“王爺既然想知道老衲到底想要幹什麽,那老衲就坦誠以告,隻是此事說來話長……。”
和尚說完這話,又是淡然一笑,又繼續道:“王爺,你可知老衲贈你的《清明下河圖》與天葵劍到底是何方至寶,又為何讓你謊稱,此兩樣之物是你率軍攻入遼國皇宮時發現的。為何把這兩樣東西獻與當今聖上後,憑什麽區區一把鏽劍一幅舊畫,就鐵定能攪動當今天下風雲時局,王爺就一定可以身居龍位……?”
王爺一聽和尚提起天葵劍與清明下河圖,又是忍不住道:“怎麽,跟這兩樣東西有什麽關係嗎?大師曾說過這天葵劍是佛家的救器,清明下河圖是道家的秘要,兩樣東西是佛道兩家的至寶。
小王雖是金人,但素知中原人傑地靈,中原能人高人異人輩出,中原乃天下福地,天下文明起源。
佛道之說淵遠盛行於中原,儒釋道含有大智慧,淵源博大,精通儒釋道,大到能安邦定國,小到能明心見理,修身養性,還有虛無縹緲之說,修佛修道,長生不老,飛升上天,成仙成佛。
中原之國曆來儒釋道盛行,源遠流長,邊遠之民卻未有這等好福氣,不能常聞儒釋道之教化,也因此被中原人稱之我們為化外之民,野蠻之人。
正因為曆來被冠以化外之地野蠻之人,因此中原之國每出盛世強君之時,旦起殺伐之心,每每打著教化蠻夷之號,對我邊遠之民征伐殺戮。
本王身為金人高枝,為金人長久枝繁葉茂,也曾與聖上一樣,都有心了解一些中原漢人儒釋道文化。奈何本王終究為塵世俗人,資質也頗為有限,對佛道儒隻是略懂一二。
我與大師十年深交,知大師智比三國諸葛亮謀勝漢時張良,大師攜天葵劍與清明下河圖,為我謀金國大位,我深信大師的謀略,也就按照大師所交待的而辦。
不過到現在我還是認為,大師讓我詐稱天葵劍與清明下河圖是從遼人皇宮裏發現的,然後獻給聖上,聖上經伐遼之戰,雖然我大金雖是大敗了遼國,攻陷了遼國帝都,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聖上因此次大戰也是身心疲憊,病痛纏身,老之將至願世上多和平少殺戮,遂一心願意與南麵的宋人仍遵海上之盟,勿動幹戈。
而我們也正是利用聖上力主與宋人和平相安的心理,將寶劍與畫獻與聖上,聖上又知大宋天子酷愛書畫,為討宋廷皇帝龍心,願意與金永結盟好,聖上定會派遣秘使攜寶畫入大宋修兩國之好。
我們趁聖上派秘使攜寶畫出使宋時,又故意將此消息放與兀術侄,兀術侄最是反對我金與宋太平好合,故私下親自率兵截殺秘使,伐兵宋境,挑起兩國幹戈,而我們也正趁兀術侄不在天子腳下,中宮空虛,發動奪宮之變。
至於大師所說,這劍與畫中藏有天機,宋廷皇帝一見這清明下河圖,必定願意與金修好,還會不計一切代價的願意贖回幽燕之地,我認為這倒未必。至於這一劍一畫,什麽佛家救器道家秘要,不過是穿鑿附會之說,信不得。
實是不知這一劍一畫到底為何能攪動整個天下間的風雲,而不止止是金?在本王看來,這劍與畫都是癡絕之物,寶劍贈與武士勇猛殺敵,名畫贈與畫癡賞玩臨摹,除此之外,別無他用。
可是今夜大師卻在本王要身登龍位之時,言要赴什麽覆船山,這天絕劍與清明下河圖與覆船山風馬牛不相及,我與大師至交十年,深知大師絕非是能被一些虛無縹緲的謠言能蠱惑的人,這天絕劍與清明下河圖,還有那覆船山,到底藏有什麽至上驚天之秘,本王洗耳恭聽大師講法說玄。”
“王爺,天葵劍,清明下河圖,還有老衲先前曾向你提到的大宋禁宮內的清明上河圖,以及今夜所說的覆船山,這些可決不是什麽癡人胡掐之言,也不是什麽畫癡隨便畫畫的藝術珍品,這裏麵藏有佛道兩家數千年來向我南瞻部州眾生傳達的秘密,這些秘密隻有極少數人知曉,這秘密已經被傳承和守護幾千年了,也被佛道兩家相互爭奪了數千年了,當今之世,我教處於下風。
說來話長,都怪那可恨的陳摶那廝,老衲此次赴覆船山,可以說也是不得不去,否則隻能等到下一個六十年後再去壇城戒宮了,而那時恐怕老衲也早已同先師一樣,不再這個世上了。”
與此同時,遠在金國的帝都上京。
“大師,你要我效法昔日的大唐皇帝李世民……?”
“不錯,十年前,王爺與老衲相遇,老衲曾為王爺謀了三計,也為王爺卜了三卦,王爺可還曾記得?”
“記得,當然記得,大師第一計是要小王我初九潛龍勿用,韜光養晦……,第二計是九五飛龍在天……,第三計是龍戰於野,華夏一統……。”
“不錯,不錯,難得王爺還能銘記於心,今晚正是應驗十年前的第二卦,王爺要飛龍在天。
王爺生有奇相,酷似趙家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老衲善鑒骨麵相,十年前老衲就曾向王爺言王爺命裏不凡,乃人間飛龍,能定九鼎,能掌握乾坤。
世上之事,四時有序,天機有數,老衲略懂術數,能卜天機,誠不敢誆言王爺。
老衲已夜觀天象,今晚天極之北帝王星晦暗無明,紫薇星要落,此乃一元複始,鼎器更易之兆,今晚舊龍將會殯天,新龍將入主中宮,王爺今晚入宮準錯不了……。”
隻見一人虎須龍目,雖著金人服飾,但稍微認真打量一下,那人長相果真有七八分酷似大宋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說來真是令人稱奇。
那人沉思了一下道:“好吧,那就今夜入宮,生死成敗在此一舉,我入皇上寢宮,煩請大師帶兵控製宮禁,沒了大師這個幕後軍師,本王心裏還是有些忐忑……。”
隻聽一個聲音朗聲爽笑,胸有成竹地道:“王爺不必忐忑,盡管放手去做錯不了,九宮之禁早已被王爺暗暗買通換上了自己的人,今晚也壓根用不著了老衲再多湊熱鬧呀……。”
“怎麽大師今晚不同我一道共同見證這鼎器更易的時刻……?”一聽眼前和尚在這關鍵時刻竟然不同自己一道見證這奪宮之要改天換地的事情,那人甚是驚奇困惑地道。
“實不相瞞,王爺今夜所謀之事定是萬無一失、板上釘釘,王爺多年心中所願,終於於今夜實現。老衲也有老衲多年的心願要完成,王爺今晚即將要身登大寶,老衲今夜也要離開了,要去南方的覆船山,有要事要辦……。”
“什麽,大師今夜要南下。這,這,這……?”長相酷似宋太祖的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寧願自己是聽錯了。
緊接著,他不顧自身王爺之尊,又急不可耐地道:“大師,今夜我身登大寶後,要大封天下,還要統飭金廷文武百官,有太多太多重要的大事要做,需要大師從旁指點,大師怎麽在這個時候提出要走……?
莫非大師終究還是放心不下小王,認為本王也像漢人皇帝那樣,功成之後行兔死狗烹的無恥行徑,大師,這是萬萬不可能的。
今夜我新登君位,登上帝位後,還要麵臨諸多棘手之事,即使想行那兔死狗烹齷齪之事,也是萬萬不可能在這個時候,何況小王能有今日,也全是仰賴大師謀劃之功。
本王向天地鬼神發誓,今日包括日後生生世世也絕無半分提防大師之念,旦有半念,教本王以及世世代代子孫永墜地獄之道,生生世世嚐盡地獄之苦。大師這到底是怎麽了,為何要在這個時候遠走?”
隻聽那和尚又是爽朗笑道:“王爺多慮了,老衲與王爺是至交。王爺本是真龍天子,卻從不以君王之威待老衲,反而以師以父之禮與老衲相交,待老衲之誠之恭之敬,老衲早已感懷於心。
老衲也早已將王爺視為了平生一知己,又怎麽會行小人之心,揣聖天子大德之心?更何況老衲萬裏迢迢,從東海仙島普陀山跨海行陸北入大金,十餘年來矢誌不移,老衲從不貪名祿富貴,老衲若是對王爺懷有戒心,壓根也就不會千山萬水為王爺謀國謀天下……。”
見老和尚非是猜忌誤解自己,開誠公布,這酷似宋太祖的王爺終於放下心來,不過最終還是忍不住心中的疑惑,又是道:“即是如此,那本王實在是想不出,這個時候本王奪宮登基,之後整飭文武百官,是眼下最最重要的事,這個時候也是急缺人手的時候,能有什麽比這天下第一等更重要的事,讓大師這個時候要遠走?
這覆船山到底是何方名山大川,與大師長居的東海普陀山相比如何,又隱藏著何等大事,需要大師這個時候親赴……?”
此話正是問到了關鍵,隻見這和尚又是爽然一笑,也是坦誠道:“王爺既然想知道老衲到底想要幹什麽,那老衲就坦誠以告,隻是此事說來話長……。”
和尚說完這話,又是淡然一笑,又繼續道:“王爺,你可知老衲贈你的《清明下河圖》與天葵劍到底是何方至寶,又為何讓你謊稱,此兩樣之物是你率軍攻入遼國皇宮時發現的。為何把這兩樣東西獻與當今聖上後,憑什麽區區一把鏽劍一幅舊畫,就鐵定能攪動當今天下風雲時局,王爺就一定可以身居龍位……?”
王爺一聽和尚提起天葵劍與清明下河圖,又是忍不住道:“怎麽,跟這兩樣東西有什麽關係嗎?大師曾說過這天葵劍是佛家的救器,清明下河圖是道家的秘要,兩樣東西是佛道兩家的至寶。
小王雖是金人,但素知中原人傑地靈,中原能人高人異人輩出,中原乃天下福地,天下文明起源。
佛道之說淵遠盛行於中原,儒釋道含有大智慧,淵源博大,精通儒釋道,大到能安邦定國,小到能明心見理,修身養性,還有虛無縹緲之說,修佛修道,長生不老,飛升上天,成仙成佛。
中原之國曆來儒釋道盛行,源遠流長,邊遠之民卻未有這等好福氣,不能常聞儒釋道之教化,也因此被中原人稱之我們為化外之民,野蠻之人。
正因為曆來被冠以化外之地野蠻之人,因此中原之國每出盛世強君之時,旦起殺伐之心,每每打著教化蠻夷之號,對我邊遠之民征伐殺戮。
本王身為金人高枝,為金人長久枝繁葉茂,也曾與聖上一樣,都有心了解一些中原漢人儒釋道文化。奈何本王終究為塵世俗人,資質也頗為有限,對佛道儒隻是略懂一二。
我與大師十年深交,知大師智比三國諸葛亮謀勝漢時張良,大師攜天葵劍與清明下河圖,為我謀金國大位,我深信大師的謀略,也就按照大師所交待的而辦。
不過到現在我還是認為,大師讓我詐稱天葵劍與清明下河圖是從遼人皇宮裏發現的,然後獻給聖上,聖上經伐遼之戰,雖然我大金雖是大敗了遼國,攻陷了遼國帝都,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聖上因此次大戰也是身心疲憊,病痛纏身,老之將至願世上多和平少殺戮,遂一心願意與南麵的宋人仍遵海上之盟,勿動幹戈。
而我們也正是利用聖上力主與宋人和平相安的心理,將寶劍與畫獻與聖上,聖上又知大宋天子酷愛書畫,為討宋廷皇帝龍心,願意與金永結盟好,聖上定會派遣秘使攜寶畫入大宋修兩國之好。
我們趁聖上派秘使攜寶畫出使宋時,又故意將此消息放與兀術侄,兀術侄最是反對我金與宋太平好合,故私下親自率兵截殺秘使,伐兵宋境,挑起兩國幹戈,而我們也正趁兀術侄不在天子腳下,中宮空虛,發動奪宮之變。
至於大師所說,這劍與畫中藏有天機,宋廷皇帝一見這清明下河圖,必定願意與金修好,還會不計一切代價的願意贖回幽燕之地,我認為這倒未必。至於這一劍一畫,什麽佛家救器道家秘要,不過是穿鑿附會之說,信不得。
實是不知這一劍一畫到底為何能攪動整個天下間的風雲,而不止止是金?在本王看來,這劍與畫都是癡絕之物,寶劍贈與武士勇猛殺敵,名畫贈與畫癡賞玩臨摹,除此之外,別無他用。
可是今夜大師卻在本王要身登龍位之時,言要赴什麽覆船山,這天絕劍與清明下河圖與覆船山風馬牛不相及,我與大師至交十年,深知大師絕非是能被一些虛無縹緲的謠言能蠱惑的人,這天絕劍與清明下河圖,還有那覆船山,到底藏有什麽至上驚天之秘,本王洗耳恭聽大師講法說玄。”
“王爺,天葵劍,清明下河圖,還有老衲先前曾向你提到的大宋禁宮內的清明上河圖,以及今夜所說的覆船山,這些可決不是什麽癡人胡掐之言,也不是什麽畫癡隨便畫畫的藝術珍品,這裏麵藏有佛道兩家數千年來向我南瞻部州眾生傳達的秘密,這些秘密隻有極少數人知曉,這秘密已經被傳承和守護幾千年了,也被佛道兩家相互爭奪了數千年了,當今之世,我教處於下風。
說來話長,都怪那可恨的陳摶那廝,老衲此次赴覆船山,可以說也是不得不去,否則隻能等到下一個六十年後再去壇城戒宮了,而那時恐怕老衲也早已同先師一樣,不再這個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