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掌管軍事的童貫,原本是個太監,但徽宗皇帝認為用人重在能力重在能聽懂自己的話能忠心皇帝,不重在出身,此人雖是太監,然能文能武,關鍵是對自己絕對忠心,於是徽宗皇帝放心地讓他在兵事上曆練,這人因軍功,最後以太監身份得封王爵,史上無兩。
朱勔父子走商販藥,市井小商之徒,一朝小人得誌,掌花石綱,以替天子搜羅天下寶物為名義,搜刮民脂民膏,一時富甲天下,連管理朝廷財政的三司使見之也要低頭寒暄,位低一籌。
其餘六賊,梁師成,頗有才藝,好附庸風雅,自稱自己養父姓梁,生父姓蘇,乃蘇軾,自己為蘇軾侍婢所生。徽宗皇帝因酷愛先帝朝蘇大學士才藝,愛屋及烏,故而重用,一來二去,也成為朝廷重臣。
再說李彥,原為給事掖庭出身,因頭腦靈活,善察言觀色,有眼力勁,辦事甚得後宮嬪妃和皇帝心意,後大內老總管楊戩逝世,徽宗不顧李彥僅為一宮中端茶倒尿的下下之輩,禦筆一勾,將李彥猝然晉升為太監之首——大內總管。
至於這位王黼得以重用,純粹是因為這人長相奇異,徽宗信道學,認為這人骨相清奇,容貌迥異,又知書上未載,世人不知的誌怪神仙天地之外的事情,是天人下凡,用之,能護佑國運。
徽宗一朝,徽宗曾自勉自己一定要做個開明之君,在國家政事上,用人一定要不重出身,不重資曆,不重貧賤,不重是否係出名門,隻重能力才識,不拘一格用人才。
然徽宗作為皇帝,頗好藝術,性格灑脫隨意,用人隻根據自己認為的能力標準與親疏而用,沒有一套公正客觀的任用人才標準。
這些人看似有能力,不過是一些趨炎附勢、愉悅滿足皇帝精神的小技小能。聰明反被聰明誤,犯了用人大忌。
用人沒有客觀的用人標準呐,而是根據皇帝自己的親疏好惡與個性是否相投,是否符合自己心意而用,這恐怕是徽宗一朝,其實朝廷重要公卿大臣看著都挺有能力與學識的,但朝廷仍然擺脫不了衰敗滅亡的重要原因。
仔細想想徽宗所用的這些大臣,不注重出身,隻注重能力,在其位也謀其事,但個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私欲極重。
私欲極重,好功名大業,但品格品德修養不夠,在富貴功名麵前,先中飽私囊,以保證自己眼前圈子階層利益,而後才考慮天下百姓。如此以來,朝政看著歌舞升平,井然有序,一片欣欣向榮,朝臣盡忠職事,國家似是繁榮無比。
但實際上卻是,天下已經是樹老根枯,朝廷財政日益入不敷出,官員人浮於事,追名逐利,貪圖政績,好麵喜功,務實務者少,政令華而不實,庸餘不通,天下兩極分化嚴重,富者烈火烹油,貧者負債累累,盛世天下,表麵繁華,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北宋六賊臣,憑良心客觀來說,這六人其實都頗有能力,並非是昏庸不堪大用之才,屍位素餐,不作為也絕對沒有。
若論用人唯能唯才,徽宗皇帝在這方麵沒有任何過錯,六賊也盡展其才為君為國,為臣不可謂不忠心。但為何大宋後來瞬間國亡家破,橫遭靖康之難,想想,跟朝廷這幾位主要權臣私欲甚重,被私欲蒙蔽雙眼,缺乏更高一層的戰略眼光不無重大關係……。
這或許是北宋突然滅亡的一個最真實最重要原因……。
楊雲心中忽思,北宋滅亡的最最真實最重要原因,並非是前世在曆史教科書上看到的總結那樣,皇帝昏庸,大臣腐敗,官逼民反,導致大宋亡國,是大宋滅亡最主要的原因。
改朝換代,一國的滅亡,總歸結為是因為皇帝的昏庸,朝政的腐敗,導致亡國滅種,這樣的總結未免太不負責任。
而是徽宗皇帝在用人的根本思路上出了重大問題,導致國家戰略上出了錯誤。想想老百姓的眼光真的是很雪亮,論人功過,評價的很精準。
位高權重的大臣禍國殃民,導致國家滅亡,旦凡百姓們評論時,都痛斥為要麽是奸臣,要麽是貪官,要麽是不忠,而人們稱北宋這六位重臣,非首先痛心其奸其貪其不忠,而痛呼為六賊,不是六大巨貪,六大巨奸,不是六大亂臣,而是六賊,國家之賊,細細思來,真的極精準。
竊珠者盜,竊國者侯。偷用天下人公權,為自身為自己圈中人謀富貴,確為賊也。
這……,這……,不得不深刻的反思和警惕。治國理天下,用人非常非常重要。能侃會吹,能對皇帝胃口,看似人才,有能力之人,其實也並不一定能為國家帶來福祉。治理國家,還是得那些腳踏實地私欲相對較少尊重國家公權力的人為主。任用國家公職人員,一定一定要把人的德行考核也納入進來。
以後若有機會,一定要想法子向徽宗皇帝曲諫,讓皇帝在用人方麵的觀念與思維有所改變。
楊雲正深刻反思間,隻聽一個驚恐的尖叫聲響徹大殿。楊雲趕緊向驚叫聲望去,隻瞧已是亂作一團。原來是太子在丞相王黼與金使針鋒相對間,已是走近了這兩隻神物旁邊。
太子心急,欲一觀個究竟。奈何太子走近這裝有神物的柙前,那兩隻神物卻是紋絲不動。王黼剛才還稱讚白猿還算得上是神物,那巨鷹有些言過其實誇大之嫌。
在太子看來,自己走到這兩神物麵前,兩神物跟死物沒有任何區別,老猿閉著個眼睛,跟要死了似的,巨鷹耷拉著個腦袋,奄奄一息。還神物,兩隻就是十足的廢物……。
太子心有不甘,駐足於老猿麵前,左盯右看,又看了好一會兒,這老猿依然閉著個眼睛,一副垂垂老矣的神態。太子終於耐不住內心的不耐煩,將腰間的佩劍使勁一抽,欲要嚇唬一下這老猿。
徽宗寬仁,大朝會,太子、親王可佩劍入殿,以顯皇家威儀。
說時遲霎時快,太子抽劍的一刹那間,老猿感覺有危險襲來,猛然間怒眼一睜,一聲嘶吼破空突來,吼聲無比滲人,讓人不寒而栗。
原本莊嚴的大殿突地被這一吼,瞬間破氣場。滿殿的大臣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吼聲驚嚇到,更莫說就在這老猿跟前的太子。
朱勔父子走商販藥,市井小商之徒,一朝小人得誌,掌花石綱,以替天子搜羅天下寶物為名義,搜刮民脂民膏,一時富甲天下,連管理朝廷財政的三司使見之也要低頭寒暄,位低一籌。
其餘六賊,梁師成,頗有才藝,好附庸風雅,自稱自己養父姓梁,生父姓蘇,乃蘇軾,自己為蘇軾侍婢所生。徽宗皇帝因酷愛先帝朝蘇大學士才藝,愛屋及烏,故而重用,一來二去,也成為朝廷重臣。
再說李彥,原為給事掖庭出身,因頭腦靈活,善察言觀色,有眼力勁,辦事甚得後宮嬪妃和皇帝心意,後大內老總管楊戩逝世,徽宗不顧李彥僅為一宮中端茶倒尿的下下之輩,禦筆一勾,將李彥猝然晉升為太監之首——大內總管。
至於這位王黼得以重用,純粹是因為這人長相奇異,徽宗信道學,認為這人骨相清奇,容貌迥異,又知書上未載,世人不知的誌怪神仙天地之外的事情,是天人下凡,用之,能護佑國運。
徽宗一朝,徽宗曾自勉自己一定要做個開明之君,在國家政事上,用人一定要不重出身,不重資曆,不重貧賤,不重是否係出名門,隻重能力才識,不拘一格用人才。
然徽宗作為皇帝,頗好藝術,性格灑脫隨意,用人隻根據自己認為的能力標準與親疏而用,沒有一套公正客觀的任用人才標準。
這些人看似有能力,不過是一些趨炎附勢、愉悅滿足皇帝精神的小技小能。聰明反被聰明誤,犯了用人大忌。
用人沒有客觀的用人標準呐,而是根據皇帝自己的親疏好惡與個性是否相投,是否符合自己心意而用,這恐怕是徽宗一朝,其實朝廷重要公卿大臣看著都挺有能力與學識的,但朝廷仍然擺脫不了衰敗滅亡的重要原因。
仔細想想徽宗所用的這些大臣,不注重出身,隻注重能力,在其位也謀其事,但個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私欲極重。
私欲極重,好功名大業,但品格品德修養不夠,在富貴功名麵前,先中飽私囊,以保證自己眼前圈子階層利益,而後才考慮天下百姓。如此以來,朝政看著歌舞升平,井然有序,一片欣欣向榮,朝臣盡忠職事,國家似是繁榮無比。
但實際上卻是,天下已經是樹老根枯,朝廷財政日益入不敷出,官員人浮於事,追名逐利,貪圖政績,好麵喜功,務實務者少,政令華而不實,庸餘不通,天下兩極分化嚴重,富者烈火烹油,貧者負債累累,盛世天下,表麵繁華,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北宋六賊臣,憑良心客觀來說,這六人其實都頗有能力,並非是昏庸不堪大用之才,屍位素餐,不作為也絕對沒有。
若論用人唯能唯才,徽宗皇帝在這方麵沒有任何過錯,六賊也盡展其才為君為國,為臣不可謂不忠心。但為何大宋後來瞬間國亡家破,橫遭靖康之難,想想,跟朝廷這幾位主要權臣私欲甚重,被私欲蒙蔽雙眼,缺乏更高一層的戰略眼光不無重大關係……。
這或許是北宋突然滅亡的一個最真實最重要原因……。
楊雲心中忽思,北宋滅亡的最最真實最重要原因,並非是前世在曆史教科書上看到的總結那樣,皇帝昏庸,大臣腐敗,官逼民反,導致大宋亡國,是大宋滅亡最主要的原因。
改朝換代,一國的滅亡,總歸結為是因為皇帝的昏庸,朝政的腐敗,導致亡國滅種,這樣的總結未免太不負責任。
而是徽宗皇帝在用人的根本思路上出了重大問題,導致國家戰略上出了錯誤。想想老百姓的眼光真的是很雪亮,論人功過,評價的很精準。
位高權重的大臣禍國殃民,導致國家滅亡,旦凡百姓們評論時,都痛斥為要麽是奸臣,要麽是貪官,要麽是不忠,而人們稱北宋這六位重臣,非首先痛心其奸其貪其不忠,而痛呼為六賊,不是六大巨貪,六大巨奸,不是六大亂臣,而是六賊,國家之賊,細細思來,真的極精準。
竊珠者盜,竊國者侯。偷用天下人公權,為自身為自己圈中人謀富貴,確為賊也。
這……,這……,不得不深刻的反思和警惕。治國理天下,用人非常非常重要。能侃會吹,能對皇帝胃口,看似人才,有能力之人,其實也並不一定能為國家帶來福祉。治理國家,還是得那些腳踏實地私欲相對較少尊重國家公權力的人為主。任用國家公職人員,一定一定要把人的德行考核也納入進來。
以後若有機會,一定要想法子向徽宗皇帝曲諫,讓皇帝在用人方麵的觀念與思維有所改變。
楊雲正深刻反思間,隻聽一個驚恐的尖叫聲響徹大殿。楊雲趕緊向驚叫聲望去,隻瞧已是亂作一團。原來是太子在丞相王黼與金使針鋒相對間,已是走近了這兩隻神物旁邊。
太子心急,欲一觀個究竟。奈何太子走近這裝有神物的柙前,那兩隻神物卻是紋絲不動。王黼剛才還稱讚白猿還算得上是神物,那巨鷹有些言過其實誇大之嫌。
在太子看來,自己走到這兩神物麵前,兩神物跟死物沒有任何區別,老猿閉著個眼睛,跟要死了似的,巨鷹耷拉著個腦袋,奄奄一息。還神物,兩隻就是十足的廢物……。
太子心有不甘,駐足於老猿麵前,左盯右看,又看了好一會兒,這老猿依然閉著個眼睛,一副垂垂老矣的神態。太子終於耐不住內心的不耐煩,將腰間的佩劍使勁一抽,欲要嚇唬一下這老猿。
徽宗寬仁,大朝會,太子、親王可佩劍入殿,以顯皇家威儀。
說時遲霎時快,太子抽劍的一刹那間,老猿感覺有危險襲來,猛然間怒眼一睜,一聲嘶吼破空突來,吼聲無比滲人,讓人不寒而栗。
原本莊嚴的大殿突地被這一吼,瞬間破氣場。滿殿的大臣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吼聲驚嚇到,更莫說就在這老猿跟前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