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南仲大怒道:“太宰好大的威風,本官雖小,但好歹也是朝廷欽封的東宮詹事,大人堂堂太宰,一言不合竟毆打本官,大人把東宮之地當成了什麽地方?
毆打本官不說,大人屢屢口出妄言,一再詆毀太子,宰執大人難不成把朝廷當成了你宰執的朝廷,把這大宋的天下當成了你宰執的天下???
今日之事,下官與你誓不罷休,下官要麵見聖上,要請滿朝文武給個說法,宰執大人好大的官威,堂堂東宮,太子國之儲君,要聽命於你宰執大人,大人莫非要做三國的董卓???!!”
王黼仍還在氣頭上,對於麵見皇帝這事,他自知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自己在朝廷中有幾分份量,以及有幾方盟友朋友,豈能輕易就能被扳倒,自是不怕,對於毆打這小小太子詹事絲毫不懼。
王黼自負地道:“小小太子詹事,無法無天,目無三公,阻大臣商議朝廷重事,東宮太子就是這樣培養下屬的?太子將來位登大寶,將何以治理國家?”
便在這時,隻見一位青年額敷濕巾,肩纏繃帶,在兩個宮女的攙扶下顫巍微地走到殿前來,這人本想和氣有禮,不料聽到將來位登大寶將何以治理國家,這是在公然譏諷太子殿下的能力,這人頓時也是麵無善色,不愉地道:“
宰執大人好大的口氣,東宮簡陋,不比惲王宮大,宰執大人向來不登東宮半步台階,今日難得登臨東宮,東宮蓬蓽生輝……!”
這人一臉忿忿不平,客套話說盡,隨即一改話風,不吐不快地道:“隻是太宰大人也未免,未免太不把我東宮放在眼裏了吧?
大人質疑我治國理政能力,盡可去父皇麵前參奏本殿下,請父皇廢了本太子就可,本殿下不懼太宰參奏!!!
隻是我東宮奴才,即便再有不是,也隻由東宮管,大人乃柱國之臣,堂堂朝廷高官,手握皇上賜予的重權,大人打我東宮幕僚,接下來是不是要打本殿下了……?”
出來的正是太子自己!
想不到一向唯唯諾諾的太子,以前見了朝堂幾位宰執、樞密使,都是低聲低氣的,生怕哪一天,自己這個太子被皇帝廢掉了,還是得多依賴於幾位權臣大發慈悲心一下,勸諫皇帝,以至於被廢後,不至於連活都沒法活下去。
想不到,想不到這病貓突然發起火來,竟然還有這般血性脾氣。
王黼楞了一下,不過很快就恢複到往日之神色:“殿下誤會了,您這幕僚目無尊卑,不行正道,阻臣麵見太子,商議國事,老臣出於無奈,憤而替殿下教訓兩下,望殿下寬恕老臣用心!
殿下身為太子,又是皇上長子,是諸皇子之兄長,皇族之表率,如今惲王忤逆,殿下可認為惲王會忤逆否?皇上聖明,內心必定心如明鏡般清楚。
殿下,老臣奉勸殿下當為皇上分憂,父慈子孝,骨肉兄弟當同氣連枝,莫蕭牆起禍,莫行一兄有事,欲除之而後快……。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國有能才,不可冤殺之,皇族親兄弟當同氣連枝、同心同氣,上下同欲,大宋方能萬世不腐!兄弟和睦互愛,共保大宋江山基業常青,這樣,皇上才不會有心病,也必將為殿下胸中能藏山納海能容人之不能容而刮目相看!
如此,殿下也必將更受皇上器重,否則,莫怪老臣說殿下無眼識矣……。”
趙桓料到這王黼此次前來,必定是勸說自己這個太子上書皇帝,請皇帝赦惲王無罪,但還是實沒料到王黼會這樣說。
父皇對惲王寵愛有加遠勝於自己這個太子,殿上的忤逆,想想也真不能將之定性為忤逆,惲王忤逆,完全沒有忤逆的動機和理由……。
要說忤逆,恐怕自己都比惲王更有動機些,誰讓皇帝寵愛惲王勝於自己這個太子,自己常有感覺太子之位早晚怕是會被惲王搶去。
自己都能看出來惲王忤逆實在沒必要,父皇何其慧高,又怎麽會看不出……?
莫非……,莫非……,天,這王黼莫非是受父皇指使而來勸諫自己,父皇終究還是更愛惲王……,即便犯了錯,最終也不會對他怎麽樣的……。
心念於此,趙桓有些拿捏不定,心念也立馬萎靡頹廢了一半……。
過了半晌,趙桓終究過不了自己心裏的一關,試探著問道:“宰執此次前來,莫非是受了父皇旨意而來……?”
此話一出,老奸巨猾的王黼立馬知道太子已是掉在了自己的陷阱裏,有戲,王黼故意不露聲色,含糊其辭地道:“殿下何出此言,有些話不必明說,你知我知,大家心知,有些事切記隻可意會,不可去言談。
大家都是皇上的臣子,替皇上分憂,解皇上之所憂,殿下,殿下是聰明人,有些話,老臣相信不必明說,殿下也清楚地很……。
殿下,您聽老臣一句勸,您日後必定會明白老臣的用心……,是對殿下多麽的有好處!!!”
可憐的趙桓在政治鬥爭上終究還是太嫩,又或許是自感自己這個太子確實是太窩囊,自己確實是不及惲王的,在父皇眼裏。
父皇寵愛於惲王甚於太子,人所共知。父皇身邊的幾位重要閣臣,除了光祿大夫馬植對無論是自己還是惲王都不偏不倚對待外,除此之外,太師蔡京、太尉童貫、這位太宰王黼,以及太傅梁師成、財使朱勔,大內總管李彥都是明顯更傾向於惲王,與惲王交好,朝廷中事,都是明裏暗裏幫惲王。
自己,自己雖貴為太子,隻是徒有其名,其實從來沒想過哪一天能從太子變為皇帝,隻求,隻求將來萬一被廢了後,仍能平安無事,不累計性命殃及家人無辜,便是天大恩賜,哎,隨他去吧,皇帝讓咱怎麽做,咱就怎麽做……。
話說王黼的一番話,雖沒明說此次前來其實是奉皇帝旨意而來,但聽其意思,十有九成的確是奉皇帝之命而來的。
這種事情隻可意會不可言談,不宜挑明,皇帝又想惲王好,又想自己給自己留點麵子,故造訪者才這般含糊其辭、顧左而言右。
毆打本官不說,大人屢屢口出妄言,一再詆毀太子,宰執大人難不成把朝廷當成了你宰執的朝廷,把這大宋的天下當成了你宰執的天下???
今日之事,下官與你誓不罷休,下官要麵見聖上,要請滿朝文武給個說法,宰執大人好大的官威,堂堂東宮,太子國之儲君,要聽命於你宰執大人,大人莫非要做三國的董卓???!!”
王黼仍還在氣頭上,對於麵見皇帝這事,他自知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自己在朝廷中有幾分份量,以及有幾方盟友朋友,豈能輕易就能被扳倒,自是不怕,對於毆打這小小太子詹事絲毫不懼。
王黼自負地道:“小小太子詹事,無法無天,目無三公,阻大臣商議朝廷重事,東宮太子就是這樣培養下屬的?太子將來位登大寶,將何以治理國家?”
便在這時,隻見一位青年額敷濕巾,肩纏繃帶,在兩個宮女的攙扶下顫巍微地走到殿前來,這人本想和氣有禮,不料聽到將來位登大寶將何以治理國家,這是在公然譏諷太子殿下的能力,這人頓時也是麵無善色,不愉地道:“
宰執大人好大的口氣,東宮簡陋,不比惲王宮大,宰執大人向來不登東宮半步台階,今日難得登臨東宮,東宮蓬蓽生輝……!”
這人一臉忿忿不平,客套話說盡,隨即一改話風,不吐不快地道:“隻是太宰大人也未免,未免太不把我東宮放在眼裏了吧?
大人質疑我治國理政能力,盡可去父皇麵前參奏本殿下,請父皇廢了本太子就可,本殿下不懼太宰參奏!!!
隻是我東宮奴才,即便再有不是,也隻由東宮管,大人乃柱國之臣,堂堂朝廷高官,手握皇上賜予的重權,大人打我東宮幕僚,接下來是不是要打本殿下了……?”
出來的正是太子自己!
想不到一向唯唯諾諾的太子,以前見了朝堂幾位宰執、樞密使,都是低聲低氣的,生怕哪一天,自己這個太子被皇帝廢掉了,還是得多依賴於幾位權臣大發慈悲心一下,勸諫皇帝,以至於被廢後,不至於連活都沒法活下去。
想不到,想不到這病貓突然發起火來,竟然還有這般血性脾氣。
王黼楞了一下,不過很快就恢複到往日之神色:“殿下誤會了,您這幕僚目無尊卑,不行正道,阻臣麵見太子,商議國事,老臣出於無奈,憤而替殿下教訓兩下,望殿下寬恕老臣用心!
殿下身為太子,又是皇上長子,是諸皇子之兄長,皇族之表率,如今惲王忤逆,殿下可認為惲王會忤逆否?皇上聖明,內心必定心如明鏡般清楚。
殿下,老臣奉勸殿下當為皇上分憂,父慈子孝,骨肉兄弟當同氣連枝,莫蕭牆起禍,莫行一兄有事,欲除之而後快……。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國有能才,不可冤殺之,皇族親兄弟當同氣連枝、同心同氣,上下同欲,大宋方能萬世不腐!兄弟和睦互愛,共保大宋江山基業常青,這樣,皇上才不會有心病,也必將為殿下胸中能藏山納海能容人之不能容而刮目相看!
如此,殿下也必將更受皇上器重,否則,莫怪老臣說殿下無眼識矣……。”
趙桓料到這王黼此次前來,必定是勸說自己這個太子上書皇帝,請皇帝赦惲王無罪,但還是實沒料到王黼會這樣說。
父皇對惲王寵愛有加遠勝於自己這個太子,殿上的忤逆,想想也真不能將之定性為忤逆,惲王忤逆,完全沒有忤逆的動機和理由……。
要說忤逆,恐怕自己都比惲王更有動機些,誰讓皇帝寵愛惲王勝於自己這個太子,自己常有感覺太子之位早晚怕是會被惲王搶去。
自己都能看出來惲王忤逆實在沒必要,父皇何其慧高,又怎麽會看不出……?
莫非……,莫非……,天,這王黼莫非是受父皇指使而來勸諫自己,父皇終究還是更愛惲王……,即便犯了錯,最終也不會對他怎麽樣的……。
心念於此,趙桓有些拿捏不定,心念也立馬萎靡頹廢了一半……。
過了半晌,趙桓終究過不了自己心裏的一關,試探著問道:“宰執此次前來,莫非是受了父皇旨意而來……?”
此話一出,老奸巨猾的王黼立馬知道太子已是掉在了自己的陷阱裏,有戲,王黼故意不露聲色,含糊其辭地道:“殿下何出此言,有些話不必明說,你知我知,大家心知,有些事切記隻可意會,不可去言談。
大家都是皇上的臣子,替皇上分憂,解皇上之所憂,殿下,殿下是聰明人,有些話,老臣相信不必明說,殿下也清楚地很……。
殿下,您聽老臣一句勸,您日後必定會明白老臣的用心……,是對殿下多麽的有好處!!!”
可憐的趙桓在政治鬥爭上終究還是太嫩,又或許是自感自己這個太子確實是太窩囊,自己確實是不及惲王的,在父皇眼裏。
父皇寵愛於惲王甚於太子,人所共知。父皇身邊的幾位重要閣臣,除了光祿大夫馬植對無論是自己還是惲王都不偏不倚對待外,除此之外,太師蔡京、太尉童貫、這位太宰王黼,以及太傅梁師成、財使朱勔,大內總管李彥都是明顯更傾向於惲王,與惲王交好,朝廷中事,都是明裏暗裏幫惲王。
自己,自己雖貴為太子,隻是徒有其名,其實從來沒想過哪一天能從太子變為皇帝,隻求,隻求將來萬一被廢了後,仍能平安無事,不累計性命殃及家人無辜,便是天大恩賜,哎,隨他去吧,皇帝讓咱怎麽做,咱就怎麽做……。
話說王黼的一番話,雖沒明說此次前來其實是奉皇帝旨意而來,但聽其意思,十有九成的確是奉皇帝之命而來的。
這種事情隻可意會不可言談,不宜挑明,皇帝又想惲王好,又想自己給自己留點麵子,故造訪者才這般含糊其辭、顧左而言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