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自從有專製皇權,有統治者,有皇宮,皇宮裏有太監這一類職業的人,太監在曆朝曆代,在朝廷上掀起的驚濤駭浪血雨腥風,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
從秦始皇時的宦官趙高,到漢朝十長侍作亂,唐朝的高力士、魚朝恩,明朝王嶽、劉謹、魏忠賢,這些史書上有史可記的太監,還有許多沒有被史書記載的太監……。
這些人禍亂朝綱,誅殺迫害大臣,看他們的經曆傳記,就不難看出,他們侍候的皇帝沒有一位是智力不正常、極度昏庸的皇帝。
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們伺候的皇帝,每一位皇帝雖都不像漢高祖、唐太宗、清聖祖康熙皇帝那樣,是皇帝中的佼佼者,但這些太監伺候的皇帝在曆史上四百多位的皇帝中排名的話,絕大部分都能排在中等甚至中等偏上的位置。根本不存在皇帝昏庸傻好騙的情況。
想想後世的一個普普通通的領導,旦凡能走上領導崗位的,有幾個智商會極度低下,隨便就會被下屬蒙騙的,同理,一個皇帝,能接觸到不同的人與事,閱人閱事無數……。
人有閱曆,自然就會成長成熟,成為一個有辨別力的人。即便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在大量的事件實踐中,經曆的多了,自然而然就會成長,那種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在曆史的長河中確實有,但其實那也是鳳毛麟角。
是以,影視劇中,那些但凡有奸臣、尤其是壞太監把持朝政的時候,就把皇帝的角色塑造成一個幾乎白癡一樣、昏庸的不能再昏庸的人,這跟真實情況實際上是相差十萬八千裏的。
之所以很多時候,有太監或者所謂的大奸臣把持朝政的時候,容易發生許多大臣忠良被殺害的事情,真的是皇帝太昏庸不明,宦官把持朝政導致的嗎?
實際上,大多數時候並不是。
還是老生常談,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 ,皇帝也不例外,人的立場不同,出發點不同,追求的利益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人的認知也就自然不同。
很多時候,那些所謂的大臣忠良,你認為你自己是忠臣良臣,忠於朝廷,忠於皇帝,可是在皇帝的眼裏,皇帝卻不一定這樣認為。
很多時候,在皇帝的認知裏,他會感覺身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的太監才是自己應該最相信的人。
當某件朝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皇帝認為向左,朝臣認為向右,兩相爭執不開,在說辭和道義上,皇帝又占不上上風,如果旁邊皇帝信任的太監再在旁邊煽風點火,更認同皇帝……。
毫無疑問皇帝這個時候會更相信誰的說辭?顯然是太監,相信太監也就是相信皇帝他自己。
而皇帝要解決這些所謂的大臣忠良,這時候皇帝最相信應該用誰的手?毫無疑問,自然也是太監了。
皇帝借用太監之手,殺害大臣忠良,而後世史書總要給後人一個交代與總結,於是這樣的事情,許多時候,自然就隻能被史官說成皇帝昏庸不明,被太監小人蒙蔽,太監假傳聖旨,殺害大臣忠良,專權禍國……。
封建王朝總有一個貌似走不出的怪圈詛咒,那就是每一朝代總有忠臣良臣被宦官殺害的事情,按理堂堂朝廷大臣要比地位低下的太監在各個方麵要高的太多了,大臣卻總鬥不過太監,真正的原因其實就是這。
大臣不是在跟太監鬥,其實是在跟皇帝鬥!
有些扯到了不相關的話題。說正題,現在徽宗皇帝竟然征詢起了旁邊的太監李彥的看法!!!
這絕非是個好的信號!!!
盡管李彥這位大內總管,說良心話,自己其實對這位太監並沒有什麽不好的看法,盡管他也被列為北宋六賊之列。
與這位李彥見麵,從當初與福金躲在丹青宮徽宗皇帝的龍床背後,聽這位老太監為皇帝按摩,與皇帝交流對道的看法,到今早,又是他將自己再次帶入這丹青宮,總共的麵見也就那麽幾次,五個手指頭都超不過。
給自己的感覺,這位老太監很善於與皇帝溝通,講話能講到皇帝的心坎裏,至於說這位老太監很壞嘛,自己倒沒有感覺到。
盡管如此,徽宗皇帝問這老太監,楊雲心裏仍然咯噔一下。怎能不咯噔一下?
作為一個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地自己不能當機立斷,一遍又一遍地問別人,這其實就表明,自己不管進諫的有多好,其實徽宗皇帝並沒有從內心上真正認同起來。
楊雲一直認為,當一個人真正理解和明白了某一個問題後,其實他就不會再去求教和問別人了,因為他已經真正地明白了。
你還喋喋不休地再去問別人、聽別人、谘詢別人,其實你對這個問題就是還沒從本質上看明白。
就如後世裏股市上的炒股高手一樣,對市場上的股票,凡是那些每天不斷地去看股評,看新聞,看這消息那消息,聽這股友評論那股友評論的人,其實他內心根本上對股市的本質還是不懂的。真正懂的人,懂了本質,他買在那裏,壓根就不再聽別人說這說那。
道理是相通的。皇帝還問這位太監,那對於幽雲之事,其實壓根就還沒看透幽雲十六州現在麵臨的本質問題,也沒真正意識到接下來一不小心稍微處理不慎,局麵將麵臨的危險性。
是以,楊雲心裏怎能不咯噔一下。講了那麽多,皇帝表麵上似乎聽進了自己的許多話語,內心上其實還是沒有真正從本質上,認知到新形勢中暗藏著風雲變化的凶險性……。
再則,從人情事故和官官相衛同類相幫上,其實童貫也是宦官出身,現在又是太尉,位居三公,統領大宋整個兵馬,可謂是貴不可言,而自己隻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秀才,試想自己若是李彥的話,會向著誰說話……。
“皇上,楊大人少年英才,楊大人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對幽雲十六州形勢分析得鞭辟入裏 ,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要害與本質,並且又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急中生智,想出一條人所想不出的奇妙計策來,老奴一萬個佩服!
老奴認為楊大人所言真可謂是一語正中要害,撥雲見日,讓人耳目一新,老奴聽了,對幽雲局勢有種豁然洞開的感覺,一下子意識到幽雲之地,此番還真是與過去不同了,遼將降我大宋之事,朝中還真得派合適人選周密謀之,決不能想當然地待之……。”
嘿,有戲,如此褒獎,看來這位老太監也讚同自己的意見,那接下來就不需要太過心憂了。
然而話隻到這裏,再聽下去,楊雲很快就發覺自己終究還是高興的太早了……。
“不過,皇上已下了密旨,童大人現在人已經在路上,很快就要抵達燕山府,放出馬大人出獄,前往幽雲,令童大人再折返回京,此舉可行是可行。
老奴倒想到一個問題,以童大人做事雷厲風行,欲謀一事必須達成的風格,老奴在想,就是按照楊大人所言,皇上就是派了禦林軍快馬加鞭追上童大人,隻怕是童大人未必會遵循聖旨,會聽皇上聖令返回汴京。
從秦始皇時的宦官趙高,到漢朝十長侍作亂,唐朝的高力士、魚朝恩,明朝王嶽、劉謹、魏忠賢,這些史書上有史可記的太監,還有許多沒有被史書記載的太監……。
這些人禍亂朝綱,誅殺迫害大臣,看他們的經曆傳記,就不難看出,他們侍候的皇帝沒有一位是智力不正常、極度昏庸的皇帝。
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們伺候的皇帝,每一位皇帝雖都不像漢高祖、唐太宗、清聖祖康熙皇帝那樣,是皇帝中的佼佼者,但這些太監伺候的皇帝在曆史上四百多位的皇帝中排名的話,絕大部分都能排在中等甚至中等偏上的位置。根本不存在皇帝昏庸傻好騙的情況。
想想後世的一個普普通通的領導,旦凡能走上領導崗位的,有幾個智商會極度低下,隨便就會被下屬蒙騙的,同理,一個皇帝,能接觸到不同的人與事,閱人閱事無數……。
人有閱曆,自然就會成長成熟,成為一個有辨別力的人。即便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在大量的事件實踐中,經曆的多了,自然而然就會成長,那種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在曆史的長河中確實有,但其實那也是鳳毛麟角。
是以,影視劇中,那些但凡有奸臣、尤其是壞太監把持朝政的時候,就把皇帝的角色塑造成一個幾乎白癡一樣、昏庸的不能再昏庸的人,這跟真實情況實際上是相差十萬八千裏的。
之所以很多時候,有太監或者所謂的大奸臣把持朝政的時候,容易發生許多大臣忠良被殺害的事情,真的是皇帝太昏庸不明,宦官把持朝政導致的嗎?
實際上,大多數時候並不是。
還是老生常談,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 ,皇帝也不例外,人的立場不同,出發點不同,追求的利益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人的認知也就自然不同。
很多時候,那些所謂的大臣忠良,你認為你自己是忠臣良臣,忠於朝廷,忠於皇帝,可是在皇帝的眼裏,皇帝卻不一定這樣認為。
很多時候,在皇帝的認知裏,他會感覺身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的太監才是自己應該最相信的人。
當某件朝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皇帝認為向左,朝臣認為向右,兩相爭執不開,在說辭和道義上,皇帝又占不上上風,如果旁邊皇帝信任的太監再在旁邊煽風點火,更認同皇帝……。
毫無疑問皇帝這個時候會更相信誰的說辭?顯然是太監,相信太監也就是相信皇帝他自己。
而皇帝要解決這些所謂的大臣忠良,這時候皇帝最相信應該用誰的手?毫無疑問,自然也是太監了。
皇帝借用太監之手,殺害大臣忠良,而後世史書總要給後人一個交代與總結,於是這樣的事情,許多時候,自然就隻能被史官說成皇帝昏庸不明,被太監小人蒙蔽,太監假傳聖旨,殺害大臣忠良,專權禍國……。
封建王朝總有一個貌似走不出的怪圈詛咒,那就是每一朝代總有忠臣良臣被宦官殺害的事情,按理堂堂朝廷大臣要比地位低下的太監在各個方麵要高的太多了,大臣卻總鬥不過太監,真正的原因其實就是這。
大臣不是在跟太監鬥,其實是在跟皇帝鬥!
有些扯到了不相關的話題。說正題,現在徽宗皇帝竟然征詢起了旁邊的太監李彥的看法!!!
這絕非是個好的信號!!!
盡管李彥這位大內總管,說良心話,自己其實對這位太監並沒有什麽不好的看法,盡管他也被列為北宋六賊之列。
與這位李彥見麵,從當初與福金躲在丹青宮徽宗皇帝的龍床背後,聽這位老太監為皇帝按摩,與皇帝交流對道的看法,到今早,又是他將自己再次帶入這丹青宮,總共的麵見也就那麽幾次,五個手指頭都超不過。
給自己的感覺,這位老太監很善於與皇帝溝通,講話能講到皇帝的心坎裏,至於說這位老太監很壞嘛,自己倒沒有感覺到。
盡管如此,徽宗皇帝問這老太監,楊雲心裏仍然咯噔一下。怎能不咯噔一下?
作為一個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地自己不能當機立斷,一遍又一遍地問別人,這其實就表明,自己不管進諫的有多好,其實徽宗皇帝並沒有從內心上真正認同起來。
楊雲一直認為,當一個人真正理解和明白了某一個問題後,其實他就不會再去求教和問別人了,因為他已經真正地明白了。
你還喋喋不休地再去問別人、聽別人、谘詢別人,其實你對這個問題就是還沒從本質上看明白。
就如後世裏股市上的炒股高手一樣,對市場上的股票,凡是那些每天不斷地去看股評,看新聞,看這消息那消息,聽這股友評論那股友評論的人,其實他內心根本上對股市的本質還是不懂的。真正懂的人,懂了本質,他買在那裏,壓根就不再聽別人說這說那。
道理是相通的。皇帝還問這位太監,那對於幽雲之事,其實壓根就還沒看透幽雲十六州現在麵臨的本質問題,也沒真正意識到接下來一不小心稍微處理不慎,局麵將麵臨的危險性。
是以,楊雲心裏怎能不咯噔一下。講了那麽多,皇帝表麵上似乎聽進了自己的許多話語,內心上其實還是沒有真正從本質上,認知到新形勢中暗藏著風雲變化的凶險性……。
再則,從人情事故和官官相衛同類相幫上,其實童貫也是宦官出身,現在又是太尉,位居三公,統領大宋整個兵馬,可謂是貴不可言,而自己隻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秀才,試想自己若是李彥的話,會向著誰說話……。
“皇上,楊大人少年英才,楊大人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對幽雲十六州形勢分析得鞭辟入裏 ,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要害與本質,並且又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急中生智,想出一條人所想不出的奇妙計策來,老奴一萬個佩服!
老奴認為楊大人所言真可謂是一語正中要害,撥雲見日,讓人耳目一新,老奴聽了,對幽雲局勢有種豁然洞開的感覺,一下子意識到幽雲之地,此番還真是與過去不同了,遼將降我大宋之事,朝中還真得派合適人選周密謀之,決不能想當然地待之……。”
嘿,有戲,如此褒獎,看來這位老太監也讚同自己的意見,那接下來就不需要太過心憂了。
然而話隻到這裏,再聽下去,楊雲很快就發覺自己終究還是高興的太早了……。
“不過,皇上已下了密旨,童大人現在人已經在路上,很快就要抵達燕山府,放出馬大人出獄,前往幽雲,令童大人再折返回京,此舉可行是可行。
老奴倒想到一個問題,以童大人做事雷厲風行,欲謀一事必須達成的風格,老奴在想,就是按照楊大人所言,皇上就是派了禦林軍快馬加鞭追上童大人,隻怕是童大人未必會遵循聖旨,會聽皇上聖令返回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