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喜率領十萬大軍北上,準備拿下巨鹿郡,經過數天的趕路,李國喜來到了巨鹿郡的治所襄都城。
李國喜望了一眼城樓,隻見甲士就像一棵棵大樹在那裏站立,手中的長矛散發著寒光,好像隨時都可以將敵人殺死。
李國喜不想自身實力損失太大,所以他向手下幕僚問計,幕僚道:“如果襄都城不容易攻破,我們可以先攻打其他的城池,等其他城池都被攻破,拿下襄都城易如反掌。”
李國喜道:“多虧你了。”他命令手下大軍調轉方向雞澤縣而去。
李國喜命令手下大軍將雞澤縣團團包圍,然後對守城將軍道:“你們已經被包圍了,如果不想死的話,那就打開城門,放大軍入城,否則城破之後血流成河。”
守將兩股戰戰,說道:“你們不要攻城,我這就打開城門放大軍入城。”說著命令手下打開城門。
守將來到城門口,手下官吏緊隨其後,後麵還有圍觀的老百姓。
李國喜走在最前麵,守將快步來到李國喜麵前,牽住李國喜的馬,對他說道:“將軍遠道而來辛苦了,我這就讓手下廚子為將軍準備膳食。”
李國喜道:“那就有勞了。”
守將將城內的糧食、武器和鎧甲全部送到李國喜麵前,然後對李國喜道:“這已經是我們所有的物資了,我們已經沒有什麽可以給大王你了,請大王笑納。”
看了一眼這些東西,李國喜知道守將並沒有說謊,一個城池有這麽多東西就很不錯了。
守將道:“我願意將城內所有的士卒交給大王驅使。”
李國喜對此十分滿意,說道:“從今以後你還是這個縣的縣令。”
守將本來以為小命不保,可是沒想到可以繼續當縣令感到驚喜萬分,雖然失去了兵權,但是能夠平安無事,也是不幸中的大幸。
他跪在地上對李國喜道:“多謝大王不殺之恩,我一定好好的治理地方,不讓大王失望。”
李國喜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地上涼,不要這麽跪著了,起來吧。”
守將道:“多謝大王。”
李國喜沒有停下進攻的步伐,他率領大軍向著平鄉縣而去。
平鄉縣的守將與廣宗縣的守將情同兄弟,看到自己被敵軍進攻,守將令狐隆派出士卒向廣宗縣守將求援。
廣宗縣守將名叫田不易,他收到兄弟的求救信,帶著手下幾千士卒向著平鄉縣而去。
就在田不易跨過漳河的時候,李國喜手下將軍李超帶著手下一萬士卒竄了出來,田不易準備率領大軍撤退。
可是後麵的河水讓他們無路可退,李超率領大軍發動衝鋒,幾千士卒喪失殆盡,手下道:“我們抓住了敵軍主將。”
李超道:“將他帶上來。”
手下將田不易帶了過來,李超道:“你是何人?”
田不易腦袋高高昂起,一副藐視李超的姿態,手下士卒害怕李超怪罪,一腳踹在田不易腿彎之處。
田不易雙腿一彎就要跪倒在地上,田不易用雙手撐住地麵,又被士卒踹了一腳倒在地上,發出撲通一聲跪地的聲音。
田不易臉色漲的通紅,想要站起來,被身邊的士卒按住肩膀無法起身。
李超道:“你是何人?”
田不易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田不易是也,你要殺就殺,何必如此羞辱我。”
李超道:“我什麽時候說過要殺你了,你一個敗軍之將向我跪下不是應該的嗎?”
田不易本來以為必死無疑,沒想到峰回路轉,竟然不用死了,他突然想到一件事,那就是他們想要通過自己來勸降自己的兄弟。
田不易道:“想要通過我來勸降我的兄弟,你們是癡心妄想,我不怕死,你們來吧。”說著擺出一副英勇就義的模樣。
李超沒有再說什麽,命令手下將田不易押下去,並且命令他們好好看管。
李超帶著手下來到平鄉縣和李國喜匯合,李超道:“將軍,我已經將廣宗縣守將擊敗,並且俘虜了他們的將軍。”
李國喜道:“大侄子,你真的太好了,真不愧為李家子孫。”
李超道:“叔父過獎了。”
李國喜命令手下將田不易提出來,然後拉著田不易對平鄉縣守將令狐隆道:“你的援軍已經被我擊敗,你們不要癡心妄想有人能夠出兵相助了。”
聽到李國喜的話,令狐隆身體忍不住的晃了晃,他以為田不易因為救他已經身首異處了,心中止不住的悲傷。
李國喜道:“你看看城下是誰?”
令狐隆害怕看見自己兄弟的屍體,可是又有一絲希望,他的兄弟沒有被殺。
令狐隆定睛一看他的兄弟還活生生的站在那裏,他不可置信的喊了一聲:“不易兄。”
田不易道:“兄弟,我不僅沒有前來支援你,反而自己還身陷囹圄,真是慚愧萬分,你不用顧忌我。”
令狐隆道:“不易兄,你為了我而身陷囹圄,如果我對你棄之不顧,那我還是人嗎?”
令狐隆對李國喜道:“你贏了,我願意開城投降,你放過我的兄弟吧。”
隻見城門緩緩打開,李國喜率領大軍入城,田不易來到令狐隆麵前,對令狐隆道:“都是兄弟連累你了。”
令狐隆道:“都是自家兄弟說什麽連累不連累的。”經過這一次兩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兩人知道自己不是統兵的材料,他們來到李國喜麵前,對李國喜道:“大王,我們願意將全部兵力交給你,你是讓我們做個文官也好,是讓我辭官還鄉也好,甚至是殺了我們也好,我們毫不在意。”
李國喜拉著兩人的手,說道:“你們是有功之臣,我怎麽會對你們下死手,既然你們願意當文官,我就隨你們的心意吧。”
兩人麵色緩和了不少,說道:“多謝大王好意,我們二人感激不盡。”
在入城之後,李國喜從百姓口中得知:兩人雖然不怎麽會統兵禦將,但是治理地方的本事卻是不錯的。
李國喜離開了平鄉縣,向著巨鹿縣而去,巨鹿縣守將聽到平鄉縣和廣宗縣先後陷落,而他們的守將都平安無事,想到與其做無謂的犧牲,不如放下武器,向對方投降。
當李國喜來到城門口時,巨鹿縣守將陸無雙道:“大王,我們願意投降。”
李國喜看到守將如此懂事,也沒有難為他,對他說道:“你願意繼續當將軍,還是想要當文官?”
守將道:“我不是當將軍的材料,我選擇當文官治理地方事務。”
李國喜道:“你的這個想法我同意了。”
守將道:“大王,你的武器、鎧甲和軍糧我已經準備妥當,就等著大王去取。”
李國喜:“你很懂事,我很滿意。”
李國喜在每個城池招募士卒,此時兵力達到了十二萬之多。
李國喜向著隆堯縣而去,隆堯縣守將看到大軍直奔自己而來,他做出了和前幾個守將一樣的決定——投降。
李國喜坦然接受了守將的投降,然後將城內的糧食、武器和鎧甲統統帶走。
李國喜率領著十萬大軍進攻內丘縣,然後由李超率領三萬大軍奇襲襄都城,李超奉李國喜的命令離去。
李國喜率領十萬大軍來到內丘縣後,守將選擇放棄城池,帶著手下親信離開了。
李國喜順勢拿下內丘縣,他準備跨過白馬河到達襄都城,就在李國喜渡河的時候,襄都城守將率領三萬大軍殺出。
原來守將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以不變應萬變,他讓李國喜放鬆警惕,然後率領大軍突然殺出。
李國喜沒有防備被打的潰不成軍,丟下三萬具屍體在白馬河,然後開始收攏潰敗的士卒,哪怕李國喜盡心盡力,也隻收到不到五萬人。
雙方在白馬河對峙,誰都不敢先渡河,因為這就意味著會淪為活靶子。
好在李國喜不隻這一支隊伍,他在心中祈禱李超能夠偷襲襄都城成功。
李超帶著三萬繞過任澤城的防守,然後來到了襄都城,李超命令手下在城外休息,等天色暗了再行動。
等了幾個時辰,天色黑了起來,手下將繩索扔到城牆上,然後拉了幾下確定不會掉下來,然後幾個身材瘦弱,但是身形矯健的男子慢慢的向城牆上爬去。
他們來到城牆上,然後輕輕的來到守城士卒後麵,然後掏出準備好的匕首,手捂住士卒的口鼻,然後將匕首在脖頸之處劃開一道口子,鮮血噴湧而出。
士卒開始激烈掙紮,想要將敵軍偷襲的消息傳到其他人那裏,可是卻說不出來話,最後在絕望中死去。
在將城樓上的守城士卒殺掉以後,他們來到城門,拿出從守城士卒口袋中的鑰匙,然後打開了車門。
三萬大軍就這樣進入城內,他們襄都城是一個大城,雖然有三萬大軍在白馬河與李國喜對峙,但是這不是全部兵力,城內還有其他士卒。
李超帶著三萬大軍殺入駐軍之地,他們掀開一個個軍帳,然後化身嗜血的修羅殘忍的收割著敵人的生命。
當一切停止以後,除了李超的大軍,營帳中沒有了其他的活人,這個抵抗趙國、齊國和晉國的軍事防線,就這麽被李超攻破。
李超留下三千士卒駐守襄都城,然後帶著兩萬大軍向著白馬河而去。
李超來到了白馬河對敵軍發動進攻,雙方交戰在一起,李國喜帶著七萬大軍跨過白馬河 然後與李超夾擊敵軍。
守軍不敵想要往襄都城撤退,就在他們滿懷希望回到襄都城城外時,迎接他們的並不是打開的城門,而是宛如雨點一般的箭矢。
守將不明白士卒為什麽將他們拒之門外,還對他們發動進攻。
李超看出了守將的疑惑,他說道:“你很好奇你們的士卒為什麽不打開城門吧。”
守將道:“難道你真的是怎麽回事嗎?”
李超道:“你城內的士卒已經被我全部消滅,如今城內全部都是我的手下,你明白了嗎?”
守將明白過來,頓時氣的火冒三丈,口中吐出一口鮮血,然後昏迷不醒,大軍陷入混亂之中。
李國喜趁勢發動進攻,十萬大軍對守軍發動偷襲,守軍群龍無首被打的潰不成軍,幾萬大軍被兩人趕盡殺絕。
李國喜繼續北上,他準備攻打常山郡,此時燕國的都城就在常山郡的正定縣。
李國喜北上進軍過程中勢如破竹,沒有任何阻礙,一路上橫推至石門城,與燕國都城正定縣隻隔著一條滹沱河。
劉軒看著河對岸的敵軍拿不出一點辦法,在燕相的勸說下,劉軒決定棄城逃跑。
為了不讓敵人獲得正定縣,劉軒帶著城內的三十萬百姓一起離開,然後在正定縣放了一把火,看著城池沉浸在火海中,劉軒感到痛心疾首。
為了讓自己能夠平安逃脫,劉軒在岸邊布置了三千弓弩手,隻要敵軍靠近就立刻射箭。
劉軒帶著過萬和三十萬百姓來到了上穀城,他命令手下守住城池,然後開始在城內休息起來。
李國喜看到河對岸的三千弓弩手,他沒有選擇正麵硬抗,而是讓李超拿著武器,扔到他們後麵進攻。
李超收到命令後,帶著八千士卒拿著盾牌和長刀,繞了一個大圈,來到了弓弩手後麵,對他們的發動進攻。
弓弩手連忙放箭,可是箭矢被李超的盾牌擋住,他們舉起盾牌慢慢靠近,然後拿起長刀砍下弓弩手的腦袋。
那些弓弩手並沒有其他武器,最後三千弓弩手無一生還,李國喜的十萬大軍順利渡過滹沱河。
李國喜帶著大軍向著劉軒離開的方向追去,很快他們來到了上穀城。
看到來勢洶洶的李國喜,劉軒知道憑借不到萬人的士卒很難守住,他們本來準備逃到燕國故都薊城,可是通往薊城的方向被李國喜阻斷,眾人無奈隻能逃到深山老林中,來躲避李國喜的追殺。
李國喜率領大軍準備向劉軒殺去,可是劉軒依靠地形優勢,把李國喜打的灰頭土臉,隻能選擇放棄。
李國喜望了一眼城樓,隻見甲士就像一棵棵大樹在那裏站立,手中的長矛散發著寒光,好像隨時都可以將敵人殺死。
李國喜不想自身實力損失太大,所以他向手下幕僚問計,幕僚道:“如果襄都城不容易攻破,我們可以先攻打其他的城池,等其他城池都被攻破,拿下襄都城易如反掌。”
李國喜道:“多虧你了。”他命令手下大軍調轉方向雞澤縣而去。
李國喜命令手下大軍將雞澤縣團團包圍,然後對守城將軍道:“你們已經被包圍了,如果不想死的話,那就打開城門,放大軍入城,否則城破之後血流成河。”
守將兩股戰戰,說道:“你們不要攻城,我這就打開城門放大軍入城。”說著命令手下打開城門。
守將來到城門口,手下官吏緊隨其後,後麵還有圍觀的老百姓。
李國喜走在最前麵,守將快步來到李國喜麵前,牽住李國喜的馬,對他說道:“將軍遠道而來辛苦了,我這就讓手下廚子為將軍準備膳食。”
李國喜道:“那就有勞了。”
守將將城內的糧食、武器和鎧甲全部送到李國喜麵前,然後對李國喜道:“這已經是我們所有的物資了,我們已經沒有什麽可以給大王你了,請大王笑納。”
看了一眼這些東西,李國喜知道守將並沒有說謊,一個城池有這麽多東西就很不錯了。
守將道:“我願意將城內所有的士卒交給大王驅使。”
李國喜對此十分滿意,說道:“從今以後你還是這個縣的縣令。”
守將本來以為小命不保,可是沒想到可以繼續當縣令感到驚喜萬分,雖然失去了兵權,但是能夠平安無事,也是不幸中的大幸。
他跪在地上對李國喜道:“多謝大王不殺之恩,我一定好好的治理地方,不讓大王失望。”
李國喜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地上涼,不要這麽跪著了,起來吧。”
守將道:“多謝大王。”
李國喜沒有停下進攻的步伐,他率領大軍向著平鄉縣而去。
平鄉縣的守將與廣宗縣的守將情同兄弟,看到自己被敵軍進攻,守將令狐隆派出士卒向廣宗縣守將求援。
廣宗縣守將名叫田不易,他收到兄弟的求救信,帶著手下幾千士卒向著平鄉縣而去。
就在田不易跨過漳河的時候,李國喜手下將軍李超帶著手下一萬士卒竄了出來,田不易準備率領大軍撤退。
可是後麵的河水讓他們無路可退,李超率領大軍發動衝鋒,幾千士卒喪失殆盡,手下道:“我們抓住了敵軍主將。”
李超道:“將他帶上來。”
手下將田不易帶了過來,李超道:“你是何人?”
田不易腦袋高高昂起,一副藐視李超的姿態,手下士卒害怕李超怪罪,一腳踹在田不易腿彎之處。
田不易雙腿一彎就要跪倒在地上,田不易用雙手撐住地麵,又被士卒踹了一腳倒在地上,發出撲通一聲跪地的聲音。
田不易臉色漲的通紅,想要站起來,被身邊的士卒按住肩膀無法起身。
李超道:“你是何人?”
田不易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田不易是也,你要殺就殺,何必如此羞辱我。”
李超道:“我什麽時候說過要殺你了,你一個敗軍之將向我跪下不是應該的嗎?”
田不易本來以為必死無疑,沒想到峰回路轉,竟然不用死了,他突然想到一件事,那就是他們想要通過自己來勸降自己的兄弟。
田不易道:“想要通過我來勸降我的兄弟,你們是癡心妄想,我不怕死,你們來吧。”說著擺出一副英勇就義的模樣。
李超沒有再說什麽,命令手下將田不易押下去,並且命令他們好好看管。
李超帶著手下來到平鄉縣和李國喜匯合,李超道:“將軍,我已經將廣宗縣守將擊敗,並且俘虜了他們的將軍。”
李國喜道:“大侄子,你真的太好了,真不愧為李家子孫。”
李超道:“叔父過獎了。”
李國喜命令手下將田不易提出來,然後拉著田不易對平鄉縣守將令狐隆道:“你的援軍已經被我擊敗,你們不要癡心妄想有人能夠出兵相助了。”
聽到李國喜的話,令狐隆身體忍不住的晃了晃,他以為田不易因為救他已經身首異處了,心中止不住的悲傷。
李國喜道:“你看看城下是誰?”
令狐隆害怕看見自己兄弟的屍體,可是又有一絲希望,他的兄弟沒有被殺。
令狐隆定睛一看他的兄弟還活生生的站在那裏,他不可置信的喊了一聲:“不易兄。”
田不易道:“兄弟,我不僅沒有前來支援你,反而自己還身陷囹圄,真是慚愧萬分,你不用顧忌我。”
令狐隆道:“不易兄,你為了我而身陷囹圄,如果我對你棄之不顧,那我還是人嗎?”
令狐隆對李國喜道:“你贏了,我願意開城投降,你放過我的兄弟吧。”
隻見城門緩緩打開,李國喜率領大軍入城,田不易來到令狐隆麵前,對令狐隆道:“都是兄弟連累你了。”
令狐隆道:“都是自家兄弟說什麽連累不連累的。”經過這一次兩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兩人知道自己不是統兵的材料,他們來到李國喜麵前,對李國喜道:“大王,我們願意將全部兵力交給你,你是讓我們做個文官也好,是讓我辭官還鄉也好,甚至是殺了我們也好,我們毫不在意。”
李國喜拉著兩人的手,說道:“你們是有功之臣,我怎麽會對你們下死手,既然你們願意當文官,我就隨你們的心意吧。”
兩人麵色緩和了不少,說道:“多謝大王好意,我們二人感激不盡。”
在入城之後,李國喜從百姓口中得知:兩人雖然不怎麽會統兵禦將,但是治理地方的本事卻是不錯的。
李國喜離開了平鄉縣,向著巨鹿縣而去,巨鹿縣守將聽到平鄉縣和廣宗縣先後陷落,而他們的守將都平安無事,想到與其做無謂的犧牲,不如放下武器,向對方投降。
當李國喜來到城門口時,巨鹿縣守將陸無雙道:“大王,我們願意投降。”
李國喜看到守將如此懂事,也沒有難為他,對他說道:“你願意繼續當將軍,還是想要當文官?”
守將道:“我不是當將軍的材料,我選擇當文官治理地方事務。”
李國喜道:“你的這個想法我同意了。”
守將道:“大王,你的武器、鎧甲和軍糧我已經準備妥當,就等著大王去取。”
李國喜:“你很懂事,我很滿意。”
李國喜在每個城池招募士卒,此時兵力達到了十二萬之多。
李國喜向著隆堯縣而去,隆堯縣守將看到大軍直奔自己而來,他做出了和前幾個守將一樣的決定——投降。
李國喜坦然接受了守將的投降,然後將城內的糧食、武器和鎧甲統統帶走。
李國喜率領著十萬大軍進攻內丘縣,然後由李超率領三萬大軍奇襲襄都城,李超奉李國喜的命令離去。
李國喜率領十萬大軍來到內丘縣後,守將選擇放棄城池,帶著手下親信離開了。
李國喜順勢拿下內丘縣,他準備跨過白馬河到達襄都城,就在李國喜渡河的時候,襄都城守將率領三萬大軍殺出。
原來守將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以不變應萬變,他讓李國喜放鬆警惕,然後率領大軍突然殺出。
李國喜沒有防備被打的潰不成軍,丟下三萬具屍體在白馬河,然後開始收攏潰敗的士卒,哪怕李國喜盡心盡力,也隻收到不到五萬人。
雙方在白馬河對峙,誰都不敢先渡河,因為這就意味著會淪為活靶子。
好在李國喜不隻這一支隊伍,他在心中祈禱李超能夠偷襲襄都城成功。
李超帶著三萬繞過任澤城的防守,然後來到了襄都城,李超命令手下在城外休息,等天色暗了再行動。
等了幾個時辰,天色黑了起來,手下將繩索扔到城牆上,然後拉了幾下確定不會掉下來,然後幾個身材瘦弱,但是身形矯健的男子慢慢的向城牆上爬去。
他們來到城牆上,然後輕輕的來到守城士卒後麵,然後掏出準備好的匕首,手捂住士卒的口鼻,然後將匕首在脖頸之處劃開一道口子,鮮血噴湧而出。
士卒開始激烈掙紮,想要將敵軍偷襲的消息傳到其他人那裏,可是卻說不出來話,最後在絕望中死去。
在將城樓上的守城士卒殺掉以後,他們來到城門,拿出從守城士卒口袋中的鑰匙,然後打開了車門。
三萬大軍就這樣進入城內,他們襄都城是一個大城,雖然有三萬大軍在白馬河與李國喜對峙,但是這不是全部兵力,城內還有其他士卒。
李超帶著三萬大軍殺入駐軍之地,他們掀開一個個軍帳,然後化身嗜血的修羅殘忍的收割著敵人的生命。
當一切停止以後,除了李超的大軍,營帳中沒有了其他的活人,這個抵抗趙國、齊國和晉國的軍事防線,就這麽被李超攻破。
李超留下三千士卒駐守襄都城,然後帶著兩萬大軍向著白馬河而去。
李超來到了白馬河對敵軍發動進攻,雙方交戰在一起,李國喜帶著七萬大軍跨過白馬河 然後與李超夾擊敵軍。
守軍不敵想要往襄都城撤退,就在他們滿懷希望回到襄都城城外時,迎接他們的並不是打開的城門,而是宛如雨點一般的箭矢。
守將不明白士卒為什麽將他們拒之門外,還對他們發動進攻。
李超看出了守將的疑惑,他說道:“你很好奇你們的士卒為什麽不打開城門吧。”
守將道:“難道你真的是怎麽回事嗎?”
李超道:“你城內的士卒已經被我全部消滅,如今城內全部都是我的手下,你明白了嗎?”
守將明白過來,頓時氣的火冒三丈,口中吐出一口鮮血,然後昏迷不醒,大軍陷入混亂之中。
李國喜趁勢發動進攻,十萬大軍對守軍發動偷襲,守軍群龍無首被打的潰不成軍,幾萬大軍被兩人趕盡殺絕。
李國喜繼續北上,他準備攻打常山郡,此時燕國的都城就在常山郡的正定縣。
李國喜北上進軍過程中勢如破竹,沒有任何阻礙,一路上橫推至石門城,與燕國都城正定縣隻隔著一條滹沱河。
劉軒看著河對岸的敵軍拿不出一點辦法,在燕相的勸說下,劉軒決定棄城逃跑。
為了不讓敵人獲得正定縣,劉軒帶著城內的三十萬百姓一起離開,然後在正定縣放了一把火,看著城池沉浸在火海中,劉軒感到痛心疾首。
為了讓自己能夠平安逃脫,劉軒在岸邊布置了三千弓弩手,隻要敵軍靠近就立刻射箭。
劉軒帶著過萬和三十萬百姓來到了上穀城,他命令手下守住城池,然後開始在城內休息起來。
李國喜看到河對岸的三千弓弩手,他沒有選擇正麵硬抗,而是讓李超拿著武器,扔到他們後麵進攻。
李超收到命令後,帶著八千士卒拿著盾牌和長刀,繞了一個大圈,來到了弓弩手後麵,對他們的發動進攻。
弓弩手連忙放箭,可是箭矢被李超的盾牌擋住,他們舉起盾牌慢慢靠近,然後拿起長刀砍下弓弩手的腦袋。
那些弓弩手並沒有其他武器,最後三千弓弩手無一生還,李國喜的十萬大軍順利渡過滹沱河。
李國喜帶著大軍向著劉軒離開的方向追去,很快他們來到了上穀城。
看到來勢洶洶的李國喜,劉軒知道憑借不到萬人的士卒很難守住,他們本來準備逃到燕國故都薊城,可是通往薊城的方向被李國喜阻斷,眾人無奈隻能逃到深山老林中,來躲避李國喜的追殺。
李國喜率領大軍準備向劉軒殺去,可是劉軒依靠地形優勢,把李國喜打的灰頭土臉,隻能選擇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