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他沒打過一場仗,卻是陸軍上將?
曆史的溫度:尋找曆史背麵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 作者:張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故事要說的,是一位奇人。這個人的名字,在民國的曆史上,一直若隱若現。說他有名,卻並非大紅大紫,說他無名,民國每一個名人,都對他非常尊敬。他叫蔣百裏,是一個從沒有帶兵打過仗的陸軍上將。 1
在民國的曆史上,有一個人,始終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他從未帶過兵,打過仗,但逝世後,被蔣介石追封陸軍上將。
他隻做過一所陸軍學校七個月的校長,但這所學校畢業的將官,都以是他的弟子而自豪。
他曾寫過一本書,請梁啟超作序,梁啟超後來反過來又請他作序。
他為中國擊敗日本的侵略殫精竭慮,但自己卻娶了一個日本姑娘做妻子。
他有個女婿,名叫錢學森,他還有一個妻侄,名叫查良鏞,筆名金庸。
這個人,叫蔣百裏。 2
蔣百裏1882年出生,浙江海寧人。蔣百裏的祖父蔣光煦,是清代著名的藏書家,藏書達到10萬冊。所以說蔣百裏也算是“書香世家”。
為什麽說“也算”呢?因為蔣百裏的父親蔣學烺生下來有殘疾(缺左臂),不被蔣光煦喜歡,送到寺廟裏出家做了小沙彌。蔣學烺長大後,還俗學醫,娶妻生子,這才有了蔣百裏。 <h5>蔣百裏</h5>
蔣百裏13歲的時候,父親亡故。因為父親之前出家,所以蔣百裏不能歸入蔣家,也得不到家族遺產。母子倆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艱苦。
當時蔣百裏的叔父請了一位老秀才給自己的孩子上課,沒錢讀書的蔣百裏隻能溜到書房裏去“蹭聽”。那位老秀才看蔣百裏聰慧過人,決定不收他的學費,免費教他讀書。
這一教,不得了,1898年,16歲的蔣百裏考中秀才。
但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中國無非也就多了一個無名的儒生。還好,蔣百裏誌不在此。在考秀才前,他就喜歡讀《普天忠憤集》(中日甲午戰爭時期中國詩文的總集)這類書,讀到激動的地方,蔣百裏會放聲痛哭,悲憤交集,發誓要為國家的強大貢獻力量。 <h5>青年蔣百裏</h5>
所以,在蔣百裏19歲的時候,放棄了做私塾教師,在一個知府、一個縣令和一個監院的讚助下(可見當時看好他的人不少),東渡日本,去報考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和當時很多的有誌青年一樣,蔣百裏決定投筆從戎。 3
按照時下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蔣百裏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在這個版本中,蔣百裏1905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第17期畢業時,名列第一,在所有日本畢業生麵前,拿走了天皇禦賜的佩刀,讓所有日本人顏麵掃地,隨後陸軍士官學校決定將中國學生和日本學生分開計算成績,以防中國學生再得第一名(這個版本中,第二名是蔡鍔,第三名是張孝準,前三名被三個中國人包攬)。
這個版本,在陶菊隱的《蔣百裏傳》、曹聚仁的《蔣百裏評傳》等著作中都有記載,後世的敘述,多引用於此。
但有越來越多的考證顯示,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從沒有天皇賜刀的傳統(比這級別高的日本陸軍大學倒有),而且無論畢業時間、同學姓名、有案可查的成績排名,似乎都無法證實蔣百裏的這段光榮事跡。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蔣百裏這段被人廣為傳頌的事跡,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
不過,和蔣百裏前後幾乎同期(有的差一期)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日本同學中,那些名字還是非常紮眼的: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阿南惟幾、山下奉文…… <h5>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6~20期優秀畢業生的名單,裏麵並沒有蔣百裏的名字。當然,在畢業生名錄裏也沒有中國學生的名字。可能在那個時候,中日學生的成績已經分開記錄</h5>
這些後來在中國戰場上肆意橫行的日本師團長(東條英機後來成為首相,阿南惟幾成為陸軍大臣),當時都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名列前茅的優等生。
不過,不管蔣百裏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取得了什麽成績,從他畢業回國就受到清朝東北三省總督趙爾巽重用並保薦這一事例來看,蔣百裏當時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裏應該還是頗有威名的。
隻不過,蔣百裏其實終生對日本的陸軍體係評價不高。1906年,蔣百裏被公派到德國學習軍事,成為興登堡元帥(後為德國總統,任命希特勒擔任總理)下麵的一個連長。4年後,蔣百裏學成回國,立刻成為京都禁衛軍管帶(二品)。 <h5>蔣百裏在德國留學時的照片 </h5>
這一年,蔣百裏才28歲,放眼當時的同齡人,沒有人能和他相比。 4
28歲之後。蔣百裏的各種事跡被人傳頌。
比如他的剛烈。1912年底,29歲的蔣百裏官拜少將,出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這所學校是中國第一所正規的陸軍學校,培育出一大批後來國共兩黨的高級將領。蔣百裏以29歲的年齡擔任校長,就足以見他當時的地位。
蔣百裏到了保定軍校後,首先向全體學生承諾:一定會把他們訓練成最優秀的軍官,不然就“自戕以謝天下”。
蔣百裏隨後做了大量的改革,和學校師生同吃同住,親自授課。他在日本和德國的留洋經曆,注定他有遠高於當時國內其他人的視野,從老師到學員都很欽佩他。一座本來已經野草叢生、快要倒閉的保定軍校,到了蔣百裏手裏,煥然一新。
但當時北洋政府的一批舊軍人代表(主要是段祺瑞),對這所學校的新式培訓方法不是很認同,處處刁難,到後來更是連經費都不撥了。蔣百裏上任之初,曾向同學們保證要好好管理這所學校,現在這個樣子,讓蔣百裏覺得自己愧對同學。 <h5>1919年,中國赴歐洲考察團在巴黎的合影(左二為蔣百裏、左三為梁啟超)</h5>
1913年6月18日淩晨5點,天剛亮,蔣百裏召集全校兩千餘名師生緊急訓話。那天,蔣百裏身著黃呢軍服,腰掛長柄佩刀,足蹬鋥亮馬靴,全副武裝,站在石階上對全體師生說: <blockquote>
我初到本校時,曾經教導你們,我要你們做的事,你們必須辦到。你們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須辦到。你們辦不到,我要責罰你們。我辦不到,我也要責罰我自己。現在看來,你們一切都還好,沒有對不起我的事。我自己卻不能盡校長的職責,是我對不起你們……你們不要動,記住,你們要鼓起勇氣,擔當中國未來的大任! </blockquote>
正當師生納悶校長為何要說這些話時,蔣百裏掏出手槍,對著自己胸膛就是一槍。
他自殺了!
幸好當時蔣百裏身邊的勤務兵眼疾手快,拉了一把,子彈從蔣百裏的肋部射入,並沒有傷及心髒。
事發後,有人從蔣百裏屋中找到前一晚他寫的三封遺書,一封給母親,一封給好友蔡鍔(當時任雲南督軍),一封給學校教育長張耀亭。
後來才知道,前一天,蔣百裏又一次催討學校經費失敗,所以決定自殺以謝學生。 5
一次自殺未遂,又讓蔣百裏多了另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愛情。
當時蔣百裏自殺未遂,震驚全國。袁世凱下令找最好的日本醫院治療蔣百裏的傷勢。在養傷期間,蔣百裏與照顧他的護士佐藤屋登互生好感,最後結為夫妻。因為蔣百裏喜歡梅花,所以佐藤屋登改名“佐梅”。
一個一生研究對抗日本的中國軍人,最終娶了一個日本妻子,這在當時也是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但蔣百裏我行我素。
蔣百裏去世後,他的好友馮玉祥曾激動地懷疑,是身為日本人的佐梅夫人下毒。當時這個說法給了佐梅非常大的壓力,但佐梅頂住了壓力,她不是用日語,而是用標準的北京話教育蔣百裏留下的五個女兒,將自己的首飾捐獻給中國的抗日事業,自己還曾親赴前線為中國的傷兵治療服務。 <h5>蔣百裏和佐梅一家</h5>
佐梅在1978年病逝,墓碑上刻的名字是“蔣左梅”(碑文如此)。她晚年曾表示,她之所以支持中國與自己祖國戰鬥,是因為當時中國人的戰鬥,是正義的戰鬥。
故事還沒有完。
蔣百裏原來是有一個原配夫人的。和當時很多青年一樣,這個原配夫人,是父母給訂的親,蔣百裏本人從來不願意接受。
蔣百裏去留學後,蔣的母親曾委婉地勸那位原配夫人解除婚約,但那位夫人卻表示絕不會另嫁他人。蔣百裏1910年回國後勉強和她成婚,之後就兩人分開,那位夫人侍奉蔣百裏的母親,直到1938年病逝。
這位夫人,叫查品珍,她有個侄子,叫查良鏞,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作家金庸。
金庸後來專門評論過姑父蔣百裏這件事:“都是父親攀交情、母親討媳婦,而不是丈夫討妻子,所以這是不足以為百裏病的。”
故事還是沒完。
蔣百裏和佐梅的三女兒,名叫蔣英。蔣百裏當時在浙江書院讀書時,有個同窗好友叫錢均甫。兩家世交,後來蔣英就嫁給了錢家的獨子、後來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
所以,金庸叫蔣英“表姐”,金庸又成了錢學森的表小舅子。 6
說完蔣百裏的愛情,再說說他的文學成就。
蔣百裏秀才出身,本來就有相當的文化功底。在日本留學時,和同年的蔡鍔結為至交。蔡鍔是梁啟超的弟子,經蔡鍔引薦,蔣百裏也對梁啟超執弟子禮。 <h5>《歐洲文藝複興史》封麵</h5>
1920年,蔣百裏從歐洲歸來,以一個軍事學家的身份,卻寫了一本《歐洲文藝複興史》。他請梁啟超來作序,梁啟超看了書後,大加讚賞,寫序竟有些控製不住——一篇序言,寫了5萬字,和書的正文差不多了。梁啟超覺得這麽長的序言聞所未聞,索性另外幫蔣百裏寫了一篇短序,然後把自己這篇長序言取名《清代學術概論》,單獨出版,然後,又反過來請蔣百裏寫序。
《歐洲文藝複興史》出版後大受歡迎,也鼓舞了蔣百裏。蔣百裏在1920年9月開始主辦《改造》雜誌。這本全國性的雜誌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隻有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可以超越。而之前他在留日期間主辦的雜誌《浙江潮》也紅極一時,魯迅、章太炎等人均在上麵發稿。
從1920年到1935年,蔣百裏傾注大量心血的《共學社叢書》,共出版了16套86種圖書,瞿秋白、耿濟之、鄭振鐸等作家的作品,都收錄其中。
蔣百裏還寫過大量文史方麵的研究文章,比如《宋之外交》《東方文化史與哲學史》《主權階級與輔助階級》等。
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後人回憶蔣百裏時,肯定是冠以“文學家”“史學家”,甚至“報社總編輯”的頭銜。
好在,“軍人蔣百裏”最終戰勝了“文人蔣百裏”。1925年,蔣百裏宣布重新出山,再次投身軍事事業。
因為,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擊敗日本。 7<h5>《國防論》封麵</h5>
一生沒有帶兵打過仗的蔣百裏,為什麽會有那麽高的威望?
因為在1937年初,蔣百裏把自己多年留學和思考的東西,集結成冊,出了一本書,那就是著名的《國防論》。
在這本約10萬字的書裏,他係統地介紹了當時最先進的西方軍事理念和軍事製度,包括製空權的重要性和總體戰的概念,同時又結合了中國的國情,給出了中國國防建設的建議和方法。
這本書經當時的《大公報》出版後,轟動一時。
當然,蔣百裏最熟悉的,還是當時即將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的日本。早就判斷中日必有一戰的蔣百裏,多次談及對日本的戰略,總結下來有三點:
第一,中國不怕日本鯨吞,但怕對方蠶食。所以對日本不能節節敗退,要主動實行全麵抗戰,不能讓日軍存在後方,要讓其無暇消化占領區。
這一點,後來共產黨的部隊做到了。
第二,主動攻擊在上海的日軍,迫使日軍不再從北往南打(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常出現的滅亡一個朝代的打法),而是從上海開始,溯長江而上,從東往西打,從而中國可以利用沿江的山地和湖沼,消解日軍在兵器、訓練方麵的優勢。
這一點,國民黨的部隊做到了。蔣介石在1937年發動了慘烈的“淞滬會戰”,結果日軍的進攻路線真的因此改變了。
第三,以空間換時間,打持久戰。將日軍拖入中國地理第二棱線,即湖南、四川的交界處,和日軍進行相持決戰。時間拖得越久,離勝利越近。
這一點,國民黨軍隊後來也照做了。尤其是蔣百裏的保定軍校門生薛嶽,指揮四次長沙會戰,前三次會戰,牢牢將日軍釘死在這條線上。
蔣百裏不斷強調一點:和日本作戰,“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它講和!”。
從這三點來看,後來抗日戰爭的態勢,確實是按照蔣百裏當初的判斷發展的。蔣介石在抗戰期間,自始至終沒有和日本有過媾和行為。當然,這也和蔣百裏後來成為蔣介石的身邊高參有關。
隻可惜,蔣百裏沒有在有生之年看到這場戰爭的勝利。
1938年10月,蔣介石把陸軍大學校長的位置交給了蔣百裏——在此之前,他自己擔任校長。
僅僅一個月之後,1938年11月4日淩晨,蔣百裏因心髒病,與世長辭,終年56歲。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作挽聯: <blockquote>
天生兵學家,亦是天生文學家。嗟君曆盡塵海風波,其才略至戰時始顯。
一個中國人,來寫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後結晶文字,有光芒使敵膽為寒。 </blockquote><h5>改遷後的蔣百裏墓,位於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山陵園</h5>
饅頭說 <blockquote>
“紙上談兵”是不是一個貶義詞?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的。
但蔣百裏真的就是這樣一個“紙上談兵”的人。
近年來,輿論有一些把蔣百裏“神化”的嫌疑。但拋開那些經不起考證的傳說,你仔細看,蔣百裏依然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學家——不是軍事家,因為他確實沒有帶過兵,打過仗。
一場龐大的戰爭,需要在前線奮勇殺敵的士兵,需要在指揮所裏運籌帷幄的將官,也需要一些憑借自己的經曆和眼光,遠離戰火,從戰略角度剖析戰局的人。
蔣百裏就是這種人。而且,當時的中國,也需要這種人。
麵對武裝到牙齒、猖狂叫囂的日本軍隊,其實當時很多中國人,包括中國軍人,心底裏是有一種膽怯的。
在這個時候,需要一個人站出來,告訴大家,日本人沒有那麽可怕!而且他不是隻喊口號,而是用自己的經曆和道理,詳細剖析給你看。
當時從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到軍隊的將官,都被蔣百裏的一句話所鼓舞。
蔣百裏把這句話,寫在了《國防論》的扉頁上:
“萬語千言,隻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blockquote>
在民國的曆史上,有一個人,始終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他從未帶過兵,打過仗,但逝世後,被蔣介石追封陸軍上將。
他隻做過一所陸軍學校七個月的校長,但這所學校畢業的將官,都以是他的弟子而自豪。
他曾寫過一本書,請梁啟超作序,梁啟超後來反過來又請他作序。
他為中國擊敗日本的侵略殫精竭慮,但自己卻娶了一個日本姑娘做妻子。
他有個女婿,名叫錢學森,他還有一個妻侄,名叫查良鏞,筆名金庸。
這個人,叫蔣百裏。 2
蔣百裏1882年出生,浙江海寧人。蔣百裏的祖父蔣光煦,是清代著名的藏書家,藏書達到10萬冊。所以說蔣百裏也算是“書香世家”。
為什麽說“也算”呢?因為蔣百裏的父親蔣學烺生下來有殘疾(缺左臂),不被蔣光煦喜歡,送到寺廟裏出家做了小沙彌。蔣學烺長大後,還俗學醫,娶妻生子,這才有了蔣百裏。 <h5>蔣百裏</h5>
蔣百裏13歲的時候,父親亡故。因為父親之前出家,所以蔣百裏不能歸入蔣家,也得不到家族遺產。母子倆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艱苦。
當時蔣百裏的叔父請了一位老秀才給自己的孩子上課,沒錢讀書的蔣百裏隻能溜到書房裏去“蹭聽”。那位老秀才看蔣百裏聰慧過人,決定不收他的學費,免費教他讀書。
這一教,不得了,1898年,16歲的蔣百裏考中秀才。
但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中國無非也就多了一個無名的儒生。還好,蔣百裏誌不在此。在考秀才前,他就喜歡讀《普天忠憤集》(中日甲午戰爭時期中國詩文的總集)這類書,讀到激動的地方,蔣百裏會放聲痛哭,悲憤交集,發誓要為國家的強大貢獻力量。 <h5>青年蔣百裏</h5>
所以,在蔣百裏19歲的時候,放棄了做私塾教師,在一個知府、一個縣令和一個監院的讚助下(可見當時看好他的人不少),東渡日本,去報考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和當時很多的有誌青年一樣,蔣百裏決定投筆從戎。 3
按照時下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蔣百裏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在這個版本中,蔣百裏1905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第17期畢業時,名列第一,在所有日本畢業生麵前,拿走了天皇禦賜的佩刀,讓所有日本人顏麵掃地,隨後陸軍士官學校決定將中國學生和日本學生分開計算成績,以防中國學生再得第一名(這個版本中,第二名是蔡鍔,第三名是張孝準,前三名被三個中國人包攬)。
這個版本,在陶菊隱的《蔣百裏傳》、曹聚仁的《蔣百裏評傳》等著作中都有記載,後世的敘述,多引用於此。
但有越來越多的考證顯示,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從沒有天皇賜刀的傳統(比這級別高的日本陸軍大學倒有),而且無論畢業時間、同學姓名、有案可查的成績排名,似乎都無法證實蔣百裏的這段光榮事跡。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蔣百裏這段被人廣為傳頌的事跡,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
不過,和蔣百裏前後幾乎同期(有的差一期)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日本同學中,那些名字還是非常紮眼的: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阿南惟幾、山下奉文…… <h5>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6~20期優秀畢業生的名單,裏麵並沒有蔣百裏的名字。當然,在畢業生名錄裏也沒有中國學生的名字。可能在那個時候,中日學生的成績已經分開記錄</h5>
這些後來在中國戰場上肆意橫行的日本師團長(東條英機後來成為首相,阿南惟幾成為陸軍大臣),當時都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名列前茅的優等生。
不過,不管蔣百裏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取得了什麽成績,從他畢業回國就受到清朝東北三省總督趙爾巽重用並保薦這一事例來看,蔣百裏當時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裏應該還是頗有威名的。
隻不過,蔣百裏其實終生對日本的陸軍體係評價不高。1906年,蔣百裏被公派到德國學習軍事,成為興登堡元帥(後為德國總統,任命希特勒擔任總理)下麵的一個連長。4年後,蔣百裏學成回國,立刻成為京都禁衛軍管帶(二品)。 <h5>蔣百裏在德國留學時的照片 </h5>
這一年,蔣百裏才28歲,放眼當時的同齡人,沒有人能和他相比。 4
28歲之後。蔣百裏的各種事跡被人傳頌。
比如他的剛烈。1912年底,29歲的蔣百裏官拜少將,出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這所學校是中國第一所正規的陸軍學校,培育出一大批後來國共兩黨的高級將領。蔣百裏以29歲的年齡擔任校長,就足以見他當時的地位。
蔣百裏到了保定軍校後,首先向全體學生承諾:一定會把他們訓練成最優秀的軍官,不然就“自戕以謝天下”。
蔣百裏隨後做了大量的改革,和學校師生同吃同住,親自授課。他在日本和德國的留洋經曆,注定他有遠高於當時國內其他人的視野,從老師到學員都很欽佩他。一座本來已經野草叢生、快要倒閉的保定軍校,到了蔣百裏手裏,煥然一新。
但當時北洋政府的一批舊軍人代表(主要是段祺瑞),對這所學校的新式培訓方法不是很認同,處處刁難,到後來更是連經費都不撥了。蔣百裏上任之初,曾向同學們保證要好好管理這所學校,現在這個樣子,讓蔣百裏覺得自己愧對同學。 <h5>1919年,中國赴歐洲考察團在巴黎的合影(左二為蔣百裏、左三為梁啟超)</h5>
1913年6月18日淩晨5點,天剛亮,蔣百裏召集全校兩千餘名師生緊急訓話。那天,蔣百裏身著黃呢軍服,腰掛長柄佩刀,足蹬鋥亮馬靴,全副武裝,站在石階上對全體師生說: <blockquote>
我初到本校時,曾經教導你們,我要你們做的事,你們必須辦到。你們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須辦到。你們辦不到,我要責罰你們。我辦不到,我也要責罰我自己。現在看來,你們一切都還好,沒有對不起我的事。我自己卻不能盡校長的職責,是我對不起你們……你們不要動,記住,你們要鼓起勇氣,擔當中國未來的大任! </blockquote>
正當師生納悶校長為何要說這些話時,蔣百裏掏出手槍,對著自己胸膛就是一槍。
他自殺了!
幸好當時蔣百裏身邊的勤務兵眼疾手快,拉了一把,子彈從蔣百裏的肋部射入,並沒有傷及心髒。
事發後,有人從蔣百裏屋中找到前一晚他寫的三封遺書,一封給母親,一封給好友蔡鍔(當時任雲南督軍),一封給學校教育長張耀亭。
後來才知道,前一天,蔣百裏又一次催討學校經費失敗,所以決定自殺以謝學生。 5
一次自殺未遂,又讓蔣百裏多了另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愛情。
當時蔣百裏自殺未遂,震驚全國。袁世凱下令找最好的日本醫院治療蔣百裏的傷勢。在養傷期間,蔣百裏與照顧他的護士佐藤屋登互生好感,最後結為夫妻。因為蔣百裏喜歡梅花,所以佐藤屋登改名“佐梅”。
一個一生研究對抗日本的中國軍人,最終娶了一個日本妻子,這在當時也是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但蔣百裏我行我素。
蔣百裏去世後,他的好友馮玉祥曾激動地懷疑,是身為日本人的佐梅夫人下毒。當時這個說法給了佐梅非常大的壓力,但佐梅頂住了壓力,她不是用日語,而是用標準的北京話教育蔣百裏留下的五個女兒,將自己的首飾捐獻給中國的抗日事業,自己還曾親赴前線為中國的傷兵治療服務。 <h5>蔣百裏和佐梅一家</h5>
佐梅在1978年病逝,墓碑上刻的名字是“蔣左梅”(碑文如此)。她晚年曾表示,她之所以支持中國與自己祖國戰鬥,是因為當時中國人的戰鬥,是正義的戰鬥。
故事還沒有完。
蔣百裏原來是有一個原配夫人的。和當時很多青年一樣,這個原配夫人,是父母給訂的親,蔣百裏本人從來不願意接受。
蔣百裏去留學後,蔣的母親曾委婉地勸那位原配夫人解除婚約,但那位夫人卻表示絕不會另嫁他人。蔣百裏1910年回國後勉強和她成婚,之後就兩人分開,那位夫人侍奉蔣百裏的母親,直到1938年病逝。
這位夫人,叫查品珍,她有個侄子,叫查良鏞,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作家金庸。
金庸後來專門評論過姑父蔣百裏這件事:“都是父親攀交情、母親討媳婦,而不是丈夫討妻子,所以這是不足以為百裏病的。”
故事還是沒完。
蔣百裏和佐梅的三女兒,名叫蔣英。蔣百裏當時在浙江書院讀書時,有個同窗好友叫錢均甫。兩家世交,後來蔣英就嫁給了錢家的獨子、後來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
所以,金庸叫蔣英“表姐”,金庸又成了錢學森的表小舅子。 6
說完蔣百裏的愛情,再說說他的文學成就。
蔣百裏秀才出身,本來就有相當的文化功底。在日本留學時,和同年的蔡鍔結為至交。蔡鍔是梁啟超的弟子,經蔡鍔引薦,蔣百裏也對梁啟超執弟子禮。 <h5>《歐洲文藝複興史》封麵</h5>
1920年,蔣百裏從歐洲歸來,以一個軍事學家的身份,卻寫了一本《歐洲文藝複興史》。他請梁啟超來作序,梁啟超看了書後,大加讚賞,寫序竟有些控製不住——一篇序言,寫了5萬字,和書的正文差不多了。梁啟超覺得這麽長的序言聞所未聞,索性另外幫蔣百裏寫了一篇短序,然後把自己這篇長序言取名《清代學術概論》,單獨出版,然後,又反過來請蔣百裏寫序。
《歐洲文藝複興史》出版後大受歡迎,也鼓舞了蔣百裏。蔣百裏在1920年9月開始主辦《改造》雜誌。這本全國性的雜誌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隻有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可以超越。而之前他在留日期間主辦的雜誌《浙江潮》也紅極一時,魯迅、章太炎等人均在上麵發稿。
從1920年到1935年,蔣百裏傾注大量心血的《共學社叢書》,共出版了16套86種圖書,瞿秋白、耿濟之、鄭振鐸等作家的作品,都收錄其中。
蔣百裏還寫過大量文史方麵的研究文章,比如《宋之外交》《東方文化史與哲學史》《主權階級與輔助階級》等。
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後人回憶蔣百裏時,肯定是冠以“文學家”“史學家”,甚至“報社總編輯”的頭銜。
好在,“軍人蔣百裏”最終戰勝了“文人蔣百裏”。1925年,蔣百裏宣布重新出山,再次投身軍事事業。
因為,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擊敗日本。 7<h5>《國防論》封麵</h5>
一生沒有帶兵打過仗的蔣百裏,為什麽會有那麽高的威望?
因為在1937年初,蔣百裏把自己多年留學和思考的東西,集結成冊,出了一本書,那就是著名的《國防論》。
在這本約10萬字的書裏,他係統地介紹了當時最先進的西方軍事理念和軍事製度,包括製空權的重要性和總體戰的概念,同時又結合了中國的國情,給出了中國國防建設的建議和方法。
這本書經當時的《大公報》出版後,轟動一時。
當然,蔣百裏最熟悉的,還是當時即將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的日本。早就判斷中日必有一戰的蔣百裏,多次談及對日本的戰略,總結下來有三點:
第一,中國不怕日本鯨吞,但怕對方蠶食。所以對日本不能節節敗退,要主動實行全麵抗戰,不能讓日軍存在後方,要讓其無暇消化占領區。
這一點,後來共產黨的部隊做到了。
第二,主動攻擊在上海的日軍,迫使日軍不再從北往南打(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常出現的滅亡一個朝代的打法),而是從上海開始,溯長江而上,從東往西打,從而中國可以利用沿江的山地和湖沼,消解日軍在兵器、訓練方麵的優勢。
這一點,國民黨的部隊做到了。蔣介石在1937年發動了慘烈的“淞滬會戰”,結果日軍的進攻路線真的因此改變了。
第三,以空間換時間,打持久戰。將日軍拖入中國地理第二棱線,即湖南、四川的交界處,和日軍進行相持決戰。時間拖得越久,離勝利越近。
這一點,國民黨軍隊後來也照做了。尤其是蔣百裏的保定軍校門生薛嶽,指揮四次長沙會戰,前三次會戰,牢牢將日軍釘死在這條線上。
蔣百裏不斷強調一點:和日本作戰,“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它講和!”。
從這三點來看,後來抗日戰爭的態勢,確實是按照蔣百裏當初的判斷發展的。蔣介石在抗戰期間,自始至終沒有和日本有過媾和行為。當然,這也和蔣百裏後來成為蔣介石的身邊高參有關。
隻可惜,蔣百裏沒有在有生之年看到這場戰爭的勝利。
1938年10月,蔣介石把陸軍大學校長的位置交給了蔣百裏——在此之前,他自己擔任校長。
僅僅一個月之後,1938年11月4日淩晨,蔣百裏因心髒病,與世長辭,終年56歲。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作挽聯: <blockquote>
天生兵學家,亦是天生文學家。嗟君曆盡塵海風波,其才略至戰時始顯。
一個中國人,來寫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後結晶文字,有光芒使敵膽為寒。 </blockquote><h5>改遷後的蔣百裏墓,位於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山陵園</h5>
饅頭說 <blockquote>
“紙上談兵”是不是一個貶義詞?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的。
但蔣百裏真的就是這樣一個“紙上談兵”的人。
近年來,輿論有一些把蔣百裏“神化”的嫌疑。但拋開那些經不起考證的傳說,你仔細看,蔣百裏依然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學家——不是軍事家,因為他確實沒有帶過兵,打過仗。
一場龐大的戰爭,需要在前線奮勇殺敵的士兵,需要在指揮所裏運籌帷幄的將官,也需要一些憑借自己的經曆和眼光,遠離戰火,從戰略角度剖析戰局的人。
蔣百裏就是這種人。而且,當時的中國,也需要這種人。
麵對武裝到牙齒、猖狂叫囂的日本軍隊,其實當時很多中國人,包括中國軍人,心底裏是有一種膽怯的。
在這個時候,需要一個人站出來,告訴大家,日本人沒有那麽可怕!而且他不是隻喊口號,而是用自己的經曆和道理,詳細剖析給你看。
當時從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到軍隊的將官,都被蔣百裏的一句話所鼓舞。
蔣百裏把這句話,寫在了《國防論》的扉頁上:
“萬語千言,隻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