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開號不久,我曾寫過一篇文章,《47年前,人類究竟有沒有登上月球?》。在那篇文章裏,我試圖和大家一起探索一個問題:人類,確切地說是美國人,當年有沒有登上月球?而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討另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為什麽45年後,人類再也沒有重登月球?  1


    1972年12月19日,美屬薩摩亞群島東南約650公裏的太平洋。一個奇怪的飛行器,帶著三個降落傘,緩緩落到了太平洋洋麵。


    一批救援船靠近後,飛行器裏走出了三名美國宇航員:尤金·賽爾南,羅納德·埃萬斯,哈裏森·施密特。


    這艘飛行器,就是“阿波羅17號”的返回艙。


    而相對於之前的“阿波羅”係列,“阿波羅17號”注定將在人類曆史上留下它的名字——就在3天前,在月球的表麵,本次登月行動的指令長尤金說了下麵這段話:  <h5>“阿波羅17號”登月</h5><blockquote>


    我正站在月球表麵,我邁出了人類在此的最後一步並即將返回地球,或許要再過一段時間才會回來,但我相信不會太久。  </blockquote>


    是的,“阿波羅17號”成為人類曆史上最後一艘曾經登月的載人飛船。


    尤金說的那句“不會太久”,已經跨越了45年。從45年前到現在,人類再也沒有重返月球。  <h5>“阿波羅17號”飛行器返回地球</h5>2


    於是就要說到大名鼎鼎的美國“阿波羅計劃”。


    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又稱“阿波羅工程”,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係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目的是實現載人登月飛行和對月球的實地考察,為載人行星飛行和探測進行技術準備。


    從1967年1月27日的“阿波羅1號”模擬發射開始(很不幸,發生了事故,三名宇航員遇難),到1972年12月19號為止,“阿波羅工程”一共有17個序列號的宇宙飛船,其中,最有名的是“阿波羅11號”——它於1969年7月16日載著阿姆斯特朗在內的三名美國宇航員首次成功登陸月球。  <h5>阿姆斯特朗登月</h5>


    之後,美國還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發射,其中5次成功,1次失敗(失敗的是“阿波羅13號”,但3名宇航員成功返回地球,為此有一部電影就叫《阿波羅13號》,湯姆·漢克斯主演),前後一共有12名美國宇航員登上過月球。


    “阿波羅17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第6次執行載人登月任務的宇宙飛船,1972年12月7日發射,11日登陸月球,19日返回地球,全程曆時12天,其中在月亮表麵停留了大概75個小時。


    “阿波羅17號”創造了一係列的登月紀錄:最長的登月飛行,最長的月表行走時間,收集了最多的月球標本(111千克月球岩石),在月球軌道中航行了最長的時間。


    “阿波羅17號”宇航員在月球表麵留下了一整套科學儀器,並留下了一塊銘牌:  <blockquote>


    人類完成了對月球的第一次探索。公元1972年12月。願我們帶來的和平精神與全人類同在。(簽名:塞爾南、埃萬斯、施密特、理查德·尼克鬆)  </blockquote><h5>“阿波羅17號”的三名宇航員:哈裏森·施密特(左一),尤金·賽爾南(右前),羅納德·埃萬斯(右後)</h5><h5>“阿波羅17號”拍下的那張著名的地球照片,宛如一顆藍瑪瑙</h5>


    隨後,宇航員告別了月球,而尤金·賽爾南也成為迄今為止,最後一個登陸月球的人類。  3


    “阿波羅17號”的任務無疑是圓滿成功的。


    但隨著“阿波羅17號”的歸來,“阿波羅計劃”也隨之宣布中止(原來打算一共發射到“阿波羅20號”)。隨著時間的推移,質疑聲越來越響:


    為什麽我們不再重返月球?


    這確實是一個大家都關心且充滿懷疑的問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已經掌握了頻繁發射載人飛船登月的技術,卻偃旗息鼓。而且,在之後的40多年時間裏,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大踏步前進,美國人卻一次也不去月球了。


    難道這不可疑嗎?  4


    各種猜想,紛紛出爐——當然,所有的猜想都是圍繞“外星文明”的。


    第一個版本是關於“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


    最經典的一種說法是:阿姆斯特朗在自傳裏表示,在1969年進行完月球漫步,於月球返回地球的途中時,他真實地感受到有外星文明在注視著自己,並表示自己的隊友都看見了在眼前突然消失的不明飛行物。


    有人透露,早在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麵那一刻的前6小時,“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艇“老鷹號”其實就已經著陸了,同艙的另一名宇航員艾德林曾目擊不明光源,他還因此崩潰大喊:“看到突然消失的不明物體!” <h5>“阿波羅11號”與阿姆斯特朗同時登月的另一名宇航員艾德林在接受某部紀錄片拍攝時這樣說。不過,艾德林在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內部似乎口碑不佳,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愛出風頭的人,一度打算不讓他和阿姆斯特朗搭檔登月。這部紀錄片叫:“aliens on the moon the truth exposed ”(《外星人在月球,真相揭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一個有線電視頻道syfy在2014年推出的。業界反響一般,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辨明真假</h5>


    關於這個說法,到目前沒有任何官方證據證明。


    而且,阿姆斯特朗並沒有寫過自傳。  5


    第二個版本,是關於“阿波羅18號”的。


    阿波羅工程不是到第17號就終止了嗎?不,在這個世界上,有相當一部分人深深相信——其實“阿波羅17號”之後,美國還進行過一次登月,那就是“阿波羅18號”。


    按照他們的說法,1974年12月,美國發射了“阿波羅18號”,不僅發射了,而且還順利登陸了月球,隻是,在月球上遭遇了神秘的外星文明。


    “阿波羅18號”甚至還被一個俄羅斯製片人和一個西班牙導演拍成了電影《阿波羅18號》,說的就是三名“阿波羅18號”的宇航員在月球上遭遇了外星文明,全部犧牲(他們的目的據說就是去探索上一張照片上那個神秘區域)。


    這部電影大量采用了20世紀70年代的電影拍攝風格,引來觀眾的大量吐槽,但導演聲稱:我們並不是拍了這部電影,而是通過各種方式,找到了這部從nasa流傳出來的視頻。


    當然,關於“阿波羅18號”的說法,nasa給予了大量的駁斥。其中一個例證是,“阿波羅17號”上的科學家哈裏森·施密特原來就是計劃跟隨“阿波羅18號”登月的,但“阿波羅18號”任務被取消,所以他就隻能登上“阿波羅17號”了。(事實上,nasa最初的計劃是“阿波羅15號”之後就停止探月。)  6


    第三個版本,還是來自美國宇航員。


    在“阿波羅”探月過程中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當時兩名宇航員回到指令艙後,登月艙突然失控墜毀在月球表麵,設置在離墜落點72公裏處的地震記錄儀,記錄到了持續15分鍾的震蕩聲,這種聲音猶如一口大鍾和大鑼鼓所發出的聲響。而在“阿波羅12號”探月時,碰撞月球所發出的回聲還持續了4小時——如果月球是實心的,這種聲音隻能持續一分鍾左右。


    此外,科學家在月球上還發現了有類似地震那樣的月震。月震的震級很弱,最大的月震也隻相當於地震的一二級,但震動持續時間卻很長。所有這一切似乎證明了“月球是空心的”。


    蘇聯著名天體物理學家瓦西裏和曉巴科夫曾在《共青團真理報》上撰文指出:“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宇航站。月球是空心的,在它的表層下存在一個極為先進的文明世界。”


    月球本身就是一艘太空戰艦?這還了得?


    但現在已經有不少科學家指出:月震持續時間比地震長,原因在於月球上沒有水和表麵鬆散的沉積層,正是由於水和鬆散沉積層對地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才使地震波很快衰減。有的科學家還認為,月球的內部結構與地球完全相同,是由月核、月幔及月殼組成,而並非空心的。  7


    第四個版本,來自美國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蘇聯。


    瑞典曾有科學雜誌報道說早在1964年,蘇聯發射的“月球9號”探測器就在月球背麵拍到了“一個飛碟基地和由形狀奇特的高大建築物組成的城市”。


    1968年12月25日,當“阿波羅8號”飛船載著指令長弗拉克·鮑曼及兩名助手進入月球背麵用肉眼探察時,據說也曾發現飛碟降落。


    比起蘇聯的發現,更讓人懷疑的是,蘇聯的探月工程居然幾乎和美國同時中止。這兩個國家當初你死我活地叫嚷著要進行“太空競爭”,一個率先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和探測器月球著陸,另一個實現了載人登月——然後,兩個國家忽然都停止了登月計劃。  <h5>假想圖</h5><h5>太空第一人,蘇聯的加加林。後離奇死於空中事故,年僅34歲</h5>


    於是難免有這樣一種說法:美國和蘇聯都受到了外星文明的警告。


    不過,更令人信服的說法是——至少蘇聯方麵確實是在後期被美國拖垮了,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上,就是邁不過最後這道載人登月的門檻,和外星文明的警告沒有什麽關係(蘇聯用來登月的n1火箭發射了4次,4次全都失敗,最終被迫取消)。  8


    其他的,無非就是各種圖片和猜測了。


    比如據說在“阿波羅11號”首次登月時,阿姆斯特朗發現月球表麵有23個人類赤足的腳印。


    也有人公布過據說是從月球表麵發來的照片,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類似金字塔的建築,以及有明顯人工痕跡的環形山。  <h5>這張照片的真實性存疑</h5>


    1987年3月,有一張據說是蘇聯人造衛星從月球背麵發回來的傳真照片,照片顯示,有一架“二戰”時期的美製老式轟炸機,停放在月球的隕石坑邊,機身機翼都有明顯的美國空軍標誌,有人推測可能是外星人擄到月球上去的。


    1988年,該位置的飛機失蹤了。


    還有,每逢碰到無法解答的問題,總有人會把“大神”尼古拉·特斯拉[1] 給搬出來。有狂熱的特斯拉支持者宣稱,美國用來發射登月飛船的“土星五號”火箭推進器的原理圖,是特斯拉設計的。特斯拉去世後,這機器沒人會修,所以就永遠無法登陸了。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這些說法,都從沒有得到過官方的認可,也沒有可靠的來源和出處。  9


    但是你不能怪民間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是不是?


    因為月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那麽近又那麽遠,那麽親切又那麽神秘,探月工程的中止,自然會引起無數人的猜疑和推測。


    那麽真正讓美國停止探月工程的原因又是什麽呢?


    目前比較可信的說法,還是時代的變遷,使得美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先看當時為什麽登月,為什麽能登月。


    首先,是政治環境逼出來的。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是“美蘇太空爭霸”的高潮時期,蘇聯人要麵子,美國人也要麵子。1966年,美國宇航局獲得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政府預算撥款,這筆撥款占到當年美國聯邦政府預算開支總額的4.5%,合計59.33億美元(大約相當於今天的430億美元)。有了大把的錢,才能辦好登月的事。


    其次,政治環境需要美國爭氣,經濟環境也給了美國底氣。


    1961年,“阿波羅計劃”獲得了批準。當時,美國正處於西方經濟學家公認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從1961年的5000多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000多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接近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的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0%,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個人。


    這樣經濟的底氣,也讓美國宇航局有資格獲得那麽多的預算。


    再看為什麽現在不登月了。


    第一,政治意義大減。“冷戰”結束了,對手崩潰了,美國的登月計劃意義就減小了許多。據說到了阿波羅15、16、17號的時候,發射直播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看了。


    第二,還是經濟。從1973年的“石油危機”開始後,美國的經濟就再也沒有回到過“黃金時代”,美國宇航局的預算開始逐年減少,根本無力支撐起登月那麽龐大的計劃了(1966年的預算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巔峰)。


    據統計,當時“土星五號”火箭發射13次,總共花了65億美元,平均每次5億美元。總耗費相當於現在的1500億美元,每次僅發射就耗費115億美元(可以造一艘超級航母)。


    2001年至2014財年,美國在反恐上耗費的預算是1.6萬億美元(美國國會研究所數據),這也是一個側麵原因。


    第三,還是要看經濟投資回報比。


    如果耗費巨大,但有回報,那也可以接受。但從目前來看,登月的耗費成本實在太大,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獲得經濟回報。


    所以曾有人說,如果現在人類具備了月球開發和居住能力,誰先上去就立刻能瓜分月球地盤開始殖民,瞬間就會有10個以上的國家擁有登月能力。


    基於此,美國宇航局的重心發生了轉變——他們不是不再探索太空了,而是搶在蘇聯人之前出完風頭之後,就換方向了:在有限的預算裏,美國宇航局把投入的重點轉向了天空實驗室、航天飛機研發以及大量的無人探測器和衛星。


    總的來說,我們總覺得美國停止登月,總有天大的秘密,但很有可能,原因就是那麽簡單。  10


    那麽人類還會重登月球嗎?


    其實每個人都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正如本文開頭,“阿波羅17號”的指揮長尤金·塞爾南那段話的末尾:“我們即將從陶拉斯—利特羅地區離開月球,正如我們從這裏踏上月球。上帝保佑,我們將會回到這裏,帶著所有人類的和平與希望。”


    饅頭說  <blockquote>


    又想起了瑪麗·尤肯達修女1970年寫給nasa的恩斯特·斯圖林格博士的那封信,以及博士那封著名的回信。


    在信中,修女問:“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麽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你們怎麽能舍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問。


    那封著名的回信有點長,有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搜。


    那封信列舉了很多太空項目在民生科技上的應用和提升(當時的數據是每年有1000項技術用於民生),其實我們現在熟悉的紅外線耳溫槍(原來是用來測量星球溫度的)、人造假肢、嬰兒食品、冷凍脫水蔬菜等,都是因太空探索誕生的發明和應用。


    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博士回信中的最後一段:“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麵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麵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


    在那封回信中,博士給修女寄了一張1968年聖誕節時,“阿波羅8號”在環月球軌道上拍攝的地球的照片。


    太空探索讓人類知道了自己的渺小,知道了地球家園的可貴,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渴望。


    我堅信,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永遠不會止步。  </blockquote>


    [1] 尼古拉·特斯拉,發明家、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被認為是電力商業化的重要推動者之一,並因主持設計了現代交流電係統而最為人所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溫度:尋找曆史背麵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瑋並收藏曆史的溫度:尋找曆史背麵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