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道阻且長,而終點可期
曆史的溫度2:細節裏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作者:張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2>隻剩兩架轟炸機了,但還是要轟炸日本……</h2>
在侵華戰爭全麵爆發之初,日本提出的口號是“三個月滅亡中國”。
但不久之後,他們就知道自己是如何的狂妄。
他們麵對的這個國家的人民,能不間斷傳承5000年的文明,靠的不僅僅是勤勞和智慧,更有勇氣和毅力。
還有,那種堅持到最後一刻也決不放棄的信念。 1
1938年5月19日,15點23分。
兩架美國的馬丁b-10遠程轟炸機從中國武漢的漢口機場,轟然起飛。
機場上沒有一個送行的人員——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一次絕密的行動。
在飛行了兩個小時後,兩架飛機降落在了靠近東海的衢州機場,再一次加滿了航空燃油。
當夜23點48分,兩架轟炸機再度轟然而起,向東飛去。
升空後,兩架飛機中編號1403的長機駕駛員徐煥升發出了第一份電文:
職謹率全體出征人員,向最高領袖蔣委員長及諸位長官行致敬禮,以示參與此項工作之榮幸,並誓以犧牲決心,盡最大努力,完成此非常之使命!
這兩架飛機的目的地,是日本。
在全麵抗戰第一年中國空軍就基本被消耗殆盡的時候,這8名機組人員所乘的兩架遠程轟炸機,肩負著一個特殊的使命——“轟炸”日本。 2
蔣介石其實早就想轟炸日本了。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蔣介石就曾表示過要派空軍轟炸“敵國首都”奪取製空權的想法,他稱之為“爆擊敵國的首都”——雖然沒有指明“敵國”是哪個,但當時中國的首要敵國,除了日本,實在想不出第二個。
1936年底,國民黨軍隊參謀本部製訂的1937年度《國防作戰計劃》中,已經明確列入了用重型轟炸機隊定點轟炸日本東京、大阪等重要城市和軍工港口、工廠。
蔣介石的想法是,在陸軍和海軍都明顯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利用空軍轟炸,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蔣介石當時還是過於樂觀了——日本不僅陸軍、海軍碾軋中國軍隊,空軍力量也是遠超中國軍隊的,它後來研發出來的“零”式戰鬥機一度成為美國飛行員的噩夢,更何況當時還孱弱的中國空軍?以當時中國空軍的力量,即使傾巢出動,也很難對日本城市造成實質性的破壞。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1937年抗戰全麵爆發後,短短一年間,中國空軍的精英力量就已經被消耗殆盡。隻有不到300架作戰飛機的中國空軍,在第一年慘烈的空中絞殺中雖然也取得過鼓舞人心的戰績,但終究因為數量太少,又沒有後續補充,很快就所剩無幾了(參見《曆史的溫度》“抗日戰爭,我們到底有沒有空軍”)。
而在中國空軍那不到300架的作戰飛機中,轟炸機隻有96架。其中能執行長距離轟炸任務的飛機更是屈指可數——能飛到日本本土的轟炸機,隻有6架意大利薩伏亞s-72和6架美國馬丁b-10(生產型號為“馬丁-139wc”)轟炸機。
馬丁b-10轟炸機
但即便如此,國民政府的航空委員會還是將一批飛行員集中到南昌,為未來可能實施的遠程轟炸日本做戰前訓練。
其間,蔣介石試圖從英美購買飛機,但當時英美對日本侵華保持“中立”,為了不激怒日本,它們一開始並沒有同意向中國銷售武器。蔣介石轉而求助於蘇聯。一開始也保持中立的蘇聯,迫於西線納粹德國的強大壓力,希望中國能夠拖住日本從而避免使自己陷入被兩麵夾擊的窘境,所以漸漸開放了對中國的軍火銷售。
但是,蔣介石提出的向蘇聯購買100架遠程重型轟炸機的要求,卻始終沒有得到回複。蘇聯隻願意給中國提供中距離飛機,這些飛機隻適合保衛中國沿海城市,但無法遠距離飛行。當時有人猜測,蘇聯不願意出售遠程重型轟炸機的原因中有一條,那就是誰都知道中國買遠程重型轟炸機想幹什麽——蘇聯那時候還不想徹底刺激日本。
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隻能從自己空軍的“存量”中想辦法。
選來選去,選中了當時中國空軍僅存的兩架美國馬丁b-10轟炸機——其實一共有四架,但有兩架已經存在嚴重問題,拆了那兩架飛機的零件,湊出了另兩架。 3
飛機有了,誰來開?
一開始,蔣介石想委派外籍駕駛員。因為駕駛這兩架飛機的,本來就是外籍誌願人員(說是誌願,但也是支付了高額報酬的,類似雇傭兵)。但一聽說是要飛往日本執行轟炸任務,外籍飛行員覺得風險實在太高,開出了一人10萬美元報酬的價格。當時一架馬丁b-10轟炸機需要4名機組人員,兩架飛機就是8人,一共是80萬美元。
價格高昂是讓國民政府猶豫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外籍飛行員畢竟沒有中國人那樣的國仇家恨,萬一到了日本一碰到情況就折返,甚至跳傘,任務完成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思前想後,蔣介石最終決定用中國自己的飛行員組成遠征隊,去執行這個很可能“有去無回”的任務。
遠征隊的隊長人選,選定了一個叫徐煥升的人。
徐煥升
徐煥升,江蘇崇明人(現上海崇明區),1906年出生,當時32歲。他最初是筧橋中央航校的教官,後來擔任蔣介石座機的副駕駛,再後來擔任空軍第十四大隊的大隊長——兩架馬丁b-10轟炸機,正是屬於第十四大隊。
隨後,甄選遠征隊優秀飛行員的工作開始,中國空軍第十九大隊副隊長佟彥博等一批精英被集中到了一起開始訓練並研究馬丁b-10轟炸機。
一研究,發現出問題了。 4
馬丁b-10轟炸機並非完美。
這種類型的飛機最大時速343公裏,升限7300米,航程1900公裏,可載彈1.25噸,乘員為4人。
如果從航程上算,飛機從武漢起飛,飛到日本目的地上空(當時選定的是日本佐世保軍港和八幡市),燃油肯定不夠。如果選定飛到寧波的機場加滿油再飛,飛到八幡的路程是980公裏,一個來回是1960公裏,即便做到嚴絲合縫,燃油也是不夠。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按照馬丁b-10轟炸機的載彈量,每架飛機隻能裝兩枚炸彈,兩架加起來四枚。就算成功飛到目的地上空,炸彈投下去,萬一沒炸中目標怎麽辦?豈不是平白讓敵人嗤笑?
那麽就算炸中了,四枚炸彈能起到多大的效果?
這一係列的問題困擾著遠征大隊,也困擾著蔣介石。
最後,計劃發生了一係列的改變。首先,目的地調整為更近的日本長崎、福岡和北九州。其次,拆掉一個投彈艙,改為油箱,確保萬無一失。
那麽隻投一枚炸彈了嗎?並不是,因為國民政府已經決定——不投炸彈,投“紙彈”。
這個建議,是徐煥升的遠征隊提出的(一說由蔣介石侍從室一處提出)。
因為中國從來沒有飛行員飛臨過日本的上空,對那裏的天氣狀況、氣流等一無所知,也缺乏精確的日本地圖,所以投彈命中的概率極低,即便命中了也起不到什麽作用。與其這樣,不如發動宣傳攻勢——投放傳單,警告日本人。
這個建議經過再三權衡,被蔣介石通過了。 5
時間回到1938年5月19日,23點48分。
經過精心的準備,遠征隊隊長徐煥升駕駛的1403號轟炸機(蘇光華任副駕駛、劉榮光任領航、吳積衝任通信員)和副隊長佟彥博駕駛的1404號轟炸機(蔣紹禹任副駕駛、雷天眷任領航、陳光鬥任通信員)加滿燃油,從衢州機場起飛,直撲日本。
為了防止被舟山群島日軍防空警戒哨發現,機隊自寧波出海後先轉向南,然後照準日本九州飛行。
20日淩晨0點35分,在發完第一封誓死完成任務的電文之後,徐煥升發了第二封電文:“雲太高,看不見月光,完全用盲目飛行。”
20日淩晨2點40分,遠征隊終於順利抵達長崎上空。長崎根本沒有實行燈火管製。徐煥升發出命令:“目標馬路路燈,投彈!”
數十萬封傳單在投彈艙打開後,飄落下去。
遠征隊依次飛臨久留米、佐賀、佐世保等計劃目的地,一共投下了100多萬份傳單。
3點45分,飛機飛臨最後一個目的地福岡上空。
此時日本地麵防空力量已經有所發現,開始發出警報,實行了燈火管製,無數探照燈開始向空中照射,同時,高射炮開始密集發射。
但此時,中國的遠征隊已經完成了任務,於淩晨4點掉頭返航,一路上沒有受到任何攔截,順利在早晨7點20分飛抵浙江海岸,8點45分降落在南昌機場,加油後於11點返回漢口機場。
據徐煥升後來的回憶:“當時日本的防空哨警戒能力相當幼稚,我們侵入日本上空時,並未被發現;直到完成任務離開日本,俯視眼底的都市才剛剛實施燈火管製。乃至天色通明飛到我國東海岸上空之際,接到地麵聯絡,得知在上海、杭州一帶有多架日本飛機升空攔截我們,但我們則掩蔽在雲霧中安全返航。”
日本人為什麽完全沒能做出攔截?
除時間因素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認為當時自己是亞洲首屈一指也是唯一一個航空強國,根本不可能有哪個國家的空軍有能力或敢飛到自己本土的上空。
佟彥博。他在1944年1月4日訓練學生盲飛時飛機失事,魂歸長空,年僅33歲,沒有看到抗日勝利的那一天
據說,中國遠征隊飛越大海時,曾被一艘日本軍艦發現,但正是出於“怎麽可能有別的國家的飛機敢飛向日本”這個原因,日軍以為是自己本國的飛機。
所以,當時日本軍方第二天看到傳單後,還不相信是中國飛機投的,經過多方確認和檢驗,才相信真的是前一天晚上有中國飛機來過。
這是有記錄以來,日本國土上空第一次有敵國飛機侵入。 6
那麽,中國轟炸機投下的傳單上究竟寫了什麽呢?
以下是兩段節錄:
告日本國民書
(一)
我們大中華民國的空軍,現在飛到貴國的上空了。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傷害貴國人民的生命財產。我們的使命,是向日本國民,說明貴國的軍閥,在中國全領土上做著怎樣的罪惡。請諸位靜聽:
……
日本兄弟,在諸位之中,有開始時反對戰爭,理想著正義和平的人,也有為軍閥的宣傳所欺騙而謳歌戰爭的人;但,不管是哪一種人,想來一定都因貴國的言論被統製,要了解時局的真相是困難的。所以,試作以下的說明,希望諸位詳加考慮。
中華民國空軍將士 中日人民親善同盟
(二)
日本國民諸君:
老早從昭和六年,貴國軍閥就對人民這樣宣傳:“滿洲是日本的生命線,隻要滿洲到手,就民富國強。”
可是,占領滿洲,今已七年,在這七年之間,除了軍部的巨頭做了大官,成了暴發戶以外,日本人民得到些什麽呢?隻有沉重的捐稅,昂貴的物價,貧困與饑餓,疾病和死亡罷了。
中華民國全國民眾
這次的“紙彈轟炸”,究竟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首先來看中國國內。中國各方麵當然給這次行動高度評價。
《大公報》報道:“空軍初次遠征日本,在九州各地散發傳單,喚醒日本迷夢,發揚中國德威。”
《申報》報道:“衝破萬裏長空,完成神聖使命,神鷹隊長征三島,散發傳單不濫殺無辜,以正義人道告誡敵國。”
香港方麵的輿論是:“傳單比炸彈更具威力,中國空軍來去自如,足見日空防不可靠,今後日人不得安寧矣!”
孔祥熙(左一)等親自到漢口王家墩機場迎接遠征機組人員等凱旋
中國共產黨方麵也對這次行動給予高度讚揚。《新華日報》報道:“我神勇空軍征日創偉舉,長崎佐世保傳單飛舞驚破敵膽魂,我為維護人道免傷無辜並未投彈,警告殘暴敵寇萬噸炸彈隨時可至。”
“人道”二字,是宋美齡提議的——她稱這次轟炸,是“人道遠征”。
5月22日,中共及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代表王明、周恩來、吳玉章、羅炳輝還專門來到空軍政治部,熱烈祝賀八勇士凱旋,並代表中共中央贈送了錦旗,上書:“德威並用,智勇雙全。”
那麽日本方麵反響如何?日本的媒體,當然是竭力消除影響。
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向八勇士送錦旗
東京《朝日新聞》1938年5月21日發文《支那的怪飛機在九州出現,散發反戰傳單後遁走》說:“二十日上午四點左右,在熊本、宮崎兩縣上空出現一架國籍不明的飛機,約一小時後消失於太平洋方向。這一飛行之後,球磨郡四浦,多良木,黑肥地,椎葉山奧以及宮崎縣富島附近發現了大量反戰傳單,縣特高課立即與相鄰各縣及西部防衛司令部防空監視網聯絡,展開了大規模的對應行動。
“根據目擊者所談,此飛機為白色道格拉斯型,發現的傳單以《告日本勞動者》等為題,內容為激進的反戰宣傳。根據采訪拋撒傳單的現場目擊者,發現傳單出現地點與該飛機飛行線路基本一致。這次出現的怪飛機究竟為何來曆尚不清楚,但從傳單的內容看,似為支那飛機。值此徐州攻略戰大勝,士氣高漲之際,用此戰術擾亂我國內不過可充一笑之兒戲,民心自無動搖。”
而作為第三方——主要是英美國家——的反應是:
美聯社評論:“中國空軍遠征日本的成功,證實中國實力甚強,絕非日本所能擊敗。”
路透社評論:“日本一向吹噓,其本土從未受到外來威脅,其空防鹹針對美蘇,而視中國空軍不足畏,而今恰恰是中國的空軍,創襲擊日本之最先紀錄,可謂一鳴驚人!”
美國有其他媒體評論是:“中國飛機往日本散發傳單,喚醒日本國民,意義極為重大,且饒有趣味。”英國的輿論是:“中國空軍來去自如,足見日本空防不可靠,今後日人不得安寧,所謂大日本帝國固若金湯的空防,不過貽笑大方而已。”
當然,這些都是各帶立場的評論。但對於執行遠征任務的飛行員本身,絕大多數人都給予了高度評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生活》雜誌評選刊登了“二戰”中聞名於世的12名飛行員的照片,其中就有中國遠征隊的隊長徐煥升。
該雜誌定了個調:徐煥升是轟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
饅頭說
對於1938年的“紙片轟炸”,一直有兩種聲音。
一部分人認為,傳單的震懾和宣傳效果,遠勝於丟四顆炸彈。也有另一部分人認為,經曆了那麽艱苦的飛行,到都到了,哪怕丟一顆炸彈下去,也比100萬份傳單的效果要好。
我個人比較認同前者。
主要還是因為客觀原因:當時如果攜帶炸彈,無論是飛行還是投彈,或是返航遭遇攔截,會增加很多變數。更重要的是,就算炸彈投下去,炸掉一些建築,甚至炸死一些人,以當時日本軍方的掩蓋能力(中途島海戰被日本軍方完全渲染成日本聯合艦隊的一場空前大勝),真的掀不起什麽浪花。
並不是說撒宣傳單就是最好的策略。無奈嗎?當然無奈。但在當時的各種條件限製下,“紙片轟炸”相對是最優選擇。
當時兩架中國飛機撒下的傳單中,還有這樣一句告誡日本的話:“爾再不訓,則百萬傳單將一變而為千噸炸彈。爾再戒之。”
中國人可以說沒做到,也可以說做到了。
沒做到,是因為之後日本加強了警惕,加大了力度,讓中國空軍再也沒有機會遠程轟炸日本了。
做到了,是在此之後,1942年4月18日,美軍16架b-25轟炸機自太平洋上的航母起飛,首次實彈轟炸日本東京,之後降落在中國機場;1945年3月和5月,美國出動數萬架次的重型轟炸機地毯式轟炸日本東京;1945年8月間,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被先後投下一顆原子彈——那已不是千噸炸彈,而是上萬噸炸彈的當量了。
可能有人會說,那是美國人幹的事兒,又不是你中國人幹的。
但作為讓日本陷入戰爭泥沼十四年的中國,作為當時同一個戰壕的盟國,中國難道真的沒有一點兒貢獻嗎?
紙片也好,實彈也好,顯示的都是一種信念。
那不是阿q精神。
那是一種實實在在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血液中,堅持到底的必勝信念。
讀者評論
杜江濤:一位老飛行員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在戰鬥機飛行員畢業答辯上,最後一個問題是殲5戰鬥機上共載彈多少發。我認為這個問題太簡單,便回答:256發。沒想到考核的教員突然表情很嚴峻地告訴我:是257發,如果最後機炮子彈告罄,而敵人目標對祖國和人民仍有威脅,你和你的座機就是最後一發機炮子彈!
翔宇:美國大片《偷襲珍珠港》中,有一段美國轟炸機在航空母艦上起飛,去轟炸日本東京,然後降落在中國的沿海地區的情節,也挺悲壯的。因為當時的油容量隻夠飛過去轟炸日本,然後降落到中國,不能飛回航母了。(作者回複:後麵日本對中國血腥的報複電影沒拍。)
李可可:說紙片炸彈沒有威力的都是“鍵盤俠”。戰爭的痛苦老兵們比誰都清楚,比誰都不願意再發生戰爭,難道他們怕死嗎?當年太不容易了。今天我們能安安靜靜地看手機,是國家興盛了,才有的和平,才有的國民幸福。感謝前輩們,感謝曆史的記錄者們。
在侵華戰爭全麵爆發之初,日本提出的口號是“三個月滅亡中國”。
但不久之後,他們就知道自己是如何的狂妄。
他們麵對的這個國家的人民,能不間斷傳承5000年的文明,靠的不僅僅是勤勞和智慧,更有勇氣和毅力。
還有,那種堅持到最後一刻也決不放棄的信念。 1
1938年5月19日,15點23分。
兩架美國的馬丁b-10遠程轟炸機從中國武漢的漢口機場,轟然起飛。
機場上沒有一個送行的人員——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一次絕密的行動。
在飛行了兩個小時後,兩架飛機降落在了靠近東海的衢州機場,再一次加滿了航空燃油。
當夜23點48分,兩架轟炸機再度轟然而起,向東飛去。
升空後,兩架飛機中編號1403的長機駕駛員徐煥升發出了第一份電文:
職謹率全體出征人員,向最高領袖蔣委員長及諸位長官行致敬禮,以示參與此項工作之榮幸,並誓以犧牲決心,盡最大努力,完成此非常之使命!
這兩架飛機的目的地,是日本。
在全麵抗戰第一年中國空軍就基本被消耗殆盡的時候,這8名機組人員所乘的兩架遠程轟炸機,肩負著一個特殊的使命——“轟炸”日本。 2
蔣介石其實早就想轟炸日本了。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蔣介石就曾表示過要派空軍轟炸“敵國首都”奪取製空權的想法,他稱之為“爆擊敵國的首都”——雖然沒有指明“敵國”是哪個,但當時中國的首要敵國,除了日本,實在想不出第二個。
1936年底,國民黨軍隊參謀本部製訂的1937年度《國防作戰計劃》中,已經明確列入了用重型轟炸機隊定點轟炸日本東京、大阪等重要城市和軍工港口、工廠。
蔣介石的想法是,在陸軍和海軍都明顯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利用空軍轟炸,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蔣介石當時還是過於樂觀了——日本不僅陸軍、海軍碾軋中國軍隊,空軍力量也是遠超中國軍隊的,它後來研發出來的“零”式戰鬥機一度成為美國飛行員的噩夢,更何況當時還孱弱的中國空軍?以當時中國空軍的力量,即使傾巢出動,也很難對日本城市造成實質性的破壞。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1937年抗戰全麵爆發後,短短一年間,中國空軍的精英力量就已經被消耗殆盡。隻有不到300架作戰飛機的中國空軍,在第一年慘烈的空中絞殺中雖然也取得過鼓舞人心的戰績,但終究因為數量太少,又沒有後續補充,很快就所剩無幾了(參見《曆史的溫度》“抗日戰爭,我們到底有沒有空軍”)。
而在中國空軍那不到300架的作戰飛機中,轟炸機隻有96架。其中能執行長距離轟炸任務的飛機更是屈指可數——能飛到日本本土的轟炸機,隻有6架意大利薩伏亞s-72和6架美國馬丁b-10(生產型號為“馬丁-139wc”)轟炸機。
馬丁b-10轟炸機
但即便如此,國民政府的航空委員會還是將一批飛行員集中到南昌,為未來可能實施的遠程轟炸日本做戰前訓練。
其間,蔣介石試圖從英美購買飛機,但當時英美對日本侵華保持“中立”,為了不激怒日本,它們一開始並沒有同意向中國銷售武器。蔣介石轉而求助於蘇聯。一開始也保持中立的蘇聯,迫於西線納粹德國的強大壓力,希望中國能夠拖住日本從而避免使自己陷入被兩麵夾擊的窘境,所以漸漸開放了對中國的軍火銷售。
但是,蔣介石提出的向蘇聯購買100架遠程重型轟炸機的要求,卻始終沒有得到回複。蘇聯隻願意給中國提供中距離飛機,這些飛機隻適合保衛中國沿海城市,但無法遠距離飛行。當時有人猜測,蘇聯不願意出售遠程重型轟炸機的原因中有一條,那就是誰都知道中國買遠程重型轟炸機想幹什麽——蘇聯那時候還不想徹底刺激日本。
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隻能從自己空軍的“存量”中想辦法。
選來選去,選中了當時中國空軍僅存的兩架美國馬丁b-10轟炸機——其實一共有四架,但有兩架已經存在嚴重問題,拆了那兩架飛機的零件,湊出了另兩架。 3
飛機有了,誰來開?
一開始,蔣介石想委派外籍駕駛員。因為駕駛這兩架飛機的,本來就是外籍誌願人員(說是誌願,但也是支付了高額報酬的,類似雇傭兵)。但一聽說是要飛往日本執行轟炸任務,外籍飛行員覺得風險實在太高,開出了一人10萬美元報酬的價格。當時一架馬丁b-10轟炸機需要4名機組人員,兩架飛機就是8人,一共是80萬美元。
價格高昂是讓國民政府猶豫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外籍飛行員畢竟沒有中國人那樣的國仇家恨,萬一到了日本一碰到情況就折返,甚至跳傘,任務完成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思前想後,蔣介石最終決定用中國自己的飛行員組成遠征隊,去執行這個很可能“有去無回”的任務。
遠征隊的隊長人選,選定了一個叫徐煥升的人。
徐煥升
徐煥升,江蘇崇明人(現上海崇明區),1906年出生,當時32歲。他最初是筧橋中央航校的教官,後來擔任蔣介石座機的副駕駛,再後來擔任空軍第十四大隊的大隊長——兩架馬丁b-10轟炸機,正是屬於第十四大隊。
隨後,甄選遠征隊優秀飛行員的工作開始,中國空軍第十九大隊副隊長佟彥博等一批精英被集中到了一起開始訓練並研究馬丁b-10轟炸機。
一研究,發現出問題了。 4
馬丁b-10轟炸機並非完美。
這種類型的飛機最大時速343公裏,升限7300米,航程1900公裏,可載彈1.25噸,乘員為4人。
如果從航程上算,飛機從武漢起飛,飛到日本目的地上空(當時選定的是日本佐世保軍港和八幡市),燃油肯定不夠。如果選定飛到寧波的機場加滿油再飛,飛到八幡的路程是980公裏,一個來回是1960公裏,即便做到嚴絲合縫,燃油也是不夠。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按照馬丁b-10轟炸機的載彈量,每架飛機隻能裝兩枚炸彈,兩架加起來四枚。就算成功飛到目的地上空,炸彈投下去,萬一沒炸中目標怎麽辦?豈不是平白讓敵人嗤笑?
那麽就算炸中了,四枚炸彈能起到多大的效果?
這一係列的問題困擾著遠征大隊,也困擾著蔣介石。
最後,計劃發生了一係列的改變。首先,目的地調整為更近的日本長崎、福岡和北九州。其次,拆掉一個投彈艙,改為油箱,確保萬無一失。
那麽隻投一枚炸彈了嗎?並不是,因為國民政府已經決定——不投炸彈,投“紙彈”。
這個建議,是徐煥升的遠征隊提出的(一說由蔣介石侍從室一處提出)。
因為中國從來沒有飛行員飛臨過日本的上空,對那裏的天氣狀況、氣流等一無所知,也缺乏精確的日本地圖,所以投彈命中的概率極低,即便命中了也起不到什麽作用。與其這樣,不如發動宣傳攻勢——投放傳單,警告日本人。
這個建議經過再三權衡,被蔣介石通過了。 5
時間回到1938年5月19日,23點48分。
經過精心的準備,遠征隊隊長徐煥升駕駛的1403號轟炸機(蘇光華任副駕駛、劉榮光任領航、吳積衝任通信員)和副隊長佟彥博駕駛的1404號轟炸機(蔣紹禹任副駕駛、雷天眷任領航、陳光鬥任通信員)加滿燃油,從衢州機場起飛,直撲日本。
為了防止被舟山群島日軍防空警戒哨發現,機隊自寧波出海後先轉向南,然後照準日本九州飛行。
20日淩晨0點35分,在發完第一封誓死完成任務的電文之後,徐煥升發了第二封電文:“雲太高,看不見月光,完全用盲目飛行。”
20日淩晨2點40分,遠征隊終於順利抵達長崎上空。長崎根本沒有實行燈火管製。徐煥升發出命令:“目標馬路路燈,投彈!”
數十萬封傳單在投彈艙打開後,飄落下去。
遠征隊依次飛臨久留米、佐賀、佐世保等計劃目的地,一共投下了100多萬份傳單。
3點45分,飛機飛臨最後一個目的地福岡上空。
此時日本地麵防空力量已經有所發現,開始發出警報,實行了燈火管製,無數探照燈開始向空中照射,同時,高射炮開始密集發射。
但此時,中國的遠征隊已經完成了任務,於淩晨4點掉頭返航,一路上沒有受到任何攔截,順利在早晨7點20分飛抵浙江海岸,8點45分降落在南昌機場,加油後於11點返回漢口機場。
據徐煥升後來的回憶:“當時日本的防空哨警戒能力相當幼稚,我們侵入日本上空時,並未被發現;直到完成任務離開日本,俯視眼底的都市才剛剛實施燈火管製。乃至天色通明飛到我國東海岸上空之際,接到地麵聯絡,得知在上海、杭州一帶有多架日本飛機升空攔截我們,但我們則掩蔽在雲霧中安全返航。”
日本人為什麽完全沒能做出攔截?
除時間因素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認為當時自己是亞洲首屈一指也是唯一一個航空強國,根本不可能有哪個國家的空軍有能力或敢飛到自己本土的上空。
佟彥博。他在1944年1月4日訓練學生盲飛時飛機失事,魂歸長空,年僅33歲,沒有看到抗日勝利的那一天
據說,中國遠征隊飛越大海時,曾被一艘日本軍艦發現,但正是出於“怎麽可能有別的國家的飛機敢飛向日本”這個原因,日軍以為是自己本國的飛機。
所以,當時日本軍方第二天看到傳單後,還不相信是中國飛機投的,經過多方確認和檢驗,才相信真的是前一天晚上有中國飛機來過。
這是有記錄以來,日本國土上空第一次有敵國飛機侵入。 6
那麽,中國轟炸機投下的傳單上究竟寫了什麽呢?
以下是兩段節錄:
告日本國民書
(一)
我們大中華民國的空軍,現在飛到貴國的上空了。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傷害貴國人民的生命財產。我們的使命,是向日本國民,說明貴國的軍閥,在中國全領土上做著怎樣的罪惡。請諸位靜聽:
……
日本兄弟,在諸位之中,有開始時反對戰爭,理想著正義和平的人,也有為軍閥的宣傳所欺騙而謳歌戰爭的人;但,不管是哪一種人,想來一定都因貴國的言論被統製,要了解時局的真相是困難的。所以,試作以下的說明,希望諸位詳加考慮。
中華民國空軍將士 中日人民親善同盟
(二)
日本國民諸君:
老早從昭和六年,貴國軍閥就對人民這樣宣傳:“滿洲是日本的生命線,隻要滿洲到手,就民富國強。”
可是,占領滿洲,今已七年,在這七年之間,除了軍部的巨頭做了大官,成了暴發戶以外,日本人民得到些什麽呢?隻有沉重的捐稅,昂貴的物價,貧困與饑餓,疾病和死亡罷了。
中華民國全國民眾
這次的“紙彈轟炸”,究竟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首先來看中國國內。中國各方麵當然給這次行動高度評價。
《大公報》報道:“空軍初次遠征日本,在九州各地散發傳單,喚醒日本迷夢,發揚中國德威。”
《申報》報道:“衝破萬裏長空,完成神聖使命,神鷹隊長征三島,散發傳單不濫殺無辜,以正義人道告誡敵國。”
香港方麵的輿論是:“傳單比炸彈更具威力,中國空軍來去自如,足見日空防不可靠,今後日人不得安寧矣!”
孔祥熙(左一)等親自到漢口王家墩機場迎接遠征機組人員等凱旋
中國共產黨方麵也對這次行動給予高度讚揚。《新華日報》報道:“我神勇空軍征日創偉舉,長崎佐世保傳單飛舞驚破敵膽魂,我為維護人道免傷無辜並未投彈,警告殘暴敵寇萬噸炸彈隨時可至。”
“人道”二字,是宋美齡提議的——她稱這次轟炸,是“人道遠征”。
5月22日,中共及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代表王明、周恩來、吳玉章、羅炳輝還專門來到空軍政治部,熱烈祝賀八勇士凱旋,並代表中共中央贈送了錦旗,上書:“德威並用,智勇雙全。”
那麽日本方麵反響如何?日本的媒體,當然是竭力消除影響。
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向八勇士送錦旗
東京《朝日新聞》1938年5月21日發文《支那的怪飛機在九州出現,散發反戰傳單後遁走》說:“二十日上午四點左右,在熊本、宮崎兩縣上空出現一架國籍不明的飛機,約一小時後消失於太平洋方向。這一飛行之後,球磨郡四浦,多良木,黑肥地,椎葉山奧以及宮崎縣富島附近發現了大量反戰傳單,縣特高課立即與相鄰各縣及西部防衛司令部防空監視網聯絡,展開了大規模的對應行動。
“根據目擊者所談,此飛機為白色道格拉斯型,發現的傳單以《告日本勞動者》等為題,內容為激進的反戰宣傳。根據采訪拋撒傳單的現場目擊者,發現傳單出現地點與該飛機飛行線路基本一致。這次出現的怪飛機究竟為何來曆尚不清楚,但從傳單的內容看,似為支那飛機。值此徐州攻略戰大勝,士氣高漲之際,用此戰術擾亂我國內不過可充一笑之兒戲,民心自無動搖。”
而作為第三方——主要是英美國家——的反應是:
美聯社評論:“中國空軍遠征日本的成功,證實中國實力甚強,絕非日本所能擊敗。”
路透社評論:“日本一向吹噓,其本土從未受到外來威脅,其空防鹹針對美蘇,而視中國空軍不足畏,而今恰恰是中國的空軍,創襲擊日本之最先紀錄,可謂一鳴驚人!”
美國有其他媒體評論是:“中國飛機往日本散發傳單,喚醒日本國民,意義極為重大,且饒有趣味。”英國的輿論是:“中國空軍來去自如,足見日本空防不可靠,今後日人不得安寧,所謂大日本帝國固若金湯的空防,不過貽笑大方而已。”
當然,這些都是各帶立場的評論。但對於執行遠征任務的飛行員本身,絕大多數人都給予了高度評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生活》雜誌評選刊登了“二戰”中聞名於世的12名飛行員的照片,其中就有中國遠征隊的隊長徐煥升。
該雜誌定了個調:徐煥升是轟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
饅頭說
對於1938年的“紙片轟炸”,一直有兩種聲音。
一部分人認為,傳單的震懾和宣傳效果,遠勝於丟四顆炸彈。也有另一部分人認為,經曆了那麽艱苦的飛行,到都到了,哪怕丟一顆炸彈下去,也比100萬份傳單的效果要好。
我個人比較認同前者。
主要還是因為客觀原因:當時如果攜帶炸彈,無論是飛行還是投彈,或是返航遭遇攔截,會增加很多變數。更重要的是,就算炸彈投下去,炸掉一些建築,甚至炸死一些人,以當時日本軍方的掩蓋能力(中途島海戰被日本軍方完全渲染成日本聯合艦隊的一場空前大勝),真的掀不起什麽浪花。
並不是說撒宣傳單就是最好的策略。無奈嗎?當然無奈。但在當時的各種條件限製下,“紙片轟炸”相對是最優選擇。
當時兩架中國飛機撒下的傳單中,還有這樣一句告誡日本的話:“爾再不訓,則百萬傳單將一變而為千噸炸彈。爾再戒之。”
中國人可以說沒做到,也可以說做到了。
沒做到,是因為之後日本加強了警惕,加大了力度,讓中國空軍再也沒有機會遠程轟炸日本了。
做到了,是在此之後,1942年4月18日,美軍16架b-25轟炸機自太平洋上的航母起飛,首次實彈轟炸日本東京,之後降落在中國機場;1945年3月和5月,美國出動數萬架次的重型轟炸機地毯式轟炸日本東京;1945年8月間,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被先後投下一顆原子彈——那已不是千噸炸彈,而是上萬噸炸彈的當量了。
可能有人會說,那是美國人幹的事兒,又不是你中國人幹的。
但作為讓日本陷入戰爭泥沼十四年的中國,作為當時同一個戰壕的盟國,中國難道真的沒有一點兒貢獻嗎?
紙片也好,實彈也好,顯示的都是一種信念。
那不是阿q精神。
那是一種實實在在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血液中,堅持到底的必勝信念。
讀者評論
杜江濤:一位老飛行員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在戰鬥機飛行員畢業答辯上,最後一個問題是殲5戰鬥機上共載彈多少發。我認為這個問題太簡單,便回答:256發。沒想到考核的教員突然表情很嚴峻地告訴我:是257發,如果最後機炮子彈告罄,而敵人目標對祖國和人民仍有威脅,你和你的座機就是最後一發機炮子彈!
翔宇:美國大片《偷襲珍珠港》中,有一段美國轟炸機在航空母艦上起飛,去轟炸日本東京,然後降落在中國的沿海地區的情節,也挺悲壯的。因為當時的油容量隻夠飛過去轟炸日本,然後降落到中國,不能飛回航母了。(作者回複:後麵日本對中國血腥的報複電影沒拍。)
李可可:說紙片炸彈沒有威力的都是“鍵盤俠”。戰爭的痛苦老兵們比誰都清楚,比誰都不願意再發生戰爭,難道他們怕死嗎?當年太不容易了。今天我們能安安靜靜地看手機,是國家興盛了,才有的和平,才有的國民幸福。感謝前輩們,感謝曆史的記錄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