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三、攝心方便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九頁,我們看丁三的“攝心方便”。
前麵我們講到往生的一種心態的準備。按照善導大師跟蕅益大師的說法,一個人要往生,他的心態必須是“信願具足,順從本願”。彌陀的本願是一個廣大的功德,對我們非常遙遠。當然我們沒有一個人做得到彌陀的本願,但是起碼你必須順從。也就是說,淨土宗可沒有人要求我們跟阿彌陀佛的功德一樣,但是至少你的心態跟彌陀的功德的心態是同一個方向。說我現在要到高雄去,我還沒到高雄,起碼我在高速公路的方向是南下的。你不可以說,極樂世界在高雄,而你往北走。你這個不是順從本願,哪能往生呢?阿彌陀佛要救你,也沒法子。所以,往生的人,他不是隻有念佛而已,他必須要回心轉意。
我認為,一個淨土宗的人,如果沒有經過佛法的學習跟教育,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往生的。正常人不會往生,你相不相信?你今天會來娑婆世界,合理地推論,你就是貪戀娑婆,你就是想要主宰娑婆你才來的,你這種心態去念佛能往生嗎?當然不可能往生。往生是要經過訓練的、要調整的,不是說一個隨便的人佛號念念就往生了,不是這麽回事。佛號是一個助緣。你的心態沒有調整,你的心態是順從娑婆的,不可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首先要先調整心態。你用善導大師的方法也可以,你用蕅益大師的方法也可以。總而言之,你必須要把你順從娑婆世界的這種思考模式,換成順從極樂世界的思考模式,這是一個方向。
為什麽要改變思考模式呢?因為你提起佛號的時候是兩種力量的拉扯:凡夫,一個叫作生死業力,它會把你拉回來;一個叫作往生的願力。一個人能夠成功往生,隻有一種情況,就是他的願力超過他的業力。要不然這個佛號念、念、念、念,念到往娑婆世界跑,變成人天福報了。為什麽?因為你業力強過願力。雖然你很想往生,但是你沒有好好處理你的業力,那對不起,業力就把你拉回來了。
怎麽樣處理你的業力呢?隻有一個方法,讓它沉澱下來,沒有其他的方法。就是帶業,就是你的心對娑婆世界要放棄。我雖然造了很多的善業,但是這個善業,我不準備往娑婆世界跑了;我要把所有的業力,把我所有的資糧回歸到淨土去。就是說你自己對人生有要做收尾的心態了,斷相續心,這個時候業力才會沉澱的。
所以,很多人隻是顧著要求往生,就像憨山大師說的:“佛隻聽念,攀緣心隻聽長。”他到佛堂的時候,哎呀,一進入佛堂,看到阿彌陀佛,馬上攝心專注,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離開佛堂的時候,該幹嘛還幹嘛,該攀緣還攀緣。這樣子的話,你的生命當中是兩種力量在活動:第一個,你在佛堂的時候加強願力;第二個,你離開佛堂的時候是增長生死業力。結果可想而之,你進入佛堂隻有兩個小時,你在佛堂外麵活動二十二個小時,後果你就知道了。所以臨終的時候,你一句佛號提起來,生死業力也現前,往生的願力也現前,結果業力強過願力。對不起,再來一次!
所以淨土宗,諸位,你一定要做兩件事情,要永遠記住你是做兩件事情,不是做一件事情。很多求往生的人提起佛號他隻做一件事,就是想辦法去規劃他的來生,要求生淨土,他忽略了怎麽去處理他的過去。我再講一次,不處理過去,你是不會往生的。因為過去也不會放過你,關鍵是你也不會放過過去,兩個都互相不放過對方。所以我們今天要知道,往生的人要做兩件事:一個叫厭離娑婆,一個叫欣求極樂。你要處理,把雙方都處理好。
而厭離娑婆的重要性強過欣求極樂。因為你娑婆世界待太久了,雖然它給你很多的刺激,但是它可也給你很美好的回憶,如果你不做好心態的準備,你是離不開它的。你離不開這個念頭的話,那你就讓業力有機可乘了。所以我們前麵講到一心歸命,它的前提——放下主宰。你沒有放下主宰,你這個一心歸命就大打折扣,而且你把業力弄得很強大,你最後還是被業力拉回來。所以我們前麵花了大部分的時間來談心態。
那麽你如果心態準備好了,你開始怖畏生死,安住真如,放棄主宰,一心歸命。心態假設都做好了,欸,現在就有資格談念佛了,念佛是後半段。你心態準備好了,那你這個時候每一句佛號,那一念一個準,每一句佛號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
當然,我們理觀也不能妨礙事修,心態的準備也不能妨礙實際的操作。所以,當我們心態準備好了,已經透過善導大師、蕅益大師的思想順從本願以後,應該怎麽念佛呢?我們看看“攝心方便”。
(一)攝心念佛
一句彌陀念誦聽……專注力。
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續力。
我們淨土宗的人永遠不要忘了,往生是要仰仗彌陀攝受的,不是我們自己有本事去的,所以別忽略了佛號的存在。因為佛號在,彌陀本願才能夠在,它是一個很重要的橋梁。所以我們必須在臨終之前,想辦法讓佛號在心中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你要讓他熟悉。不是說整天念佛而已,起碼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運轉,它有某一種熟悉的程度,所以我們必須要培養專注力跟相續力。
首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培養第一個佛號。就是說,念佛人必須要在心中(那麽多的妄想當中),先撥出一塊空地出來讓佛號生存,在汙泥當中先種上一朵蓮花。那麽怎麽樣跨出第一步呢?印光大師偉大,他講出“一句彌陀念誦聽”。它有三個次第: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諸位!每一句佛號,必須從你一心歸命的心生起。我們前麵花了很多時間告訴大家怎麽修一心歸命。佛號可千萬不要從嘴巴生起。有些人,心打妄想,佛號從嘴巴生起,這個佛號不算數。每一句佛號要從你心態的作意——我知道我未來該怎麽走了!好,這個時候從心裏麵帶動佛號,透過嘴巴的振動,創造音聲,最後再聽回去,欸,你的心中有一句佛號的相應了。這是第一件事情,先讓你的佛號在你的心中落下一個根,然後再把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慢慢地擴大。
(二)五點計數
怎麽辦呢?要創造一個節奏,印光大師說“三三四”:三句、三句、四句。如果你沒有節奏,這個佛號在運轉當中你很難攝心,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節奏感,三、三、四。在相續當中,我們也提出我們過去在佛學院大家念佛的經驗,提出一個五點計數法。這個適用的時機是在打坐,因為打坐不能掐珠。你經行的時候可以掐珠,你打坐的時候身體是靜的,你手在動,身勞神動,久則傷身,印光大師說會成病。所以,你打坐的時候可以觀想前麵有五個點,一、二、三、四、五,一點裏麵就念十聲,這一片就五十聲。那麽這樣子你就五十聲一片,再撥一個珠,你這個撥珠的次數、掐珠的次數可以大大地降低。
在念五點記數的時候,有四個地方要注意:
第一個,安置地輪,令心下沉。念佛很忌諱心浮氣躁,你要把心往下拉。我們的心不能高於腰部,你一旦往上的話就容易上火,上火你血壓就升高了。所以你的心要往下沉,最好是把心放在地下。你心到哪裏,你的氣血就跑到哪裏。
第二個,所緣行相,清楚分明。一定要把佛號念清楚。諸位!我要很真誠地告訴大家,你要務實地去做你的功課,務實。什麽叫務實呢?你有多少時間,你就排多少功課,千萬不跟別人去比。你說,欸,隔壁的念三千聲,我就念四千聲。結果你時間隻有三十分鍾,所有的佛號念得亂七八糟!你養成習慣以後,你把佛號念得亂七八糟,臨命終的時候你佛號也就念得含糊籠統。記住!把每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功課,是這個概念。
所以下麵這句話,弘一大師很強調:寧可少念,不可草率。其實,你臨命終的時候,往生需要的數目是不多的。我們看十八願,“乃至十念”。當然十念不能作數目解,但是起碼可以看得出來,它的數目要求不多。其實,往生的標準,心態的標準是很高,淨土法門是重心而不重數目。它對你的心態要求——你要放棄娑婆。這個標準定得非常高,但是它對佛號的數目要求不多,從彌陀所發的願“乃至十念”這四個字可以看得出來,他要求的數目不多。但是你一定要把它念清楚,念得很清楚。
最後,先依記數,再求圓融。你最好有一個計劃,然後慢慢進步,就是這個原則。
這是給大家個參考。總而言之,你一定要讓佛號平常在心中熟悉,臨終的時候才能夠熟悉。
丙三、結示理事無礙分二:丁一、理事差別;丁二、理事兼修
前麵的理觀,我們談到怎麽樣去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事修怎麽去執持名號。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先看理事差別,再看理事兼修。
丁一、理事差別
蕅益大師解釋執持名號,這個“執持”就是一句一句地從專注到成片的憶念佛號,所以它是思慧。這種思慧開展出來有事持跟理持。
什麽叫以事持來念佛呢?他深深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功德存在,但是他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誌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就是這個人對生死真的有怖畏心,他從生死輪回當中得到了深痛的教訓,他也下定決心要求生淨土了。但是,一個人求生淨土,目標定了以後,下一個就是:怎麽處理業力呢?一個人下定決心要求生淨土,那你就要注意帶業往生的問題,你怎麽把業帶走?那當然就是要麵對你過去生對娑婆世界的攀緣心。
這個人對攀緣心的態度是這樣:他是用怖畏心來麵對攀緣心。他覺得說,這所有的妄想都充滿了業力,每一個蜂蜜的背後都有一把刀,我再也不上你的當了。所以他是站在一種因緣的角度,站在妄想的角度,以怖畏心來放棄妄想,站在妄想的角度放棄妄想。這是一種。但是這種人因為他的決心夠,他的出離心也強,他也就能夠衝過去。這是第一種概念。
第二種概念,他能夠達到“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係心之境,令不暫忘”。我想每一個念佛的人都要麵對自己的攀緣心,就是,我對娑婆世界有所得的攀緣心怎麽辦呢?如果這方麵沒有處理好,生死業力就不能沉澱。
前麵是用怖畏心,但是這個理觀的人多了一個智慧,他開始去找內心的原點,就是,我的心現在出現這麽多水泡,那我原來的心是怎麽回事?我原來就這麽多水泡嗎?還是怎麽樣?所以他就開始找,他就開始問妄想一件事,你從什麽地方來?說我為什麽打妄想呢?哦,因為昨天有打妄想,所以今天就等流性。那昨天為什麽打妄想呢?因為前天打妄想。那麽今生為什麽打妄想呢?因為前生有這樣的人生經驗……結果一直推,往前推,推推推推,啪!結論——怎麽有妄想?覓之了不可得!原來你本來就沒有妄想,那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所以,當你把妄想一直往前推的時候……諸位你們知道一件事嗎?妄想會用不同的手段來誘惑你、來障礙你,但是妄想有一個弱點,它很怕你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麽地方來?因為妄想不真實,它要的就是你要隨它起舞,你必須跟著它的節奏走,它才有用。你一旦回光返照,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就沒有根。所以你一旦回光返照的時候,你說,妄想,你從什麽地方來?因為前生。再往前生一找,找到最後,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原來你本來就沒有妄想。
有了這種認知以後,你對妄想就有免疫性了。你真正找過一次以後,你再來看妄想,就像《楞嚴經》說的:“再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你就知道不會那麽當真了,這個時候再來對治它就容易多了。就是先看清楚妄想的本質,再來對治它。
前麵的事修是:我也不知道你妄想怎麽回事,反正我不惹你就對了,算我怕了你!他不了解妄想的本質,他把妄想當真。但是,雖然當真,他不去惹它也就沒事。第二種人是先把妄想觀空再來麵對它,這個人更高明。但是結論就是:不能碰妄想。兩個人的結果都是一樣。所以,往生,除了能夠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以外,他們兩個都成功地去處理好生死業力,是這個概念。不管你用事相的對治,怖畏心;不管你是用理觀的,去找到妄想的本質是空的,結果都是“一心歸命,順從本願”。
丁二、理事兼修
我們看丁二的“理事兼修”,做一個總結。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句話是《念佛圓通章》對所有念佛人提出一個總結。就是說,一個念佛人要求往生,有沒有哪一句話能夠幫我們做一個總結呢?在《念佛圓通章》提出了兩句話,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成就念佛三昧最好的方便。都攝六根重點在於消除生死業力,淨念相繼是增長往生的願力。所以淨土宗是做兩件事,消除業力,增長願力,尤其是都攝六根。
諸位!來,五十五歲的人看過來。年輕人,這段話,以下先暫時不要聽。“都攝六根”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說,一個人晚年是成敗關鍵!年輕時候不管你是怎麽弄都沒關係,就是你生命的收尾要收得好。我跟大家談談。
一個人,你人生可以有一個不好的開始,沒關係,人生開始不好不能怪你,那是福報力。但是人生收尾收得好,就是智慧了。淨土宗的人要往生,一定要把人生好好地收尾。我絕對不相信,你平常這麽攀緣,臨命終突然間正念分明,我不相信!不可能!你要有一個過程。我們看到很多老菩薩,念佛念了一輩子,到晚年的時候,他佛號一直在念,但是我們看他的身口意,他的人生好像沒有收尾的跡象。他就是人生好像還有續集的感覺。你覺得他會往生嗎?不會的。所有往生的人隻有一種情況,背水一戰,沒有例外!不管你業多重,你就算造五逆十惡也好,或者你福報力大也好,要衝過生死輪回關,共同的心態——背水一戰!就是做好人生的收尾。
那怎麽收尾呢?我告訴大家一種觀想的方法。人生是怎麽回事,你要從道理上參透。我們不能看人生的假相,要看假相背後的道理。因為這個道理參透了,你就比較好收尾。收尾不能收得勉強。
人生是怎麽回事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所有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這表示什麽呢?你人生是借來的!你為什麽有這個家庭呢?你本來就有嗎?沒有,你跟因緣借來的。你為什麽有身體呢?你跟因緣借來的。你為什麽有這個房子?借來的。
諸位!借來的是怎麽樣?要還!你有兩種歸還的方式:第一個叫主動歸還,第二個是強迫歸還。
我先談談有智慧的,主動歸還。就是,好,既然我遲早要還,我慢慢還,有借有還,我主動歸還,我認了。大智慧啊,慢慢放下。有些人他就揣著不還,到“是人臨命終時”,無常敗壞的時候,強迫你歸還,一定心不甘情不願,你一定的。因為你平常都不還,到臨命終的時候一次償還,你受不了的,你絕對受不了的。
尤其是福報大的人,一定要提前收尾,因為你借得太多了。福報越大、借的越多。你想想看,你的人生多彩多姿,你展開的比一般人大,難道你不提前收尾嗎?福報越大的人,人生要越早收尾,因為你借得太多了,東西借太多了。總而言之,你如果要能夠臨終正念,你最好提前收尾,慢慢歸還。你的人生有收尾的跡象,你的業力才有收尾的跡象,就這個道理。
我覺得一個人臨終前五年是關鍵的,往生前五年。他必須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對六根要慢慢慢慢地收攝。就是他對外境的攀緣心,你感覺出這個人的身、口、意,欸,他的心開始往內收了,淡薄了,他的六根的活動是往下降,他對阿彌陀佛的好樂是往上升。這種人生,我叫作往生的曲線現前。就是說,這五年當中,每一年都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六根的攀緣心每一年都在進步,五年的數據每一年都在遞減;他對極樂世界的憶念,五年當中不斷在增長。這兩種曲線出現,往生的曲線出現了,往生的征兆也出現了。
往生是要有一個過程,知道吧?你千萬不要認為你是六祖大師,說放下就放下。你沒那個本事,說實在的。我們一般都是慢慢放下的,漸修漸放。就像懺公師父說的,我們末法眾生,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我今天放下一點,明天放下一點。我沒本事馬上放下,但是我慢慢放下,結果一樣。
所以,諸位!你看看往生的兩大指標,你就知道你會不會往生了:你的六根呈現一種收攝的狀態;你的淨念、往生的願力呈現一種遞增的狀態——你的往生的征兆出現了,這個指標就很清楚了。我們絕對不相信,一個人平常都沒有往生的跡象,卻臨終正念,突然間往生出現,不可能,不合乎唯識的等流性,你也不是那種頓修頓放的人。所以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做好人生的收尾,你才可以從容地麵對生死。
這個地方是把前麵做個總結。
乙三、結示勸修
我們看最後的結示。
(一)內觀真如——安住心性,不隨妄轉。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
(二)外順彌陀——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我們把蕅益大師的理觀跟善導大師的事修結合起來,就是人生首先要先內觀真如,安住心性,不隨妄轉。我想,處理因緣最好的方法,第一步就是先超越因緣,就是站在沒有因緣的角度來麵對因緣,先把心歸零。因為,你現在直接麵對因緣太難了,你會當真的。按照佛陀的規劃,就是說,我們人生留下很多因緣,這些因緣都是娑婆世界的業力,可以理解,人生總有個過去的回憶,但是你要善加處理。就是怎麽樣呢?先把心拉到你生命的原點,把心先拉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受想行識的那個意境去。站在你的清淨心的角度,再回過頭來看你的因緣,你就會看到,人生就是很多小水泡。
所以,先超越因緣。記住,這很關鍵——先超越因緣。這個時候你看到“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你把整個法界的因緣回歸到一念清淨心的時候,你的念佛心全體就契入彌陀法界了。所以第一件事情,安住真如,不隨妄轉。
第二個,你才有資格談麵對因緣。先超越因緣。麵對因緣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麵對因緣,你就看得出來,娑婆世界是一個不好的水泡,極樂世界是一個美好的水泡,所以我們換一個水泡,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所以,按照蕅益大師跟善導大師觀念的結合,我們一定要先操作蕅益大師的概念,站在超越因緣的角度來處理因緣,就是這個概念。
我們這個課講到這兒,大方向就是說,淨土宗的人,我們要從一個很熟悉的娑婆世界轉到一個我們未知的淨土去,這個時候你的心態準備就很重要。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人去過,娑婆世界你非常熟悉,這兩個跑道是逆向的,一個是有漏的,一個是無漏的,所以你做好心態的準備變得很關鍵了。你可以不斷煩惱,你也可以不修任何功德,因為功德阿彌陀佛幫你做好了,但是你不能不做好心態準備。心態沒有準備好,你就邁不過去。因為這個坎,你說它難,它還真難;你說它簡單,也很簡單,就一念心轉得過來。你轉不過來,那對不起,那就是業障深重;轉得過來,就是萬德莊嚴。
總而言之,我們要從娑婆世界跳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坎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你要成功地走出過去。當然,過去不會放過你,它會釋放很多信息來誘惑你,想把你抓回去。因為過去的人生雖然走過了,但是妄想留下了,它會不斷地出現,把你帶回去。這個時候,聰明的你該怎麽辦?你想一想,你要怎麽走出過去。
第二個,你要怎麽開創未來?你對極樂世界必須有某種程度的熟悉。你不知道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你怎麽欣求呢?一個人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欣求,這不合乎人性啊。所以,你把極樂世界的功德稍微背一背:依報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衣食具足,神通自在;正報莊嚴,壽命久遠,怎麽怎麽的……稍微了解一下,能夠激發你的好樂。走出過去,開創未來。
最後,務實地安住現在,把它會歸到一句佛號。三個重點。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兒。有沒有問題?我們隻回答上課的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想請問師父,我們怎樣才算達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請師父慈悲開示。
【師父答疑】這句話,“是心作佛”是一個因地,“是心是佛”是一個果地。淨土宗的因緣觀,最重要的就是這句話。就是說,反正這句話隻有兩個主題,一個心,一個佛,是吧?“是心”,你是什麽心態來憶念佛號,叫“是心作佛”。結果你這個心態就招感阿彌陀佛的什麽功德,“是心是佛”。就是你的心態帶動佛號,阿彌陀佛就給你相應的功德。就“是心”去造作佛,你這個心就跟佛相應;如果你是心“作娑婆”,你嘴巴念佛,那麽是心就“是娑婆”。
這個意思就是說,雖然你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結合,但是誰是主動?誰主動?當然心是主動。如果阿彌陀佛能夠主動救拔你,你不覺得這件事情很簡單嗎?那你還需要什麽調伏妄想?根本你什麽事都不用做!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如果阿彌陀佛能夠主動救拔你,那我們為什麽還在輪回呢?你有沒有想過?不可能輪回嘛。阿彌陀佛沒辦法主動救拔我們。諸位!你要知道,阿彌陀佛的自受用是自在的,“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但是他要變成他受用的時候,那就不自在了,“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的準備就變得很關鍵了。
所以這句話說明了彌陀的救拔是有條件的救拔,你千萬不要說阿彌陀佛可以無條件救拔你。如果他可以無條件救拔你,說實在的,我們不可能在這邊輪回了。十方諸佛的本願都是想度化眾生的,問題他做不到。我再講一次,彌陀本願的攝受是有條件的。佛陀的功德一旦落實到凡夫的世界,他要遵守凡夫的因緣法。
他回到他自己的世界,“佛為法王,於法自在”,那他沒有什麽因不因緣,他超越因緣。但是他想要來到我們凡夫的世界,跟我們感應道交,他必須要遵守凡夫的軌則,諸法因緣生。不是他要不要,關鍵是他做不到。就是說,你不想往生,佛陀不能強迫把你帶走,不可能。你這樣講的話,就違背因緣所生法了。是“眾生心垢淨”,然後“菩薩影現中”。
諸位!你最好把因果不要錯亂解釋。有些人,淨土宗有一部分的人是認為,是“菩薩影現中”,然後“眾生心垢淨”。如果“菩薩影現中”,讓你“眾生心垢淨”,你所有準備都不需要了。那這樣子,每一個人念佛都應該往生啊,一百個人都應該往生啊。事實不然。有些人念佛往生,有些人不往生嘛。那表示這個因緣有差別。
我再講一次,淨土宗的因果觀,是“眾生心垢淨”,然後才“菩薩影現中”。是你準備好了佛陀才出現,不是佛陀出現以後你才準備好。沒這回事情。你沒有準備好,佛陀怎麽出現呢?他是怎麽出現的?你說個道理我聽聽。他怎麽出現?這樣子他能夠出現,那就不需要感應道交了嘛,就他自己來就好了。為什麽要有我們眾生能念的心,才能感應道交呢?那表示我們得做好準備嘛。“是心作佛”,所以才“是心是佛”,你內心的造作決定你的結果。這樣子才合乎諸法因緣生,沒有違背因果的道理。
我再講一次,佛陀是超越因緣,但是他老人家要來到凡夫的世界度化我們,他不能夠違背因緣果報,因為凡夫是因緣果報。你看佛陀對阿難尊者因緣特別深,佛陀說他的心是平等的,但是因緣本來就有親疏遠近的差別,一旦落入凡夫世界,他就必須要遵守凡夫的生命的軌則。你看佛陀也要示現老病死,是吧?其實他的法身沒有老病死,但是凡夫世界感受到的佛是有老病死,因為他來到凡夫世界,他要遵守“諸法因緣生”,是這麽回事。所以這個“是心作佛”是因,“是心是佛”是果。
【學員提問】臨終念佛與開示如何把握時機?是先開示嗎?
【師父答疑】我們到了一個臨命終的現場,首先你觀察他的相貌,相由心生。我們平常相貌可以做假,對不對?你不高興的時候,你可以裝著微笑。你臨命終沒有那個本事,臨命終不能做假。臨命終你看他的相貌,你馬上知道他的心態,因為臨命終他沒有本事做假。他佛號念了一段時間,你看他的相貌就知道他的心有沒有跟著佛號走,有沒有順從本願,你一看他的相貌就知道了。如果他的相貌不對,表示這個佛號跟他的心不相應,收佛號,開示。因為他心沒打開,佛號沒用,關鍵在這兒。
但是,你也不能夠說一去就開示,人家搞不好念得正好,對不對?他的心已經跟佛號相應了,你一開示,你不是打閑岔嘛,是吧?所以先判斷,判斷他的表情。跟彌陀的功德一相應的時候,他的相貌是安詳的。一個人不動念頭、不動攀緣心的時候,他臉是安詳的、寂靜的,可以看得出來。他如果說臉上有糾結,肯定“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他心中一定有一個東西卡在那裏,有一個妄想過不去。這個時候你念佛沒有用,刹板,開示。
但是開示就有問題啊,你不知道他的問題出在哪裏,除非你了解他。但是大方向,一個人一定被過去卡住,你想辦法把他的心往未來帶就對了,就是讓他放棄過去。你就說,你這個房子都已經舊了,你這邊蓋了一個新房子,你要多想新的房子,不要老是想舊房子。你隻要能夠成功地把他對娑婆世界的攀緣心拉到極樂世界,你就成功了。就是讓他怎麽樣?注意未來!你把他心往未來帶。往事不堪回首,他一定落入過去的因緣。當然,我不知道他是落入財色名食睡哪一個因緣,大方向就是說,反正這個人落入執著,肯定是他過去的經驗。你想辦法讓他從過去走出來就對了,是這個概念。
但是有一種人很厲害。現在有一種人,他自己寫開示。因為他不知道,你幫我開示都開示錯了怎麽辦?對不對?也對啊,因為這個世界上除了聖人以外,最了解你的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學習那麽多經典,你知道哪一句話能觸動你的心,所以你趕快記起來。記起來以後不能交給年紀大的,交給年輕的,說:我往生的時候,你就照這個念。這個方法不錯,因為你自己知道你的盲點在哪裏,是吧?你交代遺囑的時候,你就自己把自己要開示的……欸,這段《遺教經》裏麵告訴我,人生啊,“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句話能夠打動我的心,寫下來。好,你自己寫一些開示,交給一個可以托付的人。你就說,你要看我往生的時候相貌不對,你就把這段給我念一念。對啊!因為人家都沒有他心通啊,這個世界上最了解你的是誰?當然是你自己啊,是吧?這也是個好方法。
【學員提問】師父您好!阿彌陀佛!從昨天到今天,師父一直說拜佛很重要,身口意一定要憶佛、念佛、拜佛。那如果因為年紀大一點,膝蓋有退化性的關節炎,醫生也建議說不適合一直這樣跪著、起來,這樣的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那如何拜,也同時能達到消業?謝謝!請師父指示。
【師父答疑】你說呢?不能拜當然就不能拜。
【學員】那怎麽樣才可以即到身業,而且也可以達到消業障?
【師父】那就用問訊的,用問訊的。但是我們的拜佛,諸位,你們參加過我們的佛三嗎?我們是拜得比較慢啊,柔軟、放鬆、專注、緩慢。其實拜佛不要拜太快,拜太快你都沒有皈依的心,在拜數目,不好!你要慢慢拜,在那種緩慢、寂靜、專注當中,去感受那種皈依、懺悔的心。慢慢拜,不要拜太快。當然,你不能拜,也就不能勉強了,很多東西要隨順因緣。我們借假修真,要尊重你的色身。它不能拜,你不能勉強,是吧?
我們一般來說,對治心裏麵的障礙要堅持。這個心本來就無限量嘛,對不對?因為心本來就不受業力影響,一般對治內心的障礙要堅持,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拜,要他拜!印光大師說“不能拜,要他拜”是指心裏麵不想拜,不是身體不能拜。因為身體是不能勉強的,真的是不能勉強,但是對治心裏的障礙要堅持。因為你身體是一個機器啊,它業報身你不能勉強,你必須要尊重它的業力。
【學員提問】阿彌陀佛!我想請教一下,我們平常在念佛的時候,都是按照印光大師所講的三三四的節奏去念,可是有時候碰到身體狀況不太好,氣不足,就是沒有辦法一句三、一句三、一句四這樣三句念下來,所以我就把它改成一句一氣,總共是十句,可是我還是按照三三四的節奏去念,這樣可以嗎?也就是說,我在念佛的時候,我隻記得它的節奏,可是我沒有配合呼吸。
【師父答疑】不用,這個本來就不需要配合呼吸。其實,我們發覺沒有必要配合呼吸,可能剛開始需要,但是習慣以後,隻有節奏沒有呼吸了。一個原則,你用什麽節奏都沒關係,但是你節奏不要改來改去。記得,你固定用哪一個節奏就用哪一個節奏。你有你的節奏,他有他的節奏,都沒關係。它是一個攝心方便。你的重點在佛號,是吧?
我們這次的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阿彌陀佛!我們下一堂課跟大家談一談《往生篇》,會把從念佛到往生的一些重點跟大家談一談,希望下次諸位繼續參與。
阿彌陀佛!回向。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九頁,我們看丁三的“攝心方便”。
前麵我們講到往生的一種心態的準備。按照善導大師跟蕅益大師的說法,一個人要往生,他的心態必須是“信願具足,順從本願”。彌陀的本願是一個廣大的功德,對我們非常遙遠。當然我們沒有一個人做得到彌陀的本願,但是起碼你必須順從。也就是說,淨土宗可沒有人要求我們跟阿彌陀佛的功德一樣,但是至少你的心態跟彌陀的功德的心態是同一個方向。說我現在要到高雄去,我還沒到高雄,起碼我在高速公路的方向是南下的。你不可以說,極樂世界在高雄,而你往北走。你這個不是順從本願,哪能往生呢?阿彌陀佛要救你,也沒法子。所以,往生的人,他不是隻有念佛而已,他必須要回心轉意。
我認為,一個淨土宗的人,如果沒有經過佛法的學習跟教育,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往生的。正常人不會往生,你相不相信?你今天會來娑婆世界,合理地推論,你就是貪戀娑婆,你就是想要主宰娑婆你才來的,你這種心態去念佛能往生嗎?當然不可能往生。往生是要經過訓練的、要調整的,不是說一個隨便的人佛號念念就往生了,不是這麽回事。佛號是一個助緣。你的心態沒有調整,你的心態是順從娑婆的,不可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首先要先調整心態。你用善導大師的方法也可以,你用蕅益大師的方法也可以。總而言之,你必須要把你順從娑婆世界的這種思考模式,換成順從極樂世界的思考模式,這是一個方向。
為什麽要改變思考模式呢?因為你提起佛號的時候是兩種力量的拉扯:凡夫,一個叫作生死業力,它會把你拉回來;一個叫作往生的願力。一個人能夠成功往生,隻有一種情況,就是他的願力超過他的業力。要不然這個佛號念、念、念、念,念到往娑婆世界跑,變成人天福報了。為什麽?因為你業力強過願力。雖然你很想往生,但是你沒有好好處理你的業力,那對不起,業力就把你拉回來了。
怎麽樣處理你的業力呢?隻有一個方法,讓它沉澱下來,沒有其他的方法。就是帶業,就是你的心對娑婆世界要放棄。我雖然造了很多的善業,但是這個善業,我不準備往娑婆世界跑了;我要把所有的業力,把我所有的資糧回歸到淨土去。就是說你自己對人生有要做收尾的心態了,斷相續心,這個時候業力才會沉澱的。
所以,很多人隻是顧著要求往生,就像憨山大師說的:“佛隻聽念,攀緣心隻聽長。”他到佛堂的時候,哎呀,一進入佛堂,看到阿彌陀佛,馬上攝心專注,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離開佛堂的時候,該幹嘛還幹嘛,該攀緣還攀緣。這樣子的話,你的生命當中是兩種力量在活動:第一個,你在佛堂的時候加強願力;第二個,你離開佛堂的時候是增長生死業力。結果可想而之,你進入佛堂隻有兩個小時,你在佛堂外麵活動二十二個小時,後果你就知道了。所以臨終的時候,你一句佛號提起來,生死業力也現前,往生的願力也現前,結果業力強過願力。對不起,再來一次!
所以淨土宗,諸位,你一定要做兩件事情,要永遠記住你是做兩件事情,不是做一件事情。很多求往生的人提起佛號他隻做一件事,就是想辦法去規劃他的來生,要求生淨土,他忽略了怎麽去處理他的過去。我再講一次,不處理過去,你是不會往生的。因為過去也不會放過你,關鍵是你也不會放過過去,兩個都互相不放過對方。所以我們今天要知道,往生的人要做兩件事:一個叫厭離娑婆,一個叫欣求極樂。你要處理,把雙方都處理好。
而厭離娑婆的重要性強過欣求極樂。因為你娑婆世界待太久了,雖然它給你很多的刺激,但是它可也給你很美好的回憶,如果你不做好心態的準備,你是離不開它的。你離不開這個念頭的話,那你就讓業力有機可乘了。所以我們前麵講到一心歸命,它的前提——放下主宰。你沒有放下主宰,你這個一心歸命就大打折扣,而且你把業力弄得很強大,你最後還是被業力拉回來。所以我們前麵花了大部分的時間來談心態。
那麽你如果心態準備好了,你開始怖畏生死,安住真如,放棄主宰,一心歸命。心態假設都做好了,欸,現在就有資格談念佛了,念佛是後半段。你心態準備好了,那你這個時候每一句佛號,那一念一個準,每一句佛號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
當然,我們理觀也不能妨礙事修,心態的準備也不能妨礙實際的操作。所以,當我們心態準備好了,已經透過善導大師、蕅益大師的思想順從本願以後,應該怎麽念佛呢?我們看看“攝心方便”。
(一)攝心念佛
一句彌陀念誦聽……專注力。
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續力。
我們淨土宗的人永遠不要忘了,往生是要仰仗彌陀攝受的,不是我們自己有本事去的,所以別忽略了佛號的存在。因為佛號在,彌陀本願才能夠在,它是一個很重要的橋梁。所以我們必須在臨終之前,想辦法讓佛號在心中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你要讓他熟悉。不是說整天念佛而已,起碼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運轉,它有某一種熟悉的程度,所以我們必須要培養專注力跟相續力。
首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培養第一個佛號。就是說,念佛人必須要在心中(那麽多的妄想當中),先撥出一塊空地出來讓佛號生存,在汙泥當中先種上一朵蓮花。那麽怎麽樣跨出第一步呢?印光大師偉大,他講出“一句彌陀念誦聽”。它有三個次第: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諸位!每一句佛號,必須從你一心歸命的心生起。我們前麵花了很多時間告訴大家怎麽修一心歸命。佛號可千萬不要從嘴巴生起。有些人,心打妄想,佛號從嘴巴生起,這個佛號不算數。每一句佛號要從你心態的作意——我知道我未來該怎麽走了!好,這個時候從心裏麵帶動佛號,透過嘴巴的振動,創造音聲,最後再聽回去,欸,你的心中有一句佛號的相應了。這是第一件事情,先讓你的佛號在你的心中落下一個根,然後再把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慢慢地擴大。
(二)五點計數
怎麽辦呢?要創造一個節奏,印光大師說“三三四”:三句、三句、四句。如果你沒有節奏,這個佛號在運轉當中你很難攝心,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節奏感,三、三、四。在相續當中,我們也提出我們過去在佛學院大家念佛的經驗,提出一個五點計數法。這個適用的時機是在打坐,因為打坐不能掐珠。你經行的時候可以掐珠,你打坐的時候身體是靜的,你手在動,身勞神動,久則傷身,印光大師說會成病。所以,你打坐的時候可以觀想前麵有五個點,一、二、三、四、五,一點裏麵就念十聲,這一片就五十聲。那麽這樣子你就五十聲一片,再撥一個珠,你這個撥珠的次數、掐珠的次數可以大大地降低。
在念五點記數的時候,有四個地方要注意:
第一個,安置地輪,令心下沉。念佛很忌諱心浮氣躁,你要把心往下拉。我們的心不能高於腰部,你一旦往上的話就容易上火,上火你血壓就升高了。所以你的心要往下沉,最好是把心放在地下。你心到哪裏,你的氣血就跑到哪裏。
第二個,所緣行相,清楚分明。一定要把佛號念清楚。諸位!我要很真誠地告訴大家,你要務實地去做你的功課,務實。什麽叫務實呢?你有多少時間,你就排多少功課,千萬不跟別人去比。你說,欸,隔壁的念三千聲,我就念四千聲。結果你時間隻有三十分鍾,所有的佛號念得亂七八糟!你養成習慣以後,你把佛號念得亂七八糟,臨命終的時候你佛號也就念得含糊籠統。記住!把每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功課,是這個概念。
所以下麵這句話,弘一大師很強調:寧可少念,不可草率。其實,你臨命終的時候,往生需要的數目是不多的。我們看十八願,“乃至十念”。當然十念不能作數目解,但是起碼可以看得出來,它的數目要求不多。其實,往生的標準,心態的標準是很高,淨土法門是重心而不重數目。它對你的心態要求——你要放棄娑婆。這個標準定得非常高,但是它對佛號的數目要求不多,從彌陀所發的願“乃至十念”這四個字可以看得出來,他要求的數目不多。但是你一定要把它念清楚,念得很清楚。
最後,先依記數,再求圓融。你最好有一個計劃,然後慢慢進步,就是這個原則。
這是給大家個參考。總而言之,你一定要讓佛號平常在心中熟悉,臨終的時候才能夠熟悉。
丙三、結示理事無礙分二:丁一、理事差別;丁二、理事兼修
前麵的理觀,我們談到怎麽樣去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事修怎麽去執持名號。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先看理事差別,再看理事兼修。
丁一、理事差別
蕅益大師解釋執持名號,這個“執持”就是一句一句地從專注到成片的憶念佛號,所以它是思慧。這種思慧開展出來有事持跟理持。
什麽叫以事持來念佛呢?他深深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功德存在,但是他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誌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就是這個人對生死真的有怖畏心,他從生死輪回當中得到了深痛的教訓,他也下定決心要求生淨土了。但是,一個人求生淨土,目標定了以後,下一個就是:怎麽處理業力呢?一個人下定決心要求生淨土,那你就要注意帶業往生的問題,你怎麽把業帶走?那當然就是要麵對你過去生對娑婆世界的攀緣心。
這個人對攀緣心的態度是這樣:他是用怖畏心來麵對攀緣心。他覺得說,這所有的妄想都充滿了業力,每一個蜂蜜的背後都有一把刀,我再也不上你的當了。所以他是站在一種因緣的角度,站在妄想的角度,以怖畏心來放棄妄想,站在妄想的角度放棄妄想。這是一種。但是這種人因為他的決心夠,他的出離心也強,他也就能夠衝過去。這是第一種概念。
第二種概念,他能夠達到“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係心之境,令不暫忘”。我想每一個念佛的人都要麵對自己的攀緣心,就是,我對娑婆世界有所得的攀緣心怎麽辦呢?如果這方麵沒有處理好,生死業力就不能沉澱。
前麵是用怖畏心,但是這個理觀的人多了一個智慧,他開始去找內心的原點,就是,我的心現在出現這麽多水泡,那我原來的心是怎麽回事?我原來就這麽多水泡嗎?還是怎麽樣?所以他就開始找,他就開始問妄想一件事,你從什麽地方來?說我為什麽打妄想呢?哦,因為昨天有打妄想,所以今天就等流性。那昨天為什麽打妄想呢?因為前天打妄想。那麽今生為什麽打妄想呢?因為前生有這樣的人生經驗……結果一直推,往前推,推推推推,啪!結論——怎麽有妄想?覓之了不可得!原來你本來就沒有妄想,那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所以,當你把妄想一直往前推的時候……諸位你們知道一件事嗎?妄想會用不同的手段來誘惑你、來障礙你,但是妄想有一個弱點,它很怕你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麽地方來?因為妄想不真實,它要的就是你要隨它起舞,你必須跟著它的節奏走,它才有用。你一旦回光返照,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就沒有根。所以你一旦回光返照的時候,你說,妄想,你從什麽地方來?因為前生。再往前生一找,找到最後,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原來你本來就沒有妄想。
有了這種認知以後,你對妄想就有免疫性了。你真正找過一次以後,你再來看妄想,就像《楞嚴經》說的:“再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你就知道不會那麽當真了,這個時候再來對治它就容易多了。就是先看清楚妄想的本質,再來對治它。
前麵的事修是:我也不知道你妄想怎麽回事,反正我不惹你就對了,算我怕了你!他不了解妄想的本質,他把妄想當真。但是,雖然當真,他不去惹它也就沒事。第二種人是先把妄想觀空再來麵對它,這個人更高明。但是結論就是:不能碰妄想。兩個人的結果都是一樣。所以,往生,除了能夠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以外,他們兩個都成功地去處理好生死業力,是這個概念。不管你用事相的對治,怖畏心;不管你是用理觀的,去找到妄想的本質是空的,結果都是“一心歸命,順從本願”。
丁二、理事兼修
我們看丁二的“理事兼修”,做一個總結。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句話是《念佛圓通章》對所有念佛人提出一個總結。就是說,一個念佛人要求往生,有沒有哪一句話能夠幫我們做一個總結呢?在《念佛圓通章》提出了兩句話,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成就念佛三昧最好的方便。都攝六根重點在於消除生死業力,淨念相繼是增長往生的願力。所以淨土宗是做兩件事,消除業力,增長願力,尤其是都攝六根。
諸位!來,五十五歲的人看過來。年輕人,這段話,以下先暫時不要聽。“都攝六根”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說,一個人晚年是成敗關鍵!年輕時候不管你是怎麽弄都沒關係,就是你生命的收尾要收得好。我跟大家談談。
一個人,你人生可以有一個不好的開始,沒關係,人生開始不好不能怪你,那是福報力。但是人生收尾收得好,就是智慧了。淨土宗的人要往生,一定要把人生好好地收尾。我絕對不相信,你平常這麽攀緣,臨命終突然間正念分明,我不相信!不可能!你要有一個過程。我們看到很多老菩薩,念佛念了一輩子,到晚年的時候,他佛號一直在念,但是我們看他的身口意,他的人生好像沒有收尾的跡象。他就是人生好像還有續集的感覺。你覺得他會往生嗎?不會的。所有往生的人隻有一種情況,背水一戰,沒有例外!不管你業多重,你就算造五逆十惡也好,或者你福報力大也好,要衝過生死輪回關,共同的心態——背水一戰!就是做好人生的收尾。
那怎麽收尾呢?我告訴大家一種觀想的方法。人生是怎麽回事,你要從道理上參透。我們不能看人生的假相,要看假相背後的道理。因為這個道理參透了,你就比較好收尾。收尾不能收得勉強。
人生是怎麽回事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所有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這表示什麽呢?你人生是借來的!你為什麽有這個家庭呢?你本來就有嗎?沒有,你跟因緣借來的。你為什麽有身體呢?你跟因緣借來的。你為什麽有這個房子?借來的。
諸位!借來的是怎麽樣?要還!你有兩種歸還的方式:第一個叫主動歸還,第二個是強迫歸還。
我先談談有智慧的,主動歸還。就是,好,既然我遲早要還,我慢慢還,有借有還,我主動歸還,我認了。大智慧啊,慢慢放下。有些人他就揣著不還,到“是人臨命終時”,無常敗壞的時候,強迫你歸還,一定心不甘情不願,你一定的。因為你平常都不還,到臨命終的時候一次償還,你受不了的,你絕對受不了的。
尤其是福報大的人,一定要提前收尾,因為你借得太多了。福報越大、借的越多。你想想看,你的人生多彩多姿,你展開的比一般人大,難道你不提前收尾嗎?福報越大的人,人生要越早收尾,因為你借得太多了,東西借太多了。總而言之,你如果要能夠臨終正念,你最好提前收尾,慢慢歸還。你的人生有收尾的跡象,你的業力才有收尾的跡象,就這個道理。
我覺得一個人臨終前五年是關鍵的,往生前五年。他必須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對六根要慢慢慢慢地收攝。就是他對外境的攀緣心,你感覺出這個人的身、口、意,欸,他的心開始往內收了,淡薄了,他的六根的活動是往下降,他對阿彌陀佛的好樂是往上升。這種人生,我叫作往生的曲線現前。就是說,這五年當中,每一年都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六根的攀緣心每一年都在進步,五年的數據每一年都在遞減;他對極樂世界的憶念,五年當中不斷在增長。這兩種曲線出現,往生的曲線出現了,往生的征兆也出現了。
往生是要有一個過程,知道吧?你千萬不要認為你是六祖大師,說放下就放下。你沒那個本事,說實在的。我們一般都是慢慢放下的,漸修漸放。就像懺公師父說的,我們末法眾生,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我今天放下一點,明天放下一點。我沒本事馬上放下,但是我慢慢放下,結果一樣。
所以,諸位!你看看往生的兩大指標,你就知道你會不會往生了:你的六根呈現一種收攝的狀態;你的淨念、往生的願力呈現一種遞增的狀態——你的往生的征兆出現了,這個指標就很清楚了。我們絕對不相信,一個人平常都沒有往生的跡象,卻臨終正念,突然間往生出現,不可能,不合乎唯識的等流性,你也不是那種頓修頓放的人。所以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做好人生的收尾,你才可以從容地麵對生死。
這個地方是把前麵做個總結。
乙三、結示勸修
我們看最後的結示。
(一)內觀真如——安住心性,不隨妄轉。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
(二)外順彌陀——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我們把蕅益大師的理觀跟善導大師的事修結合起來,就是人生首先要先內觀真如,安住心性,不隨妄轉。我想,處理因緣最好的方法,第一步就是先超越因緣,就是站在沒有因緣的角度來麵對因緣,先把心歸零。因為,你現在直接麵對因緣太難了,你會當真的。按照佛陀的規劃,就是說,我們人生留下很多因緣,這些因緣都是娑婆世界的業力,可以理解,人生總有個過去的回憶,但是你要善加處理。就是怎麽樣呢?先把心拉到你生命的原點,把心先拉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受想行識的那個意境去。站在你的清淨心的角度,再回過頭來看你的因緣,你就會看到,人生就是很多小水泡。
所以,先超越因緣。記住,這很關鍵——先超越因緣。這個時候你看到“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你把整個法界的因緣回歸到一念清淨心的時候,你的念佛心全體就契入彌陀法界了。所以第一件事情,安住真如,不隨妄轉。
第二個,你才有資格談麵對因緣。先超越因緣。麵對因緣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麵對因緣,你就看得出來,娑婆世界是一個不好的水泡,極樂世界是一個美好的水泡,所以我們換一個水泡,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所以,按照蕅益大師跟善導大師觀念的結合,我們一定要先操作蕅益大師的概念,站在超越因緣的角度來處理因緣,就是這個概念。
我們這個課講到這兒,大方向就是說,淨土宗的人,我們要從一個很熟悉的娑婆世界轉到一個我們未知的淨土去,這個時候你的心態準備就很重要。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人去過,娑婆世界你非常熟悉,這兩個跑道是逆向的,一個是有漏的,一個是無漏的,所以你做好心態的準備變得很關鍵了。你可以不斷煩惱,你也可以不修任何功德,因為功德阿彌陀佛幫你做好了,但是你不能不做好心態準備。心態沒有準備好,你就邁不過去。因為這個坎,你說它難,它還真難;你說它簡單,也很簡單,就一念心轉得過來。你轉不過來,那對不起,那就是業障深重;轉得過來,就是萬德莊嚴。
總而言之,我們要從娑婆世界跳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坎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你要成功地走出過去。當然,過去不會放過你,它會釋放很多信息來誘惑你,想把你抓回去。因為過去的人生雖然走過了,但是妄想留下了,它會不斷地出現,把你帶回去。這個時候,聰明的你該怎麽辦?你想一想,你要怎麽走出過去。
第二個,你要怎麽開創未來?你對極樂世界必須有某種程度的熟悉。你不知道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你怎麽欣求呢?一個人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欣求,這不合乎人性啊。所以,你把極樂世界的功德稍微背一背:依報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衣食具足,神通自在;正報莊嚴,壽命久遠,怎麽怎麽的……稍微了解一下,能夠激發你的好樂。走出過去,開創未來。
最後,務實地安住現在,把它會歸到一句佛號。三個重點。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兒。有沒有問題?我們隻回答上課的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想請問師父,我們怎樣才算達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請師父慈悲開示。
【師父答疑】這句話,“是心作佛”是一個因地,“是心是佛”是一個果地。淨土宗的因緣觀,最重要的就是這句話。就是說,反正這句話隻有兩個主題,一個心,一個佛,是吧?“是心”,你是什麽心態來憶念佛號,叫“是心作佛”。結果你這個心態就招感阿彌陀佛的什麽功德,“是心是佛”。就是你的心態帶動佛號,阿彌陀佛就給你相應的功德。就“是心”去造作佛,你這個心就跟佛相應;如果你是心“作娑婆”,你嘴巴念佛,那麽是心就“是娑婆”。
這個意思就是說,雖然你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結合,但是誰是主動?誰主動?當然心是主動。如果阿彌陀佛能夠主動救拔你,你不覺得這件事情很簡單嗎?那你還需要什麽調伏妄想?根本你什麽事都不用做!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如果阿彌陀佛能夠主動救拔你,那我們為什麽還在輪回呢?你有沒有想過?不可能輪回嘛。阿彌陀佛沒辦法主動救拔我們。諸位!你要知道,阿彌陀佛的自受用是自在的,“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但是他要變成他受用的時候,那就不自在了,“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的準備就變得很關鍵了。
所以這句話說明了彌陀的救拔是有條件的救拔,你千萬不要說阿彌陀佛可以無條件救拔你。如果他可以無條件救拔你,說實在的,我們不可能在這邊輪回了。十方諸佛的本願都是想度化眾生的,問題他做不到。我再講一次,彌陀本願的攝受是有條件的。佛陀的功德一旦落實到凡夫的世界,他要遵守凡夫的因緣法。
他回到他自己的世界,“佛為法王,於法自在”,那他沒有什麽因不因緣,他超越因緣。但是他想要來到我們凡夫的世界,跟我們感應道交,他必須要遵守凡夫的軌則,諸法因緣生。不是他要不要,關鍵是他做不到。就是說,你不想往生,佛陀不能強迫把你帶走,不可能。你這樣講的話,就違背因緣所生法了。是“眾生心垢淨”,然後“菩薩影現中”。
諸位!你最好把因果不要錯亂解釋。有些人,淨土宗有一部分的人是認為,是“菩薩影現中”,然後“眾生心垢淨”。如果“菩薩影現中”,讓你“眾生心垢淨”,你所有準備都不需要了。那這樣子,每一個人念佛都應該往生啊,一百個人都應該往生啊。事實不然。有些人念佛往生,有些人不往生嘛。那表示這個因緣有差別。
我再講一次,淨土宗的因果觀,是“眾生心垢淨”,然後才“菩薩影現中”。是你準備好了佛陀才出現,不是佛陀出現以後你才準備好。沒這回事情。你沒有準備好,佛陀怎麽出現呢?他是怎麽出現的?你說個道理我聽聽。他怎麽出現?這樣子他能夠出現,那就不需要感應道交了嘛,就他自己來就好了。為什麽要有我們眾生能念的心,才能感應道交呢?那表示我們得做好準備嘛。“是心作佛”,所以才“是心是佛”,你內心的造作決定你的結果。這樣子才合乎諸法因緣生,沒有違背因果的道理。
我再講一次,佛陀是超越因緣,但是他老人家要來到凡夫的世界度化我們,他不能夠違背因緣果報,因為凡夫是因緣果報。你看佛陀對阿難尊者因緣特別深,佛陀說他的心是平等的,但是因緣本來就有親疏遠近的差別,一旦落入凡夫世界,他就必須要遵守凡夫的生命的軌則。你看佛陀也要示現老病死,是吧?其實他的法身沒有老病死,但是凡夫世界感受到的佛是有老病死,因為他來到凡夫世界,他要遵守“諸法因緣生”,是這麽回事。所以這個“是心作佛”是因,“是心是佛”是果。
【學員提問】臨終念佛與開示如何把握時機?是先開示嗎?
【師父答疑】我們到了一個臨命終的現場,首先你觀察他的相貌,相由心生。我們平常相貌可以做假,對不對?你不高興的時候,你可以裝著微笑。你臨命終沒有那個本事,臨命終不能做假。臨命終你看他的相貌,你馬上知道他的心態,因為臨命終他沒有本事做假。他佛號念了一段時間,你看他的相貌就知道他的心有沒有跟著佛號走,有沒有順從本願,你一看他的相貌就知道了。如果他的相貌不對,表示這個佛號跟他的心不相應,收佛號,開示。因為他心沒打開,佛號沒用,關鍵在這兒。
但是,你也不能夠說一去就開示,人家搞不好念得正好,對不對?他的心已經跟佛號相應了,你一開示,你不是打閑岔嘛,是吧?所以先判斷,判斷他的表情。跟彌陀的功德一相應的時候,他的相貌是安詳的。一個人不動念頭、不動攀緣心的時候,他臉是安詳的、寂靜的,可以看得出來。他如果說臉上有糾結,肯定“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他心中一定有一個東西卡在那裏,有一個妄想過不去。這個時候你念佛沒有用,刹板,開示。
但是開示就有問題啊,你不知道他的問題出在哪裏,除非你了解他。但是大方向,一個人一定被過去卡住,你想辦法把他的心往未來帶就對了,就是讓他放棄過去。你就說,你這個房子都已經舊了,你這邊蓋了一個新房子,你要多想新的房子,不要老是想舊房子。你隻要能夠成功地把他對娑婆世界的攀緣心拉到極樂世界,你就成功了。就是讓他怎麽樣?注意未來!你把他心往未來帶。往事不堪回首,他一定落入過去的因緣。當然,我不知道他是落入財色名食睡哪一個因緣,大方向就是說,反正這個人落入執著,肯定是他過去的經驗。你想辦法讓他從過去走出來就對了,是這個概念。
但是有一種人很厲害。現在有一種人,他自己寫開示。因為他不知道,你幫我開示都開示錯了怎麽辦?對不對?也對啊,因為這個世界上除了聖人以外,最了解你的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學習那麽多經典,你知道哪一句話能觸動你的心,所以你趕快記起來。記起來以後不能交給年紀大的,交給年輕的,說:我往生的時候,你就照這個念。這個方法不錯,因為你自己知道你的盲點在哪裏,是吧?你交代遺囑的時候,你就自己把自己要開示的……欸,這段《遺教經》裏麵告訴我,人生啊,“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句話能夠打動我的心,寫下來。好,你自己寫一些開示,交給一個可以托付的人。你就說,你要看我往生的時候相貌不對,你就把這段給我念一念。對啊!因為人家都沒有他心通啊,這個世界上最了解你的是誰?當然是你自己啊,是吧?這也是個好方法。
【學員提問】師父您好!阿彌陀佛!從昨天到今天,師父一直說拜佛很重要,身口意一定要憶佛、念佛、拜佛。那如果因為年紀大一點,膝蓋有退化性的關節炎,醫生也建議說不適合一直這樣跪著、起來,這樣的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那如何拜,也同時能達到消業?謝謝!請師父指示。
【師父答疑】你說呢?不能拜當然就不能拜。
【學員】那怎麽樣才可以即到身業,而且也可以達到消業障?
【師父】那就用問訊的,用問訊的。但是我們的拜佛,諸位,你們參加過我們的佛三嗎?我們是拜得比較慢啊,柔軟、放鬆、專注、緩慢。其實拜佛不要拜太快,拜太快你都沒有皈依的心,在拜數目,不好!你要慢慢拜,在那種緩慢、寂靜、專注當中,去感受那種皈依、懺悔的心。慢慢拜,不要拜太快。當然,你不能拜,也就不能勉強了,很多東西要隨順因緣。我們借假修真,要尊重你的色身。它不能拜,你不能勉強,是吧?
我們一般來說,對治心裏麵的障礙要堅持。這個心本來就無限量嘛,對不對?因為心本來就不受業力影響,一般對治內心的障礙要堅持,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拜,要他拜!印光大師說“不能拜,要他拜”是指心裏麵不想拜,不是身體不能拜。因為身體是不能勉強的,真的是不能勉強,但是對治心裏的障礙要堅持。因為你身體是一個機器啊,它業報身你不能勉強,你必須要尊重它的業力。
【學員提問】阿彌陀佛!我想請教一下,我們平常在念佛的時候,都是按照印光大師所講的三三四的節奏去念,可是有時候碰到身體狀況不太好,氣不足,就是沒有辦法一句三、一句三、一句四這樣三句念下來,所以我就把它改成一句一氣,總共是十句,可是我還是按照三三四的節奏去念,這樣可以嗎?也就是說,我在念佛的時候,我隻記得它的節奏,可是我沒有配合呼吸。
【師父答疑】不用,這個本來就不需要配合呼吸。其實,我們發覺沒有必要配合呼吸,可能剛開始需要,但是習慣以後,隻有節奏沒有呼吸了。一個原則,你用什麽節奏都沒關係,但是你節奏不要改來改去。記得,你固定用哪一個節奏就用哪一個節奏。你有你的節奏,他有他的節奏,都沒關係。它是一個攝心方便。你的重點在佛號,是吧?
我們這次的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阿彌陀佛!我們下一堂課跟大家談一談《往生篇》,會把從念佛到往生的一些重點跟大家談一談,希望下次諸位繼續參與。
阿彌陀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