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五、壽命久遠(壽命無量願13)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三麵,我們看丁五的“壽命久遠”。


    當我們在念想極樂世界的功德的時候,我們可以分成三塊:一個是安樂道,一個是解脫道,一個是菩提道。當然,安樂道,從我們凡夫的角度是最急迫也最關切的。我們到那個地方去,是痛苦還是快樂?是快樂多一點還是痛苦多一點?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我們今天選擇在娑婆世界行菩薩道,這個安樂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有些人說,反正解脫在智慧,他就不修福報了。佛陀說,不可以!佛陀說:“貧苦多怨,橫結惡緣。”雖然是解脫靠空性的智慧斷煩惱、成就聖道,但是從大乘佛法的角度,如果一個人不修布施、持戒,你墮落到貧窮的境界,有兩種過失:第一個,你自己會產生很多的埋怨;第二個,結惡緣。


    一個人,如果一輩子傷害太大、挫折太重,你很容易產生極端的心理,你很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出離心。其實出離心剛剛好就好了,但是你過度的出離心——我受夠娑婆世界了,我再也不回來了!那慘了。那你以後還回入娑婆度有情嗎?所以一個人不能讓自己墮落到太貧窮。也就是說,當環境給你的傷害太大,不利於菩薩道,也不利於發菩提心。


    如果說,福報很重要,可以保護菩提心,那我廣修福德。其實福報太大也不行,你看印光大師說,福報越大,業障越重。你看那個文昌帝君,就是福報修得太大,就不小心落到帝王之家,不幸落入奪嫡之爭,結果惹來殺身之禍。


    所以,這個娑婆世界很難,你知道嗎?你不修福報也不行,你福報修得太大也不行。你隻能夠怎麽樣?修得剛剛好。修行人福報太大不行,真的不行啊。你不要羨慕那些有大福報的人,他的妄想打太多了。你今天在娑婆世界,要把福報調得剛剛好,差不多就可以了。所以這個分寸很難拿捏,太過有問題,太少傷到你的菩提心。我跟你講,你自己都那麽多痛苦,你很難去關心眾生。這是一個現實問題。你又不是一個證得空性的,你就是凡夫眾生嘛。


    所以菩薩道,如果你今天選擇是聖道門、增上生的話,這個福報的拿捏是很精密的一個東西,到底福報是什麽叫剛剛好,也沒標準答案。反正原則上,我們看佛陀的開示、祖師的開示,福報太少障道,福報太多也障道。


    等你到極樂世界,感覺上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極樂世界的快樂沒有過失。它也沒有經過爭、求,你也不要去跟人家爭什麽,它不需要求。所以,到了極樂世界,第一個,快樂的問題你基本上可以放心了,有人幫你安排好了。那麽解脫道,當然你可以有個規劃,你願意是在極樂世界這個鳥語花香的地方學習佛法,還是願意去親近十方諸佛,你自己要做一個規劃。總而言之,阿彌陀佛提供你一個很好的環境,讓你做選擇。


    解脫道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除了聽聞佛法、神通具足以外,壽命也很關鍵。我們來看看極樂世界的壽命是怎麽回事。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古人說:“壽者,福之基也。”所有的功德、所有的安樂,一定是要建立在“存在”。比如這個講堂,它有很多功能,當然燈光好,空間也設計得好,前提是它必須要存在。它如果沒有壽命了,這所有一切都是空談。


    作為我們一個凡夫來說,我們放棄了今生的快樂,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一種往生的正念,到了淨土去了,我們當然很在乎你給我的有效期限,我受用的這個快樂果報有多久?因為我們總是希望一勞永逸吧。你不能夠說到那個地方沒多久又掉下來,還得要重跑一次。所以,壽命對我們是很關鍵的。


    我們來看看,極樂世界提供的壽命有多長。


    “設我得佛”,壽命當然是有限量了,因為還是有為法。既然它不是法身,它肯定是有限量。那有限量也沒關係,到底是多大呢?它必須要超越百千億億劫,否則,“不取正覺”。其實它這個超越百千億億劫到底是什麽概念,這裏也沒說,但是我們看《阿彌陀經》說,他的壽命是“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我們就更容易理解,就是,反正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而阿彌陀佛給我們凡夫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也就是說成佛綽綽有餘!當然,我們不能在極樂世界成佛,一個世界不能兩尊佛,但起碼修到等覺菩薩。


    這個壽命對我們的意義非常重大。


    凡夫問題就在哪裏呢?就是這個死亡的問題非常嚴重。我記得大概二十幾年前參加齋戒會,我講完課的時候跟懺公師父告假。他老人家跟我開示,突然間講一句話,我那個時候沒有聽懂。他說,我們學佛要體會一件事情:薑是老的辣!他的意思我大概也聽懂一些,就是說,你們這年輕法師不要以為讀了幾本經就怎麽樣了,佛法要時間去體會的。


    其實,我那個時候沒有完全懂這句話的意思,但是二十年後,我現在好像懂了。我覺得我對於無常、無我的道理體驗更深刻了,對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也體驗更深刻了。壽命對我們太重要!就是說,你必須要有一段的時間去消化、曆練。因為,你明白道理是一回事,但是,人生的風風雨雨,如果你不明白道理,對你毫無意義。你一天到晚要麽就是貪,要麽就是瞋。但是你明白道理以後再麵對人生的順逆,這個就是一個很好的消化。


    也就是說,事實上壽命對我們是很重要的,但不幸的是,我們的壽命實在太短了。你隻要問超過六十歲的修行人,我相信,他真的有個感慨啊: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真的是這樣。就是我們現在這種年齡,我們算老一代的,我們覺得對佛法的體驗、人生體驗深刻了,但是精神體力真的不行了,稍微看一點書就很累、耗神。


    所以,我們從三十歲出家,算三十歲開始修行,到將近六十歲,三十年走過來,好不容易有點心得了,結果呢?結果死掉了。死掉以後,假設沒到極樂世界去,又在娑婆世界投胎,我們又沒有像藏傳佛教會把你找過來,增上生,找過來培訓你,所以你就順其自然。等到你來生的時候,三十幾歲的時候又開始學佛,善根發現,又開始修行,到六十歲,又死掉了!所以,我們的善根沒辦法相續,就是被死亡切成小塊、小塊、小塊、小塊。就像水,你煮一煮,快滾的時候把它關了,關了以後,下次再重新煮一次。所以我們的修行幾乎每一次都從頭開始,這個是在娑婆世界分段生死的最大的悲哀啊!就是說,一加一不等於二,我們沒辦法把前生的善根跟今生加起來,因為它中間有一個死亡隔在那裏。


    其實我覺得,這個死亡對我們的傷害真的太嚴重。因為,你換了一個環境,可能就換一個思想,你很難把過去的善根跟今生重新串聯起來。所以你看蕅益大師有一個感歎。他晚年著了《彌陀要解》,五十六歲著《彌陀要解》,五十七歲就走了。他著完《彌陀要解》,講了一個偈頌,他說:“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宗乘教義兩融通”,這個我們就不談了。就是說,這個陶瓷捏好了,但是你沒有燒之前,沒有得到不退轉之前,下一場雨,這個泥坯就全部化成泥土,下次再捏一次。這道盡了分段生死的問題。


    阿彌陀佛知道我們這個死亡的問題,所以他提供了一個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這個地方跟退轉有關係了,就是讓我們能夠在那個地方很安穩地修行。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需要一個相對穩定而相續的環境來修行,但娑婆世界不能提供你一個穩定的環境。它今天把你丟到台灣,明天把你丟到非洲,後天把你丟到美國。你這個環境換來換去的,你不管在哪裏,慢慢已經習慣了,但習慣以後,每一次又要重新適應。這個問題嚴重啊,它耗損了太多的生命改變的適應期。所以這個壽命久遠很重要。


    丁六、普賢之德(一生補處願22)


    我們看丁六的“普賢之德”。


    前麵講的解脫道,這以下講到成佛之道,菩提道。極樂世界是怎麽修菩提道的,我們看看這段經文,就可以看出它的一個情況。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來看看極樂世界,通過前麵的安樂道、解脫道以後,我們來看看它菩提道是怎麽個修法。


    他說:“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看這個意思,前麵我們看安樂道、解脫道,多分都是針對於那些剛剛往生極樂世界不久的凡夫來說,但這以下講到這些“諸菩薩眾”,就是一些久修的菩薩。久修菩薩,就是你到了極樂世界,可能你是從凡夫一直修,修到菩薩道,也是有可能。你到了極樂世界,開始行菩薩道,你有兩種選擇:


    第一個,你非常喜歡極樂世界那個安穩的環境,那麽你可以一直待到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當然,你不可以在那邊成佛,你未來要有你自己的眷屬,你還是要來到凡夫的世界。但是你可以到什麽時候再回入娑婆呢?一直到一生補處菩薩,這是可以的。這是第一個選擇。


    第二個,就是你的大悲心太重了,當初離開娑婆世界的時候你就下定了決心,我要趕緊回入娑婆度有情!你這個大悲心太重了。你曾經有這麽一個大悲的本願,所以,“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你已經具足了這種教化眾生的自在的方便力,為了眾生的緣故,帶著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誓願,開始來到娑婆世界的凡夫世界,做兩件事情:第一個,約自利來說叫作積累德本。你麵對眾生的時候,你自己也在積集資糧。第二個,你用善巧來度化一切眾生,從利他的角度。或者說,你當然可能到凡夫的世界,你也可能放棄了極樂世界,到其他的佛國去修菩薩行。怎麽修呢?“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這也包括自利跟利他功德。


    那麽這以下說出它的不同。這個菩薩曾經去過極樂世界,跟沒有去過極樂世界有什麽差別?就是,去過極樂世界的人,即便他後來早早地就離開了,但這個人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過程當中,他有兩種功德,“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就是說,同樣的初地、同樣的二地、同樣的三地,他跟其他人最大的差別,他有普賢之德。普賢之德是所有菩薩道裏麵最珍貴的功德,所以《華嚴經》上說:“十方諸佛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所有的功德裏麵最重要就是普跟賢,普就是體性周遍,賢就是隨緣成德。他能夠在廣大的我空法空的一念心性當中,隨緣做各式各樣的普門示現,就是普賢之德。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極樂世界對初學者,對初發心的,初到極樂世界的,有安樂道、解脫道的這種教育學習;對於想要到十方諸佛國土去廣度眾生的菩薩,它也提供了很大的加持力,成就普賢之德。


    我想,我們在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可以有一個模式,會比較貼近我們凡夫的思考。我們看《阿彌陀經》也好,《無量壽經》也好,其實極樂世界的功德,安樂、解脫、菩提道三個都具足,這個是很難得。你要在娑婆世界,你要次第修學,你一定是增上生。什麽叫增上生呢?就是淨罪集資,懺除罪障、積集資糧。今生修一些福報,做義工,懺悔業障,幹什麽呢?希望你來生進步一點點,隻是保住人身,善得人身、聽聞佛法。所以你看,在整個難行道裏麵,他一輩子能夠做的事非常有限,他來生的目的隻是什麽?保住人身、聽聞佛法,這個概念而已。但是我們看極樂世界,你到了極樂世界,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一次解決。


    那麽,這三種道我們應該怎麽思考呢?我們可以參考釋迦牟尼佛對極樂世界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你讀《阿彌陀經》也好,讀《無量壽經》也好,乃至於讀《觀經》也罷,釋迦牟尼佛是有意無意地強調安樂的功德,這個比例占得非常高。因為“追求安樂此心同”,追求快樂是我們凡夫的本性,它最容易打動我們,讓我們往生。所以,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可以怎麽樣?以安樂來當作我們思惟極樂世界功德想的基礎。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這樣想:


    反正我們現在有善業,我們也有拜懺、持戒、修福、念佛,現在這個善業,你把它投到娑婆世界後果是什麽?這個快樂,你要麽就是不敢享受——你夠聰明就不敢享受,你會都攝六根;你一享受,那來生的三惡道就等著你。娑婆世界就是這樣,你還能怎麽樣?你把善業力投到娑婆世界,就是有漏的快樂,這第一個。第二個,你把這個善業轉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快樂有三種特色:


    第一,堅固跟非堅固的差別。娑婆世界的快樂要受無常的破壞。極樂世界的快樂沒有這種無常破壞的問題,它沒有這個問題,它堅固。


    第二,過失非過失的問題。你把這個善業投到娑婆世界,很容易產生過失,快樂享完的時候你就知道怕了。極樂世界的快樂沒有過失,你不會因為早上的快樂而後要付出代價,你不需要,因為它的快樂本來就沒有過失。


    第三最重要,增上非增上的問題。娑婆世界,你一旦快樂,你一定會退步,你一定退步的。你修行一定退步,沒有例外,因為真妄不兩立,聖道跟放逸從來不可能放在一起的,從來不可能。你沒有那個本事說,“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你可沒那個本事啊。你走過的地方一定留下痕跡的,一定有執著的,一定留下妄想的執著。你享受一段快樂,你後麵有很多問題要處理:你要懺悔業障,你要消除你在快樂裏麵生起的顛倒想。你後遺症一大堆,你不可能增上的。


    所以諸位,我們不就是享受快樂嗎?就好像說,我們今天吃蜂蜜,我們幹嘛要吃刀上的蜂蜜?我們可以吃杯子裏麵的蜂蜜。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用一種無過失的快樂、一種堅固的快樂、一種跟聖道增上的快樂來帶動我們去思考。極樂世界的快樂是堅固的,是沒有過失的,是增上的,這樣子思考這個功德莊嚴。


    我們簡單地介紹到這,如果你要詳細了解,可以看看四十八願,更清楚。


    丙三、成就想分二:丁一、自力信心;丁二、他力信心


    我們前麵講到了莊嚴想、功德想,重點在於激發我們借相修心。修什麽心呢?修“我一定要往生”。這以下的成就想,重點在於“我一定可以往生”。這兩個念想,臨終的時候都要現前: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可以往生。


    憑什麽說我一定可以往生呢?這個成就是怎麽想的呢?有兩段。先看丁一的“自力信心”。


    丁一、自力信心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首先,這個地方重點在於強調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


    我們看什麽叫自性功德力。簡單地說,它的另外一個說法叫現前一念心性。現前一念心性,首先我們要知道,它不是肉團心。這個肉團是業力所招感的業報身,這個心髒。它也不是我們打妄想的心。它跟業力沒有關係,跟妄想也沒有關係。也就是說,心性不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它時間上沒有所謂的初後,空間上沒有所謂的邊涯,它沒有這種時空。因為時空的障礙都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它“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這個地方強調它的體性是清淨的,離一切相,心性非關因緣。


    但是我們看第二個,心性也沒有離開因緣,“十方虛空微塵國土”,都是我們心中所現的影像。當我們有業力的時候,熏習一念心性,它會現出一個水泡。這個水泡可能是快樂的水泡,也可能是痛苦的水泡。也就是說,心性雖然不是因緣,但是它也沒有離開因緣,因為因緣就在心性裏麵顯現出來。


    那麽到底蕅益大師想說什麽?他想說的在第三段,說:“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就是說,雖然我無量劫來一念心性隨順了顛倒妄想,造了很多的業力,打了很多的妄想,但是我一念心性的本具功德並沒有失掉。我們隻要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叫作“一念回心”,就是回光返照。


    諸位,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跟六根,它們兩個是漢賊不兩立的,所以古人有一句話,“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方動烏雲遮”。你想讓你的自性功德力現前,請你把你的六根收回來;你要用六根,你就沒有心性。你自己選擇。因為六根是向外攀緣的,心性是向內安住的。所以,我們看一個臨命終的人,看他的自性功德力有沒有啟動,就看他的六根有沒有安住。如果這個人眼睛東張西望,阿彌陀佛有沒有來?這個人就完蛋了,因為仁者心動。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老菩薩,來來來,六十歲以上的看過來。這個“都攝六根”,師父有幾句話跟大家互相勉勵,就是因緣法,尤其是責任感很重的人要注意)。就是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很多坎為什麽邁不過去?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出現一個因緣的水泡,我們會習慣性地想要去麵對它、處理它。其實不對!因緣是不能處理的,說實在。因緣,一個妄想會牽動另外一個妄想。其實,按照唯識的說法,業力跟妄想是輾轉相續的,互為因緣。業力牽動妄想,你有這個業力你就容易打這個妄想,這個妄想又牽動另外一個業力。所以,按說娑婆世界人生是無解。因緣的解決之道隻有一個方法,叫作放下。所有臨終的人想起一件事情想要處理,這個人就再也回不來了,沒回來。


    所以,臨命終的人永遠記住一句話,往事不堪回首,你不能往後看。我講實在話,諸位老菩薩,世間上的事情永遠做不完的。你說,欸,我不能走啊,我的子女還沒有長大!你人生的目的不是讓他長大,世間上少了你太陽照樣升出來。你信不信?兒孫自有兒孫福,你跟他結了多少因緣?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我再講一次,因緣不是讓你來處理的。你現在如果還有這個觀念,說我要把這件事情處理完。你就永遠沒完沒了了。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因緣隻能夠放下,它才會結束,叫斷相續。諸位!你以為說,往生的人,是把娑婆世界的事情都辦好再往生嗎?你以為是這樣嗎?沒有一個是這樣子的。娑婆世界永遠辦不好,因為你今生的生命牽涉到你無量劫的因緣,這是眾生的業緣,那叫一個錯綜複雜。解決娑婆世界的業緣隻有一件事情,就是放下!這個叫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回光返照。就是臨終的時候,不管臨命終給你什麽信息,不要理它,趕快把心帶回家,安住一念心性。我本來就沒有這個因緣,悄悄地走過去就好,千萬不要想去處理這個因緣。你隻要動一個念頭,要去處理這個因緣,你就回不來了,業力就在那邊等著你了。


    所以請大家注意蕅益大師最後那句話,“茍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我不管你今生經曆過什麽樣的事情,你今生可能是曆盡滄桑、風風雨雨,但這都是心中的影像。請你臨終的時候回到你一念心性,就是你不能再帶有任何牽扯了。回到一念心性,你的心才真正地安住下來。佛陀可沒有說讓你念著佛號,跳到因緣法裏麵去對治它,那你最後的結果就是黃花崗第七十三烈士。你哪是它的對手啊,它是熟境界!所以,不是“對治”,是“不要對治”。不要對治它,放下就好,你絕對不是它對手。大凡想要對治妄想的,都有去無回了。


    諸位!平時的妄想可以對治,臨終時候的妄想,沒有一個妄想可以對治的,不管你打什麽妄想。人臨命終本來就百感交集,所有妄想就是全部放下,一個妄想都不要對治,別管它,就是回到一念心性。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妄想,該幹嘛還幹嘛,照樣提起佛號念想往生。


    關鍵就在這裏而已。這個就是讓自性功德力顯現出來,而不是從妄想上對治。


    丁二、他力信心


    我們看丁二的“他力信心”。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誌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那麽我們憑什麽往生呢?因為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就沒有妄想。就憑的這個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是第一個信心。


    第二個,因為有佛力的加被。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佛經》、《觀經》、《無量壽經》的開示是真實的,我們相信阿彌陀佛所發的願也是真實的,六方諸佛在流通分出廣長舌相讚歎淨土的殊勝,也是真實的。所以我們隻要做一件事情就好,“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誌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我們隻要隨順。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功德都放在一句佛號,我們隻要修皈依,相信阿彌陀佛可以救拔我,就夠了!所以這個時候,相信能念的心不可思議,相信所念的佛不可思議。


    好,這是兩種信心。


    甲四、結示勸修分二:乙一、結示法要;乙二、舉頌勸修


    我們看甲四的總結。結示勸修分成兩段。


    乙一、結示法要分二:丙一、安住佛號;丙二、念想往生


    丙一、安住佛號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


    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


    我們來看這個佛號的功德力。在因地來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當然就是往生的親因,福德是往生的助緣。


    什麽叫多善根、什麽叫多福德呢?就是,二乘人空性的智慧是少善根,人天的有漏福報是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我們前麵說過,往生,可不是我們自己的善業。我們隻做了一件事情:信願執持名號,去感應道交。所以,透過信願持名,到臨終的感應道交,就是阿彌陀佛現前,使我們的心識往生淨土。


    所以這個地方請大家注意一件事情:念佛不一定往生,但往生一定要念佛!諸位,在往生的因緣當中,佛號不可取代!當然,你可以持大悲咒,你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但是這些隻能當助行。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聖號在你的心中永遠是一個核心的地位,它是不可取代,它是你不共的皈依。一心歸命,你往生是仰仗彌陀本願,你不是仰仗觀世音菩薩的本願。是吧?所以我們修行要把本尊分清楚。我們所有的加持,來自於彌陀本願的攝受才往生的。而阿彌陀佛到底在哪裏?當然是在佛號。你念觀世音菩薩變成要靠回向,那是間接了。所以諸位!在所有的功課裏麵,印光大師說,你做完功課一定要念十聲佛號,要把它會歸到佛號裏麵來。因為佛號不可取代,這個很重要!一定要提起佛號。


    丙二、念想往生


    提起佛號以後幹什麽呢?看第二段,念想往生。平常要修往生的念想。


    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


    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


    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


    在《觀經》裏麵,有一個叫“普往生觀”。這個普往生觀可以幫我們把前麵的莊嚴想、功德想做一個總結。我們看看它是怎麽做的。


    它說,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當然佛號先把心靜下來,靜的時候你可以觀想“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觀想我們雖然在娑婆世界,但是我們也開始試著把往生這條路先走一遍。怎麽走法呢?你觀想自己坐在蓮花當中結跏趺坐,然後做兩個動作:


    第一個,作蓮花合想;第二個,作蓮花開想。就是說,我們在娑婆世界,當我們坐在蓮花的時候,首先蓮花是合起來,就代表娑婆世界的因緣妄想結束了。然後這個蓮花一合了以後,我們這個蓮花就直接到了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然後再打開。娑婆世界的蓮花合起來,然後你連人帶蓮花就到極樂世界,就打開了。


    打開以後出現了四件事情:第一個,光明。你觀想五百色的光明來照耀你,當然這個地方消除罪障。第二個,眼目開想,見諸佛菩薩滿虛空中。見到極樂世界的正報的莊嚴,佛菩薩莊嚴。第三個,看到依報莊嚴,水鳥樹林及諸佛。就看到水鳥樹林,八功德水、鳥、樹,這個鳥跟樹都在八功德水附近活動,我們前麵說過。第四個,演說妙法。


    也就是說,念想,可以透過這樣一種蓮花合想、蓮花開想,然後見到光明,見到佛陀,見到依報,然後演說妙法,來做一個總持。“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你就算離開佛堂,也想辦法讓這個念想能夠相續下去。


    我們看最後兩段,總結。


    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你經常能夠做此事,作蓮花合想、蓮花開想,就等於是慢慢慢慢地去念想極樂世界。這個就是普往生觀,第十二觀。那麽無量壽佛就慢慢地隨著我們修行的功力“化身無數”,跟十方諸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來至此行人之所”,心力就慢慢地感動佛力。


    乙二、舉頌勸修


    我們看舉頌勸修。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這個是整個《往生論》講完以後天親菩薩做總結。我們學習這麽多的念想,莊嚴想、功德想、成就想,並不是成就人天福報,為了要往生、見到彌陀佛。能夠往生安樂國,見佛、往生。


    前幾個月,在蓮因學院齋戒會上這個課的時候,有一個老菩薩問我一個問題,說這個往生有沒有征兆,有沒有往生的征兆?說這個人一直修修修,什麽事情都有個征兆嘛,這個人看得出來,哦,往生的征兆出現了。我覺得是有征兆的,兩個征兆:第一個,都攝六根;第二個,淨念相繼。


    一個人到晚年的時候,你發現這個人的六根開始往內收,他六根不太活動,人生就隨緣了,他的感受輕薄了。就是說,他以前遇到這件事情會很快樂,現在也會很快樂,但是沒那麽快樂;他以前遇到這個事情很痛苦,但現在沒那麽痛苦了。就是他對整個得失的感受輕薄了,這是第一個征兆。他對娑婆世界的攀緣的力道薄弱了,就代表娑婆世界的業力開始沉澱了,這是好現象。而且是怎麽樣?一年一年地進步。你今年比去年的六根淡薄了,明年比今年的六根淡薄了,它已經形成一種增長的趨勢了。這是第一個往生的征兆,你的生死業力隨著你六根的收攝開始輕薄了。


    很多人不重視都攝六根,他一開始就想要淨念相繼。諸位,往生是要做兩件事情的,你不是往前看而已,你要處理你的過去。很多人他不處理過去的,就是說,他到了佛堂就很專心地憶念佛陀,憶佛念佛,但離開佛堂就恢複本來麵目,該攀緣還攀緣。你這樣子得修到什麽時候啊?!


    往生是一種生死業力跟往生願力的拉扯。咱們今天不是從零開始。我再講一次,我們是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在娑婆世界打滾太久了,累積很多的業力跟妄想,然後再要求往生的!你對過去一點都不需要處理嗎?所以一定要帶業。我們淨土宗永遠要記住,你不是求往生而已,你要注意讓業力沉澱。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你六根收起來,你的妄想就收起來;妄想收起來,你生死業力就沉澱了。就這麽回事。


    我講一句話,跟所有六十歲以上的人共勉,年輕人這句話暫時不要聽。咱們到了一個年紀,記住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這句話你體會一下。當然年輕人這句話不一定要聽。因為,好事,當然你起善念,但是你起善念的時候很可能會動你的攀緣心,你得不償失。你為了成就這個善業,卻破壞你的心性!按照淨土宗的角度,心理素質比業力更重要,你真的得不償失,所以印光大師要年紀大的人少管閑事。


    當然,聖道門對我們淨土宗這一塊是有點意見:你們淨土宗都是少管閑事,那事情怎麽做呢?諸位!你要想想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關鍵時刻,你做事情不急著這個時候。你回入娑婆的那個時候,可以做廣大佛事,所以這個沒有對錯,因為淨土宗臨終的要求比聖道門更高。


    聖道門的目的隻是求增上生,他怎麽需要保持什麽正不正念呢?他臨終隻要修皈依就夠了。他根本就不需要離開娑婆世界,所以他不需要讓娑婆世界業力沉澱,他隻要保住人天。所以我覺得,修聖道門的不能過度地要求淨土門,因為咱們兩個是不同傳承。我們今天可是要離開娑婆世界,你是想要繼續流轉的,這兩個標準本來就不一樣。我們淨土宗的規劃是回入娑婆再來行菩薩道。我覺得這個沒有對錯,是個人的選擇。


    所以,到晚年的時候,你一定要息諸緣務。因為你要收攝六根,你就要少管閑事,這兩個是有關係的。


    我跟你講一句話,你六根管不住,你後麵的淨念相繼就沒什麽用了。我個人覺得,都攝六根比淨念相繼更重要。你娑婆世界的問題沒有處理好,你極樂世界這一塊的往生的願力就沒有太大意義了,因為你不是它對手。我認為,所有能夠往生的人,他一定會把娑婆世界的業力處理好,幾乎沒有例外。因為娑婆世界是熟境界,咱真的是惹不起它,隻能夠收攝內心,讓業力沉澱。六根收好了,你才有資格講淨念相繼,開始具足皈依之心,培養往生之念,提起佛號,相信阿彌陀佛會救拔你,相信你可以往生,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往生。


    所以,淨土宗的修行到晚年隻有兩個功課:第一個,管好你的六根;第二個,把心專注地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極樂世界的莊嚴。一種是皈依的心,一個是往生的念想,就是這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你做到了,你這兩件事情每一年進步,連續五年都在進步當中,恭喜你,往生的征兆出現了!你每一年在進步,那個曲線已經很明顯了,往生的征兆出現了,就是這個樣子。因為淨土宗心念的修習比業力的修學更重要,它臨終不能有任何差錯。


    【學員提問】尊敬的師父,阿彌陀佛!請示師父,在經論上有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如來就是離妄,所以他成聖;眾生就是執妄,所以沉淪六道。請師父開示,要如何操作,讓妄想轉向真如?阿彌陀佛!


    【師父答疑】其實我們遇到妄想,第一個不是馬上對治它,如果這樣你就很難對治,先安住真如。我們遇到妄想的時候,你馬上去對治它,用佛號跟它對治,這是非常不好的方法,因為你不是它對手。因為你正打妄想的時候,它是形成一個對立麵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把心帶回家,觀想一念心性本來清淨。這句話先念三遍,說我本來就沒有妄想,先告訴自己。所以憶念真如。


    真如不需要修。諸位!真如是本來具足,你隻要憶念它。你隻要做一個動作,憶念它就好。真如不是修來的。我們的一念心有一個王牌,我們都不會用,是吧?你創造另外一個妄想去對治妄想,你修到什麽時候啊?你後麵有一個主人翁,那麽好的力量你不用!是吧?趕快把這個真如的插頭插上去,讓自性功德力現前。


    所以,真如隻要一件事情,你憶念它。你隻要憶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念三遍,這個時候你就看到妄想,它隻是一個生滅的影像而已,這個時候你才有資格對治它。所以,先安住,然後對治它。


    對治妄想有兩種情況:


    有些妄想是日常生活引起的,你隻要安住真如,念幾句佛號,它就消失了。這種所謂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根本就不是你的對手,所以憶念真如以後,提起佛號就可以把它滅了。這個是最簡單的。


    但是有一種妄想是你滅不了它的,它的勢力來勢洶洶。這個就要小心了,這已經是你的習氣了,這個時候佛號就不管用了。先把佛號放下,修對治觀法: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乃至於修無常觀,不淨、苦、無常、無我。訶責它,然後再配合佛號。


    所以妄想有兩類,一種是堅固妄想,就是說它已經是形成你的盲點,“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些妄想你揮之不去,絕對不是你三兩句佛號就可以擺平的,沒那麽簡單。這個時候你要加一些訶責妄想的藥,比方說四念處,不淨、苦、無常、無我,來訶責它。因為我們一開始安住一念心性的時候,在根本上已經否定它了,所以你訶責它力道會很強。所以安住以後再調伏。


    記得,不能讓每一個妄想都得逞。你如果每一次都隨順它,臨命終你就知道怕了。臨終的正念,來自於平時很多的小戰鬥,每一次的成功才會累積臨終的成功。我這樣講你懂嗎?如果你平時都不是妄想的對手,那你覺得你對臨終有把握嗎?哦,你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的時候,都不是妄想的對手,躺在加護病房的時候,你有辦法對付它嗎?所以你平時就要告訴自己,我一定可以對治你,我一定要對治你。


    其實,妄想最怕一件事情,它最怕你堅持,你試試看。你如果抱著說,哎呀,沒關係啦,對治也沒關係,不對治也沒關係。你一定失敗!它本來就虛妄的。我再講一次,妄想最怕你堅持。我一定要戰勝你!它一定被你戰勝。因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它就欺負你好欺負,因為你每次都隨順它,它養成習慣了。你一旦反過頭來,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不能消滅要它消滅,它一定不是你的對手。你試試看,你一旦堅持,它就沒力道了。


    當然,你一定要先安住真如。你不安住真如的時候,就站在了對立麵。有些人他不安住在一念心性,他認為妄想是真的,就跟它對立。小心它有副作用,它會反彈,它反彈的時候力量更大。也就是,你用強壓的方式,不可以。所以妄想就是,第一個,從根本上否定它。我認為你不存在,達妄本空。第二個,從作用上對治它。你相信你做得到。


    你隻要有一次的成功就好,一次。這個妄想是你的無始習氣,被你一次成功地給調伏下來,你以後就很有信心,你覺得你做得到,你就容易有第二次、第三次。你隻要有一次成功,第一次成功很關鍵。就是說,你從前每一次打這個妄想的時候,你根本控製不了自己,你一定要隨順它的,但是你隻要有一次成功,一次就夠了。一次,對你就很有意義。你會告訴你自己:我做得到!然後,也表示你方法操作正確。你每一次每一次成功以後,你會對修行越來越有信心,你相信佛陀說的話是真的,這個妄想本來就不存在。


    這個妄想是我們把它養大的。諸位!我們現在好像把妄想講得很厲害,其實你知道妄想力量是怎麽來的?是你給它的!你知道嗎?《楞嚴經》就是這樣講,“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咱們現在給妄想力量,結果妄想來控製我們,我們現在反而說妄想力道很大,你這不是矛盾嗎?妄想本來是沒有的,它本來就是一個人生的經驗,是因為我們不斷地攀緣它,老是隨順它、滿足它,搞到最後變成它是主人了,我們得聽它的!你這是主人客人搞錯了。你是主人,你一念心性,你是主人。它是客人,它是後來才有的。


    所以我們有些觀念要先清楚。你還記得嗎,你從什麽地方來?我們是本來清淨,是因為我們流轉的過程才有妄想,那是後來才有的。既然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它因緣生,當然有可能因緣滅嘛。所以你一定要堅持這個理念。妄想,隻要你一堅持,你隻要很認真,它自己會消失掉。就這個概念。諸位試試看。


    【學員提問】師父,阿彌陀佛!弟子有疑惑,請師父慈悲開示。《佛說阿彌陀經》經文上麵有說,若我臨終時,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那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嗎?還是專指四字阿彌陀佛?


    【師父】我覺得這沒關係了,六字四字都可以,這不是問題。


    【學員】《阿彌陀經》上麵我們看不到,沒有“南無”。


    【師父】“南無”是皈依。“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彌陀的聖號事實上是隻有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南無是一個尊稱,所以可有可無。但是如果你平常修學的時候,我們會建議,我們剛開始去佛堂的時候心很散亂,先念六字,念一段時間,等到心靜下來再轉四字。這個是建議了。其實四字就可以了,因為阿彌陀佛的聖號就四字嘛,南無是皈依的意思。


    【學員】我這個問題跟我們課程沒有直接的相關,但是是我學佛的根本困惑,所以請法師慈悲解惑。


    自從我學佛以來,我在聽經聞法上麵花比較多的時間。因為我想,在弄清楚明白之後,對念佛會比較愛樂,比較有力。就像夏蓮居老居士說的,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成。可是有人說,解的多的話,解門開,悟門塞。有這樣的說法。也有人說,你聽得多,解得多,增長你的所知障。就是說,我們學佛法,佛法不同於世間法,它必須從定中下手,所謂定方能開慧,要先修根本智再求後得智。所以請師父開示。


    【師父】其實很多人會有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聽了很多,不知道怎麽操作。就是因為你沒有融會貫通,問題在融會貫通。其實在家居士有很多問題。就是說,我們聽了這個,我們沒辦法把它整合起來。


    整合之道,最簡單就是會到一念心性,法法消歸心性,就是站在一念心性。一念心性是根本,其他的那些枝末的對治,你可以把它分成空假二觀。反正安住一念心性是根本思想,不管你做什麽,你先不要被你現在的情緒幹擾,你一定要先安住一念心性。


    安住一念心性以後,佛法的法門其實不多,就是兩個重點:一個是破壞,一個是建設。哪些要破壞的,你就用空觀對治它。空觀其實是破壞心中的顛倒想,千萬不要用空觀去破壞外境,懂嗎?有些人遇到逆境的時候,他把外境空掉。這個操作有問題,你這樣很容易落入斷滅,就是你把討厭的東西空掉。其實問題不在外境。你這種趨勢如果不改,以後可能會很容易落入偏空涅槃。空掉你的妄想,問題不在外境。如果諸位有誌於走大乘佛法,注意!問題不在外麵,你不打妄想什麽事也沒有,它就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你管它那麽多幹嘛?所以,空觀是對治我們不好的念頭。


    假觀是生起我們未來的念頭。比方說菩提心,比方說念佛的心,比方說往生的心,比方說布施的心、持戒的心等等,都是靠假觀。你隻要掌握安住一念心性,空掉不好的妄想,用假觀建立好的妄想,佛法的修學都在裏麵。


    也就是說,你所聽的佛法,在你的心中要形成一套修行的體係出來。這個時候,你聽得越多,你對整個思想越清楚。如果你沒有一個思想體係,你就亂了,因為每一個佛法都各有各的傳承。


    這個一心三觀是天台宗最好的武功秘籍。諸位!你想想看,中國的祖師何其多,哪一個祖師被稱為東土小釋迦?以釋迦佛尊稱的有沒有?你告訴我,有沒有?華嚴宗的杜順大師、法藏大師,唯識宗的玄奘大師、窺基大師,三論宗的嘉祥大師,哪一個祖師堪稱小釋迦?沒有!隻有智者大師。為什麽?因為他對中國佛教貢獻太大,他提出一心三觀的思想,可以說把整個多元化、錯綜複雜的修行做一個簡單的整合。


    他就告訴你,第一個,遇到問題,不要站在妄想的角度。因為你一站在妄想,你落入情緒,你就很容易做出偏激的行為,要麽做得超過,要麽做得不夠。所以第一個,先恢複平常心,先觀想自己本來沒有這個妄想,先安住一念心性。然後就修空觀、修假觀。這個妄想該破壞,有些時候不是直接破壞,有時候先直接生起一個善念,它這個妄想自己會破壞掉。所以它這個操作有很多方法。


    總而言之就是破壞門跟建設門,有所破壞,有所建設,就是順入中道。怎麽操作,諸位就各憑本事,這個原則就是這樣。你憑自己的經驗,有時候會說,遇到這個事情我老是打壓它,不對;有時候你告訴自己,我生起一個理想抱負,它自己會消失掉。有時候生善會有幫助於滅惡,假觀也會幫助你修空觀。所以這個有很多經驗,也沒辦法傳授,你自己看著辦。


    總而言之,你自己操作久了,會有一套你自己的善巧。大方向就是安住一念心性,空假二觀交互作用。重點在於想辦法減少娑婆世界的妄想,想辦法增加淨土的念想,這個是重點。


    好,我們這個課上到這裏。感謝大家的參與!阿彌陀佛!


    回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禪觀與淨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並收藏禪觀與淨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