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揚州民變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 作者:老張061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在北方勢不可擋、節節勝利之時,明朝政府原本駐守北方的那些將領們,被嚇得魂飛魄散,屁滾尿流地紛紛向南邊逃竄。這些將領在逃亡途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引發了無數的矛盾和衝突。而揚州這座江北地區的大城市,自然而然成為了這些將領們掠奪的重要目標。最終,揚州的老百姓實在無法忍受這種殘暴行徑,憤怒情緒爆發,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民變。
江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明廷的經濟中心和財富來源地,特別是在弘光南渡之後,其地位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將江北比作弘光政權的防護籬笆,那麽江南則可以被視為弘光政權的核心地帶。因此,如何維護江南地區的秩序穩定成為了弘光政權所麵臨的一大挑戰。
在弘光眼中,那些將領的南渡可能會給江南的穩定帶來嚴重影響。他擔憂這些將領一旦渡過長江,就會如在江北一般,各自占據一方勢力範圍,稱王稱霸,並肆意掠奪百姓財物。這種局麵不僅會破壞社會秩序,還會削弱弘光政權的統治力。此外,如果將領們在江南地區相互爭鬥,甚至可能引發內戰,進一步加劇局勢的混亂。因此,弘光必須采取措施來遏製這種趨勢,確保江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高、劉等將領在渡江的時候被大明水師攔住了,他們原本想要強行過江,但無奈對方實力強大,最終隻能灰溜溜地退回江北。而距離江南最近且最為繁華的江北之地,無疑就是揚州城了。
高傑的軍隊於四月二十八日抵達揚州城外,然而當他們請求入城時卻遭到了拒絕。於是,這些士兵們立刻開始在城外展開搶奪行動。在揚州當地的傳說中,將高傑包圍揚州的事件稱為\"高傑之亂\"。這個\"亂\"字可謂恰到好處,生動地描繪出甲申年間高傑軍隊在揚州城外的掠奪行徑。同時,它也反映了揚州百姓對此事的態度——這種肆意妄為的搶劫行為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軍隊搶劫範疇,更像是一場無視朝廷律法、近乎叛亂的舉動!
當高傑的軍隊和揚州城民在入城問題上僵持不下時,南京朝廷也在密切關注著江北的情況。江北可是南京的屏障,南京當然也知道江北穩定的重要性啦。
不過麻煩的是,南明政權剛剛成立,還有好多事情要處理呢,特別是內閣大臣之間權力分配的爭執。而這種爭執又影響了朝廷對江北事態的處理。所以從四月底高傑軍隊騷擾揚州到五月底這一個月的時間裏,南京朝廷一直沒辦法處理這次民變事件。
在這段時間裏,南京朝廷的官員們都很忙碌,但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江北的危機正在逐漸加劇。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在新政權中獲得更多的權力和地位,而不是解決眼前的實際問題。
與此同時,高傑的軍隊仍然試圖進入揚州城,但遭到了城民的強烈抵抗。雙方的對峙局麵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局勢變得越來越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呼籲朝廷采取行動來緩解緊張局勢。然而,由於內閣大臣之間的權力鬥爭,這些呼籲並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
終於,在五月底的時候,南京朝廷決定派遣使者前往江北,與高傑的軍隊進行談判。這個決定雖然有些遲,但總算是邁出了一步。希望這次談判能夠化解矛盾,讓江北重新恢複平靜。
馬士英在五月十三日到了南京,他從駐地鳳陽經過淮安,沿著運河到了南京,這一路上肯定也了解了江北特別是揚州的情況。馬士英到了京城後,馬上就勸史可法去江北督軍,還說:“我治軍比較寬鬆,可能會打擾到老百姓。您在淮上威望很高,您要是能在外麵好好管理,我在裏麵指揮,肯定能成功的。”
揚州和南京就隔著一條江,幾天就能到。但是史可法在五月十六日離開南京後,並沒有直接去揚州高傑的軍營,而是在五月二十六日又奉旨去祭拜鳳、泗二陵。祭拜完二陵後,史可法才去揚州調解呢。
史可法處理爭端的主要策略是先取得高傑所部的信任,然後再去調和矛盾。不過這實際上就是在偏袒高傑啦。
六月十二日,史可法呈上了《報高傑兵移駐瓜州疏》,他在奏疏裏首先指出了今天揚州之亂的關鍵問題,就是士兵和百姓相互猜疑,揚州人堅決不讓高傑的部隊進城。高傑的部隊要進城,短期內是沒啥希望了。所以他就提議,最好把高傑的軍隊安排在揚州城外四十裏的瓜洲,理由是“瓜洲距離揚州隻有四十裏,是江都縣管轄的地方,駐紮在瓜洲就跟駐紮在揚州一樣,而且有城牆有水,可以自衛,日常生活也更方便。”
其實呢,瓜洲不僅有水有城,還是連接運河和長江的重要關卡,是明朝重要的漕運樞紐,高傑的部隊駐紮在瓜洲,更方便就近收取關稅。奏書呈上後,得到了南京方麵的肯定,高傑的軍隊就移駐瓜洲了,就這樣僵持了一個多月的揚州民變終於解決啦。這場民變的爆發和解決,跟弘光擁立前後的弘光政局可是緊密相關呢,民變之後帶來的影響,也深刻地影響了南京的政局。
揚州的民變最終在六月中旬隨著高傑軍隊移駐瓜洲就消停啦!不過呢,這事兒可沒那麽簡單,就像樹欲安靜而風不停一樣,揚州民變的處理方式與結果很快又引發了其他一連串的事兒——京口兵亂和土橋之役。
京口就是鎮江,那可是江防的要地呢!揚州民變剛解決,跟揚州就隔著一條江的京口又鬧騰起來了。
兵亂的兩邊呢,一邊是奉命跟著史可法北征,暫時住在京口的於永綬部,另一邊是浙江都司賈之奎帶領的浙兵。
這事兒的起因呢,是於永綬的部下在城裏低價搶了小孩兒賣的瓜,還把賣瓜童的臉給砍傷了,這可把老百姓給氣壞了,大家就一起揍他的兵,還把他們扔到江裏去了。後來,於永綬的士兵想報仇,要嚴懲鬧事的人,一查發現主要是浙兵。這下可好,本來就有矛盾的兩邊,因為這麽一件小事,一下子就變成了大麻煩!
這事兒發生在民變剛結束沒多久,朝廷對四鎮的寬大賞賜,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這次兵亂的發生。這一點從於部士兵的心態就能看出來,於部士兵在跟浙兵互相廝殺的時候還說呢:“四鎮靠殺人搶劫都能封伯,咱們怕啥!”你瞧,就是因為朝廷在江北尤其是揚州事件的處理上對四鎮太寬容了,引得其他軍隊紛紛效仿,這很快就成了京口兵亂爆發的一個導火索。
土橋之役是揚州民變結束後差不多三個月,也就是九月份初十日的時候,高傑和黃得功的部隊在揚州下屬的儀真縣的土橋打起來了。
起因是登萊總兵黃蜚要南調到蕪湖去防守長江,他的兵船從北往南走得經過運河到長江,可高傑的部隊民變之後就駐紮在瓜洲。瓜洲可是連接運河和長江的重要閘口,黃蜚怕自己的兵船被高傑扣下,就請求駐紮在儀真的黃得功能帶人去接應一下,以防萬一。
而黃得功本來就跟高傑因為爭奪揚州的事兒勢不兩立,所以黃得功收到黃蜚的信之後,就帶著三百騎兵親自從揚州去高郵接應。這事兒讓高傑知道了,他擔心黃得功有啥壞心思,一方麵派兵在路上埋伏黃得功,另一方麵又派將領去襲擊黃得功的駐地儀真。
雙方在土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黃得功剛到土橋,下馬準備休息,高傑的伏兵突然殺出,得功的馬瞬間被射死,他帶的三百人也全軍覆沒。黃得功拚命逃到大軍那裏,才僥幸逃脫。高傑的另一支部隊去偷襲儀真,結果因為行蹤暴露,在儀真城下吃了個大敗仗。
黃得功被這麽一偷襲,心裏那叫一個氣啊,一邊向朝廷告狀,一邊整頓軍隊,還放出話來,“要跟高傑決一死戰”。這下可好,剛剛穩定下來的江北局勢又變得緊張起來。
史可法趕緊派萬元吉去調解,可雙方誰也不肯讓步。最後,還是靠史可法在中間協商調停,才把事情解決了。黃得功的母親去世了,史可法去吊唁,趁機安慰他,還讓軍中的監紀應廷吉等人去高傑的營中勸說。高傑這才答應了史可法的要求,賠償了黃得功損失的三百匹戰馬。黃得功沒辦法,隻好接受了史可法的調停,黃、高二人的爭鬥這才暫時平息。
土橋之戰雖然是在揚州民變結束三個多月後才發生的,但高、黃二人的衝突其實早在幾個月前的揚州就已經埋下了禍根。當時,各位將領都想靠擁立之功進入揚州,高、黃二人就因為揚州打過一仗。高、黃二人早就結下了梁子,這次黃得功雖然是應黃蜚的請求來的,但高傑還是心裏犯嘀咕,結果就引發了這場新的仇殺事件。
不論是六月京口的戰亂,還是九月的土橋之戰,這背後啊,總是和揚州的民變有著或深或淺的關係。民變最後以對高傑軍隊的寬容處理告終,這可讓其他將領眼饞得很呢,同時也讓高傑的部下更加驕橫了。揚州現在雖然暫時安定了,可導致江北危機的矛盾還在呢,四鎮雖然已經劃分了防區,可各鎮之間的矛盾也沒解決。這場在弘光政權成立前後爆發的民變,把弘光政權的軟弱暴露無遺,也在更深層次上影響了弘光的政局。】
天幕之下,朱元璋長歎一聲,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感慨之情。作為一個曾經以江南地區為起點的開國皇帝,他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和了解。當年,他深知揚州所遭受的兵災有多麽嚴重,如今再次目睹揚州的動蕩局麵,讓他感到無比痛心。
“朕觀揚州民變至京口兵變,實乃亂世之兆。揚州民變,本為民眾之苦所激,然其背後之因,亦有弘光政權之軟弱與四鎮之矛盾。民變雖以寬容處之,然此非長治之策。高傑之軍驕橫,其他將領眼饞,此乃軍心不穩之象。四鎮雖分防區,然矛盾未解,日後恐生禍端。弘光政權初立,本應穩定局勢,安撫民心,然卻未能妥善處理民變,致其演變為京口兵變。此政權之無能,亦暴露無遺。”
朱元璋深深地歎了口氣,他明白這次揚州民變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騷亂,更是整個社會動蕩不安的表現。弘光政權剛剛建立,但已經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困境。四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而高傑的軍隊又過於驕橫跋扈,這使得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同時,弘光政權對於民變的處理方式也顯得軟弱無力,未能有效解決問題,反而導致了更大規模的衝突。
“朕昔年起義,深知民心之重要。若不得民心,政權必難長久。揚州民變至京口兵變,當為後世之戒,為政者當以民為本,方能長治久安。”朱元璋回憶起自己當年的經曆,他深知民心向背對於一個政權的重要性。隻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才能確保政權的穩固和長久。
他希望南明的後人能夠從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重視民生,關注民眾的疾苦,以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朱元璋抬頭望向遠方,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相信,隻要朱由崧以及南明的從政者始終將人民放在首位,關心他們的福祉,努力解決實際問題,就一定能夠贏得民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江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明廷的經濟中心和財富來源地,特別是在弘光南渡之後,其地位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將江北比作弘光政權的防護籬笆,那麽江南則可以被視為弘光政權的核心地帶。因此,如何維護江南地區的秩序穩定成為了弘光政權所麵臨的一大挑戰。
在弘光眼中,那些將領的南渡可能會給江南的穩定帶來嚴重影響。他擔憂這些將領一旦渡過長江,就會如在江北一般,各自占據一方勢力範圍,稱王稱霸,並肆意掠奪百姓財物。這種局麵不僅會破壞社會秩序,還會削弱弘光政權的統治力。此外,如果將領們在江南地區相互爭鬥,甚至可能引發內戰,進一步加劇局勢的混亂。因此,弘光必須采取措施來遏製這種趨勢,確保江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高、劉等將領在渡江的時候被大明水師攔住了,他們原本想要強行過江,但無奈對方實力強大,最終隻能灰溜溜地退回江北。而距離江南最近且最為繁華的江北之地,無疑就是揚州城了。
高傑的軍隊於四月二十八日抵達揚州城外,然而當他們請求入城時卻遭到了拒絕。於是,這些士兵們立刻開始在城外展開搶奪行動。在揚州當地的傳說中,將高傑包圍揚州的事件稱為\"高傑之亂\"。這個\"亂\"字可謂恰到好處,生動地描繪出甲申年間高傑軍隊在揚州城外的掠奪行徑。同時,它也反映了揚州百姓對此事的態度——這種肆意妄為的搶劫行為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軍隊搶劫範疇,更像是一場無視朝廷律法、近乎叛亂的舉動!
當高傑的軍隊和揚州城民在入城問題上僵持不下時,南京朝廷也在密切關注著江北的情況。江北可是南京的屏障,南京當然也知道江北穩定的重要性啦。
不過麻煩的是,南明政權剛剛成立,還有好多事情要處理呢,特別是內閣大臣之間權力分配的爭執。而這種爭執又影響了朝廷對江北事態的處理。所以從四月底高傑軍隊騷擾揚州到五月底這一個月的時間裏,南京朝廷一直沒辦法處理這次民變事件。
在這段時間裏,南京朝廷的官員們都很忙碌,但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江北的危機正在逐漸加劇。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在新政權中獲得更多的權力和地位,而不是解決眼前的實際問題。
與此同時,高傑的軍隊仍然試圖進入揚州城,但遭到了城民的強烈抵抗。雙方的對峙局麵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局勢變得越來越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呼籲朝廷采取行動來緩解緊張局勢。然而,由於內閣大臣之間的權力鬥爭,這些呼籲並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
終於,在五月底的時候,南京朝廷決定派遣使者前往江北,與高傑的軍隊進行談判。這個決定雖然有些遲,但總算是邁出了一步。希望這次談判能夠化解矛盾,讓江北重新恢複平靜。
馬士英在五月十三日到了南京,他從駐地鳳陽經過淮安,沿著運河到了南京,這一路上肯定也了解了江北特別是揚州的情況。馬士英到了京城後,馬上就勸史可法去江北督軍,還說:“我治軍比較寬鬆,可能會打擾到老百姓。您在淮上威望很高,您要是能在外麵好好管理,我在裏麵指揮,肯定能成功的。”
揚州和南京就隔著一條江,幾天就能到。但是史可法在五月十六日離開南京後,並沒有直接去揚州高傑的軍營,而是在五月二十六日又奉旨去祭拜鳳、泗二陵。祭拜完二陵後,史可法才去揚州調解呢。
史可法處理爭端的主要策略是先取得高傑所部的信任,然後再去調和矛盾。不過這實際上就是在偏袒高傑啦。
六月十二日,史可法呈上了《報高傑兵移駐瓜州疏》,他在奏疏裏首先指出了今天揚州之亂的關鍵問題,就是士兵和百姓相互猜疑,揚州人堅決不讓高傑的部隊進城。高傑的部隊要進城,短期內是沒啥希望了。所以他就提議,最好把高傑的軍隊安排在揚州城外四十裏的瓜洲,理由是“瓜洲距離揚州隻有四十裏,是江都縣管轄的地方,駐紮在瓜洲就跟駐紮在揚州一樣,而且有城牆有水,可以自衛,日常生活也更方便。”
其實呢,瓜洲不僅有水有城,還是連接運河和長江的重要關卡,是明朝重要的漕運樞紐,高傑的部隊駐紮在瓜洲,更方便就近收取關稅。奏書呈上後,得到了南京方麵的肯定,高傑的軍隊就移駐瓜洲了,就這樣僵持了一個多月的揚州民變終於解決啦。這場民變的爆發和解決,跟弘光擁立前後的弘光政局可是緊密相關呢,民變之後帶來的影響,也深刻地影響了南京的政局。
揚州的民變最終在六月中旬隨著高傑軍隊移駐瓜洲就消停啦!不過呢,這事兒可沒那麽簡單,就像樹欲安靜而風不停一樣,揚州民變的處理方式與結果很快又引發了其他一連串的事兒——京口兵亂和土橋之役。
京口就是鎮江,那可是江防的要地呢!揚州民變剛解決,跟揚州就隔著一條江的京口又鬧騰起來了。
兵亂的兩邊呢,一邊是奉命跟著史可法北征,暫時住在京口的於永綬部,另一邊是浙江都司賈之奎帶領的浙兵。
這事兒的起因呢,是於永綬的部下在城裏低價搶了小孩兒賣的瓜,還把賣瓜童的臉給砍傷了,這可把老百姓給氣壞了,大家就一起揍他的兵,還把他們扔到江裏去了。後來,於永綬的士兵想報仇,要嚴懲鬧事的人,一查發現主要是浙兵。這下可好,本來就有矛盾的兩邊,因為這麽一件小事,一下子就變成了大麻煩!
這事兒發生在民變剛結束沒多久,朝廷對四鎮的寬大賞賜,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這次兵亂的發生。這一點從於部士兵的心態就能看出來,於部士兵在跟浙兵互相廝殺的時候還說呢:“四鎮靠殺人搶劫都能封伯,咱們怕啥!”你瞧,就是因為朝廷在江北尤其是揚州事件的處理上對四鎮太寬容了,引得其他軍隊紛紛效仿,這很快就成了京口兵亂爆發的一個導火索。
土橋之役是揚州民變結束後差不多三個月,也就是九月份初十日的時候,高傑和黃得功的部隊在揚州下屬的儀真縣的土橋打起來了。
起因是登萊總兵黃蜚要南調到蕪湖去防守長江,他的兵船從北往南走得經過運河到長江,可高傑的部隊民變之後就駐紮在瓜洲。瓜洲可是連接運河和長江的重要閘口,黃蜚怕自己的兵船被高傑扣下,就請求駐紮在儀真的黃得功能帶人去接應一下,以防萬一。
而黃得功本來就跟高傑因為爭奪揚州的事兒勢不兩立,所以黃得功收到黃蜚的信之後,就帶著三百騎兵親自從揚州去高郵接應。這事兒讓高傑知道了,他擔心黃得功有啥壞心思,一方麵派兵在路上埋伏黃得功,另一方麵又派將領去襲擊黃得功的駐地儀真。
雙方在土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黃得功剛到土橋,下馬準備休息,高傑的伏兵突然殺出,得功的馬瞬間被射死,他帶的三百人也全軍覆沒。黃得功拚命逃到大軍那裏,才僥幸逃脫。高傑的另一支部隊去偷襲儀真,結果因為行蹤暴露,在儀真城下吃了個大敗仗。
黃得功被這麽一偷襲,心裏那叫一個氣啊,一邊向朝廷告狀,一邊整頓軍隊,還放出話來,“要跟高傑決一死戰”。這下可好,剛剛穩定下來的江北局勢又變得緊張起來。
史可法趕緊派萬元吉去調解,可雙方誰也不肯讓步。最後,還是靠史可法在中間協商調停,才把事情解決了。黃得功的母親去世了,史可法去吊唁,趁機安慰他,還讓軍中的監紀應廷吉等人去高傑的營中勸說。高傑這才答應了史可法的要求,賠償了黃得功損失的三百匹戰馬。黃得功沒辦法,隻好接受了史可法的調停,黃、高二人的爭鬥這才暫時平息。
土橋之戰雖然是在揚州民變結束三個多月後才發生的,但高、黃二人的衝突其實早在幾個月前的揚州就已經埋下了禍根。當時,各位將領都想靠擁立之功進入揚州,高、黃二人就因為揚州打過一仗。高、黃二人早就結下了梁子,這次黃得功雖然是應黃蜚的請求來的,但高傑還是心裏犯嘀咕,結果就引發了這場新的仇殺事件。
不論是六月京口的戰亂,還是九月的土橋之戰,這背後啊,總是和揚州的民變有著或深或淺的關係。民變最後以對高傑軍隊的寬容處理告終,這可讓其他將領眼饞得很呢,同時也讓高傑的部下更加驕橫了。揚州現在雖然暫時安定了,可導致江北危機的矛盾還在呢,四鎮雖然已經劃分了防區,可各鎮之間的矛盾也沒解決。這場在弘光政權成立前後爆發的民變,把弘光政權的軟弱暴露無遺,也在更深層次上影響了弘光的政局。】
天幕之下,朱元璋長歎一聲,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感慨之情。作為一個曾經以江南地區為起點的開國皇帝,他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和了解。當年,他深知揚州所遭受的兵災有多麽嚴重,如今再次目睹揚州的動蕩局麵,讓他感到無比痛心。
“朕觀揚州民變至京口兵變,實乃亂世之兆。揚州民變,本為民眾之苦所激,然其背後之因,亦有弘光政權之軟弱與四鎮之矛盾。民變雖以寬容處之,然此非長治之策。高傑之軍驕橫,其他將領眼饞,此乃軍心不穩之象。四鎮雖分防區,然矛盾未解,日後恐生禍端。弘光政權初立,本應穩定局勢,安撫民心,然卻未能妥善處理民變,致其演變為京口兵變。此政權之無能,亦暴露無遺。”
朱元璋深深地歎了口氣,他明白這次揚州民變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騷亂,更是整個社會動蕩不安的表現。弘光政權剛剛建立,但已經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困境。四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而高傑的軍隊又過於驕橫跋扈,這使得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同時,弘光政權對於民變的處理方式也顯得軟弱無力,未能有效解決問題,反而導致了更大規模的衝突。
“朕昔年起義,深知民心之重要。若不得民心,政權必難長久。揚州民變至京口兵變,當為後世之戒,為政者當以民為本,方能長治久安。”朱元璋回憶起自己當年的經曆,他深知民心向背對於一個政權的重要性。隻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才能確保政權的穩固和長久。
他希望南明的後人能夠從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重視民生,關注民眾的疾苦,以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朱元璋抬頭望向遠方,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相信,隻要朱由崧以及南明的從政者始終將人民放在首位,關心他們的福祉,努力解決實際問題,就一定能夠贏得民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