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馬士英殉國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 作者:老張061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錢謙益相對應的是,作為曾經備受爭議的閹黨成員馬士英,在被清軍抓住之後,卻如文天祥、史可法一樣拒絕投降而選擇了殉國,其行為可比錢謙益高尚得多。
雖然,我們無法因此而否定馬士英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承擔起南明首輔的重任,但這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畢竟,擁有能夠挽大廈於將傾這樣卓越才能的人在整個大明王朝中也是寥寥無幾,更何況他們都不處於明朝末年這個特殊時期呢?所以說,對於馬士英來說,他或許並非無能之輩,但在當時的局勢下,要想成功地擔任南明首輔一職,實在是難堪重任啊!
南京城破,大明的首都淪陷敵手,弘光朝廷也隨之覆滅。馬士英作為明朝末年的重要人物,他在曆史上留下了複雜而備受爭議的足跡。
馬士英逃離了南京,向南逃亡。他輾轉於浙江的杭州、紹興等地,試圖尋找新的據點和支持力量,以繼續與清軍對抗。然而,命運似乎對他不利。盡管他努力抵抗,但最終還是無法扭轉局勢,戰敗被俘。
據傳說,清兵對待馬士英的方式異常殘忍。他們剝去了他的皮,並用幹草填充其中,這種酷刑令人毛骨悚然。
馬士英的結局之所以會這樣,其實跟那些投降東林黨人脫不了關係。他們無法接受自己口中的奸臣,在南京失守後竟然沒有像他們這些所謂的\"忠臣\"一樣選擇投降,所以才會把南明滅亡的責任推到馬士英身上,並煽動清朝廷用朱元璋製定的懲罰貪官的刑罰來懲治馬士英。
但曆史終究是公平的,那些背叛國家和民族的人必定會被永遠地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百年之後,清朝廷設立了《貳臣錄》,將所有投降的官員都列入其中,而馬士英卻得到了重新的評價!
在南京城被攻破之後,發生了一件事情,更能體現出馬士英的氣節。當時,清軍統帥多鐸與堅決不肯投降的弘光朝禮部主事黃端伯有過一番對話。
當南京城淪陷後,那些曾經享受榮華富貴的官員們紛紛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有些人如第十代忻城伯趙之龍、錢謙益等人,為了自保,毫不猶豫地向敵人獻媚,甚至主動獻出城門,並引領著眾人投降;而另一些人則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則,寧死不屈。
黃端伯就是後者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深知自己所麵臨的危險,但依然堅定地站在了明朝的一邊。在得知趙之龍、錢謙益等人的背叛行為後,黃端伯憤怒不已。他決定用行動來表達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
於是,黃端伯毅然決然地走到城門上,親手寫下了\"大明禮部儀製司主事黃端伯不降\"這幾個大字。這一舉動不僅顯示出他個人的骨氣和勇氣,更是向世人宣告了他對於明朝的堅定信念。這種大義凜然的舉動無疑讓那些貪生怕死的投降者們相形見絀。
然而,這樣的舉動卻引來了清軍的注意。很快,黃端伯就被清軍逮捕。麵對敵人的審訊,他毫不畏懼,堅貞不屈。他的氣節令人敬佩,成為了那個動蕩時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在審訊室裏,多鐸怒不可遏,狠狠地拍打著桌子,震得桌上的物品都跳了起來。他瞪大雙眼,對著被審者怒吼道:“你覺得弘光皇帝是什麽樣的人?他值得你為他去死嗎?”
被審者黃端伯挺直了身子,毫不畏懼地大聲回應:“皇帝聖明!”
多鐸聽到這句話,心中不禁感到一絲詫異。但他並沒有放棄追問,繼續問道:“那麽馬士英,他又是什麽樣的人呢?”
黃端伯毫不猶豫地回答道:“馬士英,乃是忠臣也!”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仿佛對自己的判斷充滿了信心。
多鐸聽到這個回答,不禁又好氣又好笑,反問道:“馬士英分明是東林黨所指的大奸臣,怎麽能說是忠臣呢?”
黃端伯卻堅定地說道:“馬士英雖然被東林黨視為奸臣,但他在麵對清兵時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決心。他選擇了堅守自己的信仰,寧死不屈,堅決抵抗清兵。這種精神正是一個忠臣所應具備的品質。因此,我認為馬士英是一個忠臣。”
說著,黃端伯還伸出手指向一旁那些已經剃發易服的趙之龍、錢謙益等人,憤怒地說:“而這些人則是貪生怕死之徒,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惜背叛朝廷,投降於清兵。他們的行為完全違背了忠義之道,是真正不忠不孝之人。相比之下,馬士英更顯得高尚和偉大。”
多鐸聽後,陷入了沉思之中。他開始重新審視馬士英這個人,並意識到忠臣與奸臣之間的界限並非那麽簡單。然而,作為勝利者的一方,他不能輕易改變自己的立場。於是,他決定將黃端伯處死,以維護自己的權威和統治地位。
黃端伯在臨刑前仍然保持著堅定的信念,他毫不畏懼死亡,坦然麵對命運的安排。最終,他以壯烈犧牲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馬士英的評價!】
*********
“忻城伯?朕這一朝好像並沒有聽說過有什麽忻城伯啊,恐怕是靖難的功臣吧。”洪武大帝朱元璋皺起眉頭思索片刻後,搖了搖頭,便不再去想這個爵位了。
而在另一個時空中,明宣宗卻緊盯著才剛剛第二代襲爵的忻城伯趙榮,一時之間竟不知該說些什麽才好。
最終,他隻能無奈地安慰著跪在那裏請罪的趙榮道:“那都是第十代子孫了,朕又怎能怪罪你呢?若真要怪罪下來,朕豈不是還要先質問一下自己為何會養出如此不孝之子!”說話間,明宣宗眼神犀利地盯著自己的長子朱祈鎮,仿佛要將他看穿一般。
與此同時,在其他時空裏,凡是聽到天幕之中所說的話的忻城伯們,無一不麵色凝重,心中暗自感歎。
每一代忻城伯都決定要告誡自己的後代,教育他們要忠君愛國,絕不可做出如趙之龍這般不忠不孝之事。一旦發現有類似的情況,應當立刻自絕於家族,以免給家族帶來恥辱。
*********
“好啊,好啊,我馬士英不負大明!我就是馬士英,以後誰再敢罵我是閹黨,這個名聲我馬某認了!”此時,萬曆時空已然來到了四十六年,而馬士英需得等到次年方能考中進士。
方才,他目睹天幕中南明的畫麵不斷演繹著,馬士英似乎成了一個反派人物。甚至連他自己也開始懷疑是否還有必要參加明年的進士考試。然而,那句慷慨激昂的殉國之辭,卻如同一枚免罪金牌般,瞬間讓馬士英煥發出勃勃生機。東林也罷,閹黨也罷,至少在國家麵臨生死存亡之際,他的立場堅定無疑。
此時此刻,萬曆四十四年考中的進士阮大铖心中充滿了糾結和矛盾。一方麵,他渴望天幕能夠給予他一個與馬士英相同的殉國結局,這樣一來,他便無需再懼怕所謂的“閹黨”這一恥辱的稱號了;另一方麵,他又擔心自己會像錢謙益那樣說出“水太冷”這種話,那將成為他一生的恥辱。想到這裏,阮大铖甚至覺得,與其將來遭受如此屈辱,不如現在就投身河中自盡。
然而,就在他內心掙紮的時候,突然有一個聲音從背後傳來:“阮大人!”這突如其來的呼喊打斷了阮大铖的思緒,他不禁回頭望去,隻見一名年輕人正急匆匆地向他指著天幕,顯然此時又講到了他阮大铖。
【馬士英和錢謙益這樣的對比讓人不禁感歎:有時候所謂的正人君子在關鍵時刻未必能堅守氣節,而那些被世人輕視的反麵人物反而可能會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壯舉。
不過正如東林之中既有殉國的史可法,也有投降的錢謙益一樣。
被稱為閹黨的阮大铖也沒如馬士英一樣殉國,而同錢謙益一樣選擇了投降。
隻是他的運氣可比錢謙益差遠了,不到一年就病死了在去仙霞關勸降的路上。
而隨著弘光政權的滅亡,南明反抗的烽火不僅沒有熄滅,反而越燃越烈,忠於明朝的軍隊又推出了唐王、桂王先後繼位,而失去了江左四鎮、左良玉之流,新組建的明朝軍隊發揮出了出乎意料的戰鬥力,入關以來號稱滿不可敵的滿清八旗名王勁旅們一時窮於應付……】
雖然,我們無法因此而否定馬士英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承擔起南明首輔的重任,但這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畢竟,擁有能夠挽大廈於將傾這樣卓越才能的人在整個大明王朝中也是寥寥無幾,更何況他們都不處於明朝末年這個特殊時期呢?所以說,對於馬士英來說,他或許並非無能之輩,但在當時的局勢下,要想成功地擔任南明首輔一職,實在是難堪重任啊!
南京城破,大明的首都淪陷敵手,弘光朝廷也隨之覆滅。馬士英作為明朝末年的重要人物,他在曆史上留下了複雜而備受爭議的足跡。
馬士英逃離了南京,向南逃亡。他輾轉於浙江的杭州、紹興等地,試圖尋找新的據點和支持力量,以繼續與清軍對抗。然而,命運似乎對他不利。盡管他努力抵抗,但最終還是無法扭轉局勢,戰敗被俘。
據傳說,清兵對待馬士英的方式異常殘忍。他們剝去了他的皮,並用幹草填充其中,這種酷刑令人毛骨悚然。
馬士英的結局之所以會這樣,其實跟那些投降東林黨人脫不了關係。他們無法接受自己口中的奸臣,在南京失守後竟然沒有像他們這些所謂的\"忠臣\"一樣選擇投降,所以才會把南明滅亡的責任推到馬士英身上,並煽動清朝廷用朱元璋製定的懲罰貪官的刑罰來懲治馬士英。
但曆史終究是公平的,那些背叛國家和民族的人必定會被永遠地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百年之後,清朝廷設立了《貳臣錄》,將所有投降的官員都列入其中,而馬士英卻得到了重新的評價!
在南京城被攻破之後,發生了一件事情,更能體現出馬士英的氣節。當時,清軍統帥多鐸與堅決不肯投降的弘光朝禮部主事黃端伯有過一番對話。
當南京城淪陷後,那些曾經享受榮華富貴的官員們紛紛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有些人如第十代忻城伯趙之龍、錢謙益等人,為了自保,毫不猶豫地向敵人獻媚,甚至主動獻出城門,並引領著眾人投降;而另一些人則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則,寧死不屈。
黃端伯就是後者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深知自己所麵臨的危險,但依然堅定地站在了明朝的一邊。在得知趙之龍、錢謙益等人的背叛行為後,黃端伯憤怒不已。他決定用行動來表達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
於是,黃端伯毅然決然地走到城門上,親手寫下了\"大明禮部儀製司主事黃端伯不降\"這幾個大字。這一舉動不僅顯示出他個人的骨氣和勇氣,更是向世人宣告了他對於明朝的堅定信念。這種大義凜然的舉動無疑讓那些貪生怕死的投降者們相形見絀。
然而,這樣的舉動卻引來了清軍的注意。很快,黃端伯就被清軍逮捕。麵對敵人的審訊,他毫不畏懼,堅貞不屈。他的氣節令人敬佩,成為了那個動蕩時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在審訊室裏,多鐸怒不可遏,狠狠地拍打著桌子,震得桌上的物品都跳了起來。他瞪大雙眼,對著被審者怒吼道:“你覺得弘光皇帝是什麽樣的人?他值得你為他去死嗎?”
被審者黃端伯挺直了身子,毫不畏懼地大聲回應:“皇帝聖明!”
多鐸聽到這句話,心中不禁感到一絲詫異。但他並沒有放棄追問,繼續問道:“那麽馬士英,他又是什麽樣的人呢?”
黃端伯毫不猶豫地回答道:“馬士英,乃是忠臣也!”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仿佛對自己的判斷充滿了信心。
多鐸聽到這個回答,不禁又好氣又好笑,反問道:“馬士英分明是東林黨所指的大奸臣,怎麽能說是忠臣呢?”
黃端伯卻堅定地說道:“馬士英雖然被東林黨視為奸臣,但他在麵對清兵時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決心。他選擇了堅守自己的信仰,寧死不屈,堅決抵抗清兵。這種精神正是一個忠臣所應具備的品質。因此,我認為馬士英是一個忠臣。”
說著,黃端伯還伸出手指向一旁那些已經剃發易服的趙之龍、錢謙益等人,憤怒地說:“而這些人則是貪生怕死之徒,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惜背叛朝廷,投降於清兵。他們的行為完全違背了忠義之道,是真正不忠不孝之人。相比之下,馬士英更顯得高尚和偉大。”
多鐸聽後,陷入了沉思之中。他開始重新審視馬士英這個人,並意識到忠臣與奸臣之間的界限並非那麽簡單。然而,作為勝利者的一方,他不能輕易改變自己的立場。於是,他決定將黃端伯處死,以維護自己的權威和統治地位。
黃端伯在臨刑前仍然保持著堅定的信念,他毫不畏懼死亡,坦然麵對命運的安排。最終,他以壯烈犧牲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馬士英的評價!】
*********
“忻城伯?朕這一朝好像並沒有聽說過有什麽忻城伯啊,恐怕是靖難的功臣吧。”洪武大帝朱元璋皺起眉頭思索片刻後,搖了搖頭,便不再去想這個爵位了。
而在另一個時空中,明宣宗卻緊盯著才剛剛第二代襲爵的忻城伯趙榮,一時之間竟不知該說些什麽才好。
最終,他隻能無奈地安慰著跪在那裏請罪的趙榮道:“那都是第十代子孫了,朕又怎能怪罪你呢?若真要怪罪下來,朕豈不是還要先質問一下自己為何會養出如此不孝之子!”說話間,明宣宗眼神犀利地盯著自己的長子朱祈鎮,仿佛要將他看穿一般。
與此同時,在其他時空裏,凡是聽到天幕之中所說的話的忻城伯們,無一不麵色凝重,心中暗自感歎。
每一代忻城伯都決定要告誡自己的後代,教育他們要忠君愛國,絕不可做出如趙之龍這般不忠不孝之事。一旦發現有類似的情況,應當立刻自絕於家族,以免給家族帶來恥辱。
*********
“好啊,好啊,我馬士英不負大明!我就是馬士英,以後誰再敢罵我是閹黨,這個名聲我馬某認了!”此時,萬曆時空已然來到了四十六年,而馬士英需得等到次年方能考中進士。
方才,他目睹天幕中南明的畫麵不斷演繹著,馬士英似乎成了一個反派人物。甚至連他自己也開始懷疑是否還有必要參加明年的進士考試。然而,那句慷慨激昂的殉國之辭,卻如同一枚免罪金牌般,瞬間讓馬士英煥發出勃勃生機。東林也罷,閹黨也罷,至少在國家麵臨生死存亡之際,他的立場堅定無疑。
此時此刻,萬曆四十四年考中的進士阮大铖心中充滿了糾結和矛盾。一方麵,他渴望天幕能夠給予他一個與馬士英相同的殉國結局,這樣一來,他便無需再懼怕所謂的“閹黨”這一恥辱的稱號了;另一方麵,他又擔心自己會像錢謙益那樣說出“水太冷”這種話,那將成為他一生的恥辱。想到這裏,阮大铖甚至覺得,與其將來遭受如此屈辱,不如現在就投身河中自盡。
然而,就在他內心掙紮的時候,突然有一個聲音從背後傳來:“阮大人!”這突如其來的呼喊打斷了阮大铖的思緒,他不禁回頭望去,隻見一名年輕人正急匆匆地向他指著天幕,顯然此時又講到了他阮大铖。
【馬士英和錢謙益這樣的對比讓人不禁感歎:有時候所謂的正人君子在關鍵時刻未必能堅守氣節,而那些被世人輕視的反麵人物反而可能會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壯舉。
不過正如東林之中既有殉國的史可法,也有投降的錢謙益一樣。
被稱為閹黨的阮大铖也沒如馬士英一樣殉國,而同錢謙益一樣選擇了投降。
隻是他的運氣可比錢謙益差遠了,不到一年就病死了在去仙霞關勸降的路上。
而隨著弘光政權的滅亡,南明反抗的烽火不僅沒有熄滅,反而越燃越烈,忠於明朝的軍隊又推出了唐王、桂王先後繼位,而失去了江左四鎮、左良玉之流,新組建的明朝軍隊發揮出了出乎意料的戰鬥力,入關以來號稱滿不可敵的滿清八旗名王勁旅們一時窮於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