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戰略大師洪承疇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 作者:老張061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時,由於剃發令引發的矛盾日益加劇,使得江南地區的民眾紛紛奮起反抗。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隆武和魯監國卻因內部紛爭陷入了混亂局麵,錯失了反擊的絕佳機會。與此同時,滿清攝政王多爾兗察覺到局勢變化,毅然決定派遣洪承疇這位戰略高手前往南京,以替代他的親弟弟多鐸。
洪承疇對明朝情況了如指掌,被視為\"明末清初的戰略大師\"。麵對如此強敵,南明隆武與魯監國兩個政權迅速陷入困境,最終走向衰敗。
洪承疇,表字彥演,別號亨九,乃是福建泉州人士。他於萬曆四十四年考中進士。崇禎年間,曾擔任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以及兵部尚書等要職,負責統率河南、山西、陝西和湖廣等地的軍事事務,成功擊敗並生擒了高迎祥,還打得李自成隻剩下十八騎逃入商洛山中幾乎淪為土匪。
洪承疇堪稱崇禎朝為數不多的傑出戰略天才。甚至有人斷言,如果當初崇禎沒有在洪承疇剛剛獲得對農民軍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成果時,迫不及待地將他調離到遼西地區,那麽或許崇禎就無需選擇上吊自盡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了。】
“又是一個萬曆四十四年進士!”萬曆皇帝看著眼前的洪承疇,心中不禁感歎。洪承疇與錢謙益一同跪在冰冷的石板上,洪承疇是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進士出身。
萬曆皇帝凝視著洪承疇,心中思索著:“崇禎對他可謂不薄,為何他最終還是投降了滿清?”對於這位曾經的明朝官員,萬曆皇帝感到十分失望和疑惑。然而,他已不再糾結於二三十年後的事情,畢竟無法改變曆史的進程。此刻,他更關心的是如何應對當下的局勢。
看著跪在地上的兩人,萬曆皇帝心中湧起一股無奈之情。他意識到自己作為皇帝,在處理國家大事時麵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而麵對這些曾背叛過明朝的臣子,他需要冷靜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享九看來也做了不忠不孝之人啊!”福建泉州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看著天幕,一口鮮血強忍著沒有吐出來。
這個孩子是他親眼看著成大的,洪承疇因家境貧寒,十一歲就輟學回家,每天都要幫助母親製作豆幹。每當天還沒亮的時候,他就得挑著擔子去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豆幹。而那時的洪啟胤則在水溝館辦村學,當洪承疇賣完豆幹後,他常常會在學館外聽先生講課,並幫助其他學生作對子。
洪啟胤注意到這個孩子身上有著一種特別的天賦和非凡的抱負。於是,他決定免費收這個同宗的孩子為徒,讓他重新回到學校接受教育。從那以後,洪承疇便開始跟隨洪啟胤學習,並展現出了出色的才能。他勤奮刻苦、聰明好學,很快就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洪承疇自小就非常刻苦,勤奮好學,每天都會花費大量時間閱讀各種書籍。其中,洪啟胤收藏的《史記》、《資治通鑒》、《三國誌》和《孫子兵法》等珍貴典籍,更是成為了洪承疇最常借閱的對象。這些書中蘊含著深邃的智慧和策略,讓洪承疇對曆史興衰、政治權謀以及軍事戰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洪承疇自幼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才智與抱負,他對國家治理和世界局勢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渴望能夠施展才華,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洪啟胤作為他的老師,對於這位學生的努力和天賦深感欣慰,時常給予他鼓勵和指導。洪啟胤甚至在洪承疇的一篇文章中寫下了\"家駒千裏,國石萬鈞\"的高度評價,這無疑是對洪承疇才能的肯定和期待。
然而,如今看來,洪啟胤懊悔不已,恨不得給自己幾記響亮的耳光。因為當初他如此器重並看好的洪承疇,最終卻走上了一條背叛明朝的道路,辜負了他的期望和信任。
【崇禎十三年,即公元1640年,這一年注定要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經過深思熟慮,終於確定了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築城義州,並在此屯田以圍困錦州,最終迫使滿清的大敵祖大壽投降。這個決策無疑給明朝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畢竟這個祖大壽所代表的關寧軍,至從袁崇煥被殺後,就跟朝廷離了心,一旦降了清,那麽明朝在滿清麵前可就隻剩下山海關一道防線了。
時間來到三月,皇太極開始付諸實踐,積極推進築城和屯田計劃。而此時,明朝皇帝崇禎也意識到了局勢的嚴峻性,緊急召見了洪承疇,希望他能給出應對之策。
洪承疇在接到召見後,迅速趕到皇宮,向崇禎皇帝闡述了自己精心策劃的戰略方案。他建議部署吳三桂、劉肇基等一萬名官兵分別駐守在鬆山和杏山,同時派遣他自己率領的一萬五千四百名官兵鎮守在前屯衛和中後所之間。此外,還安排了一萬六千名駐防薊州的官兵分布在中協四路、東協建昌和冷口以及兩協牆路之界。最後,讓山海和永平撫臣朱國棟駐守山海關,鎮臣馬科則負責防守中後所和前屯衛。
崇禎皇帝對洪承疇的戰略對策表示高度讚賞,並將其與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韓琦、範仲淹相提並論。這一評價充分顯示了崇禎對洪承疇能力的信任和肯定。
然而,盡管洪承疇的戰略看似無懈可擊,但曆史的發展卻充滿了變數和不確定性。而這個最大的變數就是當初信任他的崇禎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更喜歡對手下的大將胡亂指揮。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駐紮寧遠的洪承疇接到聖旨,讓他迅速救援被圍困的錦州城。洪承疇深知此時出兵並非明智之舉,但皇命難違,隻得匆忙調集各路軍隊前往錦州。
洪承疇調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山海關總兵馬科、密雲總兵唐通各率所部來援,加上其麾下本來就有的寧遠總兵吳三桂、遼東總兵王廷臣、東協總兵曹變蛟、援剿總兵白廣恩,共計八總兵十三萬大軍。這些軍隊來自不同的地區,彼此之間缺乏默契和配合。而且,由於時間倉促,軍隊的物資準備也不充分。但洪承疇還是帶著這支龐大的軍隊踏上了征程,希望能夠解錦州之圍。
時間來到了三月下旬,此時的錦州外城已經被清兵攻破,整個城池已經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態,形勢變得異常嚴峻。
而到了四月下旬的時候,洪承疇采取了逐步推進的戰略戰術,他率領著明軍一步步向錦州城下逼近。在這個過程中,一向以野戰無敵著稱的滿清八旗軍卻屢屢戰敗。
洪承疇不斷建立營地,並且在戰鬥中堅守陣地,同時也取得了數十次小規模勝利。麵對如此局麵,就連皇太極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甚至考慮放棄圍困錦州的計劃。
但是,此時的崇禎皇帝已經被洪承疇的輝煌戰績衝昏了頭腦,完全忘記了謹慎行事的重要性。在七月份的時候,他突然改變了態度,強硬地要求洪承疇采取速戰速決的策略,盡快結束這場戰爭。然而,洪承疇心裏清楚得很,盡管他手握十三萬大軍,但要與滿清八旗軍展開野外戰鬥,他們的優勢並不明顯。如果硬著頭皮出兵,結果必然會像安史之亂中的潼關之戰那樣,哥舒翰帶領的軍隊全軍覆沒。可惜的是,洪承疇和當年的哥舒翰一樣,麵對崇禎皇帝的命令,根本無法拒絕。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舉行了莊嚴的誓師儀式。他手下的八位總兵率領的十三萬大軍中,有六萬人由他親自率領作為先鋒部隊,其餘的則作為後續力量跟進。最終,這支龐大的軍隊集結在了錦州城外的鬆山城附近,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公元 1639 年,即明朝崇禎十二年,也是清朝崇德四年的八月十四日,皇太極在得到明援兵已經到達的消息後,親自率領著滿清全國的十二萬大軍,氣勢洶洶地從盛京火速趕來。他們在鬆山和杏山之間安營紮寨,並將軍隊部署在明軍的南麵。此刻,麵對這樣的局麵,已經沒有退路可言的洪承疇毅然決然地主張與敵人決一死戰,但其他各部總兵官卻主張向南撤退。最終經過集體商議,決定選擇背山突圍。
然而,這場戰鬥異常激烈,從八月二十一日開始,一直持續到二十六日,明軍遭遇了慘敗。洪承疇以及未能成功突圍的兩名總兵王廷臣、曹變蛟和遼東巡撫丘民仰等人都被困在了鬆山城內。
時間來到崇禎十五年(1642 年)正月,洪承疇聽聞朝廷的援軍已經抵達,於是他再次派遣六千名士兵出城夜襲,但不幸的是,這一次行動也以失敗告終。此後,鬆山一直處於被圍困的狀態長達半年之久,城中的糧食已經消耗殆盡。鬆山的副將夏成德暗中與清軍勾結,表示願意用自己的兒子夏舒作為人質,請求投降。
二月十八日夜,清軍按照約定發起夜襲。第二天清晨,鬆山城淪陷,包括洪承疇在內的眾多文武官員都成為俘虜。除了主動投降的夏成德以及洪承疇和祖大樂之外,其餘明朝官員均被當場處決。洪承疇被俘二十天後,被圍困三年之久的錦州守將祖大壽終於走出錦州內城,率領眾人出城投降。
至此,明軍的關寧錦防線中錦州防線已不複存在。這場戰役無疑加快了明王朝的覆滅速度。】
“唉,崇禎這個孩子啊……”老朱歎息著搖了搖頭,心中五味雜陳。盡管他知道崇禎並非一個稱職的皇帝,但回想起之前對他的評價,又覺得不能完全怪罪於他。畢竟,造成明朝衰落的原因錯綜複雜,而其中最大的責任似乎應該歸咎於他那不靠譜的爺爺——萬曆皇帝。
老朱暗自思忖:“看來這個洪承疇是投降了,但實際上也怪不得他。如果不是崇禎帝催促他進兵,或許局麵不會如此糟糕。要知道,當時我大明仍擁有十三萬大軍,隻要運用得當,不僅可以阻止滿清入關,甚至能夠輕易地剿滅李自成。可惜啊……”
另一時空的萬曆皇帝沉默片刻後,緩緩開口道:“把洪承疇扶起來吧。”兩名侍衛聞聲而動,小心翼翼地將洪承疇扶起。接著,萬曆皇帝如恩賜般地宣布:“朕決定,特升洪承疇一級官職,調往兵部任職。”這個突如其來的舉動讓滿朝文武大為驚訝,紛紛讚歎皇帝英明決斷、仁慈寬厚。
洪承疇對明朝情況了如指掌,被視為\"明末清初的戰略大師\"。麵對如此強敵,南明隆武與魯監國兩個政權迅速陷入困境,最終走向衰敗。
洪承疇,表字彥演,別號亨九,乃是福建泉州人士。他於萬曆四十四年考中進士。崇禎年間,曾擔任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以及兵部尚書等要職,負責統率河南、山西、陝西和湖廣等地的軍事事務,成功擊敗並生擒了高迎祥,還打得李自成隻剩下十八騎逃入商洛山中幾乎淪為土匪。
洪承疇堪稱崇禎朝為數不多的傑出戰略天才。甚至有人斷言,如果當初崇禎沒有在洪承疇剛剛獲得對農民軍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成果時,迫不及待地將他調離到遼西地區,那麽或許崇禎就無需選擇上吊自盡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了。】
“又是一個萬曆四十四年進士!”萬曆皇帝看著眼前的洪承疇,心中不禁感歎。洪承疇與錢謙益一同跪在冰冷的石板上,洪承疇是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進士出身。
萬曆皇帝凝視著洪承疇,心中思索著:“崇禎對他可謂不薄,為何他最終還是投降了滿清?”對於這位曾經的明朝官員,萬曆皇帝感到十分失望和疑惑。然而,他已不再糾結於二三十年後的事情,畢竟無法改變曆史的進程。此刻,他更關心的是如何應對當下的局勢。
看著跪在地上的兩人,萬曆皇帝心中湧起一股無奈之情。他意識到自己作為皇帝,在處理國家大事時麵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而麵對這些曾背叛過明朝的臣子,他需要冷靜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享九看來也做了不忠不孝之人啊!”福建泉州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看著天幕,一口鮮血強忍著沒有吐出來。
這個孩子是他親眼看著成大的,洪承疇因家境貧寒,十一歲就輟學回家,每天都要幫助母親製作豆幹。每當天還沒亮的時候,他就得挑著擔子去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豆幹。而那時的洪啟胤則在水溝館辦村學,當洪承疇賣完豆幹後,他常常會在學館外聽先生講課,並幫助其他學生作對子。
洪啟胤注意到這個孩子身上有著一種特別的天賦和非凡的抱負。於是,他決定免費收這個同宗的孩子為徒,讓他重新回到學校接受教育。從那以後,洪承疇便開始跟隨洪啟胤學習,並展現出了出色的才能。他勤奮刻苦、聰明好學,很快就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洪承疇自小就非常刻苦,勤奮好學,每天都會花費大量時間閱讀各種書籍。其中,洪啟胤收藏的《史記》、《資治通鑒》、《三國誌》和《孫子兵法》等珍貴典籍,更是成為了洪承疇最常借閱的對象。這些書中蘊含著深邃的智慧和策略,讓洪承疇對曆史興衰、政治權謀以及軍事戰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洪承疇自幼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才智與抱負,他對國家治理和世界局勢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渴望能夠施展才華,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洪啟胤作為他的老師,對於這位學生的努力和天賦深感欣慰,時常給予他鼓勵和指導。洪啟胤甚至在洪承疇的一篇文章中寫下了\"家駒千裏,國石萬鈞\"的高度評價,這無疑是對洪承疇才能的肯定和期待。
然而,如今看來,洪啟胤懊悔不已,恨不得給自己幾記響亮的耳光。因為當初他如此器重並看好的洪承疇,最終卻走上了一條背叛明朝的道路,辜負了他的期望和信任。
【崇禎十三年,即公元1640年,這一年注定要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經過深思熟慮,終於確定了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築城義州,並在此屯田以圍困錦州,最終迫使滿清的大敵祖大壽投降。這個決策無疑給明朝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畢竟這個祖大壽所代表的關寧軍,至從袁崇煥被殺後,就跟朝廷離了心,一旦降了清,那麽明朝在滿清麵前可就隻剩下山海關一道防線了。
時間來到三月,皇太極開始付諸實踐,積極推進築城和屯田計劃。而此時,明朝皇帝崇禎也意識到了局勢的嚴峻性,緊急召見了洪承疇,希望他能給出應對之策。
洪承疇在接到召見後,迅速趕到皇宮,向崇禎皇帝闡述了自己精心策劃的戰略方案。他建議部署吳三桂、劉肇基等一萬名官兵分別駐守在鬆山和杏山,同時派遣他自己率領的一萬五千四百名官兵鎮守在前屯衛和中後所之間。此外,還安排了一萬六千名駐防薊州的官兵分布在中協四路、東協建昌和冷口以及兩協牆路之界。最後,讓山海和永平撫臣朱國棟駐守山海關,鎮臣馬科則負責防守中後所和前屯衛。
崇禎皇帝對洪承疇的戰略對策表示高度讚賞,並將其與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韓琦、範仲淹相提並論。這一評價充分顯示了崇禎對洪承疇能力的信任和肯定。
然而,盡管洪承疇的戰略看似無懈可擊,但曆史的發展卻充滿了變數和不確定性。而這個最大的變數就是當初信任他的崇禎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更喜歡對手下的大將胡亂指揮。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駐紮寧遠的洪承疇接到聖旨,讓他迅速救援被圍困的錦州城。洪承疇深知此時出兵並非明智之舉,但皇命難違,隻得匆忙調集各路軍隊前往錦州。
洪承疇調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山海關總兵馬科、密雲總兵唐通各率所部來援,加上其麾下本來就有的寧遠總兵吳三桂、遼東總兵王廷臣、東協總兵曹變蛟、援剿總兵白廣恩,共計八總兵十三萬大軍。這些軍隊來自不同的地區,彼此之間缺乏默契和配合。而且,由於時間倉促,軍隊的物資準備也不充分。但洪承疇還是帶著這支龐大的軍隊踏上了征程,希望能夠解錦州之圍。
時間來到了三月下旬,此時的錦州外城已經被清兵攻破,整個城池已經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態,形勢變得異常嚴峻。
而到了四月下旬的時候,洪承疇采取了逐步推進的戰略戰術,他率領著明軍一步步向錦州城下逼近。在這個過程中,一向以野戰無敵著稱的滿清八旗軍卻屢屢戰敗。
洪承疇不斷建立營地,並且在戰鬥中堅守陣地,同時也取得了數十次小規模勝利。麵對如此局麵,就連皇太極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甚至考慮放棄圍困錦州的計劃。
但是,此時的崇禎皇帝已經被洪承疇的輝煌戰績衝昏了頭腦,完全忘記了謹慎行事的重要性。在七月份的時候,他突然改變了態度,強硬地要求洪承疇采取速戰速決的策略,盡快結束這場戰爭。然而,洪承疇心裏清楚得很,盡管他手握十三萬大軍,但要與滿清八旗軍展開野外戰鬥,他們的優勢並不明顯。如果硬著頭皮出兵,結果必然會像安史之亂中的潼關之戰那樣,哥舒翰帶領的軍隊全軍覆沒。可惜的是,洪承疇和當年的哥舒翰一樣,麵對崇禎皇帝的命令,根本無法拒絕。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舉行了莊嚴的誓師儀式。他手下的八位總兵率領的十三萬大軍中,有六萬人由他親自率領作為先鋒部隊,其餘的則作為後續力量跟進。最終,這支龐大的軍隊集結在了錦州城外的鬆山城附近,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公元 1639 年,即明朝崇禎十二年,也是清朝崇德四年的八月十四日,皇太極在得到明援兵已經到達的消息後,親自率領著滿清全國的十二萬大軍,氣勢洶洶地從盛京火速趕來。他們在鬆山和杏山之間安營紮寨,並將軍隊部署在明軍的南麵。此刻,麵對這樣的局麵,已經沒有退路可言的洪承疇毅然決然地主張與敵人決一死戰,但其他各部總兵官卻主張向南撤退。最終經過集體商議,決定選擇背山突圍。
然而,這場戰鬥異常激烈,從八月二十一日開始,一直持續到二十六日,明軍遭遇了慘敗。洪承疇以及未能成功突圍的兩名總兵王廷臣、曹變蛟和遼東巡撫丘民仰等人都被困在了鬆山城內。
時間來到崇禎十五年(1642 年)正月,洪承疇聽聞朝廷的援軍已經抵達,於是他再次派遣六千名士兵出城夜襲,但不幸的是,這一次行動也以失敗告終。此後,鬆山一直處於被圍困的狀態長達半年之久,城中的糧食已經消耗殆盡。鬆山的副將夏成德暗中與清軍勾結,表示願意用自己的兒子夏舒作為人質,請求投降。
二月十八日夜,清軍按照約定發起夜襲。第二天清晨,鬆山城淪陷,包括洪承疇在內的眾多文武官員都成為俘虜。除了主動投降的夏成德以及洪承疇和祖大樂之外,其餘明朝官員均被當場處決。洪承疇被俘二十天後,被圍困三年之久的錦州守將祖大壽終於走出錦州內城,率領眾人出城投降。
至此,明軍的關寧錦防線中錦州防線已不複存在。這場戰役無疑加快了明王朝的覆滅速度。】
“唉,崇禎這個孩子啊……”老朱歎息著搖了搖頭,心中五味雜陳。盡管他知道崇禎並非一個稱職的皇帝,但回想起之前對他的評價,又覺得不能完全怪罪於他。畢竟,造成明朝衰落的原因錯綜複雜,而其中最大的責任似乎應該歸咎於他那不靠譜的爺爺——萬曆皇帝。
老朱暗自思忖:“看來這個洪承疇是投降了,但實際上也怪不得他。如果不是崇禎帝催促他進兵,或許局麵不會如此糟糕。要知道,當時我大明仍擁有十三萬大軍,隻要運用得當,不僅可以阻止滿清入關,甚至能夠輕易地剿滅李自成。可惜啊……”
另一時空的萬曆皇帝沉默片刻後,緩緩開口道:“把洪承疇扶起來吧。”兩名侍衛聞聲而動,小心翼翼地將洪承疇扶起。接著,萬曆皇帝如恩賜般地宣布:“朕決定,特升洪承疇一級官職,調往兵部任職。”這個突如其來的舉動讓滿朝文武大為驚訝,紛紛讚歎皇帝英明決斷、仁慈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