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南明最後的風骨1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 作者:老張061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永曆元年(公元 1647 年)八月下旬,剛剛經曆了一場驚心動魄內戰的永曆帝,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此前,紹武帝不幸被李成棟率領的大軍所剿滅,這讓本就風雨飄搖的南明政權更是雪上加霜。而此刻,永曆帝不得不帶著殘餘的部眾,匆匆逃離廣東,一路奔波,最終又回到了廣西這片土地。
隨著清軍勢如破竹地攻占廣東,整個東南沿海地區盡數落入大清的掌控之中。曾經繁華熱鬧的都市如今已成為滿清鐵騎的天下,南明殘部隻能被迫退居到貧瘠荒涼的西南邊陲,苟延殘喘。
然而,清軍占領廣東之後,卻如同在江南一般,推行起那令人切齒痛恨的剃發令政策。這一政策猶如一把鋒利的匕首,無情地刺痛著每一個廣東漢人的心靈。麵對如此蠻橫無理的要求,英勇不屈的廣東民眾紛紛奮起反抗。他們自發地組織起來,拿起武器,勇敢地與強大的清朝政府軍展開殊死搏鬥。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抗爭浪潮中,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英雄人物。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被譽為“嶺南三忠”的陳邦彥、陳子壯以及張家玉這三位來自嶺南的抗清英雄。
此次風起雲湧的起義軍之領袖乃是陳子壯。這位豪傑表字集生,別號秋濤,乃廣東番禺人士。
萬曆四十七年(公元 1619 年),他在科舉殿試之中高中探花,從此踏上仕途之路。初入官場,他被授予編修一職,而後在崇禎年間,憑借自身卓越才能和不懈努力,一路官運亨通,最終累遷至禮部右侍郎之位,還曾暫時代理禮部事務。】
萬曆四十七年,不正是今年嗎?科舉還沒開始,要關注一下這個叫陳子壯的!”萬曆皇帝吩咐著手下的錦衣衛。
而就在同時,正集結到北京的舉子們看著天幕上居然出現了他們這一屆應試之人的名字,一時間紛紛打聽這個陳子壯是何許人也,都以與其相識為自豪。
【陳子壯為人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因而聲名遠揚。當弘光朝建立之際,他被任命為禮部尚書。然而,就在他前往上任途中行至蕪湖之時,卻驚聞南京已然淪陷的噩耗。於是,他心急如焚地折返廣東,與總督丁魁楚商議擁立桂王朱常瀛之事。可緊接著又傳來消息,稱唐王朱聿鍵已在福州登基稱帝,無奈之下,他們隻得終止之前的擁立之議。
後來,隆武帝即位後,對陳子壯頗為賞識,特授其東閣大學士一職,但他卻推辭不受,不願入朝為官。待到永曆朝廷建立時,更是對他委以重任,拜為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讓其統籌調度江西、廣東、福建以及湖廣等地的軍務。隻可惜,尚未等他率領軍隊出境抵禦外敵,清兵就已經勢如破竹般攻陷了廣州,並磨刀霍霍,準備大規模向西挺進,朝著永曆朝發起凶猛的攻勢。
他那如同鷹隼般銳利的目光,瞬間就洞察到了當前局勢的嚴重性。於是,他麵色凝重地轉頭看向門人以及給事中陳邦彥,語氣低沉卻又堅定地說道:“如今事態已然萬分危急!若我們不能火速起兵,去牽製住敵人的鐵騎,使其無法向西挺進,那麽廣東恐怕將會重蹈福建的覆轍啊!”
他深知,如果不能夠及時地遏製住清兵西進的步伐,一旦讓他們長驅直入,那剛剛建立起來的永曆朝很可能會像之前的隆武朝一樣,在轉瞬之間就走向覆滅的結局。這種看法無疑是站在了整個抗清大局的高度之上,展現出了極其高超的戰略眼光和深謀遠慮。
在他這番言辭懇切且極具感染力的動員之下,陳邦彥與張家玉等人紛紛響應,毫不猶豫地迅速組織起兵力,毅然投身到抗擊清兵的戰鬥之中。而正是由於他們的果敢行動,成功地對清軍形成了有效的牽製,使得清兵不敢輕易地繼續西進。
要說最早挺身而出,高舉義旗反抗清兵的,當屬陳邦彥其人。
陳邦彥,表字令斌,別號岩笙,乃是廣東順德人士。他本是以諸生身份踏入仕途,然而其自幼便心懷壯誌,性格豪爽大方,具有高尚的氣節。當隆武帝即位之後,他被授予監紀推官一職。此後不久,他更是通過鄉試考中舉人。後來,他又擔任了兵部職方主事,並負責監管來自廣西地區勇猛善戰的狼兵。
紹武政權如流星般轉瞬即逝,轟然覆滅。陳邦彥藏身於深山之中,當聽聞李成棟率領精銳部隊全力向西追擊永曆軍隊時,他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和憂慮,毅然走出山林。
來到西江之畔,陳邦彥登上高處極目遠眺。隻見峽穀之間江水奔騰洶湧,滔滔不絕,那江麵上一艘艘帆船揚起的旌旗隨風飄揚,獵獵作響。如此壯闊恢宏的景象本應令人心潮澎湃,但此時的陳邦彥卻滿心愁緒,感慨萬千。望著這滾滾東流的江水,他不禁潸然淚下,長歎一聲:“此番局勢,怕是無可挽救矣!”對於即將遭受重創的永曆帝,陳邦彥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飛赴前線施救,奈何自己勢單力薄,實在無能為力。
就在陳邦彥陷入絕望之際,不久前陳子壯叮囑他舉兵牽製清軍的話語突然在耳邊回響起來。猶如黑暗中的一絲曙光,讓他頓時受到極大的啟發,思維瞬間豁然開朗。他猛然意識到:“倘若能趁敵軍立足未穩之時,派遣一支奇兵突襲廣州,這不正是當年孫臏拯救趙國所用之計嗎?”想到此處,陳邦彥精神大振,開始積極奔走聯絡各方勢力。
經過不懈努力,他成功地說服了占據甘竹灘、擁兵兩萬餘人的農民軍首領餘龍。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攜手合作,共舉義旗抗擊清軍。二月十日,陽光明媚,春風拂麵。餘龍率領著麾下大軍氣勢如虹地殺至東莞虎門。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動地,他們奮勇作戰,一舉燒毀了清軍的戰艦一百多艘。這場勝利如同熊熊烈火,點燃了抗清的希望之光。
緊接著,陳邦彥在高明起兵響應,並與餘龍所部一同沿著海路挺進珠江,浩浩蕩蕩地向廣州進發。一路上,軍旗蔽日,士氣高昂,大有不破敵軍誓不還的壯誌豪情。
清巡撫佟養甲得知警報後,心急如焚,急忙傳訊給正在前線作戰的李成棟,命令他迅速撤回軍隊以支援後方。與此同時,佟養甲還放出消息稱,回師的李軍將會選擇捷徑直接襲擊並奪取甘竹。
此時,餘龍的家眷和重要物資都安置在甘竹,聽到這個消息後的他立刻驚慌失措、方寸大亂,心中充滿了憂慮和恐懼。他擔心自己的根據地會遭到敵人的摧毀,於是毫不猶豫地決定將所有進攻廣州的兵力全部撤回。
失去了餘龍部隊的支持,原本就孤立無援的陳邦彥隻能無奈地長歎一聲,黯然退兵。然而就在此時,局勢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一直在廣西前線奮戰的李自棟也接到了撤軍的指令,這一行動使得對永曆帝構成巨大威脅的壓力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不過,盡管如此,廣東地區的各路抗清義軍卻並沒有因此停下他們抗爭的腳步。一時間,起義烽火四起,其中尤以在東莞起兵的張家玉和韓如瑣所領導的勢力最為強大。看到這種形勢,陳邦彥敏銳地意識到,如果能夠聯合這些力量共同對抗清軍,或許還有一線轉機。
於是,他修書一封寄給張家玉,信中寫道:“成功與否要看天意如何,能否戰勝敵人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如今皇上被迫流亡遷徙,桂林城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如同累卵一般搖搖欲墜。我們唯有想方設法牽製住敵軍,使其無法向西挺進,這樣才能讓潯平和桂林一帶得以喘息休整。雖然我在此處努力,但最終的勝利成果也許要靠您那邊來實現啊!”
在此關鍵時刻,他再次斬釘截鐵地表明自己為了保護位於抗清核心位置的永曆朝廷之安危,寧願舍棄個人性命,也要將敵軍的注意力和兵力吸引到自身這邊來的堅定決心。於是乎,他抓住這一契機,迅速派遣手下得力幹將馬應房率領軍隊再度與餘龍所部會合一處,並齊心協力一舉攻克了順德縣城。
然而,這一行動引起了李成棟的警覺,他急忙調遣大軍回援順德。麵對強敵壓境,餘龍奮勇抵抗,但最終還是不敵李成棟的精銳部隊,遭遇慘敗。不僅如此,馬應房也在戰鬥中不幸被敵軍俘虜。但即便身陷囹圄,馬應房依然堅貞不屈,毫不屈服於敵軍的威逼利誘,最終壯烈捐軀。
時間來到四月,餘龍重整旗鼓,率領軍隊再次崛起,與清軍在黃龍江一帶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烈鏖戰。隻可惜天不遂人願,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餘龍英勇殉國。
遭受接連挫折後的陳邦彥並未氣餒,而是收攏殘餘部下一千多人,馬不停蹄地奔赴高明,而後轉戰江門,意圖另尋良機,東山再起。就在同一時期,張家玉同樣正全力以赴地牽製著清軍,與其展開了艱苦卓絕的較量。】
“我大明養士二百年,還是有幾個風骨的。”同在萬曆時空下的那個東林老臣不由得感慨了一聲,雖然他並不知道這個陳子壯是不是東林門人,更清楚至少陳邦彥、張家玉絕對不會是東林黨,畢竟能入東林黨的至少也得是個進士才行,但這關係不大,現在他們已經決定陳子壯也好,陳邦彥、張家玉也好,他們必將是東林黨的重點栽培對象了。
隨著清軍勢如破竹地攻占廣東,整個東南沿海地區盡數落入大清的掌控之中。曾經繁華熱鬧的都市如今已成為滿清鐵騎的天下,南明殘部隻能被迫退居到貧瘠荒涼的西南邊陲,苟延殘喘。
然而,清軍占領廣東之後,卻如同在江南一般,推行起那令人切齒痛恨的剃發令政策。這一政策猶如一把鋒利的匕首,無情地刺痛著每一個廣東漢人的心靈。麵對如此蠻橫無理的要求,英勇不屈的廣東民眾紛紛奮起反抗。他們自發地組織起來,拿起武器,勇敢地與強大的清朝政府軍展開殊死搏鬥。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抗爭浪潮中,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英雄人物。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被譽為“嶺南三忠”的陳邦彥、陳子壯以及張家玉這三位來自嶺南的抗清英雄。
此次風起雲湧的起義軍之領袖乃是陳子壯。這位豪傑表字集生,別號秋濤,乃廣東番禺人士。
萬曆四十七年(公元 1619 年),他在科舉殿試之中高中探花,從此踏上仕途之路。初入官場,他被授予編修一職,而後在崇禎年間,憑借自身卓越才能和不懈努力,一路官運亨通,最終累遷至禮部右侍郎之位,還曾暫時代理禮部事務。】
萬曆四十七年,不正是今年嗎?科舉還沒開始,要關注一下這個叫陳子壯的!”萬曆皇帝吩咐著手下的錦衣衛。
而就在同時,正集結到北京的舉子們看著天幕上居然出現了他們這一屆應試之人的名字,一時間紛紛打聽這個陳子壯是何許人也,都以與其相識為自豪。
【陳子壯為人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因而聲名遠揚。當弘光朝建立之際,他被任命為禮部尚書。然而,就在他前往上任途中行至蕪湖之時,卻驚聞南京已然淪陷的噩耗。於是,他心急如焚地折返廣東,與總督丁魁楚商議擁立桂王朱常瀛之事。可緊接著又傳來消息,稱唐王朱聿鍵已在福州登基稱帝,無奈之下,他們隻得終止之前的擁立之議。
後來,隆武帝即位後,對陳子壯頗為賞識,特授其東閣大學士一職,但他卻推辭不受,不願入朝為官。待到永曆朝廷建立時,更是對他委以重任,拜為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讓其統籌調度江西、廣東、福建以及湖廣等地的軍務。隻可惜,尚未等他率領軍隊出境抵禦外敵,清兵就已經勢如破竹般攻陷了廣州,並磨刀霍霍,準備大規模向西挺進,朝著永曆朝發起凶猛的攻勢。
他那如同鷹隼般銳利的目光,瞬間就洞察到了當前局勢的嚴重性。於是,他麵色凝重地轉頭看向門人以及給事中陳邦彥,語氣低沉卻又堅定地說道:“如今事態已然萬分危急!若我們不能火速起兵,去牽製住敵人的鐵騎,使其無法向西挺進,那麽廣東恐怕將會重蹈福建的覆轍啊!”
他深知,如果不能夠及時地遏製住清兵西進的步伐,一旦讓他們長驅直入,那剛剛建立起來的永曆朝很可能會像之前的隆武朝一樣,在轉瞬之間就走向覆滅的結局。這種看法無疑是站在了整個抗清大局的高度之上,展現出了極其高超的戰略眼光和深謀遠慮。
在他這番言辭懇切且極具感染力的動員之下,陳邦彥與張家玉等人紛紛響應,毫不猶豫地迅速組織起兵力,毅然投身到抗擊清兵的戰鬥之中。而正是由於他們的果敢行動,成功地對清軍形成了有效的牽製,使得清兵不敢輕易地繼續西進。
要說最早挺身而出,高舉義旗反抗清兵的,當屬陳邦彥其人。
陳邦彥,表字令斌,別號岩笙,乃是廣東順德人士。他本是以諸生身份踏入仕途,然而其自幼便心懷壯誌,性格豪爽大方,具有高尚的氣節。當隆武帝即位之後,他被授予監紀推官一職。此後不久,他更是通過鄉試考中舉人。後來,他又擔任了兵部職方主事,並負責監管來自廣西地區勇猛善戰的狼兵。
紹武政權如流星般轉瞬即逝,轟然覆滅。陳邦彥藏身於深山之中,當聽聞李成棟率領精銳部隊全力向西追擊永曆軍隊時,他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和憂慮,毅然走出山林。
來到西江之畔,陳邦彥登上高處極目遠眺。隻見峽穀之間江水奔騰洶湧,滔滔不絕,那江麵上一艘艘帆船揚起的旌旗隨風飄揚,獵獵作響。如此壯闊恢宏的景象本應令人心潮澎湃,但此時的陳邦彥卻滿心愁緒,感慨萬千。望著這滾滾東流的江水,他不禁潸然淚下,長歎一聲:“此番局勢,怕是無可挽救矣!”對於即將遭受重創的永曆帝,陳邦彥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飛赴前線施救,奈何自己勢單力薄,實在無能為力。
就在陳邦彥陷入絕望之際,不久前陳子壯叮囑他舉兵牽製清軍的話語突然在耳邊回響起來。猶如黑暗中的一絲曙光,讓他頓時受到極大的啟發,思維瞬間豁然開朗。他猛然意識到:“倘若能趁敵軍立足未穩之時,派遣一支奇兵突襲廣州,這不正是當年孫臏拯救趙國所用之計嗎?”想到此處,陳邦彥精神大振,開始積極奔走聯絡各方勢力。
經過不懈努力,他成功地說服了占據甘竹灘、擁兵兩萬餘人的農民軍首領餘龍。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攜手合作,共舉義旗抗擊清軍。二月十日,陽光明媚,春風拂麵。餘龍率領著麾下大軍氣勢如虹地殺至東莞虎門。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動地,他們奮勇作戰,一舉燒毀了清軍的戰艦一百多艘。這場勝利如同熊熊烈火,點燃了抗清的希望之光。
緊接著,陳邦彥在高明起兵響應,並與餘龍所部一同沿著海路挺進珠江,浩浩蕩蕩地向廣州進發。一路上,軍旗蔽日,士氣高昂,大有不破敵軍誓不還的壯誌豪情。
清巡撫佟養甲得知警報後,心急如焚,急忙傳訊給正在前線作戰的李成棟,命令他迅速撤回軍隊以支援後方。與此同時,佟養甲還放出消息稱,回師的李軍將會選擇捷徑直接襲擊並奪取甘竹。
此時,餘龍的家眷和重要物資都安置在甘竹,聽到這個消息後的他立刻驚慌失措、方寸大亂,心中充滿了憂慮和恐懼。他擔心自己的根據地會遭到敵人的摧毀,於是毫不猶豫地決定將所有進攻廣州的兵力全部撤回。
失去了餘龍部隊的支持,原本就孤立無援的陳邦彥隻能無奈地長歎一聲,黯然退兵。然而就在此時,局勢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一直在廣西前線奮戰的李自棟也接到了撤軍的指令,這一行動使得對永曆帝構成巨大威脅的壓力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不過,盡管如此,廣東地區的各路抗清義軍卻並沒有因此停下他們抗爭的腳步。一時間,起義烽火四起,其中尤以在東莞起兵的張家玉和韓如瑣所領導的勢力最為強大。看到這種形勢,陳邦彥敏銳地意識到,如果能夠聯合這些力量共同對抗清軍,或許還有一線轉機。
於是,他修書一封寄給張家玉,信中寫道:“成功與否要看天意如何,能否戰勝敵人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如今皇上被迫流亡遷徙,桂林城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如同累卵一般搖搖欲墜。我們唯有想方設法牽製住敵軍,使其無法向西挺進,這樣才能讓潯平和桂林一帶得以喘息休整。雖然我在此處努力,但最終的勝利成果也許要靠您那邊來實現啊!”
在此關鍵時刻,他再次斬釘截鐵地表明自己為了保護位於抗清核心位置的永曆朝廷之安危,寧願舍棄個人性命,也要將敵軍的注意力和兵力吸引到自身這邊來的堅定決心。於是乎,他抓住這一契機,迅速派遣手下得力幹將馬應房率領軍隊再度與餘龍所部會合一處,並齊心協力一舉攻克了順德縣城。
然而,這一行動引起了李成棟的警覺,他急忙調遣大軍回援順德。麵對強敵壓境,餘龍奮勇抵抗,但最終還是不敵李成棟的精銳部隊,遭遇慘敗。不僅如此,馬應房也在戰鬥中不幸被敵軍俘虜。但即便身陷囹圄,馬應房依然堅貞不屈,毫不屈服於敵軍的威逼利誘,最終壯烈捐軀。
時間來到四月,餘龍重整旗鼓,率領軍隊再次崛起,與清軍在黃龍江一帶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烈鏖戰。隻可惜天不遂人願,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餘龍英勇殉國。
遭受接連挫折後的陳邦彥並未氣餒,而是收攏殘餘部下一千多人,馬不停蹄地奔赴高明,而後轉戰江門,意圖另尋良機,東山再起。就在同一時期,張家玉同樣正全力以赴地牽製著清軍,與其展開了艱苦卓絕的較量。】
“我大明養士二百年,還是有幾個風骨的。”同在萬曆時空下的那個東林老臣不由得感慨了一聲,雖然他並不知道這個陳子壯是不是東林門人,更清楚至少陳邦彥、張家玉絕對不會是東林黨,畢竟能入東林黨的至少也得是個進士才行,但這關係不大,現在他們已經決定陳子壯也好,陳邦彥、張家玉也好,他們必將是東林黨的重點栽培對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