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浪潮中,眾多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嶄露頭角。然而,在《明史·流賊傳》中,僅有張獻忠和李自成二人擁有獨立的傳記。原因在於他們是僅有的兩位成功建立起屬於自己政權的起義者。


    對於李自成,無需贅言,他攻克北京,建立大順王朝;而張獻忠通過造反所創建的基業相對較小,最終僅在四川地區建立了一個地方性政權——大西國。


    盡管如此,我們絕不可輕視張獻忠的能力。在其長達十餘年的造反生涯中,盡管屢次遭遇危機,但憑借流動作戰的優勢,他總能化險為夷。


    其中,有兩次戰役,可以說是張獻忠一生之中最為輝煌的時刻,那就是奇襲鳳陽和奇襲襄陽。時間來到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此時在陝西的農民起義軍遭遇重創,被洪承疇指揮的明朝剿匪大軍打敗。絕大部分的農民起義軍都被明軍驅趕至河南。而且,洪承疇已率領部隊走出潼關,企圖在河南一舉消滅這些農民起義軍。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所有農民起義軍的領導人不得不聚集在一起,在滎陽召開緊急會議,共同商討如何應對明軍的圍剿。根據《明史·流賊傳》中的記載:“八年正月,大會於滎陽。老回回、羅汝才、革裏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及高迎祥、獻忠共十三家七十二營,議拒敵。


    ”這場會議對於農民起義軍來說至關重要,他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抵禦強大的明軍。


    當時,作為高迎祥(首任“闖王”,李自成繼任)部下的李自成,提出了一種看似新穎卻實則無奈的戰術——四麵出擊、分散作戰。這個戰術背後隱藏著一個殘酷的現實:即使農民起義軍聯合起來,麵對強大的明軍仍然處於劣勢。因此,這種分散出擊的策略更像是一種逃亡戰術,旨在避免被明軍圍剿。


    於是,農民起義軍根據李自成的建議,開始以河南為中心,分兵向湖北、陝西、山西、安徽等地出擊或逃亡。而張獻忠在滎陽會議上領到的任務是與高迎祥部合作,共同進攻東方地區,即朝著安徽方向推進。


    在他們前進的道路上,有一座具有特殊意義的城市——明朝的中都鳳陽。鳳陽不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更是明朝的發源地。這裏建有朱元璋父祖的陵墓,也就是說,所有明朝皇帝的老祖宗都安葬於此。對於明朝來說,鳳陽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它代表著明朝的根基和尊嚴。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由於農民起義軍從未向這個方向移動過,鳳陽周邊缺乏足夠數量和實力的明軍來進行防禦。而在農民起義軍身後緊追不舍的明朝剿匪總督洪承疇負責的是\"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唯獨不包括安徽。


    這意味著,當張獻忠、高迎祥等部向安徽進軍時,洪承疇根本來不及部署軍隊進行阻擊。就算他想要調動鳳陽周邊的軍隊,也沒有相應的權力。因此,這個方向成為了洪承疇大軍圍剿農民起義軍的一個巨大漏洞。而這個漏洞恰好被農民起義軍敏銳地察覺到並加以利用。


    張獻忠率領本部兵馬迅速通過河南汝寧府,進入安徽,並直逼鳳陽境內。鳳陽的文武官員以及明軍對張獻忠大軍的突然襲擊毫無防備,守城的官軍大部分被殲滅,其餘人紛紛投降,鳳陽最終落入張獻忠之手。


    在鳳陽這個地方,張獻忠做出了一係列驚天動地的事情。他竟然挖掘了老朱家的祖墳,將皇陵周圍所有的樹木全部砍伐殆盡,並放火焚燒了皇陵,甚至連當初朱元璋出家的寺廟也沒有放過。此外,張獻忠還公然打出了\"古元真龍皇帝\"的旗號。


    之後,張獻忠在退出鳳陽後,與高迎祥分道揚鑣,獨自率領軍隊繼續向東進攻。他們圍困廬州和舒城,但都未能攻克。接著攻打桐城,攻陷廬江,屠殺巢、無為、潛山、太湖、宿鬆等城池,使得明朝的南直隸地區陷入了恐慌之中。


    經過這場戰役,張獻忠在明朝政府眼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他不再僅僅被視為眾多\"流賊\"中的一員,而是與\"闖王\"高迎祥(名義上所有起義軍的領導者)齊名的\"巨寇\"。】


    *****


    “哼!”朱元璋麵色陰沉地發出一聲冷哼,這是他在天幕上第二次聽到張獻忠攻下自己老家鳳陽的消息了。與第一次不同的是,這次他已不再像上次那般聲淚俱下地怒吼,但內心依舊極度不悅。然而,這段時間以來,他從這天幕之上所見到和聽聞的噩耗實在太多了,多得讓他幾乎來不及發怒。


    ******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明王朝麵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國內,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局勢日益嚴峻;而北方邊境,則有強大的後金政權虎視眈眈。此時,崇禎皇帝急需一位得力的將領來平定內亂。於是,他將目光投向了內閣輔臣楊嗣昌,並委派其出京督師平寇。


    楊嗣昌是一個經驗豐富、能力出眾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多次參與平定叛亂的行動,對於如何應對當前的局勢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當崇禎皇帝決定委以重任時,楊嗣昌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挑戰。


    然而,楊嗣昌深知此次任務艱巨無比。農民起義軍勢力龐大,且分布廣泛,難以一舉消滅。此外,朝廷內部也存在諸多問題,如軍隊戰鬥力不足、糧草供應困難等。但他並未因此退縮,而是積極籌劃戰略部署,準備與農民起義軍展開一場決戰。


    與此同時,崇禎皇帝對楊嗣昌寄予了厚望。他不僅賦予了楊嗣昌極高的權力,讓其可以調動各地軍隊,還親自寫詩一首以鼓勵他:“鹽梅今暫作幹城,上將威嚴細柳營。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在這首詩中,崇禎將楊嗣昌地位拔得很高,就如同漢朝的周亞夫一般,因此楊嗣昌得到了一個“鹽梅上將”的美稱。


    崇禎皇帝朱由檢,其文才之高,以往鮮有人提及。然而,事實卻是他才華橫溢,筆墨生花。隻可惜,身為一國之君,他夙夜憂勤於政務,以至於其傳世詩作寥寥無幾,最為人所知者不過區區五首而已。而這其中竟有四首皆贈予那位從史記開始,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女將軍——秦良玉。


    時光回溯至崇禎二年,彼時滿清皇太極親率剽悍勇猛的八旗兵如潮水般洶湧而來,將北京城重重圍困。值此危急存亡之秋,遠在千裏之外蜀地的秦良玉聞訊後,毫不猶豫地率領麾下精銳的白杆兵,日夜兼程,馳援京城。


    終於,這支氣勢如虹的隊伍抵達了北京城下。在永定門處,秦良玉所部與多爾兗統領的八旗軍狹路相逢,雙方隨即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曠日持久的生死大戰。


    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動地,刀光劍影交錯閃爍。秦良玉身先士卒,她手中長槍舞動如龍,所到之處敵人紛紛落馬。白杆兵們亦個個奮勇殺敵,毫不退縮。經過數日艱苦卓絕的鏖戰,最終,秦良玉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頑強不屈的鬥誌,成功擊潰了多爾兗所率的八旗軍,解了京城之圍。


    崇禎皇帝專門為她寫了這四首詩: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裏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裏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蝥弧,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五首詩無論拿出那一首,就算放在唐詩三百首之中,也是出類拔粹的。女將軍秦良玉憑這四首詩,就算三百年後仍然是名聲遠播,甚至還有後人專門在永定門修建了她的塑像。】


    ******


    萬曆四十七年,已經是四十五歲的石柱土司秦良玉,靜靜地站在庭院裏,仰望著天空。她那曆經歲月滄桑的臉龐,此刻卻泛起一絲羞澀的紅暈。


    天幕上,一首首稱讚他的詩正緩緩飄下,如同一縷輕柔的風,輕輕拂過秦良玉的心弦。她聆聽著每一個字,感受著其中蘊含的深情與真摯。


    “.......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裏行!”詩句在空氣中回蕩,仿佛是一場美麗的夢境。秦良玉不禁沉醉其中,她那顆飽經風霜的心,竟也被這詩意所觸動。


    然而,當她意識到這詩是那位年僅十八歲的少年皇帝寫給年近六十的自己時,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如果不是因為對方的身份和年齡,秦良玉幾乎會誤以為這是一封來自愛慕者的情書。但現在,她明白這隻是一種遙遠而美好的幻想。


    盡管如此,秦良玉還是忍不住在心底感歎:這位年輕的皇帝,竟然有著如此細膩的心思和卓越的才情。他的詩作,讓她感受到了一種別樣的溫暖與關懷。或許,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吧,能夠跨越時空和身份的界限,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


    【楊嗣昌離開京城後,抵達湖廣地區的重要城鎮襄陽,並在此處建立起督師行營,負責指揮明軍對張獻忠的圍剿行動。


    由於明軍擁有更為強大的戰鬥力,最初階段,他們多次戰勝張獻忠,明朝將領左良玉等人更是將張獻忠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張獻忠曾經險些被明軍剿滅,但他巧妙地運用金錢手段賄賂左良玉,使得左良玉對其包圍但並不攻擊,從而讓張獻忠得以逃脫。


    此後,張獻忠與另一支農民起義軍羅汝才部匯合,率領部隊逃往四川。直到崇禎十四年年初,張獻忠所部被逼得隻能在四川境內輾轉作戰,陷入極度困境。此時,楊嗣昌率領軍隊苦苦追擊,毫不鬆懈。


    與此同時,明軍督師楊嗣昌下達命令:“流寇”頭目之中,任何人都能夠獲得赦免,唯獨不再接受張獻忠的投降。並且宣布,凡能擒獲或斬殺張獻忠者,賞賜萬金,並封為侯爵。為了徹底消滅張獻忠,楊嗣昌將行營遷移至重慶,企圖堵住張獻忠返回湖廣的路徑,將其困在四川並予以消滅。


    然而,盡管楊嗣昌精心策劃,但仍然出現了疏漏。張獻忠巧妙地利用了明軍防線上的漏洞,成功殺回湖廣地區,並親自率領騎兵部隊連夜奔襲三百裏,一舉攻克了襄陽。


    在襄陽城中,張獻忠俘虜了明朝的襄王朱翊銘,並毫不留情地將他斬殺,還放言稱:“我想要借助襄王的頭顱,讓楊嗣昌因為藩王陷落而被誅殺。”襄陽城的陷落以及襄王朱翊銘的被殺,使得楊嗣昌不得不承擔責任。


    麵對如此困境,楊嗣昌內心充滿了憂慮和焦慮,最終因憂憤過度而去世,享年五十四歲。明朝也因此失去了一位與袁崇煥、洪承疇不相上下的傑出將領。】


    ******


    兵部右侍郎楊鶴的兒子——楊嗣昌,這位在萬曆三十八年考中進士的人物,在廣袤無垠的天幕之下,驚聞了關於自身死亡的訊息。令人詫異的是,他臉上並未浮現出半分悲痛之色,反倒像是卸下千斤重擔般,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此時,身處萬曆四十七年這個時空的大明朝廷中的文官武將們,無一不被“降賊”和“降清”這兩座沉重如山的巨大壓力壓得幾乎無法喘息。


    如果能從那天幕之上獲悉自己也像史可法這樣寧死不屈最終英勇就義之時,那麽這個人必定立刻挺直腰杆,昂首挺胸,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然後如同左光鬥一般被眾人高高捧起,尊奉為頂天立地的英雄豪傑。


    而對於那些選擇充當降清貳臣的洪承疇以及錢謙益之流來說,日子卻過得異常艱難。他們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遭受著無盡的鄙夷和唾棄。


    盡管楊嗣昌最後的結局並非那種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壯烈場麵,但相較於聲名狼藉的洪承疇而言,已然算是好上許多了。更讓他感到驚喜萬分的是,通過天幕所傳遞出來的信息,他竟然得知自己在年屆五十之時,有機會躋身於內閣之中,成為其中一員。這對他來說,簡直就是祖宗墳頭冒青煙才會降臨到身上的天大福運啊!


    *****


    【話說這張獻忠自從崇禎十二年再度反叛大明王朝後,便如脫韁野馬一般,在華夏大地掀起陣陣腥風血雨。在被明軍苦苦追殺長達一年有餘的時間裏,他非但沒有絲毫退縮之意,反而憑借著其過人的智謀和膽略,以一次出其不意的奇襲成功攻克襄陽城,並將城中的明朝藩王殘忍殺害。此一役過後,張獻忠之名威震天下,令四方為之側目。


    而就在此時,遠在京城的李自成已然順勢而起,成功地建立起了大順政權。眼見得昔日的同伴如今已如此風光無限,張獻忠心中自是不甘示弱。於是乎,他率領麾下大軍揮師西進,四川全境,除卻那由秦良玉堅守的石柱土司之地未能攻下外,其餘皆盡落入其囊中。隨後,張獻忠在此地正式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大西政權,並定年號為“大順”。明眼人一看便知,這張獻忠對李自成可謂是滿心不服,凡事皆要與其針鋒相對、爭個高下。


    然而,盡管張獻忠與李自成二人皆是亂世之中崛起的梟雄人物,但他們終究都並非具備治國安邦之才的能臣良將。在占據四川的數年時光裏,張獻忠的統治手段頗為殘暴不仁,弄得當地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尤其是那位堅守石柱的女將軍秦良玉,更是立下誓言,願與石砫同生死、共患難。她親自調遣兵力,分別駐守於各處關隘險阻之處,以防張獻忠來襲。


    說來也怪,張獻忠此前曾與秦良玉有過數次交鋒,可無一例外均是以失敗告終。即便如今他的勢力已經空前強大,但當麵對秦良玉所鎮守的石砫時,依舊心存忌憚,始終不敢貿然逼近。


    順治三年(即張獻忠所建立的大西國的大順三年,公元 1646 年)的夏天,驕陽似火,熱浪滾滾。此時,清朝派遣出了聲名赫赫的肅親王豪格擔任靖遠大將軍,並聯合吳三桂等人統領著浩浩蕩蕩的滿漢大軍,如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氣勢洶洶地朝著大西軍猛撲而來。


    就在這戰火紛飛的時刻,南明的軍隊也與大西軍在廣袤的四川大地之上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激烈無比的鏖戰。南明參將楊展收複了川南的各個州縣,接著又揮師北上,其鋒芒直指張獻忠的部隊。雙方在彭山的江口相遇,瞬間便展開了一場生死較量。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動地,刀光劍影交錯閃爍。然而,最終張獻忠遭遇了慘痛的失敗,隻得帶著殘兵敗將灰溜溜地退回成都。


    無獨有偶,同年的五月份,豪格率領著精銳的清軍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攻占了戰略要地漢中。至此,局勢對於張獻忠而言愈發嚴峻。


    時間來到順治三年(公元 1646 年)的九月,麵對南明軍隊咄咄逼人的攻勢,張獻忠迫不得已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放棄成都。


    或許是出於對自身實力的過度自信,亦或是未曾真正領略過滿清八旗軍那令人膽寒的戰鬥力,張獻忠竟然選擇向著李自成已然舍棄的陝西進軍。


    在他內心深處,也許存在著這樣一種心理:既然李自成已被八旗軍擊潰,倘若自己能夠戰勝滿清八旗軍,那麽長久以來一直被李自成壓製的尷尬局麵必將得以扭轉,從此便可揚眉吐氣,一雪前恥。隻是,他未曾料到,等待著他的將會是怎樣殘酷無情的命運……


    順治三年(公元 1646 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寒風凜冽,天地間一片蕭瑟。豪格站在營帳前,目光堅定地望著遠方,他手中緊握著令旗,心中暗自思忖著即將展開的戰略部署。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果斷地派出了護軍統領鼇拜等一眾英勇善戰的將領。這些將領們率領著精銳的八旗護軍,身著輕便的鎧甲,如疾風般迅速前進。他們的身影在荒野中疾馳而過,仿佛一支離弦之箭,直衝向目標。


    二十七日清晨,晨曦微露,大地還沉浸在一片朦朧之中。就在此時,清軍隔著蜿蜒流淌的太陽溪,與張獻忠所領導的大西軍不期而遇。對於這支突如其來的清軍隊伍,大西軍顯然毫無防備。然而,張獻忠作為一軍主帥,展現出了非凡的沉著和果敢。盡管麵臨如此意外的突襲,但他並未驚慌失措,而是迅速做出反應,緊急下令指揮手下的大西軍馬步兵分成兩個方向,勇敢地迎擊清軍的進攻。


    與此同時,清軍的統帥豪格親自率領著主力大軍接踵而至。他威風凜凜地騎在戰馬上,揮舞著手中的長劍,大聲呼喊著下達命令。隻見參領格布庫率領一隊清兵,如猛虎下山一般朝著大西軍的右翼猛撲過去;而都統準塔則帶領另一支勁旅,氣勢洶洶地向著大西軍的左翼發動了猛烈的攻擊。一時間,喊殺聲、馬蹄聲響徹雲霄,整個戰場瞬間陷入了激烈的廝殺之中。


    與那首次在山海關遭遇滿清八旗軍的大順軍如出一轍,這大西軍同樣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般的勇氣和衝勁。雙方之間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異常慘烈的激戰。


    戰場上,喊殺聲震耳欲聾,刀光劍影交錯閃爍。清軍將領格布庫率領著他的部下拚死抵抗,但大西軍士氣如虹,奮勇殺敵,最終成功地將格布庫等人擊斃於馬下。


    然而,就在此時,張獻忠卻對即將到來的危機渾然不覺。起初,當聽聞有敵軍逼近時,他還誤以為隻是其他尋常的流寇騷擾,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隻見他身著華麗的半臂蟒袍,腰間斜插三支利箭,帶著身邊的得力牙將來到河邊視察敵情。


    就在這時,肅親王豪格帳下的一個小卒雅步蘭看準時機,彎弓搭箭,瞄準張獻忠便是一箭射出。那支羽箭如同閃電一般疾馳而去,準確無誤地射中了張獻忠。張獻忠猝不及防,中箭後應聲倒地。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就這樣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享年僅僅四十歲。


    張獻忠,這位堪稱一代豪傑的人物,在十多年的征戰之中無數次死裏逃生,但這一次的人生落幕之倉促實在令人意想不到。如此結局,甚至可說是比李自成更為憋屈窩囊。


    然而,相較之下,張獻忠尚有勝過李自成之處——他膝下育有四位義子,分別是平東王孫可望、撫南王劉文秀、安西王李定國以及定北王艾能奇。這四人皆非等閑之輩,個個身懷絕技,智勇雙全。


    當張獻忠猝然離世之後,他的部將們並未因此而陷入混亂和消沉。相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以及艾能奇等人挺身而出,毅然決然地扛起了領導大西軍繼續前行的大旗。


    他們率領著這支曆經風雨的隊伍一路向南挺進,氣勢如虹。行至重慶之時,遭遇了南明將領曾英的頑強阻擊。但這些大西軍將士們毫不畏懼,奮勇作戰,最終成功擊潰了南明軍隊,曾英也被其斬殺。此後,他們馬不停蹄,繼續朝著貴州方向轉移前進。


    也正是在這片土地之上,一個曆史性的轉折悄然發生。經過一係列的接觸和協商,張獻忠所留下的這支大西軍與南明政權達成了合作意向,雙方決定攜手並肩,共同踏上抗擊清兵的艱難征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張0612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張0612並收藏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