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的大草原之上,工部挑選了幾處適宜燒磚的地方,建起窯爐用以燒製磚塊和水泥。隨後,各部落紛紛派出人員,將這些建築材料運回去,投入到城池的建設之中。
十幾個城池同時開啟建設,一時間,整個草原都呈現出一片忙碌非凡的景象。在每一處工地之上,都有工部官員帶領著近百名漢人工匠,指導部落牧民進行城池建設。
所有的城池都采用了同一張圖紙進行建造。城牆的長寬各五裏,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設有一個城門。南北城門和東西城門之間,各有一條寬闊的道路相互連接,如此一來,便將整個城池分割成了四個區域。
這樣規模的一座城池,最少能夠容納三四萬戶百姓居住。即便是草原上規模最大的部落,將所有人都搬進城中,也完全能夠容納得下。
大宋皇宮大興殿朝會,工部尚書梁燾邁步出列,恭敬奏道:“官家,如今草原上建設城池之事進展頗為順利,預計在兩年之內能夠全部建設完成。然而,目前給百姓在城裏分地之事卻無法進行,原因在於各部落都沒有詳細的名冊,部落頭領們也僅僅隻能說出一個大概的數字,根本說不清自己部落具體有多少戶百姓。臣在此奏請,借此機會給各部落的所有百姓進行登記造冊。”
趙立慶微微頷首,目光緩緩掃過群臣,沉聲道:“此事確實甚為重要。梁尚書所言極是。進行登記造冊,既可以明晰百姓的戶數,以便後續進行分地事宜,又有利於朝廷對草原的治理。諸位以為如何?”
王安石隨即出列,拱手道:“官家,臣以為此計可行。登記造冊,能夠使朝廷確切地掌握草原百姓的具體情況,對於日後諸多事務的管理也皆可有序施行。而且,還可以借此機會,宣示朝廷之恩威,使草原百姓歸心。”
韓琦亦上前奏道:“官家,臣附議。草原部落向來鬆散,此次登記造冊,可趁機整頓秩序,加強對草原的管控。若遇邊患,亦可迅速征調人力物力,以確保邊疆安穩。”
趙立慶微微沉吟,而後道:“既如此,此事便交由工部與戶部協同辦理。務必精心籌劃,確保登記造冊之事順利進行,不得有誤。”
梁燾與戶部尚書章惇齊聲應道:“臣等領旨,定當竭盡全力,不負官家重托。”
朝會結束後,趙立慶回到紫宸殿,蘇軾也緊跟其後而來。有些事情不能在朝會上說,隻能到這邊奏報。
君臣倆人在圓形會議桌旁落座,蘇軾奏道:“官家,雲南那邊的土地改革進展得有些不順利。主要是那些投誠的家族和一些部落土司,不願意交出土地。又不能對他們太過強硬,畢竟他們之前有投誠的舉動。”
這確實是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人家剛剛投誠,總不能在這個時候就把他們的田地給沒收了吧。那以後誰還會投誠,若是他們拚了命抵抗的話,大宋也會很麻煩。
趙立慶蹙眉思索,良久才開口道:“不是還有一部分沒有投誠的家族,可以把那些沒收的財產拿出來置換土地。如果還不夠分給百姓的話,幹脆遷移一部分百姓到安南去。現在九龍江(湄公河)以東的土地都控製在我們手裏,那邊還有好多土地都沒開墾出來,這樣放著實在是太浪費了,畢竟那地方的糧食可是一年三熟。”
“官家聖明,那此事臣就照此辦理。” 蘇軾拱手行禮,接著說道:“官家,據監管衛調查,江南有些富商勾結海外客商,在一些交易中沒有到市舶司申報,偷偷將貨物運出海,然後再將海外客商的貨物偷偷運回,這樣市舶司就少收了很多稅款。”
“這是在走私啊!” 趙立慶脫口而出。
“走私?” 蘇軾剛聽到這個詞很疑惑,隨即釋然,“官家給這一行為定義為‘走私’,很是貼切。”
趙立慶皺緊眉頭,說道:“這事讓監管衛別再查下去了,他們的人都在明麵上,當地那些富商應該都認識。朕讓軍情衛暗中調查,才能把這事查明白。朝廷定的商稅並不高,這些人還做這樣的事,簡直是目無王法,必須要重重懲處才行。”
君臣倆人又對走私一事商議了半個多時辰,蘇軾才告退離開。
趙立慶馬上讓人傳信,讓朱進先別回京,在江南把走私之事查個底朝天。
草原深處一個水草豐美之地,幾個部落頭領齊聚於此。
“你們到現在還沒察覺出大宋朝廷在草原建城的意圖嗎?” 韃靼部頭領望著其他人問道。
阻卜部頭領回應道:“我早看出來了,等這些城池建好後,我們這些頭領說話就沒人聽了。”
“你們說的什麽意思,我怎麽聽不明白?” 汪古部頭領滿臉疑惑。
韃靼部頭領鄙夷地瞥了一眼,說道:“你不想想,城建好以後,每座城都有大宋的軍隊,而且還要派官員過來。那以後我們這些頭領還有什麽用?”
“剛開始我們都以為,城池建好後就交給我們,現在他們要直接分給每家每戶,那我們就一點好處都沒有了。” 阻卜部頭領也在幫腔。
乃蠻部頭領接話道:“那你們準備做什麽?我們的弓箭和彎刀可打不過宋軍的步槍,人家離那麽遠就能要了我們的命。”
此話一出,帳篷裏頓時鴉雀無聲,眾部落頭領都在思索該如何應對此事。
許久,韃靼部頭領開口說道:“我們不能任由大宋朝廷這樣做,不如把修城的人弄走一些,等大宋朝廷給個說法再讓人回去修城。”
“對,就這樣做,不給個說法就讓城池建不下去。” 阻卜部頭領出言附和,扭頭看其他頭領,見沒人說話,問道:“你們都對這事沒意見嗎?”
汪古部頭領這才回應,“可是我們在汴京城的時候已經答應建城了,又拿了那麽多東西,現在反悔的話,那些宋軍手裏的步槍可不好惹。”
“你這麽軟弱,這麽怕死嗎?再說我們又不跟他們打仗,那些宋軍總不能無緣無故的打我們吧,就找個借口把人弄走就行。” 汪古部頭領大聲嗬斥。
韃靼部頭領也開口道:“這樣做也是為了大家的利益,你們回去後就都找個借口把人弄走,但要留下一些人,全弄走的話也不好交代。”
韃靼部是這些部落裏最大的一個部落,這話一出,其他頭領也不敢再說什麽,隻能點頭同意,但各自都在心裏盤算著回去後要怎麽做。
十幾個城池同時開啟建設,一時間,整個草原都呈現出一片忙碌非凡的景象。在每一處工地之上,都有工部官員帶領著近百名漢人工匠,指導部落牧民進行城池建設。
所有的城池都采用了同一張圖紙進行建造。城牆的長寬各五裏,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設有一個城門。南北城門和東西城門之間,各有一條寬闊的道路相互連接,如此一來,便將整個城池分割成了四個區域。
這樣規模的一座城池,最少能夠容納三四萬戶百姓居住。即便是草原上規模最大的部落,將所有人都搬進城中,也完全能夠容納得下。
大宋皇宮大興殿朝會,工部尚書梁燾邁步出列,恭敬奏道:“官家,如今草原上建設城池之事進展頗為順利,預計在兩年之內能夠全部建設完成。然而,目前給百姓在城裏分地之事卻無法進行,原因在於各部落都沒有詳細的名冊,部落頭領們也僅僅隻能說出一個大概的數字,根本說不清自己部落具體有多少戶百姓。臣在此奏請,借此機會給各部落的所有百姓進行登記造冊。”
趙立慶微微頷首,目光緩緩掃過群臣,沉聲道:“此事確實甚為重要。梁尚書所言極是。進行登記造冊,既可以明晰百姓的戶數,以便後續進行分地事宜,又有利於朝廷對草原的治理。諸位以為如何?”
王安石隨即出列,拱手道:“官家,臣以為此計可行。登記造冊,能夠使朝廷確切地掌握草原百姓的具體情況,對於日後諸多事務的管理也皆可有序施行。而且,還可以借此機會,宣示朝廷之恩威,使草原百姓歸心。”
韓琦亦上前奏道:“官家,臣附議。草原部落向來鬆散,此次登記造冊,可趁機整頓秩序,加強對草原的管控。若遇邊患,亦可迅速征調人力物力,以確保邊疆安穩。”
趙立慶微微沉吟,而後道:“既如此,此事便交由工部與戶部協同辦理。務必精心籌劃,確保登記造冊之事順利進行,不得有誤。”
梁燾與戶部尚書章惇齊聲應道:“臣等領旨,定當竭盡全力,不負官家重托。”
朝會結束後,趙立慶回到紫宸殿,蘇軾也緊跟其後而來。有些事情不能在朝會上說,隻能到這邊奏報。
君臣倆人在圓形會議桌旁落座,蘇軾奏道:“官家,雲南那邊的土地改革進展得有些不順利。主要是那些投誠的家族和一些部落土司,不願意交出土地。又不能對他們太過強硬,畢竟他們之前有投誠的舉動。”
這確實是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人家剛剛投誠,總不能在這個時候就把他們的田地給沒收了吧。那以後誰還會投誠,若是他們拚了命抵抗的話,大宋也會很麻煩。
趙立慶蹙眉思索,良久才開口道:“不是還有一部分沒有投誠的家族,可以把那些沒收的財產拿出來置換土地。如果還不夠分給百姓的話,幹脆遷移一部分百姓到安南去。現在九龍江(湄公河)以東的土地都控製在我們手裏,那邊還有好多土地都沒開墾出來,這樣放著實在是太浪費了,畢竟那地方的糧食可是一年三熟。”
“官家聖明,那此事臣就照此辦理。” 蘇軾拱手行禮,接著說道:“官家,據監管衛調查,江南有些富商勾結海外客商,在一些交易中沒有到市舶司申報,偷偷將貨物運出海,然後再將海外客商的貨物偷偷運回,這樣市舶司就少收了很多稅款。”
“這是在走私啊!” 趙立慶脫口而出。
“走私?” 蘇軾剛聽到這個詞很疑惑,隨即釋然,“官家給這一行為定義為‘走私’,很是貼切。”
趙立慶皺緊眉頭,說道:“這事讓監管衛別再查下去了,他們的人都在明麵上,當地那些富商應該都認識。朕讓軍情衛暗中調查,才能把這事查明白。朝廷定的商稅並不高,這些人還做這樣的事,簡直是目無王法,必須要重重懲處才行。”
君臣倆人又對走私一事商議了半個多時辰,蘇軾才告退離開。
趙立慶馬上讓人傳信,讓朱進先別回京,在江南把走私之事查個底朝天。
草原深處一個水草豐美之地,幾個部落頭領齊聚於此。
“你們到現在還沒察覺出大宋朝廷在草原建城的意圖嗎?” 韃靼部頭領望著其他人問道。
阻卜部頭領回應道:“我早看出來了,等這些城池建好後,我們這些頭領說話就沒人聽了。”
“你們說的什麽意思,我怎麽聽不明白?” 汪古部頭領滿臉疑惑。
韃靼部頭領鄙夷地瞥了一眼,說道:“你不想想,城建好以後,每座城都有大宋的軍隊,而且還要派官員過來。那以後我們這些頭領還有什麽用?”
“剛開始我們都以為,城池建好後就交給我們,現在他們要直接分給每家每戶,那我們就一點好處都沒有了。” 阻卜部頭領也在幫腔。
乃蠻部頭領接話道:“那你們準備做什麽?我們的弓箭和彎刀可打不過宋軍的步槍,人家離那麽遠就能要了我們的命。”
此話一出,帳篷裏頓時鴉雀無聲,眾部落頭領都在思索該如何應對此事。
許久,韃靼部頭領開口說道:“我們不能任由大宋朝廷這樣做,不如把修城的人弄走一些,等大宋朝廷給個說法再讓人回去修城。”
“對,就這樣做,不給個說法就讓城池建不下去。” 阻卜部頭領出言附和,扭頭看其他頭領,見沒人說話,問道:“你們都對這事沒意見嗎?”
汪古部頭領這才回應,“可是我們在汴京城的時候已經答應建城了,又拿了那麽多東西,現在反悔的話,那些宋軍手裏的步槍可不好惹。”
“你這麽軟弱,這麽怕死嗎?再說我們又不跟他們打仗,那些宋軍總不能無緣無故的打我們吧,就找個借口把人弄走就行。” 汪古部頭領大聲嗬斥。
韃靼部頭領也開口道:“這樣做也是為了大家的利益,你們回去後就都找個借口把人弄走,但要留下一些人,全弄走的話也不好交代。”
韃靼部是這些部落裏最大的一個部落,這話一出,其他頭領也不敢再說什麽,隻能點頭同意,但各自都在心裏盤算著回去後要怎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