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殿內正在舉行五日一次的朝會。皇帝高坐龍椅之上,威嚴盡顯。
群臣剛剛行禮完畢,蘇軾便率先出列,躬身奏道:“官家,近些年來,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我大宋人口增長極為迅速。如今,部分州府即將麵臨無地可分的困境,此事應當及早做出部署,以免後患。”
趙立慶微微蹙眉,百姓有地可種便能吃上飯,多生孩子便多分地,這些情況他早有預料,卻未想到竟如此之快地出現土地不夠分配的局麵。緩緩開口道:“戶部說一下具體情形。”
戶部尚書章惇隨即出列,躬身道:“官家,除了草原部落和雲南省還未登記完成之外,其餘各省共有兩千兩百五十四萬三千七百多戶,人口達一億四千四百六十五萬五千八百多人。即將無地可分的有京西、京東、淮南、湖北、江南、江西、兩浙以及福建等九個省。”
“章尚書,按你這麽說,整個中原及江南都即將無地可分了?” 趙立慶一聽這麽多地方出現問題,頓感頭皮發麻。
章惇恭敬地答道:“官家,確實如此。其實江南、江西及兩浙三省,若不是有很多百姓選擇到作坊當工人,這三個省早就不夠分地了。”
司馬光出列奏道:“官家,現在施行的是不管老幼,都按人口分地,每人分五畝田地之多。臣覺得可以適當減少一些,比如規定孩童滿多少歲才能分到土地。”
“官家,臣以為減少分地的數量不妥。” 王安石提出不同意見,“大宋現在疆域遼闊,很多地方都亟待開墾,移民才是上策。”
趙立慶也不認同減少分地的做法,但移民又並非易事,於是問道:“諸卿,你們覺得往哪移民好?”
“官家,據監管衛上報,剛納入安南省的九龍江(湄公河)以東土地非常肥沃,且當地人煙稀少,該地又是一年三熟,此地就非常適合移民。” 蘇軾從袖口掏出一份奏本。
太監林檜快步上前,接過奏本,轉身上了禦階,恭敬地遞給趙立慶。
王安石接著奏道:“官家,河中省及西寧省也可以移民過去,這兩地還有大量適宜耕種的土地沒有開墾。”
富弻也出列奏道:“官家,東北也適合移民,雖然冷了一點,一年也隻能收獲一季的糧食,但據虎衛軍上報的情況,去年農場開墾出來的那些土地,今年開春種植後,莊稼長勢喜人。這麽肥沃的土地不多開墾一些出來,實在是暴殄天物了。”
“是啊!大宋將士英勇作戰,打下來的土地不能就這麽放著浪費。” 趙立慶感慨道:“西北、西南、東北這三個地方確實也需要多點人才行。”
蘇軾躬身說道:“官家,如果移民政策力度夠大,臣相信會有百姓自願移民過去的。”
“蘇相,你這奏本裏麵就有關於移民的政策吧?” 趙立慶微微抬手,晃了一下手裏的奏本。
蘇軾回應道:“官家,奏本裏有臣關於移民安南的幾點建議。主要是移民前期的一些補助條款和減免賦稅。”
趙立慶蹙眉思索,半刻鍾後才緩緩說道:“我華夏百姓自古以來都比較眷戀故土,除非是迫不得已才會舉家移民。如果這優惠政策不夠吸引人,百姓是不會願意移民的。你們先商議出一個章程,下次朝會再議定此事。”
“是,官家。” 群臣躬身行禮。
工部尚書梁燾出列躬身奏道:“官家,黃河大橋即將完工,是否要提前做些安排?”
趙立慶聽到這個消息,臉上露出喜色,站起身來說道:“這是大好事啊!欽天監挑個好日子,舉辦一個典禮。朕與諸卿一起去參加。”
群臣齊聲高呼:“陛下聖明,大宋萬年。”
隨即又有大臣出列奏事,眾人又繼續商議其他事項。
兩個時辰後朝會結束,趙立慶一臉疲態地回到紫宸殿。女官高銀月已經在此等候多時。
“陛下,軍情衛孫師長奏報,已經聯係了蒲甘北部的撣族人。由於長期遭到蒲甘貴族的欺壓,撣族人非常願意幫助大宋。”
趙立慶快步走到西側大地圖前,問道:“真臘、扶南以及暹羅最近都是什麽情形?”
跟在皇帝身邊的高銀月連忙回答:“陛下,孫師長的奏報裏也有提及。真臘和扶南失去九龍江以東的土地後,現在正積極尋求蒲甘和暹羅的幫助。但蒲甘北部已經在我大宋的威脅之下,不敢再為兩國提供幫助。暹羅倒是對兩國提供了不少物資,並且在九龍江西岸駐紮了兩萬兵馬。”
趙立慶看向地圖上暹羅國處於九龍江西岸的位置,沉聲道:“看來是想防著百姓渡河投奔大宋。等過一些時間再收拾他們。回信給孫大山,讓他繼續打探情報,尤其是蒲甘國的情報。”
“是,陛下。臣妾告退。” 高銀月行禮,準備退出大殿。
趙立慶轉過身來,說道:“銀月,朕給你個封號吧。”
聽到這話,高銀月停下腳步,臉上的表情有些猶豫,半晌緩緩上前,靠近後低聲說道:“陛下,臣妾不想去後宮。現在每天都能見到陛下,臣妾雖然忙了點,但很開心。”
“嗯,那就隨你吧。” 趙立慶微微點頭。
“謝陛下。” 高銀月行了個福禮,退出大殿。
一陣疲憊感襲來,趙立慶感覺有點眩暈,連忙在圓形會議桌旁坐下。每天如此忙碌,身體真有點吃不消。
太監林檜匆匆進殿,躬身道:“陛下,禮部鄭尚書求見。”
“讓他進來吧。” 趙立慶揉了揉脖頸。
沒一會兒,鄭雍就步入殿中,躬身道:“官家,草原幾個部落首領到了京城,現住在鴻臚寺,想要拜見官家。”
趙立慶早就知道他們要來,現在又正好有點不舒服,就沒好氣地說道:“這些人真是貪得無厭。你去樞密院將此事告知韓琦和富弻,讓他們出麵見一下。”
看到皇帝臉色不太好,鄭雍連忙應道:“是,官家,臣告退。”
趙立慶擺了擺手,閉上眼睛。
群臣剛剛行禮完畢,蘇軾便率先出列,躬身奏道:“官家,近些年來,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我大宋人口增長極為迅速。如今,部分州府即將麵臨無地可分的困境,此事應當及早做出部署,以免後患。”
趙立慶微微蹙眉,百姓有地可種便能吃上飯,多生孩子便多分地,這些情況他早有預料,卻未想到竟如此之快地出現土地不夠分配的局麵。緩緩開口道:“戶部說一下具體情形。”
戶部尚書章惇隨即出列,躬身道:“官家,除了草原部落和雲南省還未登記完成之外,其餘各省共有兩千兩百五十四萬三千七百多戶,人口達一億四千四百六十五萬五千八百多人。即將無地可分的有京西、京東、淮南、湖北、江南、江西、兩浙以及福建等九個省。”
“章尚書,按你這麽說,整個中原及江南都即將無地可分了?” 趙立慶一聽這麽多地方出現問題,頓感頭皮發麻。
章惇恭敬地答道:“官家,確實如此。其實江南、江西及兩浙三省,若不是有很多百姓選擇到作坊當工人,這三個省早就不夠分地了。”
司馬光出列奏道:“官家,現在施行的是不管老幼,都按人口分地,每人分五畝田地之多。臣覺得可以適當減少一些,比如規定孩童滿多少歲才能分到土地。”
“官家,臣以為減少分地的數量不妥。” 王安石提出不同意見,“大宋現在疆域遼闊,很多地方都亟待開墾,移民才是上策。”
趙立慶也不認同減少分地的做法,但移民又並非易事,於是問道:“諸卿,你們覺得往哪移民好?”
“官家,據監管衛上報,剛納入安南省的九龍江(湄公河)以東土地非常肥沃,且當地人煙稀少,該地又是一年三熟,此地就非常適合移民。” 蘇軾從袖口掏出一份奏本。
太監林檜快步上前,接過奏本,轉身上了禦階,恭敬地遞給趙立慶。
王安石接著奏道:“官家,河中省及西寧省也可以移民過去,這兩地還有大量適宜耕種的土地沒有開墾。”
富弻也出列奏道:“官家,東北也適合移民,雖然冷了一點,一年也隻能收獲一季的糧食,但據虎衛軍上報的情況,去年農場開墾出來的那些土地,今年開春種植後,莊稼長勢喜人。這麽肥沃的土地不多開墾一些出來,實在是暴殄天物了。”
“是啊!大宋將士英勇作戰,打下來的土地不能就這麽放著浪費。” 趙立慶感慨道:“西北、西南、東北這三個地方確實也需要多點人才行。”
蘇軾躬身說道:“官家,如果移民政策力度夠大,臣相信會有百姓自願移民過去的。”
“蘇相,你這奏本裏麵就有關於移民的政策吧?” 趙立慶微微抬手,晃了一下手裏的奏本。
蘇軾回應道:“官家,奏本裏有臣關於移民安南的幾點建議。主要是移民前期的一些補助條款和減免賦稅。”
趙立慶蹙眉思索,半刻鍾後才緩緩說道:“我華夏百姓自古以來都比較眷戀故土,除非是迫不得已才會舉家移民。如果這優惠政策不夠吸引人,百姓是不會願意移民的。你們先商議出一個章程,下次朝會再議定此事。”
“是,官家。” 群臣躬身行禮。
工部尚書梁燾出列躬身奏道:“官家,黃河大橋即將完工,是否要提前做些安排?”
趙立慶聽到這個消息,臉上露出喜色,站起身來說道:“這是大好事啊!欽天監挑個好日子,舉辦一個典禮。朕與諸卿一起去參加。”
群臣齊聲高呼:“陛下聖明,大宋萬年。”
隨即又有大臣出列奏事,眾人又繼續商議其他事項。
兩個時辰後朝會結束,趙立慶一臉疲態地回到紫宸殿。女官高銀月已經在此等候多時。
“陛下,軍情衛孫師長奏報,已經聯係了蒲甘北部的撣族人。由於長期遭到蒲甘貴族的欺壓,撣族人非常願意幫助大宋。”
趙立慶快步走到西側大地圖前,問道:“真臘、扶南以及暹羅最近都是什麽情形?”
跟在皇帝身邊的高銀月連忙回答:“陛下,孫師長的奏報裏也有提及。真臘和扶南失去九龍江以東的土地後,現在正積極尋求蒲甘和暹羅的幫助。但蒲甘北部已經在我大宋的威脅之下,不敢再為兩國提供幫助。暹羅倒是對兩國提供了不少物資,並且在九龍江西岸駐紮了兩萬兵馬。”
趙立慶看向地圖上暹羅國處於九龍江西岸的位置,沉聲道:“看來是想防著百姓渡河投奔大宋。等過一些時間再收拾他們。回信給孫大山,讓他繼續打探情報,尤其是蒲甘國的情報。”
“是,陛下。臣妾告退。” 高銀月行禮,準備退出大殿。
趙立慶轉過身來,說道:“銀月,朕給你個封號吧。”
聽到這話,高銀月停下腳步,臉上的表情有些猶豫,半晌緩緩上前,靠近後低聲說道:“陛下,臣妾不想去後宮。現在每天都能見到陛下,臣妾雖然忙了點,但很開心。”
“嗯,那就隨你吧。” 趙立慶微微點頭。
“謝陛下。” 高銀月行了個福禮,退出大殿。
一陣疲憊感襲來,趙立慶感覺有點眩暈,連忙在圓形會議桌旁坐下。每天如此忙碌,身體真有點吃不消。
太監林檜匆匆進殿,躬身道:“陛下,禮部鄭尚書求見。”
“讓他進來吧。” 趙立慶揉了揉脖頸。
沒一會兒,鄭雍就步入殿中,躬身道:“官家,草原幾個部落首領到了京城,現住在鴻臚寺,想要拜見官家。”
趙立慶早就知道他們要來,現在又正好有點不舒服,就沒好氣地說道:“這些人真是貪得無厭。你去樞密院將此事告知韓琦和富弻,讓他們出麵見一下。”
看到皇帝臉色不太好,鄭雍連忙應道:“是,官家,臣告退。”
趙立慶擺了擺手,閉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