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孟錦幾人已經出發去姑姑家了。原主的爺爺奶奶在原主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先後去世了,五年級的時候原主爸爸也因意外離開了。原主之前跟孟母住在一起的那個家充滿著悲傷的回憶,姑姑們怕觸景生情,決定往後都在大姐家過節,不去原主爸爸家。
原主爸爸去世後,三位姑姑擔心孟母帶著孟錦一人過得不好,經常在生活中幫助她們。偶爾的米油不能少,會把表姐們穿不了的衣服帶給孟錦。見麵總會給孟母塞一些錢,每年春節給原主的紅包都是標上自己名字的,是眾表兄弟姐妹中最多的。原主的姑姑真的很疼原主爸爸這個弟弟,愛屋及烏,很疼原主。
開車差不多10分鍾就到原主大姑家,一開門親戚基本都來了,“大姑、大姑丈、二姑、二姑丈、三姑、三姑丈,偉表哥、俊表哥、君表姐、彤表姐、輝表哥、勁表哥。”終於稱呼一輪下來,孟錦收獲了八封紅包,最大的偉表哥已經結婚了,孩子都三歲了。
姑姑們聚在孟母身邊聊天,方父則被姑丈們請到飯桌上喝茶。孟錦和方源就被拉去打撲克,為了更有意思一點,每輪輸家要給贏家一塊錢。孟錦很眼饞那一塊錢,蚊子再小也是肉,可以買好幾包辣條了,但孟錦不會打,轉頭看向方源,看著方源躍躍欲試的樣子,孟錦覺得這波穩了。連忙把方源按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一旁收錢。
一輪又一輪下來,方源有輸有贏,但贏的多。到午飯前,一共收獲五十張1元“大鈔”,孟錦一頓輸出,自述自己管賬也很辛苦,需要記著誰賒賬、給多少,最終與方源四六分。
孟錦:小金庫又進賬一筆。
吃完午飯後,方父一家先回家休息,下午四點再去孟錦的外婆家。原主的親戚都在一個小鎮上,過年走親戚非常方便,開車15分鍾差不多就到了。在一頓熱鬧的聊天中,迎來了晚餐。粵市人過年吃的無非是雞鴨魚鵝,孟錦也終於能吃到原主外公外婆做的碌鵝了。
想當初她接收原主記憶的時候就看上了這道碌鵝,可惜外公外婆年紀大了,平時不做,也就每年過節外孫子女回來的時候會做,問就是這道菜是彼此童年的味道,念念不忘。自己媽媽也做不出外公外婆的味道,吃一次少一次,隻能每年使勁吃。
外公外婆住在農村,有自己的宅基地,夠大,可以家養雞鴨。每年過節前,外婆會提前在市場買好大鵝,在家養十天左右,把鵝養瘦了,這樣鵝的肉會更結實更好吃。鵝毛拔幹淨,清出內髒,起鍋倒油,煎至全身金黃撈出。放入白糖炒色,加入生抽、食鹽、南乳、清水,炒出醬汁,淋到切好的鵝肉上。孟錦表示就這盤菜她能幹兩碗飯!
飯後又閑聊了一會兒,指針指到八點的時候就意味著要散場了,小姨家離得有些遠,在另外一個鎮上,開車要1個小時。小姨一家走了,大家也都跟著走了,其他人雖然都住在同一個小鎮上,但太晚回去也不好。二老年紀大了也要休息,等周末或節假日有空的時候再來看望二老。幸好表妹今年還在讀初中,還能陪二老一段時間。
回到家後,孟錦率先去洗漱,洗完澡後,幹幹爽爽,把今天收到的壓歲錢放到床頭底下,等年後再開。
第二天是去湧東鎮,有一段距離,開車45分鍾,跟瀝水鎮同屬於沙南區。沙南區在粵市的最南端,被無數條水係分割成一塊塊小島。早期,島與島之間的交流全靠渡船,現在則多了橋梁。
到了方父的老家,孟錦除了收獲一堆紅包外,還嚐到了一款當鎮美食——撐粉。把大米浸泡一夜,用機器把它磨成漿,加入適量的水變成米粉水,鍋內壁刷油,熱鍋後之後把粉水放進大鍋中。拿一根一米長的小圓棍攪拌粉糊,期間必須一直攪動,不然粉末會沉到鍋底,容易煮糊煮焦,這鍋撐粉就沒了。
在不停撐的期間,粉水會慢慢變成糊,黏在一起。持續撐大概一個小時後,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放入瑤柱、蝦米、臘腸粒、豬肉等食材,等鍋邊起氣泡及木棍附著的粉糊“起絲”時就可以出鍋了。
盛放到容器中,放置兩到三小時後,就可以吃了。可以直接吃、可以切好放入鍋中加油煎一下。不過孟錦最喜歡的吃法是把過年剩下的碌鵝汁煮開後,放入撐粉加熱一下撈出,再放兩棵生菜,灼熟後就著煮好的撐粉一起吃,美味極了。
趁著自己還在粵市的時候多吃點,下回不知道要去哪裏做任務了。畢竟時空那麽多,現在這個粵市僅是時空中一個微末的存在。為了給自己空間囤點以後吃,孟錦讓方源給自己撐了兩大盆,可把方源撐累了。看到撐粉就想跑,都有陰影了。
吃了撐粉的後果就是孟錦吃撐了,中午的團圓飯沒吃多少,不過湧東鎮的菜跟瀝水鎮的差不多,孟錦也就不覺得可惜了。
中午回家午睡過後,孟錦又開啟了高三寫卷生活了。孟母沒忘記昨天早上跟唐母的約定,午睡後給唐母發消息,問有什麽要帶過去的。要說唐母什麽時候拿到孟母的聯係方式,唐母表示估摸孟母什麽時候出門,假裝出門倒垃圾來個偶遇,吐槽一下方父開的糖水店人氣太旺,想吃的時候吃不上,鄰裏鄰居的幫忙留一份,為方便,順便加個聯係方式的事。
收到孟母消息的唐母為了給未來親家母留個好印象,立馬回消息,“不用,我都備著了,今晚來吃飯就好了。”
“好的。”
孟母隨手在家庭群裏發通知,“今晚7點去唐逸家吃飯。”
卷到世界盡頭的錦鯉:“ok”
還沒睡的方,源是月亮也沒睡:“+1”
方記糖水店老方:“+2”
要問為什麽都在家卻要發微信,因為都在房間裏裹被窩。雖然粵市隻有春夏秋無冬,但過年那幾天的溫度還是可以跌到3c的,粵市人沒有安裝暖爐的習慣,全靠一身正氣和天崩地陷都不會離開的被窩禦寒。
從未有過這樣遭遇的孟錦:我太南了!
原主爸爸去世後,三位姑姑擔心孟母帶著孟錦一人過得不好,經常在生活中幫助她們。偶爾的米油不能少,會把表姐們穿不了的衣服帶給孟錦。見麵總會給孟母塞一些錢,每年春節給原主的紅包都是標上自己名字的,是眾表兄弟姐妹中最多的。原主的姑姑真的很疼原主爸爸這個弟弟,愛屋及烏,很疼原主。
開車差不多10分鍾就到原主大姑家,一開門親戚基本都來了,“大姑、大姑丈、二姑、二姑丈、三姑、三姑丈,偉表哥、俊表哥、君表姐、彤表姐、輝表哥、勁表哥。”終於稱呼一輪下來,孟錦收獲了八封紅包,最大的偉表哥已經結婚了,孩子都三歲了。
姑姑們聚在孟母身邊聊天,方父則被姑丈們請到飯桌上喝茶。孟錦和方源就被拉去打撲克,為了更有意思一點,每輪輸家要給贏家一塊錢。孟錦很眼饞那一塊錢,蚊子再小也是肉,可以買好幾包辣條了,但孟錦不會打,轉頭看向方源,看著方源躍躍欲試的樣子,孟錦覺得這波穩了。連忙把方源按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一旁收錢。
一輪又一輪下來,方源有輸有贏,但贏的多。到午飯前,一共收獲五十張1元“大鈔”,孟錦一頓輸出,自述自己管賬也很辛苦,需要記著誰賒賬、給多少,最終與方源四六分。
孟錦:小金庫又進賬一筆。
吃完午飯後,方父一家先回家休息,下午四點再去孟錦的外婆家。原主的親戚都在一個小鎮上,過年走親戚非常方便,開車15分鍾差不多就到了。在一頓熱鬧的聊天中,迎來了晚餐。粵市人過年吃的無非是雞鴨魚鵝,孟錦也終於能吃到原主外公外婆做的碌鵝了。
想當初她接收原主記憶的時候就看上了這道碌鵝,可惜外公外婆年紀大了,平時不做,也就每年過節外孫子女回來的時候會做,問就是這道菜是彼此童年的味道,念念不忘。自己媽媽也做不出外公外婆的味道,吃一次少一次,隻能每年使勁吃。
外公外婆住在農村,有自己的宅基地,夠大,可以家養雞鴨。每年過節前,外婆會提前在市場買好大鵝,在家養十天左右,把鵝養瘦了,這樣鵝的肉會更結實更好吃。鵝毛拔幹淨,清出內髒,起鍋倒油,煎至全身金黃撈出。放入白糖炒色,加入生抽、食鹽、南乳、清水,炒出醬汁,淋到切好的鵝肉上。孟錦表示就這盤菜她能幹兩碗飯!
飯後又閑聊了一會兒,指針指到八點的時候就意味著要散場了,小姨家離得有些遠,在另外一個鎮上,開車要1個小時。小姨一家走了,大家也都跟著走了,其他人雖然都住在同一個小鎮上,但太晚回去也不好。二老年紀大了也要休息,等周末或節假日有空的時候再來看望二老。幸好表妹今年還在讀初中,還能陪二老一段時間。
回到家後,孟錦率先去洗漱,洗完澡後,幹幹爽爽,把今天收到的壓歲錢放到床頭底下,等年後再開。
第二天是去湧東鎮,有一段距離,開車45分鍾,跟瀝水鎮同屬於沙南區。沙南區在粵市的最南端,被無數條水係分割成一塊塊小島。早期,島與島之間的交流全靠渡船,現在則多了橋梁。
到了方父的老家,孟錦除了收獲一堆紅包外,還嚐到了一款當鎮美食——撐粉。把大米浸泡一夜,用機器把它磨成漿,加入適量的水變成米粉水,鍋內壁刷油,熱鍋後之後把粉水放進大鍋中。拿一根一米長的小圓棍攪拌粉糊,期間必須一直攪動,不然粉末會沉到鍋底,容易煮糊煮焦,這鍋撐粉就沒了。
在不停撐的期間,粉水會慢慢變成糊,黏在一起。持續撐大概一個小時後,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放入瑤柱、蝦米、臘腸粒、豬肉等食材,等鍋邊起氣泡及木棍附著的粉糊“起絲”時就可以出鍋了。
盛放到容器中,放置兩到三小時後,就可以吃了。可以直接吃、可以切好放入鍋中加油煎一下。不過孟錦最喜歡的吃法是把過年剩下的碌鵝汁煮開後,放入撐粉加熱一下撈出,再放兩棵生菜,灼熟後就著煮好的撐粉一起吃,美味極了。
趁著自己還在粵市的時候多吃點,下回不知道要去哪裏做任務了。畢竟時空那麽多,現在這個粵市僅是時空中一個微末的存在。為了給自己空間囤點以後吃,孟錦讓方源給自己撐了兩大盆,可把方源撐累了。看到撐粉就想跑,都有陰影了。
吃了撐粉的後果就是孟錦吃撐了,中午的團圓飯沒吃多少,不過湧東鎮的菜跟瀝水鎮的差不多,孟錦也就不覺得可惜了。
中午回家午睡過後,孟錦又開啟了高三寫卷生活了。孟母沒忘記昨天早上跟唐母的約定,午睡後給唐母發消息,問有什麽要帶過去的。要說唐母什麽時候拿到孟母的聯係方式,唐母表示估摸孟母什麽時候出門,假裝出門倒垃圾來個偶遇,吐槽一下方父開的糖水店人氣太旺,想吃的時候吃不上,鄰裏鄰居的幫忙留一份,為方便,順便加個聯係方式的事。
收到孟母消息的唐母為了給未來親家母留個好印象,立馬回消息,“不用,我都備著了,今晚來吃飯就好了。”
“好的。”
孟母隨手在家庭群裏發通知,“今晚7點去唐逸家吃飯。”
卷到世界盡頭的錦鯉:“ok”
還沒睡的方,源是月亮也沒睡:“+1”
方記糖水店老方:“+2”
要問為什麽都在家卻要發微信,因為都在房間裏裹被窩。雖然粵市隻有春夏秋無冬,但過年那幾天的溫度還是可以跌到3c的,粵市人沒有安裝暖爐的習慣,全靠一身正氣和天崩地陷都不會離開的被窩禦寒。
從未有過這樣遭遇的孟錦:我太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