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之後,第一批參與訓練的百姓都領到了工錢。雖然是規定訓練七天為一個周期,但實際上是訓練六天,休息一天。在休沐日,參加訓練的青壯一樣可以得到休息。所以算起來應該是連續訓練六天,然後在第七天便能領取到三十錢的補償。
百姓在領取到工錢後,有許多人都歡天喜地的回了家,當然也有人準備留在金陵,痛痛快快地玩一天,然後繼續參加訓練。
這個時代的窮苦百姓,普遍一年隻能賺到六百到一千錢,平均算下來一天隻有兩到三錢,所以一次性領取到三十錢已經算是“巨款”了。
按照這個時代的購買力,三十錢可以購買到一升糧食,一石=十升,一升=十鬥,一升糧食可以夠一個人吃上一周。
更何況,在參加訓練期間,官府包吃包住,所有人住在軍營,提供一日三餐,並且都和正規軍是一樣的標準。
也就是說,在訓練一周之後,百姓領取到的工錢都是額外的。
這在一定程度上都刺激了百姓對參與訓練的積極性。
許多百姓在回家後,紛紛和家人,和鄉鄰分享他們在這一周內的所見所聞,訓練是個什麽情況,又能得到了何種待遇,參加訓練後又領取到了多少工錢等等。
看著他們喜滋滋的樣子,尤其是曬出領取到的工錢後,百姓們無不感到眼紅。
更何況,在軍營的六天時間裏,每天還能吃上三餐,如果第七天留在軍營,甚至還能吃到雞蛋、肉食。
這是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吃肉,在古代是隻有貴族、官僚才能享受到的特權。因此,貴族、官僚在古時候也被稱為“食肉者”,普通百姓則被稱為“菜民”、“米民”。
很多參與訓練的青壯在回家後,也不禁為此感到後悔不已,不禁捶胸頓足。哪怕再做待一天,就能吃到雞蛋、肉食,哪怕少拿一天工錢,那也很劃算不是嗎?
於是乎,新製度在鄉裏亭間,也迅速地傳播開了,百姓們無一不對新製度抱有極高的熱情。
可以預見,接下來對輔兵製度的實施和推進,一定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金陵為期一周的試點大獲成功,同時也刺激著我和張昭、魯肅等人,對新製度的立即實行。
於是,在召集了金陵城中的所有官吏之後,便由張昭負責執筆,顧雍負責講解,七嘴八舌地開始向一眾官吏進行介紹。
很快,金陵的一眾官吏也都明白了這一製度實施的好處,然後便所有人參與進來,開始對張昭書寫完畢的政令進行抄錄。
經過大半天的忙活,在十餘名使者的努力下,政令也被一一送了出去。
新的政令內容如下:
為了確保荊揚二州能夠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為了保證日後軍隊形成戰鬥力的速度,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傷亡。荊揚二州各郡縣、鄉亭從即日起開始實行輔兵製度!
凡年滿十六周歲青壯皆可就近前往各縣城報名參加,最低訓練周期為一周七天。
訓練期間,由各縣縣尉進行組織,為了保障縣尉們的權益,從即日起提高縣尉的地位和待遇,日後小縣的縣尉與縣長同級,大縣的縣尉與縣令同級。
訓練期間,由縣尉委任參訓人員中的佼佼者擔任“軍官”,如有村正、裏長等在其中,則優先擔任“軍官”,負責帶隊,協助縣尉組織訓練,並由縣尉分派任務等等。
訓練期間,由各縣官府、軍營提供食宿,一日三餐,每七天一個周期提供雞蛋、肉食,並於第七天發放一周的“工錢”。
福利待遇的標準為,普通青壯每周三十錢,如天數不足,則滿三天者發放半數工錢;不滿三天者,則以一天三錢的標準發放。
“軍官”每周的工錢則為五十錢。
每周開始訓練前,都需要提前一天進行登記,統計籍貫、姓名、年齡等等基本信息。
凡參與訓練者,日後在軍隊招募兵員時,皆會優先錄取。
如在訓練期間負傷,則由官府提供治療。
如在訓練期間爆發戰事,則參與訓練人員皆需要參戰,訓練軍官立馬晉升為正式軍官,縣尉擔任地方最高軍事長官,並進行指揮。
倘若爆發戰事,參與訓練人員全部按照正規軍標準享受所有軍事製度的福利,當然,違反軍紀者也會按照正規軍的規定進行處置。
從即日起,新製度將並入徭役之內,百姓在一年中服徭役或者參與軍事訓練皆可,但必須滿四個月之期。
服徭役者與參與軍事訓練者,享受同等待遇,一周發放三十錢。
工頭則與訓練軍官享受同等待遇,一周發放五十錢。
大將軍府長史張昭。(大印)
這份文件乃是各項製度出台後,內容書寫最為詳盡,也是篇幅最長的一次。
內容涵蓋了方方麵麵,詳細異常,甚至說到了各種可能情況的發生,這都是在金陵進行試點後的結果。
可以說,輔兵製度的實行,其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之前的義務兵役製度、軍功製度、撫恤製度、退伍製度等等製度,是一項麵對所有百姓的製度。
更可況,這一製度並沒有強製性,相反彈性很大,自由度很高。
不僅如此,其涉及到的福利待遇,也超乎了所有百姓的想象,甚至拋開製度本身,竟然成了許多窮苦百姓賴以生存的福利製度!
隨著政令被發出後,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整個荊揚二州的麵貌會更加地煥然一新,百姓的軍事素養也會越來越高。
甚至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方誕生的名將越來越多,勇將也越來越多。
畢竟這個世界人口翻了三倍,除了江東本土的四大都督,十二虎臣之外,恐怕在民間還有無數的名將之才,勇將之資。
他們中會有人可能因為生計問題,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軍事才能被埋沒了,或者壓根不知道自己還有這個才能。
總之,隨著新製度的出台後,隱藏在民間的軍事人才也一定都會冒出頭來!
至於是否會這樣,我們拭目以待。
百姓在領取到工錢後,有許多人都歡天喜地的回了家,當然也有人準備留在金陵,痛痛快快地玩一天,然後繼續參加訓練。
這個時代的窮苦百姓,普遍一年隻能賺到六百到一千錢,平均算下來一天隻有兩到三錢,所以一次性領取到三十錢已經算是“巨款”了。
按照這個時代的購買力,三十錢可以購買到一升糧食,一石=十升,一升=十鬥,一升糧食可以夠一個人吃上一周。
更何況,在參加訓練期間,官府包吃包住,所有人住在軍營,提供一日三餐,並且都和正規軍是一樣的標準。
也就是說,在訓練一周之後,百姓領取到的工錢都是額外的。
這在一定程度上都刺激了百姓對參與訓練的積極性。
許多百姓在回家後,紛紛和家人,和鄉鄰分享他們在這一周內的所見所聞,訓練是個什麽情況,又能得到了何種待遇,參加訓練後又領取到了多少工錢等等。
看著他們喜滋滋的樣子,尤其是曬出領取到的工錢後,百姓們無不感到眼紅。
更何況,在軍營的六天時間裏,每天還能吃上三餐,如果第七天留在軍營,甚至還能吃到雞蛋、肉食。
這是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吃肉,在古代是隻有貴族、官僚才能享受到的特權。因此,貴族、官僚在古時候也被稱為“食肉者”,普通百姓則被稱為“菜民”、“米民”。
很多參與訓練的青壯在回家後,也不禁為此感到後悔不已,不禁捶胸頓足。哪怕再做待一天,就能吃到雞蛋、肉食,哪怕少拿一天工錢,那也很劃算不是嗎?
於是乎,新製度在鄉裏亭間,也迅速地傳播開了,百姓們無一不對新製度抱有極高的熱情。
可以預見,接下來對輔兵製度的實施和推進,一定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金陵為期一周的試點大獲成功,同時也刺激著我和張昭、魯肅等人,對新製度的立即實行。
於是,在召集了金陵城中的所有官吏之後,便由張昭負責執筆,顧雍負責講解,七嘴八舌地開始向一眾官吏進行介紹。
很快,金陵的一眾官吏也都明白了這一製度實施的好處,然後便所有人參與進來,開始對張昭書寫完畢的政令進行抄錄。
經過大半天的忙活,在十餘名使者的努力下,政令也被一一送了出去。
新的政令內容如下:
為了確保荊揚二州能夠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為了保證日後軍隊形成戰鬥力的速度,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傷亡。荊揚二州各郡縣、鄉亭從即日起開始實行輔兵製度!
凡年滿十六周歲青壯皆可就近前往各縣城報名參加,最低訓練周期為一周七天。
訓練期間,由各縣縣尉進行組織,為了保障縣尉們的權益,從即日起提高縣尉的地位和待遇,日後小縣的縣尉與縣長同級,大縣的縣尉與縣令同級。
訓練期間,由縣尉委任參訓人員中的佼佼者擔任“軍官”,如有村正、裏長等在其中,則優先擔任“軍官”,負責帶隊,協助縣尉組織訓練,並由縣尉分派任務等等。
訓練期間,由各縣官府、軍營提供食宿,一日三餐,每七天一個周期提供雞蛋、肉食,並於第七天發放一周的“工錢”。
福利待遇的標準為,普通青壯每周三十錢,如天數不足,則滿三天者發放半數工錢;不滿三天者,則以一天三錢的標準發放。
“軍官”每周的工錢則為五十錢。
每周開始訓練前,都需要提前一天進行登記,統計籍貫、姓名、年齡等等基本信息。
凡參與訓練者,日後在軍隊招募兵員時,皆會優先錄取。
如在訓練期間負傷,則由官府提供治療。
如在訓練期間爆發戰事,則參與訓練人員皆需要參戰,訓練軍官立馬晉升為正式軍官,縣尉擔任地方最高軍事長官,並進行指揮。
倘若爆發戰事,參與訓練人員全部按照正規軍標準享受所有軍事製度的福利,當然,違反軍紀者也會按照正規軍的規定進行處置。
從即日起,新製度將並入徭役之內,百姓在一年中服徭役或者參與軍事訓練皆可,但必須滿四個月之期。
服徭役者與參與軍事訓練者,享受同等待遇,一周發放三十錢。
工頭則與訓練軍官享受同等待遇,一周發放五十錢。
大將軍府長史張昭。(大印)
這份文件乃是各項製度出台後,內容書寫最為詳盡,也是篇幅最長的一次。
內容涵蓋了方方麵麵,詳細異常,甚至說到了各種可能情況的發生,這都是在金陵進行試點後的結果。
可以說,輔兵製度的實行,其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之前的義務兵役製度、軍功製度、撫恤製度、退伍製度等等製度,是一項麵對所有百姓的製度。
更可況,這一製度並沒有強製性,相反彈性很大,自由度很高。
不僅如此,其涉及到的福利待遇,也超乎了所有百姓的想象,甚至拋開製度本身,竟然成了許多窮苦百姓賴以生存的福利製度!
隨著政令被發出後,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整個荊揚二州的麵貌會更加地煥然一新,百姓的軍事素養也會越來越高。
甚至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方誕生的名將越來越多,勇將也越來越多。
畢竟這個世界人口翻了三倍,除了江東本土的四大都督,十二虎臣之外,恐怕在民間還有無數的名將之才,勇將之資。
他們中會有人可能因為生計問題,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軍事才能被埋沒了,或者壓根不知道自己還有這個才能。
總之,隨著新製度的出台後,隱藏在民間的軍事人才也一定都會冒出頭來!
至於是否會這樣,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