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眼見在場眾人僵持不下,各抒己見,關鍵時候倒是陶侃又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謝安所謂的上中下三策,實則涉及到了三個方麵,分別是——雙方的領土劃分問題、是否再建大漢聯軍的問題、我方是否稱王的問題。
而陶侃所言的折中辦法,切中要害,還能同時兼顧到各方的利益。
比如徐州,陶侃提議幹脆交還給桓溫,由他作為中間人擋在咱們雙方之間。
雖然桓溫本是曹操上表任命的徐州刺史,二人又是鄉黨,本該和曹操一條心。
但這一次徐州軍入侵淮南事件,卻也讓天下人都看到了曹軍實力大損,曹操開始有些無法約束麾下諸侯的問題!
當此之時,桓溫還是不是曹操的人都需要打個問號,甚至都可以將之看作是一路獨立諸侯。
倘若將徐州交還給桓溫,一方麵他明麵上還是曹操的人,另一方麵他也是我方的手下敗將。
如此一來,我方和曹操就看起來誰也不吃虧,誰也不占便宜了。
再者,雖然曹操十分大方地願意將徐州全境一並交與我,但畢竟這涉及到雙方的防務問題。
我可以打包票在占了徐州之後不會攻打曹操的兗豫二州,可問題是曹操的下屬諸侯又是否還會來犯我徐州、淮南?
這一點誰也不敢保證吧?
可一旦將徐州交還給桓溫之後,這些問題就都不是事了,因為以後將有桓溫擋在我等之間。
如此一來,雙方之間又隔著一條淮水,從此井水不犯河水!
至於曹操和桓溫之間以後怎麽樣,那就是曹操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了。
第二個稱王問題,陶侃也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以此來妥善地處理。
我方之所以有人支持稱王,是因為在稱王之後,我將會有莫大的好處。
至於好處則有三點:
其一,昔日高祖曾言,非劉姓不得封王,否則天下共討之。
在這個節骨眼上,倘若貿然稱王、私自稱王,那無疑就會淪為眾矢之的。
反而現在天子願意親自冊封我和曹操為王,這樣就免去了道義上的問題,也就不會落天下人的口舌了。
其二,在稱王後,我就可以獨立建國,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朝廷班子。
如今以我的權力就隻能夠擢升部下為刺史、太守、雜號將軍等等,我的權力有限,手下們的官職也有限。
可我一旦被封王之後,這一切都將被打破桎梏,從此我在封官上不再有所製約。
我甚至可以自己建立一個吳王國,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班底,是為一個嶄新的政權!
其三,一旦稱王便可以凝聚人心,從此我的治下、麾下便隻為我一人效力。
日後,他人對我是忠是奸,甚至別有用心之人都能一眼便知。
至於稱王的壞處卻也顯而易見,同樣有三點:
其一,我和曹操都稱王了,那麽其他諸侯和異族呢?
屆時,天下將會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如此一來,大漢也就等於是徹底亡了,我卻絕不能去背這口鍋!
其二,我的麾下尚有對大漢心懷憧憬之人,比如諸葛亮。
倘若我稱王,其必然心寒,說不定我也會與這一大才失之交臂。
其三,在稱王後,就意味著我前期苦心經營的大漢忠臣形象從此毀於一旦。
日後,天子將會怎麽看我,天下人又該怎麽看我?
對於這些問題,陶侃卻是提出了可以先稱國公,這一緩兵之計!
國公和諸侯王之間,別看差距挺大,其實權力和好處是差不多的!
我一旦被封為國公,雖然名義上封地更大、權力更大,但卻依舊是大漢的臣子!
如此一來,我的形象依舊還是大漢忠臣的形象,反而稱王的好處還一概不少!
再者,曹操在三年前就被天子封為魏公了,此舉早有先例。
因此,我就算現在再被封為國公,也就不算是冒天下之大不違了!
至於第三點,我麾下依舊有許多人希望我繼續參與討伐大秦之事,和曹操再建聯軍。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眼下對劉裕、陳霸先的攻略行動即將開始,我又如何還有實力去幫著曹操一起打異族?
可不打又好像確實不行,一是會讓有些人感到失望,二是在天子麵前也說不過去。
天子可是一直寄希望於我的,我卻讓他失望,這又算什麽事?
可陶侃的提議就是好,讓我幹脆把鄧艾所部暫時借給曹操,讓我混個參與討伐大秦的名頭。
如此一來,我在我手下麵前可以有所交代,日後派人出使許都在天子麵前也好說話。
再者,武關十分重要,倘若不如此做,等到我方和曹操方進行交接之時也確實麻煩!
萬一在那個節骨眼上,秦軍突然打過來導致武關丟了呢?到時候我上哪哭去。
可要是把鄧艾所部借給曹操,繼續由他來鎮守武關,而我方隻要把南陽還給曹操就方便許多了。
屆時,我隻需要調遣南陽軍團南下,再讓曹操派人去接收就行。
等到日後,咱們雙方繼續以新野為界,便可以和淮南一樣井水不犯河水!
以後曹操要出兵伐秦也簡單,隻需要固守洛陽,再親率大軍直接出武關就行了。
倘若贏了,功勞自然是曹操的。
可萬一曹操輸了呢?
到時候秦軍打過來,但有鄧艾所部鎮守在武關也能無憂!
如此一來,曹操贏了他有功,曹操輸了我也有功,橫豎都輸不到大漢的頭上。
想到這裏,我看向陶侃的眼神都徹底變了。
曾經,我隻當陶侃是一位內政高手,名將之才!
半年前,當陶侃提出平南之策時,我隻以為他在軍略上同樣不輸給周、王、魯三人。
可直到現在我才發現,陶侃絕對是一位全才,甚至陶侃在曆史上都沒有發揮出全部的能力來!
“彩!士行之言麵麵俱到,深諳我心!諸位以為如何?”我當即對陶侃誇獎了一番,隨即問向眾人。
當陶侃的一番高論說出來之後,眾人居然鴉雀無聲,反倒是謝安偷偷在抬眼看著陶侃。
緊接著,眾人一一表示支持陶侃之策,這一次居然得到了全票通過!
“好!既然如此,安石大人不如就依陶荊州之策如何?”我不禁問向謝安道。
謝安想了想,隨即說道:“也罷!既然如此,安也不再多說了,明日一早便啟程返回許都,向天子和丞相稟報!
大將軍,諸位!最多兩個月,屆時便會有使者到來,盡請期待!”
謝安所謂的上中下三策,實則涉及到了三個方麵,分別是——雙方的領土劃分問題、是否再建大漢聯軍的問題、我方是否稱王的問題。
而陶侃所言的折中辦法,切中要害,還能同時兼顧到各方的利益。
比如徐州,陶侃提議幹脆交還給桓溫,由他作為中間人擋在咱們雙方之間。
雖然桓溫本是曹操上表任命的徐州刺史,二人又是鄉黨,本該和曹操一條心。
但這一次徐州軍入侵淮南事件,卻也讓天下人都看到了曹軍實力大損,曹操開始有些無法約束麾下諸侯的問題!
當此之時,桓溫還是不是曹操的人都需要打個問號,甚至都可以將之看作是一路獨立諸侯。
倘若將徐州交還給桓溫,一方麵他明麵上還是曹操的人,另一方麵他也是我方的手下敗將。
如此一來,我方和曹操就看起來誰也不吃虧,誰也不占便宜了。
再者,雖然曹操十分大方地願意將徐州全境一並交與我,但畢竟這涉及到雙方的防務問題。
我可以打包票在占了徐州之後不會攻打曹操的兗豫二州,可問題是曹操的下屬諸侯又是否還會來犯我徐州、淮南?
這一點誰也不敢保證吧?
可一旦將徐州交還給桓溫之後,這些問題就都不是事了,因為以後將有桓溫擋在我等之間。
如此一來,雙方之間又隔著一條淮水,從此井水不犯河水!
至於曹操和桓溫之間以後怎麽樣,那就是曹操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了。
第二個稱王問題,陶侃也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以此來妥善地處理。
我方之所以有人支持稱王,是因為在稱王之後,我將會有莫大的好處。
至於好處則有三點:
其一,昔日高祖曾言,非劉姓不得封王,否則天下共討之。
在這個節骨眼上,倘若貿然稱王、私自稱王,那無疑就會淪為眾矢之的。
反而現在天子願意親自冊封我和曹操為王,這樣就免去了道義上的問題,也就不會落天下人的口舌了。
其二,在稱王後,我就可以獨立建國,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朝廷班子。
如今以我的權力就隻能夠擢升部下為刺史、太守、雜號將軍等等,我的權力有限,手下們的官職也有限。
可我一旦被封王之後,這一切都將被打破桎梏,從此我在封官上不再有所製約。
我甚至可以自己建立一個吳王國,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班底,是為一個嶄新的政權!
其三,一旦稱王便可以凝聚人心,從此我的治下、麾下便隻為我一人效力。
日後,他人對我是忠是奸,甚至別有用心之人都能一眼便知。
至於稱王的壞處卻也顯而易見,同樣有三點:
其一,我和曹操都稱王了,那麽其他諸侯和異族呢?
屆時,天下將會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如此一來,大漢也就等於是徹底亡了,我卻絕不能去背這口鍋!
其二,我的麾下尚有對大漢心懷憧憬之人,比如諸葛亮。
倘若我稱王,其必然心寒,說不定我也會與這一大才失之交臂。
其三,在稱王後,就意味著我前期苦心經營的大漢忠臣形象從此毀於一旦。
日後,天子將會怎麽看我,天下人又該怎麽看我?
對於這些問題,陶侃卻是提出了可以先稱國公,這一緩兵之計!
國公和諸侯王之間,別看差距挺大,其實權力和好處是差不多的!
我一旦被封為國公,雖然名義上封地更大、權力更大,但卻依舊是大漢的臣子!
如此一來,我的形象依舊還是大漢忠臣的形象,反而稱王的好處還一概不少!
再者,曹操在三年前就被天子封為魏公了,此舉早有先例。
因此,我就算現在再被封為國公,也就不算是冒天下之大不違了!
至於第三點,我麾下依舊有許多人希望我繼續參與討伐大秦之事,和曹操再建聯軍。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眼下對劉裕、陳霸先的攻略行動即將開始,我又如何還有實力去幫著曹操一起打異族?
可不打又好像確實不行,一是會讓有些人感到失望,二是在天子麵前也說不過去。
天子可是一直寄希望於我的,我卻讓他失望,這又算什麽事?
可陶侃的提議就是好,讓我幹脆把鄧艾所部暫時借給曹操,讓我混個參與討伐大秦的名頭。
如此一來,我在我手下麵前可以有所交代,日後派人出使許都在天子麵前也好說話。
再者,武關十分重要,倘若不如此做,等到我方和曹操方進行交接之時也確實麻煩!
萬一在那個節骨眼上,秦軍突然打過來導致武關丟了呢?到時候我上哪哭去。
可要是把鄧艾所部借給曹操,繼續由他來鎮守武關,而我方隻要把南陽還給曹操就方便許多了。
屆時,我隻需要調遣南陽軍團南下,再讓曹操派人去接收就行。
等到日後,咱們雙方繼續以新野為界,便可以和淮南一樣井水不犯河水!
以後曹操要出兵伐秦也簡單,隻需要固守洛陽,再親率大軍直接出武關就行了。
倘若贏了,功勞自然是曹操的。
可萬一曹操輸了呢?
到時候秦軍打過來,但有鄧艾所部鎮守在武關也能無憂!
如此一來,曹操贏了他有功,曹操輸了我也有功,橫豎都輸不到大漢的頭上。
想到這裏,我看向陶侃的眼神都徹底變了。
曾經,我隻當陶侃是一位內政高手,名將之才!
半年前,當陶侃提出平南之策時,我隻以為他在軍略上同樣不輸給周、王、魯三人。
可直到現在我才發現,陶侃絕對是一位全才,甚至陶侃在曆史上都沒有發揮出全部的能力來!
“彩!士行之言麵麵俱到,深諳我心!諸位以為如何?”我當即對陶侃誇獎了一番,隨即問向眾人。
當陶侃的一番高論說出來之後,眾人居然鴉雀無聲,反倒是謝安偷偷在抬眼看著陶侃。
緊接著,眾人一一表示支持陶侃之策,這一次居然得到了全票通過!
“好!既然如此,安石大人不如就依陶荊州之策如何?”我不禁問向謝安道。
謝安想了想,隨即說道:“也罷!既然如此,安也不再多說了,明日一早便啟程返回許都,向天子和丞相稟報!
大將軍,諸位!最多兩個月,屆時便會有使者到來,盡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