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要的是一塊幹幹淨淨,隻屬於他一個人,隻有他可以做主的地盤。
為此,孫權不惜謀反與陳霸先聯合,以此借助陳霸先的力量來幫助他奪取江東!
在雙方的聯合下,陳霸先雖然沒能全據荊南,但好歹也掌控了桂陽、零陵、臨湘三郡。
再加上大後方的交州,陳霸先得以雄踞南方,從而才有實力稱王建國!
然而對於孫權來說,他也算是對陳霸先仁至義盡了,眼下就差楚軍攻下武昌,進而席卷江東。
倘若不能擊敗吳軍,攻克武昌,那麽席卷江東、統治江東就會成為一個空談!
偏偏觀楚軍高層的意思,和吳軍打一仗可以,但絕沒有擊敗吳軍進而攻克武昌的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陳霸先也沒必要再和吳軍正麵抗衡,轉而退而求其次也未嚐不可。
反正有三郡也比沒有好,既然現在不能全取荊南,那麽徐徐圖之也是可以的。
反正蜀軍主力即將東進,蜀吳主力之間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因此何必急於一時?
可陳霸先不急,孫權卻是著急,鬼知道蜀吳之間要打到猴年馬月?
對於陳霸先來說,徐徐圖之確實是個好辦法,可天知道要徐徐到何時?
萬一蜀吳打個幾年呢?
萬一雙方在打完之後,乃是吳軍贏了呢?
萬一雙方兩敗俱傷,楚軍方麵陳霸先還是不願意和吳軍正麵抗衡呢?
總之,對於孫權來說,此時若不戰的話,之後的變數實在太多太多了。
可偏偏陳霸先門清,本來他利用的就是孫權的身份,又不是單純看重孫權的能力。
雖然孫權確實有點本事,但孫權的是帝王之才,這玩意不是為人臣子的本事,壓根也對陳霸先毫無用處!
你孫權之前要治理荊南,陳霸先不能也不肯答應,怕的就是到嘴的肥肉被孫權搶去。
孫權現在又要楚軍與吳軍一戰,雖然勝負難料,但陳霸先沒有必勝的把握,他可不會再孤注一擲。
畢竟贏了沒啥好處,不僅已方損兵折將,而且也沒有多餘的實力再攻打武昌,進而席卷江東了。
可若是輸了,那就完蛋了,所以這裏麵存在的風險實在太大。
和吳軍一戰,實在是風險大,收益小,得不償失!
不過陳霸先也有辦法,此策既能挽回楚軍的士氣,還能堵住孫權之口。
那就是讓孫權去說服吳軍退兵,或者說服吳軍來降,畢竟你孫權不是吳國的二公子嗎?
二公子,主公以下第一人!
在吳國,孫策老大,孫權老二!
隻要孫權有本事能說服吳軍退兵,那陳霸先自然也願意繼續攻打武昌!
隻要孫權有本事說服吳軍來降,那陳霸先也願意幫著孫權直接席卷江東!
反之,你孫權要是做不到,那就隻能抱歉了!
果不其然,孫權聞言也就此閉嘴了,因為他赫然發現陳霸先說的其實也有道理。
所謂凡事都要靠自己,事實上這一路走來,孫權對陳霸先的幫助也不是太大。
比如在郴縣時,孫權隻是拿下了孫瑜、全琮二將和太守陳震,不過包括郴縣在內這些都不過是投名狀罷了。
偏偏之後席卷三郡靠的都是陳霸先用兵有方,憑借的也是陳霸先的交州軍,並且在此過程中孫權也沒有出過兵。
之後,孫權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對陳霸先有所幫助了,畢竟給陳霸先忽悠來了二十萬大軍。
並且在此之後,孫權還委派陳到幫著一起練兵,幫著陳霸先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在投桃報李之下,之後陳霸先稱王建國,孫權也因此受封楚國丞相。
在此過程中,雙方並不像盟友,反而更像是君臣!
作為盟友,雙方總該各自付出一半,結果孫權的付出最多隻有一成!
因此,其實也不能怪陳霸先不履行約定,實在是孫權發揮的作用太小了!
哪怕是兩個月,不,包括之前十天外加一個月的休整,近四個月的攻城戰中,孫權也其實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僅僅隻是在一個月的休整中,孫權作為丞相下令督造了盾牌和投石機,然後又委派陳到繼續練兵罷了。
這些都不過是份內之事,是孫權作為楚國丞相應該做的,而並非其作為盟友的本份。
作為盟友,雙方在攻城略地期間,孫權應該承擔一半的戰事。
既然陳霸先打不下武昌,打不贏吳軍,那你孫權總得加把勁吧?
可偏偏在攻打武昌期間,孫權在城南是作為陳霸先的副手,頂多出謀劃策下,結果甚至連其本部軍隊都沒有出動過。
白天在救援杜僧明軍團,並協助其軍團一起阻擊吳軍之時,孫權、陳到也依舊是擔任的杜僧明副手。
一直到現在,論及孫權的作用,好似根本配不上做陳霸先的盟友,反倒真的隻是像個臣子。
作為臣子,孫權就該忠於主君乖乖聽話,結果孫權又以盟友自居。
作為盟友,孫權也該出一半力,不然何談約定?
於是乎,孫權在冷靜下來之後,他也就明白了一切。
畢竟孫權隻是年輕,缺乏經驗,而並非大腦短路。
現在作為盟友,眼看著陳霸先勝不了吳軍,孫權也確實該出出力,發揮發揮自己的作用了。
“呼——!大王,倘若權能夠說服吳軍退兵或者投降,您可願意繼續攻打武昌,進而為我席卷江東?”孫權問道。
“那是自然!”陳霸先不假思索地說道。
“我軍十萬之眾雖然可戰之兵不到一半,可若是吳軍主力退去,那我軍未嚐不能再作嚐試!反觀吳軍若是願意歸降孫公子的話,那麽你我兩家攜手同心,何嚐吳國不滅,江東不平?”陳蒨也趁機忽悠道。
聞言,孫權不禁有些熱血沸騰,他終於還是想通了。
眼下他和陳霸先雖然名為盟友,但畢竟軍隊多是他的,因此雙方其實更像是君臣。
別看楚軍都是孫權忽悠來的,兵員又都是荊南子弟,可按照約定荊南也確實是陳霸先的。
那既然荊南是陳霸先的地盤,那麽荊南子弟兵也就是陳霸先的兵,也就和孫權沒一毛錢關係了。
唯有孫權趁機說服吳軍投降,到時候吳軍降了孫權就是孫權的兵了,那孫權和陳霸先之間才能對等!
所謂槍杆子裏出政權,孫權終於明白了,於是點頭答應了此事。
見狀,陳霸先不禁暗喜,不管孫權成功與否,反正他穩賺不賠!
為此,孫權不惜謀反與陳霸先聯合,以此借助陳霸先的力量來幫助他奪取江東!
在雙方的聯合下,陳霸先雖然沒能全據荊南,但好歹也掌控了桂陽、零陵、臨湘三郡。
再加上大後方的交州,陳霸先得以雄踞南方,從而才有實力稱王建國!
然而對於孫權來說,他也算是對陳霸先仁至義盡了,眼下就差楚軍攻下武昌,進而席卷江東。
倘若不能擊敗吳軍,攻克武昌,那麽席卷江東、統治江東就會成為一個空談!
偏偏觀楚軍高層的意思,和吳軍打一仗可以,但絕沒有擊敗吳軍進而攻克武昌的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陳霸先也沒必要再和吳軍正麵抗衡,轉而退而求其次也未嚐不可。
反正有三郡也比沒有好,既然現在不能全取荊南,那麽徐徐圖之也是可以的。
反正蜀軍主力即將東進,蜀吳主力之間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因此何必急於一時?
可陳霸先不急,孫權卻是著急,鬼知道蜀吳之間要打到猴年馬月?
對於陳霸先來說,徐徐圖之確實是個好辦法,可天知道要徐徐到何時?
萬一蜀吳打個幾年呢?
萬一雙方在打完之後,乃是吳軍贏了呢?
萬一雙方兩敗俱傷,楚軍方麵陳霸先還是不願意和吳軍正麵抗衡呢?
總之,對於孫權來說,此時若不戰的話,之後的變數實在太多太多了。
可偏偏陳霸先門清,本來他利用的就是孫權的身份,又不是單純看重孫權的能力。
雖然孫權確實有點本事,但孫權的是帝王之才,這玩意不是為人臣子的本事,壓根也對陳霸先毫無用處!
你孫權之前要治理荊南,陳霸先不能也不肯答應,怕的就是到嘴的肥肉被孫權搶去。
孫權現在又要楚軍與吳軍一戰,雖然勝負難料,但陳霸先沒有必勝的把握,他可不會再孤注一擲。
畢竟贏了沒啥好處,不僅已方損兵折將,而且也沒有多餘的實力再攻打武昌,進而席卷江東了。
可若是輸了,那就完蛋了,所以這裏麵存在的風險實在太大。
和吳軍一戰,實在是風險大,收益小,得不償失!
不過陳霸先也有辦法,此策既能挽回楚軍的士氣,還能堵住孫權之口。
那就是讓孫權去說服吳軍退兵,或者說服吳軍來降,畢竟你孫權不是吳國的二公子嗎?
二公子,主公以下第一人!
在吳國,孫策老大,孫權老二!
隻要孫權有本事能說服吳軍退兵,那陳霸先自然也願意繼續攻打武昌!
隻要孫權有本事說服吳軍來降,那陳霸先也願意幫著孫權直接席卷江東!
反之,你孫權要是做不到,那就隻能抱歉了!
果不其然,孫權聞言也就此閉嘴了,因為他赫然發現陳霸先說的其實也有道理。
所謂凡事都要靠自己,事實上這一路走來,孫權對陳霸先的幫助也不是太大。
比如在郴縣時,孫權隻是拿下了孫瑜、全琮二將和太守陳震,不過包括郴縣在內這些都不過是投名狀罷了。
偏偏之後席卷三郡靠的都是陳霸先用兵有方,憑借的也是陳霸先的交州軍,並且在此過程中孫權也沒有出過兵。
之後,孫權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對陳霸先有所幫助了,畢竟給陳霸先忽悠來了二十萬大軍。
並且在此之後,孫權還委派陳到幫著一起練兵,幫著陳霸先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在投桃報李之下,之後陳霸先稱王建國,孫權也因此受封楚國丞相。
在此過程中,雙方並不像盟友,反而更像是君臣!
作為盟友,雙方總該各自付出一半,結果孫權的付出最多隻有一成!
因此,其實也不能怪陳霸先不履行約定,實在是孫權發揮的作用太小了!
哪怕是兩個月,不,包括之前十天外加一個月的休整,近四個月的攻城戰中,孫權也其實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僅僅隻是在一個月的休整中,孫權作為丞相下令督造了盾牌和投石機,然後又委派陳到繼續練兵罷了。
這些都不過是份內之事,是孫權作為楚國丞相應該做的,而並非其作為盟友的本份。
作為盟友,雙方在攻城略地期間,孫權應該承擔一半的戰事。
既然陳霸先打不下武昌,打不贏吳軍,那你孫權總得加把勁吧?
可偏偏在攻打武昌期間,孫權在城南是作為陳霸先的副手,頂多出謀劃策下,結果甚至連其本部軍隊都沒有出動過。
白天在救援杜僧明軍團,並協助其軍團一起阻擊吳軍之時,孫權、陳到也依舊是擔任的杜僧明副手。
一直到現在,論及孫權的作用,好似根本配不上做陳霸先的盟友,反倒真的隻是像個臣子。
作為臣子,孫權就該忠於主君乖乖聽話,結果孫權又以盟友自居。
作為盟友,孫權也該出一半力,不然何談約定?
於是乎,孫權在冷靜下來之後,他也就明白了一切。
畢竟孫權隻是年輕,缺乏經驗,而並非大腦短路。
現在作為盟友,眼看著陳霸先勝不了吳軍,孫權也確實該出出力,發揮發揮自己的作用了。
“呼——!大王,倘若權能夠說服吳軍退兵或者投降,您可願意繼續攻打武昌,進而為我席卷江東?”孫權問道。
“那是自然!”陳霸先不假思索地說道。
“我軍十萬之眾雖然可戰之兵不到一半,可若是吳軍主力退去,那我軍未嚐不能再作嚐試!反觀吳軍若是願意歸降孫公子的話,那麽你我兩家攜手同心,何嚐吳國不滅,江東不平?”陳蒨也趁機忽悠道。
聞言,孫權不禁有些熱血沸騰,他終於還是想通了。
眼下他和陳霸先雖然名為盟友,但畢竟軍隊多是他的,因此雙方其實更像是君臣。
別看楚軍都是孫權忽悠來的,兵員又都是荊南子弟,可按照約定荊南也確實是陳霸先的。
那既然荊南是陳霸先的地盤,那麽荊南子弟兵也就是陳霸先的兵,也就和孫權沒一毛錢關係了。
唯有孫權趁機說服吳軍投降,到時候吳軍降了孫權就是孫權的兵了,那孫權和陳霸先之間才能對等!
所謂槍杆子裏出政權,孫權終於明白了,於是點頭答應了此事。
見狀,陳霸先不禁暗喜,不管孫權成功與否,反正他穩賺不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