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新年,幕府中也變得熱鬧起來,官員們也都聚在一起向我匯報工作。
去年這個時候也是如此,隻不過在當時我方還沒有平定益州,而今年卻一下子多了益州、徐州—兩個整州了。
僅僅一年的時間,我方不僅增添了兩個州的地盤,就連人口也增加了七八百萬!
地盤大了,人口多了,意味著我方的實力越來越強了。
然而事與願違,這增加的七八百萬人口中有近一半都是流民,這意味著一半的人口是沒有任何產出的。
不僅沒有產出,各地官府還需要倒貼,否則流民們都得活活餓死。
想當初,在荊州反叛、蜀楚聯合之時,我的治下就隻有一個揚州和荊州的三個郡。
最後,我硬是靠著十三個郡的地盤,在三年內發展到了現在的七個州,整整三十七個郡的地盤。
這意味著原先的十三個郡承擔了全部的糧草消耗,不僅支撐著各路大軍的爭戰,同時還要援助曹魏。
早在秦漢大戰以前,我方與曹操結盟,此後每個月都要援助曹操五十萬石糧草。
這麽多的糧草可都是由當年的荊、揚二州提供的,由水路運輸,再轉陸路一車一車地運到宛城。
每月五十萬石,一年就是六百萬石,整整持續了兩年就是一千二百萬石。
後來,秦漢大戰結束,不久之後我方又與曹操續盟。
由於秦漢大戰時,糧草是提供給大漢諸侯聯軍的,因此所需援助的數量也多。
後來,我方隻是對曹魏進行單方麵的援助,因此每月隻需提供十五萬石即可。
雖然不多,但彼時的我方就隻剩下了十三個郡的地盤,因此負擔也是極大。
更何況,彼時我方還要應對蜀軍和楚軍,大軍頂在前線的消耗更大。
雖然不管是援助曹魏的糧草也好,還是我方自己消耗的糧草也罷,統統都是通過水路運輸的。
但在不間斷地消耗之下,我方的後勤負擔也格外承重,何況我方的糧草都是花錢從百姓手裏收購來的。
舉個例子,我方當時有一千萬百姓,大約是二百萬戶居民。
每戶人家平均有田地四十畝,畝產二石,一年一戶的產出就是八十石。
一共二百萬戶,總共的糧食產出是一億六千萬石,其中二十稅一的農業稅收都是用於賑災的,因此不能輕動。
而一千萬百姓一年消耗的糧食則是高達六千萬石,扣除掉這些消耗,每年可供官府收購的糧食就隻有一億石!
雖然一億石聽起來很多,但要想一一收購下來,按照一石三百錢的收購價,我方需要付出三百億錢!
而在當時,我方一年的商業稅收也僅僅隻有二十五億錢,再去掉官員俸祿等等,我方一年的可支配收入頂多隻能購買三百餘萬石糧食!
就是靠著這樣,我方還每個月為曹魏提供十五萬石糧食,剩下的還要提供給前線大軍。
好在我方又速平偽楚,並在收複荊南之後,我方還繳獲了大量糧食。
再加上彼時,山越軍團攻略交州,巴郡軍團攻略益州。
這兩個軍團都是靠著自給自足,我方在當時隻需要供給襄陽、江陵兩處,總計二十餘萬的大軍即可。
然而說來輕巧,二十餘萬大軍在南郡、襄陽征戰近一年,同樣耗費了上百萬石的糧草!
再加上後來,我軍損失慘重,同時又需要大量的兵員、糧草補給。
等到覆滅蜀漢、平定益州,再到俘虜劉裕之後,我方的錢糧就基本告罄木有了。
好在當時,也就是今年一整年,我方並沒有開展任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待到秋收之後,我方才開始繼續用兵,期間也僅僅隻是開啟了北狩計劃而已。
再加上在此過程中,我方的地盤越來越大,商業稅收也越來越多。
錢多了,意味著收購的糧食也多了,可誰知又有數百萬流民南下。
為了安置這麽多的流民,並保證他們不會被餓死,我方便拿出了所有賑災糧儲備。
然而還不夠,於是我方又繼續花錢采購,這才繼續維持下去。
後來,三百餘萬流民被我方消化了近一半,另一半則是被暫時安置在了南陽、汝南、譙三郡。
雖然就地安置後省去了許多麻煩,但這些百姓剛分了土地,並不會立馬就有產出。
而他們南下時春耕已過,再到他們被全部安置完畢,並全部分發到土地之後,一直到有產出為止都得到明年秋收。
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方還需要供養三百餘萬流民長達八個月之久!
就和供養軍隊一樣,供養境內的流民還好,隻需安置地地方官府收購糧食或者拿出賑災糧即可。
可是在北部三郡的流民,我方卻是需要運輸糧草過去,更別提在北邊還有近四個軍團的駐軍了——淮北、南陽兩個軍團、西涼兵團、魏軍。
同樣和供養軍隊一樣,這麽多的流民和駐軍,我方又需要源源不斷地運輸糧草過去。
這使得我方在這一整年裏,財政一直都是赤字,乃至於在糧草方麵也終於爆發了危機。
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周軍南下攻打武都,我方又不得不勒緊褲腰帶地進行援助。
這使得我方的危機更是雪上加霜,畢竟打仗打仗,打得永遠都是經濟賬。
在這個時代,人口越多,就意味著糧食產出越多。
在以前乃是農業社會,朝廷全靠百姓種田產糧後收稅,而這還得看天。
如果遇到一個好年景,那麽朝廷自然收的稅也多,百姓也能活得下去。
反之,朝廷是不可能給百姓降稅的,那麽遇到災年後百姓的生活自然就會苦不堪言了。
而現在,我給百姓的農業稅是二十稅一,並免除了所有的苛捐雜稅。
現在我方給官員發放的俸祿都是直接發錢,錢來自於商業稅收,而在我方大興工商業之後也使得士族豪強不再進行土地兼並。
這一來二去的,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可卻也苦了官府。
不過不要緊,凡事有得必有失,在我心裏隻要百姓生活的好就行。
所謂藏富於民,隻有百姓富足了,他們才能夠更加心甘情願地為我賣命!
為何我軍百戰百勝?
說到底就因為我用政策、製度免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使得將士們可以在戰場上舍生忘死,並不用再為後方的家人感到擔憂了!
去年這個時候也是如此,隻不過在當時我方還沒有平定益州,而今年卻一下子多了益州、徐州—兩個整州了。
僅僅一年的時間,我方不僅增添了兩個州的地盤,就連人口也增加了七八百萬!
地盤大了,人口多了,意味著我方的實力越來越強了。
然而事與願違,這增加的七八百萬人口中有近一半都是流民,這意味著一半的人口是沒有任何產出的。
不僅沒有產出,各地官府還需要倒貼,否則流民們都得活活餓死。
想當初,在荊州反叛、蜀楚聯合之時,我的治下就隻有一個揚州和荊州的三個郡。
最後,我硬是靠著十三個郡的地盤,在三年內發展到了現在的七個州,整整三十七個郡的地盤。
這意味著原先的十三個郡承擔了全部的糧草消耗,不僅支撐著各路大軍的爭戰,同時還要援助曹魏。
早在秦漢大戰以前,我方與曹操結盟,此後每個月都要援助曹操五十萬石糧草。
這麽多的糧草可都是由當年的荊、揚二州提供的,由水路運輸,再轉陸路一車一車地運到宛城。
每月五十萬石,一年就是六百萬石,整整持續了兩年就是一千二百萬石。
後來,秦漢大戰結束,不久之後我方又與曹操續盟。
由於秦漢大戰時,糧草是提供給大漢諸侯聯軍的,因此所需援助的數量也多。
後來,我方隻是對曹魏進行單方麵的援助,因此每月隻需提供十五萬石即可。
雖然不多,但彼時的我方就隻剩下了十三個郡的地盤,因此負擔也是極大。
更何況,彼時我方還要應對蜀軍和楚軍,大軍頂在前線的消耗更大。
雖然不管是援助曹魏的糧草也好,還是我方自己消耗的糧草也罷,統統都是通過水路運輸的。
但在不間斷地消耗之下,我方的後勤負擔也格外承重,何況我方的糧草都是花錢從百姓手裏收購來的。
舉個例子,我方當時有一千萬百姓,大約是二百萬戶居民。
每戶人家平均有田地四十畝,畝產二石,一年一戶的產出就是八十石。
一共二百萬戶,總共的糧食產出是一億六千萬石,其中二十稅一的農業稅收都是用於賑災的,因此不能輕動。
而一千萬百姓一年消耗的糧食則是高達六千萬石,扣除掉這些消耗,每年可供官府收購的糧食就隻有一億石!
雖然一億石聽起來很多,但要想一一收購下來,按照一石三百錢的收購價,我方需要付出三百億錢!
而在當時,我方一年的商業稅收也僅僅隻有二十五億錢,再去掉官員俸祿等等,我方一年的可支配收入頂多隻能購買三百餘萬石糧食!
就是靠著這樣,我方還每個月為曹魏提供十五萬石糧食,剩下的還要提供給前線大軍。
好在我方又速平偽楚,並在收複荊南之後,我方還繳獲了大量糧食。
再加上彼時,山越軍團攻略交州,巴郡軍團攻略益州。
這兩個軍團都是靠著自給自足,我方在當時隻需要供給襄陽、江陵兩處,總計二十餘萬的大軍即可。
然而說來輕巧,二十餘萬大軍在南郡、襄陽征戰近一年,同樣耗費了上百萬石的糧草!
再加上後來,我軍損失慘重,同時又需要大量的兵員、糧草補給。
等到覆滅蜀漢、平定益州,再到俘虜劉裕之後,我方的錢糧就基本告罄木有了。
好在當時,也就是今年一整年,我方並沒有開展任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待到秋收之後,我方才開始繼續用兵,期間也僅僅隻是開啟了北狩計劃而已。
再加上在此過程中,我方的地盤越來越大,商業稅收也越來越多。
錢多了,意味著收購的糧食也多了,可誰知又有數百萬流民南下。
為了安置這麽多的流民,並保證他們不會被餓死,我方便拿出了所有賑災糧儲備。
然而還不夠,於是我方又繼續花錢采購,這才繼續維持下去。
後來,三百餘萬流民被我方消化了近一半,另一半則是被暫時安置在了南陽、汝南、譙三郡。
雖然就地安置後省去了許多麻煩,但這些百姓剛分了土地,並不會立馬就有產出。
而他們南下時春耕已過,再到他們被全部安置完畢,並全部分發到土地之後,一直到有產出為止都得到明年秋收。
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方還需要供養三百餘萬流民長達八個月之久!
就和供養軍隊一樣,供養境內的流民還好,隻需安置地地方官府收購糧食或者拿出賑災糧即可。
可是在北部三郡的流民,我方卻是需要運輸糧草過去,更別提在北邊還有近四個軍團的駐軍了——淮北、南陽兩個軍團、西涼兵團、魏軍。
同樣和供養軍隊一樣,這麽多的流民和駐軍,我方又需要源源不斷地運輸糧草過去。
這使得我方在這一整年裏,財政一直都是赤字,乃至於在糧草方麵也終於爆發了危機。
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周軍南下攻打武都,我方又不得不勒緊褲腰帶地進行援助。
這使得我方的危機更是雪上加霜,畢竟打仗打仗,打得永遠都是經濟賬。
在這個時代,人口越多,就意味著糧食產出越多。
在以前乃是農業社會,朝廷全靠百姓種田產糧後收稅,而這還得看天。
如果遇到一個好年景,那麽朝廷自然收的稅也多,百姓也能活得下去。
反之,朝廷是不可能給百姓降稅的,那麽遇到災年後百姓的生活自然就會苦不堪言了。
而現在,我給百姓的農業稅是二十稅一,並免除了所有的苛捐雜稅。
現在我方給官員發放的俸祿都是直接發錢,錢來自於商業稅收,而在我方大興工商業之後也使得士族豪強不再進行土地兼並。
這一來二去的,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可卻也苦了官府。
不過不要緊,凡事有得必有失,在我心裏隻要百姓生活的好就行。
所謂藏富於民,隻有百姓富足了,他們才能夠更加心甘情願地為我賣命!
為何我軍百戰百勝?
說到底就因為我用政策、製度免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使得將士們可以在戰場上舍生忘死,並不用再為後方的家人感到擔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