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柳城,做大首領,烏桓人為之瘋狂。
慕容恪已經作出了許諾,這事在烏桓人看來就是這麽靠譜,因此不顧一切地向前衝!
自從燕軍主力與烏桓人合兵一處,先是分發馬匹,再是選出騎兵。
接著,十萬鐵騎合兵一處,隻留十萬炮灰進行攻城。
此時,烏桓中的四個大部落各有五六千炮灰,總計兩萬餘人;
八個中等部落各有三四千炮灰,總計約三萬人;
十六個小部落各有兩三千餘炮灰,總計四萬餘人。
大部落、中等部落各自獨自作戰,小部落依附於中等部落,因此烏桓人形成了十二個戰鬥團體。
大部落各擁有五六千炮灰,每個中等部落帶著兩個小部落則擁有近萬炮灰,這使得中等部落和小部落形成的團體比之大部落更有優勢。
原本慕容恪的許諾對大部落更有利,如此一來,好像中等部落更為有利一些?
然而在四個大部落的首領看來,這反而讓他們更為有利了,畢竟攻城戰就是一場消耗戰。
中等部落的首領們以為,己方團體炮灰多了,那麽攻破柳城的可能性更大。
其實不然,要想攻破柳城其實和誰兵多、誰兵少無關,而是看運氣。
畢竟城內隻有五千守軍,燕軍又是分了一麵主攻,兩麵佯攻。
其中,四個大部落分別在東、西兩麵承擔佯攻工作,八個中等部落和小部落團體則在北麵承擔者主攻工作。
倘若這樣看,或許有人會覺得大部落一定吃虧,最後攻破柳城的一定是中等部落和小部落組成的團體了。
其實也不然,隻因為守軍是不可能固定不變的,城內的預備隊和其他三麵的守軍都可以進行調整。
再者,城外的燕軍到底從哪主攻,從哪佯攻也是可以進行調整的。
一般來說,攻城戰就是進攻方和守軍相互拚消耗,就是人力、物力、士氣三個方麵的比拚。
現在雙方是二十萬打五千,或者說是十萬炮灰打五千守軍,因此雙方人數對比是二十比一。
論物資,城內糧草管夠,畢竟是昔日烏桓人的大本營。
反觀燕軍就隻剩十天糧草了,要是在此之前再打不下柳城,那就隻能撤退。
論士氣,北齊軍要死守柳城,直到己方援軍到來,或者燕軍主動撤退。
對燕軍來說,那麽就非得攻破柳城,消滅城內的北齊鐵騎不可了。
因此,雙方的士氣都是極高的,從戰役角度而言根本不存在差異。
燕軍要想攻破柳城就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停地攻打,直到守軍人數被降到極限,從而守不住城池為止。
屆時,燕軍的人數優勢就能被發揮到極致,從而一舉破城。
這便是人海戰術!
對燕軍來說,這樣做既能夠消耗烏桓的實力,又能奪回柳城。
真是一舉兩得!
對烏桓來說,隻要還有精銳在,就算炮灰死完了也不虧。
何況烏桓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個部落,彼此都隻有幾千上萬人,其他人就不是自己部落的。
就算自己部落的炮灰死完了,那也還有精銳在後麵,等當了大首領之後也能繼續統領數萬炮灰。
正是在這種心理下,烏桓的各個首領們根本不畏傷亡,尤其是各中等部落的首領們。
反倒是大部落還好些,他們隻需要承擔在兩麵的佯攻任務,並且一樣有破城的機會。
雖然是佯攻,但隻要正麵的北齊軍頂不住了,那城內的預備隊就會上。
等到預備隊也打完了,北齊軍不就得從其他三個方向抽調守軍了嗎?到時候兩個方向上的四個大部落不就機會來了嗎?
反觀對中等部落來說,他們各自形成了八個團體,每個團體都有近一萬炮灰。
其中,大頭是來自小部落的,小頭才是自己的。
在這種心理下,中等部落的首領們更不會不下血本,反正死完了也不是隻有自己一家吃虧。
可對小部落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炮灰是真正的炮灰,畢竟就算贏了也輪不到他們做大首領吧?
因此,大部落、中等部落、小部落,各自首領的心態都是不一樣的。
大部落首領希望正麵的八個團體能夠進攻得更加猛一些,讓守軍的消耗越快越好,這樣他們才有機會。
中等部落首領的心態和大部落首領的差不多,唯獨他們是真正參與主攻的,因此本部落在傷亡方麵肯定要比大部落大得多。
小部落首領們的心態則是崩潰的,不過也不重要了,畢竟小部落在草原上本來就是炮灰般的存在。
總之,烏桓人的進攻非常猛烈,可謂是一波接著一波。
從柳城的北麵城牆上放眼望去,隻見城外黑壓壓的都是敵軍,總計有著近八萬人呢!
負責流血犧牲的是烏桓的中小部落,臨陣指揮的是八個中等部落首領,可具體怎麽打卻是由後方的慕容恪說了算。
起初,正麵的八個團體由於互不統屬,因此打得亂糟糟地。
不僅白給不說,甚至連城頭也摸不上去,這讓慕容恪很不滿意。
於是乎,慕容恪下令——八個團體必須輪番進攻!
每個團體負責一個時辰的進攻,在八個團體各自輪一遍之後,休戰、睡覺!
每日如此,如此往複,直到在十天內破城為止。
因此,對於守軍來說,第一天的守城戰十分輕鬆。
直到第二天開始,守軍的壓力越來越大,趙雲甚至發現攻城戰的套路都漸漸地被烏桓人在第三天給摸清了。
隻不過趙雲不知道慕容恪對烏桓人的許諾,可就算知道了也沒用,因為這根本就是無解的不是嗎?
趙雲隻知道有幾個叫慕容的都不是易與之輩,畢竟燕軍主力在來之前和來之後作對比,烏桓人的戰鬥力已經提升了一倍不止。
起初,二十萬烏桓人在蹋頓的領導下,隻能算是一群強壯的螻蟻。
在蹋頓死後,烏桓人一團散沙、各自為戰,對北齊軍也造不成多大的威脅。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烏桓人不僅有了統一的指揮,且這個指揮者的水平更是趙雲生平僅見!
由此可見,雖然兵不在多,但是大兵團在名將和雜魚的指揮下區別真的是翻天覆地。
直到現在才是攻城戰的第三天,趙雲卻已經預感到了結局,隻怕是真的要守不下去了!
慕容恪已經作出了許諾,這事在烏桓人看來就是這麽靠譜,因此不顧一切地向前衝!
自從燕軍主力與烏桓人合兵一處,先是分發馬匹,再是選出騎兵。
接著,十萬鐵騎合兵一處,隻留十萬炮灰進行攻城。
此時,烏桓中的四個大部落各有五六千炮灰,總計兩萬餘人;
八個中等部落各有三四千炮灰,總計約三萬人;
十六個小部落各有兩三千餘炮灰,總計四萬餘人。
大部落、中等部落各自獨自作戰,小部落依附於中等部落,因此烏桓人形成了十二個戰鬥團體。
大部落各擁有五六千炮灰,每個中等部落帶著兩個小部落則擁有近萬炮灰,這使得中等部落和小部落形成的團體比之大部落更有優勢。
原本慕容恪的許諾對大部落更有利,如此一來,好像中等部落更為有利一些?
然而在四個大部落的首領看來,這反而讓他們更為有利了,畢竟攻城戰就是一場消耗戰。
中等部落的首領們以為,己方團體炮灰多了,那麽攻破柳城的可能性更大。
其實不然,要想攻破柳城其實和誰兵多、誰兵少無關,而是看運氣。
畢竟城內隻有五千守軍,燕軍又是分了一麵主攻,兩麵佯攻。
其中,四個大部落分別在東、西兩麵承擔佯攻工作,八個中等部落和小部落團體則在北麵承擔者主攻工作。
倘若這樣看,或許有人會覺得大部落一定吃虧,最後攻破柳城的一定是中等部落和小部落組成的團體了。
其實也不然,隻因為守軍是不可能固定不變的,城內的預備隊和其他三麵的守軍都可以進行調整。
再者,城外的燕軍到底從哪主攻,從哪佯攻也是可以進行調整的。
一般來說,攻城戰就是進攻方和守軍相互拚消耗,就是人力、物力、士氣三個方麵的比拚。
現在雙方是二十萬打五千,或者說是十萬炮灰打五千守軍,因此雙方人數對比是二十比一。
論物資,城內糧草管夠,畢竟是昔日烏桓人的大本營。
反觀燕軍就隻剩十天糧草了,要是在此之前再打不下柳城,那就隻能撤退。
論士氣,北齊軍要死守柳城,直到己方援軍到來,或者燕軍主動撤退。
對燕軍來說,那麽就非得攻破柳城,消滅城內的北齊鐵騎不可了。
因此,雙方的士氣都是極高的,從戰役角度而言根本不存在差異。
燕軍要想攻破柳城就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停地攻打,直到守軍人數被降到極限,從而守不住城池為止。
屆時,燕軍的人數優勢就能被發揮到極致,從而一舉破城。
這便是人海戰術!
對燕軍來說,這樣做既能夠消耗烏桓的實力,又能奪回柳城。
真是一舉兩得!
對烏桓來說,隻要還有精銳在,就算炮灰死完了也不虧。
何況烏桓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個部落,彼此都隻有幾千上萬人,其他人就不是自己部落的。
就算自己部落的炮灰死完了,那也還有精銳在後麵,等當了大首領之後也能繼續統領數萬炮灰。
正是在這種心理下,烏桓的各個首領們根本不畏傷亡,尤其是各中等部落的首領們。
反倒是大部落還好些,他們隻需要承擔在兩麵的佯攻任務,並且一樣有破城的機會。
雖然是佯攻,但隻要正麵的北齊軍頂不住了,那城內的預備隊就會上。
等到預備隊也打完了,北齊軍不就得從其他三個方向抽調守軍了嗎?到時候兩個方向上的四個大部落不就機會來了嗎?
反觀對中等部落來說,他們各自形成了八個團體,每個團體都有近一萬炮灰。
其中,大頭是來自小部落的,小頭才是自己的。
在這種心理下,中等部落的首領們更不會不下血本,反正死完了也不是隻有自己一家吃虧。
可對小部落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炮灰是真正的炮灰,畢竟就算贏了也輪不到他們做大首領吧?
因此,大部落、中等部落、小部落,各自首領的心態都是不一樣的。
大部落首領希望正麵的八個團體能夠進攻得更加猛一些,讓守軍的消耗越快越好,這樣他們才有機會。
中等部落首領的心態和大部落首領的差不多,唯獨他們是真正參與主攻的,因此本部落在傷亡方麵肯定要比大部落大得多。
小部落首領們的心態則是崩潰的,不過也不重要了,畢竟小部落在草原上本來就是炮灰般的存在。
總之,烏桓人的進攻非常猛烈,可謂是一波接著一波。
從柳城的北麵城牆上放眼望去,隻見城外黑壓壓的都是敵軍,總計有著近八萬人呢!
負責流血犧牲的是烏桓的中小部落,臨陣指揮的是八個中等部落首領,可具體怎麽打卻是由後方的慕容恪說了算。
起初,正麵的八個團體由於互不統屬,因此打得亂糟糟地。
不僅白給不說,甚至連城頭也摸不上去,這讓慕容恪很不滿意。
於是乎,慕容恪下令——八個團體必須輪番進攻!
每個團體負責一個時辰的進攻,在八個團體各自輪一遍之後,休戰、睡覺!
每日如此,如此往複,直到在十天內破城為止。
因此,對於守軍來說,第一天的守城戰十分輕鬆。
直到第二天開始,守軍的壓力越來越大,趙雲甚至發現攻城戰的套路都漸漸地被烏桓人在第三天給摸清了。
隻不過趙雲不知道慕容恪對烏桓人的許諾,可就算知道了也沒用,因為這根本就是無解的不是嗎?
趙雲隻知道有幾個叫慕容的都不是易與之輩,畢竟燕軍主力在來之前和來之後作對比,烏桓人的戰鬥力已經提升了一倍不止。
起初,二十萬烏桓人在蹋頓的領導下,隻能算是一群強壯的螻蟻。
在蹋頓死後,烏桓人一團散沙、各自為戰,對北齊軍也造不成多大的威脅。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烏桓人不僅有了統一的指揮,且這個指揮者的水平更是趙雲生平僅見!
由此可見,雖然兵不在多,但是大兵團在名將和雜魚的指揮下區別真的是翻天覆地。
直到現在才是攻城戰的第三天,趙雲卻已經預感到了結局,隻怕是真的要守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