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317年—420年),是西晉皇族南遷後建立的王朝,是晉朝的繼續。


    永嘉南渡後,司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政權,期間曾多次北伐。


    可由於內部不和,除劉裕外,皆以失敗告終。


    祖逖有望恢複舊土,結果被司馬睿挾製。


    桓溫北伐則先後被前秦東海王苻雄、前燕吳王慕容垂擊敗。


    383年,前秦宣昭帝—苻堅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


    謝石、謝玄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南北分立從此而成。


    後有桓玄叛亂,自立為帝,最終為劉裕所平。


    擁立恭帝,導致大權旁落。


    420年,劉裕廢晉恭帝、建立劉宋,再加上北方的北魏統一,從而進入南北朝。


    東晉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把持,先是琅琊王氏王導、王敦,後又有陳郡謝氏謝安、謝玄等。


    世家大族中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士族,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等吳姓士族。


    但世家大族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和部曲,有實力抗衡司馬氏。


    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拉攏江南士族和安排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以司馬家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


    東晉得以穩定,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


    但晉元帝以後則內亂頻生,如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恩、盧循之亂等。


    東晉地處南方較為安定;


    永嘉南渡後,大批勞動力南遷,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


    東晉施行勸課農桑,使江南得到開發,經濟有所增長。


    造船業是東晉重要的手工業部門,造船規模和技術有明顯提高。


    此外,紡織業、青瓷業、金銀製造業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製作精巧,品種繁多,工藝水平較高。


    ………


    東晉的統治區隨著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


    蜀地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則大致固定。


    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隻剩淮南江陵一帶。


    成漢占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


    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複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


    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並、益等僑州,共十五州。


    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


    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複黃河、秦嶺以南地區。


    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逐漸萎縮。


    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複蜀地、青兗、司豫及關中地區。


    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導致關中得而複失。


    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並、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並、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東晉的統治區襲承西晉,雖然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製,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從而導致轄區縮小。


    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


    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


    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沿襲西晉軍事製度,但已有變化。


    軍事上,因為皇權衰微,中軍往往有名無實,同駐京師的還有揚州都督所屬軍隊。


    外軍大多由世族的軍隊組成,統軍將領稱霸一方,其中荊州軍甚至超越中央。


    東晉多次北伐,確有助於鞏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鎮具有野心,往往藉此篡位。


    關於兵源方麵,因為戰亂軍戶大減,兵員改以募兵補充,或直接征兵。


    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組成的北府兵,屢次擊敗強敵,在東晉後期等級如同中軍。


    政治上,東晉朝廷逐漸形成了門閥製度,地方設立僑置州郡。


    經濟上,東晉勸課農桑、出現莊園經濟,江南得到了初步的開發。


    然而,漢末三國以來土地兼並的情況,到了東晉時期卻是愈演愈烈。


    賦稅上,在淝水之戰後,東晉基本恢複了西晉的戶調之式。


    謝安的王公以下都要交稅,而在役者可以免交的製度被改變了。


    由此可以見到,人們把役、調對舉,服役者不能免調,輸調者不能免役。


    《晉書·範寧傳》所記便有“舉召役、調,皆相資須”之言。


    所謂“皆相資須”,即役、調都得承擔。


    聞人奭也有“百姓單貧,役、調深刻”之言(《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百姓是既要交稅,又要服役,從而出現了“流瑾不絕”的現象,王公貴族卻是從來不服役的。


    淝水之戰前要納稅,而戰後,也看不到有關他們納稅的規定。


    南朝有所謂“複士”,推其源當始於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後,親屬雖不可蔭,世族公卿本人卻重新變成了可以享受免稅特權的階層。


    這又是鎮之以靜方針被破壞的表現。


    人口方麵,由於北方戰亂不堪,大量人民逃至南方,從而形成一股人口大流動。


    同時,滯留在北方的漢人,則依靠塢堡自衛。


    當時,主要的流亡潮有六次,分別為


    一、296年,晉惠帝時期,關中發生齊萬年之亂。


    二、數萬人民由關中經過漢中,抵達蜀地,之後協助李特、李雄立國。


    三、另一股經漢水、宛至淮河,後為石勒吸收。


    四、巴蜀動亂後,人民逃至荊湘地區,因受土豪欺壓而叛亂,最後為王敦、陶侃平定。


    五、並州饑民向冀豫地區乞食,後由田甄率領,稱為“乞活賊”。


    六、涼州少受戰亂,眾多人民前往避難。


    由於保留大量漢人文物製度,形成“河西文化”。


    永嘉年間(307年—312年)南遷人口約有五十萬,至東晉初南方人口達1050萬人。


    因大批北方移民的到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農作物種,使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


    經過近百年較安定的增長,到東晉末人口達1746萬人。


    都城建康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


    城內外的貿易市場就有十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


    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文化上,東晉時期取得了一定成就,各類詩詞歌賦都大盛於東晉。


    著名的文學家,有謝靈運、陶淵明、王羲之等人。


    在繪畫、書法方麵也有頗傑出的成就,如顧愷之的畫作;王羲之的書法,都有很高藝術價值。


    思想上,東晉一朝,玄學之風相當盛行。


    除此以外,魏晉(西晉)時期放蕩的行為稍微收斂,但清談之風因為朝廷權貴提倡而盛行不衰。


    當時,世族生活優裕,多喜於名山古刹、別墅湖畔優談玄理,成為社交活動。


    朝廷及世族忽略具體事務,終日暢談玄理,形成苟且頹廢的價值觀,導致東晉朝廷逸於偏安。


    由於佛教東傳,許詣、孫綽將佛學加入清談,與玄學互相激湯。


    若幹僧侶也加入清談,傳達佛學,例如竺法護、道林等人。


    不過仍然有人反對清談,大多為寒族,如西晉裴頠、江惇、範寧,東晉應詹、陶侃、卞壺等人。


    範寧甚至著有《罪王何論》,嚴厲批評何晏、王弼二人。


    但清談仍曆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終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血之孫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魯斯老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魯斯老爺並收藏血之孫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