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按照各國的實力劃分,彼此之間確實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就比如,各國之間的人口數量、青壯數量、軍隊數量,以此就可以看出各國的實力差距。


    比如我方有人口三千萬,青壯六百萬,軍隊四十萬,差不多是十五丁抽一。


    北周有人口一千萬,青壯二百萬,軍隊近四十萬,差不多是五丁抽一。


    北齊有人口八百萬,青壯一百五十萬,軍隊近二十五萬,差不多是六丁抽一。


    朝廷有人口六百萬,青壯一百萬,軍隊近十五萬,差不多是七丁抽一。


    燕國有人口五百萬,青壯一百萬,軍隊近二十萬,差不多是五丁抽一。


    並州有人口二百餘萬,青壯近三十萬,軍隊最多可達三十萬,幾乎是全民皆兵。


    各方勢力之間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差異,一方麵是因為各國軍製的不同,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各國之間發展不同所造成的。


    在軍製上,我方實行的是義務兵役製度,再輔以輔兵製度和軍團製度。


    在三大製度相輔相成之下,我方治下的青壯都可以參加輔兵訓練,從中再挑選出優異者加入軍團為正規軍。


    因此,我方兵員眾多,且軍團戰力強大。


    北周實行府兵製度,所謂府兵其實就是職業軍人,隻不過占比比較低罷了。


    與北周近千萬的人口規模相比,如今北周的府兵數量不過二十大貴族的食秩戶籍數量,這也是北周鐵騎數量不多卻又戰力強大的原因。


    在此基礎上,北周朝廷掌控著更多的人口,這些人又可以隨時化作為兵員。


    因此,在不動用鐵騎的情況下,北周輕易就能征召並組織起三十萬大軍。


    北齊和朝廷都實行屯田製度,青壯們平時為民負責種田,戰時為兵負責征戰。


    在此基礎上,兩方在不影響後勤的情況下,同樣可以征召並組織起很多的軍隊。


    除此以外,兩方還存在著常備兵的情況,以滿足各自的戰略防禦需求。


    燕國則完全實行常備兵製度,且內部隻有近二十萬騎兵,並由國內五百萬人口負責供養。


    所謂常備兵隻需要負責打仗,平時以訓練為主,並不需要從事農業生產等其他工作。


    說到常備兵,其實各國都有存在,隻不過數量不一罷了。


    比如在我方隻有襄樊軍團、水師軍團、淮北軍團、兩支近衛軍團,以及陽平關、武關、襄陵的守軍,總計大約十八萬常備兵。


    比如在北周隻有十萬鐵騎屬於常備兵;


    而北齊和朝廷的常備兵就更少了,一般隻有幾萬人的規模,且大多是負責駐守邊關。


    要是到了後勤補給困難的時候,這些軍隊也是需要進行屯田工作的,就跟我方大部分軍隊差不多。


    至於並州方麵,其內部甚至都沒有形成一個國家,因此方方麵麵的製度都不完善。


    並州軍是真正的全民皆兵,能夠嘩啦啦都去種地,又能夠嘩啦啦都拉出來打仗。


    各方勢力之間實行著不同的軍事製度,而要說具體哪一種製度最好,恐怕也很難說清楚。


    隻能說各有各的好,畢竟各方勢力的實際情況都不相同,具體情況就需要進行具體分析。


    比如我方占據著南方之地,山地眾多,耕地較少。


    在以農為本的古代,南方要想抗衡北方就隻能另辟蹊徑,因此隻能大興工商業。


    這使得我方不可能實行大規模的屯田製度,隻能采取小規模的軍屯,以此減輕後勤運輸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輔兵製度、義務兵役製度、軍團製度,三者相輔相成才是最佳選擇。


    而到了北方,由於現在氣候的變遷,因此就必須實行屯田製度。


    如此一來,北方各勢力既能穩定地方,又能同時保證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


    至於北方四雄之間的差異,又主要體現在民族的不同上,尤其是胡漢兩族之間的差異。


    比如北周是以鮮卑為主體,以鐵騎為主,因此實行府兵製度。


    這使得北周能夠擁有源源不斷的騎兵可以使用,且能在保證戰鬥力的同時,又不至於破壞地方上屯田製度的實行。


    二者同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且能夠完美地融合。


    要說到為什麽會有這麽多軍事製度的出現,說到底還是因為各國的戰略需求不同,且各自的領袖不同。


    畢竟各方勢力的領袖是來自於魏晉南北朝的梟雄,在這個架空世界裏,他們身上又大多帶著其所處時代的思維和創新精神。


    因此,要想探究製度的不同,就得從曆史中去探尋答案。


    在上古時期,人類文明剛剛出現,彼時的人類還是一個個部落。


    部落之間原本相安無事,或男耕女織,或以狩獵為主。


    可一旦彼此之間起了衝突,那麽就會發生摩擦,進而爆發戰爭。


    一旦開打,贏了可以得到對方的資源,輸了就會變得一無所有。


    隨著曆史的變遷,很快人們就發現,掠奪遠比原來的生產方式要來的簡單。


    可通過戰爭進行掠奪存在風險,贏了沒得說,可要是輸了呢?


    因此,在發動戰爭之前,首先要保證自身的強大,從而才能夠穩穩地勝過對方。


    如何強大?


    無非就是提升己方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等,小團體之間尚且如此,更別提國家層麵了。


    因此,製度的創新往往都是為了自身的強大,而各種製度的出現也是各個時期進行得不同的創新。


    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人口都不多,如何強大?


    那就隻能全民皆兵,平時種地,戰時為兵。


    因此,戰國時期動輒幾十萬大軍出動,很多時候就是全民皆兵的情況。


    打仗前太平了十幾年,積累了吃不完的糧食,然後所有人一起上戰場。


    直到秦國統一之後,再到秦漢交替之際,情況又不同了。


    畢竟國家大了,人口也多了,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有仗所有人一塊上了。


    那怎麽辦呢?


    於是乎,由於秦朝滅亡的失敗教訓擺在眼前,到了漢朝後新的製度又應運而生。


    義務兵役製度!


    這項製度並非我方的創新,實際在西漢就有,隻不過並非是全國性質的。


    比如哪裏有叛亂,或者哪裏有外敵入侵,那麽朝廷就派太守或者將領前往。


    當地百姓在義務兵役製度下需要積極參軍,保家衛國,匹夫有責!


    直到漢末,再到三國時期,情況又不一樣了。


    因為戰爭變多了,人口變少了,且天災不斷。


    為了穩定地方,也為了應對頻繁的戰爭,於是屯田製度應運而生。


    隻不過屯田製度也不是曹操的創新,而是對原有製度的改良,是將原本小規模的軍屯改為了大規模的民屯。


    再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政權由遊牧民族建立,因此新的製度又孕育而生。


    這就是府兵製度,職業軍人開始出現,軍人和平民的差異也開始體現。


    自那以後,朝廷的正規軍再也不是隨便嘩啦些百姓就能組建了,而是需要嚴格的訓練、精良的裝備、強大的國力等等。


    在此之後,唐、宋、元、明、清在軍製上再也沒有了創新,也就是說到了職業軍人出現後軍製其實已經到頂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血之孫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魯斯老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魯斯老爺並收藏血之孫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