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我們站在浮雕麵前停下來,阿香說:“你們仔細看看這裏的浮雕,上麵有婦人生女,人騎著大象,還有出征圖,很多兵將車輛。”


    我們觀察後,發現果然是啊!


    阿香繼續說:“之前有人統計過,這個浮雕裏有多個人物,都不知道耗費了多少人力,不敢想象在純人工時代,這麽大的浮雕工程是怎麽做出來的?”


    也是,在石頭上雕刻,想想都不容易。


    又走到一段浮雕麵前,阿香介紹:


    這段呢,你們看,就是當時的人們安居樂業,吃喝玩樂。


    國王也在享受生活,這些浮雕你們仔細看看,這些雕刻的人物都朝著國王的方向跳舞,吹奏……


    這一大片浮雕展示的就是皇帝享受歌舞升平,民眾安居樂業的場景。


    一片繁榮昌盛的樣子。


    從這裏走出來,也就遊完了巴戎寺。


    阿香說:下一個是八方寺。


    巴方寺的位置在吳哥通王城巴戒寺西北方向。


    建於十一世紀中葉,由烏達亞迪耶跋摩二世國王建成,獻給印度教神濕婆 。


    早在吳哥通王城修建之前巴方寺就已經存在了,它是吳哥王朝全盛時期最為壯觀的寺廟之一,曾經是舊王城的中心。


    它是一座神山式的聖塔,坐落在一個很高的基座上,是吳哥常見的三層平台建築,金字塔型的寺廟代表神山,底層雕有各種動物雕像,頂部已坍塌。


    旁邊可見是一些一大一大堆堆的石頭堆落在一起。


    阿香說正在修繕,可是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夠修繕好。


    我們就先看看現有的遺址吧!


    現今塔頂上覆蓋的銅已不複見,但上方的石窗依然聳立透露著一樣的景,不變的窗。


    由於巴芳寺年代久遠,崩毀嚴重,在法國殖民時期,維修團隊想動手去複原它原來的樣貌。


    不過當維修團隊將一塊塊石頭取下,並加以編號建檔,每塊石頭上都標示出對印文件上的號碼,然後把石塊一塊塊放置於附近的地麵上做整理。


    原本打算把所有石塊整理完後再一塊塊拚回去,沒想到於 1975 年時紅色高棉奪權執政,所有的修繕工作隻能停止。


    在紅色高棉僅僅隻有三年的時間裏,這些曾經複原文件卻消失不見,原來的工作人員由於很多都是知識分子,後來被抓去屠s了。


    所以呢,最後巴方寺變成了組不回去的石頭堆。


    後來一直到了 1994 年,才又一次重新開始啟動修複工作。


    但由於當初拆解時的資料已經不全,所以修複工作的難度非常之大。


    現在如果你仔細看八芳寺建築上的石塊,也可以清楚的發現這些重組的痕跡。


    在某些古史記載中,周達觀曾這樣描述:\"金塔之北可一裏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數十間。又其北一裏許,則國主之廬也。其寢室又有金塔一座焉。


    在這段文字描述中的第一個金塔指的是巴戎寺(也稱為巴揚寺),銅塔指的就是巴方寺,而巴芳寺的北邊,則是國王的宮殿,宮殿中有另一座金塔,這座金塔指的是每晚國王要與蛇神交媾的空中宮殿。


    巴方寺是大吳哥城內能攀登上的最高建築,這也就印證了周達觀當時文中的描述。


    然而銅片目前已不複見,我們也隻能透過想象來還原當時壯觀的景象。


    爬到巴方寺的最上方,由上往下看的景象,可以看到前方有一條長長的引道,引道口旁邊就是鬥象台。


    遊客要參觀巴方寺必須由這引道口進來。


    很多人如果沒注意的話就會忽略了這座值得一看的銅塔。


    雖然是銅片已丟失了的銅塔。


    阿香說:這幾個古蹟因為距離近,所以一般都會走路瀏覽,也有人建議我帶大家從巴戎寺開始 ~巴方寺 ~ 鬥象台 (這時可以看到對麵的12生肖塔) ~空中宮殿 ~顛王台。


    不過我們還是按照我們的路線走。


    這座石柱引道是巴芳寺的特點之一,這座長達約 170 公尺同時又架高了的引道,在吳哥古跡中是僅有此處的。


    引道下方的石柱上雕刻有蓮花。


    由引道入口處下方往八方寺方向遙望,可看見這一柱柱圓型石柱的建構出了視覺上的層次感。


    八方寺現在的樣子,已經是恢複了有一大半的樣子,但是不知道完全修複好會是樣子。


    說完這些,阿香歎了口氣。


    我也歎了口氣。


    可能我也不會再有機會踏足這裏。


    希望這座銅塔能夠恢複原樣。


    下一個目的地:空中宮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根稻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佘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佘溫並收藏那根稻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