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柏林電影節有超400部電影需要放映,12天內放映1700多場,許多影廳人滿為患,名全世界的專業人士和3404名電影記者齊聚柏林,20噸的電影材料讓這場電影盛宴更添色彩。
緊接著,李元青前往了《血腥星期天》的影廳。
這部片子名氣也不算小,畢竟剛剛在桑丹斯獨立電影節上奪得世界電影單元的觀眾大獎。
這片子看了讓人覺得不舒服。
鏡頭太逼真,就像紀實影像一樣。
故事其實不難理解,影片重溫了1972年1月30日在北愛爾蘭derry地區的一次民權和平遊行如何演變成流血慘案的全過程。
電影最衝突的部分就是平民一方的暴力挑唆和以訛傳訛激化了雙方的恐懼和誤解,日不落士兵直接射殺13個手無寸鐵的平民。
李元青出了影廳,還和幾位愛爾蘭觀眾有短暫的交流。
他們見李元青這個亞洲人看這部片子看得這麽認真,都非常願意分享自己的所見所得。
甚至還有人告訴李元青,他還是這場事件的親身參與者,諸多細節他說起來滔滔不絕。
影片其實是想推動和平,但愛爾蘭人似乎更希望有尊嚴有自由的“和平”
曆史和現實在屏幕內和屏幕外以這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交織在一起。
結束了這部影片,李元青又開始了選片。
有一些入圍片是不參與評獎的。
比如《美麗心靈》
這片子去年年底就在北美上映了。
好評如潮。
李元青也認為這部片子戲裏戲外都帶給人心靈的震撼。
故事改編自數學家約翰納什的親身經曆,年少麻省理工學院求學、畢業後參加工作、發現患有精神疾病,他和妻子結婚離婚,最後還是在妻子的幫助鼓勵下獲得諾貝爾獎。
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生並不罕見,從古至今,無數人不屈於命運,向著磨難險阻衝鋒,但能像約翰納什這樣通過意誌戰勝精神疾病繼而取得偉大成就的確實少之又少。
不管是第幾次看這部電影,李元青都會有別樣的感觸。
看完《美麗心靈》,李元青選了德國電影《烤肉點》
這片子好像還有個名字叫“半級台階”
這部電影拍的太隨意了,跟人們印象中嚴謹的德國人相差很大。
這部電影具有很強烈的實驗性和先鋒感。
非常個人化而且開放的dv紀錄片風格,故事內容是對日常生活的殘酷展示。
兩對夫妻,日常生活極其單調無聊,拍攝者也是故意把他們的狀態拍得毫無張力。
但人本身就是充滿矛盾的,所以電影裏的角色潛意識裏對豔遇充滿渴望、對自我極度懷疑、對情感無盡憂鬱。
所以他們的婚姻就如同那“半級台階”一樣,不上不下。
對導演而言,他在創造藝術,所以他拍的很愉快,狀態很鬆弛。映後交流時,導演透露這部影片開拍時候隻有一個大概想法,每天的拍攝沒有劇本,沒有壓力,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範疇裏自由發揮。
但對觀眾可真就是不友好,我已經過得充滿無聊透頂,枯燥乏味,你還要把生活就那樣扒個幹淨。
李元青看完,緩了一會。
然後步入了法國影片《星期一早晨》的影廳。
這部電影,李元青看了簡介,應該是部喜劇。
結果開頭又是一個無聊透頂的男人。
文藝片導演真的太喜歡描述平淡無聊的人生,他們知道這玩意兒看了不舒服,還專門就是要拍給你看。
男人如預想的那般,在長時間的平淡生活中開始向往起詩和遠方。
男人離開了小鎮,前往威尼斯。
他發現那裏的人們好像特別自在快樂,周末與新朋友的快樂情境仿佛超脫了他所有的灰暗。
結果等他加入,周一早晨,一樣的鬧鍾、一樣的瑣事家常、朋友一樣是焊工、一樣開車上班,工作的工廠也驚人相似。
導演和觀眾開了個天大的玩笑,還以為他掙脫了牢籠,沒想到隻是從一個舊牢籠飛到了一個新牢籠。
最後男人還是回到了原來的地方,一切的一切都沒發生什麽改變。
這明明是喜劇片啊!怎麽還看得讓人抑鬱了。
果然,喜劇的內核還是悲劇。
李元青不打算再看下去了,國外的文藝片太生猛,除了對生活的無情展示,還有就是各種在內地無法過審的情節,會導致生理不適。
李元青也不打算在電影節上逛其他的風景了,因為這裏已經出現許多從事男性軟件硬化事業的工作者了,這種人流量大的活動,她們不可能錯過。
所以劉如梅拉著兒子到別的地方遊玩去了。
柏林旅遊當然要從柏林牆開始。
一千多米的畫廊,風格迥異的繪畫就那樣嵌在一起,確實很“包容”
這個牆背後的曆史突然引起了老媽劉如梅的回憶,想起以前的一些日子。
“媽,你跟老爸的事情說了很多遍了。”
“得,你不愛聽,我拉著小薇說。”
“小薇啊,當年那事兒....”
徐薇也很無奈,真老板還沒成年,太後垂簾聽政,她能忤逆太後?再說了,太後這段時間對她也很照顧,買了不少好東西,聽她嘮嗑又咋了。
一行人又去了勃蘭登堡門,聽說這裏見證了德國曆史。
人很多,各國的遊客都有。
李元青都戴著口罩了,竟然還能在這裏碰到國內粉絲,華國人還真是無處不在。
“元青,我好喜歡你,你到這裏是旅遊嗎?”
“謝謝你的喜歡,我就是帶著我媽來柏林旅遊。”
劉如梅也熱情的給眼前女生打招呼。
“小姑娘,你也是遊客嗎?”
“阿姨,我不是遊客,我是到這邊留學的學生,假期出來轉轉。”
“哇,能留學的都是高材生,你可真了不起!”
這個年代,能留學的還真是高材生,成績說得過去,家裏物質條件很豐富。
粉絲也沒怎麽糾纏,拿了個本子要了簽名,就準備走了。
“元青,你啥時候出新專輯啊?”
“我上一張才出不久就催下一張了?”
“喜歡你的歌,等你出新歌了,我一定支持。”
“元青,你看我都這麽支持了,咱再合個影咋樣?”
“沒問題,在海外都能被你認出來,這也是一種緣分。”
就這樣,一張四人合影就在勃蘭登堡門前拍下,柏林之旅也即將步入尾聲。
緊接著,李元青前往了《血腥星期天》的影廳。
這部片子名氣也不算小,畢竟剛剛在桑丹斯獨立電影節上奪得世界電影單元的觀眾大獎。
這片子看了讓人覺得不舒服。
鏡頭太逼真,就像紀實影像一樣。
故事其實不難理解,影片重溫了1972年1月30日在北愛爾蘭derry地區的一次民權和平遊行如何演變成流血慘案的全過程。
電影最衝突的部分就是平民一方的暴力挑唆和以訛傳訛激化了雙方的恐懼和誤解,日不落士兵直接射殺13個手無寸鐵的平民。
李元青出了影廳,還和幾位愛爾蘭觀眾有短暫的交流。
他們見李元青這個亞洲人看這部片子看得這麽認真,都非常願意分享自己的所見所得。
甚至還有人告訴李元青,他還是這場事件的親身參與者,諸多細節他說起來滔滔不絕。
影片其實是想推動和平,但愛爾蘭人似乎更希望有尊嚴有自由的“和平”
曆史和現實在屏幕內和屏幕外以這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交織在一起。
結束了這部影片,李元青又開始了選片。
有一些入圍片是不參與評獎的。
比如《美麗心靈》
這片子去年年底就在北美上映了。
好評如潮。
李元青也認為這部片子戲裏戲外都帶給人心靈的震撼。
故事改編自數學家約翰納什的親身經曆,年少麻省理工學院求學、畢業後參加工作、發現患有精神疾病,他和妻子結婚離婚,最後還是在妻子的幫助鼓勵下獲得諾貝爾獎。
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生並不罕見,從古至今,無數人不屈於命運,向著磨難險阻衝鋒,但能像約翰納什這樣通過意誌戰勝精神疾病繼而取得偉大成就的確實少之又少。
不管是第幾次看這部電影,李元青都會有別樣的感觸。
看完《美麗心靈》,李元青選了德國電影《烤肉點》
這片子好像還有個名字叫“半級台階”
這部電影拍的太隨意了,跟人們印象中嚴謹的德國人相差很大。
這部電影具有很強烈的實驗性和先鋒感。
非常個人化而且開放的dv紀錄片風格,故事內容是對日常生活的殘酷展示。
兩對夫妻,日常生活極其單調無聊,拍攝者也是故意把他們的狀態拍得毫無張力。
但人本身就是充滿矛盾的,所以電影裏的角色潛意識裏對豔遇充滿渴望、對自我極度懷疑、對情感無盡憂鬱。
所以他們的婚姻就如同那“半級台階”一樣,不上不下。
對導演而言,他在創造藝術,所以他拍的很愉快,狀態很鬆弛。映後交流時,導演透露這部影片開拍時候隻有一個大概想法,每天的拍攝沒有劇本,沒有壓力,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範疇裏自由發揮。
但對觀眾可真就是不友好,我已經過得充滿無聊透頂,枯燥乏味,你還要把生活就那樣扒個幹淨。
李元青看完,緩了一會。
然後步入了法國影片《星期一早晨》的影廳。
這部電影,李元青看了簡介,應該是部喜劇。
結果開頭又是一個無聊透頂的男人。
文藝片導演真的太喜歡描述平淡無聊的人生,他們知道這玩意兒看了不舒服,還專門就是要拍給你看。
男人如預想的那般,在長時間的平淡生活中開始向往起詩和遠方。
男人離開了小鎮,前往威尼斯。
他發現那裏的人們好像特別自在快樂,周末與新朋友的快樂情境仿佛超脫了他所有的灰暗。
結果等他加入,周一早晨,一樣的鬧鍾、一樣的瑣事家常、朋友一樣是焊工、一樣開車上班,工作的工廠也驚人相似。
導演和觀眾開了個天大的玩笑,還以為他掙脫了牢籠,沒想到隻是從一個舊牢籠飛到了一個新牢籠。
最後男人還是回到了原來的地方,一切的一切都沒發生什麽改變。
這明明是喜劇片啊!怎麽還看得讓人抑鬱了。
果然,喜劇的內核還是悲劇。
李元青不打算再看下去了,國外的文藝片太生猛,除了對生活的無情展示,還有就是各種在內地無法過審的情節,會導致生理不適。
李元青也不打算在電影節上逛其他的風景了,因為這裏已經出現許多從事男性軟件硬化事業的工作者了,這種人流量大的活動,她們不可能錯過。
所以劉如梅拉著兒子到別的地方遊玩去了。
柏林旅遊當然要從柏林牆開始。
一千多米的畫廊,風格迥異的繪畫就那樣嵌在一起,確實很“包容”
這個牆背後的曆史突然引起了老媽劉如梅的回憶,想起以前的一些日子。
“媽,你跟老爸的事情說了很多遍了。”
“得,你不愛聽,我拉著小薇說。”
“小薇啊,當年那事兒....”
徐薇也很無奈,真老板還沒成年,太後垂簾聽政,她能忤逆太後?再說了,太後這段時間對她也很照顧,買了不少好東西,聽她嘮嗑又咋了。
一行人又去了勃蘭登堡門,聽說這裏見證了德國曆史。
人很多,各國的遊客都有。
李元青都戴著口罩了,竟然還能在這裏碰到國內粉絲,華國人還真是無處不在。
“元青,我好喜歡你,你到這裏是旅遊嗎?”
“謝謝你的喜歡,我就是帶著我媽來柏林旅遊。”
劉如梅也熱情的給眼前女生打招呼。
“小姑娘,你也是遊客嗎?”
“阿姨,我不是遊客,我是到這邊留學的學生,假期出來轉轉。”
“哇,能留學的都是高材生,你可真了不起!”
這個年代,能留學的還真是高材生,成績說得過去,家裏物質條件很豐富。
粉絲也沒怎麽糾纏,拿了個本子要了簽名,就準備走了。
“元青,你啥時候出新專輯啊?”
“我上一張才出不久就催下一張了?”
“喜歡你的歌,等你出新歌了,我一定支持。”
“元青,你看我都這麽支持了,咱再合個影咋樣?”
“沒問題,在海外都能被你認出來,這也是一種緣分。”
就這樣,一張四人合影就在勃蘭登堡門前拍下,柏林之旅也即將步入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