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招太史慈,遣使蔣幹
三國:我轉投劉備,老曹你哭什麽 作者:鯨二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身長七尺七寸,美須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也是東漢末年意難平的角色之一。
其少時便好學,初為郡吏,極為講義氣。
因為郡守與州刺史之間有矛盾,便受郡守之命毀壞公章,犯下大罪,遠遁遼東避禍。
後因北海相孔融知其名,召其還鄉,又因青州黃巾軍為患,故而孤身北上求援劉備。
由此讓劉備得以知名當世,走上爭霸之路。
而這途中,二人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劉備本欲招太史慈以為己用,奈何太史慈已經受了劉繇征召,不得已而去之。
自那以後,劉備便深以為憾,朝思暮想。
因是之前在下邳之時,秦瑱為了引出趙雲,讓劉備又想起了太史慈這一員猛將。
可惜彼時他們遠在沛國,隨著劉繇兵敗,太史慈不知去向,故而劉備雖然想得到太史慈,卻也無從找起。
不過秦瑱卻將其放在心上,準備幫老劉招攬此人。
因為在演義之中,太史慈在神亭被孫策擒獲,隨之就成了孫策麾下大將。
可實際狀況卻是太史慈神亭與孫策大戰一場,便返回了劉繇麾下。
其後劉繇敗奔豫章,太史慈無奈遁走於蕪湖,逃入山中,自稱丹陽太守。
直到公元198年,孫策徹底平定丹陽之時,太史慈困守涇縣,兵敗被擒,方才投降。
也就是說在他們現在這個時間點,太史慈多半還在丹陽郡的某處山中。
於是在抵達淮南之後,秦瑱就讓負責情報的簡雍,派人南下打探太史慈的蹤跡。
不想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被簡雍找到太史慈所在之處。
故而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他便急忙來到劉備府中。
行入府內,便見劉備和簡雍正坐在一處,似乎在商議。
見得此狀,他便行入府內,邊走邊笑道:
“吾聞憲和已經尋到了劉繇舊部太史慈蹤跡,不知是否屬實?”
他一說話,劉備和簡雍自是抬起頭來。
見是秦瑱,劉備便是一臉欣喜道:
“此事自是屬實,憲和已經發現子義蹤跡!”
“吾知此事為軍師安排,故招軍師前來商議!”
見得劉備如此模樣,秦瑱自是一笑,自顧自行到座上看向了簡雍道:
“不知那太史子義現在何處?”
簡雍見狀,自是撫須一笑道:
“說起此事,可是把我一陣好找啊!”
“之前剛入壽春,軍師便要在下去尋太史子義蹤跡,我自派人南下,經蕪湖沿路尋之。”
“奈何那劉正禮乃是去年兵敗,其人倒是好尋,獨這太史子義無處尋去。”
“無奈在下隻能先探知南方諸事,方知劉繇兵敗之後,便南下豫章,後又屯兵彭澤,派笮融攻南昌。”
“後笮融反叛,被劉繇擊破,至此劉繇便留在了豫章。”
“在下思慮劉繇不用太史慈,慈必不忿,定不相隨。”
“而此人功勞甚大,威望必高,便尋了丹陽人問之,方知這太史慈在蕪湖之時,便已經離了劉繇麾下。”
“其後此人先至春穀,後下宛陵,見宛陵難破,便遁入了涇縣西南群山之中。”
“這一年間,他於山中自稱丹陽太守,招兵買馬,多為山越人所附。”
“我軍細作聞言,便前去探查,果見牛骨嶺上駐有一寨,常有兵馬出入,多半太史慈屯駐於此!”
聽著簡雍之言,秦瑱便是暗暗點頭。
心道和自己所了解得信息差別不大。
隻不過他沒想到,太史慈竟然一離開蕪湖便獨立出了劉繇麾下,可見其早已對劉繇死心!
思慮之間,他自是看著簡雍問道:
“如此說來,我軍細作還未與那太史慈開始接觸?”
簡雍聞之,便是一搖頭,身子往後一靠,露出一隻大腳板笑道:
“軍師這話說得,你隻叫我去尋來,又未叫我招來!”
“沒有軍師之令,細作怎敢輕易聯係?”
他這人曆來在劉備身前隨意慣了,此時行為舉止亦是頗為隨便。
不過老劉自也不在意,隻是看向秦瑱道:
“如今即知子義所在,不妨遣人南下召其北上如何?”
要說太史慈,那也是劉備求而不得之人,眼下見發現了太史慈蹤跡,自然迫切想要招來一見。
可他一說完,秦瑱便搖了搖頭道:
“我知這太史慈與主公有交情,然則時事異也,人心難測。”
“昔日太史慈乃孤身一人,如今卻是手握兵馬。”
“雖有恩義在前,眼下卻未必可招!”
“陡然派人前去招攬,反倒可能會讓其誤會!”
這亦是現實和遊戲的不同,有時候不是說人家在野,你就能招的。
若是趙雲領兵在丹陽,那秦瑱肯定毫不猶豫就會讓劉備招攬,可太史慈這人卻不同。
趙雲是劉備的鐵杆粉絲,為了劉備能漂泊幾年時間。
太史慈當初卻是看也不看劉備,轉手投入了劉繇麾下。
由此可見太史慈相較趙雲誌向更大,也更現實。
而論起劉備和太史慈的交情,滿打滿算也就是太史慈求援,劉備出兵救援而已。
這頂多算是太史慈欠了劉備一個人情。
若太史慈隻是白身,麵對招攬,或許會隻身來投。
可現在的太史慈已經獨立,手上握有兵馬,算是一個小軍閥,未必會領兵來投。
而且,若太史慈真有投靠之心的話,早就投孫策了,沒必要自立為丹陽太守。
因而秦瑱分析,太史慈現在的心態,恐怕是厭倦了劉繇,想自己單幹。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麽原本曆程中太史慈會搶占涇縣,招攬山越人對抗孫策了。
這種時候想靠劉備那點交情去招攬,恐怕會起反效果。
麵對他這番話語,劉備自是眉頭一皺,想要反駁一下,卻不知從何說起。
說來說去,他和太史慈相識不像趙雲那麽久。
雖然有舊情,卻不像趙雲那般知心,
從之前相處來看,太史慈是個胸有大誌之人,未必是想爭霸,但一定想要幹一番事業。
眼下幾年沒見,他還真不好確定太史慈現在是什麽心態。
思慮如此,老劉自是一陣惋惜道:
“既不能招,又當如何?子義武勇了得,信義篤烈,實屬上將之才!”
“總不至明知子義在南,卻放任自流,任其走上歧路啊!”
看著劉備如此惋惜模樣,秦瑱自是一笑道:
“主公真欲將其攬入麾下?”
“這是自然,子義如此大將,誰不願攬之為己用?”
劉備難得露出了一臉急切道:
“我知軍師定有良策招攬,何不與我道來?”
他知道依秦瑱的習慣,要是沒有辦法招攬太史慈的話,是不會主動尋找的,現在多半實在賣關子。
他一說罷,秦瑱自是露齒一笑,看向了簡雍道:
“方才吾聞憲和言及劉繇諸事,不知現在劉繇何在?”
他一問話,簡雍便微微笑道:
“那劉正禮於上月已經病故於豫章!”
“隻是因為豫章偏遠,尚未報之於朝廷。”
聽得此言,秦瑱自是再度點了點頭,對劉備道:
“若是如此,在下倒是有一計,為我軍招攬太史子義!”
“可此法頗為不合禮製,但恐主公不願行之!”
劉備見其果然有策,急忙探頭道:
“但有計策便可,又何故虛禮?”
“軍師隻管說來,隻不違背道義,備自無不行之。”
見此情景,秦瑱即站起身來沉吟道:
“若主公不顧虛禮,那我軍便可行事矣!”
“因在下思慮,太史慈現在自立為丹陽之主,恐是因其惡了劉正禮,又不欲歸降孫策,方如此狀。”
“彼人立足於丹陽,招撫山越所部以為己用,便知其取丹陽正名之心。”
“如此狀況,我軍招他,恐不應命,故要招攬之,當以朝廷大義!”
“正好如今子揚入京求取揚州牧使之位,以子揚之才,必能遂願。”
“既如此,我軍不妨先以揚州牧使名義,遣使任命太史慈為丹陽太守,兼領豫章都尉,令他南下接收劉正禮等部。”
“正好如今劉正禮已亡,其麾下舊部無主,可收之於太史慈麾下。”
“另可再發書豫章太守華歆,讓其供應糧草,便可讓太史慈於豫章立足。”
“如此,待得我軍奪取廬江之後,自可順勢揮軍南下,與太史慈共取江東。”
“到了那時,太史慈與主公有義在先,名義上又受我軍轄製,自然便是入了我軍麾下!”
“若行此計,則我軍不僅能得太史慈與劉繇舊部之助,亦能先據豫章,以為我軍南下根基!”
要說他這個計策,實際上算是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
因為現在他們十足把握招攬太史慈,故而應該用調令的形式,讓太史慈作為他們麾下客將。
反正太史慈現在差的就是一個正名。
他們遣使南下委派官職,太史慈肯定不會拒絕。
同理,他們讓太史慈名正言順收歸劉繇舊部,這對其有好處,太史慈也不會拒絕!
如此兩番示好,再加上太史慈欠劉備人情,日後他們南下江東,太史慈自然要助力。
這樣等他們奪取江東之後,太史慈這個客將,當然也就成了他們的部下,壓根不需要費力前去招攬。
而且這樣還有一個好處,現在豫州太守華歆還未投靠孫策。
有太史慈領兵前去,就能保證華歆前期獨立。
即便華歆不會先投靠他們,至少也能保證豫章不會陷落。
有豫章作為前進基地,他們再奪取江東,也就更為簡單。
唯一的問題就是,劉備現在還未領受揚州刺史或者揚州牧的職位。
所以現在他們發出這種委任狀,實際上算是一種僭越之舉。
不過秦瑱顯然小看了劉備對太史慈的執念。
他這一說完,劉備便起身笑道:
“固知軍師有良策於腹,如此兩全其美之計,備豈有不行之理。”
“如今我軍將取江東,若能先得豫章與一大將,自是備之願也。”
“待我親自手書一封,南下遞與子義,也好叫子義早日行事!”
說著,老劉便讓人去取布帛,準備寫封書信。
而簡雍見狀,卻是在旁提醒道:
“既是前去委派,細作斷難行之,當遣一使者前去。”
“不知主公欲以何人為使?”
這話一出,劉備頓時一愣,這個使者人選倒是一個問題。
現在他麾下文士一個蘿卜一個坑,都在忙碌之中。
若是選一個小吏前去,又顯得不夠尊重。
想了一會兒,他又看向了秦瑱道;
“不知軍師可有使者人選?”
見劉備看向了自己,秦瑱思考了一會兒,便即笑道:
“倒是有一人辯才了得,剛入我軍中不久,或可一用。”
劉備一聽,自然忙問是誰。
秦瑱便脫口而出了一個名字——蔣幹,蔣子翼。
其少時便好學,初為郡吏,極為講義氣。
因為郡守與州刺史之間有矛盾,便受郡守之命毀壞公章,犯下大罪,遠遁遼東避禍。
後因北海相孔融知其名,召其還鄉,又因青州黃巾軍為患,故而孤身北上求援劉備。
由此讓劉備得以知名當世,走上爭霸之路。
而這途中,二人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劉備本欲招太史慈以為己用,奈何太史慈已經受了劉繇征召,不得已而去之。
自那以後,劉備便深以為憾,朝思暮想。
因是之前在下邳之時,秦瑱為了引出趙雲,讓劉備又想起了太史慈這一員猛將。
可惜彼時他們遠在沛國,隨著劉繇兵敗,太史慈不知去向,故而劉備雖然想得到太史慈,卻也無從找起。
不過秦瑱卻將其放在心上,準備幫老劉招攬此人。
因為在演義之中,太史慈在神亭被孫策擒獲,隨之就成了孫策麾下大將。
可實際狀況卻是太史慈神亭與孫策大戰一場,便返回了劉繇麾下。
其後劉繇敗奔豫章,太史慈無奈遁走於蕪湖,逃入山中,自稱丹陽太守。
直到公元198年,孫策徹底平定丹陽之時,太史慈困守涇縣,兵敗被擒,方才投降。
也就是說在他們現在這個時間點,太史慈多半還在丹陽郡的某處山中。
於是在抵達淮南之後,秦瑱就讓負責情報的簡雍,派人南下打探太史慈的蹤跡。
不想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被簡雍找到太史慈所在之處。
故而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他便急忙來到劉備府中。
行入府內,便見劉備和簡雍正坐在一處,似乎在商議。
見得此狀,他便行入府內,邊走邊笑道:
“吾聞憲和已經尋到了劉繇舊部太史慈蹤跡,不知是否屬實?”
他一說話,劉備和簡雍自是抬起頭來。
見是秦瑱,劉備便是一臉欣喜道:
“此事自是屬實,憲和已經發現子義蹤跡!”
“吾知此事為軍師安排,故招軍師前來商議!”
見得劉備如此模樣,秦瑱自是一笑,自顧自行到座上看向了簡雍道:
“不知那太史子義現在何處?”
簡雍見狀,自是撫須一笑道:
“說起此事,可是把我一陣好找啊!”
“之前剛入壽春,軍師便要在下去尋太史子義蹤跡,我自派人南下,經蕪湖沿路尋之。”
“奈何那劉正禮乃是去年兵敗,其人倒是好尋,獨這太史子義無處尋去。”
“無奈在下隻能先探知南方諸事,方知劉繇兵敗之後,便南下豫章,後又屯兵彭澤,派笮融攻南昌。”
“後笮融反叛,被劉繇擊破,至此劉繇便留在了豫章。”
“在下思慮劉繇不用太史慈,慈必不忿,定不相隨。”
“而此人功勞甚大,威望必高,便尋了丹陽人問之,方知這太史慈在蕪湖之時,便已經離了劉繇麾下。”
“其後此人先至春穀,後下宛陵,見宛陵難破,便遁入了涇縣西南群山之中。”
“這一年間,他於山中自稱丹陽太守,招兵買馬,多為山越人所附。”
“我軍細作聞言,便前去探查,果見牛骨嶺上駐有一寨,常有兵馬出入,多半太史慈屯駐於此!”
聽著簡雍之言,秦瑱便是暗暗點頭。
心道和自己所了解得信息差別不大。
隻不過他沒想到,太史慈竟然一離開蕪湖便獨立出了劉繇麾下,可見其早已對劉繇死心!
思慮之間,他自是看著簡雍問道:
“如此說來,我軍細作還未與那太史慈開始接觸?”
簡雍聞之,便是一搖頭,身子往後一靠,露出一隻大腳板笑道:
“軍師這話說得,你隻叫我去尋來,又未叫我招來!”
“沒有軍師之令,細作怎敢輕易聯係?”
他這人曆來在劉備身前隨意慣了,此時行為舉止亦是頗為隨便。
不過老劉自也不在意,隻是看向秦瑱道:
“如今即知子義所在,不妨遣人南下召其北上如何?”
要說太史慈,那也是劉備求而不得之人,眼下見發現了太史慈蹤跡,自然迫切想要招來一見。
可他一說完,秦瑱便搖了搖頭道:
“我知這太史慈與主公有交情,然則時事異也,人心難測。”
“昔日太史慈乃孤身一人,如今卻是手握兵馬。”
“雖有恩義在前,眼下卻未必可招!”
“陡然派人前去招攬,反倒可能會讓其誤會!”
這亦是現實和遊戲的不同,有時候不是說人家在野,你就能招的。
若是趙雲領兵在丹陽,那秦瑱肯定毫不猶豫就會讓劉備招攬,可太史慈這人卻不同。
趙雲是劉備的鐵杆粉絲,為了劉備能漂泊幾年時間。
太史慈當初卻是看也不看劉備,轉手投入了劉繇麾下。
由此可見太史慈相較趙雲誌向更大,也更現實。
而論起劉備和太史慈的交情,滿打滿算也就是太史慈求援,劉備出兵救援而已。
這頂多算是太史慈欠了劉備一個人情。
若太史慈隻是白身,麵對招攬,或許會隻身來投。
可現在的太史慈已經獨立,手上握有兵馬,算是一個小軍閥,未必會領兵來投。
而且,若太史慈真有投靠之心的話,早就投孫策了,沒必要自立為丹陽太守。
因而秦瑱分析,太史慈現在的心態,恐怕是厭倦了劉繇,想自己單幹。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麽原本曆程中太史慈會搶占涇縣,招攬山越人對抗孫策了。
這種時候想靠劉備那點交情去招攬,恐怕會起反效果。
麵對他這番話語,劉備自是眉頭一皺,想要反駁一下,卻不知從何說起。
說來說去,他和太史慈相識不像趙雲那麽久。
雖然有舊情,卻不像趙雲那般知心,
從之前相處來看,太史慈是個胸有大誌之人,未必是想爭霸,但一定想要幹一番事業。
眼下幾年沒見,他還真不好確定太史慈現在是什麽心態。
思慮如此,老劉自是一陣惋惜道:
“既不能招,又當如何?子義武勇了得,信義篤烈,實屬上將之才!”
“總不至明知子義在南,卻放任自流,任其走上歧路啊!”
看著劉備如此惋惜模樣,秦瑱自是一笑道:
“主公真欲將其攬入麾下?”
“這是自然,子義如此大將,誰不願攬之為己用?”
劉備難得露出了一臉急切道:
“我知軍師定有良策招攬,何不與我道來?”
他知道依秦瑱的習慣,要是沒有辦法招攬太史慈的話,是不會主動尋找的,現在多半實在賣關子。
他一說罷,秦瑱自是露齒一笑,看向了簡雍道:
“方才吾聞憲和言及劉繇諸事,不知現在劉繇何在?”
他一問話,簡雍便微微笑道:
“那劉正禮於上月已經病故於豫章!”
“隻是因為豫章偏遠,尚未報之於朝廷。”
聽得此言,秦瑱自是再度點了點頭,對劉備道:
“若是如此,在下倒是有一計,為我軍招攬太史子義!”
“可此法頗為不合禮製,但恐主公不願行之!”
劉備見其果然有策,急忙探頭道:
“但有計策便可,又何故虛禮?”
“軍師隻管說來,隻不違背道義,備自無不行之。”
見此情景,秦瑱即站起身來沉吟道:
“若主公不顧虛禮,那我軍便可行事矣!”
“因在下思慮,太史慈現在自立為丹陽之主,恐是因其惡了劉正禮,又不欲歸降孫策,方如此狀。”
“彼人立足於丹陽,招撫山越所部以為己用,便知其取丹陽正名之心。”
“如此狀況,我軍招他,恐不應命,故要招攬之,當以朝廷大義!”
“正好如今子揚入京求取揚州牧使之位,以子揚之才,必能遂願。”
“既如此,我軍不妨先以揚州牧使名義,遣使任命太史慈為丹陽太守,兼領豫章都尉,令他南下接收劉正禮等部。”
“正好如今劉正禮已亡,其麾下舊部無主,可收之於太史慈麾下。”
“另可再發書豫章太守華歆,讓其供應糧草,便可讓太史慈於豫章立足。”
“如此,待得我軍奪取廬江之後,自可順勢揮軍南下,與太史慈共取江東。”
“到了那時,太史慈與主公有義在先,名義上又受我軍轄製,自然便是入了我軍麾下!”
“若行此計,則我軍不僅能得太史慈與劉繇舊部之助,亦能先據豫章,以為我軍南下根基!”
要說他這個計策,實際上算是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
因為現在他們十足把握招攬太史慈,故而應該用調令的形式,讓太史慈作為他們麾下客將。
反正太史慈現在差的就是一個正名。
他們遣使南下委派官職,太史慈肯定不會拒絕。
同理,他們讓太史慈名正言順收歸劉繇舊部,這對其有好處,太史慈也不會拒絕!
如此兩番示好,再加上太史慈欠劉備人情,日後他們南下江東,太史慈自然要助力。
這樣等他們奪取江東之後,太史慈這個客將,當然也就成了他們的部下,壓根不需要費力前去招攬。
而且這樣還有一個好處,現在豫州太守華歆還未投靠孫策。
有太史慈領兵前去,就能保證華歆前期獨立。
即便華歆不會先投靠他們,至少也能保證豫章不會陷落。
有豫章作為前進基地,他們再奪取江東,也就更為簡單。
唯一的問題就是,劉備現在還未領受揚州刺史或者揚州牧的職位。
所以現在他們發出這種委任狀,實際上算是一種僭越之舉。
不過秦瑱顯然小看了劉備對太史慈的執念。
他這一說完,劉備便起身笑道:
“固知軍師有良策於腹,如此兩全其美之計,備豈有不行之理。”
“如今我軍將取江東,若能先得豫章與一大將,自是備之願也。”
“待我親自手書一封,南下遞與子義,也好叫子義早日行事!”
說著,老劉便讓人去取布帛,準備寫封書信。
而簡雍見狀,卻是在旁提醒道:
“既是前去委派,細作斷難行之,當遣一使者前去。”
“不知主公欲以何人為使?”
這話一出,劉備頓時一愣,這個使者人選倒是一個問題。
現在他麾下文士一個蘿卜一個坑,都在忙碌之中。
若是選一個小吏前去,又顯得不夠尊重。
想了一會兒,他又看向了秦瑱道;
“不知軍師可有使者人選?”
見劉備看向了自己,秦瑱思考了一會兒,便即笑道:
“倒是有一人辯才了得,剛入我軍中不久,或可一用。”
劉備一聽,自然忙問是誰。
秦瑱便脫口而出了一個名字——蔣幹,蔣子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