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藏兵之策,軍令入山
三國:我轉投劉備,老曹你哭什麽 作者:鯨二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豫章郡為後世江西境內,治所南昌,乃是江東第一大郡。
這個大並非是指麵積大,而是人口極多,巔峰之時,人口超過一百六十萬,一直是諸侯必爭之地。
豈太守本為周術,術死後,劉表便以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為豫章太守。
但因為沒有朝廷任命,最終被朝廷任命的朱皓借劉繇部將笮融之力驅逐。
後來笮融殺了朱皓,劉繇又殺笮融,於是陰差陽錯,豫章太守便落到華歆頭上。
而華歆其人,在演義中也是被黑得夠嗆。
本來是個清純德素之士,卻被黑成了一個陰險小人。
其在豫章任上之時為政清淨,自劉繇死後,豫章百姓幾次推舉此人為揚州刺史。
華歆皆不任命,即便百姓苦求數月,皆未赴任。
在原本曆程中,孫策奪取江東之後,便讓虞翻前來勸解,華歆不戰而降。
但在這個時間線上,孫策還未奪取江東,揚州刺史之位便被劉備取下。
奪下此任之後,劉備依從秦瑱之策,先遣蔣幹說服太史慈,又讓蔣幹聯結祖郎,進入豫章郡中。
華歆在看了劉備手書之後,知道揚州早晚必為劉備所取,即欣然領命。
後來太史慈兵敗退至豫章,華歆便讓太史慈收攏劉繇舊部萬餘人,暫任豫章都尉。
由是諸葛亮一來到豫章,亮出了劉備軍令,便瞬間見到了華歆和太史慈。
隻見華歆其人約莫四十來歲,正值壯年,形貌嚴肅。
而太史慈雖然兵敗,但得益於日子有了盼頭,精神頭也不錯。
一見劉備將太史享又送了回來,太史慈自是大喜,連忙拉著太史享噓寒問暖。
太史享被他拉著,便即講述起了自己在壽春經曆,言語之間盛讚劉備和秦瑱道:
“父親有所不知,孩兒在北上之後,便見得使君,果是英雄人物。”
“數月以來,待孩兒甚好,而今因是討伐孫策南下,特令諸葛先生與孩兒一道前來!”
“希望父親速速出兵,與使君一道討伐孫策!”
太史慈聽得一番言語,便即撫須笑道:
“為父早就在此地等待多時,今聞使君南下,早有動兵之意。”
“奈何未得使君之令,不敢輕易前往,今即得令,自當出兵!”
言罷,他又看向了和蔣幹年紀相差不大的諸葛亮:
“不知使君此番讓先生前來,乃為讓某出兵何地?”
諸葛亮一聽這話,便對太史慈一拱手道:
“因是現在孫策分兵把守各處險要,軍師決意先破其軍,而後再行分兵。”
“故而主公之令,乃讓太史將軍經水路北上,奇襲春穀!”
“但在下終究遠來,不知將軍麾下有多少兵馬可用?”
“就我軍所知,春穀駐軍不下五千,即便奇襲,兵少亦難行也!”
而他一說罷,就見太史慈得意的一撫須道:
“莫說他有五千兵馬,便有一萬,某亦不懼!”
“先生遠來,有所不知,我豫章所部,兵馬足有兩萬五千餘!”
“但出一半兵馬,也夠突破敵軍後路矣!”
此言一出,諸葛亮便是神色一異,奇怪道:
“將軍麾下何有諸多兵馬?在下來前,隻知將軍麾下僅有萬餘!”
他正奇怪之間,華歆便笑著解釋道:
“此亦孔明不知也,因我這豫章之地多有宗賊。”
“歆不善兵事,隻有安撫,但子義一至,見彼等欺壓百姓,便進兵討之,由此又得兵萬餘。”
原來在這半年劉備南征北戰之時,太史慈也沒閑著。
豫章郡人口確實多,但山越人和宗民也不少,各修堡壘自守一方。
曆任太守對此皆采取懷柔政策,導致這些宗賊越發壯大。
但太史慈可不是好惹的,招攬劉繇舊部之後,見豫章郡坐擁百萬人口,糧草供應卻少,便知宗賊為害。
隨後他以練兵之名與祖郎聯合分化其內部,沿路征討。
短短半年之間,掃平周邊宗賊四十餘部,得民七八萬餘。
又兼俘虜甚眾,便將強者充軍,弱者編戶,一來二去,便擴展到了兩萬多人。
故而聽到劉備要他奇襲隻有五千人的春穀,太史慈是絲毫不在意的。
但諸葛亮一聽這話,卻是驚喜不已,心說虧得秦瑱隻想用太史慈當分路。
如此看來,若再給幾年時間,光是太史慈兵馬,都足以和孫策分庭抗禮了。
怪不得劉備會對太史慈這般推崇,來之前一定讓他帶上禮物。
當下他思慮一陣,便對太史慈拱手笑道:
“將軍果為當世豪傑,不怪主公對將軍讚不絕口!”
“即是將軍兵馬如此眾多,當不需妄動,藏兵半數於此,可作為奇兵!”
“不妨分兵與在下北上,再行計較如何?”
見其勸自己先藏半數兵馬,太史慈不由眼睛一眯道:
“倒是某家眼拙,不意先生亦是善謀之人。”
“但不知先生與那秦子瑄又是何等關係,安敢擅自做主?”
關於藏兵之策,其實他也認同,但現在秦瑱力主調集兵馬突破,諸葛亮是什麽身份敢自作主張勸他藏兵?
但他一說完,諸葛亮便搖頭一笑,直接表態道:
“秦君乃我兄諸葛瑾之友,亦為在下師兄,亮如今正從秦君而學。”
“此非擅自做主,乃因知先生之意,故為之藏兵也!”
太史慈聽得這番解釋這才打消疑慮,他本以為諸葛亮是要借他搶功,但既然是秦瑱的人,那就無所謂了!
反正現在都是秦瑱來謀劃,派諸葛亮來,顯然是為了配合總體戰略!
想了一會兒,他不由暗道自己多心,又令人備宴好生招待諸葛亮,次日即調動兵馬隨著諸葛亮北上。
與此同時,隨著劉備主力抵達繁昌之際,信使也行到了陵陽城內。
陵陽城本是山越宗帥祖郎起家之地,地處群山之間。
自當日趙雲、徐盛南下之後,便一路進山,打著太史慈的旗號入駐了陵陽城內。
此地北靠九華山南依太平湖,乃一等一的易守難攻之地。
本來按照劉曄最開始的打算,是讓趙雲等人先行南下站住腳跟,故自進山之後,趙雲和徐盛便欲尋機奪取涇縣。
結果這個計策恰好和周瑜調兵之計相撞,彼等剛一至此,便探知孫策已令孫賁進駐涇縣城內。
這可把趙雲給急壞了,看著涇縣孫賁足有萬餘大軍,便叫苦不跌道:
“我等受得主公之令南下,先被周瑜所據,又被孫賁所攔。”
“而今主公已至,秋收已畢,我等困於群山之內,將之奈何?”
徐盛自入劉備麾下之後,便常為副將,之前任張飛副將,而今任趙雲副將。
但他這人隨遇而安,雖任副將,卻是任勞任怨。
此時見得趙雲叫苦,思慮了一會兒,便對趙雲笑道:
“將軍切莫急躁,我等被攔於此處,亦屬無奈,便是主公知曉,也不當怪罪。”
但趙雲聞之卻搖了搖頭,一臉擔憂之色道:
“非慮南下無功,隻慮我等受得主公重任前來。”
“如今即未幫主公攻城掠地,也未擾亂孫策部署。”
“而今我等於此空耗糧草,於國何益也?”
徐盛見之,方曉趙雲其人忠勇盡職,隨之建議道:
“既是如此,那我等也莫在此耽擱。”
“我等不熟此間地形,不妨尋一向導,引我等往小路而進,先至涇縣觀察形勢。”
“待得敵軍一動,我軍便即取之,也可助主公一臂之力!”
趙雲聽著,也覺現在唯有此法,由是便在城中尋了一山間獵戶詢問。
方知南邊有一大湖,從水路可直通涇縣後方。
見得此狀,二人都是大喜,略微一合計,便留五百兵馬於此駐守,率領七千餘人翻山越嶺,至於太平湖內。
又經兩日殺到了涇縣城後方的平原之內。
前文說了,涇縣之地,四麵環山,獨有東西兩邊有一出入之口。
趙雲等人所至之地,便處於涇縣西南方向。
登陸之後,一馬平川,可直接殺奔涇縣,隻可惜涇縣城內兵馬眾多,二人不敢妄動。
結果如此等了數日,忽見涇縣城內行出大量兵馬,足有六七千之多。
二人見狀,自是又驚又喜,皆道瞌睡來了送枕頭。
他們正愁涇縣兵馬眾多,難以奪取,兵馬這就行出了涇縣。
萬餘兵馬已去大半,如此他們奇襲,確實一舉攻之。
當下二人自是等待夜間到來,準備先行奪取涇縣。
不料還未動手,傍晚就收到了劉備軍令,讓二人繞行至繁昌後方突襲孫策大寨。
麵對此令,徐盛不由一陣皺眉,有些不願這到手功勞飛走。
“正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今涇縣空虛,我等將取涇縣,豈可坐失戰機?”
“不若先行奪取此城,再行擊之,定然不遲!”
可趙雲一聽,心知其意,便直接否決道:
“軍師治軍常道軍令不可違,眼下雖有戰機如此,我等卻當聽令行事!”
“若因我等私利而壞大事,吾不願為也。”
“正好我等已在涇縣,由此往北,可抵繁昌,切不可違令而行!”
徐盛見他這般死板,自是氣悶不已,連忙苦勸,可趙雲就是不依,強自領軍北上。
無奈之下,徐盛隻得跟著趙雲一道北上,如此連行數日,來到山口,竟見之前離開涇縣的孫賁所部朝著繁昌方向行去。
看著這個狀況,趙雲與徐盛均是大驚,他們還說增兵何處,不想竟然也是繁昌。
若是他們攻擊了涇縣,瞬間就會導致他們的奇兵失效,想清楚後,徐盛便有些後怕道:
“虧得將軍依令而行,若是我等奇襲涇縣,恐要壞我軍大計也!”
他本以為趙雲會笑他一陣,不料趙雲聞之卻笑道:
“吾亦不知孰對孰錯,隻知軍令如山,斷不可違!”
“固知文向有為將之才,然則須當以令為先,方可不違我等之任。”
徐盛聽罷其言,自是越發敬佩趙雲為人,不再多言,跟著趙雲一道北進。
一連十數日,翻山越嶺,終於繞到了繁昌之後。
至於此處,眼見孫策大寨近在眼前,二人便將消息朝著劉備軍大寨方向發了過去。
ps:一個不慎,標題又寫錯了,難受
這個大並非是指麵積大,而是人口極多,巔峰之時,人口超過一百六十萬,一直是諸侯必爭之地。
豈太守本為周術,術死後,劉表便以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為豫章太守。
但因為沒有朝廷任命,最終被朝廷任命的朱皓借劉繇部將笮融之力驅逐。
後來笮融殺了朱皓,劉繇又殺笮融,於是陰差陽錯,豫章太守便落到華歆頭上。
而華歆其人,在演義中也是被黑得夠嗆。
本來是個清純德素之士,卻被黑成了一個陰險小人。
其在豫章任上之時為政清淨,自劉繇死後,豫章百姓幾次推舉此人為揚州刺史。
華歆皆不任命,即便百姓苦求數月,皆未赴任。
在原本曆程中,孫策奪取江東之後,便讓虞翻前來勸解,華歆不戰而降。
但在這個時間線上,孫策還未奪取江東,揚州刺史之位便被劉備取下。
奪下此任之後,劉備依從秦瑱之策,先遣蔣幹說服太史慈,又讓蔣幹聯結祖郎,進入豫章郡中。
華歆在看了劉備手書之後,知道揚州早晚必為劉備所取,即欣然領命。
後來太史慈兵敗退至豫章,華歆便讓太史慈收攏劉繇舊部萬餘人,暫任豫章都尉。
由是諸葛亮一來到豫章,亮出了劉備軍令,便瞬間見到了華歆和太史慈。
隻見華歆其人約莫四十來歲,正值壯年,形貌嚴肅。
而太史慈雖然兵敗,但得益於日子有了盼頭,精神頭也不錯。
一見劉備將太史享又送了回來,太史慈自是大喜,連忙拉著太史享噓寒問暖。
太史享被他拉著,便即講述起了自己在壽春經曆,言語之間盛讚劉備和秦瑱道:
“父親有所不知,孩兒在北上之後,便見得使君,果是英雄人物。”
“數月以來,待孩兒甚好,而今因是討伐孫策南下,特令諸葛先生與孩兒一道前來!”
“希望父親速速出兵,與使君一道討伐孫策!”
太史慈聽得一番言語,便即撫須笑道:
“為父早就在此地等待多時,今聞使君南下,早有動兵之意。”
“奈何未得使君之令,不敢輕易前往,今即得令,自當出兵!”
言罷,他又看向了和蔣幹年紀相差不大的諸葛亮:
“不知使君此番讓先生前來,乃為讓某出兵何地?”
諸葛亮一聽這話,便對太史慈一拱手道:
“因是現在孫策分兵把守各處險要,軍師決意先破其軍,而後再行分兵。”
“故而主公之令,乃讓太史將軍經水路北上,奇襲春穀!”
“但在下終究遠來,不知將軍麾下有多少兵馬可用?”
“就我軍所知,春穀駐軍不下五千,即便奇襲,兵少亦難行也!”
而他一說罷,就見太史慈得意的一撫須道:
“莫說他有五千兵馬,便有一萬,某亦不懼!”
“先生遠來,有所不知,我豫章所部,兵馬足有兩萬五千餘!”
“但出一半兵馬,也夠突破敵軍後路矣!”
此言一出,諸葛亮便是神色一異,奇怪道:
“將軍麾下何有諸多兵馬?在下來前,隻知將軍麾下僅有萬餘!”
他正奇怪之間,華歆便笑著解釋道:
“此亦孔明不知也,因我這豫章之地多有宗賊。”
“歆不善兵事,隻有安撫,但子義一至,見彼等欺壓百姓,便進兵討之,由此又得兵萬餘。”
原來在這半年劉備南征北戰之時,太史慈也沒閑著。
豫章郡人口確實多,但山越人和宗民也不少,各修堡壘自守一方。
曆任太守對此皆采取懷柔政策,導致這些宗賊越發壯大。
但太史慈可不是好惹的,招攬劉繇舊部之後,見豫章郡坐擁百萬人口,糧草供應卻少,便知宗賊為害。
隨後他以練兵之名與祖郎聯合分化其內部,沿路征討。
短短半年之間,掃平周邊宗賊四十餘部,得民七八萬餘。
又兼俘虜甚眾,便將強者充軍,弱者編戶,一來二去,便擴展到了兩萬多人。
故而聽到劉備要他奇襲隻有五千人的春穀,太史慈是絲毫不在意的。
但諸葛亮一聽這話,卻是驚喜不已,心說虧得秦瑱隻想用太史慈當分路。
如此看來,若再給幾年時間,光是太史慈兵馬,都足以和孫策分庭抗禮了。
怪不得劉備會對太史慈這般推崇,來之前一定讓他帶上禮物。
當下他思慮一陣,便對太史慈拱手笑道:
“將軍果為當世豪傑,不怪主公對將軍讚不絕口!”
“即是將軍兵馬如此眾多,當不需妄動,藏兵半數於此,可作為奇兵!”
“不妨分兵與在下北上,再行計較如何?”
見其勸自己先藏半數兵馬,太史慈不由眼睛一眯道:
“倒是某家眼拙,不意先生亦是善謀之人。”
“但不知先生與那秦子瑄又是何等關係,安敢擅自做主?”
關於藏兵之策,其實他也認同,但現在秦瑱力主調集兵馬突破,諸葛亮是什麽身份敢自作主張勸他藏兵?
但他一說完,諸葛亮便搖頭一笑,直接表態道:
“秦君乃我兄諸葛瑾之友,亦為在下師兄,亮如今正從秦君而學。”
“此非擅自做主,乃因知先生之意,故為之藏兵也!”
太史慈聽得這番解釋這才打消疑慮,他本以為諸葛亮是要借他搶功,但既然是秦瑱的人,那就無所謂了!
反正現在都是秦瑱來謀劃,派諸葛亮來,顯然是為了配合總體戰略!
想了一會兒,他不由暗道自己多心,又令人備宴好生招待諸葛亮,次日即調動兵馬隨著諸葛亮北上。
與此同時,隨著劉備主力抵達繁昌之際,信使也行到了陵陽城內。
陵陽城本是山越宗帥祖郎起家之地,地處群山之間。
自當日趙雲、徐盛南下之後,便一路進山,打著太史慈的旗號入駐了陵陽城內。
此地北靠九華山南依太平湖,乃一等一的易守難攻之地。
本來按照劉曄最開始的打算,是讓趙雲等人先行南下站住腳跟,故自進山之後,趙雲和徐盛便欲尋機奪取涇縣。
結果這個計策恰好和周瑜調兵之計相撞,彼等剛一至此,便探知孫策已令孫賁進駐涇縣城內。
這可把趙雲給急壞了,看著涇縣孫賁足有萬餘大軍,便叫苦不跌道:
“我等受得主公之令南下,先被周瑜所據,又被孫賁所攔。”
“而今主公已至,秋收已畢,我等困於群山之內,將之奈何?”
徐盛自入劉備麾下之後,便常為副將,之前任張飛副將,而今任趙雲副將。
但他這人隨遇而安,雖任副將,卻是任勞任怨。
此時見得趙雲叫苦,思慮了一會兒,便對趙雲笑道:
“將軍切莫急躁,我等被攔於此處,亦屬無奈,便是主公知曉,也不當怪罪。”
但趙雲聞之卻搖了搖頭,一臉擔憂之色道:
“非慮南下無功,隻慮我等受得主公重任前來。”
“如今即未幫主公攻城掠地,也未擾亂孫策部署。”
“而今我等於此空耗糧草,於國何益也?”
徐盛見之,方曉趙雲其人忠勇盡職,隨之建議道:
“既是如此,那我等也莫在此耽擱。”
“我等不熟此間地形,不妨尋一向導,引我等往小路而進,先至涇縣觀察形勢。”
“待得敵軍一動,我軍便即取之,也可助主公一臂之力!”
趙雲聽著,也覺現在唯有此法,由是便在城中尋了一山間獵戶詢問。
方知南邊有一大湖,從水路可直通涇縣後方。
見得此狀,二人都是大喜,略微一合計,便留五百兵馬於此駐守,率領七千餘人翻山越嶺,至於太平湖內。
又經兩日殺到了涇縣城後方的平原之內。
前文說了,涇縣之地,四麵環山,獨有東西兩邊有一出入之口。
趙雲等人所至之地,便處於涇縣西南方向。
登陸之後,一馬平川,可直接殺奔涇縣,隻可惜涇縣城內兵馬眾多,二人不敢妄動。
結果如此等了數日,忽見涇縣城內行出大量兵馬,足有六七千之多。
二人見狀,自是又驚又喜,皆道瞌睡來了送枕頭。
他們正愁涇縣兵馬眾多,難以奪取,兵馬這就行出了涇縣。
萬餘兵馬已去大半,如此他們奇襲,確實一舉攻之。
當下二人自是等待夜間到來,準備先行奪取涇縣。
不料還未動手,傍晚就收到了劉備軍令,讓二人繞行至繁昌後方突襲孫策大寨。
麵對此令,徐盛不由一陣皺眉,有些不願這到手功勞飛走。
“正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今涇縣空虛,我等將取涇縣,豈可坐失戰機?”
“不若先行奪取此城,再行擊之,定然不遲!”
可趙雲一聽,心知其意,便直接否決道:
“軍師治軍常道軍令不可違,眼下雖有戰機如此,我等卻當聽令行事!”
“若因我等私利而壞大事,吾不願為也。”
“正好我等已在涇縣,由此往北,可抵繁昌,切不可違令而行!”
徐盛見他這般死板,自是氣悶不已,連忙苦勸,可趙雲就是不依,強自領軍北上。
無奈之下,徐盛隻得跟著趙雲一道北上,如此連行數日,來到山口,竟見之前離開涇縣的孫賁所部朝著繁昌方向行去。
看著這個狀況,趙雲與徐盛均是大驚,他們還說增兵何處,不想竟然也是繁昌。
若是他們攻擊了涇縣,瞬間就會導致他們的奇兵失效,想清楚後,徐盛便有些後怕道:
“虧得將軍依令而行,若是我等奇襲涇縣,恐要壞我軍大計也!”
他本以為趙雲會笑他一陣,不料趙雲聞之卻笑道:
“吾亦不知孰對孰錯,隻知軍令如山,斷不可違!”
“固知文向有為將之才,然則須當以令為先,方可不違我等之任。”
徐盛聽罷其言,自是越發敬佩趙雲為人,不再多言,跟著趙雲一道北進。
一連十數日,翻山越嶺,終於繞到了繁昌之後。
至於此處,眼見孫策大寨近在眼前,二人便將消息朝著劉備軍大寨方向發了過去。
ps:一個不慎,標題又寫錯了,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