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反三足鼎立,改革稅製
三國:我轉投劉備,老曹你哭什麽 作者:鯨二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建安四年五月上旬,劉備在奪取江東之後,便即緊鑼密鼓的進行一係列安排。
實際上對於江東的規劃,劉備早就和秦瑱商量完畢。
由於之前秦瑱建議分郡,於是在劃分之後,江東南四郡成為了六個郡。
分別是豫章、廬陵、丹陽、吳郡、南平與會稽郡。
其中依照秦瑱原始的規劃,魯肅負責豫章,太史慈負責廬陵,諸葛瑾負責南平。
而剩餘的三個郡,劉備便以趙雲擔任會稽太守、虞翻擔任丹陽太守。
至於吳郡太守,則是秦瑱兼領,為什麽是兼領呢?
因為秦瑱被任命為江東大都督,督江東六郡軍事。
對於劉備這番安排,自然沒人有意見,相反還都覺得這個安排十分妥當。
畢竟要論老劉麾下誰最能服眾的話,那除了秦瑱之外,沒人敢當第一。
而劉備如此安排,也讓眾人看出了劉備對秦瑱之信重。
因為現在老劉麾下大多都是軍政分管,獨有江東、汝南進行軍政集權。
如果不是絕對信任的話,是做不到這個程度的。
由是有些近臣即便看出了隱患,也不敢在劉備麵前多說秦瑱一句不是。
如此一係列安排定下,已然到了五月中旬,魯肅、太史慈等紛紛前去上任。
劉備也準備整起兵馬,啟程返回壽春,應對中原戰場。
不過就在離去之前,劉備再度與秦瑱進行了一次密商,秦瑱隨之給劉備又提了三個建議。
第一,現在他們經曆將近一年的大戰,中原大戰不能過多幹預。
可袁紹的勢力極大,他們必須在一旁給老曹分擔部分壓力。
劉備可以委任臧霸督徐北軍事,如有機會,就嚐試偷襲袁譚,奪取青州。
第二,這一次大戰是迎天子的最好時機,前期可以通過政治手段,勸曹操遷移天子南下。
如果曹操執意不須,可以在兩家焦灼之時,擺明衣帶詔,偷襲曹操後路。
他們就隻有一個要點,即便曹操成功遷都,都要把曹操打成逆賊。
隻有這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作用就會極大程度消減。
第三,積極拉攏鄭玄等一眾漢室老臣的支持,讓曹操陷入內外相爭的漩渦。
同時暗中接觸荀彧,即便得不到支持,也得讓曹操加深忌憚。
總而言之,不管曹袁兩家誰贏,他們都不讓兩家好過!
對於這三個提議,劉備實則是有些憂心的,他有些擔心他們這麽做,會讓兩家聯合起來打他們。
但秦瑱對此卻表示,即便他們不如此,兩家都可能會同時打他們。
現在的局勢有些類似於反過來的三足鼎立,他們要想繼續壯大,就必須維持三角平衡
見老劉還有些擔心,秦瑱便建議,有事多問劉曄、袁渙、張紘等人。
沒錯,不是問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年紀還輕,擔不了這麽大責。
而在孫策戰死之後,張紘、張昭也加入了他們麾下。
張昭這人說白了內政是一把好手,可對外過卻太過軟弱。
張紘卻是典型的能斷大勢,兼之常年隨軍,更適合當參謀。
這三個合在一起,再加上諸葛亮,即便比不上老曹的謀士團,也差不了多少。
如果有必要,再寫信詢問陳登與他,基本就能保證他們不會吃虧,而談起陳登,秦瑱又給老劉提醒道:
“吾觀陳元龍喜食魚膾,昔日見其印堂發黑,恐命不久矣。”
“明公此去,可使華佗往之診治,好生規勸,勿使我軍喪一大才!”
劉備一聽秦瑱如此判斷,頓時便是大驚,連忙應諾不止。
若是別人也就罷了,陳登可是他至交好友,又是麾下重臣。
如果秦瑱判斷沒錯,陳登就此英年早逝,那他哭都沒地方哭去。
當下他自然上了心,連忙表態回去就讓華佗前往去看看。
兩人這般交談以後,劉備也對中原之局有了判斷,隨之即帶兵返回壽春。
隨著劉備得勝歸返,壽春上下一時無不歡欣鼓舞。
而這時,劉備又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在他返軍之前,糜氏誕下一子。
劉備聞之,更是大喜,為之命名為捷,意味慶祝此次凱旋。
一連雙喜臨門,自是讓壽春陷入了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
要說這其中有誰暗自神傷的話,那就隻有蔡琰、蔡瑤、大小橋等女了。
丈夫出去打了近一年,在家就呆了兩個月不到,結果又給外派。
似蔡琰有兒女又有蔡瑤這個妹子還好,大小橋可是剛入閨中便守起了活寡。
於是四女一合計,便由大小橋南下去尋秦瑱,免得秦瑱在南邊一人孤苦伶仃。
此時蔡琰自然是寫信知會過秦瑱,秦瑱得信之後自然也沒意見。
實則他對家裏幾個媳婦也頗為愧疚,正好兩姐妹來了也有個伴。
正是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此乃男人的終極夢想。
不過在二橋抵達之前,秦瑱已然開始了對江東的治理。
為了盡快摸清楚江東目前的狀況,他將呂岱、步騭、吾粲三人召集而來與顧雍組成了幕僚團。
而他頒布第一個命令,就是編戶齊民,清查戶籍人口。
因為在東漢現行的法律之中,都是以戶籍為基準進行兵役招募、稅收上繳。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一個完整的戶籍冊,那基本沒辦法施行政策。
而江東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戶籍變更極大,原本數據已經不準。
這當然不是孫策的鍋,究其根本,在於戰亂導致的人口流動。
眾所周知,自從黃巾之亂開始,整個大漢便陷入了混亂之中。
雖然黃巾軍的數量才幾十萬,可卻裹挾了大量百姓,數以千萬計。
這在導致中原人口急速流失的同時,也使得士族急速壯大。
這也是孫策在奪取江東之後,要瘋狂打壓江東本土士族的原因。
張昭之所以要提起這件事,也想要盡快阻止此事。
編戶齊民完不成,會使得大量人口將會淪為世家大族的家奴、仆役或者佃農!
而這些人一旦被世家大族占據,那就無法計入戶籍之中。
在原本曆程中,江東之所以采取部曲製,就是因為隱籍人口實在太多。
不采取部曲製,孫權甚至招不到多少兵馬。
這種依靠士族維持統治的政策,無異於飲鴆止渴。
你要發展麾下勢力,開疆擴土,你就必須重用士族。
可重用士族,就會導致士族以權謀私,壯大自身。
兼並的狀況隨著時代發展,會變得越演越烈。
在原本曆程中,三國後期三個國家在籍百姓僅有八百萬不到。
可在三分歸晉之時,百姓卻達到了一千六百多萬。
這其中自然有三家鼓勵生育的成效,可大部分卻來源隱匿人口。
超過一半的百姓被士族隱匿,簡直駭人聽聞。
所以秦瑱治理江東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江東有多少在籍人口。
當然,他並不指望一查就能查清楚有多少隱戶。
最主要的,在於他想要先摸個底,看看江東各大士族是什麽成色。
除此之外,他最想做的,其實是稅製改革!
熟悉馬哲的人應該都很熟悉一句話,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什麽叫經濟基礎?於社會而言,經濟基礎實際上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總和。
但於政府而言,稅收製度,便決定了政府能調動的資源多少。
巧的是漢朝之時的稅收製度已經難以再支撐起國政。
秦漢之時實行的稅收製度乃是田賦、人口賦、算賦相結合的製度。
這一套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經濟基礎,也創造了漢初之時的輝煌。
可經過數百年的演變,逐漸變得不再適應國政。
究其原因,其實也和士族崛起脫不了幹係。
因為秦國和漢初之時,有大量流民百姓,編戶齊民之後,就有大量在籍百姓。
有了這些在籍百姓,漢朝初年才能將田賦降到三十稅一。
通過人口稅和各種雜稅,就能維持國家的運作。
可隨著士人階級代替舊貴族勢力崛起,這些人在兼並土地的同時,也吸納了大量人口。
成為佃戶的百姓依舊要交部分稅,但成為家奴的百姓就成了士族的私產。
這一部分人是沒有戶口之人,也不需要交人口稅。
於是久而久之,士族勢力越來越大,國家稅收越來越低。
為了維持國家的運轉,皇帝唯一的辦法就是增收人口稅。
在漢初之時,人口稅分為三種,其中算賦,規定從十五到五十六歲之間,每人每年繳納一百二十錢。
口賦規定,從三歲到十四歲,每人每年繳納二十錢。
還有更恐怖更賦,如果不想服勞役,每年要繳納三千六百錢!
到漢末之時,口賦改成了每人每年四十錢,還增加了獻費數十錢。
但仍是如此,稅錢還是不夠開支,於是出現了漢靈帝標價賣官的現象。
在後來的三國時期,各國治下民眾皆是麵有菜色,也源於此。
而這種稅製對國家最大的破壞力在於抑製了人口增長。
由於交不起稅,百姓生了孩子也隻能溺死,人口便陷入停滯之中。
故此,在秦瑱看來,要治理江東,第一步就是要清查人口,丈量土地,隨後改革稅製。
唯有如此,才能從江東開始推行,逐步推廣到大漢全境。
“所以尊駕前來尋我,便是隻為言說此事?”
吳郡,吳縣城內,郡守府中,周瑜正坐在秦瑱的對麵,麵無表情的看著秦瑱。
秦瑱也是說的口幹舌燥,渾然不在意周瑜異樣的眼神,拿起一旁的水甕便倒了一杯水道:
“正是如此,大漢之患不在於外,而在於內!”
“稅製不推陳出新,天下早晚複為亂象。”
“此事天子做不到,曹孟德也做不到。”
“唯有糾結一群有誌之士,銳意改革,方可奠定萬世之基!”
說到此處,他便端起了水碗喝了一口,隨之卻是眉頭一皺道:
“此水公瑾從何處尋來,怎生如此生澀?”
周瑜看他毫不客氣的模樣,便沒好氣的看了他一眼道:
“此乃城外山泉,我今日晨間親自挑來。”
“想必尊駕喝慣了淨水,喝不慣我這山野泉水!”
說著,他又將水甕抱起,準備放到遠處桌上,似乎十分不願意再讓秦瑱喝他的勞動成果。
“原來如此,山泉水固然好,可公瑾還是得燒熱再喝!”
“不然這春夏之交,容易生病,壞了身體反而不好!”
秦瑱簡直,自是不在意的咧嘴一笑,隨後探過頭來道:
“且不說這些瑣事,不知我提議之事,公瑾以為如何?”
“若覺得可行,不若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可周瑜聽著,卻是腳步一頓,隨著轉身皺眉道:
“大漢之患,自有尊駕操勞,關我周公瑾何事?”
實際上對於江東的規劃,劉備早就和秦瑱商量完畢。
由於之前秦瑱建議分郡,於是在劃分之後,江東南四郡成為了六個郡。
分別是豫章、廬陵、丹陽、吳郡、南平與會稽郡。
其中依照秦瑱原始的規劃,魯肅負責豫章,太史慈負責廬陵,諸葛瑾負責南平。
而剩餘的三個郡,劉備便以趙雲擔任會稽太守、虞翻擔任丹陽太守。
至於吳郡太守,則是秦瑱兼領,為什麽是兼領呢?
因為秦瑱被任命為江東大都督,督江東六郡軍事。
對於劉備這番安排,自然沒人有意見,相反還都覺得這個安排十分妥當。
畢竟要論老劉麾下誰最能服眾的話,那除了秦瑱之外,沒人敢當第一。
而劉備如此安排,也讓眾人看出了劉備對秦瑱之信重。
因為現在老劉麾下大多都是軍政分管,獨有江東、汝南進行軍政集權。
如果不是絕對信任的話,是做不到這個程度的。
由是有些近臣即便看出了隱患,也不敢在劉備麵前多說秦瑱一句不是。
如此一係列安排定下,已然到了五月中旬,魯肅、太史慈等紛紛前去上任。
劉備也準備整起兵馬,啟程返回壽春,應對中原戰場。
不過就在離去之前,劉備再度與秦瑱進行了一次密商,秦瑱隨之給劉備又提了三個建議。
第一,現在他們經曆將近一年的大戰,中原大戰不能過多幹預。
可袁紹的勢力極大,他們必須在一旁給老曹分擔部分壓力。
劉備可以委任臧霸督徐北軍事,如有機會,就嚐試偷襲袁譚,奪取青州。
第二,這一次大戰是迎天子的最好時機,前期可以通過政治手段,勸曹操遷移天子南下。
如果曹操執意不須,可以在兩家焦灼之時,擺明衣帶詔,偷襲曹操後路。
他們就隻有一個要點,即便曹操成功遷都,都要把曹操打成逆賊。
隻有這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作用就會極大程度消減。
第三,積極拉攏鄭玄等一眾漢室老臣的支持,讓曹操陷入內外相爭的漩渦。
同時暗中接觸荀彧,即便得不到支持,也得讓曹操加深忌憚。
總而言之,不管曹袁兩家誰贏,他們都不讓兩家好過!
對於這三個提議,劉備實則是有些憂心的,他有些擔心他們這麽做,會讓兩家聯合起來打他們。
但秦瑱對此卻表示,即便他們不如此,兩家都可能會同時打他們。
現在的局勢有些類似於反過來的三足鼎立,他們要想繼續壯大,就必須維持三角平衡
見老劉還有些擔心,秦瑱便建議,有事多問劉曄、袁渙、張紘等人。
沒錯,不是問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年紀還輕,擔不了這麽大責。
而在孫策戰死之後,張紘、張昭也加入了他們麾下。
張昭這人說白了內政是一把好手,可對外過卻太過軟弱。
張紘卻是典型的能斷大勢,兼之常年隨軍,更適合當參謀。
這三個合在一起,再加上諸葛亮,即便比不上老曹的謀士團,也差不了多少。
如果有必要,再寫信詢問陳登與他,基本就能保證他們不會吃虧,而談起陳登,秦瑱又給老劉提醒道:
“吾觀陳元龍喜食魚膾,昔日見其印堂發黑,恐命不久矣。”
“明公此去,可使華佗往之診治,好生規勸,勿使我軍喪一大才!”
劉備一聽秦瑱如此判斷,頓時便是大驚,連忙應諾不止。
若是別人也就罷了,陳登可是他至交好友,又是麾下重臣。
如果秦瑱判斷沒錯,陳登就此英年早逝,那他哭都沒地方哭去。
當下他自然上了心,連忙表態回去就讓華佗前往去看看。
兩人這般交談以後,劉備也對中原之局有了判斷,隨之即帶兵返回壽春。
隨著劉備得勝歸返,壽春上下一時無不歡欣鼓舞。
而這時,劉備又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在他返軍之前,糜氏誕下一子。
劉備聞之,更是大喜,為之命名為捷,意味慶祝此次凱旋。
一連雙喜臨門,自是讓壽春陷入了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
要說這其中有誰暗自神傷的話,那就隻有蔡琰、蔡瑤、大小橋等女了。
丈夫出去打了近一年,在家就呆了兩個月不到,結果又給外派。
似蔡琰有兒女又有蔡瑤這個妹子還好,大小橋可是剛入閨中便守起了活寡。
於是四女一合計,便由大小橋南下去尋秦瑱,免得秦瑱在南邊一人孤苦伶仃。
此時蔡琰自然是寫信知會過秦瑱,秦瑱得信之後自然也沒意見。
實則他對家裏幾個媳婦也頗為愧疚,正好兩姐妹來了也有個伴。
正是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此乃男人的終極夢想。
不過在二橋抵達之前,秦瑱已然開始了對江東的治理。
為了盡快摸清楚江東目前的狀況,他將呂岱、步騭、吾粲三人召集而來與顧雍組成了幕僚團。
而他頒布第一個命令,就是編戶齊民,清查戶籍人口。
因為在東漢現行的法律之中,都是以戶籍為基準進行兵役招募、稅收上繳。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一個完整的戶籍冊,那基本沒辦法施行政策。
而江東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戶籍變更極大,原本數據已經不準。
這當然不是孫策的鍋,究其根本,在於戰亂導致的人口流動。
眾所周知,自從黃巾之亂開始,整個大漢便陷入了混亂之中。
雖然黃巾軍的數量才幾十萬,可卻裹挾了大量百姓,數以千萬計。
這在導致中原人口急速流失的同時,也使得士族急速壯大。
這也是孫策在奪取江東之後,要瘋狂打壓江東本土士族的原因。
張昭之所以要提起這件事,也想要盡快阻止此事。
編戶齊民完不成,會使得大量人口將會淪為世家大族的家奴、仆役或者佃農!
而這些人一旦被世家大族占據,那就無法計入戶籍之中。
在原本曆程中,江東之所以采取部曲製,就是因為隱籍人口實在太多。
不采取部曲製,孫權甚至招不到多少兵馬。
這種依靠士族維持統治的政策,無異於飲鴆止渴。
你要發展麾下勢力,開疆擴土,你就必須重用士族。
可重用士族,就會導致士族以權謀私,壯大自身。
兼並的狀況隨著時代發展,會變得越演越烈。
在原本曆程中,三國後期三個國家在籍百姓僅有八百萬不到。
可在三分歸晉之時,百姓卻達到了一千六百多萬。
這其中自然有三家鼓勵生育的成效,可大部分卻來源隱匿人口。
超過一半的百姓被士族隱匿,簡直駭人聽聞。
所以秦瑱治理江東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江東有多少在籍人口。
當然,他並不指望一查就能查清楚有多少隱戶。
最主要的,在於他想要先摸個底,看看江東各大士族是什麽成色。
除此之外,他最想做的,其實是稅製改革!
熟悉馬哲的人應該都很熟悉一句話,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什麽叫經濟基礎?於社會而言,經濟基礎實際上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總和。
但於政府而言,稅收製度,便決定了政府能調動的資源多少。
巧的是漢朝之時的稅收製度已經難以再支撐起國政。
秦漢之時實行的稅收製度乃是田賦、人口賦、算賦相結合的製度。
這一套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經濟基礎,也創造了漢初之時的輝煌。
可經過數百年的演變,逐漸變得不再適應國政。
究其原因,其實也和士族崛起脫不了幹係。
因為秦國和漢初之時,有大量流民百姓,編戶齊民之後,就有大量在籍百姓。
有了這些在籍百姓,漢朝初年才能將田賦降到三十稅一。
通過人口稅和各種雜稅,就能維持國家的運作。
可隨著士人階級代替舊貴族勢力崛起,這些人在兼並土地的同時,也吸納了大量人口。
成為佃戶的百姓依舊要交部分稅,但成為家奴的百姓就成了士族的私產。
這一部分人是沒有戶口之人,也不需要交人口稅。
於是久而久之,士族勢力越來越大,國家稅收越來越低。
為了維持國家的運轉,皇帝唯一的辦法就是增收人口稅。
在漢初之時,人口稅分為三種,其中算賦,規定從十五到五十六歲之間,每人每年繳納一百二十錢。
口賦規定,從三歲到十四歲,每人每年繳納二十錢。
還有更恐怖更賦,如果不想服勞役,每年要繳納三千六百錢!
到漢末之時,口賦改成了每人每年四十錢,還增加了獻費數十錢。
但仍是如此,稅錢還是不夠開支,於是出現了漢靈帝標價賣官的現象。
在後來的三國時期,各國治下民眾皆是麵有菜色,也源於此。
而這種稅製對國家最大的破壞力在於抑製了人口增長。
由於交不起稅,百姓生了孩子也隻能溺死,人口便陷入停滯之中。
故此,在秦瑱看來,要治理江東,第一步就是要清查人口,丈量土地,隨後改革稅製。
唯有如此,才能從江東開始推行,逐步推廣到大漢全境。
“所以尊駕前來尋我,便是隻為言說此事?”
吳郡,吳縣城內,郡守府中,周瑜正坐在秦瑱的對麵,麵無表情的看著秦瑱。
秦瑱也是說的口幹舌燥,渾然不在意周瑜異樣的眼神,拿起一旁的水甕便倒了一杯水道:
“正是如此,大漢之患不在於外,而在於內!”
“稅製不推陳出新,天下早晚複為亂象。”
“此事天子做不到,曹孟德也做不到。”
“唯有糾結一群有誌之士,銳意改革,方可奠定萬世之基!”
說到此處,他便端起了水碗喝了一口,隨之卻是眉頭一皺道:
“此水公瑾從何處尋來,怎生如此生澀?”
周瑜看他毫不客氣的模樣,便沒好氣的看了他一眼道:
“此乃城外山泉,我今日晨間親自挑來。”
“想必尊駕喝慣了淨水,喝不慣我這山野泉水!”
說著,他又將水甕抱起,準備放到遠處桌上,似乎十分不願意再讓秦瑱喝他的勞動成果。
“原來如此,山泉水固然好,可公瑾還是得燒熱再喝!”
“不然這春夏之交,容易生病,壞了身體反而不好!”
秦瑱簡直,自是不在意的咧嘴一笑,隨後探過頭來道:
“且不說這些瑣事,不知我提議之事,公瑾以為如何?”
“若覺得可行,不若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可周瑜聽著,卻是腳步一頓,隨著轉身皺眉道:
“大漢之患,自有尊駕操勞,關我周公瑾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