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弄死一個就好
爭霸水滸這係統功能有限 作者:葛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把事情的最終目標定好,然後去想手段的話,很多事情就會比較清晰明了。
比如梁山或者說王燁的目標,是削弱金國,不說弄死他們,甚至都攔不住人家的崛起,但是最起碼不能讓他們達到那種全盛時期二十個萬戶,十七八萬精銳騎兵的程度吧。
畢竟現在按照戰力對比推演,想弄死二十萬金國精銳,梁山大概、可能、也許得搭進去十萬兄弟進去,王燁哪裏能受得了這委屈?
而金國是沒有那麽多女真族裔支持這麽多的精銳騎兵的,所以這其中自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其他族的騎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渤海族。
想想就能明白,遼國契丹族是戰爭的主要對象,有招降,自然不多。
燕雲地的漢人是情況特殊,最後招降的也不太多,所以整編到金國騎兵的主力就是渤海族。
這自然也不是無緣無故的選擇,如果展開講,那就涉及從唐朝開始,前後四百年的恩怨情仇了,基本上可以寫三章。
這裏簡單說下,就是渤海族的起源問題。
渤海族嚴格來說不是一個族,他實際是一個多民族的概念,起源是唐朝時期的渤海國。
渤海國(698年—926年),中國古代曆史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由靺鞨(mo hé)粟末部聯合其他靺鞨諸部和部分高句麗部所建。
此處重點靺鞨族。
其國土範圍很大,相當於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
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此處畫重點)在東牟山(一說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一說今吉林延吉東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龍西古城 ),稱“震國王”(一作“振”,反正很奇怪的國號),建立政權。
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並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為號。
762年,唐朝詔令將渤海升格為國。
926年,渤海為契丹所滅。
這裏重點有兩個,一個是渤海大氏是從幾百年前就是渤海貴族甚至是王族。
第二是,渤海國是被遼國滅的。
所以遼國有渤海軍,但是沒有姓大的高層,雖然憑借著好戰能戰的傳統,渤海族做到了遼國各族地位前三,隻不過也就是比燕地漢人好一丟丟罷了。
地位不高,跟遼國又有滅國之恨,而且從主要民族構成上,靺鞨族好像還跟女真族祖上一脈相承的,所以王燁相信,完顏阿骨打一定不會看不見渤海族的,甚至已經有了布置了。
估計隻要打贏這一仗,後續很多事情就會展開。
而現在王燁想做的,就是截胡。
如今遼東也好、金遼戰爭也好,許多人都在觀望,在這些勢力決定以後跟誰混這種大事上,或許在大宋朝廷趙官家他們看來,是誰給的好處多,但在王燁眼裏,最重要的隻有一個邏輯。
那就是誰強!
隻要夠強,哪怕不給好處,他們也會跟著你混的。
所以對渤海大氏,王燁的第一步動作,隻是告訴一聲他們,如果遼國待的不開心,可以跟著梁山混罷了。
許諾的不多,最多算是初步達成了接納的意向罷了。
隻是居高聲自遠,王燁能給出這個意向已經足夠難得了~
這件事對王燁不算特別大的事情,畢竟人家咋選對王燁來說不好控製,控製不了的事情王燁從來都不是那麽上心。
這件事是李助全權負責的,反正除了找到大氏的族長負責人比較難(渤海大氏是被遼國打壓和拆分的,正經沒有大氏族長概念的~),其他的就是一些間諜的基礎操作了~
··· ···
王燁需要處理的是兀顏光,或者說兀顏光統領的兩萬騎兵。
騎兵人數不多,但是都是正經的宮帳軍,甚至其中一部分傳承自皮室軍,是一群極為傳統的遼國輕騎兵。
也極為精銳和難纏!
從十一月十三到十一月十六日,不過是三日的功夫,雙方便已經發生了許多次交鋒,是的,就是許多次,次數太多已經沒法計數了。
作為這場戰爭的直接指揮,史文恭現在感覺壓力山大!
史文恭統領騎兵的經驗是有的,但是這種頂尖傳統輕騎兵也是沒有遇到過的,尤其整個燕雲騎實際是很新的騎兵隊伍。
哪怕有神奇的夢中授武這種神奇手段,但是戰場經驗是不足的,尤其麵對精銳的遼國輕騎兵,有些沒法處理。
倒不是說正麵打不過,而是這種戰爭的形式不太能適應。
遼國騎兵的戰術也不複雜,就是輕騎兵騎射騷擾罷了。
隻是範圍特別廣,規模也特別大,雙方長期保持數千規模的輕騎兵,進行的算是斥候戰。
原本燕雲騎最強的便是騎射和小規模的斥候騎兵戰,但是現在卻是在最擅長的領域被人打的有些不會了。
這裏便要說下燕雲騎和這群遼國輕騎的區別了。
首先是騎兵的騎射技術,人嗎,是戰爭的第一要素,從士氣到意誌到體力到個人技戰術,其他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以人為基礎的。
燕雲騎的箭術來自燕雲騎的傳承,射的遠,射的也準,但是卻是類似強行的肌肉記憶,是沒有太多的技巧性的。
而這群遼國騎兵的騎射技術真的是從小開始苦練出來的,側射,背射,蹬裏藏身什麽的,在大宋認知的高端騎射技巧在人家這裏屬於日常~
然後是戰馬,此處倒是相差不大的,大家都是騎得遼東優秀戰馬,都是混血馬,契丹馬、突厥馬或者說蒙古馬都可以,反正已經是這片大陸頂好的戰馬了,甚至開掛的燕雲騎馬匹還更好一些。
但是燕雲騎因為需要考慮正麵衝擊和本身防護的需要,是人馬披甲的,雖然隻是輕甲,但是算上武器,長槍、彎刀、弓箭,整體負重是比遼國這純粹輕騎要重不少的。
所以這戰馬耐力和速度上,就稍稍的有些劣勢。
說到武器裝備,燕雲騎的武器裝備便不說了,輕易減不得;
這裏主要說下遼國的這些輕騎兵。
他們是相當純粹的輕騎兵,一騎雙馬作戰,馬匹是不披甲的,甚至騎兵的甲胄也不是全身甲,主要是胸甲和裙甲(遮蔽大腿要害)。
主武器是弓兩張,長弓和格弓,箭矢四百,另有長短槍各一把。
裝備上比燕雲騎差不少,但是並不簡陋,簡單打個比方說,都是弓,那也是有二十貫一張的,還有一貫錢能買三張的。
遼國隻是精簡了裝備,不是裝備真的差。
尤其是遼國還裝備了一定量的弩!
神臂弩!
是的,神臂弩又不是梁山專屬,實際上人家最早本來就是西夏發明的,遼國自然也是有的,畢竟某種意義上,遼國是西夏的大哥。
西夏如今的太子就有遼國血統。
當然,這個是說遠了,隻說這些神臂弩。
神臂弩之所以不能成為騎兵的主武器,大家都懂,一是這玩意最厲害的除了射程和破甲,還有就是準確性。
馬上用神臂弩很難,畢竟神臂弩自重是不輕的,使用麻煩不說,而且隻有一箭的機會,馬上是談不上準度的,怎麽算都是血虧。
所以這些神臂弩最開始的目標並不是燕雲騎,而是梁山的燕雲騎統兵將軍。
王燁給梁山上下起了很壞的頭。
騎兵統領喜歡帶頭衝鋒陷陣。
這個習慣很不好,雖然遼國還有金國的騎兵統領也是跟隨大軍出征的,某種意義上也是衝鋒陷陣,畢竟騎兵作戰,主將如果不在大軍中,那必然是死的更快的。
騎兵又沒有嚴密軍陣可以保護主帥。
但是人家的騎兵統領,基本上甲胄顏色、武器裝備什麽的,都是和普通騎兵差不多的。
在一群騎兵之間,並不明顯。
而梁山的這幾位呢?
王燁頭上插稚羽,杜老大手中一杆丈八蛇矛,還有其他幾位,基本上都是浪的飛起。
然後人家現在就是奔著你家統兵的將軍來的。
直接神臂弩攢射!
兀顏光的思路很簡單,你領兵將領那麽多,弄傷弄殘甚至弄死,一個就行~
你梁山寨主不是義氣為先嗎?
不是珍惜士卒性命嗎?
不是上山的都是兄弟嗎?
所以會怒而興兵然後犯錯嗎?
··· ···
兀顏光成功了~
這種戰術的第一波伏擊,有備算無備,沒道理不成功的~
這個倒黴的山寨頭領是~
史進!
比如梁山或者說王燁的目標,是削弱金國,不說弄死他們,甚至都攔不住人家的崛起,但是最起碼不能讓他們達到那種全盛時期二十個萬戶,十七八萬精銳騎兵的程度吧。
畢竟現在按照戰力對比推演,想弄死二十萬金國精銳,梁山大概、可能、也許得搭進去十萬兄弟進去,王燁哪裏能受得了這委屈?
而金國是沒有那麽多女真族裔支持這麽多的精銳騎兵的,所以這其中自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其他族的騎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渤海族。
想想就能明白,遼國契丹族是戰爭的主要對象,有招降,自然不多。
燕雲地的漢人是情況特殊,最後招降的也不太多,所以整編到金國騎兵的主力就是渤海族。
這自然也不是無緣無故的選擇,如果展開講,那就涉及從唐朝開始,前後四百年的恩怨情仇了,基本上可以寫三章。
這裏簡單說下,就是渤海族的起源問題。
渤海族嚴格來說不是一個族,他實際是一個多民族的概念,起源是唐朝時期的渤海國。
渤海國(698年—926年),中國古代曆史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由靺鞨(mo hé)粟末部聯合其他靺鞨諸部和部分高句麗部所建。
此處重點靺鞨族。
其國土範圍很大,相當於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
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此處畫重點)在東牟山(一說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一說今吉林延吉東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龍西古城 ),稱“震國王”(一作“振”,反正很奇怪的國號),建立政權。
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並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為號。
762年,唐朝詔令將渤海升格為國。
926年,渤海為契丹所滅。
這裏重點有兩個,一個是渤海大氏是從幾百年前就是渤海貴族甚至是王族。
第二是,渤海國是被遼國滅的。
所以遼國有渤海軍,但是沒有姓大的高層,雖然憑借著好戰能戰的傳統,渤海族做到了遼國各族地位前三,隻不過也就是比燕地漢人好一丟丟罷了。
地位不高,跟遼國又有滅國之恨,而且從主要民族構成上,靺鞨族好像還跟女真族祖上一脈相承的,所以王燁相信,完顏阿骨打一定不會看不見渤海族的,甚至已經有了布置了。
估計隻要打贏這一仗,後續很多事情就會展開。
而現在王燁想做的,就是截胡。
如今遼東也好、金遼戰爭也好,許多人都在觀望,在這些勢力決定以後跟誰混這種大事上,或許在大宋朝廷趙官家他們看來,是誰給的好處多,但在王燁眼裏,最重要的隻有一個邏輯。
那就是誰強!
隻要夠強,哪怕不給好處,他們也會跟著你混的。
所以對渤海大氏,王燁的第一步動作,隻是告訴一聲他們,如果遼國待的不開心,可以跟著梁山混罷了。
許諾的不多,最多算是初步達成了接納的意向罷了。
隻是居高聲自遠,王燁能給出這個意向已經足夠難得了~
這件事對王燁不算特別大的事情,畢竟人家咋選對王燁來說不好控製,控製不了的事情王燁從來都不是那麽上心。
這件事是李助全權負責的,反正除了找到大氏的族長負責人比較難(渤海大氏是被遼國打壓和拆分的,正經沒有大氏族長概念的~),其他的就是一些間諜的基礎操作了~
··· ···
王燁需要處理的是兀顏光,或者說兀顏光統領的兩萬騎兵。
騎兵人數不多,但是都是正經的宮帳軍,甚至其中一部分傳承自皮室軍,是一群極為傳統的遼國輕騎兵。
也極為精銳和難纏!
從十一月十三到十一月十六日,不過是三日的功夫,雙方便已經發生了許多次交鋒,是的,就是許多次,次數太多已經沒法計數了。
作為這場戰爭的直接指揮,史文恭現在感覺壓力山大!
史文恭統領騎兵的經驗是有的,但是這種頂尖傳統輕騎兵也是沒有遇到過的,尤其整個燕雲騎實際是很新的騎兵隊伍。
哪怕有神奇的夢中授武這種神奇手段,但是戰場經驗是不足的,尤其麵對精銳的遼國輕騎兵,有些沒法處理。
倒不是說正麵打不過,而是這種戰爭的形式不太能適應。
遼國騎兵的戰術也不複雜,就是輕騎兵騎射騷擾罷了。
隻是範圍特別廣,規模也特別大,雙方長期保持數千規模的輕騎兵,進行的算是斥候戰。
原本燕雲騎最強的便是騎射和小規模的斥候騎兵戰,但是現在卻是在最擅長的領域被人打的有些不會了。
這裏便要說下燕雲騎和這群遼國輕騎的區別了。
首先是騎兵的騎射技術,人嗎,是戰爭的第一要素,從士氣到意誌到體力到個人技戰術,其他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以人為基礎的。
燕雲騎的箭術來自燕雲騎的傳承,射的遠,射的也準,但是卻是類似強行的肌肉記憶,是沒有太多的技巧性的。
而這群遼國騎兵的騎射技術真的是從小開始苦練出來的,側射,背射,蹬裏藏身什麽的,在大宋認知的高端騎射技巧在人家這裏屬於日常~
然後是戰馬,此處倒是相差不大的,大家都是騎得遼東優秀戰馬,都是混血馬,契丹馬、突厥馬或者說蒙古馬都可以,反正已經是這片大陸頂好的戰馬了,甚至開掛的燕雲騎馬匹還更好一些。
但是燕雲騎因為需要考慮正麵衝擊和本身防護的需要,是人馬披甲的,雖然隻是輕甲,但是算上武器,長槍、彎刀、弓箭,整體負重是比遼國這純粹輕騎要重不少的。
所以這戰馬耐力和速度上,就稍稍的有些劣勢。
說到武器裝備,燕雲騎的武器裝備便不說了,輕易減不得;
這裏主要說下遼國的這些輕騎兵。
他們是相當純粹的輕騎兵,一騎雙馬作戰,馬匹是不披甲的,甚至騎兵的甲胄也不是全身甲,主要是胸甲和裙甲(遮蔽大腿要害)。
主武器是弓兩張,長弓和格弓,箭矢四百,另有長短槍各一把。
裝備上比燕雲騎差不少,但是並不簡陋,簡單打個比方說,都是弓,那也是有二十貫一張的,還有一貫錢能買三張的。
遼國隻是精簡了裝備,不是裝備真的差。
尤其是遼國還裝備了一定量的弩!
神臂弩!
是的,神臂弩又不是梁山專屬,實際上人家最早本來就是西夏發明的,遼國自然也是有的,畢竟某種意義上,遼國是西夏的大哥。
西夏如今的太子就有遼國血統。
當然,這個是說遠了,隻說這些神臂弩。
神臂弩之所以不能成為騎兵的主武器,大家都懂,一是這玩意最厲害的除了射程和破甲,還有就是準確性。
馬上用神臂弩很難,畢竟神臂弩自重是不輕的,使用麻煩不說,而且隻有一箭的機會,馬上是談不上準度的,怎麽算都是血虧。
所以這些神臂弩最開始的目標並不是燕雲騎,而是梁山的燕雲騎統兵將軍。
王燁給梁山上下起了很壞的頭。
騎兵統領喜歡帶頭衝鋒陷陣。
這個習慣很不好,雖然遼國還有金國的騎兵統領也是跟隨大軍出征的,某種意義上也是衝鋒陷陣,畢竟騎兵作戰,主將如果不在大軍中,那必然是死的更快的。
騎兵又沒有嚴密軍陣可以保護主帥。
但是人家的騎兵統領,基本上甲胄顏色、武器裝備什麽的,都是和普通騎兵差不多的。
在一群騎兵之間,並不明顯。
而梁山的這幾位呢?
王燁頭上插稚羽,杜老大手中一杆丈八蛇矛,還有其他幾位,基本上都是浪的飛起。
然後人家現在就是奔著你家統兵的將軍來的。
直接神臂弩攢射!
兀顏光的思路很簡單,你領兵將領那麽多,弄傷弄殘甚至弄死,一個就行~
你梁山寨主不是義氣為先嗎?
不是珍惜士卒性命嗎?
不是上山的都是兄弟嗎?
所以會怒而興兵然後犯錯嗎?
··· ···
兀顏光成功了~
這種戰術的第一波伏擊,有備算無備,沒道理不成功的~
這個倒黴的山寨頭領是~
史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