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議事
爭霸水滸這係統功能有限 作者:葛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梁山來說,管理中心的遷移,是必然的選擇。
當初選擇濟州島,是為了方便勾連各處。
也是因為這裏是梁山真正騰飛,發家的地方,開發最成熟,是梁山的重要糧食產地、貨物集散地、經濟中心、政治中心,養馬、練兵、鍛造的主要場所。
而王燁年初沒有同意從濟州島搬走,主要是因為考慮到琉球,甚至後續南洋攻略的事情。
而如今南洋攻略暫緩,轉而進入遼東,那自然的就該“遷都”開城或者楊州了。
當然這事不是一兩天能辦的,便是這群人議定,王燁拍板,那也是需要時間慢慢去做的。
而王燁今天那麽好說話,也讓其他人心中一動,便有舅舅韓浩起身說道:
“此番百姓上山,各處衙門官吏多是各處推舉,天然分野,多有不妥處。且良莠不齊,一朝權在手,為禍百姓亦有之,如今各處步入正規,開春三月,舉辦掄才大典如何?”
王燁略略思索,繼而點頭。
推舉換個說法,叫察舉也行,既然被曆史驗證為淘汰的,自然是不合適用的。
說是掄才大典,實際是給朝廷麵子,不然說是科舉也可以。
皺眉想了想,王燁補充道:“朝廷太學多的是候補官,可以跟朝廷商量一下,看能不能送些過來?”
大宋齊王的官方身份有用,而自己手裏的實在權力,又保證自己不太會悲劇,那自然的就可以想著法的弄些實際上的好處。
“如此甚善。”韓浩點頭道。
這裏隻能說個意向,具體的肯定是後續有詳細文書,對韓浩來說,提出這個事情,並且能負責這個事情就可以。
當然,隻是確定意向,那也足夠讓在場諸人躍躍欲試了。
韓浩出列說的掄才大典,讓另外一個舅舅呂好問有些尷尬。
科舉,實際是禮部管的~
一場科舉有多大收益?
嗬嗬,便是不徇私舞弊,隻說政治影響,那一科選才,可都是主考官門生的,天然的巨大政治影響力。
可是王燁似乎並不在意,上下嘴皮一碰,這是就落到了韓浩手上。
要知道梁山上層高官六部與各州知州不說,下麵的好多縣衙官吏,可本身就是出於梅花韓氏的,影響力巨大,便是不結黨,便已經是黨了。
隻是王燁不說,呂好問也隻沉默,好在禮部也不是隻管“科舉”的。
待韓浩落座,呂好問起身道:“終歸是要有我安東都護府自己的人才的,官學、縣學、蒙學三級學政體係,業已於濟州島試行,大略妥當,計劃於明年推廣於梁山治下各處,隻一事尚需君上定奪~”
有些話,點到為止,畢竟大家都是拐著彎兒的實在親戚。
而且呂好問的稱呼也很有意思,王燁是大宋齊王,那自然是不能照著陛下、官家的稱呼,而一般王爺稱呼也不合適,畢竟人家那就是個榮養的稱呼,稱呼齊王關係遠了些。
官員稱呼,位高者稱公,賢者稱君,所以君上這個稱呼就很有意思。
隻能說文人腦子裏麵事都多,想的也多。
“舅舅且講。”王燁笑道。
王燁稱呼上就很不講究,從王燁外公娶了呂公弼(呂公著生呂希哲,孫呂好問)之女那裏算,韓浩、韓十娘、呂好問,都是一個輩分,倒是沒亂,所以王燁也不講究那麽多,都是舅舅。
呂好問微微搖頭一笑,繼而正色道:“若是以君上三年義務教育算,這花費不少,第一年大略便是三百二十萬貫。”
三百多萬貫一出,滿座皆是一驚。
呂頤浩皺眉道:“前些時日度支的時候,呂侍郎可是沒算出這麽大的數。”
呂頤浩看向蔣敬,蔣敬不敢怠慢,略一沉思,道:“各處學政支出,算上學舍、教習、糧秣,合計三十一萬兩千六百二十貫。”
得,合著是十倍的差額,而且是大體度支定下來之後的十倍差額。
雖然沒有王燁那些個社會經濟學知識,但是在座的無論什麽脾氣性格,最起碼的共同點便是,他們都是人傑。
道理是相通的,財政上量入為出,略有富餘最合適。
錢花冒了,就是不可持續,寅吃卯糧,自然不行。
花少了,就是限製了梁山的發展速度。
這稅收和其他收入大略是固定的,現在是大宋齊王治下的安東都護府了,那自然不好在大宋打劫的,也就是沒了外財。
這麽些錢,除了占大頭,不知道多少虛頭的軍費,其他的是大頭支出,便是對應著大的動作的,比如城池修建,道路建設,大型水泥廠,水利建設等事情的。
若是幾十萬貫,可以研究研究,你這突然的冒出來個三百多萬貫,明顯是奔著朝王燁借錢去了啊~
反正想從其他人手裏扣這些錢,是不可能了。
於是一群人,便去看王燁,什麽三年義務教育能花那麽些錢?
王燁當初跟呂好問說的時候,隻是一個想法,這個想法當然不是很成熟,當時給呂好問驚得不輕。
隻是在這裏,在今天,王燁突然又想說道說道了。
“所謂三年義務教育,便是梁山治下百姓,至少讀書三年,初步計劃的是9歲到十二歲的孩子,都需要讀書三年。”
王燁當然知道,九歲入學有些晚了,隻是現在的條件並不支持六歲啟蒙,生活不能自理是不能讀書的。
“這三年讀書,無需束修(xiu一聲),都護府公裏管吃和住,原本想的是所有人必須要讀書,不讀書便問責父母,不過想來應該也多是願意孩子去讀書的,便不問責了。”
王燁略微停頓一下,抬眼去看,發現諸人雖然是沒人說話,但或是皺眉沉思,或是凝神思索,都在認真想這事~
也不盡然,萬俟卨是淡定如初,他大概是那種事不關己,絕不多事那種,王燁就是推九年義務教育,他估計也不帶有啥表情的。
還有就是湯隆,似乎沒反應過來。
“既然都不說話,我便繼續說了,咱們梁山糧食多,雖說半大小子能吃,想來咱們管飯還是能管的起的。住宿六個或者八個一間,鐵架子木板雙層床,費不了多少錢,讀書嗎,還指望單間不成?”
“所以,也就是前幾年的投入大些,後麵的花費沒那麽多的,諸位也不用太過擔心這個問題。咱們梁山現在一年的稅稅收加上官營的買賣,差不多兩千萬貫還是有的,幾百萬貫,問題不大。”
隻能說王燁想做的話,很多事情都能成,兩千萬貫,除了固定的軍餉和各級官吏的俸祿不能動,其他的想咋花,還不是王燁說了算?
當然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實際上也不隻是錢的問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韓浩說的很慢,一字一頓,似乎用了平生最大的力氣。
因為這句話本就有爭端,曆代先賢批注的版本很多,韓浩這裏這般斷句,這般說話,便是從了愚民說。
在學問上,容不得馬虎,隻是這事情韓浩覺得不妥當,便說了,便對不住自己治學的堅持。
自己不再是真正的讀書人了。
“先哲學說,最不好有兩點,一是沒有斷句,便有歧義,呂舅舅記下,咱們現在印刷聖賢文章,不缺那些錢,該有的標點還是要有的。”王燁笑道。
環顧眾人,沒有在這個學術問題上討論,王燁自顧繼續道:“有些事情,我是想做。或許憑著年輕氣盛也能強行去做,隻是咱們都是梁山這份事業的掌舵之人,有些事情,我也想跟諸位達成共識,如此做事的話,可能會輕鬆一些。”
這就是要統一思想了。
而這世上最難的幾個事情中,其中把自己的想法灌輸到別人腦子裏,便是其中一項,比把錢從別人口袋裏拿到自己手裏還難。
“先說為什麽要啟民智,理由很多,咱們一項項說,第一個便是想著這些人都識字,如果能知禮就更好了,不知禮也無所謂。”
“識字便能讀政令,這些人讀了書,知道咱們十稅一和十稅三的不同之處,便不容易為胥吏所欺,咱梁山稅收後續自然是要完善的,隻是原則不能變,能少收一次是一次,便是不想胥吏擾民,孩子識字,這稅收布告便能直達鄉裏。”
“讀書明理之後,便知道遇到不公欺壓該找誰,而不是隻有怒而殺人,或者上山落草一途,如此我倒是覺得才是長治久安之法。”
“另外有個詞叫階層固話,最簡單便是祖上是官,後代一代代的還能做官。”
眾人都看韓浩,他家就是十幾代世代為官。
“讀了書便有了無限可能,不能農民的孩子,八輩子之後還是農民吧,然後就隻能通過改朝換代的方式才能做官?”
“還有便是為了高麗、燕地漢兒、渤海族這些人了,既然是咱們編纂著讀書的課本,那炎黃一家,華夏一族的事情,便很好說,如此最多兩代人,便不會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了~”
“還有就是後備的官吏儲備了,實際上讀書識字,可也不隻是能做官,便是做其他行業,也能好些,識字總是能有些好處的吧···”
“吃飽穿暖之後,便要知禮節了吧,讀書就是其中一步,後麵還有其他的宣傳舉措,主要是讓百姓懂是非家國情懷~”
王燁滔滔不絕的說了許久,從教育,到其他的一些事情的安排,他的想法,他想要的,他認為的對的事情,他對未來的規劃等等~
間或也交流些思路想法,不過主要還是王燁在說。
畢竟,現在的梁山,王燁的威望太高,不考慮他的想法不行。
濟濟一堂,各抒己見,便是不太想說話的萬俟卨,都不由的在自家事情上據理力爭,倒是也熱鬧。
除了兩個人。
宗澤和湯隆。
“湯隆兄弟,便沒有什麽想對我說的?”眼瞅著會議結束,王燁笑著問湯隆。
“工部倒是沒什麽事情非得今天說,隻是兄弟們跟寨主許久不見,想著哪天一起喝酒。”
“哈哈,那便明日吧,今年有年三十,明天二十九,請工部各位兄弟喝酒~”王燁笑道。
眾人不由的對這平日裏沉默寡言的工部侍郎刮目相看。
人精啊~
當初選擇濟州島,是為了方便勾連各處。
也是因為這裏是梁山真正騰飛,發家的地方,開發最成熟,是梁山的重要糧食產地、貨物集散地、經濟中心、政治中心,養馬、練兵、鍛造的主要場所。
而王燁年初沒有同意從濟州島搬走,主要是因為考慮到琉球,甚至後續南洋攻略的事情。
而如今南洋攻略暫緩,轉而進入遼東,那自然的就該“遷都”開城或者楊州了。
當然這事不是一兩天能辦的,便是這群人議定,王燁拍板,那也是需要時間慢慢去做的。
而王燁今天那麽好說話,也讓其他人心中一動,便有舅舅韓浩起身說道:
“此番百姓上山,各處衙門官吏多是各處推舉,天然分野,多有不妥處。且良莠不齊,一朝權在手,為禍百姓亦有之,如今各處步入正規,開春三月,舉辦掄才大典如何?”
王燁略略思索,繼而點頭。
推舉換個說法,叫察舉也行,既然被曆史驗證為淘汰的,自然是不合適用的。
說是掄才大典,實際是給朝廷麵子,不然說是科舉也可以。
皺眉想了想,王燁補充道:“朝廷太學多的是候補官,可以跟朝廷商量一下,看能不能送些過來?”
大宋齊王的官方身份有用,而自己手裏的實在權力,又保證自己不太會悲劇,那自然的就可以想著法的弄些實際上的好處。
“如此甚善。”韓浩點頭道。
這裏隻能說個意向,具體的肯定是後續有詳細文書,對韓浩來說,提出這個事情,並且能負責這個事情就可以。
當然,隻是確定意向,那也足夠讓在場諸人躍躍欲試了。
韓浩出列說的掄才大典,讓另外一個舅舅呂好問有些尷尬。
科舉,實際是禮部管的~
一場科舉有多大收益?
嗬嗬,便是不徇私舞弊,隻說政治影響,那一科選才,可都是主考官門生的,天然的巨大政治影響力。
可是王燁似乎並不在意,上下嘴皮一碰,這是就落到了韓浩手上。
要知道梁山上層高官六部與各州知州不說,下麵的好多縣衙官吏,可本身就是出於梅花韓氏的,影響力巨大,便是不結黨,便已經是黨了。
隻是王燁不說,呂好問也隻沉默,好在禮部也不是隻管“科舉”的。
待韓浩落座,呂好問起身道:“終歸是要有我安東都護府自己的人才的,官學、縣學、蒙學三級學政體係,業已於濟州島試行,大略妥當,計劃於明年推廣於梁山治下各處,隻一事尚需君上定奪~”
有些話,點到為止,畢竟大家都是拐著彎兒的實在親戚。
而且呂好問的稱呼也很有意思,王燁是大宋齊王,那自然是不能照著陛下、官家的稱呼,而一般王爺稱呼也不合適,畢竟人家那就是個榮養的稱呼,稱呼齊王關係遠了些。
官員稱呼,位高者稱公,賢者稱君,所以君上這個稱呼就很有意思。
隻能說文人腦子裏麵事都多,想的也多。
“舅舅且講。”王燁笑道。
王燁稱呼上就很不講究,從王燁外公娶了呂公弼(呂公著生呂希哲,孫呂好問)之女那裏算,韓浩、韓十娘、呂好問,都是一個輩分,倒是沒亂,所以王燁也不講究那麽多,都是舅舅。
呂好問微微搖頭一笑,繼而正色道:“若是以君上三年義務教育算,這花費不少,第一年大略便是三百二十萬貫。”
三百多萬貫一出,滿座皆是一驚。
呂頤浩皺眉道:“前些時日度支的時候,呂侍郎可是沒算出這麽大的數。”
呂頤浩看向蔣敬,蔣敬不敢怠慢,略一沉思,道:“各處學政支出,算上學舍、教習、糧秣,合計三十一萬兩千六百二十貫。”
得,合著是十倍的差額,而且是大體度支定下來之後的十倍差額。
雖然沒有王燁那些個社會經濟學知識,但是在座的無論什麽脾氣性格,最起碼的共同點便是,他們都是人傑。
道理是相通的,財政上量入為出,略有富餘最合適。
錢花冒了,就是不可持續,寅吃卯糧,自然不行。
花少了,就是限製了梁山的發展速度。
這稅收和其他收入大略是固定的,現在是大宋齊王治下的安東都護府了,那自然不好在大宋打劫的,也就是沒了外財。
這麽些錢,除了占大頭,不知道多少虛頭的軍費,其他的是大頭支出,便是對應著大的動作的,比如城池修建,道路建設,大型水泥廠,水利建設等事情的。
若是幾十萬貫,可以研究研究,你這突然的冒出來個三百多萬貫,明顯是奔著朝王燁借錢去了啊~
反正想從其他人手裏扣這些錢,是不可能了。
於是一群人,便去看王燁,什麽三年義務教育能花那麽些錢?
王燁當初跟呂好問說的時候,隻是一個想法,這個想法當然不是很成熟,當時給呂好問驚得不輕。
隻是在這裏,在今天,王燁突然又想說道說道了。
“所謂三年義務教育,便是梁山治下百姓,至少讀書三年,初步計劃的是9歲到十二歲的孩子,都需要讀書三年。”
王燁當然知道,九歲入學有些晚了,隻是現在的條件並不支持六歲啟蒙,生活不能自理是不能讀書的。
“這三年讀書,無需束修(xiu一聲),都護府公裏管吃和住,原本想的是所有人必須要讀書,不讀書便問責父母,不過想來應該也多是願意孩子去讀書的,便不問責了。”
王燁略微停頓一下,抬眼去看,發現諸人雖然是沒人說話,但或是皺眉沉思,或是凝神思索,都在認真想這事~
也不盡然,萬俟卨是淡定如初,他大概是那種事不關己,絕不多事那種,王燁就是推九年義務教育,他估計也不帶有啥表情的。
還有就是湯隆,似乎沒反應過來。
“既然都不說話,我便繼續說了,咱們梁山糧食多,雖說半大小子能吃,想來咱們管飯還是能管的起的。住宿六個或者八個一間,鐵架子木板雙層床,費不了多少錢,讀書嗎,還指望單間不成?”
“所以,也就是前幾年的投入大些,後麵的花費沒那麽多的,諸位也不用太過擔心這個問題。咱們梁山現在一年的稅稅收加上官營的買賣,差不多兩千萬貫還是有的,幾百萬貫,問題不大。”
隻能說王燁想做的話,很多事情都能成,兩千萬貫,除了固定的軍餉和各級官吏的俸祿不能動,其他的想咋花,還不是王燁說了算?
當然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實際上也不隻是錢的問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韓浩說的很慢,一字一頓,似乎用了平生最大的力氣。
因為這句話本就有爭端,曆代先賢批注的版本很多,韓浩這裏這般斷句,這般說話,便是從了愚民說。
在學問上,容不得馬虎,隻是這事情韓浩覺得不妥當,便說了,便對不住自己治學的堅持。
自己不再是真正的讀書人了。
“先哲學說,最不好有兩點,一是沒有斷句,便有歧義,呂舅舅記下,咱們現在印刷聖賢文章,不缺那些錢,該有的標點還是要有的。”王燁笑道。
環顧眾人,沒有在這個學術問題上討論,王燁自顧繼續道:“有些事情,我是想做。或許憑著年輕氣盛也能強行去做,隻是咱們都是梁山這份事業的掌舵之人,有些事情,我也想跟諸位達成共識,如此做事的話,可能會輕鬆一些。”
這就是要統一思想了。
而這世上最難的幾個事情中,其中把自己的想法灌輸到別人腦子裏,便是其中一項,比把錢從別人口袋裏拿到自己手裏還難。
“先說為什麽要啟民智,理由很多,咱們一項項說,第一個便是想著這些人都識字,如果能知禮就更好了,不知禮也無所謂。”
“識字便能讀政令,這些人讀了書,知道咱們十稅一和十稅三的不同之處,便不容易為胥吏所欺,咱梁山稅收後續自然是要完善的,隻是原則不能變,能少收一次是一次,便是不想胥吏擾民,孩子識字,這稅收布告便能直達鄉裏。”
“讀書明理之後,便知道遇到不公欺壓該找誰,而不是隻有怒而殺人,或者上山落草一途,如此我倒是覺得才是長治久安之法。”
“另外有個詞叫階層固話,最簡單便是祖上是官,後代一代代的還能做官。”
眾人都看韓浩,他家就是十幾代世代為官。
“讀了書便有了無限可能,不能農民的孩子,八輩子之後還是農民吧,然後就隻能通過改朝換代的方式才能做官?”
“還有便是為了高麗、燕地漢兒、渤海族這些人了,既然是咱們編纂著讀書的課本,那炎黃一家,華夏一族的事情,便很好說,如此最多兩代人,便不會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了~”
“還有就是後備的官吏儲備了,實際上讀書識字,可也不隻是能做官,便是做其他行業,也能好些,識字總是能有些好處的吧···”
“吃飽穿暖之後,便要知禮節了吧,讀書就是其中一步,後麵還有其他的宣傳舉措,主要是讓百姓懂是非家國情懷~”
王燁滔滔不絕的說了許久,從教育,到其他的一些事情的安排,他的想法,他想要的,他認為的對的事情,他對未來的規劃等等~
間或也交流些思路想法,不過主要還是王燁在說。
畢竟,現在的梁山,王燁的威望太高,不考慮他的想法不行。
濟濟一堂,各抒己見,便是不太想說話的萬俟卨,都不由的在自家事情上據理力爭,倒是也熱鬧。
除了兩個人。
宗澤和湯隆。
“湯隆兄弟,便沒有什麽想對我說的?”眼瞅著會議結束,王燁笑著問湯隆。
“工部倒是沒什麽事情非得今天說,隻是兄弟們跟寨主許久不見,想著哪天一起喝酒。”
“哈哈,那便明日吧,今年有年三十,明天二十九,請工部各位兄弟喝酒~”王燁笑道。
眾人不由的對這平日裏沉默寡言的工部侍郎刮目相看。
人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