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飯,青蘭在劉昭的帶領下,繼續遊覽玩偶陰鎮。他們起身告別了張啟明,約定傍晚5點15分在鎮中心的公交車上見,一同回陽鎮。她的心情好極了,在剛才那家旅館,她已經搜集到了小說可以寫的素材,準備晚上回家就碼字。
他們今天下午隻定了一個遊覽項目,就是一家玩偶工坊,是做木頭娃娃的。這家玩偶工坊規模較小,來遊玩的遊客並不多,有客人上門,十分熱情。
接待他們的是一個年輕的店員,身高隻有一米五幾,圓圓的臉,身上係著黃黑格子相間的圍裙。她是陰鎮本地人,是玩偶工坊老板的小女兒。先是帶著他們在店裏對外開放的地方溜達了一圈,進行了介紹。
青蘭對著裏麵的一對一米多高的玩偶娃娃感到十分好奇。這對娃娃有點像年畫中的男娃和女娃,木頭雕刻地卻十分細致。兩個娃娃都是垂手站姿,手指雕刻得根根分明。
男娃娃留著一撮黑色的頭發,略微凸起,身著深藍色的棉衣、黑色的棉褲,腳上穿著黃色的虎頭鞋;女娃娃是頭頂上梳著兩個小辮子,小辮子是翹起來的木頭雕琢而成的,連紅色頭繩都做了凸起的處理,身著粉紅色的棉衣、紅色的棉褲,腳上穿著紅色的繡花鞋。兩個娃娃像是一根完整的木頭雕刻而成。娃娃的麵部,並沒有開合。
她因此判定,這不是那種燒給死人的娃娃,指著那對娃娃問道:“這對娃娃是整根木雕的嗎?請問多少錢?”
那位店員看了看她指著的娃娃,臉上的神色有點怪異,搖了搖頭說:“這個娃娃是樣品,隻是放在那裏的,不賣。這個娃娃不是整根木頭雕刻的,是兩半木頭粘起來的,不是裝飾用的娃娃。用的料材是鬆木。”
她接著拉著青蘭和劉昭,來到了做玩偶的地方,指著牆上的一排玩偶說道:“這都是我們這裏最熱銷的品類。兩位看看,可以自己在這裏做,做完了可以打包帶走。”
青蘭的目光從左到右掃過那排玩偶,那些個玩偶和她在娃娃集市上看到的那些普通的玩偶差不多,樣式並沒有什麽新奇,隻不過價格是玩偶集市上的三倍。她瞬間失去了興趣。
店員趕忙說道:“可以給你們批發價,你們是玩偶鎮的人吧。”她應該是聽出了劉昭的口音。
“來吧!我教你,我做過呢!”劉昭掃碼付款了,拉著青蘭坐了下來。店員也坐了下來,教他們做。
大概是托他們的福氣吧,他們後麵來了好幾撥人。看到他們在做玩偶,也紛紛選擇在這裏做玩偶。店員臉上瞬間樂開了花。做玩偶的人都圍成一個圈,中間有3名店員,指導大家做玩偶。可是,在這些人來了之後,青蘭總覺得,有人在盯著她看。她時不時抬起頭看一眼,發現大家都在低著頭認真地學做,覺得可能是自己的幻覺。
“嫂子,你知道那個店員為什麽說那對玩偶不賣嗎?”公交車上,劉昭對青蘭說。兩人5點5分就坐上了返程的公交車,靜靜等待張啟明的到來。
他接著解釋道:“這可不是什麽玩具,而是福壽娃娃,一種特殊的棺材,專門用來安葬夭折的孩童。”
聽到這裏,青蘭瞪大了眼睛,滿臉驚愕。她從未想過還有這樣的事情存在。她忍不住問道:“為什麽要把夭折的孩子放在這種娃娃形狀的棺材裏呢?”
劉昭深深地歎了口氣,說道:“這是整個玩偶鎮的傳統習俗。人們認為夭折的孩子還沒有完全成長,他們的靈魂需要一個溫暖、舒適的地方安息。這種娃娃形狀的棺材就像是母親的懷抱一樣,可以給他們帶來安慰和安寧。這種棺材的封麵娃娃,寓意是這些娃娃趕快投胎轉世,來世長命百歲。不過,那個工坊把那種東西拿出來,是不合時宜的。應該是他們店裏誰擺錯了。”
青蘭聽著劉昭的話,又仔細思考了下,剛想開口。劉昭像是知道她要問什麽一樣,回答道:“你是想問棺材為什麽沒有開口吧?這種娃娃棺材是兩半的,開口卻在娃娃腳底。腳底有一個洞,可以打開棺材,將孩童的屍體放進去,就用紅泥封住底下的口,算是蓋棺。”
這個傳統讓青蘭覺得這個玩偶鎮詭異萬分。她總覺得這個鎮子雖然遊客如織,但其實在思想還是其他行為方麵有點與世隔絕的樣子。她覺得特別的怪異,但又說不出什麽怪異。比如那些個用來燒給死人替代紙人的木質娃娃,還有娃娃棺材,看似是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卻難以理解。陰鎮忌諱雙生的習俗更讓她脊背發涼。
回陽鎮的遊客已經陸陸續續地上車了,張啟明也上了車,他坐在劉昭前麵的單個座位上。劉昭和青蘭則並排坐在司機座位之後的第二排雙人座,這是劉昭特意選擇的座位,他怕青蘭暈車。車上的空座逐漸少了,慢慢地坐滿了人,後麵的沒有座位的人隻能站立,再擠不上來的隻能等下一趟車。車子準點發車。
在車廂裏,青蘭那股被人盯梢的感覺愈發強烈,她可以明顯感覺出來有一雙眼睛盯著他們。但車上人太滿了,她又坐在前麵,實在分辨不出是誰在盯著他們。
下了車,他們三人並沒有徑直回家。而是直奔一個小麵館,一人吃了碗小麵,點了些小吃,張啟明請的客,回去的時候,三人一人每人還打包了些烤串回家吃。等他們分開的時候,已經七點多了。
夏日的天,七點多仍然亮堂著,整個玩偶鎮暑氣不大,即使有太陽,最高溫度才三十度,晚上可以降到二十度以下,傍晚正是涼風習習的時候。青蘭和劉昭走到了自家的巷子裏,這時候隻有巷子口,很多老年人吃完飯,搬著板凳嘮著家常。巷子裏人們估計吃了晚飯都待在家裏,幾乎沒有人。
走著走著,劉昭突然扭頭看了下,“誰?”他聽到了腳步聲。可是沒有人回答,一個人影在巷子口一閃的而過。“估計是哪個鄰居吧!”他自語。青蘭明白,那絕不是鄰居,而是一直跟著他們的人。她也有同樣的感覺。那個人,估計從陰鎮一直跟到了陽鎮,一種不祥的預感湧上了她的心頭。
他們今天下午隻定了一個遊覽項目,就是一家玩偶工坊,是做木頭娃娃的。這家玩偶工坊規模較小,來遊玩的遊客並不多,有客人上門,十分熱情。
接待他們的是一個年輕的店員,身高隻有一米五幾,圓圓的臉,身上係著黃黑格子相間的圍裙。她是陰鎮本地人,是玩偶工坊老板的小女兒。先是帶著他們在店裏對外開放的地方溜達了一圈,進行了介紹。
青蘭對著裏麵的一對一米多高的玩偶娃娃感到十分好奇。這對娃娃有點像年畫中的男娃和女娃,木頭雕刻地卻十分細致。兩個娃娃都是垂手站姿,手指雕刻得根根分明。
男娃娃留著一撮黑色的頭發,略微凸起,身著深藍色的棉衣、黑色的棉褲,腳上穿著黃色的虎頭鞋;女娃娃是頭頂上梳著兩個小辮子,小辮子是翹起來的木頭雕琢而成的,連紅色頭繩都做了凸起的處理,身著粉紅色的棉衣、紅色的棉褲,腳上穿著紅色的繡花鞋。兩個娃娃像是一根完整的木頭雕刻而成。娃娃的麵部,並沒有開合。
她因此判定,這不是那種燒給死人的娃娃,指著那對娃娃問道:“這對娃娃是整根木雕的嗎?請問多少錢?”
那位店員看了看她指著的娃娃,臉上的神色有點怪異,搖了搖頭說:“這個娃娃是樣品,隻是放在那裏的,不賣。這個娃娃不是整根木頭雕刻的,是兩半木頭粘起來的,不是裝飾用的娃娃。用的料材是鬆木。”
她接著拉著青蘭和劉昭,來到了做玩偶的地方,指著牆上的一排玩偶說道:“這都是我們這裏最熱銷的品類。兩位看看,可以自己在這裏做,做完了可以打包帶走。”
青蘭的目光從左到右掃過那排玩偶,那些個玩偶和她在娃娃集市上看到的那些普通的玩偶差不多,樣式並沒有什麽新奇,隻不過價格是玩偶集市上的三倍。她瞬間失去了興趣。
店員趕忙說道:“可以給你們批發價,你們是玩偶鎮的人吧。”她應該是聽出了劉昭的口音。
“來吧!我教你,我做過呢!”劉昭掃碼付款了,拉著青蘭坐了下來。店員也坐了下來,教他們做。
大概是托他們的福氣吧,他們後麵來了好幾撥人。看到他們在做玩偶,也紛紛選擇在這裏做玩偶。店員臉上瞬間樂開了花。做玩偶的人都圍成一個圈,中間有3名店員,指導大家做玩偶。可是,在這些人來了之後,青蘭總覺得,有人在盯著她看。她時不時抬起頭看一眼,發現大家都在低著頭認真地學做,覺得可能是自己的幻覺。
“嫂子,你知道那個店員為什麽說那對玩偶不賣嗎?”公交車上,劉昭對青蘭說。兩人5點5分就坐上了返程的公交車,靜靜等待張啟明的到來。
他接著解釋道:“這可不是什麽玩具,而是福壽娃娃,一種特殊的棺材,專門用來安葬夭折的孩童。”
聽到這裏,青蘭瞪大了眼睛,滿臉驚愕。她從未想過還有這樣的事情存在。她忍不住問道:“為什麽要把夭折的孩子放在這種娃娃形狀的棺材裏呢?”
劉昭深深地歎了口氣,說道:“這是整個玩偶鎮的傳統習俗。人們認為夭折的孩子還沒有完全成長,他們的靈魂需要一個溫暖、舒適的地方安息。這種娃娃形狀的棺材就像是母親的懷抱一樣,可以給他們帶來安慰和安寧。這種棺材的封麵娃娃,寓意是這些娃娃趕快投胎轉世,來世長命百歲。不過,那個工坊把那種東西拿出來,是不合時宜的。應該是他們店裏誰擺錯了。”
青蘭聽著劉昭的話,又仔細思考了下,剛想開口。劉昭像是知道她要問什麽一樣,回答道:“你是想問棺材為什麽沒有開口吧?這種娃娃棺材是兩半的,開口卻在娃娃腳底。腳底有一個洞,可以打開棺材,將孩童的屍體放進去,就用紅泥封住底下的口,算是蓋棺。”
這個傳統讓青蘭覺得這個玩偶鎮詭異萬分。她總覺得這個鎮子雖然遊客如織,但其實在思想還是其他行為方麵有點與世隔絕的樣子。她覺得特別的怪異,但又說不出什麽怪異。比如那些個用來燒給死人替代紙人的木質娃娃,還有娃娃棺材,看似是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卻難以理解。陰鎮忌諱雙生的習俗更讓她脊背發涼。
回陽鎮的遊客已經陸陸續續地上車了,張啟明也上了車,他坐在劉昭前麵的單個座位上。劉昭和青蘭則並排坐在司機座位之後的第二排雙人座,這是劉昭特意選擇的座位,他怕青蘭暈車。車上的空座逐漸少了,慢慢地坐滿了人,後麵的沒有座位的人隻能站立,再擠不上來的隻能等下一趟車。車子準點發車。
在車廂裏,青蘭那股被人盯梢的感覺愈發強烈,她可以明顯感覺出來有一雙眼睛盯著他們。但車上人太滿了,她又坐在前麵,實在分辨不出是誰在盯著他們。
下了車,他們三人並沒有徑直回家。而是直奔一個小麵館,一人吃了碗小麵,點了些小吃,張啟明請的客,回去的時候,三人一人每人還打包了些烤串回家吃。等他們分開的時候,已經七點多了。
夏日的天,七點多仍然亮堂著,整個玩偶鎮暑氣不大,即使有太陽,最高溫度才三十度,晚上可以降到二十度以下,傍晚正是涼風習習的時候。青蘭和劉昭走到了自家的巷子裏,這時候隻有巷子口,很多老年人吃完飯,搬著板凳嘮著家常。巷子裏人們估計吃了晚飯都待在家裏,幾乎沒有人。
走著走著,劉昭突然扭頭看了下,“誰?”他聽到了腳步聲。可是沒有人回答,一個人影在巷子口一閃的而過。“估計是哪個鄰居吧!”他自語。青蘭明白,那絕不是鄰居,而是一直跟著他們的人。她也有同樣的感覺。那個人,估計從陰鎮一直跟到了陽鎮,一種不祥的預感湧上了她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