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頭一動就惹來百魔,修煉最苦拿他莫法。隻有洗幹淨沒得灰塵,也要收心有琢磨。掃退萬種雜念歸寂滅,除掉千種妖怪莫耽擱。一定要跳出牢籠套,修行圓滿飛升上大羅。


    話說孫大聖費盡心機,請如來收咯眾怪,解脫三藏師徒嘞難處,離開獅駝城往西走。又過咯幾個月,早到冬天咯,隻看到那:


    山嶺嘞梅花要開花咯,池水漸漸結冰。


    紅葉都飄落下來,青鬆顏色更新。


    淡雲飄起像要下雪,枯草趴到山上平平嘞。


    滿眼寒光閃閃,陰冷冷嘞讓人骨頭冷。


    師徒幾個頂著寒冷,冒著冷風,吃冷飯睡露天,正在走嘞時候,又看到一座城池。三藏問:“悟空,那邊又是啥子地方哦?”行者說:“走到跟前就曉得咯,要是西邸王位,就要去換關文;要是府州縣,直接過。”師徒話還沒說完,就到城門外頭咯。


    三藏下馬,一行四個人進咯月城,看到一個老軍,在向陽嘞牆下頭,縮起睡瞌睡。行者走近搖他一哈,喊一聲:“長官。”那老軍突然驚醒,迷迷糊糊嘞睜開眼睛,看到行者,連忙跪到起磕頭,喊:“爺爺!”行者說:“你莫亂驚怪,我又不是啥子惡神,你喊爺爺咋子嘛!”老軍磕頭說:“你是雷公爺爺!”行者說:“亂說!我是東土去西天取經嘞僧人。剛剛到這兒,不曉得地名,問你一聲。”那老軍聽到起,這才定下心,打個嗬欠,爬起來,伸伸腰說:“長老,長老,莫怪我嘞罪。這個地方,原來叫比丘國,現在改成小子城咯。”行者說:“國裏頭有帝王沒得嘛?”老軍說:“有!有!有!”行者卻轉身對唐僧說:“師父,這兒原來叫比丘國,現在改咯叫小子城。但是不曉得為啥子改名字哦。”唐僧疑惑說:“既然叫比丘,又為啥子叫小子嘛?”八戒說:“怕是比丘王死咯,新立王位嘞是個小子,所以叫小子城。”唐僧說:“沒得這個道理!沒得這個道理!我們先進去,到街上去再問。”沙僧說:“就是,那老軍一方麵不曉得,二方麵遭大哥嚇慌咯亂說,我們先進城去問一哈。”


    又進咯三層門,到大街上看,倒還是穿得整整齊齊,人也長得清秀。隻看到那:


    酒樓歌館鬧麻麻,彩鋪茶房高掛簾。


    萬戶千門生意好,六街三市財源廣。


    買金販錦人多得很,爭名奪利隻為錢。


    禮貌莊嚴風景好,河清海晏太平年。


    師徒四個牽起馬,挑起擔,在街市上走咯好久,看不完嘞繁華景象,但是隻看到家家門口一個鵝籠。三藏說:“徒弟啊,這兒嘞人家,都把鵝籠放到門口,為啥子哦?”八戒聽到起,左右看,果然是鵝籠,排起五色彩緞遮起。呆子笑起說:“師父,今天怕是黃道吉日,適合結婚會友,都在行禮哦。”行者說:“亂說!哪兒就家家都在行禮嘛!肯定有原因,等我上前去看一哈。”三藏扯到起說:“你莫去,你嘴臉醜陋,怕人家嫌你怪。”行者說:“我變個樣子去。”


    厲害嘞孫大聖,撚起訣,念起咒語,搖身一變,變成一個蜜蜂兒,展開翅膀,飛近邊邊,鑽進幔子裏頭看,原來裏頭坐嘞是個小娃兒。再去第二家籠裏頭看,也是個小娃兒。連看八九家,都是小娃兒,還是男娃兒,沒得女娃兒。有的坐到籠裏頭耍,有的坐到裏頭哭,有的吃果子,有的要麽睡起要麽坐起。行者看咯,變回原身回報唐僧說:“那籠裏頭是些小娃兒,大嘞不滿七歲,小嘞隻有五歲,不曉得為啥子。”三藏聽到起,心頭疑惑不定。


    忽然轉到街看到一個衙門,是金亭館驛。長老高興說:“徒弟,我們先進這驛裏頭去,一方麵問哈地方,二方麵喂哈馬,三方麵天晚咯好投宿。”沙僧說:“就是,就是,快點進去嘛。”四個人高高興興嘞進去。隻看到那些當官嘞馬上報告給驛丞,接他們進門,各自見麵。坐下來,驛丞問:“長老從哪兒來哦?”三藏說:“貧僧是東土大唐派到西天取經嘞,現在到貴處,有關文應當查驗,暫且借你嘞衙門歇一哈。”驛丞馬上喊看茶,茶喝完就辦接待嘞事,喊當值嘞安排招待。三藏道謝,又問:“今天可以進宮見駕,查驗關文不?”驛丞說:“今晚不得行,要等明天早上。今晚就在我嘞衙門住一晚上。”


    一會兒,安排好咯,驛丞就請四個人,一起吃咯齋飯,又喊手下人帶他們去客房歇。三藏感謝得很。坐下來,長老說:“貧僧有一件不明白嘞事請教,麻煩你指點一哈。貴處養娃兒,不曉得咋個對待嘞哦。”驛丞說:“天無二日,人無二理。養娃兒,父精母血,懷胎十月,到時候生,生下喂三年奶,慢慢長成樣子,咋個會不曉得道理嘛!”三藏說:“聽你嘞話跟我們國家沒得區別。但是貧僧進城嘞時候,看到街邊上人家,各設一個鵝籠,都藏起小娃兒在裏頭。這個事不明白,所以敢問一哈。”驛丞湊到耳朵邊悄悄說:“長老莫管他,莫問他,也莫理他、說他。請安置,明天早上走路。”長老聽到起,一把扯到起驛丞,一定要問個明白。驛丞搖頭擺手隻喊:“莫亂說!”三藏越發不放,非要問個詳細。驛丞沒得辦法,隻有把所有當官嘞人等都喊走,單獨在燈光下頭,悄悄嘞說:“剛才問嘞鵝籠嘞事,是當今國主無道嘞事。你隻管問他咋子嘛!”三藏說:“啥子叫無道嘛?一定要給我說清楚,我才放心。”驛丞說:“這個國家原來叫比丘國,最近有民謠,改成小子城。三年前,有一個老人打扮成道人模樣,帶起一個小女子,年紀才十六歲,那女娃兒長得漂亮得很,像觀音菩薩,進貢給當今皇帝,陛下喜歡她長得好看,寵幸在宮裏頭,封為美後。最近把三宮娘娘,六院妃子,完全不看一眼,不分白天黑夜,貪歡得很。現在弄得精神不好,身體虛弱,吃得少,命在旦夕。太醫院想盡辦法,都醫不好。那個進貢女子嘞道人,遭我主封官,稱為國丈。國丈有海外秘方,很能延壽,前頭去十洲、三島,采咯藥來,都準備好咯。但是就是藥引子凶得很:單單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娃兒嘞心肝,熬湯吃藥,吃咯有千年不老嘞功效。這些鵝籠裏頭嘞小娃兒,都是選好嘞,養到裏頭。人家父母,怕王法,都不敢哭,就傳開謠言,叫小兒城。這不是無道是啥子嘛?長老明天早上到朝廷,隻去換關文,不得說起這個事。”說完抽身就走。


    嚇得長老骨頭軟筋麻,止不住腮邊眼淚流,忽然失聲喊:“昏君,昏君!為咯你貪歡愛美,弄出病來,咋個冤枉這好多小娃兒嘞性命哦!造孽哦!造孽哦!痛死我咯!”有詩為證,詩說:


    邪主無知失正路,貪歡不省傷自身。


    為求長壽害童命,為解天災殺小民。


    僧人慈悲難割舍,官員說利害難聽。


    燈前流淚長歎氣,痛倒參禪拜佛人。


    八戒走近說:“師父,你咋個咯嘛?專門把別個嘞棺材抬到自家屋頭哭!莫煩惱!俗話說,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不孝。他傷嘞是他嘞子民,跟你有啥子關係嘛!快來寬衣服睡覺,莫替古人操心。”三藏流起眼淚說:“徒弟啊,你是一個不慈悲嘞!我出家人,積功德,第一要行方便。咋個這個昏君一味亂來嘛!從來沒看到過吃人心肝可以延壽嘞。這些都是無道之事,咋個叫我不傷心嘛!”沙僧說:“師父莫傷心,等明天早上換關文嘞時候,當麵跟國王講一哈。要是他不聽,看哈那個國丈是啥子樣子嘞一個人。說不定那個國丈是個妖精,想吃人嘞心肝,所以設這個法,不曉得是不是。”


    行者說:“悟淨說得有道理。師父,你且睡覺,明天老孫跟你一起進朝,看國丈嘞好壞。要是是人,隻怕他走咯旁門左道,不曉得正道,隻以為采藥是真嘞,等老孫把先天嘞要旨,化他歸正;要是妖精,我把他逮到,給這個國王看一哈,喊他放寬心養身,絕對不得讓他傷咯那些小娃兒性命。”三藏聽到起,趕緊躬身對行者行禮說:“徒弟啊,這個說法好得很!好得很!但是看到昏君,不可以馬上問這個事,怕那昏君不分輕重,當成謠言怪罪,那咋個辦嘛?”行者笑起說:“老孫自有辦法,現在先把鵝籠裏頭嘞小娃兒弄出這個城,讓他明天沒得東西取心。地方官自然要上奏表,那昏君肯定有旨意,要麽跟國丈商量,要麽另外選報。那個時候,借此機會上奏,絕對不得怪罪到我身上。”三藏很高興,又說:“現在咋個讓小娃兒離城嘛?要是真嘞能弄走,真是賢徒天大嘞恩德!快點弄,稍微慢一點,怕來不及咯。”行者抖擻精神,馬上起身吩咐八戒沙僧:跟師父坐到起,等我施法,你們看隻要有陰風刮起來,就是小娃兒出城咯。他們三個一起念:“南無救生藥師佛!南無救生藥師佛!”


    這大聖出得門,打個呼哨,飛到半空,撚起訣,念起真言,喊一聲“唵淨法界”,把那城隍、土地、社令、真官,還有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跟護教伽藍等,都喊到空中,對他行禮說:“大聖,晚上喊我們,有啥子急事嘛?”行者說:“現在因為路過比丘國,那國王無道,聽妖精嘞話,要取小娃兒心肝做藥引子,指望長生。我師父很不忍心,想要救小娃兒滅妖怪,所以老孫特地請各位,各顯神通,跟我把這城中各街坊人家鵝籠裏頭嘞小娃兒,連籠一起弄到城外山凹裏頭,或者樹林深處,藏一兩天,給他們些果子吃,不得餓到;再暗暗嘞保護起,不得讓他們驚恐啼哭。等我除咯邪,治咯國,勸正君王,走嘞時候送回來還我。”眾神聽令,馬上各顯神通,按下雲頭,滿城陰風滾滾,慘霧漫漫:


    陰風刮暗滿天星,慘霧遮昏千裏月。開頭還悠悠蕩蕩;後來就轟轟烈烈。悠悠蕩蕩,各找門戶救小娃兒;轟轟烈烈,都看鵝籠救骨血。冷氣侵人咋個出頭,寒威透體衣如鐵。父母徒張皇,兄嫂皆悲切。滿地卷陰風,籠兒被神攝。此夜縱孤單,天明盡歡悅。


    有詩為證,詩說:


    釋門慈悲向來多,正善成功說摩訶。


    萬聖千真都積德,三皈五戒要隨和。


    比丘一國非君亂,小子千名是命訛。


    行者因師同救護,這場陰德勝波羅。


    當天晚上三更天,眾神把鵝籠攝去各處藏好。


    行者按下祥光,直接到驛庭上,隻聽到他們三個還在念“南無救生藥師佛”。他心頭也暗喜,走近喊:“師父,我來咯。陰風起來咋樣嘛?”八戒說:“好陰風!”三藏說:“救娃兒嘞事,咋個說嘛?”行者說:“已經一個一個救出去咯,等我們走嘞時候送回來。”長老謝咯又謝,這才睡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遊記:四川話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熗拌肉皮的項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熗拌肉皮的項氏並收藏西遊記:四川話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