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輪融資之後,馬化騰和他的團隊幹得熱火朝天,那邊投資者們卻有點坐不住了,因為他們除了看到騰訊買了幾台服務器之外,再也沒有什麽其他的變化。甚至當馬化騰再度囊中羞澀,又打算向投資方們借錢時,投資者們一個個都不再是心甘情願了,他們覺得這個小企鵝簡直是一個喂不飽的無底洞,如果再這麽折騰下去,就算給他們100%的股權也得賠個精光。於是,他們拒絕再借給騰訊一分錢。
當時,idg還算是比較積極,到處幫著找接盤人,希望能夠讓騰訊渡過這個難關。相比之下,香港盈科的態度並不明朗,甚至在某個時間段裏,香港盈科表示自己可以考慮跟進,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又不確定是不是要繼續跟進,這讓馬化騰實在摸不清對方的真實想法。最後,香港盈科由李澤楷本人在香港盈科附近的一家露天茶餐廳裏,跟騰訊簽署了一個預投資的協議,同時支付了一筆數額不小的定金。
香港盈科一直在觀察著騰訊的變現價值,他們認為,騰訊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有著迅速增長的互聯網用戶,而這個數據對香港盈科的最大好處是,他們想要將這些用戶和電影業結合,為此還特意找來了香港商業片的王牌導演王晶,讓他和騰訊麵談,可是也沒有什麽結果。後來,香港盈科又找到了中公網的謝文,謝文自己的講述是,香港盈科和他草擬了一份協議,聯合霸菱基金給中公網注冊6000萬美金,在這筆龐大資金開銷中,有4500萬美金是專門用來收購騰訊的。可惜的是,在這份協議草簽後不久,謝文居然被他的同學兼老板給辭退了,於是有關騰訊的收購計劃也竹籃打水一場空。
香港盈科還曾將騰訊推薦給自己的關聯單位——tom集團,雖然tom集團與tom在線的高層都和騰訊有過往來,然而關於投資騰訊的事最終也是沒有了下文。不過,拒絕歸拒絕,畢竟已經投入了上百萬美元,要是眼瞅著騰訊就這麽垮掉了,idg和香港盈科豈不是白忙活一場,於是他們還是盡量幫馬化騰支招。
讓馬化騰沒有想到的是,正當他和團隊熱火朝天地為小企鵝而努力之際,他們遭遇到了“互聯網寒冬”,小企鵝的生存再次麵臨危機——賬麵上的錢很快又不夠了。
正當馬化騰為下一步融資發愁的時候,一個美國人出現在了騰訊的辦公室裏,他叫網大為,是mih(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公司)中國業務副總裁。
這個mih,是從富得流油的南非起家的,他們也絕非一般的投資者,不僅財大氣粗而且擁有雄心壯誌。網大為所做的主要業務是互動電視和收費電視,那時候就已經達到了年營業額上億美元,市值則是40多億美元,實力相當雄厚。他們非常關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很想在這塊東方的土地上尋找一個比較靠譜的合作夥伴,由此進入中國市場。
一個偶然的機會,網大為無意中發現中國的互聯網都是通過一個名叫qq的小軟件來連接起來的,他意識到這是互聯網上最核心的資源,所以就萌生了想要認識這家公司老板的念頭。然而剛接觸騰訊的時候,網大為卻發現這個小公司的老板在網站首頁上根本就沒有留下手機號碼,甚至連電子郵件信箱也沒有,隻有一個qq號碼。更糟糕的是,網大為總也見不到這個老板,而他也不想輕易安裝這個名叫qq的軟件,因為他覺得裏麵可能會有病毒。
2000年6月,網大為通過各種途徑終於找到了馬化騰的聯係電話,忍不住給馬化騰打了一個電話。網大為清楚地記得,在他介紹自己公司的時候,當時好幾位騰訊的創始人都笑了,並直言不諱地指出了網大為公司存在的問題——騰訊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麽,也知道自己需要什麽。
由於網大為非常具有投資眼光,所以他成功幫助mih和騰訊結緣。2001年,mih從盈科手中一舉買到了騰訊20%的股權,此外還從idg手中收購了騰訊13%的股份。不過很快,mih就發現自己實在是太膽小了,因為他們看到了騰訊的發展空間,也不想僅僅扮演一個參股投資的配角。
2002年6月,騰訊控股其他幾個創始人將自己手中持有的股份出讓給了mih,騰訊的股權結構由此發生了新的變化。不過在持股比例和公司經營管理的界定上,mih和騰訊的高層經過了一番細致的協商:在mih短暫控股的時期,騰訊控股的具體經營管理還是要由馬化騰等人來全權負責,mih隻能派出兩名非執行董事,而且不具備具體管理的權力。
對此,馬化騰的思路非常明確:錢不是白拿的,但不能讓外人控股,更不能讓他們插手經營,否則不如不要錢。
記得聯想董事長柳傳誌曾這樣說道:“從理論上講,資本似乎永遠都應該代表企業的長期利益,但實際上確實有資本本身並不代表企業長期利益的情況。這類情況的第一種表現是資本本身站得角度就不夠高。比如,現在在中國香港股市和美國股市上,有很多基金經理現在自身都處於動蕩的狀態。所以可以理解,他們給出的意見經常不是從企業的長期利益來考慮的。”
正是因為馬化騰當時堅持了管理團隊控股,所以避免了不少麻煩,這也體現出了他作為一名戰略管理者的高瞻遠矚。當然,mih為騰訊帶來的股權結構也是非常穩定的,這也是騰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或許香港盈科也曾經後悔,但是能在2001年那樣不景氣的時代,以1260萬美元的價格賣掉110萬美元買來的股權,也是一筆合算的買賣。不過對於馬化騰來說,這一次的融資就是一個字——亂。他講了一句話:“關鍵是要盡量搞清楚,每個投資者對公司發展是有益的還是阻礙的。”
馬化騰在為公司進行第二次融資的時候,兩個老股東都給騰訊提供了100萬美元貸款,然而大家都很清楚這是救命的錢,在這筆錢過後,要麽繼續將股份讓出,要麽自動退出。
據說,曾經有員工去找馬化騰簽字,進了辦公室才發現馬化騰居然是在這裏過夜的。當時的馬化騰頭發蓬亂、臉色蠟黃、兩眼無神、布滿血絲,一副非常憔悴的樣子。由此可見,馬化騰當時承受的壓力和抉擇是多麽艱巨。然而,正是這種迎難而上的勁頭,最終讓馬化騰渡過了難關,也獲得了創業道路上最寶貴的經驗積累。一邊賺錢,一邊成長,或許這才是所有創業公司的必經之路。
當時,idg還算是比較積極,到處幫著找接盤人,希望能夠讓騰訊渡過這個難關。相比之下,香港盈科的態度並不明朗,甚至在某個時間段裏,香港盈科表示自己可以考慮跟進,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又不確定是不是要繼續跟進,這讓馬化騰實在摸不清對方的真實想法。最後,香港盈科由李澤楷本人在香港盈科附近的一家露天茶餐廳裏,跟騰訊簽署了一個預投資的協議,同時支付了一筆數額不小的定金。
香港盈科一直在觀察著騰訊的變現價值,他們認為,騰訊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有著迅速增長的互聯網用戶,而這個數據對香港盈科的最大好處是,他們想要將這些用戶和電影業結合,為此還特意找來了香港商業片的王牌導演王晶,讓他和騰訊麵談,可是也沒有什麽結果。後來,香港盈科又找到了中公網的謝文,謝文自己的講述是,香港盈科和他草擬了一份協議,聯合霸菱基金給中公網注冊6000萬美金,在這筆龐大資金開銷中,有4500萬美金是專門用來收購騰訊的。可惜的是,在這份協議草簽後不久,謝文居然被他的同學兼老板給辭退了,於是有關騰訊的收購計劃也竹籃打水一場空。
香港盈科還曾將騰訊推薦給自己的關聯單位——tom集團,雖然tom集團與tom在線的高層都和騰訊有過往來,然而關於投資騰訊的事最終也是沒有了下文。不過,拒絕歸拒絕,畢竟已經投入了上百萬美元,要是眼瞅著騰訊就這麽垮掉了,idg和香港盈科豈不是白忙活一場,於是他們還是盡量幫馬化騰支招。
讓馬化騰沒有想到的是,正當他和團隊熱火朝天地為小企鵝而努力之際,他們遭遇到了“互聯網寒冬”,小企鵝的生存再次麵臨危機——賬麵上的錢很快又不夠了。
正當馬化騰為下一步融資發愁的時候,一個美國人出現在了騰訊的辦公室裏,他叫網大為,是mih(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公司)中國業務副總裁。
這個mih,是從富得流油的南非起家的,他們也絕非一般的投資者,不僅財大氣粗而且擁有雄心壯誌。網大為所做的主要業務是互動電視和收費電視,那時候就已經達到了年營業額上億美元,市值則是40多億美元,實力相當雄厚。他們非常關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很想在這塊東方的土地上尋找一個比較靠譜的合作夥伴,由此進入中國市場。
一個偶然的機會,網大為無意中發現中國的互聯網都是通過一個名叫qq的小軟件來連接起來的,他意識到這是互聯網上最核心的資源,所以就萌生了想要認識這家公司老板的念頭。然而剛接觸騰訊的時候,網大為卻發現這個小公司的老板在網站首頁上根本就沒有留下手機號碼,甚至連電子郵件信箱也沒有,隻有一個qq號碼。更糟糕的是,網大為總也見不到這個老板,而他也不想輕易安裝這個名叫qq的軟件,因為他覺得裏麵可能會有病毒。
2000年6月,網大為通過各種途徑終於找到了馬化騰的聯係電話,忍不住給馬化騰打了一個電話。網大為清楚地記得,在他介紹自己公司的時候,當時好幾位騰訊的創始人都笑了,並直言不諱地指出了網大為公司存在的問題——騰訊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麽,也知道自己需要什麽。
由於網大為非常具有投資眼光,所以他成功幫助mih和騰訊結緣。2001年,mih從盈科手中一舉買到了騰訊20%的股權,此外還從idg手中收購了騰訊13%的股份。不過很快,mih就發現自己實在是太膽小了,因為他們看到了騰訊的發展空間,也不想僅僅扮演一個參股投資的配角。
2002年6月,騰訊控股其他幾個創始人將自己手中持有的股份出讓給了mih,騰訊的股權結構由此發生了新的變化。不過在持股比例和公司經營管理的界定上,mih和騰訊的高層經過了一番細致的協商:在mih短暫控股的時期,騰訊控股的具體經營管理還是要由馬化騰等人來全權負責,mih隻能派出兩名非執行董事,而且不具備具體管理的權力。
對此,馬化騰的思路非常明確:錢不是白拿的,但不能讓外人控股,更不能讓他們插手經營,否則不如不要錢。
記得聯想董事長柳傳誌曾這樣說道:“從理論上講,資本似乎永遠都應該代表企業的長期利益,但實際上確實有資本本身並不代表企業長期利益的情況。這類情況的第一種表現是資本本身站得角度就不夠高。比如,現在在中國香港股市和美國股市上,有很多基金經理現在自身都處於動蕩的狀態。所以可以理解,他們給出的意見經常不是從企業的長期利益來考慮的。”
正是因為馬化騰當時堅持了管理團隊控股,所以避免了不少麻煩,這也體現出了他作為一名戰略管理者的高瞻遠矚。當然,mih為騰訊帶來的股權結構也是非常穩定的,這也是騰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或許香港盈科也曾經後悔,但是能在2001年那樣不景氣的時代,以1260萬美元的價格賣掉110萬美元買來的股權,也是一筆合算的買賣。不過對於馬化騰來說,這一次的融資就是一個字——亂。他講了一句話:“關鍵是要盡量搞清楚,每個投資者對公司發展是有益的還是阻礙的。”
馬化騰在為公司進行第二次融資的時候,兩個老股東都給騰訊提供了100萬美元貸款,然而大家都很清楚這是救命的錢,在這筆錢過後,要麽繼續將股份讓出,要麽自動退出。
據說,曾經有員工去找馬化騰簽字,進了辦公室才發現馬化騰居然是在這裏過夜的。當時的馬化騰頭發蓬亂、臉色蠟黃、兩眼無神、布滿血絲,一副非常憔悴的樣子。由此可見,馬化騰當時承受的壓力和抉擇是多麽艱巨。然而,正是這種迎難而上的勁頭,最終讓馬化騰渡過了難關,也獲得了創業道路上最寶貴的經驗積累。一邊賺錢,一邊成長,或許這才是所有創業公司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