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網絡巨頭的創造者,被譽為“企鵝之父”的馬化騰,自然具備了很多成功者的優秀特質,不過總體來看,最重要的也是最突出的有兩點:後發製人和抓住機遇。這兩個做事原則成為了馬化騰為他的企鵝帝國開疆擴土的“馬氏雙刀”,一路上斬殺敵眾無數,建功立業無數。
無論是做網絡遊戲還是做門戶網站,馬化騰都始終走在後麵,就連騰訊起家的qq也是學習和模仿了以色列的icq,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馬化騰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難道是因為他懶惰嗎?當然不是。
馬化騰的人生哲學是,隻有後發才更有力量,而且後發的成本和風險要低很多,尤其是當騰訊具備了一定的平台優勢之後,隻有以後發的方式才能確保萬無一失。當然,馬化騰也認為自己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不喜歡冒險。他曾經說過:“我們會做小的創新和嚐試,但網遊和電子商務等比較大的項目肯定要後發,後發可以研究哪些最適合我們發揮。比如我們覺得淘寶的方式能夠發揮中國網民的人氣,我們的電子商務就會傾向於它們的形式。”
在馬化騰當初做郵箱的時候,他以為這個東西比較簡單,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所以就匆忙推出了這項業務,結果推出不久卻發現用戶不認可,為此他很快停掉了郵箱,最後表示自己都不願意再去做第二次了。正是因為做郵箱的失敗,讓馬化騰認識到“謀定而後動”的重要意義。至此,無論馬化騰決定做什麽,都首先考慮怎樣將企業自身的學習周期和即將投入產業的生命周期進行協調,從而讓整個計劃在平穩當中慢慢推進。比如在當初和馬雲的淘寶競爭時,騰訊和阿裏巴巴幾乎是同步進行研發,甚至為了規避風險還想和馬雲進行合作,隻是由於馬雲不肯讓出太多的股份,導致“二馬”的聯合付諸東流。
由於互聯網發展和演變的速度很快,通常是在幾個月間就會冒出一些新生事物,因此判斷哪個是熱點哪個不是就比較困難,所以任何可能性都始終存在。在如此難以捉摸的變數之下,身為一家企業的領頭人,馬化騰不得不謹慎做事,因為一旦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付出的代價很可能是慘重的,所以他越來越不願意充當“先行者”,而是希望通過觀察別人的表現來考量自己是否要跟進,並從他人身上汲取到優點,經過自己的改良和完善之後再推到市場中,從而形成強勁的品牌優勢。
不過,馬化騰雖然後發,卻是一個善於把握機會的人。馬化騰在很多公眾場合都謙虛地表示,自己是一個幸運兒,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抓住了機遇。馬化騰覺得,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團隊,都不能說是特別聰明的那種類型,而騰訊的產品其實也並不複雜,隻是公司抓住了每一次促使其飛躍的機遇而已。
很多成功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都是趕上了一股難得的浪潮才走向成功的。1995年,馬化騰知道了互聯網,這就成為他捷足先登的第一步——他將會比別人更早地接觸到有關計算機的新技術,後來很多的互聯網精英也都是憑借這個優勢打下了自己的江山。
當然,僅僅了解互聯網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整個互聯網發展的脈搏有一定的敏感度。馬化騰正是這種人,他對新技術的認知始終敏感,能夠做出正確的商業判斷,對市場的風向也有著很強的預見能力。
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那個時代,網民的數量少得可憐,差不多隻有幾百萬,連現在的零頭都趕不上。而且,當時的投資環境還比較差,除了國外的一些風投對互聯網公司有興趣之外,國內的投資方基本上對這個新興的行業保持著“距離”。所以,盡管馬化騰比多數人更早地接觸了互聯網,但也遇到了多數人不曾遇到的困難。
然而馬化騰的優點在於,他能夠迅速地抓住身邊的有利條件,給自己和機遇創造出“邂逅”的條件。比如,當時的計算機人才還是很匱乏的,而馬化騰卻利用深圳的地緣優勢,大力挖掘人才,籌措資金,這是他總能和機遇“結緣”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馬化騰還有一個抓住機遇的“秘訣”,就是他在做出決策之前,一定會把相關的細節考慮清楚,而不會貿然投身進去無法自拔。馬化騰的實用主義理念使他不會像那種商業賭徒,抱著孤注一擲或是聽天由命的心理去麵對機遇。相反,他會把前因後果都考慮清楚,能夠讓投資方對他的構想和計劃放心。可以說,馬化騰不是靠感覺創業,而是靠分析來創業。
正是由於騰訊抓住了互聯網發展的機會,才在即時通訊領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霸主。其實,對互聯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聊天軟件贏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進入市場的先後。一個軟件研發得再出色,如果注冊量少的話也會無人問津。而騰訊正是通過搶占了先機,從而積累了數以億計的用戶。於是,這個企鵝帝國便越發壯大,它的人氣和優勢也越來越顯著。這一切都是因為馬化騰明智地抓住了機遇。
後發製人,讓無數前輩倒在騰訊腳下;把握機遇,讓無數同行敗於騰訊麵前。馬化騰正是憑著這一對時刻揮舞在手的“雙刀”,為企鵝帝國的基業殺出了一條血路。
時代在變化,技術在發展,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從pc端到手機端,小企鵝曆經了一場內容深刻的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雖然未來的路不可預測,不過在以“溝通”為產品核心的企業理念的影響下,企鵝帝國依舊會沿著這條成功之路繼續探索下去,在新的征程中書寫新的輝煌。
無論是做網絡遊戲還是做門戶網站,馬化騰都始終走在後麵,就連騰訊起家的qq也是學習和模仿了以色列的icq,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馬化騰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難道是因為他懶惰嗎?當然不是。
馬化騰的人生哲學是,隻有後發才更有力量,而且後發的成本和風險要低很多,尤其是當騰訊具備了一定的平台優勢之後,隻有以後發的方式才能確保萬無一失。當然,馬化騰也認為自己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不喜歡冒險。他曾經說過:“我們會做小的創新和嚐試,但網遊和電子商務等比較大的項目肯定要後發,後發可以研究哪些最適合我們發揮。比如我們覺得淘寶的方式能夠發揮中國網民的人氣,我們的電子商務就會傾向於它們的形式。”
在馬化騰當初做郵箱的時候,他以為這個東西比較簡單,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所以就匆忙推出了這項業務,結果推出不久卻發現用戶不認可,為此他很快停掉了郵箱,最後表示自己都不願意再去做第二次了。正是因為做郵箱的失敗,讓馬化騰認識到“謀定而後動”的重要意義。至此,無論馬化騰決定做什麽,都首先考慮怎樣將企業自身的學習周期和即將投入產業的生命周期進行協調,從而讓整個計劃在平穩當中慢慢推進。比如在當初和馬雲的淘寶競爭時,騰訊和阿裏巴巴幾乎是同步進行研發,甚至為了規避風險還想和馬雲進行合作,隻是由於馬雲不肯讓出太多的股份,導致“二馬”的聯合付諸東流。
由於互聯網發展和演變的速度很快,通常是在幾個月間就會冒出一些新生事物,因此判斷哪個是熱點哪個不是就比較困難,所以任何可能性都始終存在。在如此難以捉摸的變數之下,身為一家企業的領頭人,馬化騰不得不謹慎做事,因為一旦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付出的代價很可能是慘重的,所以他越來越不願意充當“先行者”,而是希望通過觀察別人的表現來考量自己是否要跟進,並從他人身上汲取到優點,經過自己的改良和完善之後再推到市場中,從而形成強勁的品牌優勢。
不過,馬化騰雖然後發,卻是一個善於把握機會的人。馬化騰在很多公眾場合都謙虛地表示,自己是一個幸運兒,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抓住了機遇。馬化騰覺得,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團隊,都不能說是特別聰明的那種類型,而騰訊的產品其實也並不複雜,隻是公司抓住了每一次促使其飛躍的機遇而已。
很多成功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都是趕上了一股難得的浪潮才走向成功的。1995年,馬化騰知道了互聯網,這就成為他捷足先登的第一步——他將會比別人更早地接觸到有關計算機的新技術,後來很多的互聯網精英也都是憑借這個優勢打下了自己的江山。
當然,僅僅了解互聯網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整個互聯網發展的脈搏有一定的敏感度。馬化騰正是這種人,他對新技術的認知始終敏感,能夠做出正確的商業判斷,對市場的風向也有著很強的預見能力。
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那個時代,網民的數量少得可憐,差不多隻有幾百萬,連現在的零頭都趕不上。而且,當時的投資環境還比較差,除了國外的一些風投對互聯網公司有興趣之外,國內的投資方基本上對這個新興的行業保持著“距離”。所以,盡管馬化騰比多數人更早地接觸了互聯網,但也遇到了多數人不曾遇到的困難。
然而馬化騰的優點在於,他能夠迅速地抓住身邊的有利條件,給自己和機遇創造出“邂逅”的條件。比如,當時的計算機人才還是很匱乏的,而馬化騰卻利用深圳的地緣優勢,大力挖掘人才,籌措資金,這是他總能和機遇“結緣”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馬化騰還有一個抓住機遇的“秘訣”,就是他在做出決策之前,一定會把相關的細節考慮清楚,而不會貿然投身進去無法自拔。馬化騰的實用主義理念使他不會像那種商業賭徒,抱著孤注一擲或是聽天由命的心理去麵對機遇。相反,他會把前因後果都考慮清楚,能夠讓投資方對他的構想和計劃放心。可以說,馬化騰不是靠感覺創業,而是靠分析來創業。
正是由於騰訊抓住了互聯網發展的機會,才在即時通訊領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霸主。其實,對互聯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聊天軟件贏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進入市場的先後。一個軟件研發得再出色,如果注冊量少的話也會無人問津。而騰訊正是通過搶占了先機,從而積累了數以億計的用戶。於是,這個企鵝帝國便越發壯大,它的人氣和優勢也越來越顯著。這一切都是因為馬化騰明智地抓住了機遇。
後發製人,讓無數前輩倒在騰訊腳下;把握機遇,讓無數同行敗於騰訊麵前。馬化騰正是憑著這一對時刻揮舞在手的“雙刀”,為企鵝帝國的基業殺出了一條血路。
時代在變化,技術在發展,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從pc端到手機端,小企鵝曆經了一場內容深刻的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雖然未來的路不可預測,不過在以“溝通”為產品核心的企業理念的影響下,企鵝帝國依舊會沿著這條成功之路繼續探索下去,在新的征程中書寫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