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一張口,我就能了解你 speak, that i may see thee
格調(修訂第3版):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 作者:保羅·福塞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論你繼承了多少財富,你的工作是否可靠,你的居住條件怎樣,你的外觀如何,也不論你的私人車道形狀和麵積、你家起居室和前廊的擺設如何,你的飲料的甜度如何,你吃正餐的時間早晚,你郵購什麽商品,也不論你上的學校在什麽地方,你對它有多少敬畏,以及你讀什麽樣的書報——隻要你一張口說話,你的社會地位就暴露無遺了。
“一個人的言談永遠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的告示牌。”約翰·布魯克斯針對現代美國人的生活,把本·瓊森1三個世紀以前的發現換了一個說法。本·瓊森說:“語言最能表現一個人。一張口,我就能了解你。”17世紀的道理在20世紀的今天顯得更具有真知灼見。因為今天恰恰存在一個盡管不為本·瓊森所知但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他們唯恐自己的語言冒犯了別人,因而對那些能巧妙地顯露等級地位的表達方法心醉神迷,像委婉語、雅語和偽髒話,如“golly!”(老天哪)。但我們首先應該意識到,要準確地討論語言的等級意味是相當困難的。尤其談論別國而非自己的等級和傳統,就更容易出錯。英國人h.b.布魯克斯—貝克(h.b.brooks-baker),在他最近為理查德·巴克(richard buckle)的《重訪上層與非上層》(<cite>u and non-u revisited</cite>,1978年)一書撰寫的上層、下層用語之美國部分中,就錯誤地理解了美國的等級用語。掌握這門專業要花費數年時間,能在大西洋兩岸都保持精確的聽力也絕非易事,後一點已是共識。因此,布魯克斯—貝克所謂的“上層美國人回避的26種表達方式”便顯得錯誤百出。
例如,他告訴我們非上層人士才說“affair”(活動),而不說“party”(派對)。可任何階層的美國人都明白,這兩個詞完全不搭界,講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affair”是指商業性的飯局,比如沉悶的聚餐會和招待會。如果你打算玩個痛快,你不會去參加“affair”,而是去參加“party”,除非你是去進行“love affair”(偷情)。布魯克斯—貝克還告訴讀者說,貧民階層才把錢說成“folding stuff”(折紙)。不對,這是個已經老掉牙了的俚語。今天的人們常說的是“mazuma”和“green backs”(綠背)。貝克還認為,美國的貧民階層把上層穿的“tuxedo”(燕尾服)說成“tux”(禮服),他又錯了,上層人士會認為這兩個稱呼都是低層用語,他們說“dinner dress”(晚餐服)甚至“ck tie”(黑領結),這是等級更高的人們的用語。即使是在把我們這位英雄從他的“燕尾服活動”(tuxedo affair,即ck-tie party,黑領結派對)送回家的交通工具上,貝克也犯了錯誤。貝克堅持認為,貧民階層會把這種車說成“limo”,而上層人士說“limousine”2,他都錯了。事實上,貧民階層說“黑色閃光的大凱迪”(有時候則是“凱迪”),中產階級才說“limousine”,隻有那些專為葬禮或酒吧聚會一類事務出租車子的人,才會背地裏說“limo”。那麽,上層階級的人們究竟如何稱呼這一交通工具呢?他們說“car”(車子),比如他們會說:“帕克,十一點左右我們要用車。”
布魯克斯—貝克的疏漏有效地提醒了人們,要正確解釋語言的等級暗示是要冒風險的。托克維爾的預言中出現的失誤,對於警告這種過分自信的態度,也派得上用場。托克維爾過高地估計了“民主”一詞具有的消除等級差別的威力,他臆測這種新型的政治組織方式能極有效地鏟除語言和文字風格中的社會等級差別。他舉目環顧19世紀中期的美國,發現滿耳是千篇一律的詞藻,於是構想出一條適可而止的等級界線:“在似乎本來就庸俗和看上去顯得有教養的語言表達之間,不應作什麽區分。”他總結說:“語言裏的混亂,一點不比社會中的混亂少。”然而,這片大陸上發生的變化已經證明,他對語言和民主社會的理解都出了差錯。事實是,正因為這是一個民主國家,等級差別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生機勃勃。而語言,非但沒融合成一個無等級差別的共同體,反而出人意料地滋生出更多的社會等級符號。實際上,語言和社會都沒有什麽不可理喻的地方,這裏的每一個普通人對此都很清醒。他們會向從事調查的社會學家們指出,語言是判斷一個陌生人社會地位的最有效工具。有人發誓說:“一點錯不了。一個人剛一張嘴,你就明白他是怎麽回事了。”
貧民稱晚禮服為tux,中產階級稱為tuxedo,不過他們在上層階級眼裏都很沒檔次。上層人士隻簡單地說dinner jacket(晚餐服),或者,更高的階層會說ck tie(黑領結)。
由於這裏的等級製度比英國的更加撲朔迷離,語言的意指與南希·米特福德3在1955年她那篇討好的文章《英國貴族》(<cite>the english aristocracy</cite>)中劃分的上層和非上層相比,實在是更多、更微妙,簡單的一分為二的類別區分實在不足以描繪這些指稱的實情。
所以,要討論語言在美國社會裏的等級含意,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一些絕對的等級差別標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標誌,很可能就是雙重否定的用法,這使貧民階層與中產階級、上層階級區別開來,比如“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4。在大公司董事會和管理階層的會議室裏,在參加豪華晚宴的貴賓之中,在楠塔基特島海濱的一艘65英尺長的雙桅帆船上,是不可能聽到這類語言表達的。相反,在臨時工棚、汽車修理鋪、工人酒吧裏,你會聽到大量的這類說法。其次是特殊的語法和有人稱的助動詞用法,比如“he don’t”和“i wants it”5。這並不僅僅是口誤或語法錯誤,這種說法將說話人與使用另一種英語的人們在社會等級上區分了開來。這兩種人也許會向對方表示尊重,但絕不會成為朋友。他們分屬不同的等級,即便他們打算相處,也一定會把對方看作古怪有趣的動物,而不太像同類。
語法在中產階級和下層之間劃出一條界線,發音和詞匯的選擇將上層階級與中產階級分隔開。盡管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套個人化的等級劃分標準,但我發現下麵這些語言差別是最值得信賴的。用來表現(或顯示)自己“文化經驗”的詞語,對於中產階級尤其危險,比如crepes6,中產階級常常讀成“craypes”。這類錯誤也常常出現在人們炫耀自己熟知異國風情的許多詞語裏,比如法文詞“未婚夫”(fiance)(盡管中產階級更喜歡用“男朋友”),他們經常會重讀它的最後一個音節,變成了可笑的fee—on—say。同樣的還有上層階級常說的“司機”(driver),在中產階級那裏成了show-fur。有些人會認為,將amherst(阿姆赫斯特)一詞中的h讀出來,尤其能精妙地顯示中產階級身份,另一些人則不以為然。“鑽石”(diamond)一詞,上層隻發兩個音節,中產階級就會讀成三個音節。類似的情況還有“美麗”(beau-tiful)一詞,上層發三個音節,而到中產階級那裏,就成了四個單音節詞,bee—you—tee—full。中產階級尤其喜歡重讀一些長單詞的第二個音節,這些詞包括“exquisite”(精致優雅的)、“despicable”(可鄙薄的)、mentable”(殷勤的)、“hospitable”(好客的)等等。而那些急於顯示自己不容置疑的等級的人們傾向於重讀第一個音節,當然,順便也讓人注意到自己的英式風格並由此產生敬意。
中產階級越是與藝術經驗糾纏不清,風險也就越大。例如,他們很喜愛“patina”7一詞,但總是忘了該重讀第一個音節。源自文化曆史的顯赫姓名同樣不能隨意使用,尤其是英國傳統中的姓名,比如亨利·珀塞爾。裏根總統的前任顧問艾德溫·米斯三世在一次電視采訪中,就不慎暴露了自己可疑的家庭背景。他選擇用“大有裨益的”(salutary)一詞來展示自己的良好教養,而沒有用“有益身心的”(wholesome)或“有利健康的”(healthy),但他的發音告訴人們,他腦子裏想的是“致敬的”(salutory)這個詞。這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做法,選擇那些“大詞”,卻犯下可笑的錯誤。“enormity”(窮凶極惡)一詞通常能暴露社會等級中不幸者們的真實身份,他們總喜歡用這個詞來強調“大”這一概念8,例如“the whale was of such an enormity……”9(貧民階層會說:“那鯨魚真大,它們怎麽也放不進水池子裏。”)。優雅,是對中產階級的致命誘惑,這個階級指望依靠它將自己與上層的傲慢無知和貧民階層直率的粗魯區分開來。
在中產階級那裏,你會經常聽到“prestigious”(有威望的)一詞,於是會不由得猜測過去二十年裏這個詞之所以逐漸替代了“distinguished”(傑出的)、“noted”(知名的)和“respected”(令人尊敬的)這幾個詞,會不會和一場全國性的靈魂調查有關。c·賴特·米爾斯發現,“prestige”(威望)一詞實際上暗含貶義。他說,“從詞源上看,它意味著用變戲法似的花招讓人眼花繚亂。”他還說,在法國,“威望”這個詞總能引人在情感上產生聯想,這類聯想與欺詐、製造假象的藝術或至少與機巧有關。在意大利和德國也是如此。隻有在美國,這個詞才與聲望有關。回想一下,我在談論高等學府時,竟也不知不覺大量使用了“威望”一詞。
這類等級區分標誌中,有些直白簡單,有些則細致微妙。上層和中層有一套特別的詞匯來描繪乏味或令人不快的社交場合。他們會說“tiresome”(令人疲倦的)或“tedious”(冗長的),而比他們階層低的人會說“boring”(沒意思)。當他們說“upset”(沮喪)、“distressed”(鬱悶)甚至“cross”(煩惱)時,下層人會說“angry”(生氣的)、“mad”(氣死人)甚至“sore”(鬧心)。另外,上層人士表達讚許時也有一套專門的用語。貧民階層當中沒有人會說一樣東西“super”(出類拔萃的,富有英國風格)或者“outstanding”(出眾,預科學校用語),因為這就好像一位貧民階層婦女在逛商場時不停地感歎“pine”(真有吸引力)、“darling”(真迷人)或者“adorable”(多可愛啊),聽上去做作得刺耳。而上層的說法是“nice”(挺好)。
然而,正是中產階級對高雅絢麗和優越的追求產生了最有趣的效果。我們已經明白,使用外來詞尤其會表現出這個階級的弱點。這個階級的人會說“graffiti”10,並相信“chauvinism”(沙文主義)跟性侵犯有關。具有“準等級感”的名詞複數也是經常易犯的錯誤,例如,中產階級人士會“頗有學識”地說a phenomena (一個現象)、a criteria(一個標準)、a strata(一個階層)和a media(一個媒體,可能是指一份報紙)等詞,而實際上這些詞都是複數。他們還會說一位名氣不小的作家是a literati,而這個詞的意思是“文學界”,是複數集合名詞。中產階級還以為“context”(語境)一詞是“content”(內容)一詞更莊重的形式,因而會說“我不喜歡這本書的‘語境’,全是些鮮血淋漓的東西。”而當一位海岸官員報告舊金山灣的嚴重漏油事故時,他想象“cross”(穿過)一詞在這種場合未免太俗,於是說“幾隻船‘transited’(運行過了)海麵”。在一連串文理不通的表達後,一個中產階級人士又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揭了自己的老底,於是會在一個稀鬆平常的詞,比如“process”(過程)後麵綴上一個表示等級的複數後綴,以至於把這個詞讀成process-sees,以期重新標榜自己的身份。中產階級所有這類表演恰當地解釋了洛德·麥爾布納?的結論,他發現:“無論上層還是下層,都總有些優點和可愛之處,但是中產階級完全是一派做作、牽強、虛偽、矯飾。”
所有的階層,有時中上階層除外,都因為傾向於用“home”(家)一詞代替“house”(住宅)而大大降等,中產階級似乎尤其喜歡說:“他們住在一幢漂亮的、50萬美元買的home裏。”或者,地震之後,“他發覺自己的home搖晃得相當劇烈”。我認為,我們可以追溯“house”一詞自什麽時候起開始失寵於中產階級。首先,“home”這個詞是房地產商人用來促銷的手段,也就是讓那些未來的主顧想象他們掏錢購買的不僅僅是一堆磚瓦、塑料貼麵和護牆板,而是一個溫暖、舒適的愛巢。此後,顧客們出於以下原因,開始欣然、熱烈地接受“home”一詞:首先,中產階級喜愛使用廣告中的陳詞濫調;其次,和那些房地產經銷騙子們一樣,中產階級喜歡從這種幻想中汲取寬慰,因為能夠用鈔票買來愛、舒適、溫暖等等,至少表明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這些東西;最後,從本質上說,中產階級都是清教徒,同時對社會輿論噤若寒蟬,所以在他們虛偽的腦子裏,“house”這個詞暗示了一些不清不白的瓜葛。人們把養老院稱作“rest home”,但在稱呼“妓院”時,總離不開“house”這個詞,如bawdy house、whore house或者sporting house。從沒人聽說過“home”有什麽壞名聲。不過也有例外,比如“貓宅”?又怎樣解釋呢?非常遺憾地,“house”就這樣被淘汰了。同理,“madam”?這個詞從來就沒在美國的中產階級中流行過。奇怪的是,用“home”描述家的人們也會縱容一些特例,他們從來不說beach home(海濱住宅),而說beach house(海濱小屋)。
由於如今房地產生意的各種陰謀詭計,“home”或者其他似乎恰如其分的稱呼,的確常常象征著一些相當具體的東西,比如房地產開發商在自己巧取豪奪的地皮上偷工減料蓋成的狹小、裝模作樣的建築物。這些“家”一般坐落在鄉下某個不幸的角落,那地方既無曆史文化,也無任何典故值得誇耀。在緬因州、新罕布什爾州或佛蒙特州,人們不會說“一幢有兩百年曆史、帶白色護牆板的農舍家園(farmhome)”,隻有中產階級住在“home”裏。如果經濟條件每況愈下,他們就會賣掉“home”,搬到“mobile home”(活動房屋,以前叫“拖車式活動房屋”)裏,或者“motor home”(房車)裏去。
中產階級喜愛的廣告詞絕不止“home”一項。“請到living forum(起居論壇)來!”當一名公司職員的太太把你請進客廳(living room)時,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再有,“我想我把你的外套忘在reception galleria(接待廊)裏了。”她實際上說的是前廳。又或者“您想現在就直接上樓去您的sleeping chamber(寢閣)?嗎?”由於需要通過自覺的消費主義去幻想權力和成功,中產階級會本能地采納廣告商用“-wear”(……穿著)這一後綴構成的合成詞,毫不害臊地稱呼家裏所有的衣物: <blockquote>
footwear
nightwear或sleepwear
leisurewear
stormwear
beachwear
swimwear
citywear
countrywear
campuswear
formal wear
eyewear(即spectacles,眼鏡)
neckwear
…… </blockquote>
另外,“-ware”(……用具)後綴構成的合成詞也讓他們感覺很受用: <blockquote>
tableware dinnerware stemware barware
tware
kitchenware ssware </blockquote>
或者,當他們心情極好的時候,會把玻璃器皿說成“crystal”(水晶器具),而他們效仿的對象——上層人士僅僅簡單地說“sses”(玻璃杯)。作為廣告的受害者,中產階級還喜歡大量運用“designer”(設計師)一詞,用來意指什麽東西是“美麗的”或“珍貴的”。所以,印有昂貴圖案的紙巾一旦被稱作“設計師紙巾”,就不再顯得愚蠢和難看了。中產階級使用的滌綸浴巾,就是帶閃閃發亮的細線那種,也經常被稱作“設計師浴巾”。
由於中產階級追求修辭上的假斯文,廣告用語常常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滿足他們的心理。又由於一心企盼向上攀登,他們還想象語言的高雅絢麗一定能加速這個進程。所以我們會聽到enormity、salutory、duplicity(雙重性),當然還有gourmet(美食家)。“戲劇仍然有某種恰如其分的nicety(優點)”,一位演員在電視采訪中如是說,事實上他指的是delicacy(雅致),當然他也同時暴露出了自己是一名中產階級人士,正垂涎更高層的地位。最近有張宣傳單上使用的廣告詞(為某份以東北部一個城郊居民區為對象的新雜誌做宣傳),能很好地說明中產階級的假斯文。那個居民區原本很有等級,如今已經被對下麵這類修辭反響熱烈的人們無情地接管了: <blockquote>
這個不同凡響的地區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這是一種生活風格,一種品質良好的生活……特別晚宴上晶瑩剔透的水晶玻璃餐具……菜肴精美的飯店……閱讀一本好書……這是最上乘的生活……寧靜的優裕……不落俗套……美女和優雅人士風範……《雜誌》會讓您與一群遠離塵囂、目標高越的人們一道分享他們的夢想、才華和成就……《雜誌》的讀者是充滿智慧和敏銳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雜誌》就是您! </blockquote>
不穩定的心態與勢利心理無與倫比的融匯,練就出一種精巧的均衡,才使中產階級的信心和勇氣立於不敗之地。
土裏土氣的文雅,也是航空公司和機場的慣用修辭特色,而光顧這裏的人們九成是中產階級。如果你不能從飛機場對“舒適、方便和豪華”等概念的特殊理解中心領神會這地方不可救藥的中產階級意味的話,你多少可以從他們那些矯飾的話語中悟出些什麽。比如,他們總是突如其來地聲稱自己很“國際”,甚或像休斯頓機場,稱自己“洲際”,哪怕是出於最微不足道的根據——一架飛機起飛片刻後降落在墨西哥的阿爾普爾科或者加拿大的阿爾伯達。坐這些航班你其實感覺不到任何國際氛圍,比如使用外幣或講外語,或其他什麽跡象。
至於在飛機上使用的各類口語和書麵語,都幾乎無一例外地吻合了中產階級的強烈需要——用詞務必虛張聲勢。此類表達當然不一而足,從motion difort(速度不適)、flotation device(漂浮裝置)到beverages(飲品)和non-dairy creamer(非乳品咖啡奶伴侶)。最近,在一次從紐約到倫敦的班機上,我聽到乘務員聲稱:“您在對盥洗設施進行使用時吸煙是不被允許的”,而非簡單的“請不要在盥洗室裏吸煙”——這是個絕妙的例子,簡直就是對中產階級假斯文的定義。跨大西洋飛行的諸次航班上提供的菜單表麵上是在標注“膳食構成”,其實是在兜售各類免稅商品,包括“設計師”領帶和圍巾,這些小卡片簡直是假斯文活生生的展示廳。有一次我乘環球航空公司(twa)的飛機旅行,發現那兒的菜單出於一時疏忽大意,將飲品寫成了“drinks”(酒水),當然這完全是上等階層的用法,不過一般情況下絕不會有這樣的疏漏,尤其是在介紹菜單的時候(我的語調已經有點誇張了):“第戎?煎裏脊、珍品嫩牛腰肉配淡味奶油芥末醬、青豌豆,同時奉上法國pommes葡萄種植園的佳釀。”另一道菜被稱作“配套奶油嫩花椰菜”,更有甚者,“我們的菜單是基於此前多數乘客的選擇設計的,如果您的主菜意向無法得到滿足,請接受我們真誠的歉意。”其實隻須像一位有教養的人通常說的“某些菜點無法供應”、“衛生間禁止吸煙”就足夠了。
不過“toilets”(衛生間)一詞並非中產階級的用法,他們更喜歡說vatories”(盥洗室)或“rest rooms”(洗手間),這樣的稱呼更委婉,而且當然標誌著他們的文雅。
中產階級還珍視他們擁有的一整套用委婉方式說的髒話。假如你聽到身旁發出這樣的感歎:“holy cow!”或“holy moses!”[用來替代人們常說的“holy shit”(見鬼)或“jesus christ”(他媽的)],或者聽到有人說“某人完成了a whale of a job(鯨魚般大量的工作)”,說話人無疑是位中產階級。有一點讓人難以置信:在經過20世紀中期數不清的折磨和醜聞之後,已經看不到那個一度用“o pshaw!”或“botheration”來表示“o hell!”(見鬼)甚至“shit!”(狗屁)的階級遺留下的任何痕跡了。但我們又發現,美國陸軍準將多齊爾將軍在逃脫殘酷邪惡的意大利綁架者的魔掌之後,這樣與幾周來經曆的奴役和羞辱道別:“回家可真他媽好(doggone good)。”中產階級堅持用expecting(要有了)或者starting a family(要做父母了)來取代pregnant(懷孕了)。而貧民階層說懷孕會用being in a family way(要居家了)。
再者,仿佛出自一條不成文的法規,我們所有人如今都用“做愛”這個詞來代替性事。盡管如此,上層階級仍然立場堅定。據吉麗·庫柏稱,“有次我聽到我兒子在宴請他朋友時說:‘媽咪說的,pardon(抱歉)這個詞要比fuck(操)差多了。”順理成章地,隻有在中產階級那裏,你才會聽到有人稱假牙為dentures(牙具)、稱有錢人為wealthy(富裕的人) 、把死稱作passing away(去了)或者pass over[貧民階層可能會說某人is taken to jesus(去見上帝了)]。其他還有,酒鬼被稱為people with alcohol problems(有酒精問題的人)、傻瓜是slow learner(學習速度慢的人)或者underachievers(低於平均智力水準的人)、發瘋是mental illness(精神疾病)、吸毒是drug abuse (濫用藥品)、瘸腿是handicapped(有身體障礙的) 或the challenged(有身體困難需要克服的,委婉至極的說法)、貧民窟是inner city(城市腹地)、墳場是cemetery (墓園)或者memorial park(憑吊花園),這就是那些容易受廣告感染的人的專用詞。至於那些習慣於把貧民階層稱作supporting sses(謀生階層)的社會學家,你可以很有把握地判斷,他們是堅定的中產階級。
幾年前,有人終於發現,中國餐館裏糖醋肉(sweet and sour pork)這道菜中的“sour”(酸的、刻薄的、乏味的、討厭的)一詞,會在中產階級顧客的大腦中引起一些不快的聯想。於是標準的“中國”餐館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換上一個更安全的說法:pungent(濃烈的)。安穩的上層仍然說——其實是堅持說——“sour”,用這一方式表明他們已察覺到了方才那種不光彩的強作掩飾,但他們強烈反對這種行為。至於中產階級,他們任何時候都會被飄到耳邊的委婉表達吸引,尤其是當有人在推銷什麽的時候,一聲“香甜濃烈”就能博得他們的歡心。
中產階層在委婉語的叢林中穿行並不僅僅因為這有助於躲避事實,這一喜好還出自他們對奢華的渴慕。大多數委婉語都有助於滿足這一欲望,因為使用它們就可以增多音節,而中產階級經常會混淆數量、分量和價值。喬納森·斯威夫特?曾經把音節想象成具有重量、密度、具體比重以及其他一些純粹物質特性的物理實體,從中汲取樂趣。當代的中產階級似乎正忙於實踐斯威夫特的這種觀念,但卻將他的反諷剔除得一幹二淨。因此,他們不會說now(現在),而是很有力地說as of this time(當此之時)。他們也不ter(後來),而是說subsequently(繼之而來),這就像他們打扮得光鮮整齊去購物的把戲一樣。休·羅森(hugh rawson)在他那本寶貴的《委婉語和其他含糊用語辭典》(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1981年)中,確立了最重要的原則: <blockquote>
委婉語越長越好,原則是……委婉語應該比它們取代的詞要長。它們應該字母更多、音節更多,通常一個詞的地方要用兩個或更多的詞替代。這部分是因為盎格魯-撒克遜的忌諱語和髒話一般都很短,還因為多個詞語有助於繞開一個觀點,而不是直截了當地坦白觀點。 </blockquote>
羅森隨即整理出一套恰如其分的、偽社會科學性質的“模糊或虛飾指數”,目的是量化委婉語和代詞之間的關係。指數值越高,音節的數目就越多,委婉語修飾的成功率也就越高。羅森的算術細節當然與我們無關,我們隻須注意,在“福普指數”(fop index)當中,把prostitute(賣淫者)一詞與whore(妓女)一詞等同的指數是2.4,跟harlot(娼妓)一詞等同的指數是1.4。在羅森的“福普指數”中,數值最高的說法來自一位前內閣成員對他家廚娘的稱呼:“秘書個人助理(特別活動)”,指數高達17.8,估計接近永久不敗紀錄。
典型的中產階級成員唯恐被人判定為社會地位無足輕重,因此像明智的哲人或管理者一樣雄心勃勃地為贏得名聲而運籌帷幄。因此,要他抵抗頻繁使用多音節詞的誘惑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委婉得莫名其妙。的確,有時候很難明白,究竟是委婉語修飾的衝動使他發出多音節,還是出於對委婉語能賦予文字重量和光彩這一效果的向往而采用此種修辭手法。這樣的問題常有發生:有人會說他從事的工作是廢鐵行業,甚至是循環或者回收利用工業,但不會說他是一名垃圾工人,他甚或會說他做“垃圾生意”。描繪職業的委婉語似乎尤其需要多音節。在許多大學裏,從前被稱為bursar(掌管財務者)的人如今都叫作disbursement officer(財政支出官員),就像undertaker(殯儀員,有人可能認為這個詞已經足夠委婉了)如今被稱作funeral director(喪事指導)一樣,都多出了兩個音節。更進一步,如果“喪事指導”可以變成“悲痛治療師”(grief therapist),“職業等級”和準醫學虛飾就能彌補音節上的損失。“賣”(selling)被抬高為“零售”(retailing)或“市場銷售”(marketing),或者更高級的“貨物流轉”(merchandising),音節恰好都翻了兩番。以此類推,當“銷售經理”(sales manager)搖身一變而為“貨物流轉副總裁”(vice-president,merchandising)時,音節則翻了三番。在電話裏提供信息的人如今提供的是“查詢服務”(directory assistance),獲得了音節增加一倍的光彩。一些考察職業等級的社會學家們發現,“藥師”(druggist)在十五種職業當中排行第六。但隻要增加一個音節,也就是把這一稱呼改作“藥劑師”(pharmacist),這一職業就迅速上升到第四名的位置。
中產階級在淡化無情事實或美化現實的同時,製造委婉修飾中需要的多音節,完全是為了避開任何“令人沮喪”的因素,同時關注詞語的光彩。因此,“監獄”(prison)變成了“管教機構”(correctional facility)、“罷工”(strike)變成了“工作停滯”(work stoppage)或“工業行動”(industrial action) 、“痛苦”(pain)成為“不舒適”(difort)、“謀殺”(murder)成為“害命”(homicide)、“自殺”(suicide)變成“自我拯救”(self-deliverance)、“死”(death)則是“致命”(fatality)。另外,隻有三個音節的“貧民區拆遷”(slum clearance)成了有五個音節的“市區改造更新”(urban renewal)、“核子裝置”(nuclear device)取代了“核彈”(atom bomb)。這樣做的原因不隻是因為語氣緩和了許多,兩個多出的音節也是重要原因。由於骨子裏並不寬宏大量,中產階級(比如羅納德·裏根)一直憎惡支付小費,他們覺得這實在無異於敲詐。但當你把“小費”(tip)叫作“獎賞金”(gratuity)時,這個詞的刺耳程度就會大大減弱。
能用多音節提高中產階級地位(按他們的觀點)的場合實在是不勝枚舉,這裏我們可以列出數例。根據中產階級的看法,左列的詞要比右列的更響亮高雅: <blockquote>
雞尾酒 飲料
群體 人們
職位 工作
即便(albeit) 盡管
車行道 馬路
采購 買
燃燒 火
台球廳 台球室
洗滌 洗
優裕 富[或“有錢的”(loaded)]
當下之時 現在
大規模 大
相遇或遭遇到 碰見
行進 走
質詢 問
繼之而來 後來
終結 停止
利用 用
在地方層次上 地方的 </blockquote>
有時候,增加音節的衝動會使中產階級的語法更接近貧民階層的水平,甚至低於他們自己平常能認可的水平。由於感到“此前”(previous)比“以前”(before)更優越,他會說“我沒有去過此前的那裏(i had not been there previous)。”這就像在“水門事件”聽證會上,一名警員作證時由於不滿“去”這個詞的等級感,在證詞中說:“然後我們就respond(反應、響應)到門廳並進了辦公室。”
被動語態非常有助於滿足中產階級對多音節的需要。比如電視記者會說:“沒有傷害情況出現”(八個音節),他的意思隻是“沒有人受傷”(隻有四個音節)。同理,偽拉丁語是另一種有用的等級顯示技巧,比如“in academia”(在學術機構裏)有六個音節,當然要比隻有四個音節的“in colleges”(在大學裏)高級,就像有五個音節的“in suburbia”(在郊區)比四個音節的“in the suburbs”上檔次,同時還表示說話人熟悉古典發音。(一個真會說拉丁語的人恐怕會要求更準確的表述:in suburbiam,這裏姑且不論。)還有一種方法有助於達到增加音節的目的,即誤用詞語,就像航空公司的乘務員們處理“use”(用)和“usage”(使用)時的做法,在一瓶花香浴液(以前叫浴鹽)的說明上“很有等級”地標著“使用指南”(usage directions)。
我們可以根據中產階級(而非貧民階層)的這個習慣推測他們和極端恐怖主義組織之間的淵源:一番狂暴之後,他們會留muniques(正式公告),而非notes(紙條)或messages(便條)。一位溫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編輯一定會忙著揮動他的藍鉛筆處理中產階級的語言表達。科爾曼和雷沃特有次問一位男士,他是否比他父親的境況要優越,他作了肯定的回答,並解釋說:“我有碩士學位,但我父親隻讀完中學,這意味著我能夠進入高薪就業階層。”見到這番話,編輯會一筆劃掉“意味著”一詞後的所有(二十個)音節,代之以“我能掙得更多”。電視劇《故園風雨後》的廣告詞會說:“這個禮拜,塞巴斯蒂安的飲酒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了。”編輯此時隻須在“問題”一詞上劃叉,說話人不幸的中產階級身份就會隱蔽得多了。
就像托克維爾和惠特曼曾經意識到的那樣,由於一種特殊的地位焦慮深深地烙刻在美國的製度中,憑借這種中產階級增加音節的習慣,你就可以避免過分的小心謹慎。這種習慣有時會擴散到其他等級並令其受到感染。在劇院裏,你甚至會聽到相當有等級的人們說“one-acters”而非“one-acts”(一幕)。我們無從得知究竟是誰認為vocalist(聲樂演員)要比singer(歌手)一詞來得響亮,但各個等級的美國人都會問:“唱片裏的聲樂演員是誰?”最高法院建築上的徽記鐫刻的是“法律之公正平等”。在一本叫《就在華盛頓》(<cite>washington itself</cite>,1981年)的書中,e.j.愛潑懷特(e.j.applewhite)指出,那些在嚴肅、智慧和資格方麵享有牢靠聲譽的人們不會需要多音節,而隻會刻上一個詞:“公正”,因為他們在詳細考察所有五個音節之後仍感覺,一個詞足以說明所有的問題。美國人就不同了。除非使用這套術語,否則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社會等級將隨著話語中流露出的謙遜和稚嫩而大打折扣。
在開始更加詳盡地考察貧民階層特有的習語之前,我們還應注意另外幾個中產階級身份的標誌。格外鍾情於隱喻就是一項,例如“磨磨蹭蹭地停下來”(grinding to a halt),或者“囊括全部範圍”(run the gamut),或者“讓人心有餘悸”(boggling the mind)。這些詞從來就沒被當成陳詞濫調,如果被當成陳詞濫調,反倒更惹人喜愛。中產階級還反常地迷戀首字母縮寫,比如“信托證券母親聯合會”?。當然,這一並列結構是為了將那些消極的、不潔的因素——也即貧民階層因素——拒之門外。但同時,它也是為了鞏固大眾、團體或團體意識(例如“軍官”們的妻子),缺了它,中產階級恐怕會分崩離析。
盡管中產階級不常使用“時髦女性”(mdy)和“我的主人”(mine host)一類表達,但廣告商們明白,用這些詞稱呼他們,也不會招致他們的反感。同一種追求華麗的衝動驅使中層人士在他們收到的社交請柬上寫上“萬分抱歉”, 不那麽強烈地暗示對該次聚會興趣不大,而不那麽矯揉造作的階層隻會寫“免了罷”。中產階級的教育水準愈低,他們就愈傾向於用矯飾的偽科學術語來指稱平淡無奇的事物,或暗示平常行為中的高尚目的,“體恤”(parenting)就是一個例子。說“體恤”幾乎就等於用貼在汽車保險杆上的標貼告訴你:駕車時,前方如果有小動物千萬別忘了踩刹車。
當我們聽到有人毫不在乎less(“少”,不可數)和fewer(“少”,可數)之間的區別,例如“今天,我們的服刑機構裏白種犯人更少了(less) ……”,或有人在“就”(as far as)後麵不厭其煩地添上“就……而論”(is concerned)或“就……來看”(goes),比如“就共和黨來看……”,我們就應該明白,我們正在接近一片貧民階層的習語叢林。一方麵,貧民階層通過發音來顯示自己的身份,例如在伯克利?談話節目中的那位得州人,在說“pro-mis-kitty”的同時也在聲明“我來自貧民階層”。另一方麵,他們還通常去掉現在分詞中的“g”:“真他媽丟臉”(it is a fuckin’shame),以及過去分詞中的“-ed”:“醃牛肉”(corned beef)成了“玉米牛肉”(corn beef)甚或“球莖牛肉”(corm beef)。我們還可以聽到“瓶啤酒”(bottle beer)、“黑皮膚人”(dark-skin people)、“老式烤豆”(old-fashion bake beans)和“母親強力啤酒”(mother’s high-power beer)。“先來先得”(firste,first serve)是他們最喜歡的格言。羅傑·普萊斯,研究大眾或城市鄉巴佬的學者,已經發現了更多的貧民階層發音特色:“在南加利福尼亞,哪怕新聞播報員都會說wunnerful(極好的,應為wonderful)、anna—bi—od—dicks(抗生素,應為antibiotics)和in—eress—ting(有趣的,應為interesting)。把“有趣”這個詞讀成in—eress—ting,並把重音挪到第三個音節,這毫無疑問是城鄉貧民人士或我們稱為社會下層的人的做法。普萊斯認為,標誌城鄉無產者身份的發音還有: <blockquote>
fact讀作fack
fewer讀作fure
president讀作present
only讀作oney
finally讀作finey
以及,nondemocratic讀作innaleckshul </blockquote>
如果你像電視裏的福音傳道士雷克斯·杭巴德牧師一樣發出en-tire一詞,就表明你是一名上層或中層貧民。如果用merrying-gew指餡餅上的泡沫狀蛋白,你無疑是一名下層貧民。
各種類型的貧民階層成員都為表示所有格的撇號(’)深感頭痛。種種跡象表明這個符號將從英語中徹底消失,這證明了貧民階層的勝利。一塊中西部的牌子上寫著“現代內閣的”(modern cab’s),恰好與東部的另一塊相映成趣——“拉特傑爾電器公司”(rutger’s electrical supplypany)。有時撇號幹脆就不見了蹤影,比如“女衛生間”dies toilet)。但是,在這個小符號看起來像是遭人遺棄的時候,表達的效果反倒離奇地增強了: <blockquote>
您的司機:湯姆·貝德裏奇
今日特色菜
可付小費 </blockquote>
貧民階層喜歡那些慣常隻見諸於報端的詞語。他們沒有意識到,除了那些行文倉促、文體陳腐的新聞,沒有人會把教皇稱作“大祭司”(pontiff)、把議員叫作“立法者”wmaker)、把美國稱為“民族”(the nation)、把學者稱作“教育家”(educator)。中學教師和行政人員並不反感最後這個稱呼,他們寧願欣然接受,因為這個委婉的說法提升了他們的職業尊嚴。但是大學教授反對把自己定位為“教育家”,其原因純粹是出於社會等級的考慮,因為這個術語沒能將他們與中學督導人員、隻有臨時證書的無知年輕教師和小學老師一類烏合之眾區別開來。如果你下次遇到一位知名的大學教授,尤其在他的想象裏他的思想和作品早已名揚全國,你對他說完“見到您這樣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真是不勝榮幸”之後,不妨看看他的反應:他先是目光下垂片刻,然後又抬起視線,但不是看你,而是投向別處。很快,你就會發現身邊不再有他的身影。盡管他沒離開之前會始終麵帶微笑,內心卻在忍受痛苦的折磨。
對報紙用語的喜好使得貧民階層經常犯一些荒唐的錯誤——誤用大詞。倫敦《周日時報》的一名作家最近去一個聽證會上作證,其目的是為了阻止一場罷工,而某地的一位牧師則被召去進行驅魔: <blockquote>
有讀者向我描繪:嘴裏長著讓人痛苦的“烏爾斯特”(ulster)的女士;天主教國家紀念“聖瑪麗·曼陀林”(st. mary mandolin)的聖壇;警察在犯罪現場的街道上拉起“手風琴”(an ordion);逝去的喬治五世安臥在“座椅彈射器”(catapult)裏的動人場麵……總喜歡被書本“裝飾”(embossed)的學生;靠“射精椅”(ejaction seat)離開飛機的飛行員;……嗆水的遊泳者被“人工授精”(artifical insemination);彩虹包涵了“臥姿”(rectum)的所有顏色。? </blockquote>
你也可能聽到上層貧民常用“倒數第二”(penultimate)來指絕對最末的或極端的,比如“核武器是倒數第二的威脅。”就在數年前,文化史開始進入一個意義重大的時期,它的重要標誌是:貧民階層開始掌握公共場合的修辭藝術,我是指,汽油運輸卡車後部的警示牌從inmmable(易燃)換成mmable(可燃)。公共教育的普及終於造就出這樣一群民眾,他們不再將前綴“in-”視為增強語氣效果的必要手段。貧民階層,也就是“mmable”警示牌的讀者,如果聽說某物(比如一本書或一件藝術品)“價值不菲”(invaluable),就立刻會把它扔進垃圾箱。?有關修辭的問題變得愈來愈滑稽可笑。貧民階層對“inmmable”一詞懵懂無知,中產階級則喜歡炮製一些東西,比如一塊浴室防滑墊上寫著:“可燃(mmable)……勿在著火源(ignition source)附近使用。”這句話的作者也許認為,遲鈍到隻能理解mmable一詞的讀者卻應該有能力琢磨出“著火源”指的是火。
如果說出人意料的沉默是高等階層的標誌(很有必要,例如南希·米特福特提到的,在聽到“見到您真高興”這樣一句話後應該沉默),噪音和叫嚷則屬於貧民階層,他們會在比賽一決勝負的時刻大叫“啊呼(wahoo)!”(這裏主要指冰球和橄欖球賽)。一位芝加哥的警察(很可能是上層貧民)告訴斯特茲·特克爾,他發現了他的階層與更低階層的重要區別:“在我父母爭吵的時候,我媽媽會把所有的窗子關上,因為他們並不希望鄰居聽到什麽。可是他們(指那些下層貧民)反而故意打開門和窗子,又是尖叫又是高聲抱怨。”貧民階層必須當眾展示自己的存在和出現,因此公共場合裏的交談都是為了讓別人聽見(或者仰慕)。貧民階層似乎希望以自己生氣勃勃的喧囂,以其音調、速度和節奏來博得他人的恭維。中產階級出於對被取笑和失敗的恐懼,在社交場合絕不會有這種表現,“讓貧民階層去表現吧,他們反正就那樣了。”噪音是誇大其辭的形式之一。上層迄今仍認為出售(不論什麽)是種粗俗的行為,原因是促銷商品的方式主要與誇大其辭有關。因此,發音盡可能輕而短促是上層人士的作風,而貧民階層總是喋喋不休地把每一件事重複上兩三次。“嗯。”是上層人士常說的一個完整句子。
貧民階層還有什麽別的語言標誌嗎?有,例如他們對賓格的無知。貧民階層依稀還能想起把自己放在末位是禮貌的說法,比如,“他和我當時在那兒”(he and l were there),於是便將這一原則推而廣之,說:between he and i?。貧民階層還跟“像”(like)這個詞過不去。他們記得,中產階級中學教師曾經教導過自己用“like”這個詞可能有暗示自己是文盲的危險,但由於記憶不太準確,他們幹脆用“as”取而代之,但求不惹麻煩。所以他們會說he looks as his father?。
貧民階層的另一個標誌就是很難處理好複雜的句子,例如“正是基於那天天氣冷,爐子點著了。”那些充斥著繁瑣的偽“正確”分詞結構也要對此負責。又由於動名詞的用法非貧民階層能力所及,他們不得不增加單詞的數目(他們經常很高興這麽做,不是嗎?)。他們會說“看演出的時候,坐在他前麵的那些人氣瘋了,原因是這樣的,他實在講話講得太多”而不是簡單地說“他在演出時講話,惹惱了前排的人。”就像對like缺少把握一樣,他們還模糊地記得lying(躺)ying(放)有差別,可究竟是什麽卻記不清了,於是他們索性將問題簡化,隻用“放”這個詞。於是,人們“放”在海灘上、床上、草地上、人行道上,一點也不操心是否會有與性有關的暗示。
貧民階層最後還有一個等級烙印:他們喜歡被人稱作“某某某(名姓齊全)先生?”。因此,貧民階層經常在公共場合被冠以這種稱呼,不論是聆聽訓話還是被人談及。不管在世故的人們聽來這有多麽不妥,他們都引以為人生的幸事,於是我們就會聽到“弗蘭克·希那特拉先生”、“霍華德·科墨爾先生”或者收音機裏的“女士們先生們(矜持的停頓),有請弗蘭克·培爾杜先生。”
如果每個階層都會對特定的詞語作出獨特的反應,上層最喜歡的詞可能是“安全”或“液體”(secure和liquid),中上階層則喜歡用“對的”(right),比如指做事做對了:“我真的希望瑪菲的婚禮一切都不出差錯。”中產階級也喜歡這個詞,但真正讓他們興奮的詞是“豪華”(luxury),比如“那些漂亮的單間‘豪華’公寓 ”。“一塵不染”(spotless)也是中產階級寵愛的詞,比如“一塵不染”的地板、桌布、碗等等。上層貧民則不厭其煩地使用“不費力”(easy)——不費力的學期、六篇不費力的課文。往下的階層當然更喜歡“免費”(free)一詞,“隻要免費,沒有我們不要的”,下層貧民家庭主婦常會這麽說。
隻須稍稍注意一下各個階層使用的日常習語的區別,哪怕最感情用事的人也會相信,這個國家不但有一個嚴格的社會等級體係,而且,那些語言學意義上的等級界限幾乎是不可跨越的。在道別時說“今天過得很開心”和隻說“再見”的兩類人中,在見麵時說“見到你很高興”和隻說“你好”的兩類人中存在著一個幾乎是深不見底的社會等級鴻溝。在那些將“隨時”(momentarily)理解成“馬上”(in a moment)(比如揚聲器裏航班機長的聲音:“大家注意,我們將隨時起飛”),和那些把它理解為“暫且”(for a moment)的人們之間,或許倒有一些持久的親和力,但不一定很牢固,就像將“類型”(type)想象成形容詞(“她是個很有等級的類型人”)與明白它僅僅是名詞或動詞的人們之間的關係一樣,異常脆弱。
令人黯然神傷的是,一旦長到成年人的歲數,這些標記就幾乎成了我們不可磨滅、沒法更換的烙印。我們一生都無法從我們出身的階層逃離,即便我們采用本章提供的所有建議、接納所有高等階層的言語風格,並與所有低層的慣用語徹底決裂,大抵仍然無濟於事。 <hr/>
1?ben jonson(1572?—1637),英格蘭文藝複興劇作家、詩人和演員,其作品以諷刺見長。——編者注
2?加長的豪華轎車。——譯者注
3?nancy mitford(1904—1973),英國作家,以描寫上流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著稱,英國米特福德家族“傳奇六姐妹”之一。——編者注
4?意為“我不滿意”。正確說法是:i can’t get satisfaction 或者i can get no satisfaction。——譯者注
5?正確的用法是:he doesn’t和i want it。——譯者注
6?法式薄烤餅。——譯者注
7?銅鏽綠色,作者此處指古典藝術品的色澤。——譯者注
8?錯當成“enormous”一詞的名詞混用。——譯者注
9?本想表達“那鯨魚的身軀太龐大了,水池子幾乎容不下它”,錯用後意思變成了“如此窮凶極惡”。——譯者注
10?塗鴉,原指古羅馬牆壁上的粗糙刻畫,今指在牆上胡亂塗抹的文字。——譯者注
??lord melbourne(1779—1848),19世紀英國首相。——編者注
??cat home,指妓院。——譯者注
??夫人,亦有妓院鴇母的意思。——譯者注
??chamber一詞有英國味。——譯者注
??法國地名,以盛產芥茉醬聞名。——譯者注
??jonathan swift(1667—1745),18世紀英國著名的諷刺作家和政治家。——編者注
??muffs,意為婊子。——譯者注
??buckley,即伯克利廣播公司,旗下的一家廣播電台有美國頂尖的談話類節目。——編者注
??這一段引述了向《周日時報》投稿的讀者們犯的用詞錯誤,荒唐可笑。其中,ulster應為ulser,指潰瘍;mary mandolin 應為mary magdalene,指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最著名的門徒之一;ordion應為ord,指隔離帶;catapult應為catafalque,指靈柩車;embossed應為immersed,指沉醉;ejaction seat應為ejection seat,指彈射座椅;insemination應為respiration,指人工呼吸;rectum應為spectrum,指光譜。——譯者注
??作者此處指貧民會將加強前綴“in-”與反意前綴“im-”混淆,以致出現上麵舉例的情況。——譯者注
??“在他和我之間”,正確說法是between he and me。——譯者注
??“他看上去作為他父親”。正確說法應用like,意思是“他看上去像他父親”。——譯者注
??在英語口語中,稱某人某某先生,一般隻稱姓氏,如mr.smith,不稱全名。——譯者注
“一個人的言談永遠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的告示牌。”約翰·布魯克斯針對現代美國人的生活,把本·瓊森1三個世紀以前的發現換了一個說法。本·瓊森說:“語言最能表現一個人。一張口,我就能了解你。”17世紀的道理在20世紀的今天顯得更具有真知灼見。因為今天恰恰存在一個盡管不為本·瓊森所知但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他們唯恐自己的語言冒犯了別人,因而對那些能巧妙地顯露等級地位的表達方法心醉神迷,像委婉語、雅語和偽髒話,如“golly!”(老天哪)。但我們首先應該意識到,要準確地討論語言的等級意味是相當困難的。尤其談論別國而非自己的等級和傳統,就更容易出錯。英國人h.b.布魯克斯—貝克(h.b.brooks-baker),在他最近為理查德·巴克(richard buckle)的《重訪上層與非上層》(<cite>u and non-u revisited</cite>,1978年)一書撰寫的上層、下層用語之美國部分中,就錯誤地理解了美國的等級用語。掌握這門專業要花費數年時間,能在大西洋兩岸都保持精確的聽力也絕非易事,後一點已是共識。因此,布魯克斯—貝克所謂的“上層美國人回避的26種表達方式”便顯得錯誤百出。
例如,他告訴我們非上層人士才說“affair”(活動),而不說“party”(派對)。可任何階層的美國人都明白,這兩個詞完全不搭界,講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affair”是指商業性的飯局,比如沉悶的聚餐會和招待會。如果你打算玩個痛快,你不會去參加“affair”,而是去參加“party”,除非你是去進行“love affair”(偷情)。布魯克斯—貝克還告訴讀者說,貧民階層才把錢說成“folding stuff”(折紙)。不對,這是個已經老掉牙了的俚語。今天的人們常說的是“mazuma”和“green backs”(綠背)。貝克還認為,美國的貧民階層把上層穿的“tuxedo”(燕尾服)說成“tux”(禮服),他又錯了,上層人士會認為這兩個稱呼都是低層用語,他們說“dinner dress”(晚餐服)甚至“ck tie”(黑領結),這是等級更高的人們的用語。即使是在把我們這位英雄從他的“燕尾服活動”(tuxedo affair,即ck-tie party,黑領結派對)送回家的交通工具上,貝克也犯了錯誤。貝克堅持認為,貧民階層會把這種車說成“limo”,而上層人士說“limousine”2,他都錯了。事實上,貧民階層說“黑色閃光的大凱迪”(有時候則是“凱迪”),中產階級才說“limousine”,隻有那些專為葬禮或酒吧聚會一類事務出租車子的人,才會背地裏說“limo”。那麽,上層階級的人們究竟如何稱呼這一交通工具呢?他們說“car”(車子),比如他們會說:“帕克,十一點左右我們要用車。”
布魯克斯—貝克的疏漏有效地提醒了人們,要正確解釋語言的等級暗示是要冒風險的。托克維爾的預言中出現的失誤,對於警告這種過分自信的態度,也派得上用場。托克維爾過高地估計了“民主”一詞具有的消除等級差別的威力,他臆測這種新型的政治組織方式能極有效地鏟除語言和文字風格中的社會等級差別。他舉目環顧19世紀中期的美國,發現滿耳是千篇一律的詞藻,於是構想出一條適可而止的等級界線:“在似乎本來就庸俗和看上去顯得有教養的語言表達之間,不應作什麽區分。”他總結說:“語言裏的混亂,一點不比社會中的混亂少。”然而,這片大陸上發生的變化已經證明,他對語言和民主社會的理解都出了差錯。事實是,正因為這是一個民主國家,等級差別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生機勃勃。而語言,非但沒融合成一個無等級差別的共同體,反而出人意料地滋生出更多的社會等級符號。實際上,語言和社會都沒有什麽不可理喻的地方,這裏的每一個普通人對此都很清醒。他們會向從事調查的社會學家們指出,語言是判斷一個陌生人社會地位的最有效工具。有人發誓說:“一點錯不了。一個人剛一張嘴,你就明白他是怎麽回事了。”
貧民稱晚禮服為tux,中產階級稱為tuxedo,不過他們在上層階級眼裏都很沒檔次。上層人士隻簡單地說dinner jacket(晚餐服),或者,更高的階層會說ck tie(黑領結)。
由於這裏的等級製度比英國的更加撲朔迷離,語言的意指與南希·米特福德3在1955年她那篇討好的文章《英國貴族》(<cite>the english aristocracy</cite>)中劃分的上層和非上層相比,實在是更多、更微妙,簡單的一分為二的類別區分實在不足以描繪這些指稱的實情。
所以,要討論語言在美國社會裏的等級含意,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一些絕對的等級差別標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標誌,很可能就是雙重否定的用法,這使貧民階層與中產階級、上層階級區別開來,比如“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4。在大公司董事會和管理階層的會議室裏,在參加豪華晚宴的貴賓之中,在楠塔基特島海濱的一艘65英尺長的雙桅帆船上,是不可能聽到這類語言表達的。相反,在臨時工棚、汽車修理鋪、工人酒吧裏,你會聽到大量的這類說法。其次是特殊的語法和有人稱的助動詞用法,比如“he don’t”和“i wants it”5。這並不僅僅是口誤或語法錯誤,這種說法將說話人與使用另一種英語的人們在社會等級上區分了開來。這兩種人也許會向對方表示尊重,但絕不會成為朋友。他們分屬不同的等級,即便他們打算相處,也一定會把對方看作古怪有趣的動物,而不太像同類。
語法在中產階級和下層之間劃出一條界線,發音和詞匯的選擇將上層階級與中產階級分隔開。盡管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套個人化的等級劃分標準,但我發現下麵這些語言差別是最值得信賴的。用來表現(或顯示)自己“文化經驗”的詞語,對於中產階級尤其危險,比如crepes6,中產階級常常讀成“craypes”。這類錯誤也常常出現在人們炫耀自己熟知異國風情的許多詞語裏,比如法文詞“未婚夫”(fiance)(盡管中產階級更喜歡用“男朋友”),他們經常會重讀它的最後一個音節,變成了可笑的fee—on—say。同樣的還有上層階級常說的“司機”(driver),在中產階級那裏成了show-fur。有些人會認為,將amherst(阿姆赫斯特)一詞中的h讀出來,尤其能精妙地顯示中產階級身份,另一些人則不以為然。“鑽石”(diamond)一詞,上層隻發兩個音節,中產階級就會讀成三個音節。類似的情況還有“美麗”(beau-tiful)一詞,上層發三個音節,而到中產階級那裏,就成了四個單音節詞,bee—you—tee—full。中產階級尤其喜歡重讀一些長單詞的第二個音節,這些詞包括“exquisite”(精致優雅的)、“despicable”(可鄙薄的)、mentable”(殷勤的)、“hospitable”(好客的)等等。而那些急於顯示自己不容置疑的等級的人們傾向於重讀第一個音節,當然,順便也讓人注意到自己的英式風格並由此產生敬意。
中產階級越是與藝術經驗糾纏不清,風險也就越大。例如,他們很喜愛“patina”7一詞,但總是忘了該重讀第一個音節。源自文化曆史的顯赫姓名同樣不能隨意使用,尤其是英國傳統中的姓名,比如亨利·珀塞爾。裏根總統的前任顧問艾德溫·米斯三世在一次電視采訪中,就不慎暴露了自己可疑的家庭背景。他選擇用“大有裨益的”(salutary)一詞來展示自己的良好教養,而沒有用“有益身心的”(wholesome)或“有利健康的”(healthy),但他的發音告訴人們,他腦子裏想的是“致敬的”(salutory)這個詞。這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做法,選擇那些“大詞”,卻犯下可笑的錯誤。“enormity”(窮凶極惡)一詞通常能暴露社會等級中不幸者們的真實身份,他們總喜歡用這個詞來強調“大”這一概念8,例如“the whale was of such an enormity……”9(貧民階層會說:“那鯨魚真大,它們怎麽也放不進水池子裏。”)。優雅,是對中產階級的致命誘惑,這個階級指望依靠它將自己與上層的傲慢無知和貧民階層直率的粗魯區分開來。
在中產階級那裏,你會經常聽到“prestigious”(有威望的)一詞,於是會不由得猜測過去二十年裏這個詞之所以逐漸替代了“distinguished”(傑出的)、“noted”(知名的)和“respected”(令人尊敬的)這幾個詞,會不會和一場全國性的靈魂調查有關。c·賴特·米爾斯發現,“prestige”(威望)一詞實際上暗含貶義。他說,“從詞源上看,它意味著用變戲法似的花招讓人眼花繚亂。”他還說,在法國,“威望”這個詞總能引人在情感上產生聯想,這類聯想與欺詐、製造假象的藝術或至少與機巧有關。在意大利和德國也是如此。隻有在美國,這個詞才與聲望有關。回想一下,我在談論高等學府時,竟也不知不覺大量使用了“威望”一詞。
這類等級區分標誌中,有些直白簡單,有些則細致微妙。上層和中層有一套特別的詞匯來描繪乏味或令人不快的社交場合。他們會說“tiresome”(令人疲倦的)或“tedious”(冗長的),而比他們階層低的人會說“boring”(沒意思)。當他們說“upset”(沮喪)、“distressed”(鬱悶)甚至“cross”(煩惱)時,下層人會說“angry”(生氣的)、“mad”(氣死人)甚至“sore”(鬧心)。另外,上層人士表達讚許時也有一套專門的用語。貧民階層當中沒有人會說一樣東西“super”(出類拔萃的,富有英國風格)或者“outstanding”(出眾,預科學校用語),因為這就好像一位貧民階層婦女在逛商場時不停地感歎“pine”(真有吸引力)、“darling”(真迷人)或者“adorable”(多可愛啊),聽上去做作得刺耳。而上層的說法是“nice”(挺好)。
然而,正是中產階級對高雅絢麗和優越的追求產生了最有趣的效果。我們已經明白,使用外來詞尤其會表現出這個階級的弱點。這個階級的人會說“graffiti”10,並相信“chauvinism”(沙文主義)跟性侵犯有關。具有“準等級感”的名詞複數也是經常易犯的錯誤,例如,中產階級人士會“頗有學識”地說a phenomena (一個現象)、a criteria(一個標準)、a strata(一個階層)和a media(一個媒體,可能是指一份報紙)等詞,而實際上這些詞都是複數。他們還會說一位名氣不小的作家是a literati,而這個詞的意思是“文學界”,是複數集合名詞。中產階級還以為“context”(語境)一詞是“content”(內容)一詞更莊重的形式,因而會說“我不喜歡這本書的‘語境’,全是些鮮血淋漓的東西。”而當一位海岸官員報告舊金山灣的嚴重漏油事故時,他想象“cross”(穿過)一詞在這種場合未免太俗,於是說“幾隻船‘transited’(運行過了)海麵”。在一連串文理不通的表達後,一個中產階級人士又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揭了自己的老底,於是會在一個稀鬆平常的詞,比如“process”(過程)後麵綴上一個表示等級的複數後綴,以至於把這個詞讀成process-sees,以期重新標榜自己的身份。中產階級所有這類表演恰當地解釋了洛德·麥爾布納?的結論,他發現:“無論上層還是下層,都總有些優點和可愛之處,但是中產階級完全是一派做作、牽強、虛偽、矯飾。”
所有的階層,有時中上階層除外,都因為傾向於用“home”(家)一詞代替“house”(住宅)而大大降等,中產階級似乎尤其喜歡說:“他們住在一幢漂亮的、50萬美元買的home裏。”或者,地震之後,“他發覺自己的home搖晃得相當劇烈”。我認為,我們可以追溯“house”一詞自什麽時候起開始失寵於中產階級。首先,“home”這個詞是房地產商人用來促銷的手段,也就是讓那些未來的主顧想象他們掏錢購買的不僅僅是一堆磚瓦、塑料貼麵和護牆板,而是一個溫暖、舒適的愛巢。此後,顧客們出於以下原因,開始欣然、熱烈地接受“home”一詞:首先,中產階級喜愛使用廣告中的陳詞濫調;其次,和那些房地產經銷騙子們一樣,中產階級喜歡從這種幻想中汲取寬慰,因為能夠用鈔票買來愛、舒適、溫暖等等,至少表明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這些東西;最後,從本質上說,中產階級都是清教徒,同時對社會輿論噤若寒蟬,所以在他們虛偽的腦子裏,“house”這個詞暗示了一些不清不白的瓜葛。人們把養老院稱作“rest home”,但在稱呼“妓院”時,總離不開“house”這個詞,如bawdy house、whore house或者sporting house。從沒人聽說過“home”有什麽壞名聲。不過也有例外,比如“貓宅”?又怎樣解釋呢?非常遺憾地,“house”就這樣被淘汰了。同理,“madam”?這個詞從來就沒在美國的中產階級中流行過。奇怪的是,用“home”描述家的人們也會縱容一些特例,他們從來不說beach home(海濱住宅),而說beach house(海濱小屋)。
由於如今房地產生意的各種陰謀詭計,“home”或者其他似乎恰如其分的稱呼,的確常常象征著一些相當具體的東西,比如房地產開發商在自己巧取豪奪的地皮上偷工減料蓋成的狹小、裝模作樣的建築物。這些“家”一般坐落在鄉下某個不幸的角落,那地方既無曆史文化,也無任何典故值得誇耀。在緬因州、新罕布什爾州或佛蒙特州,人們不會說“一幢有兩百年曆史、帶白色護牆板的農舍家園(farmhome)”,隻有中產階級住在“home”裏。如果經濟條件每況愈下,他們就會賣掉“home”,搬到“mobile home”(活動房屋,以前叫“拖車式活動房屋”)裏,或者“motor home”(房車)裏去。
中產階級喜愛的廣告詞絕不止“home”一項。“請到living forum(起居論壇)來!”當一名公司職員的太太把你請進客廳(living room)時,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再有,“我想我把你的外套忘在reception galleria(接待廊)裏了。”她實際上說的是前廳。又或者“您想現在就直接上樓去您的sleeping chamber(寢閣)?嗎?”由於需要通過自覺的消費主義去幻想權力和成功,中產階級會本能地采納廣告商用“-wear”(……穿著)這一後綴構成的合成詞,毫不害臊地稱呼家裏所有的衣物: <blockquote>
footwear
nightwear或sleepwear
leisurewear
stormwear
beachwear
swimwear
citywear
countrywear
campuswear
formal wear
eyewear(即spectacles,眼鏡)
neckwear
…… </blockquote>
另外,“-ware”(……用具)後綴構成的合成詞也讓他們感覺很受用: <blockquote>
tableware dinnerware stemware barware
tware
kitchenware ssware </blockquote>
或者,當他們心情極好的時候,會把玻璃器皿說成“crystal”(水晶器具),而他們效仿的對象——上層人士僅僅簡單地說“sses”(玻璃杯)。作為廣告的受害者,中產階級還喜歡大量運用“designer”(設計師)一詞,用來意指什麽東西是“美麗的”或“珍貴的”。所以,印有昂貴圖案的紙巾一旦被稱作“設計師紙巾”,就不再顯得愚蠢和難看了。中產階級使用的滌綸浴巾,就是帶閃閃發亮的細線那種,也經常被稱作“設計師浴巾”。
由於中產階級追求修辭上的假斯文,廣告用語常常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滿足他們的心理。又由於一心企盼向上攀登,他們還想象語言的高雅絢麗一定能加速這個進程。所以我們會聽到enormity、salutory、duplicity(雙重性),當然還有gourmet(美食家)。“戲劇仍然有某種恰如其分的nicety(優點)”,一位演員在電視采訪中如是說,事實上他指的是delicacy(雅致),當然他也同時暴露出了自己是一名中產階級人士,正垂涎更高層的地位。最近有張宣傳單上使用的廣告詞(為某份以東北部一個城郊居民區為對象的新雜誌做宣傳),能很好地說明中產階級的假斯文。那個居民區原本很有等級,如今已經被對下麵這類修辭反響熱烈的人們無情地接管了: <blockquote>
這個不同凡響的地區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這是一種生活風格,一種品質良好的生活……特別晚宴上晶瑩剔透的水晶玻璃餐具……菜肴精美的飯店……閱讀一本好書……這是最上乘的生活……寧靜的優裕……不落俗套……美女和優雅人士風範……《雜誌》會讓您與一群遠離塵囂、目標高越的人們一道分享他們的夢想、才華和成就……《雜誌》的讀者是充滿智慧和敏銳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雜誌》就是您! </blockquote>
不穩定的心態與勢利心理無與倫比的融匯,練就出一種精巧的均衡,才使中產階級的信心和勇氣立於不敗之地。
土裏土氣的文雅,也是航空公司和機場的慣用修辭特色,而光顧這裏的人們九成是中產階級。如果你不能從飛機場對“舒適、方便和豪華”等概念的特殊理解中心領神會這地方不可救藥的中產階級意味的話,你多少可以從他們那些矯飾的話語中悟出些什麽。比如,他們總是突如其來地聲稱自己很“國際”,甚或像休斯頓機場,稱自己“洲際”,哪怕是出於最微不足道的根據——一架飛機起飛片刻後降落在墨西哥的阿爾普爾科或者加拿大的阿爾伯達。坐這些航班你其實感覺不到任何國際氛圍,比如使用外幣或講外語,或其他什麽跡象。
至於在飛機上使用的各類口語和書麵語,都幾乎無一例外地吻合了中產階級的強烈需要——用詞務必虛張聲勢。此類表達當然不一而足,從motion difort(速度不適)、flotation device(漂浮裝置)到beverages(飲品)和non-dairy creamer(非乳品咖啡奶伴侶)。最近,在一次從紐約到倫敦的班機上,我聽到乘務員聲稱:“您在對盥洗設施進行使用時吸煙是不被允許的”,而非簡單的“請不要在盥洗室裏吸煙”——這是個絕妙的例子,簡直就是對中產階級假斯文的定義。跨大西洋飛行的諸次航班上提供的菜單表麵上是在標注“膳食構成”,其實是在兜售各類免稅商品,包括“設計師”領帶和圍巾,這些小卡片簡直是假斯文活生生的展示廳。有一次我乘環球航空公司(twa)的飛機旅行,發現那兒的菜單出於一時疏忽大意,將飲品寫成了“drinks”(酒水),當然這完全是上等階層的用法,不過一般情況下絕不會有這樣的疏漏,尤其是在介紹菜單的時候(我的語調已經有點誇張了):“第戎?煎裏脊、珍品嫩牛腰肉配淡味奶油芥末醬、青豌豆,同時奉上法國pommes葡萄種植園的佳釀。”另一道菜被稱作“配套奶油嫩花椰菜”,更有甚者,“我們的菜單是基於此前多數乘客的選擇設計的,如果您的主菜意向無法得到滿足,請接受我們真誠的歉意。”其實隻須像一位有教養的人通常說的“某些菜點無法供應”、“衛生間禁止吸煙”就足夠了。
不過“toilets”(衛生間)一詞並非中產階級的用法,他們更喜歡說vatories”(盥洗室)或“rest rooms”(洗手間),這樣的稱呼更委婉,而且當然標誌著他們的文雅。
中產階級還珍視他們擁有的一整套用委婉方式說的髒話。假如你聽到身旁發出這樣的感歎:“holy cow!”或“holy moses!”[用來替代人們常說的“holy shit”(見鬼)或“jesus christ”(他媽的)],或者聽到有人說“某人完成了a whale of a job(鯨魚般大量的工作)”,說話人無疑是位中產階級。有一點讓人難以置信:在經過20世紀中期數不清的折磨和醜聞之後,已經看不到那個一度用“o pshaw!”或“botheration”來表示“o hell!”(見鬼)甚至“shit!”(狗屁)的階級遺留下的任何痕跡了。但我們又發現,美國陸軍準將多齊爾將軍在逃脫殘酷邪惡的意大利綁架者的魔掌之後,這樣與幾周來經曆的奴役和羞辱道別:“回家可真他媽好(doggone good)。”中產階級堅持用expecting(要有了)或者starting a family(要做父母了)來取代pregnant(懷孕了)。而貧民階層說懷孕會用being in a family way(要居家了)。
再者,仿佛出自一條不成文的法規,我們所有人如今都用“做愛”這個詞來代替性事。盡管如此,上層階級仍然立場堅定。據吉麗·庫柏稱,“有次我聽到我兒子在宴請他朋友時說:‘媽咪說的,pardon(抱歉)這個詞要比fuck(操)差多了。”順理成章地,隻有在中產階級那裏,你才會聽到有人稱假牙為dentures(牙具)、稱有錢人為wealthy(富裕的人) 、把死稱作passing away(去了)或者pass over[貧民階層可能會說某人is taken to jesus(去見上帝了)]。其他還有,酒鬼被稱為people with alcohol problems(有酒精問題的人)、傻瓜是slow learner(學習速度慢的人)或者underachievers(低於平均智力水準的人)、發瘋是mental illness(精神疾病)、吸毒是drug abuse (濫用藥品)、瘸腿是handicapped(有身體障礙的) 或the challenged(有身體困難需要克服的,委婉至極的說法)、貧民窟是inner city(城市腹地)、墳場是cemetery (墓園)或者memorial park(憑吊花園),這就是那些容易受廣告感染的人的專用詞。至於那些習慣於把貧民階層稱作supporting sses(謀生階層)的社會學家,你可以很有把握地判斷,他們是堅定的中產階級。
幾年前,有人終於發現,中國餐館裏糖醋肉(sweet and sour pork)這道菜中的“sour”(酸的、刻薄的、乏味的、討厭的)一詞,會在中產階級顧客的大腦中引起一些不快的聯想。於是標準的“中國”餐館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換上一個更安全的說法:pungent(濃烈的)。安穩的上層仍然說——其實是堅持說——“sour”,用這一方式表明他們已察覺到了方才那種不光彩的強作掩飾,但他們強烈反對這種行為。至於中產階級,他們任何時候都會被飄到耳邊的委婉表達吸引,尤其是當有人在推銷什麽的時候,一聲“香甜濃烈”就能博得他們的歡心。
中產階層在委婉語的叢林中穿行並不僅僅因為這有助於躲避事實,這一喜好還出自他們對奢華的渴慕。大多數委婉語都有助於滿足這一欲望,因為使用它們就可以增多音節,而中產階級經常會混淆數量、分量和價值。喬納森·斯威夫特?曾經把音節想象成具有重量、密度、具體比重以及其他一些純粹物質特性的物理實體,從中汲取樂趣。當代的中產階級似乎正忙於實踐斯威夫特的這種觀念,但卻將他的反諷剔除得一幹二淨。因此,他們不會說now(現在),而是很有力地說as of this time(當此之時)。他們也不ter(後來),而是說subsequently(繼之而來),這就像他們打扮得光鮮整齊去購物的把戲一樣。休·羅森(hugh rawson)在他那本寶貴的《委婉語和其他含糊用語辭典》(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1981年)中,確立了最重要的原則: <blockquote>
委婉語越長越好,原則是……委婉語應該比它們取代的詞要長。它們應該字母更多、音節更多,通常一個詞的地方要用兩個或更多的詞替代。這部分是因為盎格魯-撒克遜的忌諱語和髒話一般都很短,還因為多個詞語有助於繞開一個觀點,而不是直截了當地坦白觀點。 </blockquote>
羅森隨即整理出一套恰如其分的、偽社會科學性質的“模糊或虛飾指數”,目的是量化委婉語和代詞之間的關係。指數值越高,音節的數目就越多,委婉語修飾的成功率也就越高。羅森的算術細節當然與我們無關,我們隻須注意,在“福普指數”(fop index)當中,把prostitute(賣淫者)一詞與whore(妓女)一詞等同的指數是2.4,跟harlot(娼妓)一詞等同的指數是1.4。在羅森的“福普指數”中,數值最高的說法來自一位前內閣成員對他家廚娘的稱呼:“秘書個人助理(特別活動)”,指數高達17.8,估計接近永久不敗紀錄。
典型的中產階級成員唯恐被人判定為社會地位無足輕重,因此像明智的哲人或管理者一樣雄心勃勃地為贏得名聲而運籌帷幄。因此,要他抵抗頻繁使用多音節詞的誘惑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委婉得莫名其妙。的確,有時候很難明白,究竟是委婉語修飾的衝動使他發出多音節,還是出於對委婉語能賦予文字重量和光彩這一效果的向往而采用此種修辭手法。這樣的問題常有發生:有人會說他從事的工作是廢鐵行業,甚至是循環或者回收利用工業,但不會說他是一名垃圾工人,他甚或會說他做“垃圾生意”。描繪職業的委婉語似乎尤其需要多音節。在許多大學裏,從前被稱為bursar(掌管財務者)的人如今都叫作disbursement officer(財政支出官員),就像undertaker(殯儀員,有人可能認為這個詞已經足夠委婉了)如今被稱作funeral director(喪事指導)一樣,都多出了兩個音節。更進一步,如果“喪事指導”可以變成“悲痛治療師”(grief therapist),“職業等級”和準醫學虛飾就能彌補音節上的損失。“賣”(selling)被抬高為“零售”(retailing)或“市場銷售”(marketing),或者更高級的“貨物流轉”(merchandising),音節恰好都翻了兩番。以此類推,當“銷售經理”(sales manager)搖身一變而為“貨物流轉副總裁”(vice-president,merchandising)時,音節則翻了三番。在電話裏提供信息的人如今提供的是“查詢服務”(directory assistance),獲得了音節增加一倍的光彩。一些考察職業等級的社會學家們發現,“藥師”(druggist)在十五種職業當中排行第六。但隻要增加一個音節,也就是把這一稱呼改作“藥劑師”(pharmacist),這一職業就迅速上升到第四名的位置。
中產階級在淡化無情事實或美化現實的同時,製造委婉修飾中需要的多音節,完全是為了避開任何“令人沮喪”的因素,同時關注詞語的光彩。因此,“監獄”(prison)變成了“管教機構”(correctional facility)、“罷工”(strike)變成了“工作停滯”(work stoppage)或“工業行動”(industrial action) 、“痛苦”(pain)成為“不舒適”(difort)、“謀殺”(murder)成為“害命”(homicide)、“自殺”(suicide)變成“自我拯救”(self-deliverance)、“死”(death)則是“致命”(fatality)。另外,隻有三個音節的“貧民區拆遷”(slum clearance)成了有五個音節的“市區改造更新”(urban renewal)、“核子裝置”(nuclear device)取代了“核彈”(atom bomb)。這樣做的原因不隻是因為語氣緩和了許多,兩個多出的音節也是重要原因。由於骨子裏並不寬宏大量,中產階級(比如羅納德·裏根)一直憎惡支付小費,他們覺得這實在無異於敲詐。但當你把“小費”(tip)叫作“獎賞金”(gratuity)時,這個詞的刺耳程度就會大大減弱。
能用多音節提高中產階級地位(按他們的觀點)的場合實在是不勝枚舉,這裏我們可以列出數例。根據中產階級的看法,左列的詞要比右列的更響亮高雅: <blockquote>
雞尾酒 飲料
群體 人們
職位 工作
即便(albeit) 盡管
車行道 馬路
采購 買
燃燒 火
台球廳 台球室
洗滌 洗
優裕 富[或“有錢的”(loaded)]
當下之時 現在
大規模 大
相遇或遭遇到 碰見
行進 走
質詢 問
繼之而來 後來
終結 停止
利用 用
在地方層次上 地方的 </blockquote>
有時候,增加音節的衝動會使中產階級的語法更接近貧民階層的水平,甚至低於他們自己平常能認可的水平。由於感到“此前”(previous)比“以前”(before)更優越,他會說“我沒有去過此前的那裏(i had not been there previous)。”這就像在“水門事件”聽證會上,一名警員作證時由於不滿“去”這個詞的等級感,在證詞中說:“然後我們就respond(反應、響應)到門廳並進了辦公室。”
被動語態非常有助於滿足中產階級對多音節的需要。比如電視記者會說:“沒有傷害情況出現”(八個音節),他的意思隻是“沒有人受傷”(隻有四個音節)。同理,偽拉丁語是另一種有用的等級顯示技巧,比如“in academia”(在學術機構裏)有六個音節,當然要比隻有四個音節的“in colleges”(在大學裏)高級,就像有五個音節的“in suburbia”(在郊區)比四個音節的“in the suburbs”上檔次,同時還表示說話人熟悉古典發音。(一個真會說拉丁語的人恐怕會要求更準確的表述:in suburbiam,這裏姑且不論。)還有一種方法有助於達到增加音節的目的,即誤用詞語,就像航空公司的乘務員們處理“use”(用)和“usage”(使用)時的做法,在一瓶花香浴液(以前叫浴鹽)的說明上“很有等級”地標著“使用指南”(usage directions)。
我們可以根據中產階級(而非貧民階層)的這個習慣推測他們和極端恐怖主義組織之間的淵源:一番狂暴之後,他們會留muniques(正式公告),而非notes(紙條)或messages(便條)。一位溫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編輯一定會忙著揮動他的藍鉛筆處理中產階級的語言表達。科爾曼和雷沃特有次問一位男士,他是否比他父親的境況要優越,他作了肯定的回答,並解釋說:“我有碩士學位,但我父親隻讀完中學,這意味著我能夠進入高薪就業階層。”見到這番話,編輯會一筆劃掉“意味著”一詞後的所有(二十個)音節,代之以“我能掙得更多”。電視劇《故園風雨後》的廣告詞會說:“這個禮拜,塞巴斯蒂安的飲酒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了。”編輯此時隻須在“問題”一詞上劃叉,說話人不幸的中產階級身份就會隱蔽得多了。
就像托克維爾和惠特曼曾經意識到的那樣,由於一種特殊的地位焦慮深深地烙刻在美國的製度中,憑借這種中產階級增加音節的習慣,你就可以避免過分的小心謹慎。這種習慣有時會擴散到其他等級並令其受到感染。在劇院裏,你甚至會聽到相當有等級的人們說“one-acters”而非“one-acts”(一幕)。我們無從得知究竟是誰認為vocalist(聲樂演員)要比singer(歌手)一詞來得響亮,但各個等級的美國人都會問:“唱片裏的聲樂演員是誰?”最高法院建築上的徽記鐫刻的是“法律之公正平等”。在一本叫《就在華盛頓》(<cite>washington itself</cite>,1981年)的書中,e.j.愛潑懷特(e.j.applewhite)指出,那些在嚴肅、智慧和資格方麵享有牢靠聲譽的人們不會需要多音節,而隻會刻上一個詞:“公正”,因為他們在詳細考察所有五個音節之後仍感覺,一個詞足以說明所有的問題。美國人就不同了。除非使用這套術語,否則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社會等級將隨著話語中流露出的謙遜和稚嫩而大打折扣。
在開始更加詳盡地考察貧民階層特有的習語之前,我們還應注意另外幾個中產階級身份的標誌。格外鍾情於隱喻就是一項,例如“磨磨蹭蹭地停下來”(grinding to a halt),或者“囊括全部範圍”(run the gamut),或者“讓人心有餘悸”(boggling the mind)。這些詞從來就沒被當成陳詞濫調,如果被當成陳詞濫調,反倒更惹人喜愛。中產階級還反常地迷戀首字母縮寫,比如“信托證券母親聯合會”?。當然,這一並列結構是為了將那些消極的、不潔的因素——也即貧民階層因素——拒之門外。但同時,它也是為了鞏固大眾、團體或團體意識(例如“軍官”們的妻子),缺了它,中產階級恐怕會分崩離析。
盡管中產階級不常使用“時髦女性”(mdy)和“我的主人”(mine host)一類表達,但廣告商們明白,用這些詞稱呼他們,也不會招致他們的反感。同一種追求華麗的衝動驅使中層人士在他們收到的社交請柬上寫上“萬分抱歉”, 不那麽強烈地暗示對該次聚會興趣不大,而不那麽矯揉造作的階層隻會寫“免了罷”。中產階級的教育水準愈低,他們就愈傾向於用矯飾的偽科學術語來指稱平淡無奇的事物,或暗示平常行為中的高尚目的,“體恤”(parenting)就是一個例子。說“體恤”幾乎就等於用貼在汽車保險杆上的標貼告訴你:駕車時,前方如果有小動物千萬別忘了踩刹車。
當我們聽到有人毫不在乎less(“少”,不可數)和fewer(“少”,可數)之間的區別,例如“今天,我們的服刑機構裏白種犯人更少了(less) ……”,或有人在“就”(as far as)後麵不厭其煩地添上“就……而論”(is concerned)或“就……來看”(goes),比如“就共和黨來看……”,我們就應該明白,我們正在接近一片貧民階層的習語叢林。一方麵,貧民階層通過發音來顯示自己的身份,例如在伯克利?談話節目中的那位得州人,在說“pro-mis-kitty”的同時也在聲明“我來自貧民階層”。另一方麵,他們還通常去掉現在分詞中的“g”:“真他媽丟臉”(it is a fuckin’shame),以及過去分詞中的“-ed”:“醃牛肉”(corned beef)成了“玉米牛肉”(corn beef)甚或“球莖牛肉”(corm beef)。我們還可以聽到“瓶啤酒”(bottle beer)、“黑皮膚人”(dark-skin people)、“老式烤豆”(old-fashion bake beans)和“母親強力啤酒”(mother’s high-power beer)。“先來先得”(firste,first serve)是他們最喜歡的格言。羅傑·普萊斯,研究大眾或城市鄉巴佬的學者,已經發現了更多的貧民階層發音特色:“在南加利福尼亞,哪怕新聞播報員都會說wunnerful(極好的,應為wonderful)、anna—bi—od—dicks(抗生素,應為antibiotics)和in—eress—ting(有趣的,應為interesting)。把“有趣”這個詞讀成in—eress—ting,並把重音挪到第三個音節,這毫無疑問是城鄉貧民人士或我們稱為社會下層的人的做法。普萊斯認為,標誌城鄉無產者身份的發音還有: <blockquote>
fact讀作fack
fewer讀作fure
president讀作present
only讀作oney
finally讀作finey
以及,nondemocratic讀作innaleckshul </blockquote>
如果你像電視裏的福音傳道士雷克斯·杭巴德牧師一樣發出en-tire一詞,就表明你是一名上層或中層貧民。如果用merrying-gew指餡餅上的泡沫狀蛋白,你無疑是一名下層貧民。
各種類型的貧民階層成員都為表示所有格的撇號(’)深感頭痛。種種跡象表明這個符號將從英語中徹底消失,這證明了貧民階層的勝利。一塊中西部的牌子上寫著“現代內閣的”(modern cab’s),恰好與東部的另一塊相映成趣——“拉特傑爾電器公司”(rutger’s electrical supplypany)。有時撇號幹脆就不見了蹤影,比如“女衛生間”dies toilet)。但是,在這個小符號看起來像是遭人遺棄的時候,表達的效果反倒離奇地增強了: <blockquote>
您的司機:湯姆·貝德裏奇
今日特色菜
可付小費 </blockquote>
貧民階層喜歡那些慣常隻見諸於報端的詞語。他們沒有意識到,除了那些行文倉促、文體陳腐的新聞,沒有人會把教皇稱作“大祭司”(pontiff)、把議員叫作“立法者”wmaker)、把美國稱為“民族”(the nation)、把學者稱作“教育家”(educator)。中學教師和行政人員並不反感最後這個稱呼,他們寧願欣然接受,因為這個委婉的說法提升了他們的職業尊嚴。但是大學教授反對把自己定位為“教育家”,其原因純粹是出於社會等級的考慮,因為這個術語沒能將他們與中學督導人員、隻有臨時證書的無知年輕教師和小學老師一類烏合之眾區別開來。如果你下次遇到一位知名的大學教授,尤其在他的想象裏他的思想和作品早已名揚全國,你對他說完“見到您這樣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真是不勝榮幸”之後,不妨看看他的反應:他先是目光下垂片刻,然後又抬起視線,但不是看你,而是投向別處。很快,你就會發現身邊不再有他的身影。盡管他沒離開之前會始終麵帶微笑,內心卻在忍受痛苦的折磨。
對報紙用語的喜好使得貧民階層經常犯一些荒唐的錯誤——誤用大詞。倫敦《周日時報》的一名作家最近去一個聽證會上作證,其目的是為了阻止一場罷工,而某地的一位牧師則被召去進行驅魔: <blockquote>
有讀者向我描繪:嘴裏長著讓人痛苦的“烏爾斯特”(ulster)的女士;天主教國家紀念“聖瑪麗·曼陀林”(st. mary mandolin)的聖壇;警察在犯罪現場的街道上拉起“手風琴”(an ordion);逝去的喬治五世安臥在“座椅彈射器”(catapult)裏的動人場麵……總喜歡被書本“裝飾”(embossed)的學生;靠“射精椅”(ejaction seat)離開飛機的飛行員;……嗆水的遊泳者被“人工授精”(artifical insemination);彩虹包涵了“臥姿”(rectum)的所有顏色。? </blockquote>
你也可能聽到上層貧民常用“倒數第二”(penultimate)來指絕對最末的或極端的,比如“核武器是倒數第二的威脅。”就在數年前,文化史開始進入一個意義重大的時期,它的重要標誌是:貧民階層開始掌握公共場合的修辭藝術,我是指,汽油運輸卡車後部的警示牌從inmmable(易燃)換成mmable(可燃)。公共教育的普及終於造就出這樣一群民眾,他們不再將前綴“in-”視為增強語氣效果的必要手段。貧民階層,也就是“mmable”警示牌的讀者,如果聽說某物(比如一本書或一件藝術品)“價值不菲”(invaluable),就立刻會把它扔進垃圾箱。?有關修辭的問題變得愈來愈滑稽可笑。貧民階層對“inmmable”一詞懵懂無知,中產階級則喜歡炮製一些東西,比如一塊浴室防滑墊上寫著:“可燃(mmable)……勿在著火源(ignition source)附近使用。”這句話的作者也許認為,遲鈍到隻能理解mmable一詞的讀者卻應該有能力琢磨出“著火源”指的是火。
如果說出人意料的沉默是高等階層的標誌(很有必要,例如南希·米特福特提到的,在聽到“見到您真高興”這樣一句話後應該沉默),噪音和叫嚷則屬於貧民階層,他們會在比賽一決勝負的時刻大叫“啊呼(wahoo)!”(這裏主要指冰球和橄欖球賽)。一位芝加哥的警察(很可能是上層貧民)告訴斯特茲·特克爾,他發現了他的階層與更低階層的重要區別:“在我父母爭吵的時候,我媽媽會把所有的窗子關上,因為他們並不希望鄰居聽到什麽。可是他們(指那些下層貧民)反而故意打開門和窗子,又是尖叫又是高聲抱怨。”貧民階層必須當眾展示自己的存在和出現,因此公共場合裏的交談都是為了讓別人聽見(或者仰慕)。貧民階層似乎希望以自己生氣勃勃的喧囂,以其音調、速度和節奏來博得他人的恭維。中產階級出於對被取笑和失敗的恐懼,在社交場合絕不會有這種表現,“讓貧民階層去表現吧,他們反正就那樣了。”噪音是誇大其辭的形式之一。上層迄今仍認為出售(不論什麽)是種粗俗的行為,原因是促銷商品的方式主要與誇大其辭有關。因此,發音盡可能輕而短促是上層人士的作風,而貧民階層總是喋喋不休地把每一件事重複上兩三次。“嗯。”是上層人士常說的一個完整句子。
貧民階層還有什麽別的語言標誌嗎?有,例如他們對賓格的無知。貧民階層依稀還能想起把自己放在末位是禮貌的說法,比如,“他和我當時在那兒”(he and l were there),於是便將這一原則推而廣之,說:between he and i?。貧民階層還跟“像”(like)這個詞過不去。他們記得,中產階級中學教師曾經教導過自己用“like”這個詞可能有暗示自己是文盲的危險,但由於記憶不太準確,他們幹脆用“as”取而代之,但求不惹麻煩。所以他們會說he looks as his father?。
貧民階層的另一個標誌就是很難處理好複雜的句子,例如“正是基於那天天氣冷,爐子點著了。”那些充斥著繁瑣的偽“正確”分詞結構也要對此負責。又由於動名詞的用法非貧民階層能力所及,他們不得不增加單詞的數目(他們經常很高興這麽做,不是嗎?)。他們會說“看演出的時候,坐在他前麵的那些人氣瘋了,原因是這樣的,他實在講話講得太多”而不是簡單地說“他在演出時講話,惹惱了前排的人。”就像對like缺少把握一樣,他們還模糊地記得lying(躺)ying(放)有差別,可究竟是什麽卻記不清了,於是他們索性將問題簡化,隻用“放”這個詞。於是,人們“放”在海灘上、床上、草地上、人行道上,一點也不操心是否會有與性有關的暗示。
貧民階層最後還有一個等級烙印:他們喜歡被人稱作“某某某(名姓齊全)先生?”。因此,貧民階層經常在公共場合被冠以這種稱呼,不論是聆聽訓話還是被人談及。不管在世故的人們聽來這有多麽不妥,他們都引以為人生的幸事,於是我們就會聽到“弗蘭克·希那特拉先生”、“霍華德·科墨爾先生”或者收音機裏的“女士們先生們(矜持的停頓),有請弗蘭克·培爾杜先生。”
如果每個階層都會對特定的詞語作出獨特的反應,上層最喜歡的詞可能是“安全”或“液體”(secure和liquid),中上階層則喜歡用“對的”(right),比如指做事做對了:“我真的希望瑪菲的婚禮一切都不出差錯。”中產階級也喜歡這個詞,但真正讓他們興奮的詞是“豪華”(luxury),比如“那些漂亮的單間‘豪華’公寓 ”。“一塵不染”(spotless)也是中產階級寵愛的詞,比如“一塵不染”的地板、桌布、碗等等。上層貧民則不厭其煩地使用“不費力”(easy)——不費力的學期、六篇不費力的課文。往下的階層當然更喜歡“免費”(free)一詞,“隻要免費,沒有我們不要的”,下層貧民家庭主婦常會這麽說。
隻須稍稍注意一下各個階層使用的日常習語的區別,哪怕最感情用事的人也會相信,這個國家不但有一個嚴格的社會等級體係,而且,那些語言學意義上的等級界限幾乎是不可跨越的。在道別時說“今天過得很開心”和隻說“再見”的兩類人中,在見麵時說“見到你很高興”和隻說“你好”的兩類人中存在著一個幾乎是深不見底的社會等級鴻溝。在那些將“隨時”(momentarily)理解成“馬上”(in a moment)(比如揚聲器裏航班機長的聲音:“大家注意,我們將隨時起飛”),和那些把它理解為“暫且”(for a moment)的人們之間,或許倒有一些持久的親和力,但不一定很牢固,就像將“類型”(type)想象成形容詞(“她是個很有等級的類型人”)與明白它僅僅是名詞或動詞的人們之間的關係一樣,異常脆弱。
令人黯然神傷的是,一旦長到成年人的歲數,這些標記就幾乎成了我們不可磨滅、沒法更換的烙印。我們一生都無法從我們出身的階層逃離,即便我們采用本章提供的所有建議、接納所有高等階層的言語風格,並與所有低層的慣用語徹底決裂,大抵仍然無濟於事。 <hr/>
1?ben jonson(1572?—1637),英格蘭文藝複興劇作家、詩人和演員,其作品以諷刺見長。——編者注
2?加長的豪華轎車。——譯者注
3?nancy mitford(1904—1973),英國作家,以描寫上流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著稱,英國米特福德家族“傳奇六姐妹”之一。——編者注
4?意為“我不滿意”。正確說法是:i can’t get satisfaction 或者i can get no satisfaction。——譯者注
5?正確的用法是:he doesn’t和i want it。——譯者注
6?法式薄烤餅。——譯者注
7?銅鏽綠色,作者此處指古典藝術品的色澤。——譯者注
8?錯當成“enormous”一詞的名詞混用。——譯者注
9?本想表達“那鯨魚的身軀太龐大了,水池子幾乎容不下它”,錯用後意思變成了“如此窮凶極惡”。——譯者注
10?塗鴉,原指古羅馬牆壁上的粗糙刻畫,今指在牆上胡亂塗抹的文字。——譯者注
??lord melbourne(1779—1848),19世紀英國首相。——編者注
??cat home,指妓院。——譯者注
??夫人,亦有妓院鴇母的意思。——譯者注
??chamber一詞有英國味。——譯者注
??法國地名,以盛產芥茉醬聞名。——譯者注
??jonathan swift(1667—1745),18世紀英國著名的諷刺作家和政治家。——編者注
??muffs,意為婊子。——譯者注
??buckley,即伯克利廣播公司,旗下的一家廣播電台有美國頂尖的談話類節目。——編者注
??這一段引述了向《周日時報》投稿的讀者們犯的用詞錯誤,荒唐可笑。其中,ulster應為ulser,指潰瘍;mary mandolin 應為mary magdalene,指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最著名的門徒之一;ordion應為ord,指隔離帶;catapult應為catafalque,指靈柩車;embossed應為immersed,指沉醉;ejaction seat應為ejection seat,指彈射座椅;insemination應為respiration,指人工呼吸;rectum應為spectrum,指光譜。——譯者注
??作者此處指貧民會將加強前綴“in-”與反意前綴“im-”混淆,以致出現上麵舉例的情況。——譯者注
??“在他和我之間”,正確說法是between he and me。——譯者注
??“他看上去作為他父親”。正確說法應用like,意思是“他看上去像他父親”。——譯者注
??在英語口語中,稱某人某某先生,一般隻稱姓氏,如mr.smith,不稱全名。——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