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上駿馬,帶上豹子,一起來體驗大唐最流行的戶外運動吧!——貴族狩獵
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 作者:森林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穿越有風險,參團需謹慎。本公司再次提醒您,在決定參加唐朝穿越旅行團之前,請先充分考慮好各種情況,做好心理、生理、技能上的各項準備工作。
比如說,如果您想要穿到唐朝人身上,無論穿男還是穿女,都得事先熟練掌握“騎馬”這項必備技能。唐人上到皇帝王公,下到農民奴婢,騎馬出行的機會都很多,連嬌滴滴的小姑娘們縱馬在田野裏飛速奔馳的場景都很常見。
好啦,您閉眼一穿,再睜眼時,發現自己正跨在起伏飛馳的馬背上。四周呼哨呐喊聲此起彼伏,幾十騎在疏林山場間馳騁包抄,驅趕著黃羊兔子們驚慌逃竄—這是趕上了唐朝上流社會最燒錢的運動:圍獵。
您手忙腳亂地抓住馬韁,雙腿夾緊馬腹,稍稍向前彎腰,努力維持身體平衡。搖晃半天總算有點兒適應了,心裏正暗自得意,突然覺得後腰處有個熱烘烘毛茸茸的東西動來動去的。扭頭去看,正對上一雙黃瑩瑩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您,眼睛裏滿是疑惑和警惕。
咦,好可愛的大貓咪啊……貓……不對,這體型也太大了,而且還滿身的金錢紋—救命啊!有一頭豹子躥上了我的馬屁股啊!
別怕……看看,掉下馬了不是,這就是準備工作不足的惡果啊。您說您至於嘛,自己從小養大的猞猁喲,脖子上還戴著項圈呢,瞧您落馬以後,人家也跟著跳下來,跑到您身邊舔舔臉。是,挺疼的,貓科動物舌頭上都有好多倒刺……要是不想被舔破皮膚,扭頭躲開為妙。
對,人家不是豹子啦,也不是貓,這是體型介於二者之間的“猞猁”,也叫猞猁猻、山貓,沒見人家耳朵尖尖的還帶叢長毛嗎……(該猞猁默默地扭過臉去表示它不認識您)唐朝的高官貴族們很喜歡馴養這種動物來捕獵,它們前腿短,後腿長,擅長撲殺兔鼠羊鹿等動物,輕捷靈便、奔跑速度快、忍耐力強,爬樹遊泳無所不能,體型大小也正合適被放置在馬背上主人身後,一起參加狩獵。
您躺在地上左右看看,除了馬背上的猞猁們,地麵上倒也確實奔跑著體型更大的貓……嗯,那些是真的豹子沒錯,而且您看,負責帶著豹打獵的,還有好多高鼻、深目的胡人。唐朝的有錢貴人們也很愛養獵豹來炫耀,除了本地捉到馴養的小豹子,還有不少是西域各國“進貢”來的,一般還會附帶“豹奴”。
那這西域進貢來的豹子,跟本土捉到的小豹子,有什麽不一樣呢?嗯……確切地說沒什麽不一樣。看它們身上同樣有華麗的金黑斑紋,修長矯健充滿力量的四腿,圓短的耳朵,綠幽幽的眼睛,雙淚線,嘴巴兩邊胡須翕張,上唇腮抽動,露出白森森的犬牙和鮮紅的唇肉……
嗯,沒錯,這頭豹子衝著您過來了,大概把躺在地上的您,當成他老人家的獵獲物了吧。
這時候,如果您(穿越上身的那位)跟自己馴養的猞猁同學感情深厚,該猞猁也許會奮不顧身地撲過來救主,跟獵豹齜牙對吼一陣。不過最穩妥的措施,還是您自己扯開嗓門狂喊,叫那豹子的馴養人趕緊過來管管他家的貓,別隨便在外麵亂吃穿越物,萬一染上了西班牙黃瓜病怎麽辦?
豹子被拉走了,猞猁正蹲在您身邊抬起後腳撓耳朵,看看周圍還有什麽動物。咳,最多、最常見的還是各種獵狗。
像那邊馬上獵手抱著挺大的一隻,狗頭又窄又長,鼻子很尖,脖頸細長成拱形,身長腰細,肩斜腿瘦,很像現代狗種裏的“靈緹”,擅長抓兔子。又看見一種小點兒的狗,也蹲坐在馬鞍後,耳朵下垂,短小精悍,大概是某種小獵犬。
您說大狗才威猛豪邁,帶著有麵子?成,藏獒夠大夠威猛不?這種狗在唐朝應該已經由吐蕃傳到了長安,供王孫公子們打獵和炫耀用。還要啥?德國黑背?這個真沒有,您可以穿越到希特勒時代去找。
草裏躥的打獵用寵物,常見的也就這三種了。您仰躺在地下,抬起下巴望天。天空裏還飛著大大小小好多種鳥啊。這些是獵物呢,還是人工馴養的打獵用寵物?
空中一聲清唳,一頭白色大鳥伸直了腳爪,向著您臉上一對亂轉的眸子直插下來。離得近了,您都能看清這鳥比鴿子略大一號的身材,雙翅撲展開比您的肩膀寬一些,黃喙灰鉤似鐵狠狠啄下來。啊,別看了!趕緊打個滾躲開它要緊!
您身邊的猞猁同學“嗷嗚”一聲怒吼,直起身子,一個巴掌扇過去,成功地抽開了來撿便宜攻擊您的……那隻扁毛畜生叫什麽來著?
您記好了,那種小體型的,叫“鷂”,是一種短翅飛禽,唐朝人養它用來抓鵪鶉和一些灌木叢小鳥。嚴格來說,這種鳥也是鷹屬的,但是要比真正的獵鷹小得多,也幸虧如此,唐朝人尊崇的“天可汗”陛下才免遭開腸破肚的慘劇。
事情是這樣的:出身軍事貴族家庭,最喜歡縱馬鬥雞打獵玩鳥的李世民陛下,有一天得到了一隻好鷂子,正把在臂上玩,忽聽通報說魏徵老先生來了。為了避免被魏唐僧嘮叨砸磚,李世民同誌趕緊把鷂子塞自己懷裏藏起來(古人的袍子寬大……)。本來指望老魏說完事就走,沒想到魏老同誌眼尖得很,早看見李世民這小子袍子下麵揣著活物動來動去的,不用說肯定又是啥玩物喪誌的東西。
我叫你玩!魏唐僧超水準發揮,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地念,不顧皇帝陛下臉上一陣青一陣紅一陣白,好似內急模樣,一直念到自己過足了嘴癮,才施施然告辭離去。李世民趕緊把鷂子掏出來看,已經悶死了。[74]
這個故事呢,在各種轉述中,常常被誤傳為“李世民把一隻獵鷹藏到了懷裏”,但如果真是大塊頭的凶猛獵鷹,而不是小鷂子,那故事的經過和結局會變成這樣:“太宗得鷹,絕俊異,私自臂之,望見鄭公,乃藏於懷。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語古帝王逸豫,微以諷諫。語久,鷹癲狂求存,徵語不時盡,太宗肚腹潰破而崩。”
如果您穿越到貞觀年間的宮廷裏,不但能圍觀動物殺手李魏二人悶死鷂的現場,還可能見到李世民陛下豢養的另一隻很有名的大鳥,一隻叫“將軍”的白鶻。
“鶻”是比“鷂”大一號的馴鷹類,黑眼長羽,用來捕捉蒼鷺等大鳥以及野鴨、水禽。李世民的這隻“將軍”,渾身白色,近世被稱為“格陵蘭鶻”,可能是北方貢品。這鳥的特長是很會溜須拍馬、邀功請賞,常常把獵物一直追擊驅趕到李世民所居的宮殿前,當著主人的麵擊殺獵鳥,據說李世民為此把居殿命名為“落雁殿”。
更神奇的傳說裏,“將軍”還會替主人送信,李世民在長安給它綁上信,該鳥就直飛洛陽,落到李世民愛子魏王李泰麵前,等李泰寫好回信,該鳥再替李泰將信送回長安給李世民,一天能往返好幾次。[75](李世民:沒電話、沒手機、沒e-mail、沒qq的,不用這個鳥,你讓我用啥?)
其實呢,貞觀年間唐朝還比較窮,玩樂的東西算是少的。如果您想領略真正的富貴風流氣象,應該穿越到玄宗的開元天寶年間,李隆基這個敗家子富八代才是最會玩也最敢玩的。像您這種馴養猞猁的“狸奴”,很容易在皇家的“閑廄”裏混口飯吃。
“閑廄”裏包括五坊,其中有上麵說過專養犬的“狗坊”,也有“鷂坊”“鶻坊”。剩下兩坊是啥呢?其一是“鷹坊”。
“鷹”的體型比“鶻”稍大一些或者差不多,區別是“鶻”一般是黑眼睛,而“鷹”是黃眼,又稱“蒼鷹”,可以捉野雞和兔子。上等的鷹或者黑色,或者白色,玄宗的子侄們養的好鷹被喚為“決雲兒”。
唐朝出產鷹鶻的最重要地區,是我國東北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玄宗年間那裏的“渤海國”和“新羅國”,經常向長安進貢各種神駿的鷹鶻。唐人竇鞏寫過一首《新羅進白鷹》詩:“禦馬新騎禁苑秋,白鷹來自海東頭。漢皇無事須遊獵,雪亂爭飛錦臂鞲。”
這種“來自海東頭”的鷹鶻,後來被稱為“海東青”,唐以後大大聞名。五坊的最後一坊是“雕坊”,這是所有獵鷹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有多大呢?請自己去拜讀武俠巨著《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展開想象。(喂,不帶這麽偷懶的……)
我說,您在地上也躺夠了吧?該起來幹活了吧?如果肋骨還沒斷的話,我勸您快點兒爬起來,抱貓上馬,往原定目的地趕過去圍堵獵物。否則,萬一被圍的獵物從本應由您看守的環節突破逃走,那些來打獵的王孫公子不怒才怪,隻抽您一頓鞭子算是輕罰,沒準哪個脾氣暴烈的直接上刀子招呼了。
您說啥?不懂什麽叫“圍獵”?唉,這又是電視劇看多了,以為貴族們打獵也像山野窮人家,自己帶點兒工具幹糧,進山找著野獸腳印就隻身跟蹤下去,挖坑、設套、矛刺、刀砍的,什麽時候抓住它,什麽時候算完。有錢的大爺們才沒這個時間和精力,人家講究的是短時間出大量戰果,那就隻能用“人海戰術”了。
先勘察好地形,選一片林草茂密野獸多的地方,同時撒出幾十甚至幾百上千號人馬,各就各位把那塊地區包圍起來。各人聽著號令,敲鑼打鼓飛鷹走狗地往中間驅趕獵物,直到把大量驚慌失措的野獸都集中到一片狹小地域內(比如一道凹溝裏)。這時候有錢大爺們才出場,衝著密度很大的獵物群發威炫技。如果有支打霰彈的火銃槍在手,那一天打死三百來隻兔子倒也不是不可能。
唐朝有火銃槍嗎?當然沒有,各位還是老老實實地射箭揮刀吧。
以上說的都是唐朝人打獵時能見到的動物。王孫公子們滿載獵物回家以後,在內闈寢室裏,也能看見不少小動物,大多是婦女小孩子養著玩的寵物。
比如某些海外國家一直很喜歡往長安進貢各種鸚鵡。貞觀年間,東南亞某國就給李世民陛下進貢過“五色鸚鵡”,聲稱這鳥會說人話。李世民叫人把該鳥帶上殿,興衝衝地期待聽它喊“大唐威武”“天子萬年”什麽的,結果它一張鳥嘴:“好冷!好冷!好冷!長安好冷!好冷!好冷……”
李世民道:“算了,把這祖宗還給使者帶回本國去吧……”[76]
相比之下,玄宗年間,楊貴妃養的一隻白色鸚鵡,就比較乖巧親人。楊妃給它起了“雪衣娘”的名字,還教這鳥學會了念經。不過它最大的用處還是幫著李隆基賴棋。李隆基陛下跟兄弟近臣下棋的時候,一看大事不妙要輸,雪衣娘就飛上棋枰一陣亂扇亂踹,把棋局攪亂得沒法再下,賴成平局收手。誰不服?還想整理棋子擺回原局?我啄你手……[77]
跟雪衣娘幹同樣工作的,還有一隻白色京巴兒,也是成天被楊貴妃抱在懷裏,看著玄宗要輸棋就往枰上丟的。
京巴狗在唐朝,叫“拂林犬”或者“猧子”。“拂林”是當時人對於拜占庭帝國(東羅馬)的稱呼。顧名思義,這種狗本來是唐初武德年間,從今土耳其一帶經過吐魯番(高昌)進貢給唐朝皇帝的。據說這狗很聰明,很親人,容易訓練出很多技巧,又是物以稀為貴,所以在唐朝的上流社會中風行一時,貴婦人給自己畫張像,都要把家養的“拂林犬”一起畫進去炫耀。
再後來,這種中東、西歐地區的狗,在原產地幾乎絕跡,反倒在中國一代代生存下來。近世西方人又從北京引種,重新在歐美繁衍開來,於是中國古代的“拂林犬”,變成了西方現代的“北京犬”。
唐朝人愛養的寵物,我也說得不少了。不過,不是小業務員我偷懶,唐代風行全國、人人追捧,最能代表當時審美取向和整個時代精神風貌的那種動物,這一篇裏我基本沒講到,回頭有機會我們再說吧。
本篇參考文獻&深度了解推薦:
(美)愛德華·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比如說,如果您想要穿到唐朝人身上,無論穿男還是穿女,都得事先熟練掌握“騎馬”這項必備技能。唐人上到皇帝王公,下到農民奴婢,騎馬出行的機會都很多,連嬌滴滴的小姑娘們縱馬在田野裏飛速奔馳的場景都很常見。
好啦,您閉眼一穿,再睜眼時,發現自己正跨在起伏飛馳的馬背上。四周呼哨呐喊聲此起彼伏,幾十騎在疏林山場間馳騁包抄,驅趕著黃羊兔子們驚慌逃竄—這是趕上了唐朝上流社會最燒錢的運動:圍獵。
您手忙腳亂地抓住馬韁,雙腿夾緊馬腹,稍稍向前彎腰,努力維持身體平衡。搖晃半天總算有點兒適應了,心裏正暗自得意,突然覺得後腰處有個熱烘烘毛茸茸的東西動來動去的。扭頭去看,正對上一雙黃瑩瑩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您,眼睛裏滿是疑惑和警惕。
咦,好可愛的大貓咪啊……貓……不對,這體型也太大了,而且還滿身的金錢紋—救命啊!有一頭豹子躥上了我的馬屁股啊!
別怕……看看,掉下馬了不是,這就是準備工作不足的惡果啊。您說您至於嘛,自己從小養大的猞猁喲,脖子上還戴著項圈呢,瞧您落馬以後,人家也跟著跳下來,跑到您身邊舔舔臉。是,挺疼的,貓科動物舌頭上都有好多倒刺……要是不想被舔破皮膚,扭頭躲開為妙。
對,人家不是豹子啦,也不是貓,這是體型介於二者之間的“猞猁”,也叫猞猁猻、山貓,沒見人家耳朵尖尖的還帶叢長毛嗎……(該猞猁默默地扭過臉去表示它不認識您)唐朝的高官貴族們很喜歡馴養這種動物來捕獵,它們前腿短,後腿長,擅長撲殺兔鼠羊鹿等動物,輕捷靈便、奔跑速度快、忍耐力強,爬樹遊泳無所不能,體型大小也正合適被放置在馬背上主人身後,一起參加狩獵。
您躺在地上左右看看,除了馬背上的猞猁們,地麵上倒也確實奔跑著體型更大的貓……嗯,那些是真的豹子沒錯,而且您看,負責帶著豹打獵的,還有好多高鼻、深目的胡人。唐朝的有錢貴人們也很愛養獵豹來炫耀,除了本地捉到馴養的小豹子,還有不少是西域各國“進貢”來的,一般還會附帶“豹奴”。
那這西域進貢來的豹子,跟本土捉到的小豹子,有什麽不一樣呢?嗯……確切地說沒什麽不一樣。看它們身上同樣有華麗的金黑斑紋,修長矯健充滿力量的四腿,圓短的耳朵,綠幽幽的眼睛,雙淚線,嘴巴兩邊胡須翕張,上唇腮抽動,露出白森森的犬牙和鮮紅的唇肉……
嗯,沒錯,這頭豹子衝著您過來了,大概把躺在地上的您,當成他老人家的獵獲物了吧。
這時候,如果您(穿越上身的那位)跟自己馴養的猞猁同學感情深厚,該猞猁也許會奮不顧身地撲過來救主,跟獵豹齜牙對吼一陣。不過最穩妥的措施,還是您自己扯開嗓門狂喊,叫那豹子的馴養人趕緊過來管管他家的貓,別隨便在外麵亂吃穿越物,萬一染上了西班牙黃瓜病怎麽辦?
豹子被拉走了,猞猁正蹲在您身邊抬起後腳撓耳朵,看看周圍還有什麽動物。咳,最多、最常見的還是各種獵狗。
像那邊馬上獵手抱著挺大的一隻,狗頭又窄又長,鼻子很尖,脖頸細長成拱形,身長腰細,肩斜腿瘦,很像現代狗種裏的“靈緹”,擅長抓兔子。又看見一種小點兒的狗,也蹲坐在馬鞍後,耳朵下垂,短小精悍,大概是某種小獵犬。
您說大狗才威猛豪邁,帶著有麵子?成,藏獒夠大夠威猛不?這種狗在唐朝應該已經由吐蕃傳到了長安,供王孫公子們打獵和炫耀用。還要啥?德國黑背?這個真沒有,您可以穿越到希特勒時代去找。
草裏躥的打獵用寵物,常見的也就這三種了。您仰躺在地下,抬起下巴望天。天空裏還飛著大大小小好多種鳥啊。這些是獵物呢,還是人工馴養的打獵用寵物?
空中一聲清唳,一頭白色大鳥伸直了腳爪,向著您臉上一對亂轉的眸子直插下來。離得近了,您都能看清這鳥比鴿子略大一號的身材,雙翅撲展開比您的肩膀寬一些,黃喙灰鉤似鐵狠狠啄下來。啊,別看了!趕緊打個滾躲開它要緊!
您身邊的猞猁同學“嗷嗚”一聲怒吼,直起身子,一個巴掌扇過去,成功地抽開了來撿便宜攻擊您的……那隻扁毛畜生叫什麽來著?
您記好了,那種小體型的,叫“鷂”,是一種短翅飛禽,唐朝人養它用來抓鵪鶉和一些灌木叢小鳥。嚴格來說,這種鳥也是鷹屬的,但是要比真正的獵鷹小得多,也幸虧如此,唐朝人尊崇的“天可汗”陛下才免遭開腸破肚的慘劇。
事情是這樣的:出身軍事貴族家庭,最喜歡縱馬鬥雞打獵玩鳥的李世民陛下,有一天得到了一隻好鷂子,正把在臂上玩,忽聽通報說魏徵老先生來了。為了避免被魏唐僧嘮叨砸磚,李世民同誌趕緊把鷂子塞自己懷裏藏起來(古人的袍子寬大……)。本來指望老魏說完事就走,沒想到魏老同誌眼尖得很,早看見李世民這小子袍子下麵揣著活物動來動去的,不用說肯定又是啥玩物喪誌的東西。
我叫你玩!魏唐僧超水準發揮,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地念,不顧皇帝陛下臉上一陣青一陣紅一陣白,好似內急模樣,一直念到自己過足了嘴癮,才施施然告辭離去。李世民趕緊把鷂子掏出來看,已經悶死了。[74]
這個故事呢,在各種轉述中,常常被誤傳為“李世民把一隻獵鷹藏到了懷裏”,但如果真是大塊頭的凶猛獵鷹,而不是小鷂子,那故事的經過和結局會變成這樣:“太宗得鷹,絕俊異,私自臂之,望見鄭公,乃藏於懷。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語古帝王逸豫,微以諷諫。語久,鷹癲狂求存,徵語不時盡,太宗肚腹潰破而崩。”
如果您穿越到貞觀年間的宮廷裏,不但能圍觀動物殺手李魏二人悶死鷂的現場,還可能見到李世民陛下豢養的另一隻很有名的大鳥,一隻叫“將軍”的白鶻。
“鶻”是比“鷂”大一號的馴鷹類,黑眼長羽,用來捕捉蒼鷺等大鳥以及野鴨、水禽。李世民的這隻“將軍”,渾身白色,近世被稱為“格陵蘭鶻”,可能是北方貢品。這鳥的特長是很會溜須拍馬、邀功請賞,常常把獵物一直追擊驅趕到李世民所居的宮殿前,當著主人的麵擊殺獵鳥,據說李世民為此把居殿命名為“落雁殿”。
更神奇的傳說裏,“將軍”還會替主人送信,李世民在長安給它綁上信,該鳥就直飛洛陽,落到李世民愛子魏王李泰麵前,等李泰寫好回信,該鳥再替李泰將信送回長安給李世民,一天能往返好幾次。[75](李世民:沒電話、沒手機、沒e-mail、沒qq的,不用這個鳥,你讓我用啥?)
其實呢,貞觀年間唐朝還比較窮,玩樂的東西算是少的。如果您想領略真正的富貴風流氣象,應該穿越到玄宗的開元天寶年間,李隆基這個敗家子富八代才是最會玩也最敢玩的。像您這種馴養猞猁的“狸奴”,很容易在皇家的“閑廄”裏混口飯吃。
“閑廄”裏包括五坊,其中有上麵說過專養犬的“狗坊”,也有“鷂坊”“鶻坊”。剩下兩坊是啥呢?其一是“鷹坊”。
“鷹”的體型比“鶻”稍大一些或者差不多,區別是“鶻”一般是黑眼睛,而“鷹”是黃眼,又稱“蒼鷹”,可以捉野雞和兔子。上等的鷹或者黑色,或者白色,玄宗的子侄們養的好鷹被喚為“決雲兒”。
唐朝出產鷹鶻的最重要地區,是我國東北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玄宗年間那裏的“渤海國”和“新羅國”,經常向長安進貢各種神駿的鷹鶻。唐人竇鞏寫過一首《新羅進白鷹》詩:“禦馬新騎禁苑秋,白鷹來自海東頭。漢皇無事須遊獵,雪亂爭飛錦臂鞲。”
這種“來自海東頭”的鷹鶻,後來被稱為“海東青”,唐以後大大聞名。五坊的最後一坊是“雕坊”,這是所有獵鷹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有多大呢?請自己去拜讀武俠巨著《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展開想象。(喂,不帶這麽偷懶的……)
我說,您在地上也躺夠了吧?該起來幹活了吧?如果肋骨還沒斷的話,我勸您快點兒爬起來,抱貓上馬,往原定目的地趕過去圍堵獵物。否則,萬一被圍的獵物從本應由您看守的環節突破逃走,那些來打獵的王孫公子不怒才怪,隻抽您一頓鞭子算是輕罰,沒準哪個脾氣暴烈的直接上刀子招呼了。
您說啥?不懂什麽叫“圍獵”?唉,這又是電視劇看多了,以為貴族們打獵也像山野窮人家,自己帶點兒工具幹糧,進山找著野獸腳印就隻身跟蹤下去,挖坑、設套、矛刺、刀砍的,什麽時候抓住它,什麽時候算完。有錢的大爺們才沒這個時間和精力,人家講究的是短時間出大量戰果,那就隻能用“人海戰術”了。
先勘察好地形,選一片林草茂密野獸多的地方,同時撒出幾十甚至幾百上千號人馬,各就各位把那塊地區包圍起來。各人聽著號令,敲鑼打鼓飛鷹走狗地往中間驅趕獵物,直到把大量驚慌失措的野獸都集中到一片狹小地域內(比如一道凹溝裏)。這時候有錢大爺們才出場,衝著密度很大的獵物群發威炫技。如果有支打霰彈的火銃槍在手,那一天打死三百來隻兔子倒也不是不可能。
唐朝有火銃槍嗎?當然沒有,各位還是老老實實地射箭揮刀吧。
以上說的都是唐朝人打獵時能見到的動物。王孫公子們滿載獵物回家以後,在內闈寢室裏,也能看見不少小動物,大多是婦女小孩子養著玩的寵物。
比如某些海外國家一直很喜歡往長安進貢各種鸚鵡。貞觀年間,東南亞某國就給李世民陛下進貢過“五色鸚鵡”,聲稱這鳥會說人話。李世民叫人把該鳥帶上殿,興衝衝地期待聽它喊“大唐威武”“天子萬年”什麽的,結果它一張鳥嘴:“好冷!好冷!好冷!長安好冷!好冷!好冷……”
李世民道:“算了,把這祖宗還給使者帶回本國去吧……”[76]
相比之下,玄宗年間,楊貴妃養的一隻白色鸚鵡,就比較乖巧親人。楊妃給它起了“雪衣娘”的名字,還教這鳥學會了念經。不過它最大的用處還是幫著李隆基賴棋。李隆基陛下跟兄弟近臣下棋的時候,一看大事不妙要輸,雪衣娘就飛上棋枰一陣亂扇亂踹,把棋局攪亂得沒法再下,賴成平局收手。誰不服?還想整理棋子擺回原局?我啄你手……[77]
跟雪衣娘幹同樣工作的,還有一隻白色京巴兒,也是成天被楊貴妃抱在懷裏,看著玄宗要輸棋就往枰上丟的。
京巴狗在唐朝,叫“拂林犬”或者“猧子”。“拂林”是當時人對於拜占庭帝國(東羅馬)的稱呼。顧名思義,這種狗本來是唐初武德年間,從今土耳其一帶經過吐魯番(高昌)進貢給唐朝皇帝的。據說這狗很聰明,很親人,容易訓練出很多技巧,又是物以稀為貴,所以在唐朝的上流社會中風行一時,貴婦人給自己畫張像,都要把家養的“拂林犬”一起畫進去炫耀。
再後來,這種中東、西歐地區的狗,在原產地幾乎絕跡,反倒在中國一代代生存下來。近世西方人又從北京引種,重新在歐美繁衍開來,於是中國古代的“拂林犬”,變成了西方現代的“北京犬”。
唐朝人愛養的寵物,我也說得不少了。不過,不是小業務員我偷懶,唐代風行全國、人人追捧,最能代表當時審美取向和整個時代精神風貌的那種動物,這一篇裏我基本沒講到,回頭有機會我們再說吧。
本篇參考文獻&深度了解推薦:
(美)愛德華·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