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節了解到唐朝公務員的收入以後,您是不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地想去當官拿工資了呢?這次我們就來體驗一把唐朝的公務員考試和幹部提拔過程吧!


    身為白居易粉絲的您,如果能準確地穿越到他那個時代去當官,就能現場觀摩他和元稹、劉禹錫、李商隱等人的友情互動。自己閑來無事寫首歪詩,喝點兒小酒,聊聊八卦,懷古緬今一番,說不定也會有一首詩作被選入後世的語文課本,然後您就成為名垂青史的唐朝著名詩人了。


    如果說,在安史之亂前的唐朝,當官的主要途徑還是拚爹拚機遇,那麽到了唐朝後半段,科舉製已經基本成熟,從中考、高考到公務員考試以及官員任命都有了一套完整的製度,所以,您要想當官,請努力讀書去考科舉吧!


    當然,投胎時選擇的家庭還是很重要。技術高超投進了頂級皇親國戚家的,我先不論了。在唐朝想當官,至少也得是地主出身,而且最好是住在中原關中附近。唐朝的筆墨紙硯都很貴,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的價格更是高得離譜,貧下中農家的孩子想讀書上學基本是沒啥指望的。


    您投胎到了一個中低級官員或者地主家庭,正常情況下,在十歲左右開始發蒙讀書。至於是請家庭教師來家裏教課,還是出去跟其他孩子一起上學,要看家裏的經濟條件,後者更常見。


    一個聰明的小孩,上個七八年學,大致可以準備參加科考了。讓您鬆一口氣的是,唐朝不考八股文,您不會變成範進那樣的書呆子。如果您打算考比較容易的明經科目,“四書”“五經”還是要念要背的,這是主要考試內容。


    不過呢,作為一個誌向遠大的唐朝學生,您應該是瞄準更高級的考試科目進士。那樣您就要在寫詩和作文上下功夫了。


    每次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的有上千名學子,其中能考中明經的有一百人,能中進士的隻有三十人左右,所以不是一般的難考。您的偶像白居易,據說十六歲就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寫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名句,然後他在貞元十六年(800)進士及第,跟同時考中的十七個人一起在雁塔題名,非常得意地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您知道白少年這一年多大歲數嗎?


    二十九歲!這個年齡在唐朝進士當中真的算是很年輕了!


    我就說您學足偶像,也在快三十歲的時候中進士吧。禦街誇官、雁塔題名、杏園探春、北裏飲宴,種種紅火熱鬧的慶祝狂歡儀式消停以後,您來到禮部或者吏部一伸手:“我是新科狀元,給我個好官做吧!”


    該部辦事員白眼一翻,扯嗓子就喊:“衛士!新科狀元失心瘋迷了!速速叉出去送太醫署!”


    進來兩個南衙衛士,架起您就走。唉,不要掙紮啦,先忍會兒吧。怪我沒跟您講清楚,不過話又說回來,誰告訴您考中了進士就能當官的?


    您別激動、別激動……哎喲……抱頭揉。是,我知道一開始就說要當官得考科舉,但是可沒說進士及第、高中狀元以後馬上就可以做官啊。


    唐朝中後期,考中明經和進士的,都不太可能立刻給您授職,一般要在長安等上三五七年,吏部才有個空位子給您。這段時間叫“守選”。


    “守選”期間,您幹啥呢?


    第一,找個貴族高門人家的未嫁女結婚吧。這種人家一般都很喜歡挑選年輕未婚的新進士當女婿,能娶個這種門第的娘子,您可以少奮鬥三十年啊。


    所以您看您身邊的唐朝大好青年,很多初婚年齡都在三十歲左右。他們可不是剩男,而是奮力向上攀爬階層的表現。而且,他們雖然不婚,但也不用靠日本愛情動作影畫打發時間,人家可以隨便跟身邊的婢女侍妾深夜談心,就算生了娃都沒事,隻要不把賤籍女娶為正妻就沒人管。


    第二,繼續跟元稹、白居易他們一起混街,吟詩作賦,寫傳奇小說。在文學界混出來的名氣越大,越容易得到實職官,隻可惜當時沒有論壇微博,否則去當個網絡意見領袖,仕途會更順暢。


    第三,如果您實在沒地方蹭飯了,急需做官拿工資,那就再去考個“博學宏詞科”或者“書判拔萃科”吧。這是進士科的加強精英版,考試難度比進士還要大,但隻要考中了,就能立即授官,不用再苦苦“守選”啦。


    說考就考,考了就中。能從這些加強版科目考出來的,應該都是當世第一流的頂尖才子了,天子和宰相吏部都十分重視,很快任命您做了一個九品的“校書郎”。


    唐朝的秘書省、司經局、弘文館等很多部門都有“校書”這個職位,根據部門不同,官階從“從九品下階”到“正九品上階”不等,但是負責的工作都差不太多,就是整理、校勘部門收藏的圖書。


    您又想掀桌了?“老子一路過關斬將辛苦考了這麽多回,才能當個九品芝麻官、圖書管理員?”


    您就別不知足啦,回家瞅瞅親戚朋友同學鄰居的反應,所有人都羨慕死您了。唐朝考上科舉的文人,一當官就能做“校書郎”的,或者當個比“校書”還略低一級,但工作性質類同的“正字”[101],都是最良好的出仕起點,前程遠大啊。


    為什麽這麽說呢?第一,“校書郎”的工資收入不錯,社會關係簡單又有地位,沒那麽多繁雜事務和必需支出,所以生活清閑又優裕。您聽聽白居易當上“校書郎”以後怎麽說:


    三旬兩入省,因得養頑疏。(一個月隻上班打卡兩次,剩下時間都自己支配。)


    茅屋四五間,一馬二仆夫。(連他家馬都能獨占一個房間住。)


    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每個月光俸錢收入就這麽多,還不算發的大米之類的實物。)


    既無衣食牽,亦少人事拘。[102]


    第二,“校書郎”能隨便翻讀朝廷藏書,進一步豐富自己學識,這在印刷術普及之前書價昂貴的社會,是一件特別令文人羨慕的事。


    第三,“校書”和“正字”雖然是最低品級的小官,但駐在京城,又離“台閣”,也就是中央權力機構很近,上麵有個風吹草動,容易得知消息,可以及時做出反應,比如公開上個奏章。如果一道奏疏被天子或者宰相看中了,機遇來到,可以立刻飛黃騰達。


    要是這麽說您還不能理解,那我們來看一個不太好的出身起點,也就是考試成績不佳或者不通過科舉考試或祖蔭,而是從所謂“雜途”“流外”[103]出身當官的那些人。


    他們一般會去當個縣尉,跟“校書”“正字”一樣是九品官。但是,除了一些特別重要的縣(比如首都長安所在的長安、萬年兩縣,或東都洛陽所在縣,以及跟這些重要區域緊鄰的縣)之外,如果一個士人當官後第一個官職是比較偏遠普通的縣尉,他回家時八成眼神黯淡、臉上無光,跟老婆大吵一架的概率很高。


    這種縣尉,要做具體實務工作,可能去分管收稅、押囚、組織勞役、迎送長官等繁雜困頓的工作,所以被清高的士人看不起。李商隱同誌就當過縣尉,看李縣尉對自己工作的描述,跟“校書”真是有天壤之別。


    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複沒階趨。[104]


    而且,如果當了一個化外蠻荒之地的縣尉,比如嶺南廣州那邊的吧,往往要花上大半年時間全家人才能都搬到那邊去住。為什麽?因為正常情況一任官要當四年,交通不方便又不可能經常探親,兩地分居久了,不怕老婆紅杏出牆嗎?


    因為這樣種種麻煩卑屑之處,有些文人被授偏遠縣尉職務以後,打死也不去,寧可辭職不幹了,回起點重新練級。


    所以說,您這個一出仕就當了“校書郎”的,別再埋怨啥了,老實上任去吧。如果您堅持一考上狀元就得當四五品官,那敬請穿越狗血小說,唐朝不適合您。


    “校書郎”的工作非常悠閑,不過您也得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行徑和名聲。不指望您能整理出多少皇皇巨著來,但是您也別帶著狐朋狗友們進圖書館吃燒烤,順便再失個火,燒光一百萬冊藏書。要知道還有一個“官員考課”的製度在那裏等著您呢。


    考課,也就是現在的工作考核,內容大致包括品行、官聲、工作成績等,標準是德、慎、公、勤,吏部專門有一個司是幹這個的。每年根據考核結果把官員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當麵宣布,被考人不服可以申訴,考核結果記錄到各人檔案裏,考績高的漲工資,累計升官,考績差的罰工資免官,中等的一般繼續留任。


    這樣過了四考,也就是四年以後,會有一次較大規模的官員調整。四年考績都很好的,升官去了,考績都很差的免職回家,這個您能理解。但是像那些中等或者中上等的官員呢?繼續留在原職位幹同樣工作嗎?


    這您就錯了。唐朝特別是後半期製度,官員做滿一任(四年)以後,自動進入下崗再分配狀態,先回家等著,等吏部再給您安排一個新職務。這個等待的時間因人而異,從一年到十二年不等,這也叫“守選”。如果想縮短“守選”時間早點兒有個新職務,那您要麽聲氣大,要麽背景深厚,要麽多給吏部主事官員塞點兒錢吧。


    您這個新任“校書郎”,要想持續當官拿工資,成本最小的方法就是在任期間拚命交際,把自己的名聲遠遠傳揚出去。這樣當四年期滿,或者還沒等到四年任滿,很可能就有外地的節度使、觀察使來聘請您去給他當幕僚了。


    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各地節度使就像半獨立的土皇帝一樣,不太服長安管轄,但是他們卻都很喜歡以重禮聘請長安清貴文官當自己的參謀,對這些參謀一般也很尊重,開的工資更高,是同等級京官的幾倍往上翻哦!


    如果您很擅長交際,跟節度使感情不錯,培養出了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關係,那麽節度使在他自己升官或者調任時,很可能仍然把您帶在身邊,您就成了他的智囊、謀主一類的人物。這種情況下,您身上可能會同時帶三四個官職,比如“節度判官”“朝散大夫”“檢校尚書戶部郎中”“上護軍”。


    其中,“節度判官”是您實際從事的參謀職務,但是這個職務一般被稱為“幕職”,不算正經的朝廷官員,所以需要後麵那一大串,來標明您這個官“相當於”正經官員行列裏的什麽職位。


    “朝散大夫”是您身上的“散官”,主要用來確定身份待遇,領工資用的。唐朝的散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兩級,每級還分上、下兩階,每一階在地位待遇方麵都有細微的遞進。


    “檢校尚書戶部郎中”,尚書省戶部約等於如今的國務院財政部,戶部郎中是很有實權的部門中的高層官員,一般人能做到這個職事官,基本也就到頭了,再往上就要靠機遇。不過,這個職務前頭帶了“檢校”兩個字,本來是臨時充當的意思,在這裏則是表示您不是真正的戶部郎中,沒在財政部上過班,隻是在外地做了一個“相當於”這個官品的職務。


    “上護軍”則是勳官,本來是用來標明戰功的,在唐朝後期已經沒有什麽實際意義,純粹的榮譽象征罷了。


    不過話說回來,您要在節度使手下做到一個“節度判官”,也挺不容易的,而且應該是效力多年才能得到這個職位。如果您不願意老在地方上轉悠,幫著節度使出主意對抗中央朝廷,那麽在他手下待個兩三年,撈一筆錢,就找機會請他給您推薦一個京官職位,還回長安來吧。


    如果這時候您還比較年輕,官品還不高,那麽節度使多半會推薦您進禦史台,當“監察禦史”(正八品上階)、“殿中侍禦史”(從七品上),甚至“侍禦史”(從六品下)。您可別覺得這些官職的品級低,很多原來在地方上做到正六品的官員能入禦史台,都欣喜若狂呢。


    禦史是管官的官,大致相當於現代的紀檢委監察局,專門負責督查官員們有沒有過失。所以一個七八品的禦史出京巡查,土皇帝們隻要不想跟中央掐架,都會對禦史恭恭敬敬的。白居易的好友元稹當禦史的時候,曾經在四川調查過一件大案,還據此彈劾了一位已死的節度使。白居易就此寫詩讚揚:


    元稹為禦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動必達窮民。


    東川八十家,冤憤一言伸。[105]


    那麽還有比禦史更給力的中級官員嗎?也有,就是門下省的“拾遺”和“補闕”。如果說禦史是管官員的,那麽這兩種小官則是管皇帝的,專門給皇帝挑錯進諫。再看白居易的介紹:


    陽城為諫議,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軼,舉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國鈞。[106]


    比禦史吸引力稍差一點兒的同級官員,就是外地特別是偏遠地的縣令了。雖然說縣太爺很有實權,但是工作量也大,沒那麽多時間吃喝玩樂寫詩閑聊,去偏遠縣當官還要遠離京城這個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文人們就不怎麽樂意。


    唐朝還有一級政府是州,一個州管幾個到幾十個縣,是介於現代的省和市之間的一個行政單位。各州的實權官員、錄事參軍等等,也算是中層官員,但是也不太受士人待見,理由同偏遠地縣令。


    當您做到了禦史、拾遺、縣令、參軍這一級官的時候,看看身邊的同事,會發現很多人都已經白發蒼蒼等著退休了。對於大部分唐朝官員來說,一輩子做到六品的中級官員,也就到頭了。再往上,能做到五品以上,就會被唐朝人視為高官,事業有成、光宗耀祖。


    從五品到三品,這是部分幸運兒的頂峰。如果您真是驚才絕豔的有為青年,一舉衝破五品界限,那麽在京城,您可能擔任中書舍人(為皇帝起草文件的秘書)、各部郎中(國務院各部的實際工作負責人)、九寺各署監(負責朝廷內外事務執行的部門負責人)等,在外地,則可能當上了各州的刺史,也就是首長,甚至邊疆各都護府的副職。


    什麽?您問三品以上官員?唉,我勸您不了解也罷,因為能當上三品官的概率太小了,這在唐朝屬於可遇不可求的事,您要是以這個為目標,那八成奮鬥一輩子,最後還是鬱鬱而終,何苦呢。


    那些拚爹拚血統的王子宗室皇親國戚,我們不論,就說您這樣出身中低級官員家庭的仕途打拚者,如果確實非常有才幹,智商情商都很高,再加上一點點運氣,那麽經過幾十年努力,做個四五品官員退休還是比較有把握的。但要再邁一步,升到三品,甚至二品、一品就不太可能了。


    首先,那些掌握實權,真正有固定工作要做的“職事官”,就沒有一品二品的,最高也就是正三品,像侍中(門下省首長)、中書令(中書省首長)、吏部尚書(尚書省吏部首長)、十六衛大將軍等等。而且,當您真正當上了這些京城裏的三品職事官,會發現自己基本上已經處在被架空的退休狀態,沒啥人真正來跟您請示工作了,您就拿著高工資混吃等死就行了。


    那麽唐朝的一二品官都是幹啥的?簡單地說,全部都是拿著高工資混吃等死的榮譽頭銜,一二品的爵位有親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等,文武散官有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特進[107]、輔國大將軍等,名義上的虛職官有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更悲催的是尚書省首長尚書令這個二品職事官,本來人家是有正經活幹的,但是因為唐開國武德年間,某個逆賊小子一直霸占這職位,最後還造反當了皇帝,從此以後大家怕被祥瑞,誰也不敢當了。


    所以說,要在唐朝當個三品(以上)超級高官,那不是人類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的事,指望死後朝廷追贈一個還比較現實。想想也是的,唐朝一個時代,幾千萬人口,幾萬名官員,三品以上官職(不含爵位)也就那麽二三十個,不比彩票中獎的概率高啊。


    以上說的是唐朝後期文官們的晉升之路,有團友又問了,說要想穿越成武官,開疆拓土、一統江山,那要怎麽操作呢?


    基本上我們不太推薦這條線。即使在武功威震四方萬國來朝的唐朝前期,當兵打仗也是一個非常艱苦殘酷的過程。您不信?那麽下節您就穿越成一個大頭兵試試看吧。


    本篇參考文獻&深度了解推薦: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08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11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森林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森林鹿並收藏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