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唐穿團客人,前麵我們說了不少穿越到唐朝的好處,但是單就“過節”而言,穿越到明清以前的中古社會也有些風險。除夕、清明、端午這些節日還好,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您也比較有思想準備,但是在其他時候,很可能突然一下子冷不丁冒出來個全民狂歡性的節日,別人都在歡天喜地做準備,您卻一無所知茫然無措,這樣穿越者身份暴露的可能性很大。
比如說吧,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春秋季,您正在家裏閑坐打盹兒,當當當,大門被敲響啦,有人給您送了一份“轉帖”。
您不知道“轉帖”是什麽?就是唐朝的通知單啦,不過因為當時紙墨都比較貴,印刷術又還沒普及,唐朝人不可能像現代人一樣大量印刷、到處發送轉貼。一份通知一般隻寫一份,在紙尾寫全需要通知的所有人名單,送到附近一家。這家人看完了,在紙帖上自己名字旁邊做個標記,表示收到通知,然後由他負責送往名單上的另一家……這樣按順序傳遞,把名單上所有人都通知到,最後這張紙帖還要轉回到撰寫人手裏。
您接過“轉帖”,低頭看上麵寫的是啥。
“座社局席轉帖抄 社司轉帖右緣年支座社局席 幸請諸公等 帖至 並限今月十日於節如蘭若門前取齊 如若於時不到者 罰酒一角 全不到者 罰半甕 其帖速遞相分付 不得停滯 如滯帖者 準條科罰 帖周卻付本司 用罰”[注55]後麵是一堆人名。
您看不懂這是在說啥?這是在通知您過“社日”的時間和地點呢。要求這個月十號在附近的佛寺門前會合。如果您遲到了,要罰酒一角;如果您幹脆一直沒去,要罰酒半甕。這張轉帖您看完了趕緊傳下一家,不準留在手裏太久,如果不及時轉帖,按“社司”的規定處罰。帖子轉完了交回“社司”,作為處罰依據。
文字這算看懂了,但您知道“社司”和“社日”又是什麽嗎?
“社日”在中古唐宋以前,一直都是民間最盛大的狂歡節……是是是,我知道,“上元節”是夜間狂歡燈節,“上巳節”是水邊狂歡節,“清明節”是野外踏青狂歡節,這又出來個狂歡節,唐朝的狂歡節還真多哈。“社日”可以叫作“鄉村狂歡節”,它和農民、土地、耕作、豐收有著極為深厚密切的關係,每年到了這兩天(一般是春季的“春社”和秋季的“秋社”),雖然城市裏也過節,但有條件的市民文人都願意往鄉村跑,去感受那種如癡如狂的興奮喜悅氣氛。
曆代皇帝大臣都動不動把“江山社稷”掛在嘴邊,“江山”您當然知道是啥,“社稷”呢?這其實是兩種東西,其中“社”指的是土地神,對對,後來演變成了“土地爺、土地奶奶”的那一對,而“稷”是指農作物之神,這兩位合稱起來,就是“民以食為天、18億畝耕地紅線絕不能動搖、中央一號文件”所代表的重要含義了。
唐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全國大多數人口都是農民,維係社會運轉的最主要產業也是農業。雖然說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吧,但是自然村之內的各家各戶也需要相互協作,比如灌溉係統怎麽建造、維護、使用,牛馬等數量有限的耕作大牲畜怎樣使用才能發揮最高效率,農忙時集中人力幹活,農閑時輪流休息,乃至哪一家婚喪嫁娶、蓋房上梁、失火防盜,這都是需要協調互助的。所以各村鎮都有鄉民們自發成立的負責協調安排這些事的組織,這些組織的管理機構就是“社司”。
您問這些“社司”跟“村長、裏正、保甲、村委會”什麽的有啥不同?呃,其實都是曆代的村民自治組織,人員也很可能重合,不過以“社司”的名義舉行管理的活動,目的、範圍明確,比如“渠人社”隻管建護分配灌溉渠水;“喪葬社”是社員們誰家死了人,別人要幫助辦喪事;“女人社”則是隻限農村女性參加的互助共事團體。但是,這些活動中影響力最大、社員們也最重視的,就是“社日”了。
您再看一眼手中的“轉帖”,記住過社日那天集合的時間地點,然後在紙上自己名字旁邊畫個圈點,表示已經收到通知,這就穿外衣出門去給下一家送“轉帖”吧。走出門您就發現了,雖然離目前規定的“社日”還有幾天,但村裏已經開始烹豬宰雞、搬運酒食、裁剪衣飾,忙忙碌碌熱熱鬧鬧地開始做準備啦。
跟其他節日不同的是,“社日”的具體日期經常變化,大體來說是二月份舉行“春社”來祈豐年,八月份舉行“秋社”來慶收獲。唐朝曾經要求在這兩個月的“上戊日”(每月上旬的戊日)來全國統一過節,但官方的規定自己都變來變去,而各地的各社司也會根據自身條件限製來臨時決定“社日”日期,所以才需要“轉帖”通知嘛。
“社日”主要有兩大項活動:一是祭祀“社神”和“稷神”,二是祭祀以後的娛樂歌舞飲宴活動。您別心急,我們慢慢來體驗。
祭祀活動一般會在村鎮裏的專門場地來舉行,這場地裏要有兩位神仙的“神樹”(可以理解為後世的“牌位”“神主”)。離著社日還有一天,就得有人來打掃祭祀場所、挖坑準備掩埋祭品、安排祭祀者和儀式用品的位置,同時主持和參加祭祀的主要人員要提前齋戒沐浴、修整身心。
到了社日這天,淩晨的時候,相關人員就要把祭品牲畜宰殺烹飪好,放在各自的祭祀器具當中。主事人在“神樹”下麵設祭“社神”的席位,在“神樹”西邊設祭“稷神”的席位,都是朝北的。
天亮以後,“社司”的最高主管“社正”,帶著社員們進來啦。他們帶著水器酒杯等器物,設在二位大神祭席的北邊。開始祭祀,順序是先祭社神,再祭稷神,往酒杯裏倒滿酒,倒在神前土地上讓它滲入,主持人念頌祈望豐收、感謝神佑的祝詞,大家一起跪拜磕頭等。
給二位大神祭完酒,“社正”自己也按照程序喝一杯“福酒”,把酒杯還回去,大家磕頭。最後一個步驟是掩埋祭品,把上供的肉食埋在預先挖好的坑裏,請二位大神享用。這算是完成了“祭祀”這一環節。
唐朝人普遍迷信,大多相信這一年的收成好不好完全取決於“社稷”二位大神肯不肯施恩,所以村民祭祀他們時還是誠心嚴肅的。但是大家期盼過“社日”主要可不是為了朝神主磕頭,有那年輕心急的,沒等埋完祭品,已經躍躍欲試地想衝上街了,而街上也果然不負眾望地響起了鑼鼓簫笛聲,“賽神”開始啦!
這種“賽神”活動,跟在我國不少農村地區至今還舉行著的“廟會”“巡像”差不多,是把神佛塑像或神主裝上彩車,在村內鎮外大街小巷巡行。彩車用寶蓋幡幢裝飾,前後舞獅舞龍、踩蹺奏樂,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咚咚咚的強烈鼓點震撼著人們的心緒,撩撥著鄉民的情緒,即使不是文娛表演團隊成員,人們也會情不自禁地跟著鼓點跺腳、鼓掌、踏歌起舞。您看您旁邊的美女,毫不扭捏地伸臂過來了,您也別害羞了,抓住兩邊人的胳膊,臂連臂,腿並腿,一起跳起簡單舞步吧!
“陵陽百姓將何福,社舞村歌又一年”[注56],就這樣,“社日”的鄉村,歡樂情緒迅速彌漫,整個變成了一個巨型歌舞場。平時生活節奏緩慢枯燥的農民們,在這一天盡情釋放自己,會唱歌的、會跳舞的、會吹拉彈唱的,隻要能弄出響動,都紛紛加入遊玩娛樂大軍的行列。他們穿上色彩鮮豔的衣服,抬出家裏準備好的供食,邊拜神邊遊玩,整個白天都這樣度過了。黃昏以後,人們也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公共場地,把酒開宴,跟社稷之神一起享受新宰殺的肉食,大快朵頤。
農村生活清苦,平時能吃到油水的機會不多,更何況是如此痛快地吃肉呢。至於喝酒,很多地方都有“釀酒迎新社”[注57]的習俗,專門為了過“社日”而特意釀酒,讓人們在這一天敞開喝個夠。“酒熟送迎便,村村慶有年”[注58],鄉民們聊著播種收成、打穀碾麥、蓋房娶親、家長裏短,議論著今年社日哪支鑼鼓隊點子正,哪家百戲藝人耍得好,越說越高興,酒也越喝越上勁。雖然當時沒有高酒精度的白酒,鄉人一般隻能喝到自家釀熟的米酒,但等到宴席結束,“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估計您這時候也是腳步歪斜、一路走著一路扶持著高歌歡唱,披星戴月地笑鬧著回家了。
正因為喜樂氣氛如此濃厚,所以雖然城裏也有“社日”,但很多人都願意在這一天下鄉,到農村來過節。朝廷對於民間舉行“祭社”是積極支持鼓勵的,因為這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不同層次的官方會出麵組織社日祭社活動,皇帝還經常在社日裏賜予大臣美酒、脯臘、海味、油麵、粳米、藥飲、酒、蒸餅、糫餅等物。縣社以上的社祭通常由政府官員出麵主持並由官方出資,縣以下村鎮裏舉辦“社日”活動的花費,大多是“社員”們均攤公出,有些“社司”平時就注意積蓄,會存儲一些物資,用來應付各種支出,也包括“社日”的開銷。
總的來說,在唐朝農村裏,“社日”的熱鬧喜慶程度恐怕僅次於“過年”,比端午、中秋等要重要得多。其實“社日”的起源很早,據說商周就有了,秦漢初興,魏晉南北朝一直延續,到唐朝進入全盛期,宋朝也還在一直舉行,元明清以後逐漸衰落。所以客人您穿越到唐朝農村裏的話,一定要好好抓緊享受這個現代已經消失的古老節日呀。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深度了解推薦:
張勃.春秋二社:唐代鄉村社會的盛大節日——兼論社日與唐代私社的發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
蕭放.社日與中國古代鄉村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6)
孟憲實.敦煌民間結社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張宏梅.唐代的節日與風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sub>注55:摘引自敦煌文書(斯一四五三號背/2)《座社局席轉帖抄》,改動了原件中的錯別字。 <sub> 注56:引自羅隱《寄池州鄭員外》。
<sub>注57:引自韋莊《紀村事》。
<sub>注58:引自殷堯藩《郊行逢社日》。
比如說吧,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春秋季,您正在家裏閑坐打盹兒,當當當,大門被敲響啦,有人給您送了一份“轉帖”。
您不知道“轉帖”是什麽?就是唐朝的通知單啦,不過因為當時紙墨都比較貴,印刷術又還沒普及,唐朝人不可能像現代人一樣大量印刷、到處發送轉貼。一份通知一般隻寫一份,在紙尾寫全需要通知的所有人名單,送到附近一家。這家人看完了,在紙帖上自己名字旁邊做個標記,表示收到通知,然後由他負責送往名單上的另一家……這樣按順序傳遞,把名單上所有人都通知到,最後這張紙帖還要轉回到撰寫人手裏。
您接過“轉帖”,低頭看上麵寫的是啥。
“座社局席轉帖抄 社司轉帖右緣年支座社局席 幸請諸公等 帖至 並限今月十日於節如蘭若門前取齊 如若於時不到者 罰酒一角 全不到者 罰半甕 其帖速遞相分付 不得停滯 如滯帖者 準條科罰 帖周卻付本司 用罰”[注55]後麵是一堆人名。
您看不懂這是在說啥?這是在通知您過“社日”的時間和地點呢。要求這個月十號在附近的佛寺門前會合。如果您遲到了,要罰酒一角;如果您幹脆一直沒去,要罰酒半甕。這張轉帖您看完了趕緊傳下一家,不準留在手裏太久,如果不及時轉帖,按“社司”的規定處罰。帖子轉完了交回“社司”,作為處罰依據。
文字這算看懂了,但您知道“社司”和“社日”又是什麽嗎?
“社日”在中古唐宋以前,一直都是民間最盛大的狂歡節……是是是,我知道,“上元節”是夜間狂歡燈節,“上巳節”是水邊狂歡節,“清明節”是野外踏青狂歡節,這又出來個狂歡節,唐朝的狂歡節還真多哈。“社日”可以叫作“鄉村狂歡節”,它和農民、土地、耕作、豐收有著極為深厚密切的關係,每年到了這兩天(一般是春季的“春社”和秋季的“秋社”),雖然城市裏也過節,但有條件的市民文人都願意往鄉村跑,去感受那種如癡如狂的興奮喜悅氣氛。
曆代皇帝大臣都動不動把“江山社稷”掛在嘴邊,“江山”您當然知道是啥,“社稷”呢?這其實是兩種東西,其中“社”指的是土地神,對對,後來演變成了“土地爺、土地奶奶”的那一對,而“稷”是指農作物之神,這兩位合稱起來,就是“民以食為天、18億畝耕地紅線絕不能動搖、中央一號文件”所代表的重要含義了。
唐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全國大多數人口都是農民,維係社會運轉的最主要產業也是農業。雖然說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吧,但是自然村之內的各家各戶也需要相互協作,比如灌溉係統怎麽建造、維護、使用,牛馬等數量有限的耕作大牲畜怎樣使用才能發揮最高效率,農忙時集中人力幹活,農閑時輪流休息,乃至哪一家婚喪嫁娶、蓋房上梁、失火防盜,這都是需要協調互助的。所以各村鎮都有鄉民們自發成立的負責協調安排這些事的組織,這些組織的管理機構就是“社司”。
您問這些“社司”跟“村長、裏正、保甲、村委會”什麽的有啥不同?呃,其實都是曆代的村民自治組織,人員也很可能重合,不過以“社司”的名義舉行管理的活動,目的、範圍明確,比如“渠人社”隻管建護分配灌溉渠水;“喪葬社”是社員們誰家死了人,別人要幫助辦喪事;“女人社”則是隻限農村女性參加的互助共事團體。但是,這些活動中影響力最大、社員們也最重視的,就是“社日”了。
您再看一眼手中的“轉帖”,記住過社日那天集合的時間地點,然後在紙上自己名字旁邊畫個圈點,表示已經收到通知,這就穿外衣出門去給下一家送“轉帖”吧。走出門您就發現了,雖然離目前規定的“社日”還有幾天,但村裏已經開始烹豬宰雞、搬運酒食、裁剪衣飾,忙忙碌碌熱熱鬧鬧地開始做準備啦。
跟其他節日不同的是,“社日”的具體日期經常變化,大體來說是二月份舉行“春社”來祈豐年,八月份舉行“秋社”來慶收獲。唐朝曾經要求在這兩個月的“上戊日”(每月上旬的戊日)來全國統一過節,但官方的規定自己都變來變去,而各地的各社司也會根據自身條件限製來臨時決定“社日”日期,所以才需要“轉帖”通知嘛。
“社日”主要有兩大項活動:一是祭祀“社神”和“稷神”,二是祭祀以後的娛樂歌舞飲宴活動。您別心急,我們慢慢來體驗。
祭祀活動一般會在村鎮裏的專門場地來舉行,這場地裏要有兩位神仙的“神樹”(可以理解為後世的“牌位”“神主”)。離著社日還有一天,就得有人來打掃祭祀場所、挖坑準備掩埋祭品、安排祭祀者和儀式用品的位置,同時主持和參加祭祀的主要人員要提前齋戒沐浴、修整身心。
到了社日這天,淩晨的時候,相關人員就要把祭品牲畜宰殺烹飪好,放在各自的祭祀器具當中。主事人在“神樹”下麵設祭“社神”的席位,在“神樹”西邊設祭“稷神”的席位,都是朝北的。
天亮以後,“社司”的最高主管“社正”,帶著社員們進來啦。他們帶著水器酒杯等器物,設在二位大神祭席的北邊。開始祭祀,順序是先祭社神,再祭稷神,往酒杯裏倒滿酒,倒在神前土地上讓它滲入,主持人念頌祈望豐收、感謝神佑的祝詞,大家一起跪拜磕頭等。
給二位大神祭完酒,“社正”自己也按照程序喝一杯“福酒”,把酒杯還回去,大家磕頭。最後一個步驟是掩埋祭品,把上供的肉食埋在預先挖好的坑裏,請二位大神享用。這算是完成了“祭祀”這一環節。
唐朝人普遍迷信,大多相信這一年的收成好不好完全取決於“社稷”二位大神肯不肯施恩,所以村民祭祀他們時還是誠心嚴肅的。但是大家期盼過“社日”主要可不是為了朝神主磕頭,有那年輕心急的,沒等埋完祭品,已經躍躍欲試地想衝上街了,而街上也果然不負眾望地響起了鑼鼓簫笛聲,“賽神”開始啦!
這種“賽神”活動,跟在我國不少農村地區至今還舉行著的“廟會”“巡像”差不多,是把神佛塑像或神主裝上彩車,在村內鎮外大街小巷巡行。彩車用寶蓋幡幢裝飾,前後舞獅舞龍、踩蹺奏樂,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咚咚咚的強烈鼓點震撼著人們的心緒,撩撥著鄉民的情緒,即使不是文娛表演團隊成員,人們也會情不自禁地跟著鼓點跺腳、鼓掌、踏歌起舞。您看您旁邊的美女,毫不扭捏地伸臂過來了,您也別害羞了,抓住兩邊人的胳膊,臂連臂,腿並腿,一起跳起簡單舞步吧!
“陵陽百姓將何福,社舞村歌又一年”[注56],就這樣,“社日”的鄉村,歡樂情緒迅速彌漫,整個變成了一個巨型歌舞場。平時生活節奏緩慢枯燥的農民們,在這一天盡情釋放自己,會唱歌的、會跳舞的、會吹拉彈唱的,隻要能弄出響動,都紛紛加入遊玩娛樂大軍的行列。他們穿上色彩鮮豔的衣服,抬出家裏準備好的供食,邊拜神邊遊玩,整個白天都這樣度過了。黃昏以後,人們也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公共場地,把酒開宴,跟社稷之神一起享受新宰殺的肉食,大快朵頤。
農村生活清苦,平時能吃到油水的機會不多,更何況是如此痛快地吃肉呢。至於喝酒,很多地方都有“釀酒迎新社”[注57]的習俗,專門為了過“社日”而特意釀酒,讓人們在這一天敞開喝個夠。“酒熟送迎便,村村慶有年”[注58],鄉民們聊著播種收成、打穀碾麥、蓋房娶親、家長裏短,議論著今年社日哪支鑼鼓隊點子正,哪家百戲藝人耍得好,越說越高興,酒也越喝越上勁。雖然當時沒有高酒精度的白酒,鄉人一般隻能喝到自家釀熟的米酒,但等到宴席結束,“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估計您這時候也是腳步歪斜、一路走著一路扶持著高歌歡唱,披星戴月地笑鬧著回家了。
正因為喜樂氣氛如此濃厚,所以雖然城裏也有“社日”,但很多人都願意在這一天下鄉,到農村來過節。朝廷對於民間舉行“祭社”是積極支持鼓勵的,因為這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不同層次的官方會出麵組織社日祭社活動,皇帝還經常在社日裏賜予大臣美酒、脯臘、海味、油麵、粳米、藥飲、酒、蒸餅、糫餅等物。縣社以上的社祭通常由政府官員出麵主持並由官方出資,縣以下村鎮裏舉辦“社日”活動的花費,大多是“社員”們均攤公出,有些“社司”平時就注意積蓄,會存儲一些物資,用來應付各種支出,也包括“社日”的開銷。
總的來說,在唐朝農村裏,“社日”的熱鬧喜慶程度恐怕僅次於“過年”,比端午、中秋等要重要得多。其實“社日”的起源很早,據說商周就有了,秦漢初興,魏晉南北朝一直延續,到唐朝進入全盛期,宋朝也還在一直舉行,元明清以後逐漸衰落。所以客人您穿越到唐朝農村裏的話,一定要好好抓緊享受這個現代已經消失的古老節日呀。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深度了解推薦:
張勃.春秋二社:唐代鄉村社會的盛大節日——兼論社日與唐代私社的發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
蕭放.社日與中國古代鄉村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6)
孟憲實.敦煌民間結社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張宏梅.唐代的節日與風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sub>注55:摘引自敦煌文書(斯一四五三號背/2)《座社局席轉帖抄》,改動了原件中的錯別字。 <sub> 注56:引自羅隱《寄池州鄭員外》。
<sub>注57:引自韋莊《紀村事》。
<sub>注58:引自殷堯藩《郊行逢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