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規矩,不喜歡物理學的讀者請跳過本章。
9月10日,星期二,教師節。
三位老師現在隻有韓剛還繼續在中學任教。但他們還是沒有忘記這個節日。高建建議今天晚上在風波巷聚聚,因為他們已經很久沒有過來蹭飯了。周建和韓剛欣然同意。
下午三點鍾的時候,沙龍就開始了。
李二狗首先拋出了今天的議題:“今天我們討論一下,什麽是物質。”
由於事先也沒有什麽準備,因此大家就是暢所欲言,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
首先發言的是高建:“根據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指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又能為人的感覺所反映的客觀存在。記得哲學課上講,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那脫離了主觀,我們又如何確定客觀呢?當我們說客觀的時候,其實還是由我們的主觀來闡述,不是嗎?脫離了主觀談客觀,其實是無從談起。”李二狗道。
“你說的應該是脫離了意識談客觀是無從談起的,但是,意識本身是客觀的。意識本身也是不依賴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意識的本質是有物質屬性的。意識和主觀應該是不同的概念。意識本身就依賴於能量而存在,它本身是物質的,但其承載的信息表達的是主觀的。”高建道。
“不。我所說的就是客觀,並不是意識。或者說,所謂的客觀,隻是相對的,隻有主觀是絕對的。可知的隻有主觀,完全脫離意識的東西是不可知的。既然是不可知的,有什麽理由說它是存在的?就算它存在,又有什麽意義?”李二狗道。
“不管你去不去爬,山就在那裏。山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對你有意義,存在本身就是意義。當有一天你第一次看見了它,難道說它以前都不存在?隻是今天才存在嗎?”高建道。
“好吧,那我退一步講。不能被感知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非物質的。這樣說對嗎?”
“對的。物質就是要能被意識所反映。討論不可反映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高建道。
“那,那些人類還沒有發現的物質,是不是可以認為是不存在的呢?”李二狗道。
“不,不能為意識所反映和尚未被意識所反映是不同的概念,不可以混淆。如果有那麽一種物質現在還未被意識所反映,將來有一天被意識反映,那它仍然是客觀的存在。因為它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當我們說,雪花是白色的,那麽白色的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李二狗問。
“我覺得是客觀的。因為雪花的白色與人的意識無關,即使對一個盲人來說,雪花也不會因為他視而不見就沒有了顏色。”高建道。
“我認為是主觀的。因為不同的人看到白色時感覺可能並不相同。同樣的一個白色,由於周圍顏色的對比,給人的感覺也並不相同。在白色的銀幕上放幻燈,卻可以出現黑色的圖案。這說明白並不是客觀的,隻是人的感覺而已。”李二狗道。
“好吧,就算你說的對。但這也並沒有改變物質定義的正確性。這隻能說明白色並不是物質,它隻是物質表現出來的相。也就是說,你可以認為它不是物質。”高建道。
“那也就是說,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嗅到、嚐到、摸到的都隻能算是感覺。這些都不能說是物質。物質是藏在這些現象後麵的東西。就像水中的堿,我們可以用酚酞讓它呈現出紅色,但這紅隻是相,它並不是堿本身。同樣地,長、寬、高、軟、硬、熱這些都不物質的本質屬性,它隻是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李二狗道、
“是的。相由心生說的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吧。也就是說,相是意識對物質的反應。不能產生相的物質可以為是不存在的。這也是一切唯心造的道理。”高建道。
“那也就是說,同樣的物質在不同的意識作用下,會反映出不同的相。不同的物質在不同的意識作用下,也可能會反映出相同的相。由於意識本身也是物質的,說到底,意識對物質的反映在本質上也是物質對物質的作用。”李二狗道。
“是的。”高建道。
“那我們要如何通過相來了解它背後物質?”李二狗道。
“能描述的都不是物質本身,能描述的隻有物質的相。當然,沒有相,物也無從談起。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統一,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高建道。
“也就是佛家說的: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也如《道德經》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即是無,名即是有,有是相,無是物,相生於物為無中生有,有也還無。無乃萬物之母,有名天地之始,二者同出而異名。也就是本質與表象的關係。”李二狗道。
“所以,我們談物質必談表象。否則就沒什麽好談的了。而表象,則是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本質上是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造成的物質的運動變化,佛家說是因緣和合。性空說的是無,緣起則生了有。沒有物質的運動變化就沒有相,有相乃有物。”高建道。
“我們以前討論過,談時間離不開運動,現在看來,談物質同樣離不開運動。”李二狗道。
“是的,甚至我們談空間也離不開運動。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自然界和社會中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運動著的物質表現出的態。”高建道。
“那物質和空間、時間是什麽關係呢?”李二狗問。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沒有無物質的空間和時間,也沒有無空間和時間的物質。因為運動就是指:物體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隨著時間而變化。”高建道。
“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物理學家先用運動來定義時間,又用時間和空間來定義運動。這不是循環定義嗎?”李 二狗道。
“時間並不是用運動定義的,隻是用運動來量度的,而且還是相對的。時間隻是運動秩序的體現,它是物質和運動的衍生物。物質和運動才是本質。”高建道。
“那為什麽還要用時間來定義運動?”李二狗道。
“上述關於運動的定義,隻是舊經典力學的表象定義。是經不起你這樣推敲的。還有一種用能量表象來定義的:運動是主體物質與前進方向的相鄰物質間相互交換位置的行為和現象。這種與前進方向的相鄰物質之間的位置交換會受到前麵方向上的物質的阻力作用。這樣的定義脫離了對時間的依賴性。但是非常不好理解。而且,時間、空間、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到目前為止物理學界還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高建道。
“那好吧,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個問題。我問另外一個問題:物質是怎麽誕生的?”李二狗問。
高建道:“《莊子》說,有不能生於有,而必生於無。我們不能說物質是在某個事件之後誕生的。因為那樣就會涉及運動、涉及時間,就談及了有。因此從次序上講,物質與事件、時間是不可分先後的,也是不能割裂的。物質、空間、時間、運動,它們是伴生的。物質的起點,就是時間的起點。即使有靜止的物質,那也是沒有相的,也就談不在存在,更沒有運動,因此也不會有時間。它隻是有的起點。”
李二狗又問:“如果說大爆炸是宇宙的起點,那麽它的能量從哪裏來?大爆炸之前又是什麽樣子的?”
“無中生有,它的能量隻能是來自虛無。它沒有之前,隻有之後。因為那是運動的起點、時間的起點、一切的起點。所謂之前就是一個錯誤,就不能這樣問。”高建道。
“那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是什麽?有嗎?是有一種還是多種?”李二狗問。
高建道:“東方人認為是沒有的。莊子有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是我們東方人認為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觀點。但西方人相信,物質一定有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最小單位。起初人們認為是一種,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原子。當然,當時的原子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原子。”
韓剛插話道:“現在人們能夠探知的微觀物質越來越小了。但是按你們討論所說的,那些探測到的粒子其實都是相,物質根本沒有所謂的本來麵目。現代物理學探測到誇克就發現不了它的內部結構了。但是不是真的沒有誰知道呢?以前人們不也認為原子就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質了?”
周潔道:“現代物理學不是還有一種超弦理論嗎?認為基本的粒子就如同振動的弦。如果你不去觀測它,它就是波,一旦被觀測就塌縮為粒子了。”
高建道:“是的,弦理論認為:宇宙的基本單元不是粒子,是因為弦在空間運動,才產生了各種粒子。各種不同的粒子隻不過是弦的不同振動模式而已。用弦的分裂和結合來解釋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相互作用,以及所有的物質和能量。”
“這相當於是物質波粒二象性的終極描述。”周潔道。
“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粒子,一切都是波。所謂的粒子都是虛空中的能量波動,隻有在我們觀測的時候它才顯示為粒子的相。每一個波都是整體的一部分。”高建道。
“但是我們發現能量並不是均勻且無限可分的,它是一份一份的。那是不是意味著這些不可分的能量就是物質的最小單元?”韓剛問。
“恐怕還不能下定論。這些打包的能量,隻是在原子吸收光譜、原子發射光譜、光電效應等場合表現出來,這隻能說明在那些場合能量是不連續的。並不能說明所有的能量都是不連續可分的。關於小於普朗克常量以下的能量是否存在,我認為是存在的,隻是我們分不出來而已。”高建道。
“比如光,它是不是物質(或者說能量)的最小單元?《聖經》上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麵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麵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看來,神第一個創造的是光。那光是不是就是物質的起源了呢?”
“但這之前的地和水又是哪裏來的?”高建笑道。
“看來還是《道德經》說的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都是虛的,讓你無從反駁。”周潔補充道。
“判斷一件事是否客觀,靠什麽?”李二狗忽然問道。
高建思考了一下,答道:“靠數學和邏輯。”
“數學和邏輯就一定可靠嗎?”
“我們隻能相信數學和邏輯。另外要可觀測、可重現、可驗證。”
“如果現在不可重現、不可重複、不可驗證呢?”
“那現在還不客觀。”
“也就是說,客觀是相對的。”
“是的。”
“如果以前可重現、可重複、可驗證,但是現在發現又不可重現、不可重複、不可驗證了呢?比如牛頓力學,原來都是可重現、可重複、可驗證的,但相對論發現以後,牛頓力學隻是一個很好的近似。”
“這說明它在以前是客觀真理,現在是真理的近似。回頭看看,以前的認知有主觀的成分。”
“也就是說,現在的客觀並不代表將來一定客觀。”
“是的。”
“還可以說,沒有絕對的客觀。即使有,我們也不能確定。”
“是的。”
“隻有主觀才是絕對的。《楞嚴經》說:心能轉物即同如來。我們一旦認識了物質世界的本來麵目,也就開悟了。”李二狗道。
“那什麽是心呢?我們如何才能用心去轉物呢?心又是如何把主與客分開的?主未生時,客在何處?主已滅時,客有誰知?主與客誰是誰的因?誰是誰的果?誰是誰的部分?”高建問。
“問題真是太多了,今天就討論到這裏吧。翠兒,開飯!”
9月10日,星期二,教師節。
三位老師現在隻有韓剛還繼續在中學任教。但他們還是沒有忘記這個節日。高建建議今天晚上在風波巷聚聚,因為他們已經很久沒有過來蹭飯了。周建和韓剛欣然同意。
下午三點鍾的時候,沙龍就開始了。
李二狗首先拋出了今天的議題:“今天我們討論一下,什麽是物質。”
由於事先也沒有什麽準備,因此大家就是暢所欲言,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
首先發言的是高建:“根據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指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又能為人的感覺所反映的客觀存在。記得哲學課上講,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那脫離了主觀,我們又如何確定客觀呢?當我們說客觀的時候,其實還是由我們的主觀來闡述,不是嗎?脫離了主觀談客觀,其實是無從談起。”李二狗道。
“你說的應該是脫離了意識談客觀是無從談起的,但是,意識本身是客觀的。意識本身也是不依賴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意識的本質是有物質屬性的。意識和主觀應該是不同的概念。意識本身就依賴於能量而存在,它本身是物質的,但其承載的信息表達的是主觀的。”高建道。
“不。我所說的就是客觀,並不是意識。或者說,所謂的客觀,隻是相對的,隻有主觀是絕對的。可知的隻有主觀,完全脫離意識的東西是不可知的。既然是不可知的,有什麽理由說它是存在的?就算它存在,又有什麽意義?”李二狗道。
“不管你去不去爬,山就在那裏。山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對你有意義,存在本身就是意義。當有一天你第一次看見了它,難道說它以前都不存在?隻是今天才存在嗎?”高建道。
“好吧,那我退一步講。不能被感知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非物質的。這樣說對嗎?”
“對的。物質就是要能被意識所反映。討論不可反映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高建道。
“那,那些人類還沒有發現的物質,是不是可以認為是不存在的呢?”李二狗道。
“不,不能為意識所反映和尚未被意識所反映是不同的概念,不可以混淆。如果有那麽一種物質現在還未被意識所反映,將來有一天被意識反映,那它仍然是客觀的存在。因為它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當我們說,雪花是白色的,那麽白色的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李二狗問。
“我覺得是客觀的。因為雪花的白色與人的意識無關,即使對一個盲人來說,雪花也不會因為他視而不見就沒有了顏色。”高建道。
“我認為是主觀的。因為不同的人看到白色時感覺可能並不相同。同樣的一個白色,由於周圍顏色的對比,給人的感覺也並不相同。在白色的銀幕上放幻燈,卻可以出現黑色的圖案。這說明白並不是客觀的,隻是人的感覺而已。”李二狗道。
“好吧,就算你說的對。但這也並沒有改變物質定義的正確性。這隻能說明白色並不是物質,它隻是物質表現出來的相。也就是說,你可以認為它不是物質。”高建道。
“那也就是說,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嗅到、嚐到、摸到的都隻能算是感覺。這些都不能說是物質。物質是藏在這些現象後麵的東西。就像水中的堿,我們可以用酚酞讓它呈現出紅色,但這紅隻是相,它並不是堿本身。同樣地,長、寬、高、軟、硬、熱這些都不物質的本質屬性,它隻是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李二狗道、
“是的。相由心生說的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吧。也就是說,相是意識對物質的反應。不能產生相的物質可以為是不存在的。這也是一切唯心造的道理。”高建道。
“那也就是說,同樣的物質在不同的意識作用下,會反映出不同的相。不同的物質在不同的意識作用下,也可能會反映出相同的相。由於意識本身也是物質的,說到底,意識對物質的反映在本質上也是物質對物質的作用。”李二狗道。
“是的。”高建道。
“那我們要如何通過相來了解它背後物質?”李二狗道。
“能描述的都不是物質本身,能描述的隻有物質的相。當然,沒有相,物也無從談起。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統一,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高建道。
“也就是佛家說的: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也如《道德經》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即是無,名即是有,有是相,無是物,相生於物為無中生有,有也還無。無乃萬物之母,有名天地之始,二者同出而異名。也就是本質與表象的關係。”李二狗道。
“所以,我們談物質必談表象。否則就沒什麽好談的了。而表象,則是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本質上是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造成的物質的運動變化,佛家說是因緣和合。性空說的是無,緣起則生了有。沒有物質的運動變化就沒有相,有相乃有物。”高建道。
“我們以前討論過,談時間離不開運動,現在看來,談物質同樣離不開運動。”李二狗道。
“是的,甚至我們談空間也離不開運動。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自然界和社會中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運動著的物質表現出的態。”高建道。
“那物質和空間、時間是什麽關係呢?”李二狗問。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沒有無物質的空間和時間,也沒有無空間和時間的物質。因為運動就是指:物體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隨著時間而變化。”高建道。
“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物理學家先用運動來定義時間,又用時間和空間來定義運動。這不是循環定義嗎?”李 二狗道。
“時間並不是用運動定義的,隻是用運動來量度的,而且還是相對的。時間隻是運動秩序的體現,它是物質和運動的衍生物。物質和運動才是本質。”高建道。
“那為什麽還要用時間來定義運動?”李二狗道。
“上述關於運動的定義,隻是舊經典力學的表象定義。是經不起你這樣推敲的。還有一種用能量表象來定義的:運動是主體物質與前進方向的相鄰物質間相互交換位置的行為和現象。這種與前進方向的相鄰物質之間的位置交換會受到前麵方向上的物質的阻力作用。這樣的定義脫離了對時間的依賴性。但是非常不好理解。而且,時間、空間、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到目前為止物理學界還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高建道。
“那好吧,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個問題。我問另外一個問題:物質是怎麽誕生的?”李二狗問。
高建道:“《莊子》說,有不能生於有,而必生於無。我們不能說物質是在某個事件之後誕生的。因為那樣就會涉及運動、涉及時間,就談及了有。因此從次序上講,物質與事件、時間是不可分先後的,也是不能割裂的。物質、空間、時間、運動,它們是伴生的。物質的起點,就是時間的起點。即使有靜止的物質,那也是沒有相的,也就談不在存在,更沒有運動,因此也不會有時間。它隻是有的起點。”
李二狗又問:“如果說大爆炸是宇宙的起點,那麽它的能量從哪裏來?大爆炸之前又是什麽樣子的?”
“無中生有,它的能量隻能是來自虛無。它沒有之前,隻有之後。因為那是運動的起點、時間的起點、一切的起點。所謂之前就是一個錯誤,就不能這樣問。”高建道。
“那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是什麽?有嗎?是有一種還是多種?”李二狗問。
高建道:“東方人認為是沒有的。莊子有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是我們東方人認為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觀點。但西方人相信,物質一定有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最小單位。起初人們認為是一種,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原子。當然,當時的原子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原子。”
韓剛插話道:“現在人們能夠探知的微觀物質越來越小了。但是按你們討論所說的,那些探測到的粒子其實都是相,物質根本沒有所謂的本來麵目。現代物理學探測到誇克就發現不了它的內部結構了。但是不是真的沒有誰知道呢?以前人們不也認為原子就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質了?”
周潔道:“現代物理學不是還有一種超弦理論嗎?認為基本的粒子就如同振動的弦。如果你不去觀測它,它就是波,一旦被觀測就塌縮為粒子了。”
高建道:“是的,弦理論認為:宇宙的基本單元不是粒子,是因為弦在空間運動,才產生了各種粒子。各種不同的粒子隻不過是弦的不同振動模式而已。用弦的分裂和結合來解釋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相互作用,以及所有的物質和能量。”
“這相當於是物質波粒二象性的終極描述。”周潔道。
“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粒子,一切都是波。所謂的粒子都是虛空中的能量波動,隻有在我們觀測的時候它才顯示為粒子的相。每一個波都是整體的一部分。”高建道。
“但是我們發現能量並不是均勻且無限可分的,它是一份一份的。那是不是意味著這些不可分的能量就是物質的最小單元?”韓剛問。
“恐怕還不能下定論。這些打包的能量,隻是在原子吸收光譜、原子發射光譜、光電效應等場合表現出來,這隻能說明在那些場合能量是不連續的。並不能說明所有的能量都是不連續可分的。關於小於普朗克常量以下的能量是否存在,我認為是存在的,隻是我們分不出來而已。”高建道。
“比如光,它是不是物質(或者說能量)的最小單元?《聖經》上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麵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麵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看來,神第一個創造的是光。那光是不是就是物質的起源了呢?”
“但這之前的地和水又是哪裏來的?”高建笑道。
“看來還是《道德經》說的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都是虛的,讓你無從反駁。”周潔補充道。
“判斷一件事是否客觀,靠什麽?”李二狗忽然問道。
高建思考了一下,答道:“靠數學和邏輯。”
“數學和邏輯就一定可靠嗎?”
“我們隻能相信數學和邏輯。另外要可觀測、可重現、可驗證。”
“如果現在不可重現、不可重複、不可驗證呢?”
“那現在還不客觀。”
“也就是說,客觀是相對的。”
“是的。”
“如果以前可重現、可重複、可驗證,但是現在發現又不可重現、不可重複、不可驗證了呢?比如牛頓力學,原來都是可重現、可重複、可驗證的,但相對論發現以後,牛頓力學隻是一個很好的近似。”
“這說明它在以前是客觀真理,現在是真理的近似。回頭看看,以前的認知有主觀的成分。”
“也就是說,現在的客觀並不代表將來一定客觀。”
“是的。”
“還可以說,沒有絕對的客觀。即使有,我們也不能確定。”
“是的。”
“隻有主觀才是絕對的。《楞嚴經》說:心能轉物即同如來。我們一旦認識了物質世界的本來麵目,也就開悟了。”李二狗道。
“那什麽是心呢?我們如何才能用心去轉物呢?心又是如何把主與客分開的?主未生時,客在何處?主已滅時,客有誰知?主與客誰是誰的因?誰是誰的果?誰是誰的部分?”高建問。
“問題真是太多了,今天就討論到這裏吧。翠兒,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