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軍眼下不缺糧,甚至可以說糧草很充足。充足到夠全軍吃十年的。


    因為建鄴地區本來就不缺糧,李如願打進來之後除了台城之內,城裏糧倉都被他控製了,東府,州城,丹陽郡城。


    在勤王軍合圍之前,整個建鄴的糧倉和重要物資都被李如願集中起來了。做了長足的準備。


    台城缺少必要物資,就算不打,早晚也得崩潰,他隻要堅持到台城崩潰,就算贏了。


    但眼下即便嘴上說的都是如何如何的勝利在望,但其實包括李如願自己心裏都有些打鼓,隻是他從來都表現的很堅決,這是他必須要做的事。


    穩住軍心士氣。


    所以眼下任何能增加己方勢力,削弱敵人的建議,對他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劉絳建議這個時候募兵,正好可以解決北軍苦於兵力不足的燃眉之急。


    他甚至不需要這些兵有多能打,隻要有人在,往這一杵都得讓南軍顧慮重重。同時也會讓各軍摸不準北軍真實的軍力。


    “大紅所言妙計!叔父,此時建鄴上下餓殍遍地,比起流民驅使還要容易,正好可以用糧食來做做文章。”


    最先反應過來的李煦馬上附和著提出建議。


    老李家是幹什麽起家的?流民帥啊!是帶著本家部曲數千家和數萬流民南下在淮南站穩了腳跟。


    他們是最知道怎麽把一群沒打過仗沒訓練過的農夫、小商販、市井之徒給組織起來讓他們跟一起著打仗的。


    精銳有精銳的用法,流民軍有流民軍的打法。其實北軍決策層也是有人提起裹挾百姓,驅使作戰,但李如願不想做的太酷烈,可一旦局勢惡化,到了必須做著什麽的時候,也就不會顧忌太多。


    劉絳這個建議,不能算是解燃眉之急,但能把一些時期的負麵影響消除但最小。


    甚至李如願雖然沒有說法,但其實心裏已經想好跟齊王這仗該怎麽打了。


    這幹兒子,越看越順眼,有點東西。


    北軍開始了備戰,同時也開始對聯軍的分化。


    派人大白天的渡江,挨個往聯軍的大營裏麵射書信。信大致內容就是拉攏和規勸。


    給老桓家賣命有什麽好處?你現在這點本錢打沒了就什麽都沒了。


    同時這也是對聯軍的分化,因為所有人都收到書信了,即便有人想要出兵,也會擔心不會有右軍救援而放棄。畢竟孫珍父子可還沒死多久。


    沈穆之整日的飲酒作樂,桓琰派人來邀請他一起出兵作戰他連理都不理。直接就讓兄弟沈重去招待。


    “沈鎮西還是不肯見我?”


    桓琰把兒子桓繹都派來了,即便如此,沈穆之還是不見。


    沈重歎息道:“孫刺史父子戰歿之後,兄長悲痛不已,所以不能處理軍務,這幾日都是我跟四弟在梳理,還請郎君見諒。”


    桓繹身高八尺有餘,身形挺拔,自幼練習弓馬,是桓家人難得的英勇果敢之輩,也是他力主勸其父早日出兵,盡早結束這場動亂。


    奈何其父桓琰心思太多,對於十日後的約戰,桓琰可能是緩兵之計,但桓繹是一定想要真打的,為此他也是自告奮勇過來的練習新林的聯軍。


    並且直接就來到沈穆之的營裏想要勸他出戰。隻能說是桓繹來晚了,要是孫珍沒死之前,沈穆之多半會被他說動。


    但孫珍現在死了,死的時候聯軍除了沈、裴兩人,沒一個出兵的。


    沈穆之心算是徹底涼了,因此桓繹三番五次來連人都沒見到。


    究其根源,桓繹也明白,他爹雖然不在新林,諸軍在蔣山,但同樣是按兵不動那一掛。


    沒辦法他當時也勸不動他爹。人家打仗的時候他爹看著,現在他爹打仗他來求援人家不給他好臉。


    就倆字,因果。


    桓繹也不在多說,衝著沈重一稽,然後翻身上馬帶著親衛離去了。


    沈重也歎了一口氣,望著這個桓氏宗室之中難得的壯勇,他即便是有心相助,也勸不動兄長沈穆之。


    桓繹絕塵而去,沈重這邊回了營帳之內,原本坐在主位上聽歌賞舞,旁邊還有美人伺候著沈穆之見到這情形直接把人都遣散了。


    “桓二郎可說什麽了?”


    “並未多言,隻是歎息一聲就走了。”


    沈穆之聞言冷笑一聲,然後視線慢慢落在了桌案擺著的一個信封上。


    上麵一行字是“穆之吾弟親啟李如願手書”


    這封信的內容兄弟幾個全都看過了不止一遍,不說倒背如流,反正寫的是什麽早就一清二楚了。


    信上李如願先是讚歎沈穆之兄弟都是勇冠三軍的大將,又感歎世事無常,落得現在刀兵相見的結果實在不是他所願意看到的,孫珍之死兩軍交戰,也沒辦法,但願意送回孫珍父子的棺槨。


    此外,信上並沒有非常離譜的封官許願,隻是提到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即便這仗贏了,你沈穆之取得大功,桓家人會不會猜忌你?


    就算你姐姐是三夫人之一的沈淑妃,皇帝信任你,太子呢?


    太子跟皇帝不一樣,更親近江北士族,其所倚重的將領都是江北人。並且你的外甥也是皇子...


    挑撥離間完了,最後李如願才提到如果這仗李氏贏下來,希望跟你沈將軍一起建立不世之功業,會師北伐,收複兩京。


    到時候你沈將軍率軍從宛城出兵,我李某人提兵從壽春出發,咱們先克洛陽,在取長安,最後收複兩河,光複天下,驅逐胡虜。


    這封信並沒有提什麽給你加官進爵,就是單純的對未來的展望,卻是讓沈穆之對此感到猶豫,彷徨。


    這要是直接就封官許願,沈穆之反而是不感興趣,甚至看都懶得看。


    但他聽到四弟沈繆之都讀完了信之後就直接拿過來看了。


    他現在滿腦子就一個想法,李如願懂我。


    這天下隻有他懂我!


    在想想李如願本人,也是屢次上書請求北伐的。奈何就是朝堂裏麵的牽扯太大了,所以這才是李如願起兵清君側的最大願景嗎?


    李如願要知道沈穆之有這樣的心裏活動都得拍案叫絕,這洗白力度趕上大儒辯經了。


    而在沈穆之的一番自我攻略之後,也作出了一個目前來說很符合他利益的決定。


    誰贏,幫誰。


    沈穆之這個職場精英,愣是被逼成了摸魚的躺平混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姓家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粱河車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粱河車神並收藏三姓家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