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孟母擇鄰,嶽母刺字。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袁父曾經為宋哲元部的大刀隊提供了五百把大刀,在當時那個形勢不明、侵略者氣焰正盛的時代,為軍隊獻出抗戰的武器,得需要頗大的勇氣。


    一個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往往是在這張白紙上書寫第一筆的人。袁家父母究竟賦予了小隆平什麽可貴的品行?他們在小隆平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善念的種子。一滴水可以折射一個世界,一點螢火就可以照亮人的一生,而善念必然會長成參天大樹……


    袁氏祖籍江西省德安縣青竹畈。該村位於鍾靈毓秀的廬山腳下,盛產迎風鬥雪、傲然挺立的翠竹。


    袁興烈自幼便伴隨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翠竹成長,正是號稱“四君子”之一的翠竹,賦予了他正直、執著的堅韌性格。


    1931年“9·18”事變後,日軍完全控製了東北。1933年2月,日軍開始侵犯熱河省(今分屬河北、遼寧、內蒙古),該省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3月初,日軍已占領熱河全境,並直逼長城一線。


    何應欽在1933年3月接替張學良的職務,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他把東北軍縮編成四個軍,又請南京政府增調一部分西北軍趕過來馳援。宋哲元的第29軍首先接到調令,他們駐防的地方是北平以東,長城喜峰口、羅文峪和馬蘭峪,他們要在這裏抵禦日軍的進攻。


    袁興烈在平漢鐵路局工作,他借助工作的便利,積極為抗日的29軍調配物資和彈藥。當得知29軍的大刀隊缺少大刀後,他積極聯係十幾家自己熟悉的商戶,這些商戶的老板聽說袁興烈要籌錢買鐵,打製大刀,支援抗日,紛紛慷慨解囊。袁興烈用這筆錢很快買來了五千斤的好鐵,然後找到北平地區最好的鍛刀匠人,立爐生火,鐵錘揮動,五百把鋒利的大刀被打造出來。這些大刀隨後被送到了喜峰口抗日的最前線。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當時的小隆平才四歲,他對於家國淪陷、全民抗日這些話題,隻停留在半知半解的狀態,可是在他的腦海中,卻有一個判別是非的標準,那就是父親反對的就是錯的,父親積極做的就是對的。袁興烈確實是一個偉大的父親,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他還以身作則地成了小隆平的表率,袁父的所作所為,已經在小隆平幼小的心靈中,深深地打上了愛國的烙印……


    袁興烈這天拿著一張《北平日報》,滿臉喜色地回到家裏。喜峰口一戰終於勝利了,報紙上刊登的都是29軍大刀隊殲敵三千人的好消息。29軍大刀隊的英雄事跡已經傳遍了祖國各地,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空前高漲,這裏麵就有袁興烈捐獻的五百把大刀的功勞。


    為了犒勞袁父,華靜當晚特意多做了兩道菜,一道是幹煸馬蘭頭,一道是紅燒草魚。


    小隆平也被父母興奮的神情感染了,他一邊吃魚夾菜,一邊跟著父母,小聲地哼唱《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歌曲——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二十九軍的弟兄們,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前麵有東北的義勇軍,


    後麵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


    看準那敵人,


    把它消滅!


    把它消滅!


    衝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殺!


    這首最著名的抗日歌曲,不管什麽時候唱起來,都能令人熱血沸騰,渾身上下激蕩起挽民族於危難、救家國於水火的壯誌豪情。


    小隆平聽父母談論著鋒利的大刀砍向鬼子腦袋的情節,他的心裏,也是充滿著莫名的激動和喜悅。他的靈魂深處,也被積極抗日的父母種上了一棵愛國的種子,這棵種子在小隆平的心田中生根發芽,逐漸成長,最後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這棵大樹後來真的成為棟梁之才,成為支撐共和國之基的筋骨框架,成為通向中國夢的一架堅實雲梯。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越過長城,開始對北平發起了進攻。為了躲避戰火,袁興烈領著一家人坐車離開了北平,首先來到了天津,接著又離開津門,輾轉回到了江西的贛州、德安一帶生活。


    一家人生活的重擔,就落在了袁父一個人的肩膀上。而教育家裏幾個孩子的責任,就落在了清瘦溫嫻的華靜身上。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讀罷杜牧的《七絕》,眼前不時地會浮現出雲一樣輕、水一樣柔的揚州女子。麵對戰亂、饑餓和困難的威脅,華靜這位揚州女子,並沒有被眼前暫時的困難嚇倒,她心底的那種堅韌不屈、不向困難低頭的中國女性共有的偉大品格,卻真正地顯現了出來。


    華靜不僅包攬了洗衣做飯的全部家務,而且擔當了包括袁隆平在內的四個孩子的啟蒙老師。


    華靜曾經在揚州教會學校讀書,她不僅能講一口嫻熟流利的英文,而且通讀過尼采的哲學著作。


    縱論東西方教育,恐怕洋洋灑灑地要寫幾萬字、幾十萬字才能說得明白,但簡單而言,中國的教育可以概括為“授人以魚”,而西方的創新教育關鍵在於“授人以漁”。


    但不管用哪種教育方法,都需要由淺入深,因材施教。在德安的時候,華靜並沒有現成的語文教材,她隻能拿一本尼采的哲學巨著——《悲劇的誕生》當小隆平的啟蒙教材。高深的尼采哲學,有時候小隆平聽不懂,華靜就給他講故事,讓他明白道理。


    母親的教育對袁隆平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袁隆平在領著助手研製雜交稻的時候,經常有一句掛在嘴邊上的話——失敗了不氣餒,找到原因從頭再來就是了。這裏麵充滿了尼采哲學辯證思想的光輝。


    小隆平住在德安一帶的時候,每逢夏日夜晚,母親就領著他們兄弟在庭院中乘涼。小隆平喜歡一邊唱著“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這邊亮,那邊亮,好像許多小燈籠……”一邊捕捉螢火蟲,把一隻隻尾巴上閃光的螢火蟲放在火柴盒裏,這一個個火柴盒,在孩子們的眼裏,就是神仙手中閃閃發光的魔法盒。


    華靜看著玩得不亦樂乎的小隆平,就給他們講了一個關於螢火蟲的故事。


    五代時期,年輕的趙匡胤闖禍離京,半路救下少女京娘,他不遠千裏護送京娘安全回家。可是不久,京娘不幸死於戰亂,後來趙匡胤領兵出征,不慎在夜戰中迷失了道路,正在他著急的時候,忽見樹叢林草之上,一隻螢火蟲在他麵前徘徊飛舞……這隻螢火蟲,就是京娘的魂魄所化,趙匡胤在螢火蟲的指引下,最後脫險離開了樹林……


    對於這樣有情有義的螢火蟲,小隆平自然不忍傷害,他本想將火柴盒中的螢火蟲放飛,可是打開火柴盒一看,卻發現裝在裏麵的螢火蟲,已經奄奄一息了。


    小隆平找到華靜,不解地問:“媽媽,螢火蟲怎麽不能飛了?”


    華靜將螢火蟲放在了桌子上,說:“這隻螢火蟲已經快被餓死了!”


    袁隆平從院內的花草上接來露水,滴到了螢火蟲的身上,他又從飯碗中找來煮熟的米粒,放到了螢火蟲的口邊,可是螢火蟲根本不能進食,最後還是死去了。


    袁父為了家庭,吃苦耐勞,不惜起早貪晚地工作,在那個戰爭年代,不管物資多麽匱乏,物價漲到了多麽驚人的程度,落實到袁家的飯碗裏,小隆平都沒有挨過餓。可是這隻被他當成玩物的螢火蟲因饑餓而死去的事實,終於讓他知道了,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敵人,那就是——饑餓。


    袁隆平心中充滿了悲傷,他將那隻可憐的螢火蟲的屍體,裝在火柴盒裏,然後埋到了院子裏的花草之中。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螢火蟲是一種思緒;“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在李商隱的《隋宮》中,螢火蟲又變成了一種諷刺。可是在小隆平的心中,他無意殺死螢火蟲的悲痛,又變成了一種“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雖然這顆理想的種子,剛剛在小隆平的心中萌芽,但誰又會想到,幾十年後,他真的做到了!


    袁隆平以後真的再也沒有去抓螢火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隆平:中國神農的世界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洪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洪文並收藏袁隆平:中國神農的世界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