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不畏艱險攻克兩係法
袁隆平:中國神農的世界傳奇 作者:李洪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提出兩係法是睿智,而攻克兩係法才是關鍵。袁隆平不僅親自動手,還著力培養下一代的育種工作者。在他的全盤指揮下,一位年輕的學者終於嶄露頭角。他究竟是誰?他發現的光敏不育株究竟有什麽特點、能讓兩係法這個難啃的“骨頭”,最後乖乖地投降?
隻有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才能有這樣的“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高瞻遠矚,因為有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勇攀高峰,才使中國的雜交水稻能夠“立馬吳山第一峰”,成為世界糧食增產大業中的強力引擎。
國家科委將“兩係法品種間和亞種間雜交稻選育”列為國家“863”高科技課題,袁隆平也擔任了863-101-01專題組組長。他率領全國16個協作單位的精兵強將,向兩係法水稻展開了兵分多路的攻關。
1973年10月,湖北省沔陽縣(今仙桃市)沙湖原種場有一個名叫石明鬆的技術員,他在粳稻農墾58的大田中尋找不育株的時候,很意外地發現了三株典型的不育株突變株。這些突變株和常見的不育株差別很大,也就是說,此不育株在夏天的時候為雄性不育,可是到了涼爽的秋天又變成了可育株。
這種不育株的突變株不需要借助保持係來繁殖不育係,雜交稻可從三係直接進化為兩係。石明鬆隨後建議性地提出,可利用這種突變的不育係,在長日照高溫的環境中,直接進行雜交育種,然後在短日照低溫的季節中進行自然繁殖。兩係法的大門,終於遮遮掩掩地向這些孜孜不倦探索的育種人敞開了。
幾年後,袁隆平在研究中發現,雖然利用這個種源培育出了多組的雜交種子,可是這些雜交種子的應用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也就是說,用這個種源培育出的雜交種子,其後代的不育性有些飄忽不定。袁隆平一方麵讓協作單位對這個種源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麵決定加大力度,另外尋找新的光敏不育株和溫敏不育株種源。
就在千軍萬馬下大力氣尋找新種源的時候,一個好消息傳到了袁隆平的耳朵裏:李必湖的學生鄧華鳳發現了一株秈稻不育株的突變株。
李必湖當時已經是安江農校的校長。鄧華鳳1963年出生在沅陵,1984年在安江農校畢業後,因為成績優異、人品端正,成了李必湖的科研助手。由於李必湖其時政務繁忙,鄧華鳳很多時候都是在袁隆平的指導下進行工作。
鄧華鳳在袁隆平的關心下對這株不育株的突變株進行了三代的培育,實驗證明,這株不育株的突變株其後代保持不育率竟高達100%。
袁隆平領著協作組,經過艱苦的培育,終於育成世界上第一個秈型水稻光溫敏核雄性不育係——安農s-1,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技術鑒定的水稻光溫敏核不育係。
隨後,湖北省農科院、武漢大學等單位也轉育出一批新的光敏不育係。麵對捷報頻傳的局麵,很多育種人都已經喜上眉梢,他們都覺得距離兩係法成功的日子已經不遙遠了。
然而兩係法雜交水稻的製種工作絕非是一帆風順。1989年,隨著南方出現的低溫天氣,一些不育株麵對低溫,失去了抗性,竟突變成了可育株。這種“打擺子”的現象真讓當時的育種人員有一種手足無措的感覺。
一時間,悲觀情緒在雜交水稻育種界蔓延。袁隆平認為卻堅定地認為,即使不育株出現了“打擺子”的現象,也不應該放棄溫敏不育係。隻要經過精心實驗,找到原因,一定能培育成功高產、穩產的兩係法雜交水稻的稻種。
袁隆平首先要給光敏不育係一個正確的定義。原來水稻育種界普遍存在著一個誤區:光敏不育水稻的育性隻受光照長短的影響,其育性和氣溫的起伏高低沒有關係。袁隆平經過大量的實驗,最終證明這條理論是完全錯誤的:日照的長短對其影響不大,光敏不育係的育性受溫度的影響反而更大一些。
要知道,在我國適宜種植水稻的任何一個地方,一年光照的長短基本上都是固定不變的。這就從理論上解釋了為何光敏不育係遇到低溫會出現“打擺子”的現象——“打擺子”是受當地的氣溫變化影響所致。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同時也給你打開了一扇窗。既然光敏不育係受溫度影響較大,袁隆平就決定從這個症結下手。長江流域地區是我國水稻的主產區,經過查找氣象部門提供的資料得知,這裏盛夏最低的溫度也沒有低過24c。
袁隆平找到了羅孝和,讓他在光敏不育係的所有組合中找到一個不育係起點不高於24c的新核型不育係。羅孝和接到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後,立刻一頭紮進了選育新稻種組合的工作中。
因為有了袁隆平的新思路,羅孝和很快培育成全國第一個實用的兩用核不育係——即“培矮64s”秈型低溫敏核不育係。它具有優質、多抗、高配合力、廣親和的特性。“培矮64s”的誕生,打破了粳型兩用核不育係的地區局限,“培矮64s”的育成為秈型兩係雜交稻的育成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兩係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袁隆平很顯然是雜交水稻界的伯樂。在他的培養下,李必湖成為博士生導師,現任懷化市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研究員,多次受到國家、省、廳的表彰和獎勵,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尹華奇在武漢大學遺傳專業畢業,隨後出國深造,並於20世紀80年代被美國得克薩斯州聘為雜交水稻顧問。美國當局曾有意將這位風華正茂的科學家高薪留下工作。袁隆平聽說後,風趣地說:“魚兒離不開水。倘若肥水流向外人田,我這條魚就快變成泥鰍了。”
21世紀最珍貴的是什麽?——人才!袁隆平對人才的渴望,超過一般的領導者,他借訪美之機,將尹華奇重新召回自己的麾下。現在的尹華奇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主任助理,成為雜交水稻研究領域內的中堅力量。
總設計師小平同誌就曾經說過:我們說資本主義不好,但它在發現人才、使用人才方麵是非常大膽的。它有個特點,不論資排輩,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並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袁隆平就喜歡不拘一格選人才,放手大膽用人才。
2001年,袁隆平曾經力薦羅孝和申報“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袁隆平在呈報表上為羅孝和寫下了這樣一段鏗鏘有力的評語:
羅孝和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奮戰了30年,為雜交水稻,特別是兩係法雜交水稻的育成、應用建立了卓著的功績,是秈型三係雜交稻的重要功臣,雜粳稻的開拓者之一,兩係雜交稻的功勳幹將……
2002年2月1日,羅孝和光榮地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領獎台,並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他麵對取得的成績,首先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接下來感謝的人,自然是袁隆平!
在《鶴林玉露》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故事。南宋的時候,有一員武將,他散步時,見一仰麵睡覺的老兵,問:“為何懶散?”老兵從容回答:“沒事做。”又問:“你會什麽?”答:“都會!即便回易,也略通曉。”老兵口裏講的回易,類似今天的海外貿易。這名武將對老兵非常信任,果真給錢五十萬。老兵打造大船,攜貨渡海,一年後獲利數十倍,滿載而歸。
這就是眼力,這名武將能一眼看出老兵是個商道的高手,還不怕老兵攜款潛逃,這就是超乎常人的眼力和膽量。袁隆平慧眼識珠,他有著超強的識別人才的能力,每當他高屋建瓴地指出正確的方向後,他的學生和助手們隻要肯刻苦努力,便能取得輝煌的研究成果。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前任黨總支副書記謝長江和袁隆平一起共事多年,對袁隆平可謂了解頗深。他在一篇文章中曾經這樣不無讚美地寫道:
名師出高徒。在導師袁隆平的培養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安江農校以及海南育種基地,湧現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論水平、豐富育種經驗的技術力量,成為“綠色王國”中的一群新星。
在袁隆平的指導下,當時25歲的鄧華鳳在安江農校這塊神聖的土地上,發現了神奇的光敏不育株,現已育成安農s-1光敏不育係。這一新成果使中國的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繼續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鄧華鳳當年報獎時想把袁隆平在獲獎名單上排第一,袁隆平發話:不排第一、不排名,他本人不參與評獎。
年輕的鄧華鳳成為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獲得者,在育種行業中,一下子就成了拔尖的人才。袁隆平的學生們都說:沒有袁老師的幫助,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老一輩碩果累累,中年一代奮發圖強,青年一代奮起直追。這正是袁隆平長期堅持育種又育人的戰略——通過雜交水稻的育種實踐,不僅培養了一批批的好種子,還培育了一批一批的人才。而且人才的湧現,又促進了雜交水稻育種事業的大發展。
長江後浪推前浪。鄧華鳳作為袁隆平第二代弟子中的佼佼者,現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袁隆平從來不怕弟子和學生們超過他,他甘為人梯,努力營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與肥沃土壤,使他們最終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並成為共和國建設的有用之材。
1995年,袁隆平經過九年的努力,鄭重地宣布,兩係法雜交水稻已經基本研究成功。如果說三係法不是我們首先搞成的實驗,但兩係法是我們的獨創。兩法係水稻育種不僅是作物育種史上的突破,更是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對世界人民的偉大貢獻。
我國的水稻種植大約有2.4億~2.5億畝,而兩係法的雜交水稻就占了大約5000萬~6000萬畝,兩係法雜交水稻畝產不僅比三係法雜交水稻高出5%~10%,而且米質也優於前者。
全新的兩係法育種理論不但使我國的水稻受益,也使我國其他農作物育種的工作者深受啟發。不久之後,兩係法雜交的高粱、油菜、棉花和小麥品種紛紛湧現,使我國的育種行業出現了異彩紛呈的大好局麵。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一本非常暢銷的《領導聖經》中曾列了出了十個條件,隻有符合這些條件的人,才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營造氛圍、加強溝通、預見未來、注重實踐、追求卓越、信守諾言、調控員工、鼓勵批評、避免獨裁和分享榮譽。
作為雜交水稻育種業的領軍人物,袁隆平確實已將這十條都做到了!
隻有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才能有這樣的“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高瞻遠矚,因為有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勇攀高峰,才使中國的雜交水稻能夠“立馬吳山第一峰”,成為世界糧食增產大業中的強力引擎。
國家科委將“兩係法品種間和亞種間雜交稻選育”列為國家“863”高科技課題,袁隆平也擔任了863-101-01專題組組長。他率領全國16個協作單位的精兵強將,向兩係法水稻展開了兵分多路的攻關。
1973年10月,湖北省沔陽縣(今仙桃市)沙湖原種場有一個名叫石明鬆的技術員,他在粳稻農墾58的大田中尋找不育株的時候,很意外地發現了三株典型的不育株突變株。這些突變株和常見的不育株差別很大,也就是說,此不育株在夏天的時候為雄性不育,可是到了涼爽的秋天又變成了可育株。
這種不育株的突變株不需要借助保持係來繁殖不育係,雜交稻可從三係直接進化為兩係。石明鬆隨後建議性地提出,可利用這種突變的不育係,在長日照高溫的環境中,直接進行雜交育種,然後在短日照低溫的季節中進行自然繁殖。兩係法的大門,終於遮遮掩掩地向這些孜孜不倦探索的育種人敞開了。
幾年後,袁隆平在研究中發現,雖然利用這個種源培育出了多組的雜交種子,可是這些雜交種子的應用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也就是說,用這個種源培育出的雜交種子,其後代的不育性有些飄忽不定。袁隆平一方麵讓協作單位對這個種源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麵決定加大力度,另外尋找新的光敏不育株和溫敏不育株種源。
就在千軍萬馬下大力氣尋找新種源的時候,一個好消息傳到了袁隆平的耳朵裏:李必湖的學生鄧華鳳發現了一株秈稻不育株的突變株。
李必湖當時已經是安江農校的校長。鄧華鳳1963年出生在沅陵,1984年在安江農校畢業後,因為成績優異、人品端正,成了李必湖的科研助手。由於李必湖其時政務繁忙,鄧華鳳很多時候都是在袁隆平的指導下進行工作。
鄧華鳳在袁隆平的關心下對這株不育株的突變株進行了三代的培育,實驗證明,這株不育株的突變株其後代保持不育率竟高達100%。
袁隆平領著協作組,經過艱苦的培育,終於育成世界上第一個秈型水稻光溫敏核雄性不育係——安農s-1,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技術鑒定的水稻光溫敏核不育係。
隨後,湖北省農科院、武漢大學等單位也轉育出一批新的光敏不育係。麵對捷報頻傳的局麵,很多育種人都已經喜上眉梢,他們都覺得距離兩係法成功的日子已經不遙遠了。
然而兩係法雜交水稻的製種工作絕非是一帆風順。1989年,隨著南方出現的低溫天氣,一些不育株麵對低溫,失去了抗性,竟突變成了可育株。這種“打擺子”的現象真讓當時的育種人員有一種手足無措的感覺。
一時間,悲觀情緒在雜交水稻育種界蔓延。袁隆平認為卻堅定地認為,即使不育株出現了“打擺子”的現象,也不應該放棄溫敏不育係。隻要經過精心實驗,找到原因,一定能培育成功高產、穩產的兩係法雜交水稻的稻種。
袁隆平首先要給光敏不育係一個正確的定義。原來水稻育種界普遍存在著一個誤區:光敏不育水稻的育性隻受光照長短的影響,其育性和氣溫的起伏高低沒有關係。袁隆平經過大量的實驗,最終證明這條理論是完全錯誤的:日照的長短對其影響不大,光敏不育係的育性受溫度的影響反而更大一些。
要知道,在我國適宜種植水稻的任何一個地方,一年光照的長短基本上都是固定不變的。這就從理論上解釋了為何光敏不育係遇到低溫會出現“打擺子”的現象——“打擺子”是受當地的氣溫變化影響所致。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同時也給你打開了一扇窗。既然光敏不育係受溫度影響較大,袁隆平就決定從這個症結下手。長江流域地區是我國水稻的主產區,經過查找氣象部門提供的資料得知,這裏盛夏最低的溫度也沒有低過24c。
袁隆平找到了羅孝和,讓他在光敏不育係的所有組合中找到一個不育係起點不高於24c的新核型不育係。羅孝和接到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後,立刻一頭紮進了選育新稻種組合的工作中。
因為有了袁隆平的新思路,羅孝和很快培育成全國第一個實用的兩用核不育係——即“培矮64s”秈型低溫敏核不育係。它具有優質、多抗、高配合力、廣親和的特性。“培矮64s”的誕生,打破了粳型兩用核不育係的地區局限,“培矮64s”的育成為秈型兩係雜交稻的育成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兩係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袁隆平很顯然是雜交水稻界的伯樂。在他的培養下,李必湖成為博士生導師,現任懷化市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研究員,多次受到國家、省、廳的表彰和獎勵,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尹華奇在武漢大學遺傳專業畢業,隨後出國深造,並於20世紀80年代被美國得克薩斯州聘為雜交水稻顧問。美國當局曾有意將這位風華正茂的科學家高薪留下工作。袁隆平聽說後,風趣地說:“魚兒離不開水。倘若肥水流向外人田,我這條魚就快變成泥鰍了。”
21世紀最珍貴的是什麽?——人才!袁隆平對人才的渴望,超過一般的領導者,他借訪美之機,將尹華奇重新召回自己的麾下。現在的尹華奇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主任助理,成為雜交水稻研究領域內的中堅力量。
總設計師小平同誌就曾經說過:我們說資本主義不好,但它在發現人才、使用人才方麵是非常大膽的。它有個特點,不論資排輩,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並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袁隆平就喜歡不拘一格選人才,放手大膽用人才。
2001年,袁隆平曾經力薦羅孝和申報“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袁隆平在呈報表上為羅孝和寫下了這樣一段鏗鏘有力的評語:
羅孝和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奮戰了30年,為雜交水稻,特別是兩係法雜交水稻的育成、應用建立了卓著的功績,是秈型三係雜交稻的重要功臣,雜粳稻的開拓者之一,兩係雜交稻的功勳幹將……
2002年2月1日,羅孝和光榮地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領獎台,並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他麵對取得的成績,首先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接下來感謝的人,自然是袁隆平!
在《鶴林玉露》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故事。南宋的時候,有一員武將,他散步時,見一仰麵睡覺的老兵,問:“為何懶散?”老兵從容回答:“沒事做。”又問:“你會什麽?”答:“都會!即便回易,也略通曉。”老兵口裏講的回易,類似今天的海外貿易。這名武將對老兵非常信任,果真給錢五十萬。老兵打造大船,攜貨渡海,一年後獲利數十倍,滿載而歸。
這就是眼力,這名武將能一眼看出老兵是個商道的高手,還不怕老兵攜款潛逃,這就是超乎常人的眼力和膽量。袁隆平慧眼識珠,他有著超強的識別人才的能力,每當他高屋建瓴地指出正確的方向後,他的學生和助手們隻要肯刻苦努力,便能取得輝煌的研究成果。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前任黨總支副書記謝長江和袁隆平一起共事多年,對袁隆平可謂了解頗深。他在一篇文章中曾經這樣不無讚美地寫道:
名師出高徒。在導師袁隆平的培養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安江農校以及海南育種基地,湧現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論水平、豐富育種經驗的技術力量,成為“綠色王國”中的一群新星。
在袁隆平的指導下,當時25歲的鄧華鳳在安江農校這塊神聖的土地上,發現了神奇的光敏不育株,現已育成安農s-1光敏不育係。這一新成果使中國的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繼續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鄧華鳳當年報獎時想把袁隆平在獲獎名單上排第一,袁隆平發話:不排第一、不排名,他本人不參與評獎。
年輕的鄧華鳳成為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獲得者,在育種行業中,一下子就成了拔尖的人才。袁隆平的學生們都說:沒有袁老師的幫助,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老一輩碩果累累,中年一代奮發圖強,青年一代奮起直追。這正是袁隆平長期堅持育種又育人的戰略——通過雜交水稻的育種實踐,不僅培養了一批批的好種子,還培育了一批一批的人才。而且人才的湧現,又促進了雜交水稻育種事業的大發展。
長江後浪推前浪。鄧華鳳作為袁隆平第二代弟子中的佼佼者,現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袁隆平從來不怕弟子和學生們超過他,他甘為人梯,努力營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與肥沃土壤,使他們最終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並成為共和國建設的有用之材。
1995年,袁隆平經過九年的努力,鄭重地宣布,兩係法雜交水稻已經基本研究成功。如果說三係法不是我們首先搞成的實驗,但兩係法是我們的獨創。兩法係水稻育種不僅是作物育種史上的突破,更是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對世界人民的偉大貢獻。
我國的水稻種植大約有2.4億~2.5億畝,而兩係法的雜交水稻就占了大約5000萬~6000萬畝,兩係法雜交水稻畝產不僅比三係法雜交水稻高出5%~10%,而且米質也優於前者。
全新的兩係法育種理論不但使我國的水稻受益,也使我國其他農作物育種的工作者深受啟發。不久之後,兩係法雜交的高粱、油菜、棉花和小麥品種紛紛湧現,使我國的育種行業出現了異彩紛呈的大好局麵。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一本非常暢銷的《領導聖經》中曾列了出了十個條件,隻有符合這些條件的人,才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營造氛圍、加強溝通、預見未來、注重實踐、追求卓越、信守諾言、調控員工、鼓勵批評、避免獨裁和分享榮譽。
作為雜交水稻育種業的領軍人物,袁隆平確實已將這十條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