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上級的錯誤,袁隆平完全可以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可是,他沒有。為了修正上級主管部門的失誤,為了將失誤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點,袁隆平用了一個雖曲折但卻有力的辦法……事實證明,正是因為袁隆平仗義執言,才使一場減產的大災難得以及時避免。


    1980年9月,中國科學院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在長沙農業科學院共同舉辦了首屆國際雜交水稻育種培訓班。袁隆平當時是主講,他負責給學員們上雜交水稻育種方麵的課程。


    這些學員分別來自印度、泰國、孟加拉等國家和地區。他們在這裏接受培訓,畢業回去後便成了世界各國水稻雜交育種方麵的專業人才。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從1999年起,我國商務部將國際水稻培訓班正式作為援外的項目,袁隆平不辭辛苦,連續開辦了40多期培訓班,先後為5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2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骨幹。


    春秋時期,孔子首創私學,廣收門徒,收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為繼承、發展和傳播古代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教育主張是要培養內在素質、外在表現和諧統一的君子,使人知禮、義、廉、恥,並儒法天下,至世界大同。


    袁隆平開班授課,不分白色、黑色或者是黃色人種,可謂有教無類。他的這些外國弟子回國後,都種出了金燦燦的水稻,解決了幾百萬、上千萬老百姓吃飯的問題。兩相比較起來,孔子是用思想改變世界,而袁隆平是用糧食改變世界。


    任何事情都有反複,這就好像起伏的波浪,有波峰就有波穀。由於1984年農業大豐收,到了1992年的時候,我國又突發賣糧難的問題。


    賣糧難,其原因錯綜複雜。比如當時江西和湖南都緊挨著廣東,前兩個省出現了賣糧難,可是廣州市場上進口的泰國米卻大行其道。糧食與其他商品還存在著一個轉換的問題,比如一斤糧食可以釀四斤酒,四斤糧食用在飼養業可以變成一斤豬肉,糧食還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當時糧食雖然過剩,而肉、蛋、奶等商品的供應卻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很顯然,國內的糧食轉化環節存在著問題,糧食過剩隻是一種結構性的過剩。


    當年有些人的眼光卻看得不夠長遠,他們在某部委主辦的一份報紙上撰文,將糧食過剩、農民賣糧難的矛頭紛紛指向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他們說雜交水稻是“三不稻”,即“稻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


    這可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麵對當今世界耕地逐年減少、國外紛紛鬧起糧荒的不利局麵,國內卻出現了大談糧食過剩的謬論。


    糧食過剩的言論在社會上蔓延,許多農民開始考慮來年是否繼續種糧。作為一個有良心的公民,作為一個對國家重大戰略肩負特殊責任的科學家,袁隆平連夜奮筆疾書,向《人民日報》寫下了一篇關於糧食是否過剩的署名信:


    編輯同誌:


    最近社會上流傳雜交稻米質太差,有人貶雜交稻為“三不稻”,說什麽“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果真是這樣嗎?我想用事實來回答。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雜交稻比一般水稻每畝增產100公斤左右。1976~1991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19億多畝,增產糧食近2000億公斤。由此可見,雜交水稻的推廣,對解決我國11億人口的溫飽問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國種植麵積最大、產量最高的一個水稻良種叫“汕優63”,它是雜交稻。近幾年每年的種植麵積都超過1億畝,平均畝產穩定在500公斤左右,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被評為全國優質秈稻米。


    的確,在我國南方生產的稻穀中有相當一部分米質較差,這主要是雙季早稻。目前積壓的稻穀以及曆年來糧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數為這種早秈稻。據統計,1991年長江中下遊各省市雜交早稻麵積為2085萬畝,隻占雙季早稻總麵積的23%。雙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質較好,糧店偶爾出售這種稻米時,則出現排長隊爭購的現象。而雜交稻就占雙季晚稻和中稻的80%左右,產量占90%以上。因此,說雜交稻屬劣質米與事實不符。


    其實,雜交稻、常規稻與任何其他作物一樣,品種不同,產量和品質也會有差別,有的甚至差距懸殊。一般地說,大多數雜交稻品種的米質屬於中等,其中也有個別品種米質較差,但絕不能以個別品種的優劣,來概括一般。


    1991年12月,廣東韶關市農業局召開了一次稻米品質鑒定會,邀請有關領導和專家80多人參加,參鑒品種共6個,其中兩個進口優質米,兩個廣東的名牌優質米,兩個雜交稻品種,采取編號保密和無記名打分投票方式進行鑒定。結果,名列榜首的是產量很高的雜交稻新品種“香優63”。這個事實生動地說明雜交水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絕不是什麽“三不稻”。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隆平


    《人民日報》的編輯接到袁隆平這封言語樸實、論據清楚的署名信後,極為重視。該報社的編輯給這封署名信加上了“雜交水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的標題,並於1992年6月18日在《人民日報》第二版全文登出。


    袁隆平的署名信發表後,那些攻擊“雜交水稻”的言論就好像陽光下的殘雪,很快就銷聲匿跡了。袁隆平敢說真話、敢於為真理疾呼的高貴品格,也再一次為世人所賞識。


    時隔不久,袁隆平不畏權力、敢於堅持真理的高貴品格,又一次讓人激賞不已。


    1993年冬天,湖南省農學院采取遺傳工程技術,將玉米的一段基因導入了水稻之中。這種水稻稻稈很粗,葉片寬闊,很有玉米的特色,被研究人員命名為“玉米稻”。


    當時袁隆平和十多名專家對這種“玉米稻”進行了學術鑒定,並作出“這是一個很好的創舉,為未來的雜交水稻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培養了一個很有價值的種資料資源”的鑒定結論。


    鑒定結論隻是實驗的總結,絕非可以大麵積種植的推廣書。省政府的領導聽說了這個優質品種後,基於讓全省水稻大富增產的美好設想,便召開了一個全省的幹部會議,準備在全省大力推廣種植“玉米稻”。


    袁隆平得到消息後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這種違背科學的操作,實在是具有極大的風險性。他頂著壓力,寫了一篇《對大麵積推廣玉米稻要持慎重態度》的短文,然後讓謝長江拿到《湖南日報》報社去發表。可是不到兩個小時,袁隆平寫的這篇文章因為和省領導意見相悖,便被報社帶著歉意給退了回來。


    雜交水稻實驗中心的有關人員都勸袁隆平,說:“‘玉米稻’是農學院搞的項目,又得到了省領導的大力支持,他們可是我們的兄弟單位,您這篇等於拆台的文章一發表,農學院的科研人員會怎麽看我們?”


    袁隆平拍案而起道:“推廣一個新‘稻種’,必須要進行小麵積試種,現在‘玉米稻’沒有經過試種關便要大麵積推廣,這不僅要冒很大的風險,也是對老百姓不負責任的表現!”


    最後,袁隆平寫的材料通過湖南省農業廳,以“湘農業函(1993)種字113號”的公函形式,發到了湖南全省的各級農業、種子和技術推廣站等部門。


    袁隆平在這篇短文中這樣寫道:


    對大麵積推廣“玉米稻”要持慎重態度


    湖南農學院用幼芽浸泡法將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導入了水稻,育成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的“玉米稻”,取名遺傳工程稻。這種“玉米稻”具有類似c4植物的高光效特點,主要表現在穗大粒多,結實率很高和子粒飽滿充實。因此,“玉米稻”的育成是科研上的一次重要突破,為水稻育種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新資源。


    但是,“玉米稻”也存在較大的缺點,主要是株葉形態不好,植株鬆散,葉片寬長而披,不僅造成田間的通風透光條件不良,降低群體的光合效率,而且還嚴重限製了有效穗數的提高;所以它的實際產量並不高。我省1993年區試結果,玉米稻的產量在6個點中有5個點居末位,一個點倒數第二位;晚稻區試種也名列倒數第二;在我院試種的0.8畝“玉米稻”,畝產僅300公斤。基於此,我認為目前要把玉米稻推向大麵積生產還為時過早,必須對它作進一步改良。


    近來,全省各地來人來函反映,1994年要大麵積推廣玉米稻的勁頭很大,來勢很猛。為此,我鄭重建議對此要持慎重態度,應嚴格按照推廣農作物新品種的科學程序辦事,絕不能急於求成;一定要先行小麵積試種示範,待確證在當地能獲得高產後,再大麵積推廣,以免給我省糧食生產和廣大農民帶來巨大損失。


    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袁隆平


    1993年12月30日


    這篇短文以公函的形式發出後,就好像一盆涼水,讓那些被“玉米稻”衝昏了頭腦的人很快就清醒了過來。可是也有一些堅決執行上級命令的領導,他們不顧科學的規律,在本地強行推廣了“玉米稻”,結果造成了大麵積的減產。


    湖南農學院的領導當時對袁隆平署名反對推廣“玉米稻”的公函也有意見,可是當“玉米稻”大幅減產,農科院麵對稻農幾百萬元的索賠時,他們這時才清醒地意識到,袁隆平這是“拯救”了他們,不然他們麵臨的賠款,可就不是幾百萬這麽簡單了,也許是天文數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隆平:中國神農的世界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洪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洪文並收藏袁隆平:中國神農的世界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