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探索的路上獎勵紛至遝來
袁隆平:中國神農的世界傳奇 作者:李洪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空中有一顆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星星,中國科學技術最高獎的榮譽也落到了袁隆平的頭上,可是袁隆平並不滿足,他以科學家所獨有的超常的敏銳的眼光,將下一個研究的目標鎖定在一係法上,麵對這個世界性的難題,袁隆平提出了兩個切實可行的攻堅辦法!
培育超高產超級稻,一直是國內外水稻研究的重點、熱點和難點。袁隆平1997年提出了超級雜交稻選育的新思路,包括產量指標、形態模式和技術路線等,並將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終於在2004年培育成功了米質達到農業部頒布的二級優質米標準、抗兩種以上主要病蟲害、畝產可達8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
雜交水稻從三係法到二係法一路走來,而袁隆平最終的目標是要培育出一係法雜交稻,一係法雜交稻就是不分離的第一代雜種,並能將雜種優勢固定下來,以省去年年製種的麻煩。
在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中,利用野生水稻的增產基因始終是一條重要的途徑。而如果想把野生水稻的增產基因提取出來,注入雜交水稻稻種中去,必須要有一個分子實驗室。可是建這樣一個實驗室,至少要4000萬元的資金。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建立分子實驗室對於袁隆平來說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袁隆平從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爭取到了生物學獎學金的資助名額,連年派出了實驗中心的碩士生到美國深造,並讓他們利用外國的先進設備,進行必要的研究。
1995年,在康奈爾大學完成了博士學業後,肖金華和李繼明在坦科裏斯實驗室,應用分子標記技術,結合田間試驗,從馬來西亞野生稻中發現兩個數量性狀基因位點(qtl),每個位點具有比現有雜交稻良種“威優64”增產18%的效應。
可是送回國內的兩個qtl基因點,雖含有力的增產基因,也有某些可導致水稻性狀不穩定的不利基因,分離這些不利的基因工作隻能在國內做。隨著袁隆平畝產800公斤超級雜交稻培育成功,國家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撥款也在逐年增加,袁隆平的分子實驗室終於建了起來。
水稻優質高產,國際上有兩條路線可走:一是形態改良,二是雜種優勢。我國的超級雜交稻從大麵積畝產700公斤跨越到900公斤大關,主要是靠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綜合運用。而雜交水稻育種更高層次的發展,就是利用遠緣有利基因,培育一係法雜交稻。
一係法雖然有著充滿了誘惑力的前景,但同時也是一項世界公認的難題。1986年,袁隆平出席意大利米蘭國際無融合生殖學術會議時受到了啟發。他回國後就在國內第一個提出了利用無融合生殖技術,固定雜種優勢,繼而實現一係法遠緣雜交育種的構想。
無融合生殖技術,即是無性種子繁殖技術,其技術複雜,難度極高。在袁隆平提出了這一戰略構想後,不僅國內迅速掀起了一股研究無融合生殖技術的熱潮,而且在20世紀90年代後,美英日等發達國家也對這項技術進行了研究。
國外的水稻育種界同仁將研究的目光都瞄準了袁隆平,並跟著他的步子亦步亦趨,可見袁隆平的影響力之大,確實是無人能出其右。
湖北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蔡得田教授,在袁隆平的指導下,進行了多年無融合生殖技術的研究,其中水稻無融合生殖材料hdar001和hdar002,被國內同行認為是比較有希望得到確認的材料之一。
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更遠,袁隆平開展無融合生殖技術的同時,還在指導後輩學者開展水稻多倍體研究。
水稻是二倍體作物,從生物變異的規律上看來,倍體越高,生物的體型越大,也就越高產。利用藥物或者同位素輻射,誘發水稻這樣的低倍體作物向多倍體作物轉變,這項技術就是多倍體育種技術。
可是這項技術早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偃旗息鼓了,因為我國科學家雖然培育出了四倍體水稻,而且四倍體的特性也被水稻一代代地遺傳了下去,可是四倍體水稻卻存在著結實率低的問題,以致產出來的水稻新品種並不高產。有些搞了一輩子多倍體研究的育種專家發出了這樣的喟歎:“沒想到多倍體水稻這麽難搞,要早知道,我就不搞了!”
袁隆平並沒有被上一輩專家失敗的經驗嚇住,他對助手們說:“以前他們是單搞多倍體,如果在雜交水稻上搞多倍體,是不是一種新的思路?”
一係法雜交水稻培育技術,是前無古人的一項技術,袁隆平給他的後輩和同事們除了指明方向之外,就是讓他們放開手腳做實驗。他當初培育三係法水稻的時候備受權威學者的打擊,如今隻要學生們有想法,不管袁隆平感不感興趣,他都支持他們搞一搞,摸石頭過河,沒準那條路就是通向一係法的捷徑。
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可是有誰會記得跟在阿姆斯特朗身後第二個站在月球表麵的同樣是美國宇航員的奧爾德林呢?
科學就是這樣,既公平,又殘酷。一係法雜交水稻的研究還在繼續,袁隆平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項研究一定會取得成功。
袁隆平在小的時候,曾經聽母親將過一個民間故事,那個故事非常令人著迷。故事說的是一個人隻要降生到這個世上,天上就會點亮一盞燈,來護佑你的人生,這盞燈,就是夜幕中的星星。袁隆平小的時候,也曾經仰望星空,尋找屬於自己的那顆星星。天空中對著他神秘眨眼的星星,護佑他人生的那星星,究竟在哪裏呢?
1999年10月26日,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一批小行星的命名儀式,其中中國科學院河北興隆觀測站發現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為“袁隆平星”的命名還專門發布了小行星通報第35490號。
這顆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內蘊有趣的含義。袁隆平星原來的暫定編號為1996sd1,國際性永久編號為8117。在暫定編號1996sd1中的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漢語拚音字頭的縮寫。袁隆平獲此殊榮,不僅是對他和助手們的個人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與驕傲。
2001年2月19日,首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袁隆平和吳文俊獲得了這一屆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
袁隆平在代表全體獲獎人員發言時表示,科技戰線所取得的成就,無一不是黨和政府長期以來關懷和鼓勵的結果,並向全國科技工作者倡議,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勤奮工作,大膽探索,為全麵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科學技術水平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袁隆平獲得科學技術最高獎之前,還有一個花絮。袁隆平在評獎的時候,因為他沒有在美國的sci發表過論文,故此,按規定他不能得這個最高獎。sci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是國際公認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最重要的檢索工具,難道沒有在sci發表過論文,就不能得獎嗎?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袁隆平利用海南野生稻、湖南的雜交稻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多少人的吃飯問題?他的學術成果,難道還要靠論文來衡量嗎?
袁隆平和吳文俊獲獎後,接受了中央電視台的專訪。兩個人在電視上的談話非常有趣,吳文俊說:“大家都稱你是‘雜交水稻之父’,按照學科來說,農業和數學的關係向來非常親切!”袁隆平客氣地說:“數學是科學之母,任何科學技術,發展到最後階段都要數量化、公式化!”
接著袁隆平又談起他在念中學的時候所不理解的負數乘以負數得正數的問題,說:“這個問題我現在也沒搞清楚!”吳文俊告訴袁隆平,自己在念中學的時候,也是很不理解為何要負負得正,但他知難而進,最後成了數學家。而袁隆平知難而退,最後成了雜交水稻育種專家。
培育超高產超級稻,一直是國內外水稻研究的重點、熱點和難點。袁隆平1997年提出了超級雜交稻選育的新思路,包括產量指標、形態模式和技術路線等,並將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終於在2004年培育成功了米質達到農業部頒布的二級優質米標準、抗兩種以上主要病蟲害、畝產可達8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
雜交水稻從三係法到二係法一路走來,而袁隆平最終的目標是要培育出一係法雜交稻,一係法雜交稻就是不分離的第一代雜種,並能將雜種優勢固定下來,以省去年年製種的麻煩。
在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中,利用野生水稻的增產基因始終是一條重要的途徑。而如果想把野生水稻的增產基因提取出來,注入雜交水稻稻種中去,必須要有一個分子實驗室。可是建這樣一個實驗室,至少要4000萬元的資金。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建立分子實驗室對於袁隆平來說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袁隆平從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爭取到了生物學獎學金的資助名額,連年派出了實驗中心的碩士生到美國深造,並讓他們利用外國的先進設備,進行必要的研究。
1995年,在康奈爾大學完成了博士學業後,肖金華和李繼明在坦科裏斯實驗室,應用分子標記技術,結合田間試驗,從馬來西亞野生稻中發現兩個數量性狀基因位點(qtl),每個位點具有比現有雜交稻良種“威優64”增產18%的效應。
可是送回國內的兩個qtl基因點,雖含有力的增產基因,也有某些可導致水稻性狀不穩定的不利基因,分離這些不利的基因工作隻能在國內做。隨著袁隆平畝產800公斤超級雜交稻培育成功,國家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撥款也在逐年增加,袁隆平的分子實驗室終於建了起來。
水稻優質高產,國際上有兩條路線可走:一是形態改良,二是雜種優勢。我國的超級雜交稻從大麵積畝產700公斤跨越到900公斤大關,主要是靠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綜合運用。而雜交水稻育種更高層次的發展,就是利用遠緣有利基因,培育一係法雜交稻。
一係法雖然有著充滿了誘惑力的前景,但同時也是一項世界公認的難題。1986年,袁隆平出席意大利米蘭國際無融合生殖學術會議時受到了啟發。他回國後就在國內第一個提出了利用無融合生殖技術,固定雜種優勢,繼而實現一係法遠緣雜交育種的構想。
無融合生殖技術,即是無性種子繁殖技術,其技術複雜,難度極高。在袁隆平提出了這一戰略構想後,不僅國內迅速掀起了一股研究無融合生殖技術的熱潮,而且在20世紀90年代後,美英日等發達國家也對這項技術進行了研究。
國外的水稻育種界同仁將研究的目光都瞄準了袁隆平,並跟著他的步子亦步亦趨,可見袁隆平的影響力之大,確實是無人能出其右。
湖北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蔡得田教授,在袁隆平的指導下,進行了多年無融合生殖技術的研究,其中水稻無融合生殖材料hdar001和hdar002,被國內同行認為是比較有希望得到確認的材料之一。
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更遠,袁隆平開展無融合生殖技術的同時,還在指導後輩學者開展水稻多倍體研究。
水稻是二倍體作物,從生物變異的規律上看來,倍體越高,生物的體型越大,也就越高產。利用藥物或者同位素輻射,誘發水稻這樣的低倍體作物向多倍體作物轉變,這項技術就是多倍體育種技術。
可是這項技術早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偃旗息鼓了,因為我國科學家雖然培育出了四倍體水稻,而且四倍體的特性也被水稻一代代地遺傳了下去,可是四倍體水稻卻存在著結實率低的問題,以致產出來的水稻新品種並不高產。有些搞了一輩子多倍體研究的育種專家發出了這樣的喟歎:“沒想到多倍體水稻這麽難搞,要早知道,我就不搞了!”
袁隆平並沒有被上一輩專家失敗的經驗嚇住,他對助手們說:“以前他們是單搞多倍體,如果在雜交水稻上搞多倍體,是不是一種新的思路?”
一係法雜交水稻培育技術,是前無古人的一項技術,袁隆平給他的後輩和同事們除了指明方向之外,就是讓他們放開手腳做實驗。他當初培育三係法水稻的時候備受權威學者的打擊,如今隻要學生們有想法,不管袁隆平感不感興趣,他都支持他們搞一搞,摸石頭過河,沒準那條路就是通向一係法的捷徑。
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可是有誰會記得跟在阿姆斯特朗身後第二個站在月球表麵的同樣是美國宇航員的奧爾德林呢?
科學就是這樣,既公平,又殘酷。一係法雜交水稻的研究還在繼續,袁隆平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項研究一定會取得成功。
袁隆平在小的時候,曾經聽母親將過一個民間故事,那個故事非常令人著迷。故事說的是一個人隻要降生到這個世上,天上就會點亮一盞燈,來護佑你的人生,這盞燈,就是夜幕中的星星。袁隆平小的時候,也曾經仰望星空,尋找屬於自己的那顆星星。天空中對著他神秘眨眼的星星,護佑他人生的那星星,究竟在哪裏呢?
1999年10月26日,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一批小行星的命名儀式,其中中國科學院河北興隆觀測站發現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為“袁隆平星”的命名還專門發布了小行星通報第35490號。
這顆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內蘊有趣的含義。袁隆平星原來的暫定編號為1996sd1,國際性永久編號為8117。在暫定編號1996sd1中的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漢語拚音字頭的縮寫。袁隆平獲此殊榮,不僅是對他和助手們的個人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與驕傲。
2001年2月19日,首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袁隆平和吳文俊獲得了這一屆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
袁隆平在代表全體獲獎人員發言時表示,科技戰線所取得的成就,無一不是黨和政府長期以來關懷和鼓勵的結果,並向全國科技工作者倡議,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勤奮工作,大膽探索,為全麵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科學技術水平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袁隆平獲得科學技術最高獎之前,還有一個花絮。袁隆平在評獎的時候,因為他沒有在美國的sci發表過論文,故此,按規定他不能得這個最高獎。sci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是國際公認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最重要的檢索工具,難道沒有在sci發表過論文,就不能得獎嗎?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袁隆平利用海南野生稻、湖南的雜交稻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多少人的吃飯問題?他的學術成果,難道還要靠論文來衡量嗎?
袁隆平和吳文俊獲獎後,接受了中央電視台的專訪。兩個人在電視上的談話非常有趣,吳文俊說:“大家都稱你是‘雜交水稻之父’,按照學科來說,農業和數學的關係向來非常親切!”袁隆平客氣地說:“數學是科學之母,任何科學技術,發展到最後階段都要數量化、公式化!”
接著袁隆平又談起他在念中學的時候所不理解的負數乘以負數得正數的問題,說:“這個問題我現在也沒搞清楚!”吳文俊告訴袁隆平,自己在念中學的時候,也是很不理解為何要負負得正,但他知難而進,最後成了數學家。而袁隆平知難而退,最後成了雜交水稻育種專家。